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的中“离愁”应怎样理解?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八年级上诗五首

八年级(上)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吗?为什么? 答: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不能改成“望”。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涧,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的深层寓意。 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3.“心远”二字为全诗之诗眼,它表明__诗人置身度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是说:_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_。“悠然”二字写出了作者_隐居生活的从容、恬淡、闲适_,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__。 《行路难》李白 1.这首歌行体古诗以行路难来描写_仕途的艰难_,表现了诗人既为怀才不遇而悲愁,又对朝廷的中用仍存有希望;既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信心,又感到仕途艰难,命运多舛,复杂矛盾的心绪尽寓诗中。 2.开篇夸写宴席之盛,是反衬“不能食”,表现诗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是诗人“酒”不鞥咽,“羞”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其四个动词是:停、投、拔、顾。 3.诗中用典喻己,增强信念和决心的句子:_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同步训练134也有赏析,背过)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诗人_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歌行体古诗借对暴风雨中茅屋的描写,表现了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_情怀。 2.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洒、挂罥、飘传。 3.作者将自然环境的遭遇与社会环境的煎熬关联起来抒写的句子是自径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_长夜。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升华了全诗精神,说明诗人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的胸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写景),后十句则主要是写(叙事) 2、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句子是__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4、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步训练133页有赏析,背过) 《己亥杂诗》 1、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 2、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怀乡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现身化作春泥奉献全部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2017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饮酒》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燕.脂(yān)车马喧.(xuān) 提携.(xié)折戟.(jǐ)不胜簪.(zān) 殷.勤(yīn) 谩.(màn) 嗟.日暮(jiē)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2)浑.欲不胜簪(简直) (3)黑云压城城欲摧.(坍塌) (4)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5)殷勤 ..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 (6)我报.路长嗟日暮(回答) 3.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3)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4)《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5)《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李清照,宋代(朝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5.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赤壁》中表示议论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 1、引入新课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3、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其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诗是第五首。 春望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雁门太守行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雁门太守行》就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赤壁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国:古义:国都。例句:国破山河在。 今义:国家。 浑:古义:简直。例句:浑欲不胜簪。 今义:浑浊。 殷勤:古义:情意恳切。例句:殷勤问我归何处。 今义:热情而周到。 举:古义:高飞。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了诗人隐居的情境。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春望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这一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时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抒。“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雁门太守行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的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十分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败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渔家傲 意境壮阔,气势磅礴。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饮酒(其五)》 1.资料助读 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基础知识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3.诗歌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4.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三、《春望》 1.资料助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基础知识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饮酒(其五)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lú)车马喧(xuān)东篱(lí)谩有(màn) B.不胜簪(zān)燕脂(yān)折戟(jǐ)搔头(sāo) C.沉沙(chén)干戈(gē)未销(xiāo)蓬舟(péng) D.梦魂(hún)殷勤(yān)嗟日暮(jiē)提携(xié)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飞鸟相与还(相互) B.浑欲不胜簪(简直) C.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D.我报路长嗟日暮(回答) 3.下列语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 B.城/春草/木深 C.半/卷红旗/临易水 D.天接云涛/连晓雾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赤壁》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B.《雁门太守行》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的作用:“半卷红旗”是正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C.《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D.《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5.填空。 (1)陶渊明,字________,又名潜,号________先生,世称靖节先生。________(朝代)诗人、文学家、辞赋家、________家,________诗派创始人。 (2)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

《诗词五首》赏析题答案 2017.12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10、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春望》 1.杜甫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答案:现实主义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答案: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答案:山河依旧、草木蔓生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 达了的主题。 答案: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答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忧国思家的情怀。 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8.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饮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饮酒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自读课文 2.指名朗读 3.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

2019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题】 《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节奏划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主题】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歌鉴赏题】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课题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 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 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 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 化的兴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 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登高》《春 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

《渔家傲》: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读准字音还.(huán)搔.(sāo)簪.(zān)塞.上(sài) 燕脂 ..(yān zhī) 霜重.(zhònɡ) 携.(xié)折戟.(jǐ)长嗟. (jiē) 谩.(màn)蓬.舟(pénɡ) 古今异义结(古义:建造、构筑今义:结合)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书(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浑(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销(古义:销蚀今义:出售) 一词多义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 将自将.磨洗认前朝(动词,拿起) 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 与东风不与.周郎便(动词,给予) 陈太丘与.友期(连词,和,跟) 寒霜重鼓寒.声不起(形容词,沉闷而不响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形容词,寒冷) 殷勤殷勤 ..问我归何处(形容词,情意恳切) 青鸟殷勤 ..为探看(副词,频繁,反复) 词类活用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铜雀春深锁.二乔(名词做动词,囚禁) 文言句式倒装句: 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 新课导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