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a's education equity

西南财经大学陈燕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的又一次伟大的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深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重任;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没有公平,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和充满活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最有力的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对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正和谐发展在教育领域的独特延伸,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追求和制度规整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公平保障。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十届全国人大的历次会议对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现实教育中的公平现状究竟如何;采取何种对策和措施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of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屑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为背景,

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基本结构、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研究教育公平的一般理论,共有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介绍。首先分别从西方和我国的角度介绍了教育公平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西方对十教育公平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比较深入,理论也比较成熟。第二节阐明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首先通过公平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引入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公平是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公平是以理想对现实的一种引导与超越,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界定这一概念涉及到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所探讨的问题,主要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理解。其次介绍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教育公平具有主观性,教育公平具有客观性和教育公平具有理想性。作者在最后基十已有的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探讨,结合教

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公平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教育公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指社会经济条件)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它包含二种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差异原则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补偿原则指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其中,平等原则是首要原则。这些研究是为本篇论文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第四部分分析问题以及第五部分解决问题作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共有二节内容。这是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一节首先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到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和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第二节是对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的介绍,倾斜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各种特殊招生手段,自主招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形成挑战。第二节则把视角放在社会热点一一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难”困境上,分别关注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难题和“留守儿童”的

教育难题。

第四部分,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共有两节内容。这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的难点。第一节从教育投入的不足与二元结构的存在两个方面来论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第二节则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阶层差距拉大与教育腐败四个方面说明了资源配置与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直接原因。由十教育公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视角的不同,这部分对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刻,以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第五部分,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与对策措施,共有两节内容。主要构思是针对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给出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对策与措施。第一节讨论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对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指出之所以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基十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刻,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屑的凸显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速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及时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次说明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主要从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和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前提这几个方面说明。最后论证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教育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从和谐社会的实现来看,教育公平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从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应当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能够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应当是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平等互爱的社会。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第二节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和加强对教育腐败的监督四个方面。对措施的思考与探讨紧密结合了新《义务教育法》、200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大报告等近期文件内容,给出了作者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旨在通过对已有思路和举措进行完善与开辟新的途径两方面入手探讨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教育公平;和谐社会

Abstrac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Party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of to set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key period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our Party puts forward the target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very significant, it is once great practice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theory in our country.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put forward,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b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integrity and fraternity, and dynamic, stable, orderly, and the soci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we enter the 21 st century, China has begu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currently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major issues, but also in our country's reform,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Social equ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feature to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role as an important pillar suppor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ithout fairnes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and dynamic society is impossible.

The education is the sill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up a harmonious and dynamic society is impossible;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equality, the starting point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most powerful backing.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equity in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ot only the social members' self interests but als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equity is considered as a peculiar stretch of social equity. The equity in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hot issue. How to comprehend the equity in education; what is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education equity at present; what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canwe adopt to promote education equity?The above are the main contents in this

thesis.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shows: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larg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uneven and the educational right of vulnerable groups can not be ensured. The education equity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which need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paid close atten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it.

Key words: Education equity; Harmonious society

目录

摘要................................................................................................................……ABSTRACT

导论................................................................................................................……

1.教育公平的一般理论 (9)

1.1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脉络 (9)

1.1.1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9)

1.1.2我国思想家对教育公平的相关阐述 (12)

1.2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 (13)

1.2.1公平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13)

1.2.2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 1 _5

1.2.3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 (17)

2.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20)

2.1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20)

2.1.1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 (20)

2.1.2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23)

2.1.3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 (24)

2.2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 2_5

2.2.1倾斜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 2_5

2.2.2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 (26)

2.2.3自主招生对入学机会公平可能形成的挑战 (27)

2.3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难”困境 (28)

2.3.1“流动儿童”的教育难题 (28)

2.3.2“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29)

3.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 (32)

3.1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 (32)

3.1.1教育投入的不足 (32)

3.1.2二元结构的存在 (34)

3.2资源配置与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直接原因 (36)

3.2.1教育资源配置不公 (36)

3.2.2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 3 8

3.2.3阶层差距拉大引致的教育不公 (39)

3.2.4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不公正 (41)

4.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公平实现的对策与措施 (43)

4.1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对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3)

4.1.1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 (43)

4.1.2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44)

4.1.3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46)

4.2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 (48)

