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改革

一、思路

(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

(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

(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

(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

(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

(8)评价

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

(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

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

(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

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

⑤先进理论指导

(11)启示

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

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

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

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

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

(12)革命与改革区别

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

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

(13)比较改革思路

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

二、革命

(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

(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三、梭伦改革

㈠背景

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

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

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

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

㈡原因

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贵族、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尖锐,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BC632 平民武装暴动)。(政治原因)

平原派(贵族)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海岸派(平民)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山地派(工商业者)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原因)

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萨拉米斯岛危机BC600 疯诗人事件)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个人因素:梭伦当选为执政官(BC594)

㈢措施

⒈颁布“解负令”等法令⒉确立财产等级制

⒊改革国家权力机构⒋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ⅠA.颁布“解负令”

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六一汉制度”

目的:维护平民的平等地位,削弱贵族实力

B.规定占有土地最高限额法令

目的: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C.制定“遗嘱法”

目的: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

D.采取应对贵族反对的措施

目的:安抚贵族,稳定社会秩序

(影响)A.贵族土地兼并受到限制,逐渐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雅典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C.使雅典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Ⅱ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提高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缓和海岸派与平原派矛盾

2.标准:按照财产多少

3.方法:财产与权利、义务挂钩

Ⅲ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内容:A.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D.废除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法律

立法权:公民大会行政权:执政官司法权:陪审法庭(体现分权原则)

Ⅳ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内容:A.农业B.手工业C.商业及其它

3.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为雅典贵族政治转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㈣评价

⒈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和谐

⒉特点:中庸式、革命性

⒊性质:奴隶主巩固统治改革

⒋目的: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矛盾

⒌原则:①节制财富集中②中庸思想,中立立场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

⒍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影响

1、梭伦改革的经济措施,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梭伦改革的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政治,并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3、渗透在梭伦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⒎局限性

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财产的不平等)

贵族仍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㈤影响

⒈僭主政治

(1)背景: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派纷争。

①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山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建立: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

(3)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民主进程

①以独裁形式保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

②采取了进一步改革措施,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

③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⒉雅典民主表现

第一,形式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

第二,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广泛职权;

第三,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四、商鞅变法

㈠背景

⒈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⒉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BC594鲁国初税亩

客观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⒊客观

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化速度加快,井田制走向瓦解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兴起,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

文化:文化大繁荣,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源泉

军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⒋春秋变革VS战国变革

春秋变革

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革

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共同点:削弱旧贵族特权、破坏井田制、提高军队战斗力、维护社会秩序,都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⒌主观

①秦国民风强悍淳朴②发展落后,面临危机③贵族实力相对较弱④注重实用,讲求功利⑤秦孝公支持⑥三家分晋⑦士人游说

㈡措施

政治:建立郡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军事:军功授爵制,严格户籍制度,严禁私斗

经济: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上为封建制度奠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制

(特点)①全面彻底②改革时间长③推行力度大④成效明显

(重农抑商)

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生活资料②确保国家财政收入③安定社会秩序④与商业在争夺劳动力⑤经营土地有保障⑥根源: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的反映

影响: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政权

①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活力

㈢评价

⒈失败原因

根本:保守势力对新法抵制直接:秦孝公去世

⒉性质: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⒊影响

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的机器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的制度建设由此开始

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秦国农业生产

军事:极大提高秦军战斗力

⒋消极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②轻罪重罚,加强剥削③旧制度、旧文化依然存在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㈠背景

⒈北魏崛起

①386年拓拔珪建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大同)

②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造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⒉时代特征

①战乱,长期分裂割据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文化大发展④江南相对稳定

⒊主观:王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孝文帝与冯太后)

客观:①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激化③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④土地荒芜,经济衰退⑤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经验⑥平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㈡措施

前期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官员任期不固定,不定期考核,严惩贪赃枉法)

②推行均田制

(提高农民积极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赋税徭役的征派

抑制土地兼并,土地不均长期存在;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剥削掠夺农民劳动力)③设立三长制

目的:配合均田制推行,强化对地方控制

(影响)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巩固统治,为后期改革奠基

后期重点:汉化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改行汉制

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㈢评价

⒈作用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北魏政权封建化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式)

4、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⒉民族融合的原因(统治者推动、联合斗争、友好交往)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

⒊表现

①经济:游牧—农耕②政治:封建化③习俗:汉化④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⒋北方生产恢复原因

①黄河流域统一②孝文帝改革③民族融合加强④农业生产进步

⒌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基

⒍改革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⑤措施配套、全面,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⒎性质:自上而下统治者措施全面的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⒏不足之处

①忽视北部边境②忽略军事改革③全盘汉化④后继乏人

⒐启示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六、王安石变法

㈠背景

⒈三冗危害

冗兵——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 ①土地兼并严重②阶级矛盾尖锐③三冗积贫积弱④辽西夏边境威胁

⑤庆历新政失败(1043),吸取教训

㈡措施

⒈理财(增加财政收入)

①青苗法

政府干预经济体现,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促进粮食流通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

