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进涵施工方案

顶进涵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依据、原则 (3)

1.编制依据 (3)

2.编制原则 (5)

三、施工计划 (5)

1、施工进度计划 (5)

2、施工要点计划 (5)

3、施工设备计划 (6)

四、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施工方法 (7)

2、施工工艺流程 (7)

3、施工准备 (7)

4、框架施工 (8)

4.1挖孔桩(支点桩)施工 (17)

4.2框架涵工作坑 (8)

4.3滑板及后背 (8)

4.4模板与支撑架 (9)

4.5钢筋工程 (10)

4.6混凝土工程 (12)

4.7箱桥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护措施 (16)

4.8线路架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9既有涵凿除 (18)

5、顶进工作 (17)

5.1设备安装、调试和试顶 (19)

5.2顶进组织和工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顶进程序 (20)

5.4挖土及运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安放顶铁、顶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测量观测 (20)

5.7顶进方向及高程的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8顶进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

5.9顶进的质量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防水层及沉降缝施工 (16)

6.1防水层施工 (16)

6.2沉降缝施工 (16)

7、箱侧回填及拆除架空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挡土墙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出入口路面铺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栏杆及预埋件施工 (16)

11、资料的整理 (22)

五、夜间及雨期施工保证措施 (22)

1、夜间施工措施 (22)

2、雨期施工及防洪措施 (22)

六、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23)

1组织保障 (23)

2技术保证措施 (23)

3挖孔桩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24)

4线路架空安全保证措施 (24)

5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25)

6顶进安全保证措施 (25)

7线路检查、维修安全保证措施 (26)

8防涨轨措施 (26)

9应急预案 (27)

七、文明施工 (34)

八、检算资料 (35)

8.1、支点桩检算 (35)

8.2、顶进设备及后背检算 (37)

8.2.1顶进设备检算 (38)

8.2.2后背检算 (38)

8.3、模板支架体系检算 (39)

8.3.1、侧模体系检算 (39)

8.3.2、底模及支架体系检算 (42)

九、附件 (43)

K32+282立交桥架空顶进专项施工方案

(按专家评审意见修改)

说明: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第1条,已与设计确认:该框架桥底部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无须进行换填。

一、工程概况

该框架立交桥位于裴城-邓李区间,里程为K32+282,桥址处原有孟平正线一股道,增建复线在既有线右侧,线间距4.0m,立交桥与孟平线相交处为K32+282,夹角为90°(正交),铁路为直线,路堤地段,铁路左、右侧均为农田,立交桥设计引道与进出口两侧既有道路顺接,引道两侧设置人行道和排水沟。

该处通信光电缆位于路基左侧坡脚;信号电缆位于路基本体内;贯通线位于线路左侧30m,高度8m;支点桩与接触网杆最近距离4.5m。

框架桥净宽12.5m,净高为5.3m,横向长度为10m,两侧悬臂板长度1.5m,沿线路方向纵向长度为14.4m。箱桥顶板90cm,底板100cm、边墙厚95cm,顶板两侧均设置盲沟及吊沟。框架桥左侧引道长158m,右侧引道长159m,引道宽度12m,坡度5%,引道进出口设反向坡。地下水埋深2.5m左右,施工时采用降水井抽水。

受地方政府要求,为了更好的顺接道路以及节约征地,框架桥在既有1-5m框架涵处原位顶进(顶进前需凿除既有涵洞),采用D16+D20+D16型便梁架空线路进行垫层施工后空顶的施工方法,框架桥在铁路右侧预制。

二、编制依据、原则

1.编制依据

1)设计文件:K32+282(1-12.5m)钢筋混凝土框架桥(孟平二线施桥2-07);

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铁道部令第29号;

3)《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

4)《武汉铁路局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武铁建涵【2012】264号;

5)《武汉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武铁运【2013】18号;

6)《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8]14号;

7)《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8)《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9)现场调查资料及我单位以往营业线施工经验。

主要工程数量表

2.编制原则

1)施工安排满足工期要求;

2)工程质量必须符合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有关规范及验评标准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3)在现场调查、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架空涵的工程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

