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锅炉水循环和水处理外文翻译

锅炉水循环和水处理外文翻译

锅炉水循环和水处理外文翻译
锅炉水循环和水处理外文翻译

专业外文资料翻译

一.英文资料

Boiler Circulation&Water Treatment

An adequate flow of water and water-steam mixture is necessary for steam generation and control of tube metal temperatures in all the circuits of a steam-generating unit. At supercritical pressures, this flow is produced mechanically by means of pumps. At subcritical pressures, circulation is produced either naturally by the action of the force of gravity, by pumps, or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ig-1Simple natural-circulation circuit (diagrammatic)

including primary steam separator in drum

The force of gravity available to produce flow in natural circulation come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ies (1b/cuft) of the fluids in the downcomer (downflow) and riser (upflow) portions of the circuit (Fig-1). Maximum pumping effect occurs if the fluid in the downcomers is water at or slightly below saturation temperature and free of steam bubbles. Heat-absorbing rises at saturation temperature

convey to the boiler drum a water-steam mixture of less density than that of the water in the downcomers. This difference in density establishes the force available for circulation.

The flow in the various circuits of boiler units designed for forced circulation at subcritical pressures, is produced by mechanical pumps. There are two general types of forced-circulation systems, a “once-through ”system and a “recirculating”system.

The “once-through” force-circulation type receives water from the feed supply, pumping it to the inlet of the heat-absorbing circuits. Fluid heating and steam generation take place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circuit until evaporation is complete. Further progress through the heated circuits results in superheating the vapor. Conventionally this type of force circulation requires no steam-and-water drum. A modification of the “once-through”type evaporates to partial dryness(90%quality) removeing the excess water in a separator.

The “recirculation”forced-circulation-type unit has water supplied to the heat-absorbing circuits through a separate circulating pump. The water pumped is considerably in excess of the steam produced and, like a natural-circulation boiler, a steam-and-water drum is required for steam separation. The separated water together with feedwater from the feed pump is returned through downcomer circuits to the circulating pump for another “round trip.”

In the recirculating type of forced circulation there is a net thermal loss for the boil unit because of the separate circulating pump. While practically all the energy required to drive the pumps reappears in the water as added enthalpy, this energy originally came from the fuel at a conversion-to-useful-energy factor of less than 1.0. If an electric motor drive is used, the net energy lost, referred to the fuel input in a plant with 33%thermal efficiency, is about twice the energy supplied to the pump motor.

Natural circulation

In a natural-circulation system, circula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ed heat input (and increased steam output) until a point of maximum fluid flow is reached. Beyond this point, any further increase in heat absorption results in a flow decrease. The from of the curve, shown in Fig-2, is produced by two opposing forces, An increase in downcomers and risers as the heat absorption increa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riction and other flow losses in both downcomers and risers also increase. When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these losses (caused primarily by the increase in specific volume in the riser circuits) becomes greater than the gain from increasing density difference, is to design all the circuits to operate in the region of the rising part of the curve, to the left of the peak in Fig-2.

When design conditions are limited to the rising portion of the circulation curve, a natural-circulation boiler tends to be self-compensating for the numerous

variations in heat-absorption conditions encountered in an operating unit. These include sudden overloads, change in heat-absorbing-surface cleanliness, nonuniform fuel bed or burner conditions,and even the inability to forecast precisely actual conditions over the operating lifetime.

Fig-2 typ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on in a boiler circuit (at a given pressure) and amount of steam steam produced(scale arbitraiy)

No similar compensating effect is inherent in a forced-circulation unit operating at subcritical pressures, since a large part of the total resistance of the riser circuits, much greater than the natural circulation effect, is caused by flow-distribution devices required at the circuit inlet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resistance of the distributors, an increase in heat absorption to an individual circuit or group of circuits causes only a slight change in the flow rate.

The method of producing flow in boiler circuits, whether natural or mechanical, has virtually no bear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t-absorbing surfaces as long as the inside surface is werred at all times by the water in a water-steam mixture of suitable quality to maintain nucleate boiling. Provided this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is met, the water-film resistance to heat flow is negligibly small, and the overall heat conductance depends on gas-side and tube-wall resistances. Within the nucleate boiling regime, boiler heat-absorbing surface in the furnace or convection portion of the unit absorbs absorbs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mount of heat per sq ft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circulating flow is produced by natural methods or by pumps.

With either type of circulation, any departure from the nucleate boiling regime requires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forced-convection stearn-film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its relation to permissible metal temperatures.

Forced or natural circula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forced circulation can be usefully applied to steam generation. Mechanical means to move the fluid within the circuits are employed for boilers designed to operate above or near the critical pressure (3208.2psia.) There are instances, also, in the process and waste-heat fields where temperature control or consolidating heat pickup from widely separated points can be economically effected by the use of pumps. The condition where forced circulation can be applied to advantage are quite specific.

Natural circulation is most effectively emploved when large changes in density usually restricted to subcritical pressure designs where therei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density between steam and water. At pressures above 2900 psi a natural-circulation system becomes increasingly large and costly,and a pump may be more economical to assure positive flow.

The forced-circulation principle, however, is equally operable in both the supercritical and subcritical pressure ranges. The selection of the identifying name “Universal-Pressure”boiler reflects the broad applicability of the once-through forced-circulation principle. Its choice,as opposed to the retention of natural circulation in the subcritical range, is essentially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s of the installation.

Fig-3 Densities of steam and water at saturated steam temperature

for pressures from atmospheric to critical

The differential in densities of steam and water for the range of 14.7 to 3208.2 psia is noted in Fig-3. A substantial differential persists well up toward the critical

pressure. As long as the maximum effectiveness off this differential is maintained by th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the steam from the water in the circnlating system, as with the use of cyclone steam separator, mechanical aid to circulation is not essential.

Internal Treatment of Water

There are numerous chemicals ,some called boiler compounds, on the market and recommended for “internal” water softening and other treatment. Their duty is to stabilize hardness agents, prevent scaling or residual make deposits easily removable. Such chemicals are also used for neutralization of residual hardness in systems after external treatment. Chemicals of this nature are introduced at a more or less constent rate in dissolved state into feed tanks or system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hemicals with calcium and magnesium salts results in consolable calcium and magnesium phosphates. Other internal treatment agents are calcium hydroxide, sodium carbonate, sodium hyates, tannins and amine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introducing internal treatment compounds to ensure a reasonable degree of quantity control is by means of dosage apparatus consisting of one or more containers having manual or motor driven agitators and a dosage pump.

As a general rule internal treatment alone, for waters of much more than 5°(UK)(70p.p.m)hardness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system and make-up quantities and water composition may become critical and precipitated sludge and salts are liable to increase density of water and solidification of sludge with consequent propensity to foaming and priming in steam plant and circulation complications.

Internal treatment is generally used within limits for smallish systems, say up to 23MW or as residual treatment and to raise pH value to a requisite amount.

External Treatment of Water

External softening of system and make-up water is the more eff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water treatment for any size of plant and network and it can suit most water characteristics. Nowadays external treatment involves the principle of ion-exchange, which ensures water of virtually zero hardness.

The ion-exchange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Molecules of dissolved salts are dissociated in from of free electrically charged ions in liquid solution. In the forch field they tend to be attracted to opposite charges: positive cations to the negative cathodes and negative anions to the positive anode. Ion-exchange materials are insoluble artificial resins to which activated chemical groups with tied dissociable ions, are attached. Ion exchangers are class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di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ating groups, strongly, medium or weakly active.

