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刘懿《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引领历史学科》

历史—刘懿《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引领历史学科》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引领历史学科

——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刘懿

关键词:能力、素养、引领、学科

摘要:2 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向标。本文从“把握新方向”、“践行新思想”,“走向新时代”三个方面并结合《辛亥革命》教学实例来探究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以更好的把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向。

2 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①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向标。为顺应国际国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在 2014 年 3 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为跟上教育的发展,我们教师就必须“把握新方向”、“践行新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新时代”。

一、把握历史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向标。作为一线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应把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紧跟发展潮流,推动本地区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充分利用政策导航:针对“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我国今年先后出台了两个政策文件。一是9月20日左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

上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并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意见。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具体说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两个文件为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2、充分利用专家指引:为了准确把握方向,2016年我州专门邀请国家考试中心的领导与专家来我州(民族地区)调研,专家们结合高考命题形象生动、直观透彻的解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另外,课改以来我校还多次请省课改专家成员到学校开讲座,系统讲解新课改标准。专家的引领极大提升了我们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能力。

3、充分利用我校优秀的历史专业教师队伍团队的力量领悟政策,把握“新方向”。掌门1对1创始人张翼说“一个人优秀不如1000个人优秀”,靠一人的力量有限,而我校有16位优秀历史专业教师,为聚众人之力,每学期我们历史教研组都要举行常态化的主题教研、组内交流课,听名师讲座,与校外同行交流(特别是进行同课异构),远程网络培训等,以交流促内功,以学习增素质,以教学提能力,用集体的力量紧跟课改潮流。不忘初心,携手前进,推动历史教学前行。

二、在历史教学中践行“新思想”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之兴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21世纪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发生重

大变化,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推进历史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张翼也说“教育是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尽力做到“用丰富的课堂培养智慧的学生,用思维拓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断践行这些“新思想”,而不是一味追寻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下面我以聚全组之力研磨的一堂课《辛亥革命》为例,谈谈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1、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为灵魂: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各核心素养中的灵魂,是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据于此,我们让学生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即“双半”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下去如何救亡图存的;与其阶级属性即民族资产阶级(必然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的角度去正确认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让学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去认识历史的本质。看到《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2、把握历史学科特色,在教学中紧扣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时空观念”:这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辛亥革命》在历史必修一、二、三、选修模块都有涉及,相当零散,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把孙中山的一生概括为经历重要的“三挫三变”:即一挫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转而走向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武昌起义等;二挫1912年

辛亥革命失败转而捍卫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先后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三挫1917—1922年护法运动等捍卫革命的失败转而走向新生,推动与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而掀起国民大革命,这样实现了阶段性与整体性、时间观与空间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条理的掌握了辛亥革命的核心知识。

3、正确运用“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学史的正确途径。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核心方法。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收集了30多幅图片、大量文字史料、三段视频资料、一部电影,穿插于教学中,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4、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历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即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这种能力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悟出来。对教育者而言就应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即“苏格拉底诘问”、“苏格拉底讽刺”教育方式(教育学生时,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采用反问、辩驳、追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中,进而由学生自己来感悟真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成为传播历史知识的“催生婆”。如《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我们层层设问:从孙中山的一生不同时期的图片文字让学生思考孙中山经历史多少次挫折?并导出为何会受挫?进而深思孙中山在挫折后怎么做?结果如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最后引出你眼中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人?对学生而言,鼓励学生成为康德式的人,康德说“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让学生在真正理解、解释历史的快乐中获得新知。

5、牢记使命即历史教学的核心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历史价值观即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孙中山的“挫折”实质上也是中华民族的挫折,而“挫折”是人生的财富,人生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相连,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只要努力和追求,那么在我们的前方将会有坦荡的旷野和蔚蓝的天空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新时代历史教育迎来春天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让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迎来了春天。

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并且需要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培养过程。无论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还是历史素养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根,有适应相应教育阶段和学生心理特征的目标与量尺。当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必须正视它,研究它,实践它。让我们扬帆踏上历史教学的新征程,让新课改结出更大的硕果。

参考文章:

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陈超:福建教育学院)

②《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

④《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作者吴伟(2014)

⑤《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