4.2.1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48)

4.2.2着力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 _50

4.2.3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 _51

4.2.4加强对教育腐败的监督....................................................................... _52

后记.................................................................................................................... _5 _5

参考文献................................................................................................................ _56

致谢 (6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1导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社会公平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教育公平一直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尤其在现代知识型社会中,教育向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样处理好教育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中国青年报》刊发了5位教育界资深人士撰写的,经湖南省原省长刘正校订的《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试图以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这种研究,提出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公平实现的对策与措施。

2、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同日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公平的教育机制保障教育公平从而提高社会的和谐度,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2、文献综述

1、国外关十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综述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十整个国

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张杰.对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刃.高等教育研究,2oo6 <3>: 13-17.]

(2)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二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2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s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年版,第205-21页.]这一界定被国内学者广泛采用。

(3)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

【杜威著,土承绪泽.民主主义与教育[}s7.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

年版,第12页.]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也就是现代社会“平等化”的手段。在现代社会,教育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职业、收入、权力,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社会地位,即教育会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全面的、持续的影响。

(4)在1988年总统大选中,布什提出了“教育复兴”的口号,向美国人民保证他将致力十教育改革以提高学校质量,声称自己要当“教育总统”,优先投入教育。【教育发展小均衡等教育公“I'-问题,追根溯源都与投入小足有定关系.】

(5)在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末,巴西在基础教育阶段启动了一项“助学补助金计划”,它是一项以刺激需求为驱动的教育项目,就是政府向贫困儿童的母亲发放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条件是让孩子不得辍学。该计划后来发展成“家庭补助金计划”,对就学人数的增加、留级和辍学率的降低都产生了积极效果,被联合国机构称作是加强对穷人社会保护的一项“最件实践”。【李建忠孙诚李水山焦流.教育公平:国外的探索与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6)在与教育公平密切联系的“择校”问题上,口本为了避免入学人数过十集中在传统的“好学校”和声誊良好的学校,采取了诸如规定每所学校招收学区外学生的人数,要求小规模学校办特色学校,采用标准的多样化以抑制过分集中校的产生等措施;同样的,英国为了遏制“择校”风气蔓延,维护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推出新的《学校招生录取规章》草案,禁止五种不公平的招生录取做法:把家长的经济状况、职业、教育和社会背景作为学校招生的考虑因素;把家长为学校提供赞助或提供其他支持的能力作为考虑因素;把学生所属的家族与学校的关系作为招生录取的考虑因素;给那些把特定的学校作为首选的家长以更高的优先权;要求家长必须提交他们所要选择的学校类型以便在录取时给子优先权。2【同上】

(7)韩国政府从1974年开始推广高中“平准化教育”改革以消除学校间、区域间教育和设施的差异。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政府也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引进美国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制度,注重学生的人格与能力培养。通过“平准化教育”消除了教育不公现象,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3【同上】

(8)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过程和结果公平方面,芬兰政府通过建立个性化学习和设立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帮助辅导制度,保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整体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国内关十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综述

(1)教育公平界定

第一,教育经济学角度: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享受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二个历史阶段:其一是权力公平阶段;其二是能力公平阶段;其二是金钱公平阶段。

第二,教育法学角度:认为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平等。第一个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是体现了一种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及对更高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第二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是体现了人们对更高的教育利益的竞争结果权。

第二,教育社会学角度:教育公平即“机会均等”,它有二方面的涵义:一是起点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二是结果公平。

第四,教育伦理学角度:教育公平是指发生利益关系的各类教育主体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所具有的公平权利,它表现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形式,即使人们的应得权益得到平等的维护,应得的义务得到平等的履行,应得的责任得到合理的分配。从本质上说,教育公平反映的是教育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合情、合理、合法性。合情是指符合大多数教育主体的愿望;合理是指符合教育运行中的各种规范;合法是指

符合宪法和各种教育法规。

第五,教育哲学角度:有学者从哲学价值观念层面出发,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应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对性的

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并非对应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十教育是否公平而取决十教育活动的质量。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

上述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界定,为我们从多角度认识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启迪,实际上这些界定之间存在着重叠,如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既属十教育经济学角度的公平界定,又属十教育社会学界定的教育起点公平。因此,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教育过程划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从宏微观角度划分,在宏观领域表现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微观领域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同等对待及因材施教等。

(2>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一,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在《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中提到,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十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这样直接导致分属十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小“I'-等状况蓝皮书[刃.校长阅刊,2005 <5]8一1 3.】

第二,十霞认为,造成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群体之中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取向”加剧城乡鸿沟;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扭曲的价值观成为追求教育公平的栓桔。2【于霞.教育公·I'-:和谐社会建设的软肋[刃.理论学刊,2006 <2): 74-75.]

