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明(Edward Deming)的十四点原则

戴明(Edward Deming)的十四点原则

戴明(Edward Deming)的十四点原则
戴明(Edward Deming)的十四点原则

戴明的十四点原则

1.创建一个愿景并做出承诺。

一个组织必须明确其价值观、使命和未来的愿景,从而为管理层和员工提供长期的方向。戴明相信,企业不应只是追求利润,而应是一种以服务顾客及其雇员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存在。为了履行这一宗旨,它们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投资于创新、培训和研究,并承担提供工作岗位和改善公司竞争地位的责任。这种责任落在最高管理层的肩上,它们必须表现出对此的承诺。

2.接受新的理念

义务的管理方法建立在20实际初弗雷德里克.泰罗的原则基础之上,这些原则如定额制生产、工作测量、对立的劳资关系等,这些东西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全球化商业环境。戴明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致力于改变人们忽视质量改进的普遍态度。尤其是,如果产品不符合规范或不适合使用,就会导致顾客不满,公司就不能生存。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顾客驱动的观念,以雇员和管理层的合作为基础,来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为了有效地聚焦于顾客的需要,每个人,从最高管理者到仓库保管员,都必须了解质量和卓越绩效的原理。3.理解检验

戴明清楚检验过去一直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企业雇佣几十人甚至数百人来全职从事质量检验。常规的检验只能找出一件存在的缺陷,并不能为产品增值。他也很不准确,并且让其他人挑选和修补问题事实上孤立了有缺陷产品的生产。返工和处置有缺陷的物流降低了生产率并提高了成本。在服务业,返工不可能进行。外包的失效是公司业务的最大损害。

戴明主张工人要为他们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不是把问题留给生产线下的其他人。可以运用简单的统计工具来帮助控制过程并消除将大规模的检验作为主要的质量控制活动的做法。检验应当用作改进的信息收集工具,而不是“保证”质量或怪罪员工的手段。

今天,检验的这种新角色已经提醒在大多数公司的质量管理实践中。但是,很少的管理者能够真正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其对过程和检验的影响。通过理解并努力减少变异,管理者能够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检验,从而减少运营活动中的非增值性的成本。

4.停止单纯依据成本做决策

采购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被成本最小化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所驱动的,而不论质量的好坏。早在1931年休哈特就指出,离开质量来谈价格是毫无意义的。然而,传统上采购经理的绩效一向是由成本来评价的。戴明认识到,由于采购离职物料而在生产中及保质期内造成的直接成本的增加,在加上商誉方面的损失,会大大超过采购部门所意识到的成本的“节约”。因此,采购部门必须理解它作为生产部门的供应商的这一角色。这种关系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组织边界”的意义,它绝不仅仅是生产车间周围的四堵围墙。供应商和生产商必须被当做一个“宏观组织”加以考虑。

戴明敦促企业和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保证供应商的忠诚进而为双方的改进提供机会。管理当局以往为其选择多个供应商提出的辩解是,避免受到诸如罢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等。但它们忽视了“潜在”的成本,比如为拜访供应商二增加的履行开支、丢掉本应得到的批量折扣、转化成本增加所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增加,以及库存和管理费用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仅凭价格就频繁地更好供应商将加大生产原料的变异程度,因为哥哥供应商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相反,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将降低进入生产过程的原料的变异程度,因此减少了废品、返工以及为了适应这些变异而进行的必要调整。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增强这种供------ 需双方的联系,使得供应商能以更大的批量生产,增进与顾客的沟通,并因此增加过程改进的机会。供应商将会意识到,如果它们想保持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就必须提供合乎要求的产品。

5.持续不断地改进

改进对于设计和运营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商的改进源于对顾客需求的理解、持续的市场调研、其他途径获得的反馈,以及对制造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理解。运营改进则通过减少变异的根源和影响,以及鼓励全体员工创新工作方法,以寻求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旦质量获得了改进,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同时成本也会降低,正如戴明的链式房源所反映的那样。

持续改进传统上并未被认为是一项普遍的业务关系,单在今天这种高度竞争和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已经成为一个求得生存的途径。

6.开展培训

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很多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培训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人的士气,它向工人表明了公司愿意帮助他们并为他们的未来进行投资。另外,培训减少了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隔阂,激发他们试试进一步的改进。

