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牦牛生息繁

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

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

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

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

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

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 6000米

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400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9%以上。据生物学家们研究推断,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野牦牛就与一些大型草食性兽类在青藏高原同生共处。据说,当时这一地区只

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台地,喜马拉雅山脉才刚刚从海底渐渐隆起,它的高度也

只有3000米左右。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使这里林木葱笼,气候宜人,这引

来了恒河流域的犀牛、古象和三趾马等一些动物与野牦牛一起共同生活。之后,青藏高原出现了分段的强烈隆起,在约200万年内升高至4000米左右,喜马拉

雅山则以更强劲的势头隆起拔高,气候也越来越变得寒冷严酷,于是,犀牛和

大象从这里渐渐消失了,只有野牦牛在雪域之地顽强地存留下来。

野牦牛是偶蹄目洞角科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体重可达五六百公斤。它全身

披着长而密实的毛,粗毛间又有细而短的绒毛,体毛蓬松下垂,围护着全身。

笔者在青海玛多县考察所见,一具1000 多年前的野牦牛头骨,双角间的宽度居然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它的躯体该有多大。近百年来,青藏高原的生

态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野牦牛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只藏身于海拔五

六千米的深山峡谷或迁徙到无人区内。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更为严酷,但野牦

牛靠巨大的肺活量、超常的携氧能力、超厚的皮下脂肪、极低的散热力和密实

的体毛,同恶劣的环境抗争。野牦牛性情暴躁凶猛,如遇到挑衅和攻击时,会

用角攻击人和汽车。

考古学证明,大约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开始

驯养捕获的野牦牛,野牦牛的家畜化是青藏高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快速进程。在西藏的考古发现中,代表新石器时代阶段文化的“藏西北文化类型”,其经

济以狩猎业为主,并开始逐渐掌握了动物驯化技术,从此,家养牦牛渐渐形成。家牦牛除了身躯比野牦牛矮一些以外,其容貌和野牦牛没多少差别。一般成熟

的家牦牛体重150公斤左右,体毛有黑褐色、棕色和白色几种,头上有粗大的

犄角。由于家牦牛继承了野牦牛耐寒、抗病以及能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生存的

特性,便成为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

牦牛是藏族生活方式的标志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也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和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藏语称牦牛为“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这是因为牦牛为传统的藏

族社会提供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无私地赐予高原人类以衣食住行。

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们,在游动放牧转场中,转移帐篷、驮运生活用品

和食物,几乎全靠牦牛。一头牦牛驮50至100公斤东西,可在空气稀薄的海拔五、六千米的山地从容行走。牦牛是牧民们最便捷、最低成本、最靠得住的驮

运工具,因而又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在高原农区,牦牛承担着耕地、运送

肥料、驮运青稞的职责。西藏各河流上常见的水上摆渡工具牛皮船,也是牦牛

皮做的,坚固耐用。

牧民居住的帐篷,日常贮存物品的口袋,拴牛拴马和捆东西的绳索,甚至

一些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也都是用牛毛编织和做成的,防寒、防潮且很结实。捻成的绳子,富有弹力,结实耐用。牦牛尾可做上好的掸子,有一种白色的牛

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吉物。柔韧的牦牛毛与细羊毛合用,可织高级呢料和

毡毯。雨雪天出牧披的牦牛毛织成的风衣,滴水不渗。牦牛皮经过加工,可做

藏家高靴和皮鞋,光泽好,富有弹性。牧民烧饭取暖的燃料,也离不开晒干的

牛粪。所以,对青藏高原上的牧民来说,牦牛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用的,它

是牧民的生活之源。

牦牛日产奶4斤左右,为一般黄牛的3倍。它的奶乳含脂率和蛋白质都很高,100斤奶可提炼10斤酥油。用牦牛乳制成的酸奶、干奶酪和酥油品质上乘。在藏区,酥油还是敬佛的圣物,寺院需要量很大,各个人家的佛龛前所供灯烛,也是用酥油点的。牦牛也是牧民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它的肉鲜嫩肥美,含蛋白

