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它主要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和合作的水平。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显然离不开课堂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要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升效益,就必须做到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新课程改革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灵活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提升驾驭新课堂的教学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导入是一堂课教学的开端。好的导入如同一座桥梁,承前启后、承上启下;好的导入有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提升;好的导入犹如一部乐曲的第一个音符,能定位调子,影响整个课堂的气氛;好的导入更像一支导火索,点燃、引爆学生的情感。

1、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或学生注重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导入。

如,《惯性惯性现象》这节课的导入。(教师把新买的小轿车开到学校,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课下围着看个不停,兴奋地问这问那。教师见此情形,顺势引导学生。)

教师:在停车场大家看到了我的车,现在我把它缩小,(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玩具汽车放在讲台上,学生异常兴奋,笑声一片)同学们请看看汽车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我们学过的物理的知识?

学生1:观后镜是凸面镜,扩大视野。

学生2:汽车轮子是圆的,滚动代替滑动能够减小摩擦。

……

教师:座椅上为什么安装安全带?它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

……

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持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2、通过叙述富有哲理或幽默滑稽、生动形象有趣的小故事设计导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科学的发展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如,《透镜》这节课的导入。

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以科学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实验设计导入。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好物理的根本。如,《简单的磁现象》这节课的导入——“会飞的小鸟”。

用纸片剪一只小鸟(涂上颜色),用透明胶布将一小铁片和小鸟绑好,然后用一磁铁在硬纸板的一面移动,可使小鸟竖立在硬纸板上“飞来飞去”。学生在“新奇”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复习旧知识导入:这种导入方式是常用方式,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2)生活经验导入: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很多生活常识里包含着物理知识。如果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有亲自体验,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接受时也会容易得多,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提出问题导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让学生带着

问题,兴趣十足地去学习新课,立即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吊起学生的胃口,急切地想要知道是怎么样一会事,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物理学史导入: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也能够用来导入新课。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实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5)故事导入法: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或现代故事、趣闻等,能够协助学生思维、丰富联想,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6)实验导入: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但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产生一种希望知道结果的欲望,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探索知识寻求规律的兴趣。还能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实验体现出来,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提供了方便条件。

总来说之,课堂导入虽然仅仅一个很短的时间,但好的导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整个课堂一下沸腾起来,使学生

在眨眼间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能切实的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一.导学案产生的自然属性:

导学案区别于传统教案,在于主张“服务于学”,最终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所以,它一定是变传统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法,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实最为低级的就是“惟知识”的讲授课堂,不教而教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教而会,这种可能性只能来自于渡船——摆渡。其实,靠摆渡过河还不能称得上“学习水平”,仍然算是借助外力,所以,要明白,导学案实在不是目的主体,它只能是工具和手段。

我们反对“教”教材和“学”教材,主张把学习还给学生。我们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学习水平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只能是“导学案”。我们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渡船”。对于导学案来讲,它顶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功能”,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也没有错,“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没有理解这个意图,把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如果说我们反对?教材,那么,当然也应该反对“学导学案”,只为了应试的“案”,不管打什么名堂,统统都不是好东西。

二.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导学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个教学思想,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利用导学案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教师之间探讨经念,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1. 学教合一,突出学生主体性。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水平。

2.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的同时,知识传授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在设计和实施导学案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做到课时教学服从单元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服从整体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知识的新旧联系,

做到由旧知带动新知,由熟入生,如此,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中,既增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

3.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理解规律来取代学生的理解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

4.遵循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实。

三.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一份完备的导学案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目标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完成其特定的学习任务,每堂课的组织教学就应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目标,一堂课将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一篇课文将会分解得支离破碎,不知所终。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语文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到与这篇课文、这3课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来为这篇课文、这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2 问题设计。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理应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理应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理应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学生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3情境设计。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实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情境设计是导学案的必备工作。教师通过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课堂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使用多种方式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协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介绍背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手段,通过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有效地将学科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

4 教法与学法设计。导学案不但要设计教师如何讲,还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讲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教法与学法设计便成为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工作。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指导学法,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授之以法,通过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使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水平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水平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水平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实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实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实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注重绝大部分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增强检查落实力度。

五.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实行课本预习。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定时将“导学案”实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⑴预习情况、检查交流(小组内实行互帮互助);

⑵问题导学,自主学习;⑶分组合作,交流展示;⑷即时评价,点拨提升;⑸典型题目,巩固训练;⑹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4)教师必须提升两种水平,即:提升备课中的“厨师”水平;提升教学时的“导演”水平。

3.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实行自学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水平,严禁抄袭他人。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实行调控,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简单写出教后记。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物理课堂教学小结的特点

课堂教学的小结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目标的学习任务,是教师实行一堂课的收尾工作。我认为一节好的物理课堂小结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一个好的物理课堂小结,必须要围绕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注意潜心钻研教材教法。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既符合现行物理教学理念,又能体现物理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小结。

2.较强的针对性

物理课堂小结必须针对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而异,应具有较强的学科针对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堂小结时要对课堂所做的实验实行剖析,不能一味只对知识点实行展开。

3.整体的概括性

物理课堂小结应具有整体鲜明的概括性,以利于学生协助学生总结重点,增强记忆,巩固知识。

4.丰富的趣味性

充满情趣的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充满趣味的激励性

即教师在课前经过对授课进度和内容的周密筹划,实行精心设悬,触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6.积极的引导性

物理课堂小结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示知识的思维,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体现师生互动性。

一、课堂练习内容与数量的科学选择。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使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使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水平与解决问题水平的有效途径。

1、适时调整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适时调整练习的数量。如:有时每位学生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有时还能够叫学生上黑板做,让学生全面参与,有时还能够根据本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数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调整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如一道应用题有时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几种方法,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解法。有时可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要解答。有时可让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但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

3、变换练习形式。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交换练习形式,如有时能够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并指出错误的地方,还要加以改正。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并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来节省时间。有时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这样的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控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升题,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

课堂练习除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

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水平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

四、课堂练习要具有生活实用性。

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初中物理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持续沟通生活中的学科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物理、热爱物理,让物理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实行练习设计,可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化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能够看到物理现象,发现物理问题,使用物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是有趣的,使他们对物理的学习更感兴趣。

五、课堂练习要注意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中,绝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而忽略了对课堂练习的评价。其实,对课堂练习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途径。对物理课堂练习的评价,我们习惯于用“√”、“×”等方式来实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水平和品质等各方面都不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我们要善于用评语来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结果能补充这些不足。比如,我经常会在批改学生的练习的同时,批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今天的作业写得真棒!”,“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聪明,要再接再厉哦!”,“这道题目你的解法很有创意,你太聪明了!”。学生看了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物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来说之,在把握好上述各点后,对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会有很大的协助。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会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课堂练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科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练习的设计和练习的组织,这两个方面一定要相辅相承,才能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