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记忆:是对经验的衰亡、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的目的、意图的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记忆回涨现象:学习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以后才遵循遗忘规律。

无意想象:没有目的,则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过程。

有意想象: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再造想象: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去构造形象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力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酥贩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具体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末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情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事件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词序策略: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句义。

非语言策略: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单词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处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联合体称为“单词句”时期。

电报句(双词句):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文件,故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

自言自语:是一种介乎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这种言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说出声)又有

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话)。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和丰富自己和行动。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情感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物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件事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攻击性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移情: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精神奖励:是指通过在集中对幼儿的口头表扬,言语肯定,鼓励或评选好孩子等在儿童集体中创造一种气氛。工具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没想到要使对方受到伤害的行为。

行为强化: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

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三大个性特征之一。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同龄人本县风烛残年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最近发展区: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能达到的认识水平,这两者之间的空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简答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春笋的基本知识,把日常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印系统化,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提高工作效率。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条件抑制主要有四种形式:1消退抑制2分化抑制3狭义的条件抑制4延续抑制其方式有1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2模仿的方式;3动觉强化的方式。

动作发展的规律有: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手指动作发展最迟;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先学前期儿童发展的特点有:1言语真正形成;2思维能力的出现;2自我意识萌芽;3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行为的原动力。闹独立是先学前期儿童处我意识的突出表现。4好动、爱做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要注意安全,把易造成伤害的东西收好就行。

闹独立怎么办?1闹独立是先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孩子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是教育关键,对孩子“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厕所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独立能力。2孩子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理找机会说理教育。3教育时,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所以表情一定要严肃,与周围人要配合一致。

游戏是幼儿活动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为什么?(一)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是1想象:想象是游戏中最行政权的成分。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3动作和语言。(二)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1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2是一种实际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3能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歹意性;3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开始形成最初的修改个性倾向。

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岁):1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2爱模仿;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4岁):1爱玩、会玩;2思维具体形象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5岁):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据研究,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幼儿的集训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怎样保护好视力?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2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起,就有正确的姿势;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书和看电视;4给孩子看

的书籍字体形象较大而清晰;5经常检查,发现视力减退及时治疗。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力?(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小班目的性较差,中、大班幼儿观察目的胡所提高。2观察时间,随年龄增长儿童观察持续时间显著提高。3观察的系统性,系统性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别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4观察的概括性: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其观察的目的,任务需要成人帮助提出。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对比观察等。(三)幼儿喜欢观察:1喜欢活动的,不喜欢静的东西。2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3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四)培养观察兴趣要注意:1 是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2是启发幼儿多问。

注意的意义和价值:1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2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

有意注意依赖的主要因素: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骚扰对活动结果的兴趣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子与已胡知识经验的关系5良好的意志品质。

注意品质的变化:1注意的稳定性,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2注意的转移,幼儿易分心,不善根据任务灵活地转移注意;3注意的广度,幼儿注意的广度还较小;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较困难。注意有二大功能:1是选择功;2是监督和调节功能。

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方法有: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3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婴儿的记忆形式有:胎儿及新生儿记忆恢复形式是“再认”;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出现,表现为:1“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三岁后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1复述、背诵;2语言中介;3记忆材料系统化。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1记得快忘得也快;2记忆不精确。

幼儿记忆的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识记的积极性;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4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5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标志着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为特征的高级认知机能开始萌芽;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3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出现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2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3思维的狭隘性。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具体形象性;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的特点:1不可逆性即单向性;2绝对性;3拟人化或泛灵论;4过渡性。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有:1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2判断的依据逐步客观化;3判断的诊所逐步明确化。推理活动的特点是:水平低,具体;抽象概括性差;逻辑性差;自觉性差。

幼儿常用的理解种子的策略有:1事件可能性策略;2词序策略;3非语言策略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它可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它影响儿童个性形成。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具有两突出特点:1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帷有先天性。

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三方面(一)社会化;(二)丰富和深刻化;(三)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趋势有:1情感中社会交往的成份不断增加;2引起陷于绝境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原来不曾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随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表现在: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笑是愉快的表现:1自发性笑,出生后一星期左右出现;2诱发性笑,出生第三周,这是反射性的笑,另一种是社会性的诱发笑,发生在第5周。

恐惧表现出在:1本能的恐惧,出生时具有的;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从4个月开始出现;3怕生;4预测性恐惧