Base exchange water treatment

In the base exchange process, raw water containing calcium and magnesium salts passes through a bed of cation synthetic resin activated by sodium base. Calcium and magnesium salts are exchanged for quantitatively equivalent salts of sodium (sodiumbicarbonate) and soft water.

This neutral ion exchange does not change the salt content of free and tied carbonic acid remain constant. Water softened by the base exchange process is free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hardness agents. Sodium bicarbonate is dissolved in water and deposits are prevented.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dissociation of sodium bicarbonate at temperatures above 110℃resulting in some part-tied and tied carbon dioxide being released as aggressive agent.

When the active exchange material ceases to be effective due to saturation by calcium and magnesium, its softening power is regenerated by flushing with solution of brine.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ions in the brine replaces calcium and magnesium chlorides in the exchange material and reactivates it. Calciumn and magnesium chlorides are flushed out with brine to sewage.

There is no practical limit to regeneration and exchane material does not become exhausted. In the case of such mechanical impurities as iron content above 0.3mg/1 or manganese over 0.2mg/1 being introduced by raw water, the exchange material can become contaminated thus experiencing reduced capacity. If such impure waters are involved, introduction of a special pre-filter is good practice ; foreign bodies cannot be dislodged from the exchanger bed in the course of regeneration and frequent renewal of the material would be necessary.

The base exchange softener consists of a specially lined steel cylinder, half filled exchange material and provided with suitable connections. The plant can be fully automatic with frequency of regeneration dictated by pre-determined quantity of water passing through or by presence of hardness indicated by test. Adjustment of water quantity is seldom required and chemicals other than salt are not necessary. Paralleling of two interconnected units allows alternate regeneration and therefore contiunity of process.

Ion-exchange demineralization

Feed water for modern high pressure plant must be of such quality as to have all salts and dissolved silica acid neutralised. With generation of steam, salts should remain as sediment and condensate virtually becomes distilled water.

Much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methods of water treatment is due to evolution of insoluble artificial resins for the process of ion-exchange in order to render water to a degree of purity required for modern plant. In the demineralization process water is passed through such beds of granulated exchangers in series, to achieve purity of 5~

20p.p.m.total dissolved solids.

In the cation exchanger, cations in water (calcium,magnesium,sodium and potassium) are exchanged for hydrogen ions, forming free acids from water dissolved salts. In the second series connected anion exchange container,the abovemention ed acid water loses the free acids leaving silica and carbon dioxide. Water is then fully deminerelised.

Treatment offering full demineralisation is employed in most power stations and also fo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requiring optimum purity of water. Complete demineralization of fill and make-up is not necessary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installations; fully treated water or condensate possibly available from associated or adjacent boiler plant and power stations, proves to be most satisfactory for 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二.中文翻译

锅炉水循环和水处理

为了产生蒸汽和控制蒸汽发生设备中所有回路的管壁温度,需要充足的水和汽水混合物。在超临界压力下,流量是利用水泵机械地产生地。在低于临界压力时,水循环或者由重力作用自然地产生,或者由水泵来产生,或者既利用重力作用又利用水泵来产生。

图-1 简单的自然循环回路示意图(图中示出汽包中的一次汽水分离器)在自然循环中,可用产生流量地重力,即来自回路中地下降管(下流)中地流体密度(1h/ft3)与上升管(上流)中地流体密度之差(图-1)。如果下降管中

地流体是饱和温度的水,或是温度稍低于饱和温度的水,并且水中不含有气泡时,则有最大的泵水效果。在饱和温度下,吸收热量的上升管将密度比下降管中的水密度小的汽水混合物送到汽包中去。这个密度之差便产生了水循环可以利用的力。

为了在亚临界压力下进行强迫循环而设计的锅炉设备,其各个回路的流量都是用机械泵产生的。强迫循环系统有两种普遍采用的形式:直流系统和再循环系统。

在直流式强迫循环中,将给水设备供采的水,泵到受热面回路的进口。流体沿着同路的长度被加热.并产生蒸汽,一直到蒸发过程完成,然后再流过加热回路,使蒸汽过热。按照习惯,这种形式的强迫循环不需要用汽水包。直流的一种改进形式是将水蒸发到部分干度(90%的干度),再在汽水分离器中除去多余的水。

再循环式强迫循环设备足用另外装臵的循环泵将水送到受热面回路中去。由泵送进回路的水量大大超过产生蒸汽所用的水量,并且和自然循环锅炉一样,也需要有一个汽包作为汽水分离之用。分离出来的水与给水泵送来的水汇合后经下降管回路回到循环泵中去,作另一次“来回旅行”。

在强迫循环的再循环形式中.由于这另外装臵的循环泵而造成了锅炉设备的净热损失。实际上,虽然所有需用于驱动泵的能量在水中以增加焓的形式再现,但是,这能量最初来自于转换为有用功系数小于1.0的燃料。如果用电动泵的话,按照一个热效率为33%的电厂所输入燃科的热量采计算,则其净能量的损失约为供给水泵电动机能量的两倍。

自然循环

在自然循环系统中,循环量随着所供给热员的增加而增加(蒸汽出力也增加),

并一直增加到最大的循环流体流量点才停止。超过这一点,吸热量的任何进一步增长,其结果都会使循环流量减少。在图-2中所示的曲线形状是由两个相对的力形成的。由于吸热且的增加,下降管和上升管中的流体密度之差U及管内的流速也随之加大。与此同时,下降瞥和上升瞥中的摩擦损失和其他流动损失也增加了。当这些损失的增加牢大于由于密度之差所得的力,则循环流量率开始下降,这些损失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上升回路中比窖的增加所造成的。因此,将所有的回路都设计在图-2中曲线的上升部分才是适当的,也即设计在曲线顶点的左侧运行。

图-2 在既定压力下,锅炉回路中的循环量和产生蒸

汽量的典型怪吸曲线(坐标尺度示任意选择的)当设汁条件限制在循环曲线的上升部分时,自然循环锅炉对于运行设备所遇到的各种吸热条件的变化都有自身补偿的趋势。这些变化包括突然过负荷、受热向表面清洁度的变化、不均匀的炉床或不均匀的喷燃器的条件,甚至在运行寿命期间所不能正确预料的实际条件。

在亚临界压力下,运行中的强迫循环锅炉不具备类似的补偿作用,因为上升

回路总阻力中的一大部分是曰路进口处所需要的流量分配设施造成的,这个阻力比自然循环的组力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流量分配设施的不均衡阻力大.因此.个别回路内或一组回路内的吸热量的增加,仅仅使流速率稍有变化。

在锅炉回路中产生流动的方法.无论是自然方法,或是机械方法,实际上,只要管子的内表面始终被具有维持核态沸腾的合适于度的汽水混合物中的水所润湿.就不会对受热面的效率有所影响。只要符合于基本要求,水膜对热流的阻人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并且,总热导取决于炉烟侧的管壁的热阻。在核态沸腾状况下,不管循环流量是由自然方式产生的,还是由水泵产生的,锅炉炉膛受热面上或者锅炉对流受热面上每平方英尺所吸收的热量基本上相等。无论采用两种循环方式个的哪一种,任何偏离核态沸腾方式都要求对强迫对流蒸汽膜的热传导系数和它对金属允许温度的关系予以特别考虑。

强迫循环或自然循环

在某些情况下,强迫循环用于产生蒸汽是有益的。为了在高于或近于临界压力(3208.2psia)下运行而设计的铭炉可采用机械方式使流体在回路中流动。在工艺过程和余热利用领域内也有这样的情况:由分散的各点进行温度控制或汇集热的采用都会由于泵的使用而使其经济性受到影响。