4)确保施工、人员和营业线行车安全。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

框架预制:工作坑开挖(5天)→滑板、后背、导向墩施工(5天)→框架主体预制(40天),共50天。

架空顶进:无缝线路应力放散(1天)→挖孔桩处线路加固(2天)→降水(1天)→挖孔桩(25天)→要点调整轨枕间距、穿钢枕(3天)→要点架设纵梁(3天)→钢枕与架空纵梁连接、架空结构纵横向限位固定(1天)→开挖基坑及拆除既有涵洞(2天)→框架基底混凝土垫层(1天)→箱体顶进(空顶,2天)→箱体两侧第一节挡墙施工(10天)→过渡段回填压降、道床回填(3天)→拆除架空、恢复线路(6天),共60天

总工期:该工程计划于2014年6月1日开工, 2014年9月20日恢复线路常速,2014年11月30日完成剩余挡墙及路面施工。

2、施工要点计划

施工项目:支点桩开挖慢行施工、架空顶进慢行施工、D梁架空封锁施工,D梁拆除封锁施工。

施工等级:Ⅲ级

施工负责人:王文军

作业内容、地点、时间、影响及限速范围:

单位、施工单位对线路共同进行验收,确认是否具备列车放行条件。

放行列车条件:D梁拆除后,K32+232- K32+332段线路开通限速45km/h,不少于12小时,之后限速60km/h不少于24小时,限速80km/h不少于24小时,其后恢复常速。

3、施工设备计划

主要机械设备表

四、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流程

1、总体施工思路

本方案按照在既有K32+268(1-5m)接长框架涵原位处顶进施工,采用D16+D20+D16型便梁架空线路进行垫层施工后空顶的施工方法。

由于该既有1-5m框架涵为穿越既有铁路南北交通要道,施工前需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封闭既有乡村道路,框架预制在既有线路右侧进行。封道时间计划自5月20日起,直至框架桥正位且南北两侧各10m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完毕后(在不影响既有路基稳定的情况下),恢复路面,临时开放交通,剩余重力式挡土墙部分交由地方施工。

封道后,先拆除既有砼道路,进行基坑开挖,然后施工后背、滑板并在其上预制框架箱身,待框架箱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D16+D20+D16施工便梁架空线路,然后开挖基坑,凿除既有涵洞,废渣利用北侧施工便道外运,既有涵清除完毕后再顶进预制好的框架桥箱身,采用空顶的施工方法。在框架箱身顶进正位后再同时施工南北两侧各10m长节段重力式挡土墙,此处两节挡土墙砼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防水层及回填土施工,然后拆除架空。

2、施工工艺流程

3、施工准备

①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封道手续齐全且征地拆迁完成,并已公告当地村民。

②施工便道

利用既有238省道及村镇公路作为进场运输通道。

③施工场地

在附近租赁一处民房为钢筋制作场地。

④临时供电

采用接当地电源及备用发电供电方案。

⑤临时供水

用水就近取当地村庄饮用水。

⑥施工前应对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检测,对地质进行复核。

⑦既有设备迁改及防护措施

a、施工前挖探光电缆槽,明确走向。基坑开挖前将光电缆迁移并固定于D便梁外侧或搭设托架进行过渡,使用材料布进行包裹,对长度不足的进行割接迁改。施工过程中加强看守防护。

b、该处支点桩距离接触网杆较远,无需防护。

c、贯通线位于线路左侧30m,高度8m,施工前对大型机械司机培训教育,合格后持证上岗,施工过程中,对大型机械加强防护,现场明确贯通线限高,防止机械触碰贯通线。对贯通线杆子无影响。

4、框架预制

4.1框架涵工作坑

A、开挖工作坑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设置在线路右侧。

B、工作坑根据土质情况靠近线路一侧按1:1.5进行放坡开挖,靠线路侧工作坑顶距离路基坡脚不小于2m;远离铁路的其他几侧按照1:1进行放坡。边坡进行挂网砂浆抹面防护,边坡顶设截水缘。