量高,且有一种独特的劲道和味道。晒成的牦牛肉干,是牧民们长途迁徙游牧

和远行时最主要的必带食品。

近年来,随着高原与内地来往的增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牦牛为原料

的制品越来越多地销往内地市场,质地轻柔、保暖性极好的的牦牛绒衫,很受

消费者欢迎。牛绒制品的保暖性和耐磨性均等同于羊绒制品,但价格却比羊绒

制品低得多。而且,它不需要染色,迎合了现代人崇尚原色、崇尚天然的服饰

潮流。

牦牛文化成藏区一道风景线

藏民族是勤劳质朴的民族,也是一个极为重视和崇尚精神活动的民族。牦

牛作为一种载体,是藏族牦牛文化的主角。至今,与牦牛有关的形形色色的文

化娱乐活动和宗教活动,在藏区随处可见。赛牦牛就是一项最著名的藏族传统

体育性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唐朝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在玉树曾举行过一介隆重的欢

迎仪式。其中,有精彩的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活动,令久居深宫从未见

过这些娱乐活动的文成公主及送亲的宫员大开眼界。尤其是黑、白、花各色牦

牛组成的赛牦牛活动,更让他们惊奇不已。松赞干布见文成公主很高兴,便当

场宣告:以后每年赛马的同时,也举行赛牦牛活动,藏族的赛牦牛活动自此流

传了下来。

据藏地一些文献记载,历史上的赛牦牛活动,在牧区一般由一个部落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赛前要花一段时间调教赛牛,进行艰苦训练。参赛的牦牛

在比赛当天,要精心梳洗打扮,骑手也要精心装备,弄得干练利落。参赛者基

本都是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因他们体轻、灵巧,有利于赛牛加速。比赛分预赛、决赛两部分,预赛的优胜者参加决赛。决赛是比赛中的最精彩部分,场面竞争

激烈。比赛中,时有出现有的牦牛在人们的高呼声中惊吓失控的现象,此时牦

牛会狂奔乱跳甚至把赛手撂下地来。但技术好的小骑手却能在此时显示出高超

的驾驭能力,让失控的赛牛重新回到赛道比赛,令全场观众欢呼。决赛中获胜

的选手,会被热情的观众举起来抛上抛下,以示祝贺,获胜的牦牛也会被披红

戴花。比赛优胜者奖以牛或马,或茶叶、布匹等。

赛牦牛活动在农区形式稍有不同。参加人数较多,跑的长度较长,甚至长

达2000 米,以跑完全程的时间长短来计算名次。比赛这天,村民们会带着青稞酒、酥油茶和牛羊肉,穿上节日盛装,把牦牛打扮得漂漂亮亮,兴高采烈来参

加一年一度的赛牦牛比赛。

除了整个藏区普遍盛行的赛牦牛活动外,在华锐地区,还有以世界稀有畜

种白牦牛为题材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赞歌、舞蹈之类。据史料记载,白牦牛舞

的起源时间有吐蕃说,也有公元17世纪说。白牦牛舞有4人表演、6人表演的,

最多的由10人表演。白牦牛舞实际上是藏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反映,它展示了

藏民族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精神境界。在他们心目中,白牦牛,在藏族神话

传说中被认为是天上下凡的星座。白色能净化心灵,带来福祉。所以就将神的

灵气、雪山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附着于白牦牛身上,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白

牦牛文化。

牦牛图腾为藏族文化的灵魂

从古至今,藏民族对牦牛的图腾崇拜,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但从没有消亡,它已经成为藏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寄托。

据藏族历史文献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做的就是吐蕃的

牦牛部主宰。藏人史上就有供奉牛头人身像、墙上和屋顶供奉牛头等习俗。至今,藏区屋宅、墙角、山口、桥旁、嘛呢石堆和寺院祭台上仍处处可见供奉的

牦牛头骨。藏人认为,牛头是牛灵魂的寄主,是整个牦牛精神的象征,也是神

灵尊严及威力的标志。藏族宗教艺术和民间工艺中,也可以看到各种牦牛图案,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带牛头面具演示神牛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

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这样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

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牦牛

图腾的神化思维。

西藏曾出土过一件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据文物专家考证,它可以追溯

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文化中。藏区还保留有不少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

岩画,有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上的牛头纹饰,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

