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结局的比较

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结局的比较

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结局的比较
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结局的比较

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

近代拉美与美国

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结局的比较

陈才兴 陈 宏

主要观点 拉美国家与美国同处于西半球,都曾经历过被沦为殖民地的历史,独立后又都处于欧洲中心之外的外围地位。缘何美国能在第二波现代化大潮中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从二元国家发展成超过英国的工业化强国,而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却迟迟启而不动,直至20世纪30年代后,在第三波现代化大潮中,一些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开始起步。

拉美国家与美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产生裂变的原因在于:政治局势不同,土地占有制和所有制不同,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农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不同,大量吸收外国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同,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目的和作用不同,拉美以出口为主的庄园和种植园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作用不同。回溯并总结近代西半球

,对于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拉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拉美与美国 现代化进程 不同结局

作 者 陈才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教授;陈宏: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处于西半球的美国和拉美国家在近代曾经历过相似的历史阶段。缘何美国能在独立后的第二波现代化大潮中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到19世纪末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①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的现代化进程却迟迟启而不动,直至20世纪30年代,在第三波现代化大潮中,一些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开始起步。笔者认为,以下八个方面是西半球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产生裂变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局势不同

由于北美独立战争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捍卫地方经济和政治权益的地方议会力量,而且以进步的英、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为指导。因此,北美独立战争后,美国不仅完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而且按照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思想,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了新的共和主义的各州政权和全国政权,政局相对稳定。在废除殖民地时期封建制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实行革命的土地政策,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原先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占有制和所有制,使现代家庭农场制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这不仅为美国现代农业的

?

1

?

①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1870~189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上升到31%,居世界首位。1870~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8.1倍,而英国只增长1.3倍,法国为1.9倍,德国为4.6倍。(转引自金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第128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美国经济迅速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尽管在政治上砸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枷锁,建立了共和国或君主国,但其独立战争不是一场诸如北美在成熟而强大的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从殖民地内部发动的名副其实的民主革命,而是一场在外部影响下摆脱伊比利亚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独立后,拉美各国基本上保留了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根深蒂固的封建地主仍掌握控制权。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强大的地方封建势力和欧洲列强的插手,使独立后的西属和葡属美洲不可能像北美在独立后那样形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是分裂成众多势单力薄的独立国家。拉美国家又试图照搬美国的共和体制,安在本国的封建的社会结构上。这种追求同美国政治制度一致性的做法,导致获得独立的拉美国家在建国后的最初几十年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殖民地时期各个大地主贵族集团对土地占有的强烈要求和殖民当局采取的分而治之政策所留下的不同派别和地区间的矛盾冲突。因此,获得独立的拉美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平衡各利益集团和派别间的矛盾和制止各种冲突上,根本无暇顾及发展经济问题,更不能像美国那样在独立后不久就制定统一的社会经济政策。拉美国家的政府软弱无力。执政者为维持政局稳定而依靠军人。因此,拉美各国的军人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维持国家秩序,另一方面更迭政府。考迪罗或总统依靠军人实行独裁统治,军官享有高薪和迅速提升的机会。庞大的军队不仅通过政治干预阻碍民主化进程,而且由于占用大量预算而使国内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

(二)土地占有制和所有制不同

独立战争后,土地占有制和所有制的变化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它不仅为中小农场主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抑制了封建大庄园主的扩张。土地市场的开放意味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封建特权对土地垄断制度的瓦解。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美国南方,“有十分之九的土地根本不耕种的奴隶主大地产正转变为小规

模的商业性农业。”②

随着美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南部还是西部,前资本主义的大地产都处在分裂和瓦解中。据1900年统计,美国拥有1000英亩(约合405公顷)以上的大地产仅有4.7万个,占全部农场数的0.8%,而中、小农场占绝大多数,共有569.1万个,占全部农场数的

99.1%。

而在拉美国家,由于独立后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弱小的商业资本又与地主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确立土地所有权,土著居民仍处在社会的底层,基本上没有触动殖民地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地产占有制。在农村,人身依附关系依旧,特别是大庄园主仍掌握着任意侵夺生产者的权力,农民个人难以积累财富。在自然经济瓦解过程中,在拉美农村,除了那些以生产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经营者外,很少出现以获取市场利润为目的的现代化农场主。在拉美的土地投资者中,几乎仍是传统角色——考迪罗、寡头政客、大庄园主和外国投资者。商人和教会通常无意对工农业进行投资。寡头政客、考迪罗和大庄园主总是通过巧取豪夺或土地市场等各种渠道增置地产,使传统庄园制经济不断借助于政治势力而世代延续。一些传统大庄园从殖民地时期起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而另一些庄园主则通过掠夺印第安人村社和小农土地,以及通过教会土地和公共土地的地产转让,不断扩大庄园面积。例如,据估计,19世纪末,墨西哥全国可耕地面积的97%集中在约835个家族手中,而其余的3%分

散在印第安人村社和小农户手中。④

到1910年,在墨西哥的几个州,98%的农户已无地可耕。在莫雷洛斯州和墨西哥州,无地农民占99.5%;在瓦哈卡州,无地农民占99.8%。大批无地农民成为

大庄园的债务雇农。

由此可见,同美国独立后形成的现代化农场不同,独立后拉美国家在殖民地经济中形成的大庄园、大种植园和印第安村社并存,大地产制和小农制共生的奇特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随着农牧业产品出口的不断增加和外资的大量流入,大庄园主和大种植园主及外国公司大量霸占土地的

?

