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评价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评价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评价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评价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文化;执行;实施;评价

2、文件课程;环境

3、建构;心理

4、日常;生存

5、人性;永恒

6、教育观念;构成要素

7、学习者

8、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取向

10、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11、生成性

12、学科内容

13、教师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D

5、B

6、B

7、B

8、B

9、D 10、A

三、简答题(答题要点)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的、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经,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目标源于课程目标,课程实践在选择和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课程的编制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还需要根据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同理解,派生出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3、对儿童本性的看法有两种相对的立场:一种是认为儿童期是迈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儿童必然是不完美的、未发展完成的。这种观点导致认为儿童是任性的、易犯错误的,需由成人严格控制、严格训练;另一种是以儿童自身为目的,认为儿童在成长初期就具备潜在的完美的品质,随着儿童的发展,加上适当的环境,美好的品质便会展现出来,教学就应采取启发、疏导、鼓励等方式。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后者。总的来说,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种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教师应该以真诚、民主的

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罗杰斯提出了“非指示性教学”该理论高度钟寺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但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有思想性的倾向,试验基础不足,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和操作。

5、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答: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应该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答: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该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课程目标要通过许多不同的经验达成,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

8、答: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功能主要有:(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设计步骤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目标的类别化、层次化。

9、答: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表现在(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主要方法有:(一)调查研究法。基本程序是:(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调查方法;(3)选取研究对象;(4)制定调查计划;(5)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6)进行准备性调查;(7)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8)进行正式调查;(9)统计资料,分析结果;(1)撰写调查报告。(二)观察研究。基本程序是:(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2)搜集文献资料;(3)编制观察提纲;(4)实施观察;(5)收集记录资料;(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三)实验研究法。基本程序是:(1)确定研究的课题;(2)选择实验设计;(3)制定实验方案;(4)实施实验方案;(5)数据的整理和分析;(6)撰写实验报告。(四)人种研究法。基本过程:(1)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2)收集资料;(3)分析;(4)得出结论。

2、参考观点: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主要体现在:(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其次,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及其自我经验、知识阅历都会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接受和理解等。再次,课堂的师生关系、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与教学。

3、参考观点:目前正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代表着现阶段我国课程设计的方向。主要特点是

1)、课程设计取向上又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1)增强课

程的适应性,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面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参考观点: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体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重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与发展;“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直到1992年公布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修改各科教学大纲,以及2000年对义务教育大纲的修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允许少数地方自行设计课程计划,鼓励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开始尝试实行“一纲多本”。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次课程改革试图体现一些新的理念,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式。

5、答题要点:(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6、答题要点:(1)卢布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个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层次。“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个亚类。

(2)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识别,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

但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层次过多、分类过细,其实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如文学、艺术等较难适用。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应该教什么;顺序性;整合性

2、领悟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3、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4、强制性必选课程任选课程

5、组织和配合;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6、预期的课程

7、改革本身;学校内部;学校外部

8、管理;

9、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10、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11、教育哲学;教学材料;学习活动

12、专业发展

13、管理者;学生;家长;课程专家

二、选择题

1、C

2、B

3、B

4、A

5、C

6、A

7、B

8、A

9、D

三、简答题:(答题要点)

1、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2、应遵循的原则有:(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及兴趣;(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4)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3)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4)结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

4、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

5、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主要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该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估标准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6、(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与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2)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课程在过

程中实施。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路过于理想化。(3)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参与制定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综合考虑,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

(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作用

(5)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

(6)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课程专家。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

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种“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实践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开发、实施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后,—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横向组织的问题:任课老师难以精通和熟悉各科内容;学校现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2、参考观点: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地

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可以看出的。(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改革越复杂,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了解改革的实施,以及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复杂性可能是由于要改变的东西太多,有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太大造成的。改变的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实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实施者的理解和接受。(二)学校内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2)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三)学校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学校改革受社区的影响很大,校区的改革经验和舆论是重要的因素,以往改革的成功,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接受新的改革。家长更是一个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和直接的因素。(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3)社会团体的力量。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

3、参考观点: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地方特点指定地方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课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