培训必须超越诸如如何操作机器或按照规定脚本与顾客交谈这些基本的岗位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诊断、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以及识别改进机会等。

7.进行领导

戴明认为,缺乏领导是改进的最大障碍之一。管理当局的工作应当是领导而非监督。监督指示对工作进行监视和之后,领导则意味着帮助员工用最少的气力把工作做得更好。8.驱除恐惧

驱除恐惧这一点构成了戴明十四点中数项的基础。恐惧反映在很多方面:恐惧报复、恐惧失败、恐惧物质、恐惧失去控制、恐惧变革等。

9.优化团队的努力

团队有助于打破部门间与个人间的壁垒。

团队合作的最大障碍也许来自工会和管理当局之间的摩擦。

他们地址管理层减少那些呆板、僵化的工作,更愿意坚持基于泰罗可续管理原则的那些刻板的管理方式。

10.停止说教

许多早期的质量改进活动都聚焦于行为改变方面。

激励性的方法忽视了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系统。源自系统设计的变异原因是管理当局的问题,而非员工的问题。员工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反倒加剧了变异。只有理解了特殊原因和一般性的原因的本质,才能够实现改进。因此,统计思考和培训,而非口号,才是改进质量的最佳途径。信任和领导要比口号和目标更能够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11.取消数量定额和目标管理

许多组织都是在用数字来管理。测量一致而且仍然拥有惩罚。标准和定额原因短视并且会造成恐惧。他们并不鼓励改进,特别市当奖励和绩效评估与完成定额联系在一起时。工人会牺牲质量去完成目标。一旦达到了标准,工人计划不会再有什么动力去继续生产或是提高质量。他们不会比被要求的做的更多。

主观性的管理目标,如明年提高5%的销售额或下季度降低10%的成本等,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去完成,就是毫无意义的。戴明承认目标是有用的,但是为他人所设定的没有途径的数量指标之后招致挫折和怨恨。再者,系统中的粘度之间或季度之间的变异性,如5%的增加或6%的减少,使得对比毫无意义。管理当局必须理解系统,并不断地对之进行持续改进,而不应将目光几种在短期目标上。

12.消除影响人们工作自豪感的障碍

用戴明的话来说,生产第一线甚至包括管理层的任命在内常常被视为一种“商品”。一线工人被赋予单调乏味的工作,使用劣质的机器、工具或原料,按照指令生产出劣质的产品以缓解销售的压力,并向那些对工作一无所知的主管们汇报。支薪员工被要求夜间和周末加班,以弥补那些导致他们的同事被裁掉的成本削减举措造成的空缺。许多这样的举措被冠之以“管理”的美名从而可以不用支付加班工资。甚至质量领域的员工也不能幸免。一位检验技术员描述说,“这一行为似乎总是以被称为“麻烦制造者”而结束”

戴明相信绩效评估是阻碍工作自豪感的最大障碍之一。绩效评估通过促进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而摧毁了团队精神,由于追求数量目标而非质量而鼓励了平庸,注重短期目标而不孤立冒险,并且把“人的资源”与其他资源混为一谈。如果所有的人员都是工作在系统中的话,就不应当把他们从系统中剥离出来排序。戴明把绩效分为三类:

1.处在系统的绝大多数,

2. 超出系统绩效的优异部分,

3.低于系统绩效的较差部分。

统计方法为这种分类提供了依据。优异者应当得到额外奖励;差者则需要额外的培训或调动。

13.鼓励教育和自我改进

许多公司都已经认识到,在岗位技能的范畴之外,提升员工队伍的一般性知识水平能够带来许多的好处。但是,也有不少公司仍然将此工作视为一项成本,当需要在财务上加以权衡时,这方面的支出很容易被砍掉。

14.采取行动

任何文化的变革都始于最高管理层,单也涉及每个人。一个公司的文化变革通常都会遭到怀疑和抵制,很多企业会感到难以对付,尤其是戴明主张应当根除的传统管理方式早已根深蒂固的那些企业。

很多人对戴明提出了批评,认为他的观点指示一种理念而已。他缺乏特定的指导和具体的方法,不符合传统的美国企业文化。正如我们早前指出的那有,戴明并未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以为内他希望人们在研读他的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做法。正如他经常支出的那样,“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有这些争论,还是有许多公司根据戴明的理念构造了他们的质量计划。