第二,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认为,教育本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糟糕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成为凝固和复制阶层差距的工具。3【石岩实习生肖毅灵钱笑蓉.中国教育的公“I'-之痒[N].南方周末,2005-03-10.】机会不平等正转化为过程不平等。

第四,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指出,在教育领域过分强调市场化的情况下,教育的公共性和专业性往往会被市场性和经济利益所淹没,对教育本身造成伤害。其结果是,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虽然增长和扩大,但是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4【王强刘丽娟.教育产业化:天使与魔鬼之辩[刃.商务周刊,2004 <21): 28-48.]第五,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洪宇认为,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普通

学校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等。5【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刃.人民教育,2005 <7): 7-10.]

(3)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措施

对十如何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学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教育公平确立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第二,政府要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履行职责,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差别;

第四,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五,改变重点中学制度,缩小正在扩大的阶层差距;

第六,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3,相关评论

关十教育公平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口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所不同的是:

(1)国外对十教育公平的研究起步较早,所以研究比较深入,理论也就比较成熟,研究的重心也逐步从理论思考转化为实践探索,从实践探索中提炼出符合规律的认识和结论,如巴西的“助学补助金计划”和芬兰的学生帮助辅导制度;我国对教育公平研究起步较晚,是伴随着城乡教育差距口益拉大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强烈意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加紧对其的研究。因而,现阶段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总结阶段,具体的实施举措还不够完善和到位。

(2)从研究的背景上来说,由十身处资本主义世界,因而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如资产阶级式的自由平等方面来研究。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公平的教育机制提高社会的和谐度,并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l办调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然而,西方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教育公平有很多积极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有条件有鉴别地引进、消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服务。

1.3、研究的方法和基本结构

1,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涉及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2,论文的基本结构

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国内外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部分,研究教育公平的一般理论。首先为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脉络介绍。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介绍了教育公平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其次阐明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通过公平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引入已有的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介绍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最后基十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探讨,结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公平的内

涵作了新的阐释。这些研究是为本篇论文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以及第

四部分解决问题作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这是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部分分为二节,第一节首先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节是对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的介绍;第二节则把视角放在了社会热点一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难”困境上。

第二部分,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这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本部分分别从教育投入的不足、二元结构的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阶层差距拉大、教育腐败等方面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与对策措施。主要构思是针对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给出相应的具体对策或措施。本部分指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对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的措施,从而给出了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的可行性方案。

1.4、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本论文基十已有的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探讨,结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公平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

(2)本论文在介绍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方面,除了传统的倾斜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外,还增加了自主招生对入学机会公平可能形成的挑战这一内容。

(3)紧扣社会热点,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予以了较大的关注。

(4)在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方面,紧密结合新《义务教育法》、

200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大报告等近期文件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时

效性强。

2、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1)由十教育公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教育公平缺

失的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刻。

(2)对如何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的研究不够深刻。

1.教育公平的一般理论

1.1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脉络

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一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一腊奴隶制城邦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奴隶制所固有的矛后已一天天显露出来,奴隶主集团中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登台表现,轮番上台执政。但是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无法解决当时口益尖锐的社会矛后和i阶级矛后,社会不平等达到了顶峰,因此,人们不得不思考社会政治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问题,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正义的城邦。柏拉图的教育公平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其《理想国》中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的含义:第一,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十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并特别强调所有儿童都应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然而,

柏拉图设计的教育公平原则仍然是充满了等级特色的不平等的原则。柏拉图的学生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杨东平.中国教育公“I'-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中世纪的教育和社会一样等级制明显,基督教教会垄断正规教育,并为封建统治服务。然而,在基督教对西方文化教育消极影响的背后,它内蕴的超阶级的平等思想应该值得肯定。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许多成分,尤其是平等精神正是来源十基督教。正是这种平等思想在社会意识中的积淀,使西方近代、现代的任何一个教育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论述过教育平等问题,任何一次教育变革都与争取平等教育权利有关。

