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

?

?

?

???????????

????????????????????????????????????????????????????

???????????

?行动研究法

调查法实验法

观察法研究方法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原则和方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命开始至今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年新中国成立世纪初到第一阶段:中国发展情况完善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初创时期西方发展情况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价与反思过程习过程、教学过程、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学与教的要素:学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94920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知识点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识的研究

知识点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意义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知识点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的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表格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的情况

分段

时期

起止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成果或学术地位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赫尔巴特、裴斯

泰洛奇、夸美纽

斯、桑代克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等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等(1)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地教与学而

组织的。(2)比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

教育服务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四个方面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

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知识点表格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的情况

分段

时期

起止时间发展内容介绍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翻译介绍国外

的教育心理学

廖世承第一版《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

大革命开始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

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和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心理学会、

潘菽等

《教育心理学》讨论

稿

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

今教育心理学工作的恢

复和发展

潘菽《教育心理学》教科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原则(2008年)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D教育性

2,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撰写的第一本书《教育心理学》发表于()年(2008年)

A1868 B1897 C1903 D1921

3,1903年()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2010)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

4,学生因素主要从()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了教学。(2006)

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2006、2007)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与()的作用。(2007)

7、教育心理学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通常有实验法和()实验法(2008)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009)

9、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八阶段学习过程,具体分为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2011)

10、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010)

答案

1D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四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四个研究原则易初选择题。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者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的研究必须按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2C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此知识点经常会考。

3C 如上题解析4群体差异5课堂社会环境6控制7自然8学与教9反馈10 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归纳

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类型;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及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多元智能理论;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3,掌握:认知发展于教学的辩证关系。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

?

?

?????????????

?????????????????

?

????????????

???

??????????????????育,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教育含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自我意识的发展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人格发展理论三、人格发展,最近发展区发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的内容和方法,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关系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二、认知发展于教育,关键期,学习准备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差异性

,不平衡性,定向性与顺序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的含义述一、中小学心理发展概321321214321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里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与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里、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能抓住关键时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点二: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具体参考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单向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互补性和灵

活性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

知识点三: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佛洛依德的阶段理论(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三)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八个阶段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知识点四: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的差异(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四)

1,场独立与场依存2,冲动型和沉思型3,辐合型和发散型4,立法型、司法型、执法型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瑞德的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综合性

席尔瓦与汉森的分类(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五)

三、智力差异

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四、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着智能。

知识点表格一: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阶段其他年龄阶

定义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能够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

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初期儿童刚刚区分主体与客体;中期儿童

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后期获

得“客观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掌握了口头语言,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

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

维”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

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6

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

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

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

灵活性等

知识点表格二: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人格成分遵循原则表现形式

本我生物成分快乐原则我想

自我心理成分现实原则我能

超我社会成分道德原则我应该

知识点表格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阶段名称年龄区间特征

婴儿期口腔期0-1.5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肛门期 1.5-3 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感

学前期性器期3-6、7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潜伏期6、7-12 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青春期12--18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30--50 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50岁以后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知识点表格四:认知方式差异分类表

认知风格分类细分含义

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指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

搜索信息

场独立指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

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景时,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

沉思型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景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的现象及所面临

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指经常注意到问题的某一方面,缩小解答范围,局限在特定领域内直至找到唯

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沿

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方面,这种搜集可能是广泛的、松

散的,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

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立法型喜欢创造、制定和计划问题解决方案,并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

执法型喜欢执行计划,遵守规范,以及从既有答案中作出选择

司法型喜欢评价规则、程序和结果

知识点表格五: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四种基本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划分类型解释

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追求实际效益与结果,偏重行动而不是言谈与理论

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好交际、待人友善、重视人际关系

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追求理论知识,喜欢对智力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喜欢独

立思考,寻求逻辑关系

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好奇、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小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使用相关的实物教具,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2005)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哪个时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2006)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

3,埃里克森认为下列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2007)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

4,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阶段表现最为明显(2009)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2010)

A关键期B发展期C转折期D潜伏期

6、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2011)

A0--2 B2--7 C7--11 D11--15

7,、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的过程(2005、2009)

