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备:田灵审核:侯丙锋授课时间:学案编号:19 班级:姓名(小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

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

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备考说明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点。从内容看,社会生活包括方方面面,具体内容很难确定,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的角度考虑命题的内容。题型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且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在2014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意把握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方面的原因、过程、影响。并联系当今世界形势、政治生活加深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还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2)难点: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问题导读单】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衣、食、住、习俗

(1)衣: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①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②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3)住: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影响我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

政治、经济、思想的强烈冲击;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推动和影响;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国政府的推动。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

食简单丰富“菜篮子工程”

衣朴素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住城市住房拥挤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

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休闲娱乐多样;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原因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

解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

善。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人民仍

未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族人民的

辛勤劳动。

3、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③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④国家政策的影响,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反过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革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工业化、近代化、民主化方向变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交通运输

(1)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铁路交通:①清末: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民国:进展缓慢;⑤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⑥机车制造方面的进步:不断改进机车和铁路技术,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3)公路交通:①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也传入;②民国时期,发展缓慢;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③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 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③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涉及)

(2)电话在中国

时间成就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迅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

利用。

3. 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原因(1)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2)先进的中国认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重大发展。

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3)但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①随后,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除了党报外,出现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

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信息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四重点难点解析

1. 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①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③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⑤受国际环境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 影响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①工业革命的成果及技术传入中国的推动;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③政府的提倡和推动;④列强基于侵华的需要,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⑤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①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②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证的。

④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 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4)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5.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即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1)技术:引进——自制自研。(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

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6. 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A互联网的影响:①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②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B采取的应对措施:①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②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教师等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的利用互联网。

7.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影响:A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B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C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8.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规律特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认识:(1)从动态演变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9. 认识四大媒介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含义: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信息传播媒介。

影响:(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3)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4)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5)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10.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

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总体上看,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附过关检测部分

过关检测 19 第159—167页

§课外知识阅读

1.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时间历史背景表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洋货”等

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

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

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

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

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

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

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

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

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

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

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

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2.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3. 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入的,只有人力车是1873年6月从日本传入的。20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约9 000辆,发展很快。

早在1868年,上海已经出现了自行车。自行车最早是由洋商行出售的。1899年,苏州官府禁止中国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其他城市也有过这类规定。由于道路的限制,自行车成了一种被禁止的交通工具。到1904年春,西南大都市成都仅有7辆自行车。直到20世纪,自行车才开始流行。

汽车最早传入中国是1901年。当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进两辆,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02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柏医生又带进一辆,并在上海街头行驶,引起市民的惊奇。当年,上海有汽车8辆,1911年达到300多辆,此后在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

1899年电车传到中国。电车的运行给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现代交通感受。1906年2月16日天津电车正式营业。

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

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

20世纪初,牵引火车的全部是蒸汽机车,但车速不慢。

飞机是最能激起人们的幻想而又最晚被创造出来的现代交通工具。1909年广东人冯如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1910年他在旧金山作首次飞行表演。1911年冯如又驾机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作飞行表演,顺道回国,在广州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见到飞机。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过关检测 19(第14—16课)

【真 题 回 放】

1.(2013年江苏高考6题)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

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2013年四川高考7题)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 .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 .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 .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 .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3.(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

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4.(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

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5.(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

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6.(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

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7.(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

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图6)。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

倡导人性向上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

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

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

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0.(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

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

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

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1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14.(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

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

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

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16.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

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赛龙舟踩高跷踏青

B.荡秋千游泳赛跑踏青

C.荡秋千游泳踩高跷登高

D.放风筝赛龙舟赛跑登高

1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

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随堂演练】

1.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2.“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

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3.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

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4.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

“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6. 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

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7. 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解读最

为恰当的是( )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8. 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

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

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9.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

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1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

A.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 D.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

11.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12、西方的各种节日近年来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影响颇大,例如“圣诞节”在中国各大城市

成为狂欢节,商家抓住时机促销,也成为购物节。对这种现象到底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直接冲击,还是异化,专家众说不一。因此有必要对西方文化历史有基本的了解。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复活

B.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圣诞老人给世人带来平安和好运

C.圣诞文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D.如今以色列犹太人和西欧人宗教信仰是一致的

1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14. 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15.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 )

