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

323 Hospital

急性间质性肾炎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肾病透析中心卢晓昭

兰州军区解放军第323医院

2015年全军远程教学科目

基本概念AIN 的定义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临床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可伴全身过敏4由药物、感染、自免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3是一种急性肾损伤

5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AIN 和ATN 未进行区分20th 世纪早期发现许多AIN

Councilman

描述的存在

差异,由于

继发于感染后,故命名

为AHIN 使用ATIN (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来统一描述AIN 和ATN

1940s

1960s AIN 和ATN 均属于AKI (Acute Kidney Injury)现在该图引自Case Rep Nephrol.2014;2014:792954

流行病学AIN是AKI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2014年,肾活检大于500例的单或多中心报道,英文文献,pubmed数据库(共计81322例)

荟萃分析:Clin Nephrol. 2014;82(3):149-62.

结论:

1

AIN的肾活检检出率为1-10%,平均2.8%

2

AIN在ARF中的

检出率为6.5-

35%,平均

13.5%

3

估计AIN在AKI

中占15-20%

不是所有急性肾衰的患者都会接受肾活检,为此,AIN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病因分析药物是引起AIN的主要原因

病因分析引起AIN的药物种类分析

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拮抗剂大于50例的报道:甲氧西林、利福平、环丙沙星

其它: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昔洛韦及其类似物;多西环素等四环素类;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克林霉素、呋喃妥因……

大于30例的报道:非选择性COX抑制剂:非诺洛芬>布洛芬>萘普生;COX

2

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其它: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二氟尼柳、安替比林、保泰松、安乃近、尼美舒利、吡罗昔康……

大于50例的报道:奥美拉唑

其它PPIs: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美拉唑>雷贝拉唑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其它抗肿瘤药物:异环磷酰胺、阿霉素、卡介苗、贝伐株单抗、卡铂、吉西他滨、西地尼布、干扰素、来那度胺、培美曲塞……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吲达帕胺、氨苯蝶啶……其它:别嘌醇、5-氨基水杨酸、安非他命、硫唑嘌呤、卡托普利…...

病因分析非药物引起的AIN 病因分析

Kidney Int. 2010; 77, 956–961

Clin Nephrol. 2014;82(3):149-62

Kidney Int. 2015; 87, 458–464

感染细菌:大肠杆菌、布鲁氏菌、军团菌、沙门氏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耶尔森菌……病毒:HIV 、汉坦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其它: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血吸虫、弓形虫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大于50例的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它:结节病、干燥综合征、自免性胰腺炎、ANCA 相关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炎症性肠炎、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肌炎……其它系统性疾病特发性疾病:抗TBM 病、TINU 综合征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金属物和盐:钙、汞、铅中毒;草酸盐、尿酸盐其它:移植物排斥反应、蛇咬伤、虫咬伤等

发病机制AIN是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

药物微生物结合于TBM形成半

抗原

被小管上皮细胞水解,

产生外源性抗原

抗原识别期

抗原递呈期

免疫调节期

效应期

活化的T 细胞

T细胞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

富集更多炎症细胞

细胞毒效应

小管上皮损伤

小管间质纤维化

CKD

成纤维细胞活化

细胞外基质分泌

发病机制当前对AIN发病机制的认识

1.除抗TBM疾病、甲氧西林诱导的AIN以及一些免

疫系统疾病,大部分AIN,组织活检免疫荧光检

测阴性;

2.活化的T辅助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诱导

了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毒效应;

3.炎症细胞在间质浸润是AIN的主要病理特点,这

些炎症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巨噬细胞;

4.大约在炎症浸润7天左右即可观察到间质纤维化;

病理表现经典的表现

1.间质弥漫或斑片状炎症细胞浸润

2.间质水肿

3.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损伤7-10d)

4.