图案。藏区原始苯教就曾把牦牛称之为“神牛”,是政、教、民共同供奉的神物。苯教徒和一些民众甚至还有牦牛刺青习俗,以求吉顺。

现在,仍留存于西藏一些地区的“牦牛赞”,也是典型的古老牦牛图腾崇

拜的遗存。如每年藏历四月萨嘎达娃节中定日县绒布寺的“牦牛礼赞”活动,

既是佛事仪轨,也是民间传统民俗。“牦牛赞”由绒布寺扎珠·阿旺单增罗布

上师首创,从15世纪开始,每逢藏历4月17日,都有演说“牦牛礼赞”的传

统仪轨,仪式由养牛人来主持。“牦牛赞”要调集40多头牦牛,从中挑选各具

特征的7头,分别取名。之后,在牛腰椎上部用线缝上不同色质、写有不同咒

文的经幡,再由主持人一边唱“牦牛赞”,一边在牛身上用朱砂画画,并在牛

角头、角腰、角尖、额头、眼部、耳部、鼻梁等部位涂抹酥油。最后,给牛喂

食糌粑和酒等,在“咯咯嗦嗦”声中结束“牦牛赞”,众人呼喊“愿天神得胜!”同时,抛撒糌粑,作吉祥祝愿。仪式结束后,7头牦牛被放生。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一、考纲透析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在图上画出经纬线,确定其位置)。 2.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农牧业生产特点。描述该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影响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4.能源和矿产资源。了解青藏地区能源的开发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析该地区太阳能和地热丰富的原因。 5.分析青藏铁路选线考虑的主要因素。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及意义。 6.主要城市。分析青藏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7.了解青藏地区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二、体验高考 (2012 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1-2 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5.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三、自建基础 1.填注 (1)重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好州县关于深入实施农牧村互补战略,全力推进贡巴村“一特四化”、促进牧民增收,抓住机遇发展高原绿色生态科技畜牧产业,进一步推动我村“一特四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调整、优化、改善我村畜种畜群结构,提高全村牧户的科学经营管理能力,依托我村被列为碌曲牦牛产业带的实际,组建了贡巴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迈进。但由于我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不久,牲畜暖棚、活畜交易市场、牲畜药浴池、合作社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急需建设,资金周转十分紧张,为此特向担保公司申请贷款畜牧业生产资金800万元。 (二)项目区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自然条件:郎木寺镇贡巴村是纯牧业村,地处国道213线两侧。平均海拔2800-4483米,内陆性气候特征明显,高寒湿润,降温频繁,雨雪天气多,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降水大多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贡巴村草场以高山草甸和低灌丛草甸为主体,载畜密度大,且水份涵养能力

强,牧草生长期为155天,枯黄期210天。 2、社会经济条件:贡巴村通讯畅通,交通便利,国道213线贯穿村而过,周地边共有9个行政村,人口近万人。草原面积约110万亩,周地边区2008年末各类牲畜饲养量为30.51万头数。 二、项目概况及资金来源 贡巴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贡巴村4个村民小组的253户,注册资金120万元;于2011年3月成立,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21.256万亩,圈滩种草面积886.65亩,半人工刈割草场面积16577.68亩;各类牲畜存栏23027(头只匹),其中牦牛14560头,能繁母牛8676头。 1、畜种改良项目 需引进种公牛150头,每头5000元,共需资金75万元; 需引进牦雌牛2000头,每头3500元,共需资金700万元; 2、牲畜药浴池项目 修建牲畜药浴池1座,共需资金12.4万元; 3、活畜交易市场项目内容及投资: (1)合作社办公区、养殖区、屠宰区、活畜交易市场征地费:需征用草场180亩,每亩0.8万元,共需资金144万元; (2)活畜交易市场场地硬化及围墙修建费:场地硬化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2、地形、地质 【测一测】读图完成填空(青藏地区) (1)地形区:a______ _ _山脉、 b. 山脉、c 山脉。 (2)、河流:d 、e________、 f__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 是指、、。 (3)城市:g 、h________、i西宁。 (4)在图中填上: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羊八井、雅鲁江布江;用铁路符号绘画出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1)地形特征: 以、为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连绵、广布。由于海拔,空气,大气的作用和作用很,使青藏地区①紫外线特别;②光照,作物或花卉的色彩特别;③昼夜温差,作物;④空气,气压较,缺,易产生反应。根据青藏地区这种环境特点,如果各位青藏地区旅游,必需准备用品有:。 由于海拔,昼长比同纬度地区;加上四周高大山脉的,青藏地区降水,晴天,日照时间,所以青藏地区是我国(能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海拔,气候,不足,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和南部的,被称为(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雅鲁藏布大峡谷、横断山区:是板块、板块碰撞形成的一系列 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与、、形成“三江并流”景观。 利:①区内山谷,地形落差,蕴藏丰富的(能源); ②垂直地带性,物种,适宜发展农业; 弊:地形起伏,坡度,且多活动,岩层,多灾害,易发生流失。 ●藏北地区(即青海高原):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是我国地势最高的 内陆大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煤和,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供应地。 (2)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南面是山脉与横断山脉,地处火山-地震带上,是板块与板块碰撞地带(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活动和断裂带。 利:(能源)资源特别丰富,拉萨附近有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计划方案