A.传统戏曲 B.辛亥革命 C.近代城市生活 D.抗日战争

16.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B.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以中山濯濯之秃头窄袖短发草帽革履为时尚17.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8. 右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

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

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

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

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20.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

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21.读右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

题材本埠全国国外

数量57篇80篇37篇

比例33℅67℅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22.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23.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

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2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 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25.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

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干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准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2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

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2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汽车的通行④电报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28. 有学者记载:“但在起义之初,由于条件比较艰苦,每人只头裹包巾,身穿号衣,作为义军

标记……士卒及新兄弟扎红巾,官长及老兄弟扎黄巾。旅帅以下为黄布巾,以上为黄绸巾,官高一级,拖长一寸。普通百姓则包蓝布巾。”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将士( )

A.政治的平等性 B.经济的绝对平均

C.服饰的等级性 D.打击目标的正义性

29.“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

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是报刊具有( )

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

30. 有学者记载,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

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

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31.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

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32.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

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33.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

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34.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

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

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A. 表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当局存有明显的歧视

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材料二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只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材料三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风气?(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4分)

3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12分)(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四合院图二:欧洲城堡图三:上海浦东

材料二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1)结合图一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4分)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4分)

(2)图二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2分)为什么?(6分)

(3)图三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4分)这一景象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4)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哪些§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五单元(第14—16课)

【真题回放】1—5 CCCDC 6—10 BDACB 11—15 DCBDC 16.A 17.D

【随堂演练】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幼女缠足之后废除缠足并且女子可以上学堂,这些现象出现在辛亥革命后,规定的禁止缠足,提倡男女平等之后。

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故选C。

3.【解析】A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项中的“主流”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介绍了张德彝在途中吃西餐的情况,但无法说明西餐馆具体的地理位置,故C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反映D项。从材料中西餐食用情况可知A符合题意。

4.【答案】B【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项。

5.【答案】B【解析】A项“中山装”出现在民国时期;C项“买办”出现在清末,文革期间不可能存在;D项“QQ”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CD项。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年前,没有人乐于出钱购买股票,而二十年后,人们乐于购买股票,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进步。故选B。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化。女人没有时装跟观念的保守有关,而这是专制的结果,故选A。题目主要是对清政府统治下妇女无时装的批判,故B不符合题意。外国侵略导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时装、生活习俗的传入,会导致服装衣着的变化,不符合题意。男尊女卑与是否穿时装无直接关系,排除D。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从其对女方的要求,“天足”“中西学术”“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可以看出其婚俗观念变化。以及受西方的影响。故选D。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状况社会,根据所学ABC三项正确。D项“复古尊孔逆流的兴起”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11.【答案】A【解析】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二十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能居住;C项剪辫是针对辛亥革命后男性的;D 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时间上不符材料。本题A项正确,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12、【答案】C【解析】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据此各选项中AB项说法错误,D项中犹太人信仰犹太教与基督教不同,本题选C项。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未涉及到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也未能体现自有平等的政治生活。排除A、B。“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不符合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最迫切愿望。排除B。结婚、生病由国家出钱改变了原来结婚父母操办,生病由子女负担等习俗,属于习俗制度的改革,读书和学习集中在礼堂同样改变了在私塾读书的习俗。故选C。

14.【答案】B【解析】考查辛亥革命。本题指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与报纸的宣传分不开。这个报纸即是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故选B。A、D是维新派的报纸。《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的报纸,1912年还没创办。排除D。

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题材是京剧。故选A。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A、B 和D项反映的是民国成立后1912年中国的变化故应排除;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这种“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的机器让当时的上海人异常兴奋,很快成为沪上时髦。加之购进留声机后,还可省去请堂会的费用,就这样,“时髦+经济”的海派模式使留声机在上海时尚家庭中迅速普及开来。

17.【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图片中“挽回利权”

和“提倡国货”可知①②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③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④正确。故选D。

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变迁。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法令,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故选A。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B项已不是“新闻”了;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C项也不是“新闻”了;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912年的《申报》不可能报道。