石川馨

1.质量开始于教育,终结于教育。

2.质量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顾客的要求。

3.当检验不再必要时就达到了质量控制的理想状态。

4.消除问题的根据并非症状。

5.质量控制是所有员工和所有部门的责任。

6.不要混淆手段与目标。

7.质量第一,要着眼于长远的收益。

8.营销是质量的入口,也是出口。

9.当夏季如实汇报事实时,上级不得发怒。

10.公司内95%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分析工具和问题解决工具来解决。

11.没有离散信息(即变异)的数据是假数据。

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

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 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The fourteen poi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戴明管理方法可谓良药苦口,因为他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自己,甚至要改头换脑。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Create constancy of purpose for improvement of product and service)。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 二、采用新的观念(Adopt the new philosophy)。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 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 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Cease dependence on mass inspection)。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

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 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 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 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End the practice of awarding business on the basis of price tag alone)。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 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 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Improve constantly and forever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1.只想改进结果,而不改进系统是在骗自己 2.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钥匙

丰田14项原则

豐田管理的14項原則 言简易赅的概括下: 1.建立决策以长期的理念 2.一个流 3.拉式生产 4.生产均衡化 5.安灯系统 6.工作标准化 7.目视管理 8.验证技术服务员工与流程 9.培养领导者 10.培训人才用重视团队建设 11.相关方的互利合作 12.三现原则 13.全面考虑后的决策 14.时刻反省与持续改进 成為不少企業學習標竿的豐田汽車,多年下來累積的豐田管理經驗早已經是企管界奉為經典的個案。如果以豐田管理的精神與理念出發,可以發現有以下14個重要原則: 原則1:管理決策必須以長期理念為基礎,即使必須因此犧牲短期財務目標也在所不惜。 打從大野耐一(Taiichi Ohno) 在豐田工廠現場創造了知名的豐田生產制度開始,降低成本就是豐田公司熱切追求的一個目標,但豐田公司的驅動力並不光是降低成本,對於理念的追求,這種目的感就像一個有機體在豐田內部成長,成為最重要資產。 例如,豐田以為顧客、社會與經濟體創造價值為貣點,做為產品/服務設計工作的出發點,這種使命導向的重要意義是:豐田認為它本身所應該負貣的責任,領導者就必須擔負貣來,這也是這家公司和競爭者的區別,也是大多數詴圖效法豐田的公司欠缺的要素。 原則2:建立無間斷的作業流程以使問題浮現。 所謂無間斷流程,係指盡力把任何工作計畫中閒置或等候他人工作的時間降至零。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以達到無間斷流程,往往能以過去所需時間的1/10來完成產品或計畫。無間斷流程在豐田生產制度中明顯可見,它在整個組織文化中也顯要,強調以創造價值的無間斷流程取代一般間斷式的、一次進行一小部分工作計畫、經常停止、啟動、停止、啟動的方法。但是,創造無間斷流程的理由並不僅是要快速輸送材料或資訊,還要把流程和人員連結貣來,以便立即浮現問題。無間斷流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十四条原则)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在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出版)中阐述的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的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法国人,早期就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并长期担任企业高级领导职务。泰勒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该学派将法约尔尊奉为开山祖师),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管理之所以能够走进大学讲堂,全赖于法约尔的卓越贡献。一般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强,对管理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来源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管理原则给实际管理人员巨大的帮助,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后,一般管理也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编辑] 一般管理理论的思想精要 [编辑]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 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他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法约尔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中提炼处理,成为经营的6项职能,即企业的全部活动可以分为以下6种: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 ?(4)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5)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戴明质量控制奖

戴明奖 日本质量管理的最高奖,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质量奖中,世界三大质量奖项之一的日本戴明奖是创立最早的一个。它始创于1951年,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威廉爱德华戴明博士,他为日本战后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戴明运用奖虽然诞生于日本,但现在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质量奖项. 戴明奖共分为三类: 1.戴明奖:颁发给在以下三个领域做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取得杰出成绩; 对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的研究取得杰出成绩; 对传播全面质量管理做出杰出贡献。 2.戴明应用奖:颁发给组织或者领导一个独立运作的机构的个人。获奖条件是,在规定的年限内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组织获得与众不同的改进。 3.质量控制奖:颁发给组织中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通过使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法,在规定的年限内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改进效果。 戴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定义: 是由整个组织从事的,在效率与效益两方面达到公司目标的系统活动,它使组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价格上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在这一定义中: 1.“TQM”活动是指组织中所有部门的所有人员在所有水平上的参与,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使用最少的管理资源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2.“组织目标”是指通过持续稳定的满足顾客要求来保证长期的、适当的利润,同时还包括雇员、社会、供应商和股东不断提高的收益。这一目标以质量保证为核心,财务、采购、环境、安全部门积极采用下制定出来的。