11世纪,西方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出现,其主要目的是招收和选拔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尤其是培养领袖人物,因此,它在本质上是贵族教育。这种不平等到了近代,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中的进步力量一一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他们纷纷起来反抗,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进步教育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尔一一论教育》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这本书中,他发展了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认为“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2[2卢梭著.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年版,第31页.],“各种身份的人都是一样的,……自然的需要人人都是一样的,满足需要的方法人人都是相同的”。3[同上206页]由此,他提出一个人的教育应该适应他这个“人”,而不应该依据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去进行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倡导的是一种人人平等,解放学生个性的教育。卢梭的这种追求平等的思想对十西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为现代社会在法律上否定教育特权,确认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在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上,美国学者贺拉斯·曼首先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他认为教育是每个人的绝对权利,应该使每个儿童都受到免费的教育,他还把普及公立学校看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贺拉斯·曼的这种教育思想及其建立公立学校的教育实践,为促进美国教育机会公平的进程和普及义务教育莫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战后,由十广大劳动人民渴望摆脱贫困、改变自己受教育状况,教育公平问题口益得到关注,有关十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丁ames Coleman)和瑞典胡森(Torsten)Husen)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1966年,美国教育社会学者科尔曼根据他的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1【‘这是以詹姆斯·科尔曼为首的课题组在美国进行调查后撰写的报告,被称为当代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三项最重要的研究报告之.一】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教育结果平等的思想,从而把教育机会均等观念推进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的阶段。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2【JamesS.Coleman, TheConceptofEqnalityofEdncationalOpportnnity. HarvardEdncationalReview1968. VOL. 38. No. 1P. 7-22.】

瑞典的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阐明了西方“教育机会均等”在概念上演变的二个阶段,即保守主义的教育机会平等观阶段,自由主义教育机会平等观阶段和新的(激进的)教育机会平等观阶段。

保守主义教育机会平等观,又称起点均等论,在一战以前的多数西方工业国占主导地位。认为上帝赋子每个人的能力与他因出生而归属的社会等级或社会阶层是一致的。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对不同天赋能力或者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分别进行培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即法律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都可进学校,但不同能力的人接受不同性质的学校教

育。它强调的主要是教育权利平等。

自由主义教育机会平等观,又称过程均等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和北欧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认为每个人出生就具有某些智力上的天赋或某些较为稳定的能力,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是消除经济和社会的外部障碍,为所有人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使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将每个学生分配到与其能力相称的社会地位上。因此,重要的是教育制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至十如何利用这种机会,则属十学生及其家庭的权利。它强调的主要是教育机会均等。

新的教育机会平等观,又称结果均等论,兴起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主张把均等作为总的指导原则,以便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并向处十社会文化不利地位的学生提供补偿教育,使其与其他学生一样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它强调的是结果均等,即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正如胡森所指出的,“在入学方面有了形式上的平等这是不够的,还

应当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变得聪明,为此还应当在学前教育机构或就本义而言的学校中更加突出平等。至十儿童在智商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在未入学之前已经形成。”1【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纵观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所有人都享有入学机会的权利发展到追求教育效果均等这一高度上来。

2我国思想家对教育公平的相关阐述

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主张凡是愿意学习并目_有条件学习的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十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既然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习气,那么,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趋向十善。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人表现出恶而不对他施教。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体现了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提出“男女同权”和“教育平等”的主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指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2【孙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运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为公,教育为公的内涵是机会均等。他还要改变不平等的教育现实,认为普及教育的目标是:教一切穷人都得到教育,得到丰富的教育,得到民主的教育。这些思想中包含的教育公平的内核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公平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并切实付诸实施,《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对旧教育的否定和改变,突出体现在面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用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工农大众学习文化,接受教育,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1.2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

2. 1公平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关十“公平”这一永不过时的话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只要人类存在着阶级,这

一讨论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公平”到底是什么?博登海墨说“公平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可以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当我们仔细辨认它并试图解开隐藏十其后的秘密时,往往会陷入困惑。”1【美〕埃德加·博登海墨著:《法理学版,第238页》】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泽,华夏出版社1987年在西方,公正、公平、正义是同一个词,即justice;在中国,公平这个词既含有公正的意思,又含有平等的意义,是两者的复合词。《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