C、工作坑的尺寸除根据箱桥结构尺寸确定外,并在箱身底板前留2m空顶长度,以备启动后,调整顶进方向及设备出现的问题,在箱身底板后部留4.0m的空地,以布置横梁及其他顶进设施。工作坑的大小,以工作底板两侧以外各加宽大于1m为准,上部以工作底板标高与地面之高差按坡度计算确定。

D、开挖工作坑与修筑后背一并考虑。

E、工作坑内根据现场实际设集水井进行排水,渗水量较大时采用井点降水,以确保坑底及顶进过程中基底土壤干燥。工作坑底密实平整,并有足够的承载力。

F、基坑四周2m以内不得堆土及其他荷载。

4.2滑板后背导向墩

4.2.1滑板

A、工作坑滑板采用C15钢筋砼,为增加滑板下面的抗滑能力,在灌注滑板混凝土前,在基底挖

槽灌注C15混凝土地锚梁。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底板中心线与桥涵设计中心线一致。滑板长度,其中前端比箱身长1m,后端与后背相连,两侧比箱身各宽0.5m。

b)滑板顶面的平整度:2m长度范围内凹凸差不超过5mm。顶面平整方能使铺设在顶面上的润滑隔离层起到减少阻力的作用。为使滑板顶面达到较高的平整度,采用方格网控制高程法,即在灌注底板砼时,用直径16mm的钢筋头埋入混凝土内,分成2.5m方格网,控制高程,按点找平,再用1:3水泥砂浆抹面整平处理。。

为了消除箱身顶进启动后与进入路基前的空顶阶段的方向偏差,在滑板两侧设40cm340cm340cm方向墩,间距4米,墩身与箱身间留10cm的间隙,以便导向。

B、润滑隔离层:在工作坑底板顶面铺设润滑隔离层是为了防止工作坑底板与预制桥涵箱身底板相粘连和减少首次启动顶力。润滑隔离层由石腊油和塑料薄膜组成。工作坑滑板顶面干燥后,采用滑石粉浆浇洒在底板上,均匀刮平,待凝固后再洒一层滑石粉,接着在上面铺上一层塑料薄膜,薄膜接缝处压茬0.2m以上并使接茬口朝路基方向。滑石粉浆采用在滑石粉中掺废机油,按比例1:1.5加热调匀。

4.2.2 后背

后背是桥涵顶进中籍以抗衡顶进反力的临时建筑物,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施工中充分利用地形合理修建,做到安全可靠并便于拆除。

根据现场情况,本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后背,后背宽17m,埋深100cm,外露150cm,厚100cm,并配φ12@15cm双层钢筋网,后背与滑板采用φ12@15cm钢筋网片连接。

4.2.3 导向墩

该框架为正交顶进,本方案不设导向墩。

4.3模板与支撑架

垫层混凝土达到规范规定要求,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现浇混凝土框架涵便可绑扎底板钢筋、支立模板,然后浇筑底板混凝土。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规范规定强度后,搭设满堂支撑,上铺方木,铺设边墙和顶板模板。支架采用碗扣式,碗扣式支架规格为φ4833.5mm,立杆间距按0.630.9m 进行布置,横杆步距1.2m,顶板模板采用15mm木胶合板,倒角处模板外贴墙使用方木337cm,间距为15cm,倒角处顶托设置三角木楔,剪力撑每3m设置一道,扫地杆离底板20cm,顶托上设置双φ4833.5mm钢管,顶板底模板下设置337cm方木,间距20cm。(详情见模板支架体系图)侧模板采用1.2m32.4m、15mm木胶合板,模板外贴竖向337cm方木间距20cm,外加固采用双φ4833.5mm钢管配直径16mm钢筋对拉,对拉筋两端采用18mm厚钢板垫片及双螺丝帽锁死。加固对拉筋采用防水型对拉筋,纵向间距50cm,层高60cm。侧模加固,涵洞内侧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不大于4.5m,侧模与支架间采用木楔楔紧;涵洞外侧采用纵向间距2m,层高1m的钢管撑加固,钢管后侧通过方木或者钢轨顶撑在边坡上。