3.“系统活动”组织为达到自身的目标,有强有利力的领导和指导,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战略以及适当的质量政策和策略。 4.“提供”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活动,包括调查、研究、计划、开发、设计、产品准备、购买、制造、安装、检查、订货、销售、市场,售后服务、 维修、回收及产品淘汰等。 5.“顾客”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使用者、消费者和受益者。 6.“产品和服务”是指制造性产品、成制品、零部件、材料、系统、软件、能源、信息及其它们所有能够给顾客带来益处的事项。 7.“质量”是指有用性(包括功能和心理两方面)、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必须考虑对社会、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等第三方的影响。 为了充分体现TQM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组织鼓励在维护其技术创新速度、核心技术和原始性创新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组织保持并不断改进它的工作业 务流程和产品实现过程,将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和其它质量控制工具, 按照PDCA循环法对业务流程和过程控制进行管理。组织还将利用适当的科学技术方 法和信息技术重组其管理系统。 戴明奖诊断: 这一诊断是由第三方用来评价申请者全面质量管理状态的一个标准,该标准 始建于1971年,他不是申请者接受审查的第一个程序,甚至一个公司是否进行 过这一诊断,与他能否获得戴明奖也无直接关系。戴明奖委员会出台这一标准的 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企业一个完善其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南。 戴明奖的申请: 不需要任何考核费用,但是他需要承担考核者的现场费用、如考核者的差旅、住宿及检验样本的费用等,还有如果他获奖的话,需要承担报告会的演讲费用。 戴明质量奖的yi yi: 企业通过申请戴明质量奖,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推进了企业的标准化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质量改进意识,提高了全员积极参与TQC活动和质量改进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点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点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1950年,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八十年代初,他受命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来到底特律。那时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日本竞争对手的冲击而"内出血",正步履维艰地挣扎出"Pinto"质量事故的厄运。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现在的轮胎质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质量事故。戴明提出长期的生产程序改进方案、严格的生产纪律以及体制改革。戴明博士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引入美国产业界,以检测和改进多种生产模式,从而为后来杰克·韦尔奇等人的六个西格马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同当今许多质量管理法不同的是,戴明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层面来改进生产程序。戴明用他特有的夸张语言强调:"质量管理98% 的挑战在于发掘公司上下的知识诀窍。"他推崇团队精神,跨部门合作,严格的培训,以及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这些观念远远超前于八十年代所奉为经典的"能动性培养。" 然而,戴明一直自觉地保持着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正因为如此,他的观念和方法才那么有效,同时又富有争议。个头很高的戴明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在大庭广众对业界大腕出言不逊,可工人和工程师们却对他崇敬有加。业余时间,戴明喜欢谱写教会礼拜歌曲。戴明赢得了众多首席执行官的爱戴,但也常遭白眼。 著名企业改造专家约翰·惠特尼(John O. Whitney)说:"美国需要戴明这种震荡疗法。多亏了戴明,现在美国的首席执行官才真正理解程序的重要性。"许多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戴明的理论帮助日本从一个衰退的工业国转变成了世界经济强国。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戴明的十四要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念——专家之言 一、戴明的质量管理学说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博士生于1900年10月14日。直到80岁,也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出他的新闻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If Japan Ca n…Why Can't We?)之后,他的祖国--美国才终于发现了这位旷世奇才。 戴明的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就是其主要内容: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