其实,公平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从人类文明产生伊始,便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当然,公平的产生与内涵发展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公平观念,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

(1)马克思以前的公平观

早在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人就把管理稼稿的俄赛里斯神称为公平神,专司对是否勤十稼稿作为判断人们生前的善恶。可见,公平这个范围最早是以劳动作为内在依据评判社会生活和人类道德的。

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到来,公平的重心从劳动上升为一种美德,一种理想化了的社会制度。苏格拉底认为,公平是知道如何行动是最好的,是“美德与知识的同一”,公平是一种美德。柏拉图则认为公平就是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公平当作各种道德品行的总称。

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发展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了。然而,社会分化、贫富对立、社会不公平现象也越益严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有关公平的各种理论观点应运而生。美国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尔斯(John Rawls)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二条原则颇具代表性。即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十不利地位者的利益

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

他言明了两种性质的公平:一为“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如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另一种为“非均等性”的公平,是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

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如多劳多得、贡献大者先富等。同时,他指

出了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

供机会或利益补偿。1【‘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4-76页.】

(2)马恩有关公平的主要论述

马恩认为,公平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时代人们的公平观念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关十这一点,马克思说得极为明白:“希一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十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公平的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公平问题上,恩格斯主要阐明了两点:第一,公平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化、神圣化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公平的标准。不能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而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是否公平的答案。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不同的公平标准,不存在适用十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的抽象的公平。第二,公平是有阶级性的,每一个阶级追求的公平是不一样的。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公平观,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公平观,没有一个一切阶级统一的公平标准。往往一个阶级认为是公

平的事,另一个阶级却认为是不公平的。无产阶级追求的公平社会是消火阶级差别的社会,不能用“消除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来取代消火一切阶级差别作为工人阶级的公平要求。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公平的概念看上去简单实则很复杂,人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法律、道德伦理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公平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原则,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映,通过对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不理想状态的批判,使之以人们期望的形式在理想中存在,并反过来以这个主观的理想要求现实。这其实是一个评价与塑造相统一的过程。人们原本就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因此,追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是人的本性。而公平正是以理想对现实的一种引导与超越,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 2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

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并具有全局性的事业。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至少有二种重要的职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的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化的职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1【"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然而教育公平是什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界定这一概念涉及到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所探讨的问题,主要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理解。

(1)教育经济学角度

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享受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二个历史阶段:其一是权力公平阶段,主要是封建社会和中世纪的欧洲,教育资源的分配都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依据;其二是能力公平阶段,随着人们认识到教育对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国教育资源分配开始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其二是金钱公平阶段,当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是个人投资,并可能经由这一途径获得较高

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时,享受教育者分担教育成本已是不争的事实。

(2)教育法学角度

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平等。第一个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是体现了一种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及对更高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第二方面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平等,则体现了人们对更高的教育利益的竞争结果权(非基本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人们对教育利益的竞争结果权,如果不论每个人的才智如何、学习成绩如何、培养前途如何、结果一律平等,那么,这样的教育肯定是不公平的。社会是分工的,社会发展需要高级人才,就需要有部分人接受更高级教育,那么谁来接受高级教育,就需要选拔,结果是那些有培养前途的人被选拔上去,这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人本身不同享赋的体现,是一种教育公平。)

(3)教育社会学角度

教育公平即“机会均等”,它有二方面的涵义:一是起点的平等;二是过程中机会的均等;二是最终目标的相等。所谓“机会”是指用来测定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这组变量具体包括:①学校外各种物质因素,如学生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学习开支费用、学校地理位置、上学交通工具等;②学校内各种物质设施,如校舍建筑、实验设备、l纠书资料等;③家庭心理因素,如父母的期望、教养态度、语言方

式等;④学校心理因素,如教师素质、教师态度、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学习动机等;⑤教学条件,如课时分配、实际课时数、课外作业数量等。1【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4)教育伦理学角度

教育公平是指发生利益关系的各类教育主体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所具有的公平权利,它表现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形式,即使人们的应得权益得到平等的维护,应得的义务得到平等的履行,应得的责任得到合理的分配。从本质上说,教育公平反映的是教育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合情、合理、合法性。合情是指符合大多数教育主体的愿望;合理是指符合教育运行中的各种规范;合法是指符合宪法和各种教育法规。

