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图们江文化

浅论图们江文化

浅论图们江文化
浅论图们江文化

浅论图们江文化

许明哲

自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来,位于东北亚金三角地区暨实施长吉图开发开发战略前沿的延边备受世人的瞩目。尤其是“图们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域名”其经济附加值也在急剧上升。对于整个开发开放战略来说,图们江不仅是一个经济窗口,而且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如何从文化语境中界定图们江,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课题。如果我们借《规划纲要》的实施,借一地之主之利,一改过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真正迎来“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的局面,由此推动我州文化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质的飞跃,提高延边的知名度,则必须打造出“图们江文化”这一品牌。

尽管之前人们一直在谈论图们江文化,举办以图们江文化为主体的各类活动,但何谓图们江文化?如何界定图们江文化?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的视觉出发,就图们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以及如何切入图们江文化建设等问题,发表一下自己肤浅的见解。

一、文化与区域文化

在所有的学科或知识当中,可以说文化是内涵最难定义且外延最难界定的一个领域。自人类诞生以来最伟大的杰作就是文化。一代人创造出的文化,同时又塑造出一代人。可以说,文化既是人类理性的骄傲,又是理性的困惑。正因为有了文化,原本作为自然进化产物的人类,却成了文化的产物。拥有着思维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的人类,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却无法超越文化的约束。那么,何谓文化?为了便于讨论,作为前提性作业首先简要地交代一下原生态意义上的文化之内涵以及目前学术界具有代表性且比较公认的定义。

众所周知,文化(德文为Kultur, 英文、法文为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s。在拉丁文中的文化有多层含义。一是含有耕种的意义;二是含有居住的意义;三是含有练习的意义;四是含有留心或注意的意义;五是含有敬神的意义。

萨皮尔(E. Sapir)在题为《文化:真与假》一文中,指出了文化的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指文化指一个社会或团体里的文化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在这

种意义之下,从历史的积累来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文化。

第二层意义是指文化是一种价值。在估量文化的价值的等级上,代表了一种确定的文化水平线。每一个民族,都以为其自己的文化,是唯一的文化,而以自己这种文化为估量其它文化的标准。

第三层意义是指文化的目的是包括在一个名词之下关于生活的各种普通的态度与观点,以及文明的特殊的表征。[1][1]

文化人类学鼻祖之一的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表意上具有整体性,阐释上充满开放性的开宗明义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这一表述清楚地指明了文化的包容性与具体性。文化既有那些知识、艺术、道德、习俗等具体的指向,同时又是包容这些具体指向的一个整体。

同时,泰勒的定义道出了文化之所以对人类重要的一面,即文化是“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也就是说,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必需品。个人是在充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习得规则的过程中掌握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习得,把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提升为社会的存在。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泰勒所给出的前提“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作为人类学家的泰勒借以研究的素材,是他所能得到的关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来源各异的“民族志”。因此,泰勒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内在逻辑,暗示了对待不同民族文化要保持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心态。

不同民族文化之所以要受到尊重,之所以拥有生存的权利,是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在适应所处的环境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换句话说,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学术界早有议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曾指出,住在欧洲北部的人们,因为气候的寒冷,而有充满的精神,但是也因此而缺乏智慧和技能。而热带地区的人们虽有机敏与发明的能力,但因此而缺乏精神。一些学者也认为,气候炎热的地带,多为文化发源的地方;气候温和的地带,却多发展高度的文化。原因是炎热的地带里,自然物产易于生长且比较丰富。但正因为物产丰富,所以容易满足而不愿努力求进,变得怠惰。至于气候寒冷的地方,物产不易生长,人类所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缺乏,难以居住或生存。因此,文化的产生不容易。只有在温带且四季变化分明的地区,给予人以身心上的刺激,使人能够不断地加以努力进取,使文化能够得以

高度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上述学界对气候等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的论断的正确与否,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的区域性是存在的。目前学术界所谈论的区域文化,就是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区域文化就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的文化形貌。区域文化的产生和成型,即脱离不了环境和历史这两大要素,也离不开时间–空间一体化结构。在时空范畴中,侧重于时间的表现为文化史;侧重于空间的文化地域。然而,对于区域文化而言,时间形式是事件之间最原始而基本的关系,即使侧重于空间的文化地域也必须经过不断的发展才能成为区域文化。这个过程使时间成为过客而将历史上产生的文化积淀在某一区域中,从而使区域文化更加成型稳定。

二、图们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图们江文化”这一提法是否妥当?是否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问题达成共识。前文所述,文化作为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自然离不开人类生息的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环境。正是由于有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才有了社会的进步和区域的繁荣。图们江区域也不例外。不同族群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在图们江流域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独特的生活风格,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图们江区域文化,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话语——“图们江文化”。可以肯定地说,图们江文化这一提法是否成立这不是理论上需要加以论证的问题,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

那么如何界定图们江文化及其性格?

图们江文化准确地说是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它应指的是在图们江流域这一特殊空间地理范围之中的族群文化的总称。从内部的族群文化成分的组成状况而言,它不是均质化的文化整体,不同的族群以及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不是隔绝不同族群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障碍,也并不排斥区域文化内部所可能出现的某些相近或者相似的文化特征。图们江文化内在的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即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这一地区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简言之,图们江文化是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混生物。

就其文化性格而言,图们江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空间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在图们江流域的族群的性格特征及生活状况时所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生活在

这一文化区域中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倾向和心理特征。它是图们江区域文化传统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自然流露。

事实上,一个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和性格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它即是一个由本地文化与外来的同质文化进行融合、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外来的异质文化进行碰撞、磨合和消化的过程。在这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该区域的特色文化。

生息在图们江流域的各族人民在抗争自然、抵御外侵、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构建了和谐共存的民族关系,旱作和稻作并进的互补性的经济手段,兼容共生的心理态势和开拓创新的性格品质。所有这些,将是体现图们江文化生命力的内在的价值和厚重的底蕴。

而且单从外延上看,图们江文化应该包括生息在700里图们江沿岸的个各民族文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文化区域,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互为影响。其中,文化区域是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性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当选取不同的文化因子作为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准时,其范围也会有不同的形态。[2][2] 这表明,纯粹意义上的文化区域,不仅难以厘清区域内部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无法说明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具体的自然地理区域和族群去谈论所谓的文化区域。

弗雷德里克·巴斯认为,族群(Ethnic Group)作为一种文化孕育单位和组织类型,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群:1)生物上具有极强的自我延续性;2)共享基本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形式上的公开的统一;3)组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4)具有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员资格,以形成一种与其他具有同一阶层的不同种类。[3][3] 而纳森·格雷泽认为,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4][4] 虽然学术界对于族群的形成及族群关系的维系问题一直给予关注,并提出了强调客观文化特征的“文化说”、以社会边界来确定族群社会空间的族群边界理论、强调原生情感及其生物学基础的“根基论”等。但随着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拓展,族群在其现实的发展进程中无不夹杂内在的变异性以及外在的趋同性,进而族群自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同时族群的活动又影响区域文化。族群文化是族群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特征,但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族群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为族群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持久性的动力。

另外,围绕着图们江所传承下来的各种传说、佳话,以及图们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也理应包括在图们江文化之范畴之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