2?②④⑤〔苏〕阿尔彼罗维奇?拉甫罗夫主编:《墨西哥近代现代

史纲:1810~1945年》,上册,第359~360页,北京,三联书店,1974。

V icto r M anzanilla Schaffer ,R ef or m a A g ra ria M ex icana ,

Edito rial Po rrua ,S .A .M exico ,pp .32

~33.③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第17

页,第39页,《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现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扩展,⑥中小地产受到剥夺和侵占,垄断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成为至今影响拉美农业发展的桎梏。

(三)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独立后,美国农业超越了自给自足阶段,从事商品生产的农场由农场主经营,以销售为目的,面向国内外市场,必要时雇用劳工。由于美国农村中劳动力不足,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美国十分重视引进和推广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改进和发明农用机械,采用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到19世纪末,粗放农业已让位于集约化农业。这不仅为本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农牧产品,而且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出口产品,以积累资本。

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仍保持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庄园和大种植园仍是社会经济的中心。拉美国家的大庄园和大种植园通常仍采用前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在1870~1930年间,拉美“并没有出现向雇佣劳动的直接过渡,也没有取得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⑦。在大庄园制占统治地位的拉美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制度形式不同。19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从事农牧产品出口的大庄园尽管在土地耕种、产品加工和贸易方面逐渐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由于大庄园主仍遵循殖民地时期的传统,因此,他们通常采用变相的农奴制,如亚纳科纳制、债务雇农制、挂钩制、伙耕制或租佃制和劳役地租佃农制等形式,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

拉美大土地所有者对其佃农的权威要比美国南方土地所有者对其佃农的权威大得多。例如,智利大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当地的行政长官,他们毫不迟疑地判决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案例。这些大土地所有者还经营商店,为佃农提供所需物品。在南美洲旅居25年的艾伯特?黑尔在1906年谈到巴西的情况时指出,在“那里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残余,一条明确的界限将上层阶级的贵族与下层阶级的劳工严格分开。……君主制最近刚刚被摧毁,以致他们(劳工)的心目中,贵族血统论仍然很流行,但这种贵族实际上是土地贵族、金钱贵族。”大种植园主在其“‘小公国’中过着‘一种半封建的父权制生活’”。⑧奴隶制虽于1888年年初被废除,但从前的奴隶及其后裔仍处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底层,很少有受教育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独立后,拉美国家的大庄园主、大种植园主和上层人物大肆占有和兼并土地。他们仍像在殖民地时期一样,为消灭竞争者和统治整个地区,把土地作为财富、威望和权力的象征。他们通常不住在庄园和种植园,而生活在大都市,在那里像贵族一样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权势。他们把土地交给“管家”经营,而不把土地分给渴望耕种的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土地利用率与美国无法相比。一些从事出口农牧业的大庄园和大种植园因外部需求不断增加而扩大种植面积。它们一般仍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土地面积。

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拉美农业(土地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及土地产权制度等)的发展都落后于美国。

(四)农民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美国农民、特别是西部拓荒农民虽在创基立业时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自给自足阶段,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已是一种新型农民,即正在形成中的商业农民⑨,而不是旧的宗法式农民。原因在于:西部农场是建立在“自由土地”基础上的,其土地大部分是通过市场购买的;由于不存在任何封建残余的束缚,生产力有可能得以充分发展;西部农民在创业时大都拥有一定的资本,并始终与市场保持着联系;由于他们存在强烈的自发的商业化倾向,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自我发展和扩张的能力和要求;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兴起,为西部拓荒及畜牧业的商业化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在独立后,拉美农村没有像美国那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以商品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场。土地的投资者、经营者和购买者几乎都是传统的角色。即使在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出口作物种植园主和庄园主,但他们大都是从传统的大庄园主、考迪罗和寡头政客转化而来的,

?

3

?⑥

⑨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第23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207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16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如在墨西哥的索诺拉州,美国索诺拉养牛公司拥有130万英亩的土地;在奇瓦瓦州,帕洛乌斯养牛公司拥有200万英亩的土地;在科阿韦拉州,内尔森和威勒公司拥有约165万英亩土地。转引自⑤书,第361页。

与传统的经济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0%以上的小农、印第安人及解放了的黑人奴隶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同美国主要由农场主组成的农民不同,拉美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非常软弱,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没有形成一个能抓住市场机会的农业生产者阶层。在贫穷、落后、保守和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分散的小农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小农既无资本又无文化,也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仅依靠小农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农业总量增长的潜力有限,更谈不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五)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不同

同西欧国家的工业化一样,美国的工业化也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原料和商品。工业化是从与农牧业有关的加工业开始的,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了轻工业的发展,并为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进运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和重工业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化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不仅成为工业中心和经济增长点,而且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

而在拉美国家,独立后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其工业化缺乏内部需求和动力。现代工业的起步几乎完全是由农牧业产品的出口带动的。拉美的工业发展强化了殖民地时期遗留的农村大庄园制经济体制。农矿产品出口的繁荣促进了拉美国家的城市化,但这种城市化并没有起到促进国家整个农业发展的作用,更难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这不仅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赖于国外市场。

(六)大量吸收外国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同美国独立后,在建国之初、特别是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开放的土地市场和有利可图的土地经营及随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国移民。至19世纪50年代初,移民达到高潮,

1850年为6.9万人,1854年达到42.7万人。β

κ移民把美国看成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地方。他们不仅带到美国大量资本,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尤其是为当时美国土地的开发、铁路和运河的兴建以及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正是成千上万欧洲移民源

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的城市和农村,对美国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美国经济实力在19世纪末赶上并超过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

工业垄断地位。”

β

λ在独立后,特别是从19世纪后半期起,受北美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拉美地区也掀起了盛极一时的“欧化热潮”,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兴办实业和教育,尤其鼓励从欧洲大规模移民。许多自由派思想家和政治家把拉美国家的落后与不发达归之于民族素质和血统。许多拉美国家的上层人物认为,光靠传播欧洲文化已不够,惟有从欧洲吸引大批移民才是“挽救”国家的最佳方案。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在其垂暮之年的著作中甚至呼吁:“让我们成为(像)美国那样,渴望有一个欧洲农场

主来改造的社会。”β

μ因此,拉美各国同美国一样也都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欧洲移民进入拉美。阿根廷移民最多,从独立到1914年约有300万移民。巴西在1891~1900年每年也有约11.25万人移

入,移居智利的欧洲移民也很多。

β

ν尽管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都采取吸引移民的措施,但结果截然不同。这不仅与移民本身的来源不同有关,更与两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向不同、机制和体制有别密切相关。一是拉美农村依然起支配作用并僵而不衰的传统土地关系,影响和束缚着外国移民的开发和垦殖。大多数移民定居在大地产主拥有的土地上。有的移民尽管得到一块土地,但在大庄园主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经济结构中,这些移民经营的小农场也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们在整个拉美农业中没

?