法约尔管理十四项原则

法约尔管理十四项原则: 十四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1.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是有效的,但也存在某一极限,一旦超出就会造成报酬递减; 2.权利与责任:法约尔认为应给管理者权限,但权力与责任要挂钩; 3.纪律:这主要指协议和规则的执行; 4.统一指挥:雇员不应得到两个不同或互相矛盾的命令; 5.统一领导:法约尔把经营机构看作是生物的机体,机体不应有两个头,所以经营方向要统一;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法约尔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即一个利益集团利益的增长不应以其他集团或整个组织的利益损失为代价; 7.人员的报酬:法约尔认为酬劳应是公平的,应具有激励作用,但不应过多。他对把利润分享作为解决资本与劳动间冲突的一种方式表示怀疑,他认为找到合适的工资比率所需要的是公正和经验; 8.集中:法约尔把最高管理层看作机构的灵魂,但他也明确指出雇员不是机器上的齿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同样影响了决策的制定,他喜欢用实用主义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使每一种决策都很恰当: 9.等级制度:法约尔认为所有雇员的安排均有明确的等级结

构.但他也意识到上下级间存在沟通问题,因此他也提倡使用适当的横向“联系”,提出了“天桥”原理。 10.秩序:尽管难以实现,但法约尔认为每个人.每件事一定有它特定的位置,但这绝不是对任何细节都加以组织的指令; 11.公平:所有管理者对待雇员都应持一种公正的态度。在看待公正的问题上,法约尔明显地从雇员的角度而不是从僵硬条例的角度出发; 12.人员的稳定:由于培养熟知企业及企业内部事物的经理需要高成本,法约尔甚至认为安心任职的平庸经理要好于一心离去的杰出经理, 13.首创精神:鼓励创造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管理者应以自己的“无为”作为代价来鼓励创造行为; 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是一个组织一体化的倡导者,有趣的是他经常被当作官僚管理的典型。但他反对笔头传达命令,认为这样必然造成分裂。 管理的五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品质管理]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1.戴明的质量理念 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 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地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是: (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排除恐惧; (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 像戴明一样,朱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 Quality Handbook)。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 ①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②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石川馨(Ishikawa Kaori)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是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 石川馨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

戴明管理理念

戴明小传及戴明的的管理思想 1.大师小传 ?威廉.爱德华.戴明在1900年十月十四日生于爱荷华州苏市(Sioux City)。 ?1921年他从怀俄明大学毕业,得到物理学的学士学位,然后进入科罗拉多大学攻读,于1924年得到数学与物理学硕士学位。 ?1928年他从耶鲁毕业,得到了数学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在1930年到1946年之间担任国家标准局附设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的特聘讲师,在这期间戴明与其它人合力进行了许多关于抽样以及现代统计学有关的基础研究。 ?30年代末期,联邦统计局需要最好的专家,因而邀请戴明加入,于是1939年戴明成了统计局的首席数学家兼抽样顾问。 ?1939年戴明加入美国联邦统计局时,在抽样上他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专家。 ?1946年他离开统计局,成立顾问公司,同时也加入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兼任教职。 ?1955 年,戴明得到由美国品质管制协会一年一度颁发的舒哈特奖章,他一生共写过七本教科书,以及171篇论文。

?1980年时,NBC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称为「日本能,为什么我们 不能?」的节目,戴明在这节目中以显著的地位出现,该节目也 陈述了戴明在日本所扮演的角色。(P7) ?1993 年12月20日,品管大师戴明博士于安祥中辞世,将典范 长留人间。 2.品质迷思 我们之间大部分人都认为制造高品质的产品所需的成本必然高于 制造粗劣品,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事实上,重视品质的管理反而制造出较少的不良品,因而成本也较低。 太多的经理人员有一个简单的反应:让工人负起品质的责任。如果东西第一次做不对,就叫工人走路,但是这就等于宣告管理无效,这么做只能把事情越搞越糟。美国公司一般认为工人应负产品不良与低生产力的责任是一个错误的信念。 工人们并没有决定工厂的配置、厂房气温、他们没有买设备、工具、原物料或决定产品的设计,他们也没有决定和产品品质有关的百分之九十的因素,所以我们凭什么只要求工人应对产品的不良负责呢? 3.舍本逐末 这一代管理人员的行为在太多情形下反映了一种和股票管理关系 接近,而与工业管理关系太远的思考方式。 有多少工厂、多少公司是仅由数字来管理,不顾品质地推出产品、争取业绩?它们一面推出越多不完美的产品,一面缓慢地(有时也会很快地)破产。