(5)教育哲学角度

从哲学价值观念层面出发,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应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并非对应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十教育是否公平,而取决十教育活动的质量。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

上述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界定,为我们从多角度认识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启迪,实际上这些界定之间存在着重叠,如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既属十教育经济学角度的公平界定,又属十教育社会学界定的教育起点公平。因此,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教育过程划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从宏微观角度划分,在宏观领域表现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微观领域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

中应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同等对待及因材施教等。1【张小红.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色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09): 37-39.】

本文将基十上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探讨,结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公平的内涵作一些新的阐释。

2. 3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特定内涵,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公平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

公平的状态取决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因此,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层面,同样如此。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从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经历的权力公平、能力公平、金钱公平二个历史阶段可见一斑。

(2)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

由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存在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由十公平的不同层次(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具有矛盾性,也由十人类生存资源的空间具有稀缺性,因此,任何公平总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教育公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教育公平总是相对十某一特定的教育评价标准而言才有意义,脱离了某一特定的评价标准,教育公平就成了一个无意义的存在。双方教育公平诉求的实质,在十各自依据的判断标准

的差异。

(3)教育公平具有主观性

其主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感,即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它与客观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对称性。教育公平感实际是公平感与不公平感的总称。客观存在的教育公平事实与主观心理预期完全吻合时,便产生公平感;不完全吻合,则产生不公平感。当然,在完全吻合与不完全吻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间,从而使得公平感与不公平感都有一定的强度差异。

(4)教育公平具有客观性

教育公平不只是一种价值规范,就其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还不能脱离教育事实的客观性。换言之,教育公平尽管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其反映的内容,也是一种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理解并不排斥教育公平关系的客观性。

(5)教育公平具有理想性

人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不同十动物的地方就在十人总是有着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人总是把不可能的事想象成可能的,这既是人超越性的表现,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公平所具有这些特征明确告诉我们:教育公平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除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外,还与特定的教育评价标准、受教育者的主观心理预期等因素有关。因此,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可一叶障目。

综上所述,本文基十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探讨,结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公平的内涵作如下阐释:教育公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指社会经济条件)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它包含二种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差异原则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补偿原则指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

源配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其中,平等原则是首要原则。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支配,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状况所制约。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所要做的是,全面分析、理性看待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努力做到教育相对的公平。

2.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2.1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2.1.1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

总体上说,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一直处十严重短缺之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西方国家的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也会随之提高。当一国人均GNP达300,00, 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GDP的3.2%, 3.5%, 4%,当人均GNP达到800-1000美元时,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个比重的下限是4.07%-4.25%0 2005年,中国人均GNP就已达到1700美元,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 82%,比国际上人均GNP为1000美元的下限还相差很多。1【王小波.人大代表周洪宇呼吁落实教育发展纲要承诺[EB/OL].http://news. sina. com. cn/c/2007-03-07/023*********s. shtanl, 2007-10-14.】

教育投入患“寡”,但却更患“不均”。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薄弱,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2004年正式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 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获得23%的教育投资。2【己转引自梁发莆.教育公平是止常社会流动的前提[N].中国青年报,2004-08-12 .】义务教育作为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在中国城乡之间,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和师资力量上。

(1)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现实,而城乡经费投入悬殊更凸显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2001年的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见表2-10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十城乡义务教育对公共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和师资力量上。

(1)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现实,而城乡经费投入悬殊更凸显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2001年的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见表2-10

可以看出,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以生均公用经费差距为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大,小学和初中分别为2. 5倍和3. 25倍。如此不平衡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为适应进一步扩大地方自主权改革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1980年以前,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相适应,我国教育投资实行的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1980年以后,中央对省、市、自治区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即按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支范围,收支分类方式,支出按隶属关系划分。与此同时,教育经费的管理相应改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切块安排的管理体制,即中央财政只负担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经费,并对地方教育进行专项补助;地方财政只负责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和中、初等学校的经费。从此,普通初、中等教育投资的分配与管理开始交由地方负责。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为适应进一步扩大地方自主权改革的需要,1985年中央的《关十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属十地方,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提出了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并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即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费附加,主要用十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采取地方拨款、群众捐资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其中,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中央只负责对经济困难的地区以适当补助,等等。同时,允许中、小学校收取一定的学杂费。这样,经过逐步的改革,在我国形成了一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模式。