4?βκβλβμβ

ν同⑦书,第205页。M arcello Car m agnani ,E stad o y S ocied ad en A m érica L a tina (1850~1930),Edito rial C r ítica ,Barcelona ,1984,p .10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美〕吉尔伯特?C .菲特、吉姆?E .里斯:《美国经济

史》,第17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有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二是在大庄园主传统势力居统治地位的保守、封闭和落后的拉美农村,大批移民在那里无利可图或获利不多的情况下,纷纷把资金和技术投向新兴的与农牧业产品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商业、贸易等部门。除纺织业外,几乎每个制造业部门中外国移民均占绝对优势。三是在大庄园制占统治地位并拥有大量土著居民的拉美农村,歧视本国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的拉美自由派思想家和政治家指望通过从欧洲国家输入移民以开发农业垦殖区,造就一支白人农民队伍来振兴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严重脱离拉美社会现实的。四是在拉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移民在农村经营种植园或畜牧场,并通过采用前资本主义的劳动制度,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发展加工业和贸易等。

(七)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目的和作用不同

在现代商品农业不断发展、工业化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的过程中,美国加速发展的城市化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农村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大批工业消费品和农机产品。在内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压力下,美国政府鼓励投资发展交通运输业。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1862~1869年建成了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联合太平洋铁路,1881年、1882年和1893年先后建成了亚奇松-托皮卡-圣达菲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和大北方铁路,全国形成了一张铁路网。到19世纪末,美国铁路已接近20万英里(约合32.2万千米),超过了欧洲(包括俄国)铁路的总里程。βο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工农业提供了快捷而廉价的服务,刺激了与修建铁路、从事运输有关的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部门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在拉美国家,在农村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方面主要以发展出口农牧业产品为主的情况下,受外部对农矿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刺激,19世纪中期以后也仿照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高潮。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当时拉美国家既无兴建铁路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又无内部市场发展的需求,其兴建铁路的目的在于为出口农矿产品服务。因此,兴建的许多铁路并没有像美国那样把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而是把生产出口农矿产品的大庄园、大种植园和矿区直接同港口相连,把本国紧紧地同西欧和北美少数几个工业化国家拴在一起。后者购买拉美的原料产品,向拉美国家提供制造业产品。这使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少数发达国家。尽管拉美国家兴建铁路在客观上为大城市的早期工业开辟了新市场,为内地居民带来了各种商品,加强了城乡的联系,对传统种植园和大庄园提出了挑战,但是,由于广大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经济变化不大,广大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有限,铁路的兴建只是有利于同传统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出口品的大种植园和大庄园。随着国外对农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土地所有者迅速兼并土地,把破产的农民变成大地产上的劳动力。因此,以出口为主的商品农业代替了生计农业,小块土地面积缩小。铁路的兴建虽使一些拉美国家增加了出口,但传统的大庄园制得到了发展。铁路的兴建还加深了拉美经济的依附性,加强了新殖民主义体制。如玻利维亚,铁路的建成造成经济严重依赖单一产品的出口,供应当地市场的粮食反而减少。19世纪末,连接高原地带和太平洋港口的铁路线加速了锡矿砂的出口。从安第斯山开出来的火车车厢满载着矿砂。为了不使火车回程空运,车厢装载了从美国、智利和秘鲁进口的农产品。粮食的进口,给富饶的圣克鲁斯地区的农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其失去了国内市场,生产迅速下降。玻利维亚受到双重依附性的制约:依赖外国市场供其单一产品的出口,依赖外国生产者提供部分粮食。βπ

与美国不同,拉美的铁路通常主要是由英国人投资修建的。英国对拉美主要用于铁路等公共工程的贷款总额从1875~1895年的2.62亿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4.45亿英镑。英国人在拉美投资修建铁路的目的在于促进北大西洋各国经济的发展,而并非为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如阿根廷,由英国人资助、建造、装备并管理的铁路,不仅把大量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工艺品大量运往阿根廷,而且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量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以供出口,并通过降低大宗项目的运输成本,驱使大种植园主和大庄

?

5

?βο

βπ同⑦书,第190页。

〔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1分册,第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园主及外国投资者将开拓的新地区和新牧区纳入供出口的商品农牧业范围,直接为欧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更为严重的是,拉美一些国家为追求表面现代化,大量吸引外资,兴建铁路和港口设施,造成其整个国民经济被外国控制。例如,为向国外出售更多的咖啡,也为给现代化积累资金,哥斯达黎加政府在1870~1890年鼓励并大规模投资修建铁路。铁路线从种植咖啡的高原地区通往利蒙港,以便运往海外。为此,政府以极高利息向国外筹资,而收益率远远低于利息率,这就造成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债务负担。哥斯达黎加政府还给予外国总工程师迈纳?基斯地处铁路线的80万英亩(约合32万公顷)的土地,后来这块土地成为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中心区。而且,铁路运输掌握在英国投资者手中,他们不仅控制了港口、矿区、电力照明、重要公共工程和对外贸易,而且控制了哥斯达黎加的主要市场。

(八)拉美以出口为主的种植园和庄园与美国南方的种植园的作用不同

独立前后,拉美以出口为主的大庄园和种植园同美国南方的大种植园十分相似。它们都主要生产单一产品供出口,从欧洲购买其所需的工业品。当时,对它们来说,技术进步和工业发达的英国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仅两者的经济增长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英国等西欧国家,而且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经营方式,高度的自给自足性,家长式统治,贵族主义和殖民地时期残存的一些旧制度,旧思想和旧行为方式,都同美洲大陆出口型种植园经济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其一,两者在各自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于南北美洲独立战争性质的不同,尽管美国南方种植园明显接近于拉美大陆以出口为主的大庄园和种植园,但前者是局部现象,而后者是普遍现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形成了商业、工业和金融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北方。美国南方种植园尽管通过奴隶制剥削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但为美国工业化起飞做出了贡献。南部产棉区一方面要依赖东北部提供的运输、财政金融和商业服务,以便把3 4的棉花运往欧洲;另一方面它为东北部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棉花这一关键原料,从而促使东北部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但是,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种种植园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事实上,实行奴隶制的落后南方成了蓬勃向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北方的“国内殖民地”。而拉美各国由于没有进行美国那样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变革,其出口型庄园制经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插手和外国资本的渗入下,成了各国经济中的“积极”因素。在外部需求不断增长的拉动下,这种出口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拉美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二,两者的结局不同。美国的南方同拉美国家一样,奴隶制使种植园劳动效率极低,耕作技术长期停滞不前,整个南部是一个落后、僵化、低效率的农业地区,收入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民众收入保持在最低水平上,从而阻碍了北方工商业者扩大市场;南部种植园主在把棉花输往英国的同时,大量输入英国工业品,因此,要求政府征收低额关税,而北部工商业者为发展民族工业,遏止英国商品竞争,要求政府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国内工业品销售市场;受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棉花需求不断增加的拉动,南方种植园主在地力严重耗竭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扩大土地面积,向西部扩展种植园,这又同北部工商业者希望在西部建立新自由州和保持一支自由雇佣劳动力队伍以发展民族工业的计划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以南北战争的方式,摧毁了南部落后的种植园经济制度,为美国工业化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由于缺少银行和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由于资本积累和地方需求低下,创办新工业的企图受到严重阻碍,加上英国制成品的大量输入摧毁了建立在原始技术基础上的地方初级工业,拉美各国内部根本无法形成像美国北方那样能摧毁南方种植园势力的强大工业力量。相反,在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强大吸力下,拉美国家被引向寻求传统的或新的消费品出口,以支付巨额的进口费用。于是,以出口为主的庄园主和种植园主势力不断得到增强。

