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第五章博弈与竞争策略(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纳什均衡:有n个参与人的战略式表述博弈G={S1,…,S n;u1,…,u n},战略组合s*=(s1*,…,s n*)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对于每一个i,s i*是给定其他参与人s-i*=(s1*,…,s i-1*,s i+1*…,s n*)的情况下第i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即:

u i(s i*,s-i*)≥u i(s i,s-i*) s i∈S i, i

或者用另一种表述方式,s i*是下述最大化问题的解:

s i*∈arg i=1,2,…n

2.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扩展式博弈的策略组合s*=(s1*,…,s n*)是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如果(1)它是原博弈的纳什均衡;(2)它在每一个子博弈上给出纳什均衡。

3.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博弈

4.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博弈的各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得益函数不完全了解,并且各博弈方同时采取行动的博弈。

5.静态竞争: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作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得益都完全了解的竞争模式。

6.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在自愿的基础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组建的松散企业联盟。

二、单选题

1.(B)2.(C)3.(B)4.(A)5.(D)

6.(C)

7.(C)

8.(B)

9.(A)10.(B)

三、多选题

1.(ABD)2.(ABCD)3.(ABC)4.(ACD)5.(AB)

6.(CDE)7.(ABE)8.(AB)9.(A)10.(A)

四、判断题

1.(√)2.(×)3.(×)4.(×)5.(×)6.(ⅹ)7.(ⅹ)8.(√)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我们在签订协议或制度安排时,要使该协议或制度构成一个纳什均衡。

答案要点:

因为假定博弈中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那么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约束下,如果该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则该协议就会自动实施。即当事人都会自觉地遵守这个协议,给定别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因为该规则已是自己的最优选择,偏离规则只会使自己受到损失。而如果一个协议或制度不构成纳什均衡,即不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合,该协议就不会被自动实施,至少是不能持续。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有积极性违背协议。所以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

2.答:此博弈的战略式表述可以用矩阵表来直观地给出

小猪

大猪

(1)没有占优策略均衡,因为尽管“等待”是小猪的占优战略,大猪没有占优战略。大猪的最优策略依赖于小猪的策略:如果小猪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策略是“按”;反之,如果小猪选择“按”,大猪的最优策略是“等待”。因此,不能用占优策略找出均衡。

(2)假定小猪是理性的,小猪肯定不会选择“按”的战略,因为,不论大猪选择什么战略,对小猪来说,“等待”严格优于“按”,因而理性的小猪会选择“等待”。再假定大猪知道小猪是理性的,那么,大猪会正确地预测到小猪会选择“等待”;给定这个预测,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按,等待)是这个博弈唯一的均衡,

(3)举例1:股份公司中,股东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能,但股东中有大股东和小股东之分,他们从监督中得到的收益并不一样。监督经理需要搜集信息,花费时间。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得到的好处显然多于小股东,这里,大股东类似“大猪”,小股东类似“小猪”。纳什均衡是,大股东担当起搜集信息、监督经理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

举例2:股票市场上炒股票。股市上有大户,也有小户,大户类似“大猪”,小户类似“小猪”。这时候,对小户而言,“跟大户”是最优选择,而大户则必须自己搜集信息,进行分析。

举例3:在市场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开发,为新产品做广告,对大企业是值得的,对小企业则得不偿失。所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小企业把精力花在模仿上,或等待大企业用广告打开市场后出售廉价产品。

3.简述静态竞争策略性行为。

答案要点:

(1)静态竞争的概念

(2)产量决策

(3)价格决策

(4)产品决策

4.简述动态竞争策略性行为。

答案要点:

(1)动态竞争的概念

(2)产量领先策略

(3)长期竞争策略

(4)米尔各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六、论述题

1.答:在上述问题构成的博弈中,博弈方为厂商1和厂商2。他们的策略空间都是由不同的产量组成,因为产量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因此理论上产量是有一个上限的,但如果假设产量是连续可分的,则他们各自都有无限多种可选策略。该博弈中两博弈方的得益自然是各自的利润,即各自的销售收益减去各自的成本,根据给定的情况,分别为

u1=q1P(Q)一C1q1=q1[8-(q1+q2)]-2q1=6q1-q1q2-q12

u2=q2P(Q)一C2q2=q2[8-(q1+q2)]-2q2=6q2-q1q2-q22。

两博弈方(厂商)的得益(利润)都取决于双方的策略(产量)。

虽然本博弈中两博弈方都有无限多种可选策略,因而无法用得益矩阵表示该博弈,但纳什均衡的概念同样还是适用的,即两博弈方的一个策略组合(q1*,q2*),只要其中q1*和q2*相互是对对方策略的最佳对策,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并且,如果我们可证实它是该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则它同样是博弈的解。