②募役法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市易法

打破市场垄断,增加政府收入

④农田水利法

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

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税负

⑥均输法

⒉强兵

①保甲法

防止农民起义,加强对农民控制,防止农民反抗、民心涣散

练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提高战斗力

②保马法:减少政府支出

③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精简军队

⒊改革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进行精义策论考试,注重能力

②选官制度:择优录用

③学校教育改革,培养实用人才

㈢评价

⒈性质:封建社会内部自上而下,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社

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⒉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打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用人不当③推行操之过急

④宋神宗动摇、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⑤根本:封建专制体制

⒊目的:富国强兵,挽救统治,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⒋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⒌启示

①要讲究策略,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

②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③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④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⒍与商鞅变法比较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王:失败

七、宗教改革

㈠背景

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

①人文主义的起源(萌芽): 前5C 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②人文主义的复兴、发展:14-17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③人文主义的成熟(高潮):17-18C启蒙运动(理性)

⒉直接:教会贪婪腐败

根本: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

经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

政治: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思想: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⒊德意志改革原因

①根本: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各阶层要求建立统一国家

②主要: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阻挠统一

③直接(导火线):经济搜刮影响资本积累,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④主观: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⑤其他:文艺复兴影响

㈡措施

⒈路德教

①揭开序幕:《九十五条论纲》1517

②主张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2)“信徒皆为祭司”

(3)建立廉俭教会;(4)生活中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

(5)建立民族教会;

③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④影响:推动广大民众反封建斗争,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道路⒉加尔文教

①主张(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2)思想核心------“先定论”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②先定论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⒊英国宗教改革(英国国教)

①特点:自上而下

②1534通过《至尊法案》,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㈢评价

⒈①沉重打击天主教在欧洲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否定罗马天主教的权威,解放思想,为资产阶级兴起和发展奠基

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⒉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八、1861农奴制改革

㈠背景

⒈政治: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威胁沙皇统治

经济: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

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1825十二月党人起义)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际地位下降(直接)(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⒉发展资本主义必要性

①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②国内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下

③技术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沦为原料产地④农奴制增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⒊农奴制特点

①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土地上②农奴人身财产属领主所有

③农奴所受剥削压迫十分严重,处于社会最底层,处境恶劣

⒋克里米亚战争

实质:落后农奴制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

目的:(俄)转移国内矛盾,扩大势力,攫取土地

(英法)俄行动侵犯其在土耳其利益

⒌改革原因

①农奴制危机深重②农民暴动频繁③革命呼声高涨

④部分地主认为剥削有利可图⑤战争惨败激化社会矛盾

㈡措施

颁布219法令

①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②土地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赎买③村社控制农民

㈢评价

⒈性质:封建地主领导下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⒉作用

①推动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使俄国实现了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推动近代化进程

③为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扩大国内销售市场,提供资金

⒊特点: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农民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深刻)

⒋启示

①背景:改革是时代必然,只能迎不能拒

②目的:改革要体现民生需求,得到人民支持

③过程: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结果:改革是系统工程,应有序稳定协调开展

⒌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①农奴制改革推动②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政策③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

九、明治维新

(大化改新)

⑴派遣遣唐使原因

①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一衣带水②中国比较先进,具有较大吸引力

③日本自身努力

⑵背景

①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②归国留学生推动③政变建立新政权

建立以天皇为核心中央集权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⑶措施

经济:①公地公民制②班田收授法③租庸调制

政治:①中央官制—二官八省制②地方官制—国郡县制③制定律令④神化天皇⑷成功原因

①改革适应社会需要②积极引进中国先进文化③改革派行之有效措施

⑸结果:确立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重大飞跃

㈠背景

⒈幕藩体制

①虚君②世袭③领主土地所有制

⒉社会现状

①统治阶层分化②武士阶层衰落③农民生活困苦④商人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现状

⒊日本开国

⑴破坏性:1854《日美亲善条约》

⑵建设性: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更多人认识到日本落后,要求改革社会、富国强兵

⒋⑴国内

经济:幕府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幕藩体制

外交:闭关锁国

⑵国际:佩里叩关;吸取鸦片战争教训

⒌西南强藩成为倒幕根据地原因

①政治:倒幕派掌握政权

②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实力增强

③军队:组建新式军队,使用新式武器

④群众基础:积极支持倒幕

⑤思想基础:脱亚入欧

⒍1860.樱田门事件—暗杀井伊直弼

1862.“千龙丸”号到达上海1863.8京都政变

1867.11大政奉还1869迁都东京

戊辰战争起因

①农民市民暴动,积极支持倒幕运动②倒幕派加紧倒幕准备

③京都朝廷支持④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掌控国家政权

㈡措施

⒈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中央集权、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振兴于世界)

⒉政治

①废藩置县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③派遣使节团考察欧美

⒊经济

①币制改革②土地改革③地税改革

(有利于经济秩序稳定,为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奠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④扶持模范企业

发生原因:外力作用下的变革图强

推进步骤:国家示范—政府扶持

企业归属:得到政府扶持大资本家控制大部分近代工业

进程速度: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技术来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立工厂