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陈旧。再如我国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制定各项课程相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件、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4、参考观点: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参考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5、参考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政策主要有:(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

进行的有效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作业3:第9~11章

一.填空题

1. 教学过程知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 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 直观手段、认识能力、理论思维。

4.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 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

7. 学生自学。

8. 演示法、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10. 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11. 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12. 复式教学、年级。13. 人与事、时间与室间。14. 学生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15. 积极的、消极的

二.单项选择题

1.B 、

2.A、

3.A、

4.A、

5.C 、

6.A、

7.A

三、简答题

1.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

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主要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3 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 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

1).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四.论述题

1. 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

答:(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地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主人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想适应(3)与教学内容想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4.方法1. 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 与学生平等相处3.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5. 加强师生互动

5.教学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0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6.教学方法

(1)国内方法:a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国外方法:a 、发现式教学法。b、范列教学法。c、“掌握学习”教学法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四答案

作业4(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预期的教学目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光学媒体文字图像媒体综合媒体;

3、传播者信息媒体受传者;

4、课堂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

5、副语言面部表情体态;

6、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10、收集与选择作品反省与评价。

二、选择题:1、C 2、B 3、D 4、B 5、D 6、B 7、C 8、B 9、C

三、简答题:

1、答:(1)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4)提供有效的交互;(5)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

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7)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8)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10)扩大教育规模。

2、答: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应选择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的媒体进行教学,最好配以动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根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根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3、答: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2)校园网;(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答:教学艺术的特征是:(1)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2)形象性(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绘画、音响等形式);(3)情感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4)审美性(教学内容的科学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5、答: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答: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答: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和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该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CIPP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组成,这四部分也是这种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

8、答: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

9、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

原则主要有:(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适当举例)

2、参考观点:导课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导课;(2)故事导课;(3)创设情境导课;(4)悬念导课;(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6)解释题目导课;(7)演练导课;(8)设疑导课等。(选取一到两种方法结合自己的实例展开论述)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 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 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 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 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 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法,例如根据 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 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 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考评时可以根据 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 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那么小学英语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下面,就这一方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语言知识与技能评价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下课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可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协助完成。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为了便于检查,小组人数不能太多,这样组长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检查完毕,减轻了学生负担,避免了厌倦情绪。组长可以根据成绩来变化。另外,在家的情况可用家庭情况调查表;让家长配合完成。可以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调查表的项目根据平时布置的作业设置,如听、说英语的情况等。根据学生的评价既有老师的、同学的还有家长的。 2、课堂表现评价 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除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项;得奖者发一个小星星。 3、课外活动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成立了英语兴趣活动小组,包括英语编写活动(黑板报、手抄报)、英语时空、手工制作和展览等。可以分阶段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生英语素质展示有手抄报、手工制作、和精彩的文艺表演,在学生素质展示的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我们的每一位英语教师部投入到了新课程改革中来。 评价还有一项是“学期回头看”,主要是学生自评,家长签字。家长通过学生的评价手册,会对孩子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为孩子取得的成绩会感到自豪和欣慰!那么我们教师的心血也没白费! 总之,我认为,无论对学生进行任何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提高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借助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为学生的持久学习打下基础。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其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即时性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管理和促进功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对话和交流中进行和完成的。只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存在着评价。即时性评价能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从而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即时性评价,往往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现象,生活与劳动等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和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作为一种新生成的课程,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来与之相适应。即时性评价对激励学生进步、调节教学导向,起着很大作用。学生能从教师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借助即时性评价,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说,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即时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地把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作出迅速地改正和调整,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即时性评价都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关于自主学习的反思

自主学习的反思 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虽然自主学习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的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参与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发展策略和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却不是一件易事。有些教师误认为自主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就可以了,所以课堂上“大撒把”,盲目地追求“活”。课堂放开了,热热闹闹;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还有许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不置可否,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从表面上,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该点拨的没点拨,该讲清楚的没讲清楚,纪律难以控制,基础知识来不及解释,下堂铃便响了,不得不草草收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差。 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一种无序、盲目行动,学生的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与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呢?一是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和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恰当控制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三是教师要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过程性评价中的作业评价