此外,两者虽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榨取利润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畸形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拉美国家一些大种植园受外国资本控制,缺乏美国南方种植园的独立自主性。(下转第54页)

?

6?

 表5西班牙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分布情况(%)

1990年1991~1994~

1993年1996年1997年哥斯达黎加0.7—0.1—

萨尔瓦多0.6———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0.3

中美洲————

玻利维亚1.30.10.10.4

哥伦比亚———0.7

厄瓜多尔0.72.74.312

秘鲁0.5—28.51.7

委内瑞拉3.826.64.69

安第斯组织5.519.438.323.5

阿根廷33.940.23625.1

巴西19.67.45.719.7

巴拉圭0.41.1——

乌拉圭2.12.510.3

智利5.516.89.826.1

南锥体61.768.252.671.4

墨西哥20.410.95.64.4

多米尼加3.90.4——

古巴7.00.70.1—

总额100100100100

资料来源:西班牙贸易信息。(Bo letin de Info r m aci on Com ercial E spano la)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对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它们在拉美的投资一般采取3种方式:⑨一是古典方式,有人称之为“殖民主义”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目的在于,拉美国家向宗主国的企业提供原料,然后用宗主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供应宗主国市场或向东道国或其他市场出口,出口由宗主国即母公司进行。二是控股方式。这种直接投资方式的目的在于用东道国直接生产的产品供应东道国市场。母公司的其他业务与其控股公司的业务相分离,控股公司之间不互相交换零件或产品。三是跨国公司方式。与前两种直接投资方式相比,跨国公司方式具有以下特点:面向国际市场,所有的国外工厂间相互交换零件或产品,以谋求成本最小化,全部子公司的业务由母公司通盘考虑和安排。事实上,这3种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虽然外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跨国公司的方式,但同时存在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90年代西班牙增加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原因。

90年代西班牙增加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西班牙在实行工业化、经济对外开放和加入欧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是其得以实现对外投资的物质前提。

第二,所谓“天时”条件。西班牙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拉美几乎同步。在此进程中,西班牙和拉美国家的政府都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不仅如此,西班牙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也与拉美近似。这种条件和经历上的近似对许多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因为这有利于消除东道国对外国资本的不信任乃至敌对情绪。

第三,所谓“地利”条件。西班牙投资者更熟悉拉美的市场和投资环境。众所周知,熟悉的投资环境在投资者作出最初的决定时至关重要。

第四,所谓“人和”条件。西班牙同拉美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渊源世人皆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几乎相同的价值观和类似的体制的结合,缩短了相互的“心理距离”。这不仅有利于西班牙投资者能准确地、更有把握地作出对拉美投资的风险预期,而且有利于与拉美合伙人的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 宋 霞)

⑨N.Beh r m an,Jack,C riterio d e d ecision p a ra inversiones en A m erica L a tina.P ro lam S.L.1975.

(上接第6页)

总之,由于拉美国家与美国原有的殖民地遗产不同,独立战争性质有别,19世纪两者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外部挑战各异。这一切决定了它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工农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其结果,美国依靠技术进步,向西部拓殖和资本的迅速积累,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很快由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并通过南北战争消除了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由外围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工业中心;而拉美国家由于受内外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农业现代化走自主发展工业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依附性发展农、矿业初级产品出口的单一经济发展道路,成了典型的外围国家。两者的发展差距由此不断扩大,美洲北方的美国成了最发达国家,而南方的拉美国家成了与美国差距很大的发展中国家。βθ

(责任编辑 蔡同昌)βθ1995年拉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2.8%,几乎与1900年时的比重相同。

?

4

5

?

LA T I N AM ER I CAN S TUD I ES No.3,2002

S umm a ry

COM PA R I N G TH E D IFFER EN T M OD ERN IZ A T I ON PA TH S

PU R SED B Y LA T I N AM ER I CA AND TH E U N IT ED STA T ES

Bo th the U n ited States and L atin Am erica w ere co lon ized by the Eu ropean s,and fell in to the p eri phery in the po st-independence p eri od.T he U n ited States tran sfo r m ed itself from an agricu ltu ral state to an indu strial econom y in the second w ave of m odern izati on,w hereas L atin Am erica did no t m arch upon the m odern izati on path un til in the th ird w ave in the1930s.T 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N o rth and Sou th Am erica can be attribu ted to a w ide range of facto rs related to po litical situati on s, land ow nersh i p,agricu ltu ral m anagem en t,po siti on s of the far m ers in social and po litical life, directi on and fo rces pu sh ing indu strializati on and u rban izati on fo r w ard,ro le of fo reign cap ital and i m m igran ts,developm en t of tran spo rtati on netw o rk s,and m arket o rien tati on of the p lan tati on s. Exp lo ring the differen t m odern izati on path s betw een the tw o regi on s can help L atin Am erican coun tries better understand the lesson s and experiences of their ow n developm en t effo rts.