模板安装严格按照设计结构尺寸,接缝采用双面胶处理,钢筋保护层采用相同等级的混凝土

垫块控制,每平方米布设4块。混凝土浇筑时,不得少于2个木工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严重时可暂停混凝土浇筑,但不得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砼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在安装底板模板时,边墙模板倒角以上应安装0.3~0.5m,浇筑底板砼的同时边墙应浇筑0.3~0.5m,且两侧边墙错台0.5m,确保施工缝不设在应力集中区。

4.4钢筋工程

按施工图纸提供的材料计划将箱身钢筋购入工地后,钢筋必须抽样二检试验合格后进行使用,箱身钢筋在钢筋加工厂集中下料,运至现场绑扎成型。绑扎钢筋前对半成品钢筋进行整理,按规格进行标识,以免用错钢筋。钢筋制作完成后通知施工技术人员、质检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保证钢筋无杂物,钢筋间距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置,严禁在钢筋上踩踏。钢筋分块绑扎,垫好混凝土垫块,钢筋绑扎过程中,技术员要进行过程检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按设计要求,钢筋接长宜采用闪光对焊并须进行纵向打磨加工,当纵向打磨加工有困难时钢筋应采用双面搭接焊;下料和绑扎过程中要注意钢筋接头分散布置。绑扎成型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前和验收不合格的情况下,严禁封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钢筋加工及绑扎需满足以下要求:

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用的钢筋品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经检验合格的钢筋在加工和安装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如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的钢筋不允许使用。

2)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应调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应清除干净。

②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折曲。

③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

④当利用冷拉方法矫直钢筋时,钢筋的矫直伸长率为:Ⅰ级钢筋不得大于2%;Ⅱ级钢筋不得大于1%。

3)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宜在常温状态下加工,不宜加热(梁体横隔板锚固钢筋当采用Ⅱ级钢筋时,应采用热弯工艺)。弯制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一次完成。

钢筋弯钩示意图: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4) 热轧钢筋的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焊接头冷弯试验的芯棒直径

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当专业施工规范无规定说明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允许偏差,按耐久性混凝土施工规范,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

4.5混凝土工程

框架主体混凝土先灌注框架主体底板(包括下梗肋),当框架主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再灌注上部边墙、顶板的混凝土。箱身身混凝土浇筑时,必须两边墙对称进行,并且高差不宜大于0.3m。在分段浇筑时,必须对混凝土现成面进行凿毛处理,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同时为防止施工缝渗水,浇筑混凝土前先沿轴线方向固定一道遇水膨胀橡胶,并用同等级混凝土砂浆铺2~5cm。

4.5.1.浇筑混凝土前期准备工作

①.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连接缝)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

②.将基础上松动的岩块及杂物、泥块清除干净,并采取防、排水措施,按有关规定检查记录。对干燥的非黏性土基面,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积水,在旧混凝土面上接续浇筑新混凝土时,基面准备工作有关要求。

③.仔细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紧固程度和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质量保证率。

4.5.2.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高于30℃,且不低于5℃,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低于10℃,每个工作班测量3次并做好测温记录。新浇筑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表面温度差不大于15℃,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钢筋和模板的温度均不得低于2℃。

4.5.3. 混凝土浇筑

①.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其分层厚度(指捣实厚度)应根据搅拌机的搅拌能力、运输条件、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要求等确定。但混凝土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cm。

②.在新浇筑完成的下层混凝土上再浇筑混凝土时,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底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③.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重塑时间。不同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胶比和外加剂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当允许间歇时间已超过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做出记录。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

④.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沁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沁水。

⑤.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发现有松动、变形、位移时应及时处理。

⑥.自高处向模板内倾泻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否则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措施辅助下落。

⑦. 浇筑混凝土时应根据浇筑混凝土方量做够混凝土试块,每100m3做4组,其中一组为同条件养护,两组标养,另一组与拆模时间同等。

4.5.4. 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以砼泛浆不冒气泡为度。混凝土必须捣固密实,尤其是角偶部位,严禁漏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灌注的时间和振捣的时间控制,振捣时捣固棒不得斜插和直接接触模板,以提高混凝土拆模后表面的光洁度,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

①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混凝土较粘稠时应加密振点分布。

②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漏浆。

③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部深度宜为50~100mm,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要做到“快插慢拔”,当振捣完毕需要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捣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入拌和物内。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④应尽量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的预埋件。