教师过程性评价中的作业评价研究 新课程的改革,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否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必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标准,必须对教师的评价进行改革。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作为教学的常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传统的作业评价存在很多弊端,评价方式简单化、评价标准绝对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如何规范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进而规范学生的作业,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限制学生作业的数量,即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我们研究活动中的重点。 一、制定一个适合新课标,适合教师,适合操作的作业评价标准。 一个好的标准,意味着评价成功了一半。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我们思考最多的东西。我们首先组织教导处人员对新课程下的作业评价进行了讨论:首先确定什么样的学生作业是优秀的作业,对学生作业的要求是什么?然后重新认识教师在学生作业方面应该提出哪些要求?最后讨论教师该如何布置作业,如何批改作业,如何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这些讨论,让我们明白了在作业评价中学生和教师不同的侧重,不同的要求,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明白了评价的内容,那如何对评价进行等级量化、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是我们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 我们参考了大量原有的对教师常规评价中作业评价标准,按新课程的要求,

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制定出了初稿。 初稿制定出来以后,为了让它更具生命力。我们将它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分教研组进行讨论,收集教师意见。并请教研室的教研员进行指导。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修改意见:1、应增补对作业设计方面的评价内容;2、各类指标的标示过于复杂;3、对于评价中标注的把握程度需要针对学科重新界定;4、对于批改日期的要求。于是教导处根据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讨论稿二第一稿。 形成的讨论稿二第一稿在前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评价范围更广,评价指标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这样的修改是否恰当,我们组织教研组长进行了讨论,大家认真讨论了新的评价表,认为表中各单项内容较多,可以进行适当归类,评价标准的描述不够恰当。在大家的讨论下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形成了讨论稿二第二稿。此稿得到了所有教师的认可,在学校所有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一份新的作业评价标准制定出来了。 二、评价标准的试行,修订。 为了让我们制定的标准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个标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1、学习,让每一位教师把握准评价标准。 虽然在前期的工作中,所有教师都涉及到了标准的制定,但最后制定的标准中,教师对标准的把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实施这个标准前,我们组织了专题学习,对评价标准中的每一个细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标准的内容,各项量标的把握,等级的分化;再在教研组内组织讨论。通过这样的学习,评价标准深入到每个教师心中,教师并按此评价要求进行作业教学,为后期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比较稳定,为了总结经验,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对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优的占67%,不及格的占7%,其余为及格和良。这说明在整体良好的后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就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小学三、四年级要达到一级目标,五、六年级要达到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那么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课堂操练上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营造起有利于学生能进行有效学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英语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3、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一理念所吻合。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使能够回答“我今后怎么学英语”这一的问题,这种能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充满信心地面对英语学习的话,这才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这才是英语有效教学的真正含义。 4、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形成的同时,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有句话说得好:“好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其疑,析其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课前备课的质量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

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探索

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探索 作者:郝宝玉郑文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3期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是不甚关心。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也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 一、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形式 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用A、B、C、D的等级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小组评价: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极为普遍。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师评价: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和小组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可以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家长评价:家长根据小孩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给予评价。 二、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1. 课堂活动评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是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就是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学习的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增加每个学生说英语的机会,教师应把学生安排在学习小组内,组内学生按程度互补搭配。每节课后,对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进行互评,并记录在学习册内。 2. 英语课外学习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尽量留一些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业。因此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学习记录册。有了这本学习记录册,老师能检测到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自觉程度。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浅谈幼儿园见习后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浅谈幼儿园见习后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作者:先兰 摘要: 评价指的是评定价值,是价值的判断,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我们生活中经常在对人、事、物做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评价。同样教育也要评价,而教育评价是对教育价值的判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三种重要的评价类型;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也是缺一不可。学前教育评价是在系统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教育评价在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教师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因为这种意义的存在,所以我们学前教育者要明确的认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且加以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评价幼儿发展评定价值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正文: 通过在幼儿园两周的见习,使我对教育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教育评价的分支即学前教育评价和重要性更是受益匪浅。 据见习浅谈我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认识: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者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而言,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级鉴定。在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中,这种形成性评价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应用得十分广泛。如健康、社会、科学里幼儿对事物错误认识;语言、艺术里发展的不全面等。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及时对其矫正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同时对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也可以