对自然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场合就是在由于吸热的结果而导致密度有足够变化的时候,所以,自然循环一般限于在低于临界压力的设计中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蒸汽和水的密度有很大的差异。在压力高于2900psia时,自然循环系统不断增大,而且价格昂贵,采用泵可能较为经济。但是,强迫循环的原理在起临界和亚临界两个压力范围内同样适用。选用与“通用压力”这一名称相符合的锅炉.反映了直流强迫循环原理的泛适用性。与在亚临界压力范围内保留自然循环相反,

选用强迫循环主要决定于设备的经济性。

自然循环在接近于临界于力的很高压力下是有效的。自然循环仅仅依赖于下降管中流体(水)的平均密度与受热管中流体(蒸汽和水的混合物)的平均密度之差。下降管中的水是来自省煤器的欠热给水与汽包分离出来的边和水的混合物,因此这水是欠热的。炉膛管子中的流体是汽和水的混合物,其密度比下阵营中水的密度低,密度之差提供了泵水的压力,甚至在接近于临界压力的很高的压力下,自然循环仍然保持有高的有效的循环压头.如图-3所示。

图-3 压力对下降管及上升管内的密度的影响

只要在循环系统中有有效的汽水分离来维持这一差异的最大效果,如采用旋风分离器,则可不必借助于机械来循环。

炉内水处理

市场上有众多的化学药品,有的被称作“锅炉抛光剂”,并被推荐作为“炉内”水软化和其它处理用。它们的作用是稳定硬度剂,防止结水垢或使沉积物易于除掉。这类化学药品还用于外部处理后系统中残余硬度的中和。这种性质的化

学药品是以溶解状态,以及近乎恒定的流率供入给水箱或系统中。最常见的化学药品是磷酸盐,磷酸三钠是最知名的化学药品。它与钙盐和鎂盐反应产生非溶性磷酸钙和磷酸鎂。其它的内部处理药剂是氢氧化钙、钙酸钠、氢氧化钠、丹宁酸和胺。

在投入炉内处理化合物的过程中,能保证控制适量程度的最有效方法是采用定量器,它由一个或多个带有人工或机械驱动的搅拌器的容器和一个定量泵组成。

一般来说。对于硬度超过5°(英国)(70p.p.m)的水,不推荐单独使用炉内处理。这是因为系统和补水量及水的成分会变成危险状态,析出的泥渣和盐容易增加水的密度和泥渣的固化度,同时随之在产汽装臵内有起泡和蒸溅的倾向,导致水循环困难。

炉内水处理一般限于小型装臵,比如说达到2~3MW,或作为残余处理,以及将PH值提高到某一需求值。

外部水处理

对于各种规模的装臵和管网来说,系统中和补充水的外部软化是更加有效和广泛使用的水处理方法,它能适合大多数水质。目前外部处理牵涉到离子交换原理,它能确保有硬度为零的水。

离子交换过程可描述如下:溶解的盐分子在液体溶液中离解成自由荷电离子,在力场中离子被相反电荷所吸引,阳离子吸向阴极,阴离子吸向阳极。离子交换器是非溶解的人造树脂,带有结合的可离解离子的化学基团附着在树脂上。按照活性基团的离解特性,离子交换剂可分为强活性,中等活性和弱活性三类。

阳离子交换处理

在阳离子交换过程中,含钙盐和鎂盐的原水流经由钠盐基活化的阳离子合成树脂床。钙盐和鎂盐交换成数量上相当的碳酸氢钠和软水。

这种中性离子交换并不改变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从而使自由的和结合的碳酸含量保持不变。由阳离子交换过程所软化的水不含钙和鎂硬度剂。碳酸氢钠溶于水,并防止了沉淀。在高于110℃的情况下,碳酸氢钠可能会分解,产生部分结合和全部结合的二氧化碳,作为腐蚀剂释放出来。

当活性材料由于钙和鎂的饱和而失败时,通过盐溶液冲洗,使其软化基能得到再生。盐溶液中的高浓度钠离子取代了交换剂中的氯化钙和氯化镁,并使其再活化。氯化钙和氯化镁随盐溶液排入下水道。

对在生没有实际上的限制,交换剂不会耗尽。在原水中带有的诸如含铁量超过0.3mg/L或含锰量超过0.2mg/L的机械杂质的情况下,交换剂可能被污染,从而降低交换能力。如果碰到这种不干净的水,最好采用预过滤器。杂质在再生过程中不可能从交换器床取出,并且交换剂的经常更换成为必要。

阳离子交换软化器由特殊衬里的钢制圆筒和半满交换剂组成,并配以适当的连接口。这种装臵能完全自动化,其再生周率由预定的流通水量,或由测试所得的硬度来决定。很少需要调节水量,除了盐之外,不需要其它化学药品。由两组设备相互并联,可使其交替再生,从而使过程连续进行。

离子交换除矿质作用

现代高压装臵的供水的质量应该是所有的盐类和溶解硅酸均要被中和。生产蒸汽时,盐类应保留为沉积物,凝结水实际上变成了蒸馏水。

水处理方法发展的很大进步时由于非溶性人造树脂的演变。离子交换过程

使用树脂时为了使得水能达到现代装臵所要求得纯度。在脱矿质过程中,水流经串联得颗粒床交换器,以达到总溶解固体为5~20p.p.m得纯度。

在阳离子交换器里,水中得阳离子(钙、鎂、钠、钾)预氢离子交换,由水溶得盐生成自由酸。在与阴离子交换器相连接得第二列中,上述酸水失去了自由酸,剩下硅和二氧化碳。这时,水被完全除盐。

高度软化得处理方法用于大多数电站和需要最佳水纯度得制造工艺。对中小型装臵来说,填充水和补给水不必完全软化。全部处理过的水,或从附属和相邻锅炉房,或从电站可以获得的凝结水,证明最适用于区域供热系统。

工业锅炉运行能效等级及评价方法-上海交通大学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 上海市地方标准 DB XX/ XXXXX—XXXX 燃油(气)工业锅炉运行能效等级及评价方 法 Energy efficiency grades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oil or gas fired industrial boiler opera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7.11)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前言 根据本市《关于实施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方案》,至2015年底,已对本市划定的“无燃煤区”、“基本无燃煤区”范围内的燃煤(重油)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在清洁能源替代后,本市正常运行的燃油、燃气锅炉的能效运行水平应参照本标准。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上海工业锅炉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刘建国、任庚坡、秦宏波、陈弘、韩向新、孙能正、刘加勋

燃油(气)工业锅炉运行能效等级及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燃油、燃气锅炉经济运行的能效测试方法、测试项目、热效率计算方法、与能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所辖的以轻油、燃气(天然气、液化气、城市煤气等)为燃料,以水和有机热载体为介质的工业锅炉及有机热载体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180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TSG G0003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GB24500 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GB/T18292 生活锅炉经济运行 3 术语和定义 3.1 锅炉运行能效等级The grades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oil or gas fired boilers 锅炉运行能效是指工业锅炉在热工况稳定状态下一定运行周期内锅炉的平均运行效率。锅炉运行热效率测试采用反平衡法计算,采用正平衡法校核。对于采用余热利用装置使排烟温度低于90℃的燃气锅炉,正平衡热效率应大于反平衡效率;对于排烟温度高于或等于90℃的锅炉,正反平衡的运行效率之差不应大于2%。在测试条件下,锅炉运行热效率等级分为三级,其中, I级为最高。 3.2 锅炉运行能效限定值The minimum allowable values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oil or gas fired boilersoperation。 稳定运行工况下,燃油燃气锅炉允许达到的最低热效率值 3.3 锅炉运行能效推荐值The recommended values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oil or gas fired boilers 稳定运行工况下,评价节能锅炉时应达到的最低热效率值 3.4 锅炉运行能效标杆值The advanced values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oil or gas fired boilers 稳定运行工况下,评价先进节能锅炉应达到的最低热效率值 4 能效测试技术条件