玉树县哈秀乡甘宁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好州县关于深入实施农牧村互补战略,全力推进甘宁村“一特四化”、促进牧民增收,抓住机遇发展高原绿色生态科技畜牧产业,进一步推动我村“一特四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调整、优化、改善我村畜种畜群结构,提高全村牧户的科学经营管理能力,依托我村被列为哈秀牦牛产业带的实际,组建了甘宁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迈进。但由于我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不久,牲畜暖棚、活畜交易市场、牲畜药浴池、合作社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急需建设,资金周转十分紧张,为此特向担保公司申请贷款畜牧业生产资金300万元。 (二)项目区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自然条件:哈秀乡甘宁村是纯牧业村,地处国道214线两侧。平均海拔2800-4483米,内陆性气候特征明显,高寒湿润,降温频繁,雨雪天气多,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降水大多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甘宁村草场以高山草甸和低灌丛草甸为主体,载畜密度大,且水份涵养能力强,牧草生长期为155天,枯黄期210天。

2、社会经济条件:甘宁村通讯畅通,交通便利,国道214线贯穿村而过,周地边共有9个行政村,人口近万人。草原面积约110万亩,周地边区2008年末各类牲畜饲养量为30.51万头数。 二、项目概况及资金来源 甘宁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甘宁村小组的34户,注册资金120万元;于2016年3月成立,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21.256万亩,圈滩种草面积886.65亩,半人工刈割草场面积16577.68亩;各类牲畜存栏13027(头只匹),其中牦牛8000头,能繁母牛5027头。 1、畜种改良项目 需引进种公牛150头,每头8000元,共需资金75万元; 需引进牦雌牛2000头,每头3500元,共需资金700万元; 2、牲畜药浴池项目 修建牲畜药浴池1座,共需资金12.4万元; 3、活畜交易市场项目内容及投资: (1)合作社办公区、养殖区、屠宰区、活畜交易市场征地费:需征用草场180亩,每亩0.8万元,共需资金144万元; (2)活畜交易市场场地硬化及围墙修建费:场地硬化6000平方米,硬化费用180万元;交易棚2座,面积910平

(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定稿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是青藏高原铁路两旁的热棒(一种特制的铁棒),形似“林带”,这些热棒的作用是( ) A.避雷电 B.阻止野生动物闯入铁路 C.防翻车 D.冷却路基,防止冻土融化 2.图乙为黄土高原某地的3D电脑图像,虽沟壑纵横,但植被的种类垂直差异很小,主要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小 B.纬度较高 C.降水量偏小 D.海拔较低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Y 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3 A.光照B.热量C.地形D.降水 4.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 图2示意“1981-2010年西藏平均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天)”。读图回答5-6题。

5.与西藏霜冻日数空间分布相关程度最大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地势6.西藏霜冻日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是() A.雪线下降B.积温增加C.冻害加重D.牧业衰落 图3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图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A.冬季,M地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地风速变大 C.夏季,M地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地风速变小 8.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 A.我国冬季风变强,夏季风变弱且范围小 B.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 C.南亚夏季风变强,但却制约其影响范围 D.板块运动活跃,地震、火山灾害增多 9.(2017浙江省十校联盟3月适应性考试)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D A.蒸发强烈 B.降水充足 C.土壤肥沃 D.冰川广布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10~11题。 10.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11.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12.(2017·山东德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