完善。我见习时就感受到了,一次老师在教孩子们认识蔬菜,有许多孩子虽然知道了许多蔬菜的名字,但是往往会张冠李戴。有的把辣椒说成了南瓜,把马铃薯说成白菜等等。其实这个就是他们对蔬菜的认知过程中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教师带他们去了菜市场进行的摸一摸,看一看,及时的纠正,使他们对蔬菜认识提高了。形成性评价对幼儿教育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可以及时的得到关于学生学习进展方面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为能够指导方针更加明确,指出错误位置。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的它与分等级鉴定、做出关于受教育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做出资源分配的决策等相联系。终结性评价更多地与鉴定功能、激励功能等联系在一起。在幼儿园中,终结性评价也应用十分的广泛。学前教育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大到对一个幼儿园进行阶段性的等级性评价,小到对一个幼儿在某一段时期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在我见习的两周里,我就见到了老师对幼儿的艺术(美术)进行了评价。那老师是安排了一个星期教幼儿对海底世界的认识和绘画指导学习,一周后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把优秀的都在表扬栏中刊出来了。再如我们见习即将完成,我们也要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做出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即终结评价。又如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是儿童欢快的节日,教师对幼儿组织活动学习(唱歌、跳舞等),在六一节进行表演,往往家长作为观众者,无意识的就会谈到某某跳的很好,某某不好等,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对幼儿在这个时间段做出的终结评价。终结性评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育评价中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学前教育评价也如此!但是过度的重视终结性评价也会导致负面的后果。亦如拿幼儿园分等级为例,最后等级定的高的幼儿园,可能积极的对待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但是以分等级低的,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未起改进功能,在检查时也是应付评价。所以它是双面的,我们应该用合理的评价类型来评价,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心灵是洁白的一张纸,教育者不应该添加斑点。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 (试用稿)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长期来一直采用全市统一等级考试作为学生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在推动全市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不足,甚至出现新的应试模式,不利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深入开展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有必要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特别是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区县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革中作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003 学年,全市又有 11 个区县进行了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试点,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实施、监督、保障等有关问题,特制订本评价方案(试行稿),以保证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健康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的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围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根据上述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是: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开题报告(正)

天水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批准号: TSJY[2012]T12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负责人: 工作单位:清水县原泉小学

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校由老师负责申报的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于2012年12月30日经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课题批准号为:TSJY[2012]T12。现就对本课题的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等方面做如下说明,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要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和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技艺,还有很长一段路程需要跋涉和跨越。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从小受周围环境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作业潦草等。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行为不拘小节,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时为了省事,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三是教学方法落后。有的老师观念比较陈旧,抓住应试教育方法不放,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化,只重视预设,不重视生成,不愿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

值的细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四是大多数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没有需要使用英语的情况,学生的课后英语学习几乎是零。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在仅有的课时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