锅炉水循环故障的种类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锅炉水循环故障的种类正 式版

锅炉水循环故障的种类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锅炉水循环指水和汽水混台物在锅炉蒸发受热面中的循环流动,常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两种。依靠水和汽水混台物的重度差维持的循环叫自然循环。依靠回路中水泵的压头所维持的循环叫强制循环。目前锅炉一般都采用自然循环的方式。 锅炉的水循环一般在锅炉设计制造时已作过校正计算,因此锅炉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水循环是没问题的。但在锅炉负荷有剧烈变化或有其他原因时,水循环有时

会出故障,如上升管产生水流停滞、倒流和汽、水分层,下降管带汽,大容量超高参数自然循环锅炉的脉动,膜态沸腾及循环倍率过小等。 常见的水循环故障有:循环停滞、循环倒流及汽水分层。产生停滞和倒流的根本原因是同一循环回路的各根上升管受热不均匀。受热强的管子抽力大,受热弱的管子抽力小,这样可能使下降管供的水都被受热强的管子吸去,而受热弱的上升管就会因循环压力不足而发生汽水“停滞”,这种现象就叫循环停滞。循环倒流是由于在受热最强的上升管中,工质流速很大。往往产生抽吸作用,使受热最弱的

水循环知识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圈的概念: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 3.水体分类(课本P54) 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4.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类型★补给 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补给我国以 夏秋两 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 大②时间集 中③不连续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 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 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 季节、日变 化②水量较 稳定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 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 调节作用 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 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 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 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 流水、湖泊水。 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 流有互补作 普遍

用★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 地下水。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 ①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相互补给关系主 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③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④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⑤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6.河流的特征 项目描述方法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 水 文 特 征 流量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河流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的大 小。一般来讲,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越大, 河流流量越大;河流 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 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 丰水期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少,对航运有 利 水位汛期水位高低和季节变 化,汛期的时间及长 短 包括丰水期、枯水期 时间,汛期长短等,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 道特征有关。河流主 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 期,水位高。河流流 量相同的情况下,河

锅炉水处理理论试题库(答案)

工业锅炉水处理理论试题库(答案) 二填空(每题1 分,共计20 分) 《规则》部分 1.《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规定: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根据锅炉的(数量)、参数、水源 情况和水处理(方式),配备专(兼)职水处理管理操作人员。 2.《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规定:锅炉水处理人员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 (安全监察机构)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应的水处理工作。 3.《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规定: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根据锅炉的参数和汽水品质的要求,对锅炉的原水、(给水)、锅水、(回水)的水质及(蒸汽)品质定期进行分析。4.《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规定:安全监察机构对锅炉使用单位的水质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水质不合格造成严重(结垢)或(腐蚀)的锅炉使用单位,市、地级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要求(限期改正)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5.制定《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由于 (结垢)或(腐蚀) 而造成的事故,保证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 6.制定《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的依据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7.未经注册登记的锅炉水处理设备、药剂和树脂,不得生产、销售、(安装)和(使用)。8.锅炉清洗单位必须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安全监察机构)的资格认可,才能从事相应级别的(锅炉)清洗工作。 9.锅炉水处理系统安装验收是锅炉总体验收的组成部分,安全监察机构派出人员在参加锅炉安装总体验收时,应同时审查水处理设备和系统的安装技术资料和(调试)报告,检查其安装质量和水质。(水质)验收不合格的不发锅炉使用登记证。 10.安全监察机构对锅炉使用单位的水质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水质不合格造 成严重(结垢)或(腐蚀)的锅炉使用单位,市、地级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要求限期改正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1.锅炉水处理的检验一般应结合锅炉(定期)检验进行。检验内容包括:水处理设备状况以及设备的(运行操作)、管理等情况。 12.锅炉取样装置和取样点应保证取出的水汽样品具有(代表性)。 13.其它部门或行业颁发的与《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相抵触的规定或文件(无效)。14.锅炉水处理是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不应以化学清洗代替正常的(水处理) 工作。 15.使用锅炉的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无机化学部分 16.在盐酸中溶解很少,基本无气泡,加入10%氯化钡后,生成大量白色沉淀物的垢样是(硫酸盐垢)。 17.加稀盐酸可缓慢溶解,溶液呈黄绿色,加硝酸能较快溶解溶液呈黄色的垢样是(氧化铁垢)。18.在5% 盐酸溶液中,大部分可溶解,同时会产生大量气泡的垢样是(碳酸盐垢)。19.在盐酸中不溶解,加热后其它成分缓慢溶解,有透明砂粒沉淀物,加入1%HF 可有效溶解的垢样是(硅酸盐垢)。 20.中和反应是指一般把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2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反应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22.溶度积定义为: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在(一定温度) 下是一个常数。 23.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外界主要因素有:(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24.燃料在锅炉中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25.水在锅炉中受热变成蒸汽属于(物理)变化。26.水是一种极性分子,是一种很好的极性溶

最新工业锅炉能效评价正文

工业锅炉能效评价正 文

工业锅炉房系统能效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锅炉系统能效评价的方法和锅炉房综合能效等级。 本标准适用额定蒸发量大于或等于1t/h的蒸汽锅炉和额定热功率大于或等于0.7MW的热水锅炉。 本标准评价范围包括锅炉房范围内消耗煤、电、水的全部用能设备及其配套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 10094 工业锅炉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 GB 50273 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JB/T 10354 工业锅炉运行规程 GB/T 1576 工业锅炉水质 GB/T 16811 工业锅炉水处理设备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 GB/T 18342 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 GB/T 1761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0180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T 2900.48 电工名词术语固定式锅炉 3 术语和定义 3.1 工业锅炉房煤耗 coal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锅炉消耗的燃料(煤、燃料油、燃料气)折算成标准煤的总耗量。 3.2 工业锅炉房电耗 power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用于锅炉主机、辅机、水处理间、上煤系统、除渣系统、动力及照明等的全部用电量。 3.3 工业锅炉房水耗 water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用于锅炉主机、辅机、水处理间、上煤系统、除渣系统、生活间的全部用水量。

锅炉的水循环故障

河北艺能锅炉有限责任公司

锅炉水循环指水和汽水混合物在锅炉蒸发受热面中的循环流动,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两种。自然循环指依靠水和汽水混合物的密度差维持的循环;强制循环指依靠回路中水泵的压头维持的循环。正常的水循环可以保证锅炉蒸发受热面及时可靠的冷却,是锅炉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 锅炉水循环故障 自然循环的锅炉,当水循环工况不正常时,会产生循环停滞与倒流、汽水分层、下降管带汽等故障。 1、循环停滞与倒流 在同一循环回路中,当并联的各上升管受热不均匀时,受热弱的管中汽水混合物的密度,必然大于受热强的管中汽水混合物的密度。在下降管供水有限的情况下,受热弱的管内可能流速降低,甚至处于停止不动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循环停滞。这时,上升管内的蒸汽不能及时被携带走,管壁冷却情况严重恶化,可能造成管壁过热爆破事故。 当并联的各上升管受热严重不均匀时,受热最强的管中的汽水混合物上升力强,流速过大而产生抽吸作用,致使受热最弱的管中汽水混合物朝着正常循环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倒流。这时,如果汽水混合物沿着整个管子截面均匀向下流动,可能还不会发生事故;但当汽泡的上升速度与水的向下流动速度相等时,便会造成汽泡停滞,形成“汽塞”。发生汽塞的管段会因得不到有效的冷却而过热烧坏。 为了避免发生循环停滞和倒流故障,除了锅炉结构合理外,在运行操作上尽量使各上升管受热均匀。例如,要避免在水冷壁上局部严重结渣和积灰;避免炉墙局部有较大的漏风吹到水冷壁管上;保持燃烧稳定,尽可能使炉中火焰分布均匀;定期排污数量不要过多,排污时间不要过长等。 2、汽水分层 当受热管接近水平布置,管中介质流速不高时,由于蒸汽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蒸汽便在管子上部流动,水在管子下部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汽水分层。这时,由于蒸汽的导热性能差,就可能使管子上部的壁温过高而烧坏。在汽水分界处,由于水面波动,壁温时高时低,同时又与含盐量较高的锅水接触,因此,容易引起疲劳裂纹和腐蚀。此外,由于水波动,不断有水滴溅到上部管壁,当水分蒸发后,水中的盐分就沉枳下来形成水垢,更加促使管子过热烧坏。