高三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 【考纲要求】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高寒气候; 3、农牧业生产特点; 4、能源和矿产资源; 5、主要城市。。 【重点与难点】 1、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青藏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法指导】 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 【思考】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 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为什么 1 4 55 40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25 30 25 20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地区

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二、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1、地形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湖泊众多,大河源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藏北高原波状起伏,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2、气候: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 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 3、河流与湖泊 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 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湖泊:青海湖、纳木错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0年5月,是 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 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 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分布 珍惜野生动物70余种;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 敏感的地区。 三、人文地理特征 1、高原农牧业 【思考】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晴天多、大气洁净 不利条件:气温低、降水少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一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藏北高原有大面积的无人区。 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主要牲畜有耐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本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喜温凉的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且单产较高,最主要的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和主要畜种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则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牦牛养殖项目建议书

青海贡本商贸有限 公司湼中养殖分公 项 目 建 议 书 青海贡本商贸有限公司 湼中养殖分公司 第一章项日概况

一、全县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西宁市西部,黄河支流湟水流域的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932 〃? 101°54'50〃,北纬36 °3 ' 32 〃?37 ° 03 ‘19 〃。县境东西长 68km,南北长91km,总面积2007.23km 2。全县海拔2225? 4488m ,西、南、北三面环围西宁市,东与平安县毗邻,南与化隆、贵德两县交界,西与海南州共和县、海北州的海晏县西南市湟源县接壤,北与大通县相邻。 湟中县是距离省会西宁市最近的卫星城。青藏铁路、109 国道、西(宁)湟(源)一级公路、西(宁)久(治)公路、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2 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县城鲁沙尔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宗教旅游中心,北距西宁市 25km ,面积10.5 km 2。湟中县自古以来就是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109 国道横穿多巴镇,形成铁路、干线公路为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气候条件本县气候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0?5 C,年均降水350? 650mm , 降水多集于7?9 月,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900?1000mm ,植物生长期115?225 天,无霜期110?170 天。 (三)资源条件 全县土地总面积405.04 万亩,占全省的0.37% ,人均10.23 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7 万亩,占总面积的25.9%,草地面积183 万亩(冬

藏系牦牛保险条款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 公司 藏系牦牛养殖保险条款 总则 第一条本保险合同由保险条款、投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以及批单组成。凡涉及本保险合同的约定,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保险标的 第二条在本保险合同中列明并符合下列条件的藏系牦牛,可以作为保险标的(以下称保险牦牛): (一)体重15公斤以上(含15公斤); (二)投保牦牛经畜牧兽医部门验明无伤残,投保时无本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疾病,饲养管理正常,已按所在地县级畜牧防疫部门审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并有记录。 投保人应将符合上述条件的藏系牦牛全部投保,不得选择性投保。 保险责任 第三条在保险期间内,由于下列原因造成保险牦牛直接死亡,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雪灾(保险人只负责赔偿自雪灾发生后60日内发生的保险牦牛死亡,且该死亡需发生在保险期间内); (二)口蹄疫、炭疽、牛出血性败血症、布氏杆菌病、

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焦虫病、牛恶性卡他热。 第四条在保险期间内,由于发生第三条第(二)项中列明的高传染性疫病,政府实施强制扑杀导致保险牦牛死亡,保险人也负责赔偿,但赔偿金额以保险金额扣减政府扑杀专项补贴金额的差额为限。 责任免除 第五条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一)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雇佣人员的故意行为、管理不善; (二)盗窃、走失、丢失; (三)他人的恶意破坏行为; (四)战争、类似战争行为、敌对行动、军事行动、武装冲突、罢工、骚乱、暴动、政变、谋反、恐怖行动; (五)冻饿、中暑、中毒、淹溺及互斗致死、淘汰宰杀、野兽袭击; (六)违反防疫规定或发病后不及时治疗; (七)由于药物反应、服用假药导致保险牦牛死亡; (八)胎产导致死亡,因年老、有繁殖障碍、患慢性病久治不愈、生产性能下降而淘汰宰杀; (九)地震及次生灾害; (十)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 第六条下列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也不负责赔偿: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讲授新课] 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牦牛产业联盟倡议书