(Chen Caix ing,Chen Hong)

SO C I AL TRAN SFO RM A T I ON I N BRA Z I L’S

M OD ERN IZ A T I ON PRO CESS

Since the1930s m odern izati on p roces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u strializati on drive has no t on ly changed B razil’s indu strial structu res and increased its econom ic size,bu t also tran sfo r m ed its social fab ricati on s.T h is tran sfo r m ati on is reflected in the fo llow ing:1)Social m ob ility is s w ift and social structu res are differen t from the past.2)Bo th popu lati on grow th rate and m o rtality rate have been reduced.3)T he share of econom ic active pop u lati on in to tal indu strial em p loym en t has m oved tow ards declin ing after its in itial rise,and w om en p artici pati on rate in the labo r m arket and em p loym en t in the info r m al secto r are on the rise.4)W ays of th ink ing and life are changing.Fo r in stance,legal m arriages rate is decreasing;few er p eop le are believing in Catho lics;m ales are undertak ing m o re hou se w o rk,and fast food indu stry develop s rap idly.(Zhang B aoyu)

L ESSON S AND I M PL I CA T I ON S FROM

BRA Z I L’S CA P ITAL CON TROL I N TH E1990S

H igh in terest rate,liberal po licies tow ards fo reign cap ital,m acroeconom ic stab ility and favo rab le

?

?

3

6

拉美裔移民与美国国家特性

拉美裔移民与美国国家特性 09行政:马多平 一、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一向以多元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著称,但是这种情况似乎正受到来自拉美的移民及其文化的挑战。拉美裔移民持续涌入,以及拉美裔保持的高生育率,使得拉美裔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攀升,随着拉美裔育龄妇女人数将在10年或20年后进入最高点,预计到2050年,拉美裔的人口比重将达到25%,而且这一比例还会“急剧跃升”。由于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国文化、就业机会等对拉美裔移民具有强大吸引力,美墨之间长达2000英里边境线疏于防守等因素,必然会导致拉美裔移民继续踏上合法或非法移民美国之路。所以,当前美国外来移民问题突出反映在拉美裔移民的增长方面,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墨西哥移民问题。拉美裔移民长期、迅速和近乎失控的增长带来了诸多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 由于拉美裔移民的数量和群体效应的作用,拉美裔同化的速度远远不及其移民增加的速度,该群体的同化过程已经渐渐出现障碍,过去那种一代移民保持原色,二代、三代移民接受同化的过程有被打断的趋势。不少美国人开始有所忧虑,拉美裔移民的增长危及到美国社会以及国家特性。 本文正是在关注这种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从国家认同出发,分析拉美裔移民对美国国家特性的挑战。 (二)、理论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新近的形势表明,拉美裔移民同化的滞后和障碍给美国核心文化带来了直接的挑战。拉美移民集中居住在特定区域,非美国文化和思想持续走强,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流行了几百年的盎格鲁 -新教文化的影响力必然下降。它很可能对美国的内政乃至美国的特性带来严重的干扰和影响。通过具体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美国移民特别是拉美裔移民的现状及问题,和它对美国国家特性的危机,深入了解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特性的关系,增强理论功底。 (三)、现实意义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_总结完整版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精选总结一】 人生的思考: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选取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必须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我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我选取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决定,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样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决定为根据。 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对世界、人性、社会、自我、欲望、爱等一些根本命题有深刻的理解,以下摘录自《重大人生启示录》,它能指引人们的价值观。 1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礼貌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感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杯具,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2 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谁,自我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能够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好处。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就应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取。 4 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齐,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美国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迅速跃居世界经济的前列。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的废除,更是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此,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生出新的变化。 一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世纪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时期,学区制在18世纪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州教育管理体制得以最终确立,而联邦教育管理制度也正式出台。这些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20世纪美国教育的崛起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及基础,对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出重要作用。 1.学区制的兴衰 在马萨诸塞州学区制的影响下,到19世纪中期时,各州纷纷建立学区制度,使学区制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管理的主要制度。学区制的优点在于便于学生的就近入学,同时也符合了居民自治的愿望,因而受到地方人士的大力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区制也开始暴露出其不足,即由于各学区的经费投入因学校区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而存在事实上差别,这也导致各学区的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为此,美国社会开始对学区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两方面的改革意见。一是削弱学区的职权,如将教师聘任和教材选择的权力从学区上收,以保证学区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等。二是合并学区,通过把许多乡村的地的小学区进行合并使之成为大学区,这样,既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到19世纪90年代为止,学区合并成为学区制度改革的趋势。 2.州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美国教育管理权利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在19世纪完成的。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制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正是以此为依据,美国社会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权利应属于州的政府所有。由此确立了美国的州教育管理体制。1812年到1821年。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对全州的初等学校进行管理。这标志着美国州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马萨诸塞州于1837年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真正确立起了州教育的全面领导与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各州教育委员会的设立。导19世纪下半期,州教育管理与领导体制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该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3.联邦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一起来看看关于人生感悟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1 1.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得是一种短暂,而失是一种境界;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别把人生想的太难。风总会被雨赶走,何必让身外之物、无聊之事困扰终生?人生犹如一个百味瓶,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 2.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人生不易,珍惜拥有,感谢经历!学会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种愉悦叫欣然;有一种释怀叫惠然;有一种幸福叫淡然。 3.生容易,活容易,但是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是看你怎么扮演这个角色。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终究不是天赐的。人生在于感悟,生活在于领悟。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过,与其皱眉头,不如偷着乐。一点点语录网 4.年轻时候,以为坚持是永不动摇;到这个年纪,明白了,坚持就是犹疑着退缩着心猿意马着一步三停着,还在往

前走。最珍贵的宝藏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艺术品,不能握在手里,只能用心去感受。 5.岁月使身体长出了皱纹,而放弃梦想则会使灵魂生出皱纹。在你奔跑的时候,风景在变、你追逐的东西也在改变。每一条岔路、每一个山坡与低谷、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都是锻炼. 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凡事需要坚强不屈。要时时调整你的心态,沉淀你的情绪,让心宁静,让心情平和。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和事,难免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心境。 7.平淡是心静如水,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生活教会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的更好。 8.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人生,选择了复杂,就是选择痛苦;选择了简单,就是选择快乐。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群,等不来的渴望,全都停靠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要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9.幸福不需要太花哨,平凡中带点快乐也好。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 一、20世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脉络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育观念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变革时局不断变化,美国的教育展战略也相应地有了一系列要的发展。 1985年,美国邦教育部、促进科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等12个机构,启动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果《普及科学——国2061计划》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的目标、步和科学依据,开了美国科学育改革的先河,引起了高的关注。其核心思想是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本素质。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在1991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时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美国四项教育战略和六条国家育目标,其中科学教育被列教育目标之一,并称到2000年“美国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世界上名列前茅”。1994,克林顿又签署了此基础上发展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法案》。1993年美国育部提出了《1998——2000年战略方案》。方案提出了三大目标及其体目标和方案,其中三大目标是:助所有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业标准,以使他们为成为有