小球和血管基本正常

肾脏组织,Masson染色,400×。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管周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球正肾脏组织,HE染色,400×。间质纤维化(箭头),小管萎缩(箭)。

1.D-AIN,常可见间质肉芽肿样病变,注

意与结节病、结核或其它感染疾病相鉴别

肾组织,HE染色,600×。上皮样细胞及由其融合成片的多核巨细

胞形成边界清楚的肉芽肿性病变(Nat. Rev. Nephrol. 2010; 6,

461–470 )

2. 免疫荧光在大部分患者是阴性的,偶然能观察到颗粒状或线性的IgG沉积于TBM;在抗TBM病、系统性免疫疾病和

少数药物引起的AIN,免疫荧光阳性。

3.在一些NSAIDs引起的AIN(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可见足细胞足突消失

临床特点可能出现的一般表现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发生几率急性肾功能衰竭

100%急性肾衰需要透析

40%发热

36%关节痛

45%皮疹(一过性)

22%腰痛

30%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35%

肉眼血尿

5%镜下血尿

67%白细胞尿

82%非肾病性蛋白尿

93%肾病性蛋白尿

2.5%肾外表现1.D-AIN 典型的三联征:发热皮疹关节痛2.感染诱导的AIN 和特发性AIN ,肾外表现不具有典型性同时发生几率约15-20%(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肾损伤表现方面1.所有患者均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为非少尿型2.腰痛发生于肾小囊水肿的患者两个中心AIN 临床资料分析:Kidney Int 2008; 73: 940–946

1. 肾功能异常:

以肌酐升高为主,可伴有尿素、尿酸升高

2. 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伴有总白细胞升高

3. 尿常规:

1)白细胞尿或脓尿

2)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占尿白细胞5%以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3)血尿

4)蛋白尿,一般为轻度,不超过2g/d,但NSAIDs导致的AIN可出现大量蛋白尿

4.肾小管酸中毒

病变在近端肾小管

尿液:碳酸氢盐尿、肾糖尿、氨

基酸尿、β2微球蛋白尿、磷酸盐

尿、尿酸尿。

血液:酸中毒、低磷酸、低尿酸

病变在远端肾小管

尿液:尿PH值>6,尿氨和可滴定酸

降低,尿钠、钾、钙和磷酸盐增加

血液:酸中毒、低钠、低钾、低钙

病变在皮髓质结合区

尿液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

5.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MCP-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与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有较好相关性

NGAL(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tin)

与小管损伤和萎缩有较好相关性

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

1.B 超

肾脏增大(间质水肿),

少数患者可出现肾周水肿

双肾增大,肾周渗出明显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2周,双肾仍大,但肾周

渗出缓解

2.放射性镓(Ga67)扫描:1/3的患者可阳性,缺乏特异性

诊断药物引起的AIN (D-AIN )肾脏损伤

肾功能异常尿检异常肾小管酸中毒

药物史

抗生素

NSAIDs

PPIs…

肾外表现发热、腰痛、皮疹

白细胞升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理学检测

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化(7-10d 后可见)