甘青川牦牛、藏羊产业战略联盟倡议书 (征求意见稿) 为了加快甘、青、川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提升牦牛、藏羊产品开发附加值,提高牦牛、藏羊产品的形象和知名度,由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公司发起倡议,协同玛曲雪原肉业有限公司、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公司、青海三江源食品有限公司、青海雪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北骄、青海开心源食品有限公司、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得益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伍田食品有限公司等甘、青、川安多藏区牦牛、藏羊肉品加工企业联合倡议,构建牦牛、藏羊产业战略联盟。针对牦牛、藏羊产业发展,提出建立甘青牦牛、藏羊产业联盟协议,加强行业协作、建立行业自律,拉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拟制定甘青川牦牛、藏羊产业战略联盟协议,主要内容如下方面: 一、对牦牛、藏羊资源稀缺性和原生态特性的认识达成共识。甘青牦牛、在藏羊产业联盟协调各方一致认为,全世界仅牦牛的90%分布在青藏高原,安多藏区是世界牦牛、藏羊的核心产区,位于甘肃、青海的安多牧场是优质的高原草场,安多牦牛、藏羊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常年牧养于野外,食用富含上千种天然药材的牧草,饮用纯天然矿泉水、雪水,生产环境和食物特性决定了牦牛、藏羊原生态、有机、绿色、健康的品质及其重要的价值。

二、牦牛、藏羊的价值认识上达成共识。牦牛、藏羊的半野生状态决定了其具有肉味香浓、鲜美可口的特点,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造就了牦牛肌体强健、血红素高的特点。牦牛生长在高寒缺氧环境中,生长期4-6年,是内地圈养黄牛生长时间的6-10倍,因此体内富含多种营养。作为青藏高原原生态物种,牦牛肉质营养结构上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铁含量高、氨基酸丰富,是秦川、鲁西、安格斯、夏洛来、西门塔尔牛等任何牛肉都无法比拟的,被美国牧业协会称为“最健康的食品”。 三、打破制约甘青川地区畜牧产业发展瓶颈,加快牦牛产业发展。目前,牦牛肉品由于宣传不够,牦牛肉是“最健康的食品”,“珍品、极品”的价值没有得到认识和了解。牦牛低价收购、私屠滥宰、注水牦牛肉现象层出不穷,以别的牛肉假冒牦牛,严重损害了牦牛肉作为高档优质牛肉的产品形象,也损害了牦牛加工企业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牦牛兴”则“牧民富”,“牦牛产业兴”则“地方经济兴”,打破制约甘、青、川地区畜牧产业发展瓶颈,加快牦牛产业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四、打造牦牛、藏羊肉高端品牌,提升产品价值,推动产业大发展。作为致力于牦牛、藏羊产业发展的牦牛产区政府、企业,共同肩负着振兴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的重任。建立牦牛、藏羊产业战略联盟,探索建立国际原产地认证、国家牦牛、藏羊行业标准,共同合理定位牦牛、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第19卷第1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 l.19,N o.1 1999年2月 M A R I N E GEOLO GY&QU A T ERNA R Y GEOLO GY Feb.,1999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3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 摘 要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16M aB.P.,其上常有红 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16M aB.P.开始相继 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16M aB.P.,B幕216M aB.P.和C幕117 M aB.P.),昆仑2黄河运动(112M aB.P.,018M aB.P.和016M aB.P.)以及共和运动(0115 M 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2黄河运动使高 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 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关键词 夷平面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是全球板块强烈活动的时期,形成无数雄伟的高山、高原和深海洋盆。地质史上地球表面如此崎岖是很罕见的。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山和深海的时期。岩石圈的剧烈变化使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也彻底改观,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全球环流与气候比中生代要复杂得多,并且脆弱易变,出现地球史上不多见的大冰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 3,动力和热力效应巨大,迫使亚洲大气环流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学者叶笃正等从50年代即对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后日本学者M anabe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南亚季风的关系,数值试验说明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南亚季风。德国学者F lohn则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与北非的干旱化有密切关系。80年代末,Ku tzbach和R uddi m an等不仅进一步模拟了青藏高原不同高度对亚洲季风的影响,甚至还提出新生代全球的三次变冷也和青藏高原隆起有关,从而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到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注目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强调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全球变化具有重大作用,但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和过程仍然是人言人殊,所根据的资料来源各不相同。本文将着重从地貌演化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并根据地貌演化来讨论其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只在必要时才兼及其它间接证据。 1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 青藏高原是由冈瓦纳大陆向北分离的若干小板块与欧亚大陆相继拼接而成,由北到南3国家攀登计划(KZ9512A l2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31010) 作者简介:李吉均:男,193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1998212230 张光威编辑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一学生:发言并说明理由。 重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生: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比较结果:拉萨比成都气温低。 主要原因:海拔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1.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2.明确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分布。 教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出示“青藏地区景观”图,即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和山地冰川特写。 从这两个图可看出什么? 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拉萨的气温年内变化”和“成都的气温年内变化”图进行比较:同纬度的拉萨和成都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主动状态,学会总结学习经验,以备自学