⑤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4.5.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的养护方式采用自然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小时内进行。养护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混凝土养护期限符合下表规定:

不同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的最低期限

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挫压表面至少两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③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至失水干燥。

④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采用麻布、草帘等材料将暴露面混凝土覆盖或包裹。包裹期间,包裹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有条件地段应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裹保湿养护时间。

⑤混凝土养护期间温度控制: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度。养护期间每日派专人定时监控记录温度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及保湿措施,保证砼的施工质量。

4.5.6.混凝土拆模

拆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采用6组试件按7天、14天、28天试压后,依据强度值决定拆模时间。

拆除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强度要求

1.1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方可拆除。

1.2底模应在混凝土符合规定后,方可拆模。

2.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规定以外,还应考虑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以前以及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不得拆模。

一般情况下,结构或构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20度时不宜拆模。大风或气温骤变时亦不宜拆模。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当模板与混凝土脱离后,方可拆卸,吊运模板。

3.拆除临时埋设与混凝土中的木塞和其他预埋部件,不得损伤混凝土。

4.拆除模板时,不得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5.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框架涵成型后的外形尺寸需满足以下要求:

4.6、防水层及沉降缝施工

4.6.1防水层施工

防水层按孟平参(平改立)-09施工。

箱体防水层在框架预制后顶进之前施工,本框架箱顶防水层结构为:M10砂浆找平层(i=1%,最薄处20mm),两层聚氨酯防水涂料,一层防水卷材,60mm厚C4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箱侧防水层结构:两道聚氨酯涂料。

4.6.1.1施工要求

1、防水层施工时必须按产品说明进行;

2、防水涂料必须涂刷均匀,不得有漏刷现象,分两次进行;

3、防水卷材的粘贴在防水涂料每次搅拌结束至涂刷完毕后20分中内做完;

4、混凝土基层表面须平整,基层面不得积水,保持干净,基层含水率不得大于10%;

5、防水卷材铺设要严密,表面平整,无歪斜,无皱折,无鼓泡,无接口不严或边缘翘起现象;

6、为使防水卷材铺贴平整,可将布幅两边每幅2m处剪一小口,长度不超过10mm;

7、防水卷材按接构面坡度顺向搭接,纵、横向接茬处至少搭接8cm,纵、横向搭接层防水涂料涂刷厚度为1.5mm。两幅防水卷材铺贴完毕,用防水涂料进行封边,封边时,防水卷材的周边往里8cm应涂刷防水涂料,其涂刷厚度不得低于1.5mm。

8、防水层铺设完毕24小时后,方可以进行保护层的施工。

4.6.1.2注意事项

1、防水层不得冒雨施工;避开高温时间段;四级以上强风天气不得施工;

2、温度低于-10℃时不得防水施工,涂料保存在常温的环境中;

3、涂料运至施工现场,要进行抽样复测,如复测结果质量不合格不施工;

4、施工涂料不得敞口放置,用后及时将容器盖拧紧、拧严。

5、将C40细石子混凝土均匀铺在结构物的防水层上,用平板振捣器捣实,直到无孔洞为止,然后用铁板摸平。

6、C40细石子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后,采取必要的保水养护措施,避免快速失水,若在冬季施工时必须加入防冻剂。

4.6.2沉降缝施工

降缝按孟平参(平改立)-09施工。

本框架主体设计无沉降缝,主体与挡墙、挡墙与挡墙之间有沉降缝。框架主体侧墙与挡墙间沉降缝外侧设计为:砖砌墙+防水卷擦+两层聚氨酯防水涂料。

4.7、栏杆及预埋件施工

该框架桥框架主体两侧为C30钢筋混凝土护栏,护栏预埋N3钢筋与箱体顶板钢筋焊接,护栏高1.2m,长20.3m。护栏顶设1.6m高钢板防护网,防护网预埋钢筋及预埋钢板与护栏钢筋焊接。