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如何实施

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如何实施 发表时间:2010-11-10T10:09:38.550Z 来源:《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章金英 [导读]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评价表、测验、问卷调查、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持续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评价表、测验、问卷调查、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持续评价。它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反馈信息,从而有助于他们调节教与学的活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除了可用于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它更适合于评价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它往往是在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师生互动的环境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创造一个紧张而又活泼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评价课堂学习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组间开展英文歌曲比赛、开火车造句比赛、朗读课文比赛、角色表演比赛等,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收集评价资料,我还设计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评价表。 在学习习惯方面,我对学生整理书桌、倾听别人发言并作评价等方面都给予及时评价,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策略方面,我对学生听录音时是否能保持安静、集中精力、认真听关键词,跟录音读时是否注重模仿语调及语气,小组讨论时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积极表现自己,遇到问题时能否谦虚地向同学或教师请教等都给予及时评价,以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通过填写评语让学生对一段时间来的表现进行回顾和总结,督促其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评价学习态度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在低年级进行,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态度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 喜欢上英语课吗?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吗?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吗? 上课认真听讲吗? 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吗? 喜欢唱英语歌曲吗? 爱听英语磁带吗? 喜欢读简单的英语歌谣吗? 想做英语游戏吗? 想听老师讲英语故事吗? 有说英语给父母听的愿望吗? 喜欢看英语节目吗? 在对学生的回答有了相应了解后,教师给予个别学生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一个月后再作评价,并对照前后两次的评价结果看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有何变化,并将结果告诉学生。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开放的评价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自始自终都是评价的积极合作者与参与者。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点点滴滴的进步足以让他们找回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评价口语交流 课堂上的口语交流是课外运用英语的基础,更是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口语训练,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组成简短的对话,进行新知识教学。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话表演,一般设计两三轮比赛,教师和学生对前后表现进行对比性讨论,讨论的过程即是反思、酝酿、提高的过程。前后对比进行评价是有效提高口语能力的有力保障,其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和自信程度。教师可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表达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价。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地址:湖北省枣阳市熊集中学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理论探究汇总

2011年第 5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一、引言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评价受到极大的关 注。多年来, 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根据《英语课程 标准》 [1] 提出的评价理念, 在教学中进行实验和尝试, 出版相关著作 (徐恒汉, 2001;徐勇, 2001;沈玉顺 2002, 2006; 金娣, 王刚, 2002; 董奇, 2003; 张向葵, 吴 晓义, 2004 , 撰写相关的论文 (唐雄英, 2006; 张生, 2008等。国际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 , 如 Rea -Dickins (2001 、 Taras (2005 、 Black &Wiliam (1998 、 Sadler (1989 等。根据国内的一些评价论述和现实的一些做法, 发现人们对评价的认识相差甚远, 尤其是对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看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认为平时考试、测验等是形成性评价, 期末考试是终结性评价; 二是把两者对立起来, 重形成 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三是把简单的反馈 (feed -back , 如 Good , Well-done 等, 当作是形成性评价, 忽视评价的过程性。因此, 重新审视评价理论, 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评价的涵义、内容与方法, 了解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二、评价的涵义 英语界一般使用

“ Assessment ” 来指对学生学习的评判或评价。早在 1967年斯克里文(Scriven 就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 评价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目标, 用可比较或可量化的尺度进行合理的评判。他在文章中说到, 评价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与评价咖啡机、 建筑方案或课程方案一样 [2] , 因此, 评价是日常生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斯克里文当时进行的是一项课程评估, 但他讨论的评价原则对所有评价都有关联 性。 斯克里文提出的“ 评价是一个单一过程” 的说法产生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说法容易产生歧义, 给人一种“ 终了、结束” 的感觉。事实 上, 英语的 summative 本身就有概括、总结的含义, 指执行前和执行中的经过改善的绩效。总结性评价有 不同的作用, 但这些作用不会影响评价的过程。既然评价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即对学习确定的标准或目标做出评判, 那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一个相同 的过程 [3]468。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过程, 总结性评价强调的是结点或起点。此外, 评价要显示其形成性的 过程, 就必须通过 “ 反馈” (Feedback , 说明评价内容与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说明如何达到目标的