发电厂锅炉连排定排相关知识

连排定排: 一、排污的形式和作用 锅炉排污可分为:定期排污和连续排污。 1、定期排污 定期排污: 定期排污又叫间断排污或底部排污,其作用是排除积聚在锅炉下部的水渣和磷酸盐处理后所形成的软质沉淀物。定期徘污持续时间很短,但排出锅内沉淀物的能力很强。 2、连续排污 连续排污: 连续也叫表面排污,这种排污方式是连续不断地从汽包锅水表面层将浓度最大的锅水排出。它的作用是降低锅水中的含盐量和碱度,防止锅水浓度过高而影响蒸汽品质。

二、排污的位置 连续排污管口一般装在汽包正常水位(即“0”位)下200一300mm处。锅水由于连续不断地蒸发而逐渐浓缩,使水表面附近含盐浓度最高。所以,连续排污管口应安装在锅水浓度最大的区域,以连续排出高浓度锅水,补充以清洁的给水,从而改善锅水品质。排污率一般为蒸发量的1%左右。 连续排污的位置 定期排污位置 定期排污口一般设在汽包的底部、蒸发器的下联箱或集中下降管的下部。

定期排污的位置 三、排污的方法 操作人员应正确穿戴好劳保用品,携带并正确使用工具,操作前加强安全操作意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操作准备: (1)联系中控,准备定期排污; (2)中控确认锅炉负荷为较低负荷方可通知现场排污,防止高负荷下过高热应力对受热面产生损伤; (3)中控调整汽包水位至较高液位。 操作要领: (1)遵循勤排、少排、均衡排的原则;

(2)操作顺序:先打开高温闸阀,再缓慢打开闸阀,关闭则先关闭闸阀,再关闭高温闸阀; (3)排污时间:一般规定为5分钟左右,也可根据炉水电导率的高低来决定阀门的开度与排污的次数与时间。 四、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发现排污管道法兰、阀门本体出现蒸汽泄漏等异常状况,应立即停止排污并及时通知中控、工段,严禁带压紧固和擅自处理; 禁止在锅炉高负荷下进行排污操作; 禁止在汽包低液位状况下进行排污操作。 锅炉启动时也要定期排污,这时排出的是循环回路底部的部分水,不仅使杂质得以排出,保证锅水品质,而且使受热较弱部分的循环回路换热加强,防止了局部水循环停滞,使水循环系统各部件金属受热面膨胀均匀,减小了汽包上下壁的温差。 五、炉水品质 由于炉水含有铁锈和加药处理形成的沉淀水渣等杂质,沉积在水循环回路的底部,久而久之,会导致炉水品质下降,这些都是由装在排污箱处的电导率和PH值的测试仪器反应出来。 向汽包内加入Na3PO4处理炉水,使进入炉水中的Ca2+、Mg2+等形成不粘附的水渣,通过排污排掉。 六、排污的目的 排污的目的 是将炉水含有的铁锈和加药处理形成的沉淀水渣等杂质,沉积在水循环回路的底部,定期或连续的将这些水渣等沉淀杂质排出,提高炉水的品质。使得炉水PH值在9.4---10.5,电导率在200us/cm以下! 连续排污:连续也叫表面排污,这种排污方式是连续不断地从汽包锅水表面层将浓度最大的锅水排出。它的作用是降低锅水中的含盐量和碱度,防止锅水浓度过高而影响蒸汽品质。 连续排污管口一般装在汽包正常水位(即“0”位)下200一300mm处。锅水由于连续不断地蒸发而逐渐浓缩,使水表面附近含盐浓度最高。所以,连续排污管口应安装在锅水浓度最大的区域,以连续排出高浓度锅水,补充以清洁的给水,从而改善锅水品质。排污率一般为蒸

锅炉水处理工艺

锅炉水处理工艺 1、工业厂房锅炉水的处理 (1)预处理主要通过石灰软化处理和石灰钠软化处理来实现,原水杂质、pH值、离子等的简单处理由上述化学物质来实现。预处理前,首先对原水进行沉淀、过滤、冷凝,以减少工业锅炉原水中的杂质和水垢;其次,用石灰乳对原水中的重质碳酸盐进行处理,以降低工业锅炉外水的硬度;再次,采用碱石灰进行软化处理,调节工业锅炉水的pH值是必要的。最后,石膏可用于软化处理。通过石膏和钠盐的化学反应,可以适当降低水中碳酸氢盐的浓度,以减少锅炉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2)软化处理主要采用钠离子交换法。用钠离子交换剂吸附原水中的金属离子,减少工业锅炉结垢的产生,对工业锅炉的正常使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钠离子交换器的使用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会适当提高。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应适当控制钠离子交换器的用量,防止钠离子交换器的过度使用。 (3)在除氧过程中,适当提高锅炉温度,通过热力除氧降低锅炉腐蚀速率。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进水管的加热温度应控制在105^0以上。为了提高除氧效果,还可以设置喷水盘式除氧器。 2、工业厂房锅炉内水处理在锅炉水处理过程中,可适当进行碱处理、磷酸盐处理和腐殖酸钠处理。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全面改善锅炉内的水质,调节工业锅炉内水质的pH值、总碱度和钠离子浓度,对优化工业锅炉的水质有很好的效果。 在加碱过程中,可适当向锅炉中加入纯碱,通过酸、碱盐的置换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降低水中碳酸盐离子和金属镁离子、金属钙离子的浓度。在磷酸盐处理过程中,磷酸盐中的镁和钙离子可以在水中与之反应,这与自然界的碱处理是一样的。结晶后排出并除去。在加入腐植酸钠的过程中,腐植酸钠软化水的硬度,去除金属镁和钙离子,使水质软化。 3、工业厂房锅炉排污的处理锅炉排污处理作为工业锅炉水质处理的关键,对提高工业锅炉的安全性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工业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水的蒸发和化学物质的加入,锅炉内的水浓度会逐渐增加,锅炉内会产生一些杂质和沉淀物。