AIN

诊断不同病因引起AIN的特点

D-AIN,从使用药物到出现肾损伤平均约10天左右,其中,部分抗生素可在使用后1天出现肾损伤表现,

而一些NSAIDs可在数月后出现

感染诱导的AIN和特发性AIN,肾外表现不具有典型

TINU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

征),AIN发生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眼部葡萄膜

炎,多为双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

非D-AIN,应当根据病史、肾脏损伤表现和病理表现进行诊断,

其中,病理诊断为主要依据

物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分析抗菌药

物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分析抗菌药 发表时间:2016-04-18T10:55:30.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张娟解海霞[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尤以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引起的AIN多见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5年我院收治抗菌药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需使用激素和血液透析的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6~72岁,平均52岁。16例患者均在运用上述药物后出现少尿型或非少尿型ARF,伴或不伴过敏体征。其中少尿型ARF 15例,非少尿型ARF 1例。 1.2方法 16例立即停用上述药物,在透析的基础上,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中3例重症患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例肾活检证实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轻微受损,故肾检病理检查是确诊、鉴别诊断AIN的主要方法。避免漏诊或误诊指导治疗。 2、结果 本组10例患者行血透治疗,排除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上运用强的松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例联合口服环磷酞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阻止进一步的免疫损伤。72小时内全部出现利尿和血肌酐下降。经治疗肾功能改善,3个月后尿检转阴,尿蛋白消失,肾功能正常。 3、讨论 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尤以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引起的AIN多见。此外,抗病毒药、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引起AIN。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中草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报道。AIN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导致迟发性超敏反应及T细胞直接介导的毒性作用。另外,血液中IgE水平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速发型超敏反应也参与AIN致病作用。 AIN的诊断常依据临床表现如急性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皮疹、蛋白尿、血尿、脓尿、腰痛和肾衰。AIN的临床过程和实验室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与剂量无关,往往存在合并用药。肾脏活体组织检查对AIN的确诊是必要的,但并不都是可行的,取决于患者的总体状况。 本组16例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6例患者有发热、9例药疹,15例有无菌性白细胞尿,13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14例有血尿,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例为少尿型ARF,l例为非少尿型ARF。本组13例患者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而确诊,3例患者曾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IgA肾病。尿沉渣常有颗粒管型和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尿中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尤其是尿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大于尿自细胞总数的5%,是最佳的临床诊断依据。一组随访9~30个月的回顾性研究也表明,激素治疗组较无激素组血肌酐水平下降快,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较明显。 临床表明肾损害的表现往往与原发病相混淆,常阗病情加重或常规检查而发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延误诊治。一旦出现,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恰当治疗,常可痊愈。文献报道,50%—70%的药源性ARF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死亡率仅6%-10%,仅20%发展为CRF。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要有足够认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慎用肾毒性药物,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l]尹广,黎磊石,等.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13:73—74.[2]李晓玫.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内科杂志,2002:22(5):306.

间质性肾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间质性肾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间质性肾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微血管损伤、肾小管细胞损伤、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纤维母细胞表现型的变化,肾小管细胞一纤维母细胞相互作用,使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间质浸润等。当然其症状也是各不同的,大都因人而异。 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无特异性。主要突出表现为少尿性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可伴有疲乏无力、发热及关节痛等非特异性表现。肾小管功能损失可出现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部分患者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 药物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常有较为典型的病程:在使用致病药物数日或数周后出现出现肾功能损伤,尿量可减少或无变化,尿检异常,部分伴有肉眼血尿、无菌性性白细胞尿、腰痛,一般无高血压和水肿,常伴有全身过敏症状如发热、皮疹、嗜酸细胞增多三联征,多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对于男性而言,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导致的尿路梗阻是其重要原因。血源性感染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好发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NSAIDs的患者。 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皮疹、肌肉疼痛、眼葡萄膜炎,部分患者伴淋巴结肿大,尿检示轻至中度的蛋白尿,肾小管损伤明显,非少尿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慢性间质性肾炎常为隐匿、慢性或急性起病,因肾间质慢性炎症改变,主要为纤维化组织增生,肾小管萎缩,故常有其共同临床表现。 1、患者常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多尿或夜尿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纳差、乏力、消瘦等非特异症状,一般无水肿,一些病例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轻度尿改变、肾功能减退、贫血、肾性骨病而怀疑本病。部分患者经询问病史可发现用药史或理化因素接触史。部分由系统性疾病所致者可有原发病的表现。 2、尿常规通常表现为轻度蛋白尿(定性微量~+,定量一般<0.5g/d),尿蛋白常为小分子的肾小管性蛋白尿。尿沉渣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一般无红细胞和管型。实验室检查可出现低比重尿、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碱性尿及低磷血症、

