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透视教案

平行透视教案

平行透视教案
平行透视教案

项目教学电子教案

【项目群名称】透视基础知识

【子项目名称】:透视规律(一)

课时安排:课时(共4课时,本节第1-4课时)

【项目目标】:

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的基本知识和画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绘画,了解绘画的艺术形式。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项目准备】

教师准备:

项目实施前:

( 1 )课件

( 2 )搜集资料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3)各种考核表格

项目实施过程中:

播放多媒体或视频图

项目结束后

1 布置下节课需要的准备工作

学生准备

1、准备三角尺、圆规、纸、笔等。

2考虑如何学好本课内容,提出学习方案。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任务引领、观察学习、练习、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 1 )组织教学,并检查学生所要求带的工具。

项目一透视规律

※认识透视规律在职业角色中的作用

小张在形象设计店做后期制作,经常用PS做一些立体物件,或者画一些3维场景,却苦于形体不准或者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与没有良好的空间感特别是缺乏透视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当你睁开眼睛,看着美好的世界在你眼前呈现,可能你并没有感觉到透视的无处不在,而当你了解了透视的规律,你才会猛然觉悟,“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只在于是否发现”。

※透视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图1—1-1

通过威海一景“幸福门”(图1—1-1)我们来分析这样几个问题

1幸福门在建造的时候,左右高度,上下宽度是否相等?

2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门”,左右高度、上下宽度是否相等?

3幸福门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通过扶梯可以向上攀登,近的一侧看的清楚?还是远的一侧看得清楚?

4以上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是的,图片上的“幸福门”在建造的时候高度是等高的,宽度也是等宽的,但是呈现在图片中的建筑,高度和宽度却是不相等的,距离眼睛近处的高,远处的矮;近处的宽,远处的窄;近处的清楚远处的模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物体根据空间的远近关系,呈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图1—1-2 图1—1-3

图1—1-4 图1—1-5

图1—1-6

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疏远密”

※透视的相关概念及术语

一透视与透视学

生活中我们说起透视,大部分人的理解是通过一种透明的表面可以看到实物的内在,例如浅色玻璃瓶内的物体,塑料容器内的可见物,或者通过射线的x光可见人体内部脏器等等。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透视是绘画法理论术语。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透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平面上再现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我们知道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依据这种透视现象,设计者们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作品表达。(摘录自百度名片)

二透视术语:

术语(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术语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一个概念,可以更便捷地交流与学习。

透视术语主要有:

1.视点:人眼所在的位置;(图1—1-7)

2.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水平线;(图1—1-8)

图1—1-7 图1—1-8

3.主点(心点):视点在视平线上的垂直落点;(图1—1-9)

4.视垂线:过主点的垂直线,与视平线互相垂直;(图1—1-10)

5.视距:视点到主点的垂直距离1—3 ;(图1—1-10)

图1—1-9 图1—1-10

6.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主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图1—1-11)(左侧A点为左距点\右侧B点为右距点)

7.天点、地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垂线上主点的上下两边所得的两个点;(图1—1-11)(上边C 点为天点\下边D点为地点)

图1—1-11

由此可以推断出A、B、C、D四点至主点的距离相等。即:

左距点至主点的距离=右距点至主点的距离=天点至主点距离=地点至主点距离

8.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表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图1—1-12)

9.可见视域:两眼平视,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称为可见视域,可见视域为188度;(图1—1-13)

图1—1-12 图1—1-13

10.正常视域:可见视域中心60度范围内能够精确识别、不变形的空间范围,也称为60度视域圈;(图1—1-14,图1—1-15)

图1—1-14

图1—1-15

11.视高:视点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12.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称为原先;(图1—1-16)

13.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与画面会形成交点的线)称为变线;

(图1—1-17)

图1—1-16 图1—1-17

14.灭点:变线在视平线或视垂线上的消失点,因此灭点也叫消失点。(图1—1-18)

图1—1-18

※透视的分类

人们在观看物体或进行设计时会由于不同因素而产生不同的透视图

(一)根据物体与画者的角度关系可分为

1.一点透视:

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消失线消失于主点上,只有一个灭点的透视图,也称为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图1—1-19)

2.二点透视:

有一条棱线与画面平行,视平线或视垂线上有两个灭点的透视图,也称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图1—1-20)。

3.三点透视:

物体的三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三组线消失于三个消失点,也称斜角透视。三点透视多用于高层建筑透视(图1-1-21)。

图1—1-19 图1—1-20

图1-1-21

(二)根据视高可分为

1平视:物体位于视平线上(图1—1-221)

2仰视:物体位于视平线的上方(图1—1-221)

3俯视:物体位于视平线的下方(图1—1-2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