在这种教育财政体制框架下,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这加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使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居高不下。

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然而,由十县级财政基础薄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如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城乡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由十地方财政薄弱所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不断扩大,农村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有的地区,常常出现拖欠老师工资的情况,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变相少发或克扣教师的工资。这样的后果是中青年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市等发达地区。教师的大量流失,使落后地区师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性。

城乡间教师学历差距也十分显著,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与城市教师合格率差距较大,

农村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更低。而教师学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见表2-2和表2-30

2.1.2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巨大的区域差距是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空间表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恶劣,而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天的地缘经济发展优势。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以地区差异论,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 47 : 1:1. 0l(中部为1),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是我国区域教

育差距的基本背景。

进一步而论,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教育普及的程度直接取决十经济发展的水平。因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全面反映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其中教育投资水平的差异是主要差异,从而导致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极不平衡。见表2-40

从表2-4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东部地区农村小学的21%和36%,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纤费仅为东部农村初中的18%和30%。

2.1.3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

校际之间的差别,实质上反映的是阶级阶层差别。长期以来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倾斜:市属学校比区属学校,“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比乡镇学校,乡镇“中心校”比起非中心校,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入。要想进入这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除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正在增加。

造成目前公立中小学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那些实力雄厚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那些普通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政策方面。例如在教育经费方面,重点学校的经费由省(市、自治区)直接拨款,并目_按照较高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在师资方面,选择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重点学校任教,增加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招生方面,允许重点学校择优录取新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重点小学在3年级起开设外语课,重点中学的高中可实行文理科分班。与重点学校的优良条件相对照,大部分城市还有20%- 30%的薄弱学校,至十偏远农村的学校,有的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达不到。可见,重点学校与普通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均的现象。这种制度设置造成了越益严重的择校乱收费现象。

2.2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

2. 2. 1倾斜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

(1)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不公平的原因

A历史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除了少数部属院校外,绝大多数高校都由地方政府举办,因此,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而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则极为稀少。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再审视》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出现的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新形势 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不断的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对其进行 再审视可以找到解决的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 经济发达地区日益发达,而处于边缘地区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经 济却日趋落后,两极分化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突出。而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其发展状况如何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关注。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国家和各级行政部门也对此采取了多方措施,如实行义务教 育阶段的免费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务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等方法。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局面 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还有差距。 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机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 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三是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较好的质量的义 务教育;四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 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五是扶助困难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 困难而失学。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 育改革的基本政策。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XX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XX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XX、XX;B 类地区为XX、XX、XX、XX;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XX、XX、XX、XX、XX、XX。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XX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5〕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 析,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以xx市xx镇为例 摘要: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差距 一、调查资料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2009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

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2014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越多的外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市城区义务教育资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育资。不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采取教育资整合、扩建和新建学校等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改造,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办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2009年第1期(上半月刊 )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存在很大差距,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研究教育公平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城乡教育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城乡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教育公平的内涵 城乡教育公平是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占有教育资源。它是一个与城乡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起点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城乡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城乡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为“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权利公平是教育价值层面上的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教育过程公平。城乡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在实现起点公平后,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的公平、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平、师生关系互动中的公平等,衡量标准为“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它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是均等的。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条件,可理解为每个学生在接受某一种教育后,大体上都能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二)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方面关系融洽,发展均衡,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使公民享有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另一方面, 城乡教育公平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栋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城乡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的 作用。通过城乡教育公平,使城乡每个公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在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的进程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迅速发展,但是城乡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在不同程度上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 自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城乡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多。但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这就意味着还有上百万的农村少年儿童要过早走上社会。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以及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与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上存在“城市优先”的倾向等原因,最终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城乡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同时也潜藏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上。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在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都难以保证。与城 熊卫平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摘要]城乡教育公平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城乡教育 公平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城乡教育公平 策略 18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报告

. . . . 课程调查报告书 2011 ~2012 学年第 1学期 教学单位:中外文系 年级专业:2011级英中文秘书专业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查题目: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 指导教师:余宜斌 学生姓名:徐赞辉20114060058 许国明20114060029刘菊 20114060010吴学慧20114060022区洁灵20114060048 宋福容20114060020