⒋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不同

(1)工业革命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

(2)工业革命特点: 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3)具体表现为

①技术来源: 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

②政府作用: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

⒌教育

①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②促进日本社会进步

⒍建立新式军队

提高日本国家地位,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道路

㈢评价

⒈积极作用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君主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完成一工;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完成二工

⒉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A、经济: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B、政治:天皇专制,藩阀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C、文化:武士道精神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挑起二战)

⒊1889.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特点:军国主义、君主集权;形式上确立君主立宪,实质天皇专制

评价:①具有浓厚封建性②历史进步

③标志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秩序基本确立

⒋日本经济崛起原因

①明治维新推动作用②政府扶持保护③对外侵略推动④两次工业革命

⒌成功原因

历史潮流:19C中,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力量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力量强大,推翻了的幕府统治

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实施全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改革者素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领导

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⒍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

相同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内容: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

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

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⒎特点

(1)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2)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3)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⒏启示

①立足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③改革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一定能成功④科教兴国为国策

⑤闭关自守就会导致落后和贫弱,就会被世界淘汰,改革开放十分必要

十、戊戌变法

㈠背景

⒈⑴国际大趋势

1、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趋完善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义成为世界潮流

⑵国内环境

(两半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在固有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条件下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并不断发展)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严重的社会矛盾:转嫁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加深;外债沉重、自然灾害严重引发财政危机;

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根本)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实业救国”的倡导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地区分布不合理、部门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政治舞台(1895.公车上书)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

⒉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⑴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借款、修路、、开矿、设厂、开设银行

资本输出的影响: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⑵政治:直接割地转变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⑶门户开放

实质: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影响: 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⒊早期维新思想兴起

出现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产生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③洋务运动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主要思想: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评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作用;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⒋康有为及其维新思想

⑴政治主张: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度; 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

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⑵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⑶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合理性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利: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⑷1895.公车上书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⑸康、梁等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办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上书: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创办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

⑹影响: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异同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⑻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①是否变法②是否实行君主立宪③是否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⒌百日维新

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㈡措施

⒈政治民主化:①舍旧图新、力行新政②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⑤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经济工业化:①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②提倡私人开厂,奖励创新

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⑤兴办邮局⑥裁撤驿站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教育近代化:①改革科举②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专门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①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武器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③裁减旧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㈢评价

⒈失败原因

⑴自身缺点:光绪并无实权;维新派实力弱;康梁缺乏经验;改革推行过急

⑵外部阻力: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康梁;顽固官僚反对;科举士子不满

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不希望中国富强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并具有缺陷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急于求成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力量对比悬殊

⒉⑴从阶级性质和根本目的看—进步性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维新派在政治上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⑵从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看—爱国性

戊戌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⑶从准备过程和客观效果看—启蒙性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开辟道路,促进国人觉醒,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表现)①更新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②更新社会舆论(近代文化、教育、传媒)

③更新社会风气(抛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⑷局限性

①政治改革: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②经济改革: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理论宣传: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⒊与明治维新对比

⑴背景: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集中侵略中国

⑵新旧力量对比: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皇帝;倒幕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

⑶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一纸空文”

⑷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发展不充分,封建力量强大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比较

一、割据 1.封建割据:封建社会地方割据,如藩镇割据。由于地主经济分散性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合久必分、分外必合的规律,割据形势往往形成于朝代后期,即中央集权较弱的时期。 2.北洋军阀割据:1916至192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形成的军阀割据,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割据具有封建买办的性质。 长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3.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割据势力的共同点: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二、新政、维新 1.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以整顿官吏为中心,施行新政,但最终由于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 2.清末新政:1901至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行的新政,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却促成了革命风潮的高涨。 3.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百日维新: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但最终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而失败,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推行103天,历史又称“百日维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2016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中*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篇二】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2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 3 –

商鞅变法 4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 5 –

201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考历史复习--大事年表

15末—16初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 – 1949 ㈠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㈡1912 ——1949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1912—1919 短暂的春天(一战时期) ②1927—1937短暂发展 ③1937—1947陷入困境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㈠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㈡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㈢20世纪80年代(里根) 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 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 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最全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年代外国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 商公元前1600年~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 周平王建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8~6世纪城邦出现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 主政治 鲁国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黄金时代”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秦始皇嬴政建秦朝公元前221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 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北宋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叶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15世纪前后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1380年 1487年迪亚士到达风暴角(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失去海 上霸主地位 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航海条例》,战胜荷兰 1687年英国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邀请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启蒙运动 1721年英国第一位首相沃尔伯尔 18世纪中期英国胜法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1776年美国独立 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 1789年美国第一次总统选举(两届)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 1807年美国富尔顿蒸汽机驱动轮船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林则徐虎门销烟开1839年 眼鸦片战争爆发看1840年前后 6月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英国鸦片战争 魏源完成《海国图志》世《南京条约》界1842年 8月《南京条约》 1848年底《共产党宣言》发表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鼎盛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1851年1月 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冬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 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俄国民族音乐兴起 洋务派提出“自强”19世纪6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俾斯麦领导德国统一 《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1863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洋务派提出“求富” 洋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福建巡抚在台湾设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 初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初 3月~5月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巴黎公社 上海创办《申报》1872年 1875年初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