依恋的特点: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这时最愉快。在儿童痛苦时依恋对象最能安抚儿童。依恋对象使儿童最具安全感。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0——3月);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月);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6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

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反抗性依恋

亲子交往的重要性:首先,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者,父母与儿童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亲父母改变儿童行为的反应主要有三种: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导

父母巩固儿童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表扬)和(奖励)

教养方式有:(一)权威型;(二)专断型;(三)放纵型(容许型);(四)忽视型

(一)权威型: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数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二)专断型:对孩子影响:大多数儿童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产善于下人交往。(三)放纵型:对孩子影响: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四)忽视型: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和关心,在青年期容易再现不良行为问题。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首先,父母的性格、脾气、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及抚养行为有直接影响;其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关系,也间接影响;第三、邻里、社会风气、舆论、风俗等也影响。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帕顿)指出游戏有六种类型:无所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2儿童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及活动性质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给我们提供物质前提即生物现象;;2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现实制约因素)。3教育(主导);4个体主观能动性(上面三种因素都要靠个体主观能动性)

(二)影响学前2前心理的主观因素: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1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2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1.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抚州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2.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1)对幼儿的研究,

(2)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3.简要说明应该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1分)

4.简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的方面。(1) 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2) 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3) 教育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的需要;(4)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5)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5.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1)基础性、启蒙性、(2)全面性、生活性、(3)整合性、(4)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上述内容是以为幼儿教师在中餐后幼儿自由进行的区域活动中记录的一个活动片段。请结合教师记录的内容,试分析小凯和小丽的特点,你是如何评价?你觉得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他们之间的“冲突”,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小凯:自我控制能力强;坚持性好;自我调节能

力强,有策略。小丽:自我控制能力强;反应快,有策略。评价:活动中反映了幼儿之间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平时教师可能比较注重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各项能力培养,符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的要求。在小凯和小丽的之间发生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旁观为主,有必要做些记录。事后可以就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交流与引导。理由是:区域活动的特点是幼儿自主活动为主,在没有发生幼儿无法解决以及危险性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扮演旁观者、记录者、引导者的角色。

五.请设计大班科学活动“鱼鳍的作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鱼鳍的作用,诱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2.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探究鱼鳍的作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思考能力。(二)活动准备:1. 每组活鱼一条,大的活鱼一条。2. 各种幼儿可能需要的探究材料,如胶带纸、纱布、绳子、铁丝等。

(三)活动过程:1.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题:“鱼鳍有什么用?”,了解幼儿对鱼鳍的经验背景。 2. 活动基本部分:(1)教师设问:什么方法来了解鱼鳍的作用。(2)幼儿讨论与尝试,运用各种材料与手段了解鱼鳍的作用。教师注意观察与记录。(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与总结探究结果。3.活动结束部分;教师用一条较大的鱼,分别引导幼儿观察鱼鳍的数量和生长位置,同时学习了各部位鱼鳍的名称。再进行分别包住各部位鱼鳍的演示,孩子们观察到:被包住胸鳍的鱼仍能平稳地向前游动,但老师用手轻轻推鱼,鱼就失去平衡倒下去了,说明胸鳍有平衡的作用。同样方法发现背鳍也有类似作用。老师再用纱布和夹子固定住尾鳍,发现鱼也倒下去,不能转向和游泳了,这和孩子们的发现是非常一致的。……(四)设计意图:上述活动设计的几点参考依据:了解并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支持幼儿实践自己的想法,耐心等待;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归纳——提升经验。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故又称固缩性坏死。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炎症(inflammation)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1.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3.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5.绒毛心(cor 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7.脓肿(abscess)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8.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异型性(atypia) 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metastasis) 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56.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转变为癌。 7.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 8.混合瘤(mixed tumor) 肿瘤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 1.粥样斑块又称粥瘤。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脏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4.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是风湿病病变中的一种肉芽肿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结节,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of细胞、Ascho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5.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 4.隐性肺癌(occult pulmonary carcinoma) 是指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淋巴结尚无转移。 2.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主要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3.假小叶 (psceudolobule) 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围或由再生的肝细胞形成的结节,称为假小叶。 4.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病理学名词解释

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embolus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引起的血管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称为空气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造成的栓塞称为羊水栓塞。 梗死infaction由于血管腔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引起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一般由动脉阻塞引起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梗死灶贫血、苍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也 称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发生于有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暗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也称红色梗死(red jinfarct)。