8、认知方式可分为沉思型和()(2006)

9、认知方式可分为场依存型和()(2007)

10、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2008)

11、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在他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2010)

12、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为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2011)

13、在认知风格中场独立要比场依存好哪些(2005)

14、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不好外语了。(2006)

15、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2007)

16、场独立比场依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更高(2008)

17、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0)

18、简述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类型

答案

1C(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的认知活动仅局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智力已先于语言发生,到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其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失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思维特征是认知命题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经常使用实物教具,则是因为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概念,但是还需要具体实物的支持

2C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50)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自我调整与绝望地冲突

3B 4B 5A 关键期最早是由生体学家劳伦兹发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技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6B 7心理自我 8冲动型 9场独立型 10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1最近发展区 12差异性 13错误。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14错误。人类的行为学习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知识难度加大 15正确。有些小学生高年级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且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只是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

16错误。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高低。 17(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18(1)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 (2)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 (3)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 (4)直觉--感受型 (自我表达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了解先行组织者和有意义学习等基本概念;了解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2,理解:学习的性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3,掌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能指导教学实践。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受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用三、认知学习理论与应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桑代克的城市错误说件反射理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用二、联结学习理论与应,关于学历理论的研究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学习的实质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实质概述一、学习与学习理论的432132121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实质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

起的;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3,人类行为和学生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的研究(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形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3,各流派对教学的启示

知识点二:联结学习理论与应用(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学习的实质与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关于学习的实质

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惩罚

四、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1,强化的应用 2,强化的应用

知识点三:认知学习理论与应用(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三)

一、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观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四、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意义学习的条件

4,接受学习的原则:渐进分化、综合贯通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知识点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个体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

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三、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

知识点表格一: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

理论名称实质过程内容条件启示

联结派理论刺激反应之间建

立直接联结

尝试错误习惯强化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习者呈现刺激,

以引发预期的行为;教学是围绕者如

何呈现适当刺激、提供适当的机会,

让学习者作出适当的反应

认知派理论手动构建认知联

顿悟与理解获得期

认知结

主体的预

教学必须基于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

构或图式,使学习者能够将新信息同

原有的知识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

系起来

构建主义

学习理论

略略略略略

知识点表格二:联结学习理论及应用

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经典实验主要观点及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狗的分泌唾液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

分化

尝试错误说桑代克饿猫实验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饿鼠实验行为分类:正强化、负强化、

消退、惩罚

知识点表格三:认知学习理论及应用

代表人物理论名称经典实验基本观点

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略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迷宫实验略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略略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略略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奥苏伯格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2005)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机械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机械地接受学习

2,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证明了学习是()(2006)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识同化的过程 C知识构建的过程 D信息加工的过程

3,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射以后,与其累死的刺激也能诱发出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为()(2007)

A泛化 B消退 C获得 D分化

4,构建主义理论强调()(2010)

A情景学习 B接受学习 C潜伏学习 D机械学习

5,在托尔曼的迷宫试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存在,只不过未表现出来。也就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2011)

A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 C潜伏学习 D获得

6、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2006)

7、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为()(2008)

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2011)

9、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性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2009)

10、只需采用惩罚就可以消除一个人的不良行为(2006)

11、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2010)

12、为了促进学生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006)

13、简述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011)

14、简述教学中如何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2009)

答案

1A 2A桑代克的试验中,猫最初的盲目乱撞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通过这种尝试使错误而无效的动作逐渐被淘汰,正确而有效的动作被保留,实现了“迷笼”情景和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因此,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3A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射

4A构建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不同的人由于原来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产出新的经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支架式学习、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

5C 6操作性行为 7强化 8准备率

9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适应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性为,所以两者的结合效果会更好。

10、错误。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适应性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会更有效

11、错误。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会引起行为变化

12、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3、(1)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1)(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2)构建主义强调已有经验、主动构建、自我发展。(或者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任一方面阐述)(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A支架式教学。即搭“脚手架”,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B情景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是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抛锚是情景教学,建立真实场景C探究学习。强调在做中学、探究式学士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构建知识的过程。D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互相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

第四章学习动机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2,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需要层次理论;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掌握,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

??