戴明质量管理

爱德华·戴明(W.Edward Deming)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戴明父亲经营农场但收入不多,少时的Deming家算是贫穷,因此他在少年时代可说是一直在打工,有时候在外面点亮街灯、除雪,赚起每天一块两毛的工资或在饭店内打杂、洗床每小时工资美金两毛伍等以补家计。 戴明颇负正义感,曾经参加墨西哥边境一个小战争的志愿兵且已搭车赶赴战场,但是后来被发现只有十四岁,因不符规定才被遣返。幸亏是这样,否则若在战场牺牲,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质量管理大师了。戴明博士不但有正义感且深具爱心,在日本指导期间因愤慨一位未善待精神病患的医院院长,而利用他对当时驻日美军的影响力而将此人解聘。 戴明博士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戴明博士在学期间曾经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霍桑工厂工作时得知当时在贝尔研究所的W.A.休哈特博士,并于1927年见面后就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毕业后婉拒西电公司的工作机会而应聘到华盛顿的美国农业部的固氮研究 所工作。 他也曾经利用一年的休假到伦敦大学与R. A. Fisher做有关统计方面的研究。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并将其报酬捐出,而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 二、戴明博士的贡献 戴明博士的贡献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SQC推行的贡献

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国势人口调查而开发新的抽样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应用于工业而商业方面亦有用。 到了第二世界大战期间,他建议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者及检验人员等都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练。另外在GE公司开班讲授统计质量管理并与其它专家联合起来在美国各地继续开课计共训练了包括政府机构在内有三万一千多人,可说对美国SQC的基础及推广有莫大的贡献(当时戴明博士已将统计的质量管理应用到工业以外的住宅、营养、农业、水产、员工的雇用方面,其涉及面极为广泛)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 戴明博士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动起来都不为过。 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光教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向企业的经营着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戴明博士早期辅导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时曾经预言,日本在五年内其产品必将雄霸世界市场,而果然不出其所料,其预言被证明正确,且提早来到,难怪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而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了。 第三阶段─对美国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贡献 由于戴明博士对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成功,让美国人惊醒原来日本工商经营成功的背后竟然有一位美国人居功最大,故开始对戴明博士另眼看待。而于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甚能我们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 t We?),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从此以后由于美国企业家重新研究戴明的质量管理经营理念,加上戴明博士继续在美国及各国积极举行讲授他的品质经营经典为期四天的14个管理原则(Deming s 14 Points)与及实际为美国各大公司如福特或AT&T公司提供品质经营的顾问工作而收到了实质上的效果。事实上戴明博士的品质14点管理原则就是