锅炉水循环故障的种类

锅炉水循环故障的种类 锅炉水循环指水和汽水混台物在锅炉蒸发受热面中的循环流动,常分为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两种。依靠水和汽水混台物的重度差维持的循环叫自然循环。依靠回路中水泵的压头所维持的循环叫强制循环。目前锅炉一般都采用自然循环的方式。 锅炉的水循环一般在锅炉设计制造时已作过校正计算,因此锅炉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水循环是没问题的。但在锅炉负荷有剧烈变化或有其他原因时,水循环有时会出故障,如上升管产生水流停滞、倒流和汽、水分层,下降管带汽,大容量超高参数自然循环锅炉的脉动,膜态沸腾及循环倍率过小等。 常见的水循环故障有:循环停滞、循环倒流及汽水分层。产生停滞和倒流的根本原因是同一循环回路的各根上升管受热不均匀。受热强的管子抽力大,受热弱的管子抽力小,这样可能使下降管供的水都被受热强的管子吸去,而受热弱的上升管就会因循环压力不足而发生汽水停滞,这种现象就叫循环停滞。循环倒流是由于在受热最强的上升管中,工质流速很大。往往产生抽吸作用,使受热最弱的上升管中的工质朝着与正常循环回路相反的方向流动。一旦发生循环倒流,就会在受热最弱的上升管中形成汽塞。停滞和倒流都会使管壁传热情况大火恶化而烧环。防止产生停滞和倒流的措施是:改进燃烧工况,尽可能使炉膛中火焰分布均匀;防止受热面结渣;把受热情况相差较大的管组分成几个互不相关的部分,每一部分组成一个独立的循环回路;采取其他结构上的措施来防止受热不均匀。例如保证足够的下降管截面积,取消不必要的弯曲管段,减少局部阻力,避免各管间的阻力有较大的差异等等。

在水平或倾斜度很小的上升管中,当汽水混台物的流速很低时(上升管进口的速度低于0。3~0.5m/s),便可能产生汽水分层现象。由于蒸汽在管子的上部流动而水在下部流动,管子的上部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冷却而烧环。因此,上升管不能水平布置,必须与水平线起码有10度~15度的倾斜角。

锅炉水处理解读

165m3/h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一、总则 根据用户提出的低压锅炉补给水的用水要求,本技术方案就165m3/h低压锅炉补给水系统的工艺设计、设备结构、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做出了详细说明,我方保证提供符合本技术方案和最新工业标准要求的优质产品。 1.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国产设备的制造和材料符合下列标准、规范、规定的最新版本要求。 1)DL5000-94《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2)DL/T 5068-96《火力发电厂化学水处理设计技术规程》 2)DL5028-93《电力工程制图标准》 3)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 4)劳锅字(1990)8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5)劳锅字(1992)12号《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资格管理与监督规则》 6)JB/T2982-99《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 7)HGJ32-90《橡胶衬里化工设备》 8)DLJ58-81《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化学 篇)》 9)DL5007-9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 篇)》 10)DL5031-9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11)GB12145-8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12)HGJ34-90《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13)DL5009.1-200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1.2进口设备或部件的制造工艺和材料应符合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和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的工业法规中所涉及的标准。 1.3对外接口法兰符合下列要求 1)87GB《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零件及部件典型设计手册》 2)JB/T74-94《管路法兰技术条件》 3)JB/T75-94《管路法兰类型》 1.4衬里钢管及管件符合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的规定要求: 1)HG21501《衬胶钢管及管件》 1.5设备外部管路的设计符合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要求: 1)DL/T5054-1997《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和管道保温油漆设计技 术规定》 2)HGJ34-90《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 1.6 当上述规定和标准对某些专用设备和材料不适用时,则采用材料生 产厂的标准。 1.7 供方提供反渗透膜所遵循的设计导则及设计和运行标准软件计算书。 2.系统概述 2.1 系统要求 2.1.1产水用途:锅炉补给水

锅炉水处理工艺流程

锅炉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补给水处理 因蒸汽用途(供热或发电)和凝结水回收程度的不同,锅炉的补给水量也不相同。凝汽式电站锅炉的补给水量一般低于蒸发量的3%,供热锅炉的补给水量可高达100%。补给水处理流程如下: ①预处理 当原水为地表水时,预处理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有机物等。通常是在原水中投加混凝剂(如硫酸铝等),使上述杂质凝聚成大的颗粒,借自重而下沉,然后过滤成清水。当以地下水或城市用水作补给水时,原水的预处理可以省去,只进行过滤。常用的澄清设备有脉冲式、水力加速式和机械搅拌式澄清器;过滤设备有虹吸滤池、无阀滤池和单流式或双流式机械过滤器等。 为了进一步清除水中的有机物,还可增设活性炭过滤器。 ②软化 采用天然或人造的离子交换剂,将钙、镁硬盐转变成不结硬垢的盐,以防止锅炉管子内壁结成钙镁硬水垢。 对含钙镁重碳酸盐且碱度较高的水,也可以采用氢钠离子交换法或在预处理(如加石灰法等)中加以解决。 对于部分工业锅炉,这样的处理通常已能满足要求,虽然给水的含盐量并不一定明显降低。 ③除盐 随着锅炉参数的不断提高和直流锅炉的出现,甚至要求将锅炉给水中所有的盐分都除尽。这时就必须采用除盐的方法。 化学除盐所采用的离子交换剂品种很多,使用最普遍的是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简称“阳树脂”和“阴树脂”。 在离子交换器中,含盐水流经树脂时,盐分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与树脂中的阳离子(H+)和阴离子(OH-)发生变换后被除去。 当水的碱度较高时,为了减轻阴离子交换器的负担,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在阳离子交换器之后一般都要求串联脱碳器以除去二氧化碳。 含盐量特别高的水,也可采用反渗透或电渗析工艺,先淡化水质,再进入离子交换器进行深度除盐。对高压以上的锅筒锅炉或直流锅炉,还必须除去给水中的微量硅;中、低压锅炉则按含量情况处理。 二、凝结水处理 凝结水在循环过程中,会受到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水泄漏和系统腐蚀产物等引起的污染,有时也需要进行处理。 凝结水的处理量与锅炉的参数、炉型(如有无锅筒或分离器)和凝结水的污染情况有关。随着锅炉参数的提高,凝结水的处理量一般逐渐增加。对超临界压力锅炉应全部处理;对超高压及亚临界压力锅炉处理量为25~100%;对有锅筒的高压以下锅炉一般不进行处理。 常用的凝结水处理设备有纤维素覆盖过滤器和电磁过滤器等。凝结水在其中除去腐蚀产物(氧化铜和氧化铁等)后,再进入混合床或粉末树脂覆盖过滤器进行深度除盐。 三、给水除氧 锅炉给水中的溶解氧会腐蚀热力系统的金属。 腐蚀产物在锅炉热负荷较高处结成铜铁垢,使传热恶化,甚至造成爆管或在汽轮机高压缸中沉积,使汽轮机效率降低。因此,经过软化或除盐的补给水和凝结水,在进入锅炉之前一般都要除氧。

工业锅炉能效评价正文

工业锅炉能效评价正文

工业锅炉房系统能效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锅炉系统能效评价的方法和锅炉房综合能效等级。 本标准适用额定蒸发量大于或等于1t/h的蒸汽锅炉和额定热功率大于或等于0.7MW的热水锅炉。 本标准评价范围包括锅炉房范围内消耗煤、电、水的全部用能设备及其配套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 10094 工业锅炉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 GB 50273 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JB/T 10354 工业锅炉运行规程 GB/T 1576 工业锅炉水质

GB/T 16811 工业锅炉水处理设备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 GB/T 18342 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 GB/T 1761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0180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T 2900.48 电工名词术语固定式锅炉 3 术语和定义 3.1 工业锅炉房煤耗 coal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锅炉消耗的燃料(煤、燃料油、燃料气)折算成标准煤的总耗量。 3.2 工业锅炉房电耗 power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用于锅炉主机、辅机、水处理间、上煤系统、除渣系统、动力及照明等的全部用电量。 3.3 工业锅炉房水耗 water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 house 统计期(一般为1年)内用于锅炉主机、辅机、水处理间、上煤系统、除渣系统、生活间的全部