????????

??????

???????

??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四、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因素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森成败动机理论:阿特金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强化理论:斯金纳二、学习动机理论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的含义一、学习动机概述///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知识点二:学习动机的理论(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她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它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知识点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学生的报复水准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1,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知识点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知识点表格一:学习动机理论汇总比较

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

派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分别

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成败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或

者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的目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败归隐理论韦纳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

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

效能期待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2005)

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

2,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2006)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C需要层次论D强化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2008)

A生理与安全B社交与尊严C求知和审美D自我实现学习

4,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的、()因素(2009)

A稳定、可控B不稳定、可控C稳定、不可控D不稳定、不可控

5,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是()(2011)

A奥苏泊尔B斯金纳C班杜拉D韦纳

6、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的三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2005、2007)

7、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2006)

8、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和()(2008)

9、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称为:()(2008)

10、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2001)

1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2005)

12、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2008)

13、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09)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2005)

15、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2007)

1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010)

答案

1C 2B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形的关系,而是呈现“U”,也即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有一个最佳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顺利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应该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3D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关系分为高低不等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3、4B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将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和四个因素。三个维度是:内外部因素、稳定非稳定因素、可控非可控因素。四个因素是:能力、难度、努力、运气

5C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6可控性归因7自我强化8避免失败9自我效能感10斯金纳

11错误。因为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有许多主客观条件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12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归纳

1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形的关系,而是呈现“U”,也即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有一个最佳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顺利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应该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14答案详见本章核心知识点题型归纳

15(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2)归因和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3)他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4)他对归因成就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研究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

16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第五章学习迁移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结构的变量对学习变迁的影响;影响学习变迁的因素

3,掌握:如何应用有效地教学措施促进学习迁移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

?略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素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略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概括说相同要素说形式训练说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学习迁移的作用迁移、近迁移

按发生的学习情景:远移、具体迁移按迁移内容分:一般迁、垂直迁移按迁移方向:水平迁移、负迁移按迁移性质分:正迁移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概述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二、迁移的种类(具体参考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知识点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理(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一、形式训练说 二、相同要素说 三、概括说 四、关系转换理论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知识点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知识点表格一: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代表实验 重要观点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官能心理学实验

学科训练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训练;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的内容不慎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重视形式的训练,不重视内容的学习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图形面积知觉实

相同联结的转移;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测验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一

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概括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概括原理;把两个情景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

要性减到最低限度,而突出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知识概括

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

塔、苛

小鸡啄米实验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

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

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

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

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

知识点表格二:迁移的类型

分类依据分类定义举例

迁移性质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阅读技能学会后促进写作技能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骑自行车人再学习骑三轮车

迁移方向水平迁移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等垂直迁移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学习用于乘除

法运算规则的学习

迁移内容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

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就使学习效率提高

具体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

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学会跳水的具体动作,弹跳、空翻、入水等,再去学习新的跳水项目

迁移发生情景不同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原有学习情境极不相

似的其他情境中时

学生在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运

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原来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

情景中

写过《记忆我的妈妈》后学习《记

忆我的老师》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关系转换学说强调下面哪个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2005、2007)

A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B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C对不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通过的原理和概括化的经验D认知结构变量的特性

2,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而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某种倾向性或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即()(2008)A定势B顺应C变式D同化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理论(2009)

A关系转换说B相同要素说C形式训练说D认知结构说

4,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属于()(2010)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5,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2011)

A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书山有路勤为径

6、迁移理论中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2005)

7、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以及迁移的()(2006)

8、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2007)

9、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反对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而提出了迁移的()(2010)

10、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得到提高,并且被提高的官能可以自动迁移到其他情景。持这一观点

的学习迁移理论是()(2011)

11、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2007)

1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起着积极作用(2009)

13、学习迁移的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存在共同成分时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2011)

14、结合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2008)

1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2009)

答案

1B 对情景中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景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所以选择B。A选项是相同要素说强调的内容,C选项是概括学说强调的内容,D选项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强调的内容

2A 定势是指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他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续活动

3B 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相同的或相似的内容时,才能发生迁移

4B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出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5A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的运用于另一种情景,在“温故而知新”之间,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可以实现迁移