戴明十四原则

戴明十四原则,全面质量管理-你GET了吗? 质量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真正做好管理却并不容易,质量管理大师戴明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 1、创造永恒不变的目的 提高产品与服务 质量管理不是临时举措,质量管理要落实在持久的竞争力上,以稳定持续的经营为基础。只有最高主管们能够建立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恒久而一致的目的,并形成支持这一长远目的的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确定出长期方向,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2、采用新的观念 新观念的核心,是提高质量会降低成本。“同样一笔钱买到的产品与服务越好,生活开销就愈低。”戴明指出:“可靠的服务降低开销,延迟与错误就增加开销。”这同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传统观念认为,高质量意味着增加开销。 戴明指出,质量必须成为一种“信仰”。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顾客没有较多的选择,出于需要,顾客不得不购买那些令人不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然而,当今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顾客的挑选范围越来越大,对于那些不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可以扭头就走。没有了顾客,就没有了企业。质量变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对质量精益求精。这就需要同各种各样不讲质量的恶习做斗争,战胜那些沉疴痼疾。戴明这样说:“我们需要的新观念是,粗制滥造和劣等服务是不能容忍的,任何缺陷都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我们应当崇尚品质,正如当年我们崇尚进步一样。 3、不再依赖大量检验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企业家学会了转嫁产品生产责任风险的办法,那就是检验。用检验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由制造不合格品的员工承担全部责任或连带责任。不论是在工作时间上、成本计算上,还是在设备磨损上,企业家都不愿承担因员工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把这种责任转嫁到工人头上。这种兴起于19世纪铁路大发展时期的管理方法曾被称做“抓罪犯”。 在戴明看来,这种“抓罪犯”的管理同现代管理思想背道而驰,是一种“颠倒黑白”的错误理念。这种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无济于事,而且只会增加成本。实际上,任何检验,当发现产品缺陷时,就已经产生了损失。尽管这种损失可以让员工承担,但员工收入的降低,以及他们受到惩罚的失落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一种更大的损失。况且,这种“抓罪犯”的举措,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把所有不合格品都归罪于员工,而同管理者和企业系统无关。 事实上,大量的质量问题属于“系统错误”(指不是员工个人错误而是生产系统本身的错误,具体例证见红珠实验和漏斗实验),把这种由于制度和工序的错误归责于员工,是打错了板子。 戴明提出,应当停止依赖于检验的质量把关。将传统的“把次品挑出来”改为“不生产次品”,即从事后检验变为事前预防。怎么才能保证不生产次品呢?这就需要系统改善。戴明说:“质量不是来源于发现问题后再改进,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工序到产品包装、发送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不断改进,使生产系统处于高质量状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才有意义。 4、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 企业常以最低价格标准来作为采购依据。然而,最便宜的原料并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恰恰相反,低价采购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往往大得惊人。戴明强调:“当我们无法衡量进料品质时,价格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1841一1925)的工作年代与韦伯相同。在担任矿业公司总裁期间,他独立地提出了他认为对于提高管理过程绩效至关重要的14条管理原则。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讨论这些原则。尽管这些原则提出于20世纪初,但仍然是当前管理理论和研究的基础。实际上,现代的管理学家如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仍然继续大力赞扬这些原则。 结构原理 劳动分工 关于工作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重要性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法约尔是最先指出过度分工弊端的人。他认为厌倦是一种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工人懒于创新、缺乏灵活性等问题的情绪,所以,他呼吁给予工人更多的工作职责。这一原则在今天的组织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权威和责任 法约尔强调权威和责任的重要性。但他超越了韦伯提出的源于组织等级的正式权威,认识到了来源于个人技能、技术知识、道德力量,以及领导下属、激发下属忠诚度的权威(权威研究是当今领导研究的主题之一)。 统一指挥 统一指挥原则是指员工应该只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并只对他报告工作。法约尔认为除特殊情况外.两位上级都向同一位下级发出命令的双重命今情形应该避免。双重命令会导致下级不知所措,有损命令和纪律的统一性,并会严重破坏正式的等级权威,在一个双重命令系统里,是很难评定管理者的权威和责任的;并且,被忽视的管理者会感到被轻视,并有可能在将来变得不合作。 权威链 所谓权威链是指组织中从高层到基层的“指挥链”。法约尔是最早指出通过控制管理等级数量来限制指挥链长度重要性的管理理论家之一。管理等级越多,高层和一线管理者沟通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计划和组织的速度就会越慢。限制管理等级的数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沟通问题,可以使组织的行动变得迅速和富有灵活性,这也是近期出现组织再造潮流的原因之一。 法约尔还指出,当组织分成几个各自有其管理等级的部门时,不同部门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十分重要。这种交流有利于提高决策速度,因为管理者可以彼此熟悉,并知道出现问题时应该找谁。为了使跨部门整合有效运作,法约尔强调上级对情况了解、把握的重要性。这样,某一部门下层的决策就不至于危害组织中其他部门的活动。跨部门整合的另外一种替代办法是建立一个由一位团队领导控制的跨部门工作团队。 集中 法约尔也是首先聚焦于集中管理等级高层的权力集中问题—的管理专家之一。法约尔认为,权力不应该集中于指挥链的高层。高层管理者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应该将多少权力集中在组织的高层,应该将什么权力下放到处于组织低层的管理者和工人手中。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形响到组织中所有等级人们的行为。 如果权力十分集中.决策只由高层管理者做出,而下级人员仅需要听从命令,这种权力安排赋予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行为巨大的控制力,有助于保证组织有效实施其战略。但是,带来的问题是一线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同时,权力的过分集中还会降低中层、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不愿自己独立做出决策,即使是在应该由他们做出决定的情况下。他们逐渐习惯于推卸责任。现在的趋势已经转向了分权化,组织已经开始赋予中层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并通过组建自我管理团队来实现自我监督和控制。这样,既能够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效率,又能够降低运转