锅炉水循环原理

京能集团运行人员培训教程BEIH Plant Course 锅炉水循环 The Water Cycle of Boiler MAJ TD NO.100.2

目录 1电站锅炉汽水蒸发过程流动和吸热的一般特性和原理 (1) 1.1蒸发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要求 (1) 1.2蒸发系统主要设计原则 (2) 1.3蒸发系统换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和特征 (4) 1.4管内工质流动特性的基本原理和参数 (6) 1.5水循环的主要类型 (10) 2亚临界及以下状态汽水介质在垂直管中的流动和传热 (13) 2.1垂直上升管内汽水流动和传热分析 (13) 2.2垂直下降管内汽水流动和传热分析 (16) 3亚临界及以下状态汽水介质在水平管中的流动和传热 (22) 4超临界压力及以上状态汽水介质的管内流动和换热特点 (24) 4.1存在临界点区域 (24) 4.2存在拟临界温度 (24) 4.3存在大比热区 (24) 4.4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恶化类型 (24) 4.5影响传热恶化的主要因素 (25) 4.6超临界压力水蒸气的比容、比热和焓 (26) 5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循环原理 (27) 5.1自然循环的原理 (27) 5.2自然循环主要热力特征参数 (28) 5.3自然循环主要结构特征 (30) 5.4自然循环主要运行特征 (32) 5.6不稳定工况对锅炉水循环的影响 (34) 5.7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方面的控制逻辑 (35) 6直流锅炉的水循环原理 (37) 6.1强制流动蒸发受热面中的流动多值性 (37) 6.2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中流体的脉动 (43) 6.3直流锅炉的传热恶化 (47) 6.4直流锅炉的特点 (47) 6.5直流锅炉的启动系统 (48) 6.6直流锅炉的基本型式 (56) 6.7直流炉的运行特性 (60) 6.8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横向裂纹失效 (63) 6.9直流锅炉水循环方面的控制逻辑 (64) 7控制循环锅炉水循环原理 (69) 7.1控制循环锅炉基本原理 (70) 7.2控制循环锅炉一般设计原则 (71) 7.3控制循环锅炉技术特点 (75) 8锅炉缺水事故的预控 (81) 8.1、汽包水位控制当前存在隐患 (82) 8.2、锅炉缺水事故的控制 (84)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

第四章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 第一节FSSS概述 随着锅炉容量的不断增大,需要控制的燃烧设备数量也随之增多,如点火装置、油燃烧器、煤粉燃烧器、一次风档板、二次风档板等等。燃烧设备的操作过程也趋于复杂化,如点火油枪的投运操作包括:点火油枪的推入、雾化蒸汽阀开启、进油阀开启、电点火器的投入与断开等。煤粉燃烧器的投运操作包括:一次风档板和二次风档板的开启、煤粉挡板的开启、给粉机启动等。点火油枪的解列操作包括:进油阀关闭、油枪吹扫入油枪退出等。煤粉燃烧器的停运操作包括:停给粉机、煤粉挡板的关闭、二次风挡板的关闭等。在锅炉启停工况和事故工况时,燃烧器的操作更加繁琐,由于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 当锅炉炉膛内压力增高到一定值时,因炉膛面积较大,可能发生损坏水冷壁管的事故,严重时甚至会使锅炉炉墙、支架损坏,致使锅炉报废。 国内锅炉过去缺少燃烧安全控制系统,每年较大型锅炉发生炉膛爆燃事故几十起,损失巨大。目前,国内外大、中型发电机组都装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英文名称为Furnace Safeguard Supervisory System(简称为FSSS),也可称作燃烧器管理系统(Burner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是现代大型机组自动化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炉膛的正常燃烧,锅炉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有两项重要作用,分别是锅炉安全保护作用和锅炉安全操作管理作用,分别由燃料安全系统(Fuel Safeguard System,简称FSS)和燃烧器控制系统(Burner Control System,简称BCS)完成。 锅炉安全保护作用主要包括在锅炉运行的各个阶段,对参数、状态进行连续地监视;不断地按照安全规定的顺序对它们进行判断、逻辑运算;遇到危险工况,能自动地启动有关设备进行紧急跳闸,切断燃料,使锅炉紧急停炉,保护主、辅设备不受损坏或处理未遂性事故。 锅炉安全操作管理作用主要包括制粉系统和燃烧器的管理即控制点火器和油枪,提供给粉(煤)机的自启动和停止,提供制粉系统监视和远方操作,防止危险情况发生和人为操作的误判断,误操作。分别监视油层、煤层和全炉膛火焰。当吹扫、燃烧器点火和带负荷运行时,决定风箱挡板位置,以便获得所需要的炉膛空气分布。同时还供状态信号到协调控制系统、全厂监测计算机系统及全厂报警系统等。 FSSS不仅能自动地完成各种操作和保护动作,还能避免运行人员在手动操作时的误动作,并能执行手动来不及的快动作。 FSSS和CCS(协调控制系统)是保障锅炉运行的两大支柱,FSSS和CCS相互有一定关系和制约,而FSSS的安全联锁功能是最高等级的。 本章主要介绍炉膛爆燃的原因及防止;压力特性及检测;FSSS的组成及功能等。 第二节FSSS系统功能

循环水冷却知识汇总

循环水冷却知识汇总 问:给排水循环水冷却塔是什么? 答:干式冷却塔干式冷却难的热水在散热翅管内流动,靠与管外空气的温差,形成接触传热而冷却。所以干式冷却塔的特点是:①没有水的蒸发损失,也无风吹和排污损失,所以干式冷却塔适合于缺水地区,如我国的北方地区。因为没有蒸发,所以也没有但空气从冷却塔出口排出所造成的污染。②水的冷却靠接触传热,冷却极限为空气的干球温度效率低,冷却水温高。③需要大量的金属管(铝管或钢管),因此造价为同容量湿式塔的4~6倍。因干式冷却塔有后两点不利因素,所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用湿塔。干塔可以用自然通风,也可以用机械通风。以火电厂常用的干式冷却塔为例,分为间接冷却和直接冷却两类。间接冷却是指用冷却塔中冷却后的水,送往凝汽器中冷却由汽轮机井出的乏汽。直接冷却是指不用凝汽器,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用管道引人冷却塔直接冷却,变为凝结水,用水泵送回锅炉重复使用。海勒(Heller)系统间接空冷干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它的特点是使用喷射式凝汽器,汽轮机排出的乏汽与从冷却塔来的冷水,在凝汽器内直接混合,因此端差很小。混合后的水,约2%送回锅炉,其余的水送到冷却塔冷却。因冷却水和锅炉水为同一种水,所以对水质要求高。另外一个特点是,经冷却塔冷却后的水仍有较大的余压,在送人凝汽器以前,先用小型水轮发电机口收能量。它的散热器放在塔简的外边,类似湿式横流塔。散热器也可以像湿式逆流塔一样放在塔筒里面,但为了排走散热器中的水,散热器不是完全水平布置,而有一定的坡度。另外一种间接空冷塔,使用表面式凝汽器,乏汽和冷却水互不相混。散热器用翅片管或螺纹管,材质为钢或铝。管断面为椭圆形或圆形。直接空冷塔从汽轮机排出的乏汽,通过管道直接送入冷却塔内的散热管,用风机通风冷却成凝结水,不要凝汽器,所以称直接空冷。因为是将蒸汽直接送人散热管,而不像间接空冷送人冷却塔的是热水、因蒸汽体积比水大得多,所以送汽管特别粗,直径约为间接空冷的三倍多。另外,输汽管道不能漏汽,不然就会直接影响汽轮机真空,降低出力。干湿式冷却塔这种塔为湿式塔和干式塔的结合,干部在上、湿部在下。也有的塔四面进风,相对两边为湿部;另外两边为干部。采用这种塔的目的,部分是为了省水,但大多数是为了消除从塔出口排出的饱和空气的凝结,因而造成塔周围的污染。从塔下部湿段排出的湿空气,在同塔周围的冷空气接触后,即变成过饱和的空气而凝结,形成雾,造成污染。塔上部用干段,则由塔下部湿段排出的饱和湿空气,流经干段时,会被加热而变成不饱和的空气,因而出塔后不会凝结。喷流式冷却塔。为美国