可欣赏课本编写的妙处所在 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学生:想了解一下资源状况。 学生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称为“日光城”。 3.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有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学生讨论 草原牧场、山地牧场、高寒牧场。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果。 承转: 以上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本区哪些方面的情况? 好。那我要问一问,谁知道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根据你所知道的具体介绍一下 教师:你们知道有这些资源,说明平时注意了知识的积累,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青藏地区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老师也喜欢旅游,这个暑假老师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下面有一段视频是介绍这个地方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

青藏高原(音乐教案)

《青藏高原》教案 一、导入 1、自我介绍(新学期第一节课)(语言要求幽默、活泼、充满爱心) 二0?号音乐航班——机长——第一站—— 2、播放电影《红河谷》片头 提问: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故事中的人物提到了哪三大河流?故事发生在哪一河流? 3、模仿具有当地特色的动作或典型的舞蹈动作 4、学生:说说心中的西藏 (播放幻灯片)教师从地理、民族、珍稀动物、信仰几方面总结 5、从《红河谷》4片段《朝拜》的背景音乐过渡到歌曲《青藏高原》 二、新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新授方面将不安排大篇幅) 1、听范唱 2、学生唱 3、分析作品,解决重难点 B段从歌词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句式的递增(不对称的美)——“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仿佛是摄影时焦距的拉近,青藏高原圣洁伟岸的形象渐次展现在眼帘。 从旋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另一层规律——乐句的变化再现(双胞胎)(对称美)。 A段从歌词发现歌曲的美——“远古的呼唤”、“千年的呼唤”、“无言的歌”、“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4、激发情感,变换形式演唱。 5、结合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听赏韩虹的《天路》 谈谈青藏铁路开通的意义,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6、听赏由青年歌手容中尔甲演唱的藏歌《高原红》,讨论藏歌的特点: 大多采用羽调式,旋律跌宕起伏、节奏疏密相间、曲调高亢嘹亮。 7、过渡。内容:蒙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航班第二站 模仿蒙古的运动竞技项目:摔交(请学生上台表演) 简介蒙古民族 8、听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9、比较两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评价 蒙——宽广悠远 藏——高亢嘹亮 <<嘎达梅林>>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掌握歌曲的音乐特点,学唱歌曲旋律. 二:了解不同风格和版本的<<嘎达梅林>>,体会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了解内蒙音乐的特点,感受内蒙原始音乐唱法的独特魅力. 教材分析: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

(完整版)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 1.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5.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7.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8.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教案 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大连市长海县第八中学孙希杰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 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 学生分析、认识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本区是科 研旅游的宝地。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区》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的西北地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下一步省级 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内容中,在教材知识体系 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 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 业生产特征。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

青藏高原音乐教案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青臧高原》 ——青藏之旅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风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 2、学生能够理解《青藏高原》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 的音乐风格。 3、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4、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游览观光,启发学生树立“长大后能够投入 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当中”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歌 曲情绪和音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2、采用分段学唱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聆听录音范唱,使其掌握歌 曲。

3、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和 合作能力,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电脑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 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 具有“合”部的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