任感的公民和为进一学习以及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准备。为所有儿童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所有生享受中学后教育和终身教育。2001年,基于美国全国对“教育重要性和教育部在国家教育目标的领导地位”的认识,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2001——2005年战略划》,提出了美国教育发展使命和四大战略目标。但由半年后“9·11”件的发生,促使美国家战略发生了一些重大化,最终终止了《2001—2005年战略规划》的实。 布什政府于2002年1月8日签署了《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了全面贯彻该法案,育部重新编制并发了《2002——2007战略规划》。它对美教育新战略框架进行更为精细的构建。教的战略目标从之前的四项变为项:创建一种成就的文、改进学生的成就、发展安学校培养学生坚定的品格、把教育变为基于证据的领域、提高接中学后及成人教育的机会与质量、立卓越的管理。“9·11后美国教育战略的向更为清晰也更为完整。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 1.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强调教育结 19世纪、20世纪初,由于时局的变化使美国开始对自己“界霸主”的地位产生忧。通过对基础教育的反思,国各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回归基础”的教育改革运动,在保证培养出质量上数量上都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人才。从此,重视教育量成为美国教育战略规划的核内容,也是美国教育改革的本目标。面向所有儿童,帮助所有生提高学业水平始终是美国教育追的战略目标。

北美与拉丁美洲

第四十四讲北美和拉丁美洲 I.必记知识全览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必记自然环境 1.地形:北美地形明显分为三大区,西部为区,东部为区,中部为;拉丁美洲的北部是高原,东部是与相间排列,西部是山地。 2.气候:北美气候以气候为主,拉丁美洲有世界最大的气候区,也有面积广阔的气候区,总之拉丁美洲气候以为其主要特征。 3.北美最大的河流是河,拉丁美洲最大的河流是河。 一、1.高山高原、山地平原墨西哥平原高原安第斯2.温带大陆性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湿热 3.密西西比亚马孙 二、必记经济特征 1.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它农业生产布局上的一大特点是;拉丁美洲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2.美国工业可以分为、、三大地区;巴西手工业多分布在邻近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 二、1.美国地区生产专门化玉米2.东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南部铁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Ⅱ.考点过关过关斩将一马平川 考点祥解精剖细解入巿三分 一、基本考点 考点1.北美洲概况 (1)①位置范围:美国、加拿大、丹麦的格陵兰岛。②地形:三大带状纵向分布,西部是高山区,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古老的高原和山地,它们对气候、天气的影响很大。③气候类型及分布、形成原因。 ④人种、人口分布及人口迁移。 (2)美国。①领土组成:50个州和一个特区。②自然条件的特点:气候温和,土地资源丰富,水源充足。航运便利,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③资源耗费量大。④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有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等。⑤农业的现代化和专门化,形成小麦区、玉米带、棉花带、乳肉畜牧业区、温和农业区等农作物带。⑥工业分布和主要城市,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 考点2.拉丁美洲的概况 (1)①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②地形:北部为高原,西部为山脉。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候: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④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⑤自然资源:石油、铁、铜、银、森林独特动物。⑥人口与语言:混血人种、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2)巴西。①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②人口、工业、城市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③主要农产品和经济,咖啡、蔗糖等出口商品较多。④亚马孙河、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

澳门——中国与拉美联系的桥梁 -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澳门——发展中拉关系的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宋晓平 (“澳门——葡语世界2003研讨会”上的发言) 内容提要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巴西是世界地区性大国,在国际事务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巴西之间存在着“长远的根本利益”,双方努力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以巴西为重点和重要渠道,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澳门在中国与巴西的早期交往中曾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今,在沟通中国和巴西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思想文化联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加强桥梁作用,促进中拉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大陆和澳门同胞的共同任务。 一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国与19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包括所有的拉美大、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拉关系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中叶,中国与拉美就有了贸易往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

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大批华工流入拉美,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及其后代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70年代,在拉美很多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如果说,在此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整,把加强同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中拉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可以说,中拉关系进入了历史最佳时期。 在政治方面,双方最高领导人互访频繁,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对话使双方能够增强理解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目前,中国外交部与拉美十多个国家的外交部建立了政治磋商制度,双方外交主管官员就双边关系事务,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定期会晤、互通情况、交换看法。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拉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双方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同拉美的大国和中等国家均签有贸易协定,

关于人生启示的优美句子

关于人生启示的优美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人生启示的优美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人生启示的优美句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 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上帝明目张胆地不公平,但凡人保留偏执的权利。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18世纪一19世纪中期 18世纪末德国出现泛爱主义教育运动。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要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他们重视体育,注重发展人的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巴西多(也称巴泽多)于1774年在德国东部德绍开办一所泛爱学校,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各地纷纷仿效,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一场学习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运动,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他担任公共教育部部长期间,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他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案》,改进和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他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制订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减少古典语文的教时数,这些措施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实科中学);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对后来德国教育、科研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然而,欧洲“神圣同盟”成立后,普鲁士反动政府对国民教育事业进行了野蛮地摧残,使德国教育走向倒退。政府命令学校监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接着又削减自然学科,增加古典学科,加重神学课,这些倒行逆施严重地阻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德国的学校教育倒退了许多年。 (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普鲁士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法国,建立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帝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利用教育来为其经济、政治服务。德国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僧侣主义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精神,强调学校为国家服务的精神,目的是为了把青年培养成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培养大批效忠的具有初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士兵是帝国初等教育的初衷。根据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德国对6岁儿童实施了为期8年的强迫义务教育,并把初等学校分成初、高两级,每级4年。初级称基础学校,高级称高等国民学校。法令还规定设立为期6年的中间学校,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普通教育和一些职业教育。