6、官能心理学

7、程度8、概括9相同要素说10形式训练说

11、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12、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到阻碍作用

13、错误。学习迁移的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而不是两个学习的相同要素。认为两个学习活动存在共同成分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的是相同要素说

14、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促进教学迁移的教学策略有:(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A 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人横向联系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5、详见本章核心题型归纳

第六章知识学习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知识与知识学习的分类、记忆的三个系统

2,理解:遗忘的规律及遗忘的原因;工作记忆的特点

3,掌握: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运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动机说

同化说

干扰说痕迹衰退说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工作记忆及认知过程长时记忆及认知过程感觉登记及认知过程记忆系统及认知过程二、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知识学习的作用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分类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知识的分类一、知识学习概述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点二: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认知过程(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三)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及其进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同化说 (4)动机说 三、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1,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2,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知识点表格一: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分类 基本单元 表征方式 特点

陈述性知识 组块

时间序列、表象、命题

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也可以

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产生式条件、行动自动化,包括认知策略“做什么”“怎么做”知识点表格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分类依据分类类型定义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一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又称为表征学习;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句子表达的意义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就是把新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

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上位学习又称概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

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知识点表格三:记忆系统

特征/种类信息储存时间信息储存容量认知过程

感觉登记图0.25-1秒/声2-4秒很大,所有感官信息选择性知觉:注意、知觉

工作记忆几秒至2分钟工作活动状

7±2组块复制、组块、编码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巨大,没有限度编码、储存、提取

本章历年真题再现

1、学生在掌握了“猫”“狗”“牛”等概念后,再学习“动物”的概念,这种学习是()(2006)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个组块(2008)

A5±2 B6±2 C7±2 D8±2

3,学生在掌握了“铜”“铁”等概念后,再学习“金属”的概念,这种学习是()(2009)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

4,知识遗忘的进程是()(2010)

A先慢后快B均衡递减C先快后慢D逐渐加快

5,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属于()

A操作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策略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

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行社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2005)

7、根据知识表述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2009)

8、认为遗忘发生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住而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这一遗忘理论是()(2011)

9、陈述性知识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2006、2008)

10、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2007)

1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2008)

答案

1,A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先学习香蕉等概念概括程度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水果的概念,属于上位学习

2C 3A 4C遗忘过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5C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6 命题学习 7程序性知识 8动机说

9错误。因为陈述性知识是描述性知识,是指能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做什么”和“怎么做”属于程序性知识或操作性回答的问题。 10(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又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基础上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上位学习又称概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概括获得新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 11 答案详见本章核心题归纳

第七章 技能学习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技能的概念及其分类;高原现象。

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训练要求。 3,掌握: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本章知识点结构

??

?

????

???

??????

?

?

???????????????????????????????????

????????????????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心智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操作的熟练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定向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技能的作用技能的类型技能的概念技能的一般概述技能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成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三、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2,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 心理学效应 (一)首因效应 又叫第一印象、优先效应、首次效应,通常发生陌生人之间的印象。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比如我们常说,在面试和相亲的时候,精心打扮就是为了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一般来说,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和你闺蜜关系特别好,但是由于最近一件事情,闺蜜伤害你了,就觉得你的闺蜜整个都不好了,就是典型的近因效应的现象。 (三)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我们常说“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就是晕轮效应的现象。 (四)投射效应 就是说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

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或是将自己内心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观点以及行为转移到别人或其他事物上,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减轻内心不安及罪恶感,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获得暂时的表面安宁。比如:“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五)社会刻板印象 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比如:认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英国人都比较绅士,法国人都比较浪漫,商人都是比较精明,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六)霍桑效应 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比如:小明同学正在上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时候,小明同学偷偷的再看小人书,老师巡视过来,小明赶紧把小人书收拾起来,这就是霍桑效应,当观察者知道自己被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新课改中,制定一些教师和学生参加实验,这些教师和学生因得知自己参与实验,受到关注而提高活动积极性,有比平时更加努力和表现,这种效应是( )。 A.期望效应 B.霍桑效应 C.成就效应 D.多米诺效应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