因此,在本博弈中,(q1*,q2*)的纳什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q1*和q2*的最大值问题:

的解。因为求最大值的两个式子都是各自变量的二次式,且二次项的系数都小于0,因此q1*和q2*只要能使它们各自对q1和q2的导数为0,就一定能实现它们的最大值。令:

解之,得q1*=q2*=2,并且这是唯一的一组解。因此(2,2)是本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也就意味着它是本博弈的解。两厂商将各生产2单位产量,双方得益(利润)都为2×(8一4)一2×2=4。市场总产量为2十2=4,价格为8一4=4,两厂商的利润总和为4+4=8。

上述是两厂商独立同时作产量决策,他们根据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原则行动而得到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究竟怎么样,两厂商有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从社会总体的角度来看效率又如何?为了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个判断,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上面是假设两厂商都是从追求自己一家的利益出发进行决策,虽然他们不能忽视其他博弈方的存在,但却不是关心其他博弈方的利益,不是以总体利益为目标的。如果我们现在以

总体利益为目标来考虑市场的最佳产量,结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条件求出实现最大总得益(总利润)的总产量。设总产量为Q,则总得益U=QP(Q)一CQ=Q(8一Q)一2Q=6Q-Q2。很容易求得使总得益最大的总产量Q*=3,最大总得益u*=9。将此结果与两厂商独立决策,只追求自身利益时博弈的结果相比,总产量较小,而总利润却较高。因此,从两厂商构成的总体来看,后一种方法的效率更高。换句话说,如果两厂商可以合作,联合起来决定产量,找出使总利益最大的产量后各自生产该产量的一半1.5,则各自可分享到比双方不合作,只考虑自己利益而独立决策时更高的利益(4.5>4)。但是,在独立决策,缺乏协调机制的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并不很容易,即使双方认识到了合作的好处,达成了一定的协议,这种协议也往往缺乏足够的强制力,最终是很难维持上述对双方都真正最有利的产量,原因主要是因为各生产一半实现最大利润的总产量的策略组合(1.5,1.5)不是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这个策略组合(产量组合)下,双方都可以通过独自改变(增加)自己的产量而得到更高的利润,他们都有突破限额1.5的冲动,在缺乏有足够强制力的协议等限制手段的情况下,这种冲动注定他们不可能维持限额,最终是大家都增产,直至达到纳什均衡水平(2,2),实现并不是可能实现的最大利润的稳定状态。

(2)本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因此我们考虑用逆推归纳法来分析。根据逆推归纳法的思路,我们首先要分析第二阶段厂商2的决策,为此,我们先假设厂商l的选择为q1是已经确定的。这实际上就是在q1确定的情况下求使u2实现最大值的q2,这样的q2必须满足:

6-2q2-q1=0

即(1)

实际上它就是厂商2对厂商1的策略的一个反应函数。厂商l知道厂商2的这种决策思路,因此他在选择q1的时就知道q2*将是根据(1)式确定的,因此可将(1)式代入他自己的得益函数,然后再求其最大值。即求使:

得最大值的q1*。令q1=q1*时上式对q1的导数为0,可得:3一q1*=0即q1*=3

此时q2*=3一1.5=1.5,双方的得益分别为4.5和2.25。

(3)与两寡头同时选择的古诺模型的结果u1=u2=4相比,斯塔克博格模型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产量大于古诺模型,价格低于古诺模型,总利润(两厂商得益之和)小于古诺模型。但是,厂商1的得益却大于古诺模型中厂商1的得益,更大于厂商2的得益。这当然是因为该模型中两厂商所处地位不同,厂商1具有先行的主动,且他又把握住了理性的厂商2总归会根据自己的选择(q1)而合理抉择的心理,选择较大的产量得到了好处。本博弈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信息较多的博弈方(如本博弈中的厂商2,他在决策之前可先知道厂商1的实际选择,因此他拥有较多的信息)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得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先行动者或者知识信息较少者吃准后行动者或知识信息较多者作为理性的博弈方,不可能为了公平或赌气而采取任何两败俱伤的行为,从而先发制人,选择比同时决策时更大的产量而获得的利益和好处。这一点也正是多人博弈与单人博弈的不同之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很多的,如在某些机会面前,一拥而上大家都要吃亏,这时往往是不知利害、盲目的人上去了,而懂得利害关系的理智的人都缩住了,结果是盲目行动的人反而得利,理智的人丧失了机会。