生活中的启示范文

生活中的启示范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它像一盏指引我前进的灯,每时每刻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又像我学习小舟上的一张张满风的风帆,时刻为我鼓励,为我加油;它还像我生活中的“朋友”,时时激励着我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是接力赛,我们班拿了个第三名,虽然很不错了,但是这还得怨在我身上。那天,老师把我们十几个女生、十几个男生排成对面,准备比赛,但就在董旭曙要把接力赛传递给我时,他盯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手一松开,注意力没集中,所以接力棒没接住。啊!我真惭愧啊!老师竟然没批评我…… 那天,我回了家,妈妈和蔼地对我说:“杨娇,别难过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从中吸取教训就行了。”妈妈的话让我又鼓足了点勇气,但我还是挺伤心的。过了几天,我终于想了想人生处处有风波,只有经得起风浪,才能经得起挫折,勇敢战胜困难,才是一个坚强的人!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成功的前奏。有失败才有成功! 以后,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我们都要永远记住:努力战胜困难和挫折,做一个勇敢的人,失败是成功之母! "同学们,昨天的家庭作业有谁不会做呀不会做的请举手."教室里传出蒋老师洪亮的声音.我昨天的家庭作业有两题不会做,正准备举手,可一看,教室里静悄悄的,昨天的家作同学们都会做,就我不

会,岂不是要给同学们笑话所以我没有举手. 第2节课,蒋老师捧着厚厚的试卷来到了班级,他把考卷发了下来,顿时我傻了眼.原来,应用题的最后两题就是我不会又没敢举手的那两题."一道6分,两道则是12分呀!"我忐忑不安地想着."好了,同学们认真些,这张考卷是要算平时成绩的!"蒋老师说道.还要算平时成绩这可怎么办呀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做着考卷. 怎么做怎么做只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想出来.我很着急,只顾想题目,连会做的题目也没检查."丁零零!"下课了,我顾不得那么多,在考卷上瞎填了几个数字就交了考卷. 中午,考卷发了下来.哎!别说了,79分,我非常难过.不知什么时候,蒋老师来到了我的身旁,他指着考卷的最后两道题问我:"这不是昨天的家作吗怎么没做 ""我——" "为什么不问老师 ""我——""老师告诉你,做人呀,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吃大亏的."我看着蒋老师,点了点头. 虽然这次考试我没有考好,但我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不懂装懂,图虚荣,爱面子,否则会吃大亏的.

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新篇章

1959年,古巴取得革命胜利,同年宣布同中国建交,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1970年,又与智利政府建交。在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双方文化交流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一些艺术团体陆续到拉美访问演出,电影《丝路花雨》在许多国家久演不衰。中国武术、针灸医术也在拉美进一步得到传播。2006年2月,拉丁美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墨西哥城孔子学院成立,接着,巴西、秘鲁、智利等国都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起,拉美各国华侨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拉美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在经营中积累了资本,成为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如巴西林训明,从事植物油经营,豆油出口居巴西首位,被誉为“黄豆大王”。秘鲁侨领戴宗汉,因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良种,获政府颁发勋章。 华人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有杰出贡献。例如担任政府要职,如圭亚那前总统阿瑟?钟(Raymond Arthur Chung)、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督何才(Ho Choy)、前卫生部长何五都是华裔。华人中也不乏著名的专家、医生、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秘鲁著名华裔陈汉基(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出任过圣马科斯大学教授,曾获得秘鲁政府颁发最高荣誉奖章──太阳勋章。 中拉文化交融,也出现了某种新趋势。一些华人精英,特别是华裔青年,学习所在国的语言文字,娶当地民族的女子为妻,追求新的身份认同,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中。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丝路花雨》:1979年公映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编创者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二千多尊彩塑、四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将一个个孤立静止的画面,编织成一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一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西游记所得的人生启示

《西游记》人生启示录 从现代意义上讲,《西游记》既是一部魔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需要在向理想的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坎坷终将成为生命的财富。 《西游记》主要讲的就是孙悟空从一个石产猕猴到菩萨的成长历程,从他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的人生启示,其中关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孙悟空身上总结出成功所需要经历的历程和应具备的客观条件。 1、天赋。天赋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这里并不是说,只有成功的人才有天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只是我们是否能有效挖掘和利用而已。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出生的,他的这种有别于其他肉体凡胎猴子的出生为他日后西天取经之路奠定了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先天天赋,我们只有认识和发掘自己的天赋,并在后天不断的开发它,按照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我们才能走上成功之路。就正如《星光大道》节目组的评委曾经说过的,一个人是否可以在艺术的大道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看是否有“三份”—一是天分,二是缘分,三是勤奋;这里他第一位提到的天分,其实就是天赋。现实社会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使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发展自己自己的天赋,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作为父母,能及时发现和挖掘孩子的天赋,并尽力为孩子的发展天赋创造一定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2、勇气。孙悟空之所以能够被推举当上花果山的美猴王,就是因为他具有纵身一跃的勇气,跳进水帘洞中,为众猴子发现一个合适的栖息之所。其实这样的纵身一跃,其他所有的猴子都是可以做到,但是他们缺乏的就是这纵身一跃的勇气。“敢为天下先”通常是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最大分界线,大部分人在脑力和体力上并不比别人差,唯一缺乏的就是纵身一跃的勇气,所以许多成功人的特点就是敢于尝试,有超人的勇气。成功是走出来的,而不是选择出来的,人人都希望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但问题是,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人生道路,当你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人是在走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没有勇气走,也就无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8.2.1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纵观美国近现代教育,“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其各级各类学校多属先进”①,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和经济发的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善于向欧洲学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办学等。② 美国大学学生授职典礼 第一,面对现实建设需要而锐意创新。美国独立后,北部在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19世纪30年代,科技和机械的应用也使农业获得了发展。内战后,美国由半农业半工业国迅速转变为工农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和提高科学技术,因而使人人受教育的公立学校运动兴起,并在内战后迅速发展,使美国成为德国之后第二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文实学校和公立中学更是美国人的创造,都重视职业教育和青年的就业准备,显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特色。内战后的高等教育也重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工科技人才。理工科大学和农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加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发展了美国的应用科学。这说明,美国近现代教育之所以充满蓬勃气概,取得重大成绩,其关键在于它能勇于开创教育新事物,不为传统的历史的包袱所束缚。 第二,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是培养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公民离不开教育。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美国的建国者们的共识是: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共和国家的命脉;要求政府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杰弗逊认为:“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如果一个民族期望成为无知的而又是自由的,这种期望不论过去和将来都永远不能实现。”麦迪逊也指出:“一个民众的政府而民众没有知识或者没有学得知识的手段,那它只是笑剧的序幕,或者是悲剧的序幕,或者可能二者兼有。”二是解决社会矛盾也离不开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雄厚,而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阶级觉悟日益提高,要求通过教育发展技能来提高经济地位。于是,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寻求一种途径确保对社会的控制和政治上的稳定”,这种途径就是公立教育。另外,人们还希望教育能解决教会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办一所学校就是关闭一所监视”。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减少犯罪,维持社会安定。三是同化移民更需要教育的力量,美国是移民的国家,内战前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文化较为发达,以新教徒为主,同化问题不算严重。内战后骤然增加的移民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民族成份、宗教信仰都很复杂,与早期移民的文化有很大差距。新移民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就成为同化新移民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政府重视支持,移民踊跃参与。美国的建国者都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早期政府都支持教育,为以后的政府树立了榜样。联邦国会在1785年和1787年制定的西北土地法令中,要求西北地区新建的城镇留出一个地段来办教育。这是联邦政府支持教育的开始。各州也都把办教育视为政府的责任,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制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来规范教育,通过拨款、征收教育税来举办公共教育。内战以后联邦政府发展教育的措施尤其有力。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毛利法案》,以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的形式资助各州发展农业和工艺教育,以1860年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为依据,每个议员拨地3万英亩。各州利用这项土地收入至少要资助一所农工学院。联邦总共赠送了174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实用方向发展。1887年联邦政府颁布了《海琪法》,为赠地学院的应用科研提供经费。1914国会又通过了《史密斯—列弗法》,拨款资助“在人民中传播有关农业和家政的实用信息,并且鼓励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就是促进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各州政府也拨款资助州立大学。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于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 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 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