挡墙顶按设计施工高度1.15m的钢筋混凝土栏杆。

4.8箱桥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护措施

A、防止箱身产生裂纹的措施

箱身在拆模时或拆模后,墙身有时出现水平裂纹,宽达0.3~0.5mm,这是由于箱身底板与墙身分次灌注混凝土所至。先灌注箱身底板混凝土后再灌注墙身,墙身新灌注的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水化热,与底板的温差较大,当墙身混凝土降温收缩时,受到底板的牵制,就出现了裂纹。为了消除裂纹现象在施工中应采取下列措施:

a、重视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捣固认真,除用振捣器外,在角偶及钢筋密布之处应用插钎捣实,精心养护,拆模要晚。

b、低温入模;使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B、防止箱身渗水的措施

箱身在顶到位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工和雨水等原因容易出现渗水现象。为了防止渗水现象的出现,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a、混凝土配合比按设计防渗要求由实验室提供,现场施工严格按配合比配料,进行拌制混凝土。

b、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捣固人员要认真负责,不能出现漏振现象。对于模板对拉钢筋采用切断处理,不设PVC预留孔洞。

c、对底板和墙身的接缝处,一定要按加预埋连接短钢筋。底板混凝土灌注后,应凿毛、洗净,涂水泥浆后再浇注上部混凝土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d、墙身和顶板的防水层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5、架空顶进

5.1无缝线路应力放散

委托信阳工务段对K32+000-K32+600段线路进行应力放散,将锁定轨温放散至55℃。

5.2支点桩处线路加固

支点桩施工前,对支点桩处进行线路加固,采取钢枕横抬、H型钢纵梁、枕木垛支点的结构,加固设计图附后。

5.3挖孔桩(支点桩)施工

挖孔桩开挖时,线路慢行45km/h。

根据现场调查,地下水位较高,该处挖孔桩施工前在线路两侧中孔桩附近各打一处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水位降至中孔桩桩底以下1m。

挖孔桩采用矩形桩,桩尺寸为:中跨2.2m31.8m311m,边跨2.0m31.6m35m;按照桥身中心

线及设计位置进行定位测量,定出挖孔桩的位置。用石灰撒出挖孔桩开挖边线。

挖孔桩采用人工跳跃式交叉开挖,采用人工提升土方,运送至施工范围外的弃土场。

挖孔桩开挖时,设置经培训合格的防护人员对线,路进行防护。具体防护措施见安全措施方案。

护壁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每层护壁上口厚25cm,下口厚20cm;横向钢筋采用φ10圆钢,间距20cm,竖向钢筋采用Φ12螺纹钢,间距为20cm,竖向筋上下节段搭接20cm,护壁形成一个整体,钢筋连接采用绑扎连接。在井口设置钢筋混凝土井圈,防止道碴在施工期间进入桩内伤人。井圈混凝土厚度为30cm,竖向钢筋采用Φ12螺纹钢,间距设置为20cm,横向钢筋采用φ10圆钢,间距设置为20cm,井圈上顶与混凝土轨枕底平齐。

挖孔桩按设计挖到位时,进行灌注桩身混凝土。挖孔桩施工的质量标准:孔口平面位置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孔的中线误差不得大于孔深的0.5%,截面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桩身填芯混凝土采用C15素混凝土,采用串筒浇筑,滑落高度在2.0m以内。

支点桩顶预埋1.5m长I16工钢,桩内预埋1m,外露0.5m,工钢与架空梁间预留20cm空隙,采用枕木头塞填,作为架空梁限位装置。

5.4线路架空

本工程采用D16+D20+D16三孔D型施工便梁架空线路,横梁S2型号长3宽3高=3.96m30.2m 30.212m,挖孔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可进行线路架空的便梁安装。

线路架空含三步:调整轨距穿钢枕、架设架空纵梁、上D梁配件及限位固定三道工序。

第一步:调整轨距、穿钢枕:要点封锁线路120分钟,对架空范围内的线路轨枕间距进行调整,由既有的57cm间距调整至67cm间距,将多余的轨枕抽出,同时在调整好的轨枕间距内扒除部分道碴并穿入横梁,采用定位角钢S7定位横梁。