大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究

摘要:一直以来,因为对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特别是通过实时性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的重视不够。教学评价常被简化成一种机械的考核手段,划分等级成了评价的唯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反馈教学都变得十分苍白。因此,探索一套完整、系统、可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教和学都意义深远。这里就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应用及形成策略做探讨。 关键词:大学课程;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体系构建; 英语课程 作为教学活动的两类,教与学之间的保持交流与互动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一直来,我国的教学更强调“教”的方面,如教的艺术、方法、途径等,但是对学生的“学”的强调则相对较弱,其中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特别是通过实时性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重视不够。其实,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肩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任。同时,教学信息也不仅要从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得到,而应该伴随整个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可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教育学都有显著地意义,这里就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形成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1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解析 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着其不断探索和完善过程,也积累了许多应用优势,这里首先对这些做一个简单分析。 ( 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解析。评价和教学是相伴而生的,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评价。但是,系统的研究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则主要是近代的事情。20 世纪20 年代,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目前说到教学评价,至少有四种评价方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分别是①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 ②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 ③检查性评价( Check assessment); ④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常常作为终结性评价对立面而出现,主要特点是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对象的评价侧重于过程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就其操作性来讲,主要通过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实时的评价。并依据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 2) 形成性评价的效用优势解析。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效用,首先要对目前单一性采用终结性评价带来的问题做一个分析。目前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考核形式单一。一般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学的好还是差。第二,评价内容有限。主要是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掌握情况作出评价,学生的记忆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英语等社会科学类课程。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尤其是进一步的学习能力难以进行有效地考查。第三,评价主体一元。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任课教师一人裁定,忽视了学生对评价的参与。基于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分析,不难看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效用优势主要体现在: ①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是期末考试,还可以包括课外读书报告、课堂主旨发言、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②丰富的评价内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外,还可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表演能力、作品展示、学习策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等。③科学的评价主体构成。相对于传统评价中教师一元的评价主体,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自身、同班同学、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甚至学生家长

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评价

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评价 (一)了解自主学习评价原则 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把握,而且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并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潜力,提高学习者得知识应用能力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相互协调合作的精神。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目标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的关注于具有统一标准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本身,这种评价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的背景差异以及学习者的个体特征,而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即学习结果,更加注重了解学习者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容以及学习策略,如何组织协调这些学习材料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又是如何监督调控整个学习过程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对自主学习的评价更倾向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习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和权威,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自主学习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特别强调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包括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学习的者自我评价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与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是合作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习者进行自评。学习者是自主学习过程及评价过程的主体,要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逐渐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养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

学习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并将评价标准逐渐化为自主学习的努力的方向,从而发挥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3.评价过程持续性原则 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因而,自主学习评价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包括在自主学习开始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在自主学习之前进行,是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考察,用于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并且使学习者以此为根据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资源,并且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以及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调整和改进自主学习的策略,激励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总结性评价:是在自主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检查学习者是否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4.评价的时空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场所主要局限在教室,并且多为总结性评价,而自主学习评价则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测试与网络自主测评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日常学习考察相统一的方法,使自主学习评价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5.评价容情景化原则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有机结合。单纯考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成立的。为了使小学英语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更具有学习意义,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搞好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以便推动英语教学工作不断前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趣味性实用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特点。以上三种特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使小学英语在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趣味性”是指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用性”是指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效率性”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关注学生学习,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发展,怎样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有效率性的特点,使得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小学英语的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经常进行行动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注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Unit 5“What would you like?”Part A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计了“ Menu”让学生到“餐馆用餐”的活动,让学生练习食物的单词“ rice,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Can I have some noodles,please?Sure. Here you are”.这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以往,老师让学生评价同学,学生往往只关心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刺”和“指责”。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相互不服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例如,老师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对话后,要求学生相互评价表演情况。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引导学生互评:表演时声音是否响亮,语音语调是否正确,是否积极的参加表演,在表演时是不是配上了合适的动作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不但学会了欣赏别人,还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取长补短。 学生互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等。例如,教师鼓励班级进行英文朗读比赛,可以从班级中挑选学生成立评分小组,要求他们严格、公正的进行评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他们的评价能力。在学生互评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看法+原因”的评价方法来训练他们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讲清楚自己的观点,以促进他们的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只重视期末考试,而忽视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即形成性评价。 2、不利于培养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语言知识点掌握牢,再加上会考试,就能夺取高分,因而学生盲目地死读书而忽略了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擅长纸上“谈兵”,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不利于学生发展多样性,扼杀学生个性。 学生的天赋千差万别,个性潜能也是各不相同,如果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认为高分的就是“好生”,低分的就是“差生”,这样就会打倒一大批虽然成绩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4、不利于现代教育目标的实施。 现代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社会里,一个人必须具备自主发现问题,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合作,善于开拓的个性品质。而终结性评价只能考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目标的实施。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因而新课程体系明确地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