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

1、百家争鸣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1)提出:

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

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①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

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

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

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②实践:

a、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④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

①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

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历史作用

①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

时期的旗帜。

②实践: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在新三民主

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论著及其主张;

(1)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

①时间: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②论著:《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内容: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2)抗战时期——成熟

①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或延安时期

②论著:《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③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修分两步走: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

①社会主义革命:《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

说。

②社会主义建设: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初步形成:

a、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③成熟并形成体系:

a、1992年"南方谈话"。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2)基本内容:

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⑤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步走)

和战略目标。

⑧关于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导弹:

①1960年,我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

的战略核导弹。

(3)卫星:

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2003年10月神州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籼型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世界性饥饿问题。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1)共同主张及特点:

①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②怀疑神灵,否定绝对权威

③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绝对权威。

④言论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忽视道德,追求功

利。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体现了

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成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推崇理性——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②认识你自己(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③美德即知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14——17世纪)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兴起和高潮:意大利

(4)表现形式: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5)核心:人文主义

(6)斗争矛头:基督教神学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是近代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⑤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

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

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2、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②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导致德意志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

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发源地:德意志

(3)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斗争矛头:天主教神权

(5)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②“信仰即可得救”,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

威(因信称义)

③“与上帝直接对话”,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

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6)意义:

①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教派,被称为新教,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

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

②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和发展。

(三)启蒙运动:

1、时间:17C(源于英国)——18C(高潮、中心于法国)

2、背景:

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③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3、核心:理性主义

4、性质:近代西方第二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既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他们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

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用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个性自由取代封建王权,贵族特权、宗教神权)

7、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2)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七、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奠基者——伽利略(16世纪末17世纪初)

(1)贡献:

A、通过实验验证,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B、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2)意义: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

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创立者——牛顿

(1)标志: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 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定律)

(3)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①经典力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③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

技术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

进入蒸汽时代。

⑤为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相对论与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

A、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相对性原理和光

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B、观点: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

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

化,即会产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C、狭义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

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所

以,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广义相对论

A、时间:1916年

B、观点: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

质存在的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时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

于物质的分布,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解释了万有引力的

由来)

(2)评价:

A、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

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

之中,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

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B、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量子论的诞生和发展

(1)背景:

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②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③在研究热辐射规律的过程中诞生了量子理论。

(2)诞生标志: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3)发展:

①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时间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

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

和量子理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时间的不足。它们的提出,

不仅推动了物理学本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

的角度和方式。

(三)生物进化论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2、理论观点: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影响: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打破了神学禁锢,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救亡

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1)背景:传统动力严重制约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发明:

①纽可门制造出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

②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

③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

(3)意义:

①解决了工业革命中的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发明

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④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和主要标志。

2、电气技术的应用

(1)理论基础: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成果(详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A、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完善。

B、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C、各种电器产品的出现。

(3)电气技术应用的意义

①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推动电力工业、石化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重心由轻工业转

向重工业。

④促成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⑤使城市的面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3、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

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推动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势力日益强大,

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随着

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世界市场初步和最终形成。)

(3)社会财富大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蒸汽

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

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

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

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冷战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知识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

(4)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重视。

(5)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

(6)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7)人们的工作方式突破了空间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添了乐趣。

(8)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9)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10)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消极影响:

(1)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西方文学

A、现实主义文学①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②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3)亚非拉文学①反映了亚非拉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有印度的泰戈尔(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

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梵高的《向日葵》(“扑向太阳的画家”);

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代

表作《樱桃和桃子》

(印象主义产生背景及特点:受光学发展的影响,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

4、现代主义: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

(1)诞生的标志: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

(2)发展①无声电影: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②有声电影:1927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获得成功。

③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1)发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总结每一个知识点,会让你更容易掌握课本内容。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

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 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 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

“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 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 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 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