戴明的品质精神整理

戴明的品质精神 交通大学研究生杨健炘整理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戴明(Deming)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前往科羅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數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魯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戴明博士在学期间曾到芝加哥的西屋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工作,并与当时在贝拉研究所的W.A.修华特博士共事,尔后兩人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毕业后,他婉拒西屋电器公司的工作机会,受聘到华盛顿的美国农业部的固氮研究所工作。另外,他也曾经利用一年的休假到倫敦大学与R. A. Fisher 做有关统计方面的研究。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前往日本讲学,并将其报酬捐出,尔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 二、戴明博士的贡献戴明博士的贡献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SQC推行的贡献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人口调查而开发新的抽样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应用于工业界,亦可应用于商业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建议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及检验人员等都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練。另外在GE公司开班讲授统计质量管理并与其它专家聯合起來在美国各地继续开课,共计训練了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约三万一千多人,可說对美国SQC的基础及推广有莫大的贡献。 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戴明博士自1950年起,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說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起來。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只教统计质量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法概述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法概述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博士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质量管理的宗师,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不过,文字的精神是一致的。参照不同的版本,我们把它简要地统一成下述条文。 戴明的"十四要点" 内容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戴明的14点质量管理法

戴明的14点质量管理法(2) PDCA 循环 戴明博土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 循环,依此类推。 2〃大环带小环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统计的工具 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人个步骤”和“七种工具”。四个阶段就是P、D、 C、A八个步骤是: ①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②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③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④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达到什么目标? ————在何处执行? ————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间完成? ————怎样执行?

Deming的质量管理十四法

质量名人简介——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戴明父亲经营农场但收入不多,少时的Deming家算是贫穷,因此他在少年时代可说是一直在打工,有时候在外面点亮街灯、除雪,赚起每天一块两毛的工资或在饭店内打杂、洗床每小时工资美金两毛伍等以补家计。 戴明颇负正义感,曾经参加墨西哥边境一个小战争的志愿兵且已搭车赶赴战场,但是后来被发现只有十四岁,因不符规定才被遣返。幸亏是这样,否则若在战场牺牲,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质量管理大师了。戴明博士不但有正义感且深具爱心,在日本指导期间因愤慨一位未善待精神病患的医院院长,而利用他对当时驻日美军的影响力而将此人解聘。 戴明博士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戴明博士在学期间曾经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霍桑工厂工作时得知当时在贝尔研究所的W.A.休哈特博士,并于1927年见面后就成为亦师亦

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毕业后婉拒西电公司的工作机会而应聘到华盛顿的美国农业部的固氮研究所工作。 他也曾经利用一年的休假到伦敦大学与R. A. Fisher做有关统计方面的研究。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并将其报酬捐出,而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 二、戴明博士的贡献 戴明博士的贡献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SQC推行的贡献 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国势人口调查而开发新的抽样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应用于工业而商业方面亦有用。 到了第二世界大战期间,他建议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者及检验人员等都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练。另外在GE公司开班讲授统计质量管理并与其它专家联合起来在美国各地继续开课计共训练了包括政府机构在内有三万一千多人,可说对美国SQC的基础及推广有莫大的贡献(当时戴明博士已将统计的质量管理应用到工业以外的住宅、营养、农业、水产、员工的雇用方面,其涉及面极为广泛) 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 戴明博士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动起来都不为过。 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光教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向企业的经营着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戴明博士早期辅导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时曾经预言,日本在五年内其产品必将雄霸世界市场,而果然不出其所料,其预言被证明正确,且提早来到,难怪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而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了。 第三阶段─对美国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贡献 由于戴明博士对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成功,让美国人惊醒原来日本工商经营成功的背后竟然有一位美国人居功最大,故开始对戴明博士另眼看待。而于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甚能我们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从此以后由于美国企业家重新研究戴明的质量管理经营理念,加上戴明博士继续在美国及各国积极举行讲授他的品质经营经典

戴明管理的14条法则

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The fourteen poi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戴明管理方法可谓良药苦口,因为他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自己,甚至要改头换脑。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Create constancy of purpose for improvement of product and service)。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 二、采用新的观念(Adopt the new philosophy)。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 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 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Cease dependence on mass inspection)。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 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 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 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 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End the practice of awarding business on the basis of price tag alone)。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 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 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 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Improve constantly and forever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1.只想改进结果,而不改进系统是在骗自己 2.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钥匙 3.控制图是强大的系统管理和改进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