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TSGG5001-2008

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TSG G5001–2008)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G5001–2008 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 Boiler Water Treatmen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08年8月7日 前言 2004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下达了本规则的修订任务书。2004年4月,中国特检院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起草组。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起草组首次工作会议,确定了修订工作的原则、重点内容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就修订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修订工作时间表。2004年9月在苏州召开了起草组第二次工作会议,经讨论修改,

形成了《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草案,之后,邀请部分专家对草案进行了讨论,并且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2004年10月,特种设备局以质检特函[2004]60号文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2005年3月,特种设备局将送审稿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审议,随后多次召开相关讨论会进行了修改。2008年8月7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1999年版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自颁布实施以来,对锅炉水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起到有利的推动和规范作用。本规则是在此基础上,按照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和2003年6月1日起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锅炉水处理发展现状、锅炉使用单位的需求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技术检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的修订。本次修订中取消和修订了1999 年版《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不一致的条款和内容,对于锅炉化学清洗以及水处理设备、药剂、树脂的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在采用行业自律模式的基础上,强化监督管理;对于锅炉水处理人员,分成锅炉水处理检验检测人员和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两类,分别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考核和管理。本规则旨在加强锅炉水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由于结垢、腐蚀及蒸汽质量恶化而造成的锅炉事故,促进锅炉运行的安全、经济、节能、环保。 本规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盐城分院徐志俊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赵洪彪 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王骄凌 长春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刘瑞长 辽阳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郝景泰 新乡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焦建国 广州市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检验所杨麟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周英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中心赵欣刚 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张兆杰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陈洁

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探讨

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探讨 p这里把几种针对锅炉水处理比较经济、简单、实用的几种方法予以介绍。 2.1 含悬浮和胶体颗粒的水处理 要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通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进行水的预处理。水中胶体状态颗粒,其颗粒一般为10-6~10-4mm。由于颗粒太小,又受到分子运动的冲击,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使这些微小颗粒能均匀地扩散在水中,长期下沉。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胶体微粒结成大颗粒的过程。常用的混凝剂有铝盐和铁盐两大类。如混凝速度低还得加适量的助凝剂,混凝后经沉淀池沉淀,再经机械过滤器,这样清理悬浮物和胶体工作就完成了。 2.2 含铁锅炉水的预处理 用空气中的氧气对地下水中Fe2+进行氧化处理是最比较经济的方法。此法是将水充分与空气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便迅速溶于水中,这个过程成为水曝气。装置为莲蓬头曝气,这种装置是使水通过莲蓬头上的许多小孔向下喷洒,把水分散细小的水流,在其下落过程中实现曝气。莲蓬头的直径为150~300mm,莲蓬头的孔眼直径为3~6mm,莲蓬头距水面高度视水中含铁量而定,原水含铁量越大,其高度越高。Fe(OH)3在形成过程中可与水中的悬浮杂质发生附架桥使其脱稳,即同时起到混凝作用。曝气后的水经过凝处理即可将铁和悬浮物除去。 2.3 含氯水的预处理 水厂为了消除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防止疾病传播而进行加氯消毒,故自来水与天然水不同之点就是含有游离性氯(常以次氯酸HClO形式存在)。向自来水中投加的氯量一般有需氯量和余氯量两部分,余氯量是为了抵制水中残存细菌的再度繁殖避免水质二次污染,一般要求自来水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通常规定管网末端余氯量不能低于0.05mg/L,出厂水余氯控制在0.5~10mg/L,如锅炉的给水中余氯量较大,而进入离子交换器,则会破坏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使其强度变差,颗粒容易破碎。通常采用的除氯方法有化学还原法和活性炭脱氯法。这里只介绍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向有余氯的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还原剂,使之发生脱氯反应。通常还原剂有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钠。 2.4 高硬度或高碱度的预处理 对于高硬度或高碱度的水在送入锅炉或进行离子交换软化前,宜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预处理。通常有4种方法,第1种方法是石灰处理的化学方法,是将生石灰(CaO)由石灰石经过燃烧制成。通过加水消化后制成Ca(OH)2,其反应式为:CaO+H2O =Ca(OH)2配制成一定浓度石灰乳溶液投加在水中,但其生石灰的量应根据化学分析及计算得到。这种方法处理后可除硬度,但碱度不变;第2种方法是石灰—苏打处理法。当原水硬度高而碱度较低时,除了采用石灰处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G0003-2010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Energy Efficiency Test Method for Industrial Boiler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10年X月XX日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G0003-2010 -2-目录 1 总则 (1) 2 测试的基本要求 (5) 3 锅炉新产品热效率测试 (6) 4 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详细测试 (16) 5 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简单测试 (17) 6 锅炉系统运行能效测试与评价 (20) 7 锅炉能效测试报告 (25) 8 附则 (26) 附件A 主要符号和单位 (29) 附件B 测试数据综合表 (33) 附件C 煤和煤粉的取样和制备 (48) 附件D 奥氏体分析仪吸收剂配制方法 (49) 附件E 散热损失 (50) 附件F 网格法等截面的划分原则及代表点的确定 (51) 附件G 饱和蒸汽湿度和过热蒸汽含盐量的测定方法 (55) 附件H 烟气、灰和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59) 附件J 常用气体的有关量值 (60) 附件K 锅炉设计数据综合表 (61)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G0003-2010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规范工业锅炉产品热工性能、工业锅炉及其系统运行能效测试与评价工作,特制定本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符合以下条件的固定式工业锅炉及其系统的能效测试: (1)工作压力小于3.8MPa的蒸汽锅炉与热水锅炉; (2)有机热载体锅炉; (3)使用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或者气体燃料的锅炉、电加热锅炉。 1.3 能效测试的方式与目的 1.3.1 新产品热效率测试 新产品热效率测试是指新设计并且制造的工业锅炉产品,在批量生产前,接受能效测试机构进行的锅炉产品热效率测试。能效测试机构根据锅炉产品的设计出力范围,选择包括额定工况、最低出力工况在内的不同工况进行热效率测试,以确定锅炉新产品的热工性能与能效水平,并且验证与锅炉设计热效率曲线的符合性。 1.3.2 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详细测试 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详细测试是对使用过程中的工业锅炉,在安全、稳定运行工况下进行热效率测试,以确定工业锅炉在实际运行参数下的能效状况。 1.3.3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简单测试 锅炉运行工况能效简单测试是对使用过程中的工业锅炉,在安全、稳定运行工况下进行主要参数的简单测试,以快速、简单判定工业锅炉在实际运行参数下的能效状况。 1.3.4锅炉系统运行能效测试与评估 锅炉系统运行能效测试与评估是对使用过程中的工业锅炉及其系统,在安全、稳定运行工况下的总体能效测试与评估。通过对工业锅炉及其辅机系统在一定运行周期内产生蒸汽量或者输出热量,燃料、电、水消耗计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且结合锅炉实际运行工况能效详细测试,评估工业锅炉及其系统的整体能效状况。 1.4 术语和定义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