2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有轨电车熟于心市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由图表信息可知,《申报》对国内和国际的时论比例较大,而对本埠的时论比例较小,可见《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故选C。材料仅仅涉及到《申报》的时论文章,并不能说明时论是《申报》的主旨,可排除A;B项中“开始关注”表述不正确,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申报》发行量情况,排除D。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处于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本题选D项。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属于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新风气,因此应选C项。

24.【答案】B【解析】考察社会风俗的改变。A、C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也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它主要是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故选B。必修二第14课。

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报,电话,电灯,洋楼的赞美,说明了科技被国人接纳。故选B。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中国的文明没有体现,排除C。

2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882年传入中国,无线电广播是在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在1896年在中国出现。

2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此时出现了机器、蒸汽轮船等发明。汽车和电报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8.【答案】C【解析】根据“士卒及新兄弟扎红巾,官长及老兄弟扎黄巾”“旅帅以下为黄布巾,以上为黄绸巾,官高一级,拖长一寸”“普通百姓则包蓝布巾”,可知不同身份的人的包巾颜色、面料、长短等不同,这说明当时存在着等级制,因此答案选C。

29.【答案】D【解析】“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30.【答案】D【解析】材料中“脑袋里的辫子”是旧势力、旧思想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依旧存留“不那么好剪”,说明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答案选C。选项ABD都是对旧思想产生冲击的原因,均可排除。

31.【答案】D【解析】“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大意是: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分析各选项,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项错误,服饰等级材料中没有波及;C项自然经济一说与材料完全不相关,本题选D项,表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32.【答案】B【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的三种装束既有传统的“绸伞”、“草帽”等,也有近代的“革履”、“雪茄”,即可知选择B项。

33.【答案】C【解析】考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材料严梁二人私定终身,结果梁海被官府以不凭媒妁之言、有伤风化关押,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选择C项。B项错在开始。

3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生活的变化。漫画所述内容均为买外国东西和模仿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为荣,体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故选B。

3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变迁。根据题干“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体现了中英交往平等的要求,排除ABD项,该句规定打破了清朝统治者传统的夷夏观念,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发展。

36.(1)变化:从重社会身分、出身门弟,(2分)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2分)(2)原因:通商口岸开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4分)

(3)风气: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4)评价: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4分)

37.【答案】评分标准:本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述。

第一等:10-12分。要求:史实清楚,能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评价。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叙述准确;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概括;文字通顺,逻辑严谨,叙述流畅形成结构。

第二等:6-10分。要求:史实清楚,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叙述准确;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概括;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叙述流畅形成结构。

第三等:4-6分。要求:史实清楚,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材料与史实运用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准确;文字较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四等:0-4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述:随着资本主义侵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文明相结合。(2分)随着侵略势力加深和商品输出,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国人对时局更多的关注,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了创办《申报》。其传播新闻时事,广泛地介绍西学。(2分)西方侵略加剧,西学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2分)

评:消极性:扩大基督教文化影响,进行文化殖民扩张;在国人当中散布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国人按照的西方模式“改造”中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3分)

积极性: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刺激了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产生、发展;在教育、社会生活也有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3分)

38.(1)特点: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4分)

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4分)

(2)趋势:不断减少。(2分)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火药的传入)等。(6分)

(3)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分)

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分)

(4)因素:当时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等。(每一点2分,最高4分)

全国2016年10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带解析】

2016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C、D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6.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实行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答案】B 【解析】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考点】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全国自考2016年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兴办军用工业 C、派遣留学生 D、创立新式学堂 3.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振兴中华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仁学》 D、《日本变政考》 5.1911年夏,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爆发的民众运动是()。 A、拒俄运动 B、拒法运动 C、立宪运动 D、保路运动 6.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陈独秀