2.答:(1)现在我们很清楚乙的处境。选择不借虽能保住本钱但也不会有更多的收益;选择借时,若甲信守诺言则不但能保住本钱还能获得

100%的利润,但如果甲食言则血本无归。因此,他决

策的关键是要判断甲的许诺是否可信。注意我们假设博

弈方都是唯一的以自己的利益(即得益)为追求目标的。

在这样的原则下,甲在轮到行为时的唯一选择只有不分,

即独吞采到的金子,实现自己的最大得益4万。乙是清

楚甲的行为准则的,因此他不可能被甲的不会信守的许诺盅惑,知道一旦借钱给甲,甲采到金子以后是决不会与自己对分的,合理的行为是选择不借,保住自己的本钱为上策。对乙来说,本博弈中甲有一个不可信的肯定不会信守的许诺。

(2)该博弈为两博弈方之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当甲选择不分时,乙有两种可以选择的行为,选不打官司,甲独吞4万元,乙什么好处都没有,仍然是血本无归,但当他选择打官司时,则能收回自己的1万元本钱,因此即使不考虑惩罚见利忘义的甲会给他带来的快慰的心理效用,乙的唯一的选择也是打官司,用

法律的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对甲来说,乙的上述

思路他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乙的打官司的威胁是可

信的,是肯定会信守的,他最理智的选择(也是最符

合自身最大利益的行为)是分,双方共享利益,各得

2万元。也就是说,在乙具有保卫自己利益的法律

手段的前提下,甲的分钱的许诺变成可信的会信守

的许诺。这样,已在第一阶段的合理选择应该是借。

在该种条件下这个博弈中两博弈方所采用的策略完整表述如下:乙的策略是第一阶段选择借,如甲在第二阶段选择不分,则第三阶段选择打;甲的策略是如乙在第一阶段选择借,则他在第二阶段选择分。在双方这样的策略组合下,本博弈的路径是(借,分),双方得益为(2,2),实现有效率的理想的结果。

产业组织理论

名词解释 1、垄断的无谓损失(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名词解释)P28 由于垄断企业实行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均衡产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水平,使得社会总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或者福利损失叫做―垄断的社会福利性净损失‖,也叫做―垄断的无谓损失‖,它反映的是资源无效配置的成本。 2、何谓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P20 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单位商品支付的最大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3、何为范围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范围经济(名词解释)P38 范围经济说的是考虑生产k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的产品比由k家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低。 4、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定价方式?(名称解释)P68-71 个人化定价、两部定价、集束定价 5、激励相容约束(名词解释)P85 任何给高需求消费者建议提供的商品数量,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必须等于他们从专门为低需求消费者设计提供的商品数量中能够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6、何谓价格歧视(名词解释)P87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销售者将某一产品的两个亚种以不同的净价格出售给两个购买者,这里买方支付的净价格是经过对同产品差别化相关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后的价格。 7、何谓纳什均衡?如何求解纳什均衡?(名词解释)P115 在其他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激励去改变其目前采用的战略组合。 8、何谓掠夺性定价,如何进行掠夺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9、何谓限制性定价,如何进行限制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制定很低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10、何谓触发策略,企业如何使用触发策略(名词解释)P200 在卡特尔组织中,只要其他所有成员都一直遵守协议,那么参与者就按协议要求选择合作战略。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员背叛协议,则参与成员永远不再选择合作战略,博弈转向非合作纳什均衡。 11、促使卡尔特维持的措施有哪些(名词、简答)P212-213 ①基点定价:选择一个或多个产地作为定价的基点,在选定基点之后,所有产品的运费都要报基点到销售地的价格,而不是报实际产地到销售地的价格。 ②最惠消费者条款:指卖方做出的承诺,它保证如果卖家将同一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后来的购买者,则之前的购买者将获得等同于两价格间差的退款。 ③相遇竞争条款:指某一卖家承诺如果同一产品的其他卖家价格更低,则自己也按照这一最低价格销售。 ④集中销售代理和行业协会。 简答 1、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P43、P48-49 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倾向于增加市场集中度,范围经济也有相似的效应,它倾向于将不同的产品集中于一家企业生产。在产品差别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规模。大规模市场的集中度要低于小规模市场。然而,当沉淀成本随着市场规模而上升时,市场规模的扩张不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 ③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网络效应就是某种商品对任意使用者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效应越大,企业就越是需要扩大规模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此时市场就会变得更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限制进入(退出)、专利制度和保护竞争者等措施直接影响市场结构。 2、何为规模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简答)P34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产业 2.产业组织 3.产业结构 4.产业关联 5.产业政策 6.淘汰产业 7.新兴产业 8.生产要素分类法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二、单项选择题 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 A.产业结构 B.产业关联 C.产业布局 D.产业政策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SCP模式中的S指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结构 C.市场绩效 4.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A.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B.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受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 D.市场绩效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5.产业组织运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 C.计量经济方法 D.系统动力学方法 6.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为() A.幼小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衰退产业 7.把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等的关联分类法是()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产业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 B.产业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 C.产业包括服务及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9.西方管理文化属于() A.关系型 B.亲缘型 C.契约型 D.全球型 10.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11.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A.社会生产目的理论 B.两部类再生产理论 C.垄断与竞争理论 D.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的理论 1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首先是()A.农业与商业的比例关系 B. 工业与商业的比例关系 C. 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 D. 工业内部比例关系 13.直接指导我国近20年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经济实践的经济思想是()A.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 B.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 14.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马歇尔冲突 B.交易费用 C.霍夫曼比例 D.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多项选择题 1.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 A.张伯伦 B.梅森 C.贝恩 D.谢勒 2.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 A.市场结构 B.市场行为 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 3.产业关联理论分析的内容包括() A.前向关联 B.后向关联 C.就业和资本需求量 D.生产的最终依赖度 4.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doczj.com/doc/ce6362369.html,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6362369.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于公共利益。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