第四章? 炎症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炎症inflammation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 程。 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 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trans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叫渗出。 机制: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 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到血管外的液体叫渗出液。 漏出液transudate由于瘀血等血液循环障碍,漏出到血管外的液体称漏出液。 炎性水肿 inflammatory edema 炎症时过多的液体渗出并聚积于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 趋化因子chemokines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向着趋化因子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炎症过程中,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 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附壁 Leukocytic selection 靠边的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而粘附于血管壁上,称为白细胞附壁。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白细胞游出并到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炎性增生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指炎症区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组织周围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增生。变质性炎 alterative inflanmmation 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exudative inflanmmation 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的炎症称为浆液性炎。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外科学名词解释(比较全).doc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病理学名词解释(3)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 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 1 页共 1 页作者:胡洪源

外科(一)名词解释

外科(一)名词解释 总论 1.无菌术:是针对感染源所实施的一种预防保护措施。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管理制度。 2.灭菌法:是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与手术接触区或伤口接触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消毒法:即抗菌法,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可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渗 透压也维持正常,是外科给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种缺水。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HCO3ˉ减少引起血ph低于7.35的酸碱失衡状态。 6.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 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是其共同特征。 7.感染性休克:是由脓毒血症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又称为脓毒性休克。 8.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或者皮 肤比较温暖干燥,称~。 9.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 和心排出量降低,患者皮肤湿冷,称~。 10.麻醉:是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 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11.局部麻醉:暂时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麻醉。 1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称~。 13.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方法。 14.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并发感染或有可能污染的切口出现了感染。 15.外壳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感染。条 件性(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增多使毒性增大,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16.疖:为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累及皮下组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17.痈:是邻近多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18.脓毒症:是由全身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19.脓毒综合征:当脓毒症合并有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低氧血症,乳酸酸中毒。少尿,急性甚至改变等, 则称为脓毒综合征。 20.菌血症:脓毒症时,如血培养阳性称~。 21.甲沟炎:指甲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相联,皮肤沿指甲两侧向远端延伸,形成甲沟。指甲一侧或两侧 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称~或指甲周围脓肿。 22.脓毒症: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3.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而引起的急 性特异性感染 24.气性坏疽:也称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是由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特异性炎症。 25.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器官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26.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27.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修复 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复杂。 28.二期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伤程度重,范围大, 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早期处理的伤口或创面。 29.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最全的外科学名词解释