2014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4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0P20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邹容在下列哪本著作中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D )A.《猛回头》 B.《警世钟》 C.《游学译编》 D.《革命军》 3、 (3P53)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 D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运动的失败 C.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4、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解放区建立的过渡性临时政权形式是( A ) A.军事管制委员会 B.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C.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政府 5、 (6P106)1941年3月,在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中诞生的民主党派是( D )A.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B.中国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6、抗战初期,造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溃败的根本原因是( C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B.敌强我弱,国力对比悬殊 C.片面的抗战路线 D.战略战术的失误 7、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关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A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黄埔条约》 8、 (2P25)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A.《天朝田亩制度》 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9、建国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大措施是( B ) A.打击投机倒把 B.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C.调整城市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 10、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三次“左”倾错误不包括(D) A.1927年11月至l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B.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C.1931年1月至l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D.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的南下 11、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D)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军民的英勇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D.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全民族的抗战 12、 (10P216)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13、 (6P96)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A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4、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 C ) A.驱除鞑虏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最新全国自考年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十款天条》B.《原道觉世训》 C.《原道醒世训》D.《天朝田亩制度》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A.《海国图志》B.《救亡决论》 C.《资政新篇》D.《盛世危言》 3.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B.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D.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人物是 A.奕诉B.桂良 C.曾国藩D.李鸿章 5.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 C.光复会D.岳王会 8.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机关报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 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

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

2016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03708)试题及答案解析详细版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仁学》C.《人类公理》D.《变法通义》【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5年高考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w.w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后感 结课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教学录像观后感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它虽然对中国的近代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但我们不可否认它的某些积极作用。于此同时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从中获取教训,汲取经验。于此同时,在鸦片战争时期,涌出了许多英雄任务,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发的着我们。 关键词:鸦片战争;英雄人物;感想

1840年,鸦片战争,历史上鲜明的一页,屈辱与斗争、压迫与反抗、改革与转折。 这一页,带着软弱,带着污点,给中华以奇耻大辱;割地赔款;奴颜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该片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列强的入侵,山河的蹂躏,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没有让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的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电影里的人物只是一些代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人在奋力的抗争。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在基隆,击退进犯的的法军;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才身先士卒,率部勇猛追杀,大败法军;还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人教版)(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近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山东潍坊二模)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解析:D 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故A项错误;洋务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的变化中得不出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的结论,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摒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理念,故D项正确。 2.(2017·辽宁沈阳一模)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危害,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滨州一模)农会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但在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9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 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 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 D.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 解析:D 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革命道路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民协会”的性质变化与乡村民众诉求无关,故B项错误;“1927年7月20日”还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农民协会由“职业组织”向“政治联盟、农民政权”的变化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故D项正确。4.(2017·山东枣庄一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载:1943年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这

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认识

认识: 谈及中国近代史,其实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有学过,只不过那时作为理科生的我们都只是学习中国近代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何发生,有何意义而已,并这意义,也是来源于前人的总结。我们并没有考虑过学习它除此之外还有何意义。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我们平时的历史知识的扩充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的近现代史的学习中,老师补充了很多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和了解的东西,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背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历史的人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让我了解生活中的鲁讯,初中学习鲁迅的作品,就很喜欢鲁迅。。。 就这样,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从此人生的宽度又增了不少。这便是我关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记录了从1840至今一百年多年里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通过学习我们把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以及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行径与原因,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并且,理解晚清时期中国反抗侵略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农民群众、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亡与自强的历史过程与失败的原因、教训。认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并且理解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原因,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代呼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了解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中国的历史线索和。。。。 在这本书中我深切体会到中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各种磨难。其中有屈辱,有抗争,有懦夫,有英雄。有令人唾弃言行,也有大量的令人感动的为中华民族发展而不懈努力地人和事。这些历史在今天看来就像一个一个的故事,但现今有些人觉得这段历史并不是那么的清晰与深刻,更有甚者公开对历史进行诽谤,诋毁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中国这一百多年经历的血雨腥风是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在不

全国2016年0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带解析】

2016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答案】A 【解析】考核第一章第三节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考点】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兴办军用工业 C.派遣留学生 D.创立新式学堂 【答案】B 【解析】洋务事业包括: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3.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振兴中华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D 【解析】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提出; B.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4.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仁学》 D.《日本变政考》 【答案】C 【解析】A《新学伪经考》康有为;B《变法通义》梁启超;D《日本变政考》康有为。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911年夏,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爆发的民众运动是()。 A.拒俄运动 B.拒法运动 C.立宪运动 D.保路运动 【答案】D 【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李达 D.毛泽东 【答案】B 【解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考核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表现在: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