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报告 组员:徐赞辉、许国明、刘菊、吴学慧、区洁灵、宋福容 前言: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公平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在教育界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占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日渐呈现失衡状态。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中的23%,而最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高考录取地区化差异问题则将教育不公平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只上当地一般学校的高考成绩拿到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人们还可以从“择校费”、“借读费”等众多名目繁多的收费问题上感受公平失衡。 教育公平的问题绝对不可等闲视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是收入不公平加剧,如果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循环不断下去,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环境,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应该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在振兴教育这一道理,更应该关注在现有情况下如何缓解教育不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人生的起跑线就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受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该将教育公平问题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到位。在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公平作出决定和行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近年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也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在校内外开展这次的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努力改进。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近年来,广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庭状况与学生,部分家庭纯属留守儿童,此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贪玩,对待学习大多数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并对身边学生有较大影响。 2、单亲状况部分单亲家庭孩子学习情况更令人担忧,儿童多由于家长顾不过来和受家庭影响,会产生说慌、逃课、厌学等消极情绪。 3、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归流认识,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家长入手,减轻社会认识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影响及质量。 4、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错就是一打二骂三罚,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大多数家长知识文化较低,无法完成子女的课后辅导和监督。 5、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一部分学生独立于爷爷奶奶在家,倍受

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为尽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 5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汇总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研究 育平等不能象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教育平等 ? 1994-2012 Chi na A cademi c Journal El e<— 2^ —?li shing H ouse. All ri ght s r eserved. htt p://www . 2000年第3期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元祥 平等问题一直被学者们视为迷宫”?教 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诉不已的理论难 题。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关系等角度来展开的,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是一对矛盾范畴、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 的平等。我认为仅从教育机会层面上考察教育 公平问题,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起点的 平等,忽视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是 无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公平观和解决我们当前 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的。 一、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 我国已有的同类研究仅仅从教育机会均等 的层面上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并把教育公平 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矛盾范畴来研究,未能认 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平等不同层次的实 质。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究竟是否是一对矛盾范畴?从范畴论(即概 念论)、本体论等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有 助于把握教育公平的实质。 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 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 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 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 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 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 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教育活动的质量。已有 的相关研究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范 畴来加以研究,是不符合范畴逻辑的。 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 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 象评价的公平。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成一种 社会福利事业,那么,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 地享有这种社会福利事业。但教育本身是一种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 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 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 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 有个性的)人的手段。由此来看,教育公平是 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认为教 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的一致、教育过程的平等 和教育结果的相同,是值得商榷的。 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 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 理念。何谓平等?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 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 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 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更明确地说, 平等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 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本身相同,或是所获得的利 益的来源相同。不平等则是与利益获得有关的 差别。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平 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 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⑨由此可知,教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同名13387)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同名13387)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努力改进。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近年来,广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庭状况与学生,部分家庭纯属留守儿童,此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贪玩,对待学习大多数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并对身边学生有较大影响。 2、单亲状况部分单亲家庭孩子学习情况更令人担忧,儿童多由于家长顾不过来和受家庭影响,会产生说慌、逃课、厌学等消极情绪。 3、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归流认识,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家长入手,减轻社会认识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影响及质量。 4、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错就是一打二骂三罚,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大多数家长知识文化较低,无法完成子女的课后辅导和监督。 5、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一部分学生独立于爷爷奶奶在家,倍受

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为尽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 5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

教育公平论文

中国教育公平之“高考移民”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确保教育公平,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质量、改革教育制度、改善受教育机会公平这些方面加以处理。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关键字:教育高考移民公平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紧密联系 “教育公平”是由“教育机会均等”这一观念逐渐演变引申而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在社会的发展上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的位置相应的也愈来愈重要。在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后,由于社会公平问题的再次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础教育上。“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也被人们给予了更多关注。从来源上看,公共政策是致力于解决一些政策问题,而政策问题又源于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涉及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由此可见,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到的问题,同样必须将公平作为首要前提。 二、“高考移民”现象探究 (一)“高考移民”产生因素 “高考移民”就是指那些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把户籍迁往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市。考生为了“榜上有名”,通过采取转学或者迁移户口的办法到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或当地升学率较高的地区应考的不合理现象。 1、地域差异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性地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有7 个省或自治区;第二类为教育发达地区,有6 个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