一、定义及发展脉络 定义: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 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发展: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 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假定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解释,产业组织理论都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进一步的扩展。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研究假定 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 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有争论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分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 ②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

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指在美国生产汽车的国内生产者所组成的群体,汽车产业可能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也可能为出口供应产品。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市场是指汽车的国内贸易,而不论汽车的产地。这个汽车市场可能由国内汽车产业提供产品,也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产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可以由能满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组织 与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相联系,学者们对产业组织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些学者认为,⑤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⑥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有的学者则认为,⑦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一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完整word版)产业组织理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导论 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哈佛学派 2. 新产业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重点 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谢林 著作:《垄断竞争理论》、《经济集中和垄断问题》、《产业组织》、《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 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 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理论框架:SCP分析范式= S结构—C行为—P绩效 ?结构(structure):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 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conduct):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 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performance):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 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厂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边际收益函数: 总收益函数:TR(y)=p(y)y 边际收益函数:MR(y)=dTR(y)/dy 边际收益: 消费者剩余定义:消费者剩余衡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商品后他的福利(利益)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单个消费者剩余就是某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将购买某种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相加,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总额。 计算公式: 总剩余与福利最大化 1、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就是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

第五章博弈与竞争策略(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纳什均衡:有n个参与人的战略式表述博弈G={S1,…,S n;u1,…,u n},战略组合s*=(s1*,…,s n*)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对于每一个i,s i*是给定其他参与人s-i*=(s1*,…,s i-1*,s i+1*…,s n*)的情况下第i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即: u i(s i*,s-i*)≥u i(s i,s-i*) s i∈S i, i 或者用另一种表述方式,s i*是下述最大化问题的解: s i*∈arg i=1,2,…n 2.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扩展式博弈的策略组合s*=(s1*,…,s n*)是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如果(1)它是原博弈的纳什均衡;(2)它在每一个子博弈上给出纳什均衡。 3.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博弈 4.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博弈的各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得益函数不完全了解,并且各博弈方同时采取行动的博弈。 5.静态竞争: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作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得益都完全了解的竞争模式。 6.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在自愿的基础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组建的松散企业联盟。 二、单选题

1.(B)2.(C)3.(B)4.(A)5.(D) 6.(C) 7.(C) 8.(B) 9.(A)10.(B) 三、多选题 1.(ABD)2.(ABCD)3.(ABC)4.(ACD)5.(AB) 6.(CDE)7.(ABE)8.(AB)9.(A)10.(A) 四、判断题 1.(√)2.(×)3.(×)4.(×)5.(×)6.(ⅹ)7.(ⅹ)8.(√)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我们在签订协议或制度安排时,要使该协议或制度构成一个纳什均衡。 答案要点: 因为假定博弈中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那么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约束下,如果该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则该协议就会自动实施。即当事人都会自觉地遵守这个协议,给定别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因为该规则已是自己的最优选择,偏离规则只会使自己受到损失。而如果一个协议或制度不构成纳什均衡,即不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合,该协议就不会被自动实施,至少是不能持续。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有积极性违背协议。所以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 2.答:此博弈的战略式表述可以用矩阵表来直观地给出 小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