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还有: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等国。如果说,在70年代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

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背景:17世纪德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一般是指普鲁士的教育。 教育概况 17—18世纪 1、初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德国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 最著名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上夺得教育权国家。 2、泛爱学校教育运动: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形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 创始人是巴西多,泛爱的意义是指要尽可能地爱儿童。 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 3、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以及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 古典文科中学是主要形式,进行的是精英教育。 德国还有其特有的培养贵族的特殊学校—骑士学校,该学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4、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建立了现代大学。这些大学吸收新的哲学和科学成果,提倡学术自治和教与学的自由,注重培养科学研 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行教授制和讨论课等新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10年由教育家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19世纪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 洪堡的教育改革内容:在初等教育方面,重视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对学校制度改革,形成德国教育双轨制。 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文科中学中古典中学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局面。 第斯多惠论教育背景:他被尊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主要的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主张: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天资、教育和自由。 2、教育的目的:培养完人,也即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教学论的论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以形式教育为主,它是最后的目的。 4、教学原则:遵循自然的原则、遵循文化的原则、遵循连续性和彻底性的原则、遵循教育直观教学的原则。 5、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教学技能。 俄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2、1786年颁布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市国民教育制度起到一定作用。 3、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国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推行教育改革。 4、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下,自上而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得改革,其中也进行了教育改革。 乌申斯基论教育背景: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为《人是教育的对象》 1、他把教育分为无意和有意教育两种,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认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他是有限强调教育的作用。 2、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不可分割。 3、在课程设置上,他强调实科教育反对古典主义,在教学方面提倡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4、教学原则:直观原则、巩固原则、积极原则、自觉原则等 第 1 页共 2 页

基什内尔当政以来的阿根廷与美国关系

基什内尔当政以来的阿根廷与美国关系 2007年3月8~14日,美国总统布什对拉美5国进行访问。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紧随布什的脚步,于3月9~12日相继访问了阿根廷、玻利维亚等5个拉美国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查韦斯出席了有数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反美集会,并发表了措辞激烈的演说。基什内尔政府借机让查韦斯进行反美宣传以及与查韦斯的密切关系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基什内尔政府离美倾向明显 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基什内尔政府离美倾向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在梅内姆政府时期(1989~1999年),阿根廷与美国结盟,建立了“肉体般”的外交关系。激进党德拉鲁阿执政期间(1999~2001年), 2001年年底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美国对阿根廷采取了“见死不救”的冷漠态度,让阿根廷非常失望,引发了两国之间的不快。杜阿尔德政府(2002~2003年)努力降低与美国的结盟程度。2003年3月,阿根廷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持反对态度。2003年5月25日基什内尔上台执政,放弃了与美国的结盟政策,采取了多边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同年7月,他访问了美国。7月23日,布什在会见基什内尔时,称阿根廷是美国的重要盟国,表示美国将支持阿根廷恢复和发展经济。2004年5月23日,基什内尔在谈到

阿根廷现政府与美国的关系时说,与20世纪90年代梅内姆政府实施的与美国自动结盟的政策相反,“我们将与美国保持成熟、负责和严肃的关系,但不是肉体的关系。”2005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阿根廷,表示美国要同阿根廷加强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布什参加了2005年11月4~5日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市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但是,东道主基什内尔总统在会议开幕词中,强烈批评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所竭力推行的“华盛顿共识”。他指出,正是这一错误的理论导致阿根廷2001年年底发生危机,导致拉美国家贫困化和拉美一些国家的民主政府垮台。布什对这一批评表示不满。 二 基什内尔政府反美动力不足 因调整对美政策以及与查韦斯总统保持密切关系,基什内尔总统被看作是激进的、反美的民众主义左翼。但认真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基什内尔总统虽然与美国有分歧,但态度比较温和与理智,他拒绝把反美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取向。但同时,基什内尔政府采用了多边主义外交政策,拒绝追随美国。 一方面,阿美两国围绕债务重组、古巴人权问题、海地维和、伊拉克出兵、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反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博弈。2005年11月,在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在重启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问题上拒绝向美国让步,阿美关系受到影响。

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拉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主要仍局限于“人”,但这些人已不是契约华工,而是摆脱了人身束缚的自由人。他们活跃于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入拉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