1、灭菌法(sterilition):用物理方法杀灭与手术区和伤口 接触物品上的微生物。 2、抗菌法:又称消毒法,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有高压蒸 汽,煮沸,火烧。 3、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一方面钾离子由细胞内逸 出,与Na,H交换增加,使细胞内液的H浓度降低, 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另一方面,远曲肾小管NaK交换 减少,NaH交换增加,使H排出增多,导致反常性酸性尿4、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最易发生。水钠成比例丧 失,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 5、牵引痛:内脏疾病引起身体体表某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 敏 6、会聚现象:牵引痛的部位与患者的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 关系他们都受同一脊髓节段的后跟 7、神经所支配该部位的躯体和内脏痛觉纤维进入同一阶 段的脊髓后角内并和同一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即为?8 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依 赖充足的血容量,有效地心排岀量和良好的周围血管阻 力。 9、休克(shock)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 损的病理过程。 10、冷休克:在感染性休克中,出现血管收缩,皮肤苍白, 湿冷,甚至有紫绀少尿或无尿。 11、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 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12、MODS: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 碍的患者同时或者在短时间内相继岀现两个以上器官系 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 能维持的综合征。 13、ARF:急性肾衰肾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减退,血尿 素氮及血肌酐持续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到正常一半,引 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氮质血症。 14、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呼吸衰竭,共同病理 变化为肺血管内皮及肺泡损伤,肺间质水肿等病人呼吸 急迫,困难并有缺氧表现。 15、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表现体温>38或<36,心 率>90次/分,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充 气,PaCO2<4.3kPa,白细胞>12乂10人9儿或< 4x10A9/L, 或未成熟白细胞>1/10.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利用血液透析器代替部分肾功能,清 除血液中的蛋白质有 害物质,纠正体内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 16、择期手术:某些外科疾病,施行手术迟早不影响治疗效 果,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 17、限期手术:指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的限度,不宜延 迟,应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做好准备。局部麻醉(LA ) 用局麻药暂时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 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18、全身麻醉(GA):麻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 产生中枢系统抑制,呈现神智消失,周身不感到疼痛, 也可有反射抑制和肌肉松弛。 19、表面麻醉:穿透力强的麻醉药施与粘膜表面,使其通过 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的神经末梢,是粘膜产生麻醉现 象。眼、鼻、喉、气管、尿道或内镜检查用此法。 20、间歇性指令通气(IMV ):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相结合, 在两次正压通气之间允许病人自主呼吸。 21、痈(carbuncle):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 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脓毒症(sepsis):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 环,呼吸明显改善者用以区别一般非侵入性局部感染二 重感染即菌群交体症,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 药治疗感染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大量繁 殖使病情加重。气性坏疽(MG)梭状芽包杆 菌侵入并停留在人体伤口,产生毒素和一些酶一起的严 重急性特异性感染 23、肿瘤(tumor):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因素促 进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 24、curling溃疡:烧伤后发生的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 岀血等可能与胃肠道曾经缺血,在灌流后氢离子逆流损 害粘膜有关。 25、肿瘤标记(TM ):是指由于肿瘤组织产生的,存在于 肿瘤组织本身,或分泌至血液或其他液体,或因肿瘤组 织刺激,由宿主细胞产生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的一类 物质,他反应了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癌基因的活化程 度,可在肿瘤病人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作为 检测肿瘤的标志。 26、基因诊断:根据核酸中碱基排列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 是否有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存在,以做岀诊断,称 为基因诊断。 27、结构移植:又称支架移植,是指移植物已失去活力或有 意识地予以灭活,再予移植,目的是利用移植物提供的 机械解剖结构,保留其外形,使来自受者的同类细胞得 以长期存活 28、移植术:将一个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者其 他方法,移植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 29、原位移植:是将供血器官移植到体内原来位置,必须把 受者的原来的器官切除,如原位肝移植 30、带蒂移植:移植物大部已断离,但还剩一带血管,淋巴 和神经蒂与供者保持有效联系,等到移植部分建立了新 的血液循环后,再切断该蒂,称为带蒂移植 3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rejection)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栓塞(embolism) 【答案】 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2.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3. 脂肪变性 【答案】 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4. 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 【答案】 ①条件: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无异物,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②形成瘢痕规则、整齐、小、线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①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③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答案】 ①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②组织的再生或增生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7. 肥大 【答案】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8.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答案】 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9. 再生(regeneration) 【答案】 ①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②修补缺损。 10. 变性

【答案】 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明显增多。 11. 疖(furuncle) 【答案】 ①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②脓肿。 12.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答案】 ①生理状态时,该类细胞处于G0期,增生现象不明显;②当受损伤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③包括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间叶细胞。 13.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答案】 ①此类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②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③常见于黏膜上皮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等。 14. 水样变性 【答案】 细胞内水分增多,又称细胞水肿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1.无菌术: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过程中,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无菌术十大原则:(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不得接触背部、腰以下、肩以上部位。(2)不可在手术人员背后传递手术器械。(3)手术手套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4)手术过程中,如手术人员调换位置,一人后退一步,背对背到达另一位置。(5)手术前、关闭切口前均要清点敷料、器械,以免遗漏。(6)切口边缘应以无菌纱布、手术巾覆盖,以免污染。(7)缝合前,需用70%酒精再次消毒皮肤。(8)切开空腔脏器,先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以免污染。(9)参观手术人员不可距离太近。(10)手术室不应开窗通风或使用电扇,以免扬起尘埃,污染空气。 2.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另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做哟甚小。 4.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中最常见,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也可保持正常,但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 5.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系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6.自体输血: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以节约存库血,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实验。 7.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胶体溶液,可以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分子量和胶体渗透压近似血浆蛋白,能在循环中保持适当浓度,不在体内积聚。如右旋糖酐。 8.休克: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病征。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心率加快、呼吸变快、尿量减少脉压减小。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苍白、发绀、自肢厥冷、脉搏摸不清、少尿或无尿、血压测不出,皮肤粘膜出血或GI出血(呕血、便血)提示DIC,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不能缓解,提示ARDS。 9.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10.CVP,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