第二步:架设架空纵梁:要点封锁线路120分钟,接触网停电后,将横梁两端头以外的道碴清除,由轨道车运输纵梁至现场,由轨道车将纵梁按设计位置就位,并将其垫稳撑牢。

第三步:上D梁配件及限位固定:将纵梁与安放好的横梁联结成整体,安装斜杆及所有连接扣配件,注意不得漏装绝缘垫板。然后在纵梁端头与限位工钢之间塞填枕木头,配合杂木板塞实。

5.5既有涵凿除

线路架空后,先拆除左侧船槽,然后采用“啄木鸟”自左向右逐步凿除既有涵洞。

5.6降水、开挖基坑

在框架桥设计位置四个角分别设置一个深度15m的降水井,在开挖基坑前3天开始降水。基坑开挖放坡按1:1坡度进行,基坑底部30cm由人工进行清理。开挖后立即对边坡进行挂网抹砂浆处理。在列车通过时严禁挖土。

5.7基底混凝土垫层施工

该框架桥底部设计为10cm厚C20混凝土垫层,在人工清理基坑底后,立即施工混凝土垫层。5.8框架顶进

该框架采用空顶的施工方法,顶进施工程序:设备安装→调试→试顶→正式顶进→测量校正。

5.8.1设备安装

箱身和后背墙达到100%强度,即可安装顶进设备,本方案配备8台300t千斤顶,备用2台,千斤顶按一层布置,间距2.06m。

①顶进设备及布置

顶进设备的液压系统包括高压油泵、油箱及其辅助装置,油泵应与千斤顶配套。

液压系统的回油管内径不得小于10mm,分油管内径不得小于6mm。油脂过滤,油管清洗干净,油路布置合理,密封良好,便于调整和控制。

液压系统的各部件,要进行单体试验,合格后方可安装,全部安装后必须进行试运转,详细检查油路、千斤顶及操纵箱达到要求方可使用。

在操纵时要经常和观察人员联系,并且不断观察油顶的伸、缩情况和压力表的指数,如有压力突然升高,异常声响和不正常现象必须立即卸载,经检查无碍后方可继续工作。

在顶进过程中,当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严禁在工作情况下进行检查和调整,以防伤人。

②传力设备

顶铁、顶柱:设置10cm、20cm、30cm、60cm、1m、2m、4m顶程的顶铁(柱)。安放时,顶铁顶柱的方向应与顶力轴线一致,支承面要密贴。顶进时如发现有变形(如拱起、弯曲等),要立即停止顶进,进行调整。要做到平、顺、直,并与横铁或横梁垂直。

5.8.2设备调试

调试工作是全面检查液压元件是否可靠,千斤顶功能有无异常,管路有无泄漏,测定起动推力,检查后背的变化情况等。

5.8.3试顶

试顶工作以顶动箱身为止。因此在试顶时要加强箱身中线、水平和纵向位移的观察,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后背和底板的变化。试顶工作是操纵所有千斤顶一起顶出,顶块触到,当克服箱身的起动阻力,箱身被顶动,压力迅速下降,此时在压力表上读到的最高压力值,经换算后的是该箱身的起动推力。试顶时应做到:

a、在各有关部位及观测点处均有专人负责,随时注意变化情况;

b、开泵后每当油压升高5—10MPa时须停泵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c、当千斤顶活塞开始伸出,顶柱(顶铁)压紧后立即停顶,经检查各部位情况,无异常现象

可再开泵,直至箱身起动。

d 、试顶完成后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各部情况均属良好便可进行正式的顶进作业。 5.8.4正式顶进

其程序如下: 顶前将不同的规格尺寸顶铁、顶柱进行排列组合,在顶进过程中按顶进长度进行安放。 事先要准备好足够的拖运和起重设备,安装横梁、顶铁顶柱,配合顶进施工。 5.8.5测量观测

在顶进过程中,箱身每前进一定的顶程,对箱身的轴线和高程进行观测,并要详细做好记录。中线观测按下图:

孟庙

平顶山

A

B

G01

G02G03(备用)

全站仪主机

后视点备用后视点顶进前,以框架中线AB作为已知点,布设G01、G02、G03,使得5点位于一条直线上,顶进过程中用全站仪观测A、B点的方向偏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