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林窗指森林中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左图为北半球某林地12月份晴天平均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右图为该林地12月份晴天平均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示意。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生长,其直接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光照增加

C.温差加大

D.降水增多

2.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

是( )

A.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的日照较多

B.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东侧湿度较大

C.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东侧通风性好

【解析】1选B,2选A。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林窗是指林木死亡导致的林中空地现象,可知林木死亡后,其遮挡阳光的能力大为下降,这是利于林下的草本植物和灌木生长的,因此可知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生长,其直接原因是光照的增加。气温升高、温差加大以及降水增多等这些原因都不是林窗区内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生长的直接原因,再说林窗对当地气温、温差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第2题,读图可知,东侧位于林地的边缘地带,林间白天蒸腾,夜晚气温下降的较快,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雾,日出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雾滴蒸散,雾气才会逐渐散去,可知上午时段林窗西侧受到的太阳光照较少,而下午因雾的散去,林窗东侧接受的太阳光照时间较长,因此可知东侧晴天时平均气温较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

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有专家这样评价:“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芽开花。这时,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景色充满诗情画意。”据此完成3~5题。

3.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来源是( )

A.北冰洋的冷湿气流

B.西北季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5.对该地植物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宽大,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B.植株较矮,能充分吸收地表水分

C.根系不深,但侧向根系发达

D.气孔大多是晚上开放,白天关闭

【解析】3选A,4选C,5选D。第3题,据材料可知,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土壤中含水量升高,因此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为春季。第4题,据图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该地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带的海洋水汽,大西洋的微弱水汽在该地西部形成降水,因此其积雪来源是盛行西风。第5题,该地地理环境干旱,植被叶片宽大水分易散失;植株较矮且根系发达,易吸收地下水分;该地根系深深扎入土地内吸收水分;植被气孔夜间开放进行呼吸,白天关闭防止热量和水分的散失。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

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是在碎石上攀爬。如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

6.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 (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7.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

A.落叶阔叶林之下

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8.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气温的日变化

B.气温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日变化

D.降水的季节变化

【解析】6选C,7选D,8选A。第6题,由材料可知,鳌太线旅游的最大威胁是来自积雪,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夏季气温高,积雪较薄,有利于徒步旅行;其他季节积雪厚度大,且山顶气温低,气候寒冷,容易冻伤等。第7题,“石海”出现在穿越鳌

太线过程中,其海拔在3 475~3 767米,对照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应当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上。第8题,岩石存在裂隙,在水分反复冻融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胀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所以“石海”的形成与气温的日变化关系最密切。

地带性土壤是由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坡向

C.海拔

D.坡度

10.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类

D.温带针阔混交林

11.下列对高黎贡山东西坡黄壤分布区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

B.两坡气温差异小

C.土壤偏碱性

D.土壤偏酸性

【解析】9选B,10选C,11选D。第9题,据材料可知,黄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限较高,黄棕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限较低,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故两者之间主要的差异因素为坡向。第10题,据图可知,图中褐红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或低海拔地区,且地形封闭、降水较少,水热条件不足以发育森林,因此广泛分布的自然植被应为短刺灌丛或草本类。第11题,读图可知,黄壤分布于河谷附近,黄壤在东坡的下限高于西坡,受水汽抬升的作用,可知东坡降水量小于西坡;黄壤东西两侧分布最高和最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