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4T10:31:56.7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作者:夏浩 [导读] 目前,急性间质性肾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并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且可累及肾血管亦或者是肾小球,危害性非常大[1]。 湖南省衡东县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400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在急性间质性肾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病患60例,将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成试验和对照两组,当中,试验组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分析两组血肌酐水平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的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血肌酐水平为(228.51±10.96)umol/L,比对照组的(451.63±15.12)umol/L 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76.67%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用免疫抑制剂对急性间质性肾炎病患进行佐治,可有效改善其血肌酐水平,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间质性肾炎;血肌酐;免疫抑制剂;临床疗效 目前,急性间质性肾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并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且可累及肾血管亦或者是肾小球,危害性非常大[1]。研究发现,急性间质性肾炎具有发病急骤等特点,患者在发病后可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与肾脏间质水肿的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引发多脏器功能紊乱的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此研究,笔者将以60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接诊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为对象,着重分析急性间质性肾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病患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之分成试验和对照两组(n=30)。当中,试验组有男性17例和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65岁之间,平均(43.17±5.26)岁;对照组有男性18例和女性12例,年龄介于33-65岁之间,平均(43.92±5.03)岁。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对治疗所用药物均耐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信息完整,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比较两组的年龄和病情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3] (1)近1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者。(2)合并其它肾脏疾病者。(3)过敏体质者。(4)中途退出治疗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按照常规治疗方案对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内容包括维持酸碱平衡、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与抗炎等,试验组加用免疫抑制剂,详细如下:泼尼松,10mg/次,经口服用,3次/d,本药品由“阿特维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44031107。两组的疗程均为8w。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经分析后作出比较。 1.5 疗效判定[4] 以下述标准作为参考评估两组连续治疗8w后的疗效。(1)显效,水肿等症状彻底消失时,肾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24h尿蛋白水平<0.3g。(2)有效,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24h尿蛋白水平降低>50%。(3)无效,水肿等症状未缓解或者加重,肾功能指标无变化,24h尿蛋白水平降低不足50%。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计算利用如下公式:[(有效+显效)/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肌酐水平分析 试验组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肌酐水平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血肌酐水平的对比分析表(umol/L) 2.2 治疗效果分析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76.67%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2。表2 两组疗效的对比分析表 [n,(%)]

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24例分析

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24例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临床特点,提高D-AIN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4例明确由药物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IN)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的尿蛋白均转阴,肾功能恢复至基线水平,93.55%患者的尿N一乙酰一8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明显下降。结论D-AIN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肾活检是确诊的惟一手段,早期确诊后及时停药,早期应用激素,必要时加用环磷酰胺,大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词】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 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是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重要原因,可以引起AIN的药物很多。其中以B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ASID)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急慢性过敏反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18~54岁,平均(36.6±10.1)岁,24例患者既往皆无明确肾脏病史。 1.2 致病药物特点抗生索所致者20例,其中11例患者联用了两种以上抗生素,7例患者因发热合并使用了解热镇痛药,其他有阿昔洛韦2例,别嘌呤醇1例,中药1例。使用前三位的抗生素依次为B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所有患者均为初次使用致病药物,无一例既往有与本次致病药物类似的过敏史。应用的药物剂量均为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用药。 1.3 临床表现发热19例,皮疹2例,关节痛1例,腰痛14例,上腹痛4例,恶心呕吐12例,少尿1例。 1.4 实验室检查15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54.6~558.8 μmol/L,平均血清肌酐(285.2±12 2.7)μmo l/L,蛋白尿18例,白细胞尿16例,镜下血尿9例,肾性糖尿5例,尿B2微球蛋白升高16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例。B超检查双肾体积增大14例,双肾体积正常11例。 2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立即停用致AIN的药物,9例肾功能正常的病例停用致病药物后7~14 d尿检恢复正常,15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早期使用强的松30~40 mg/d。疗程1个月,并予支持治疗,其中1例需血液透析,随访2个月尿检及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路径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ICD–10:N14)。 (二)诊断依据。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肾脏病学》(王海燕著,第三版)。 1.近期用药史。 2.可有皮疹或无药物过敏表现。 3.尿沉渣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尿嗜酸性白细胞升高,且排除泌尿系感染所致。 4.肾小管和/或肾小球功能损害。 一般认为有上述表现中前两条,再加上后两条中任何一条,即可临床诊断本病。但非典型病例(尤其是由非甾体抗炎药致病者)常无第二条,若条件许可,应尽量借助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肾脏病学》(王海燕著,第三版)。 1.去除病因: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停药后肾功能无明显恢复者,或肾活检提示肾间质弥漫炎症细胞浸润或有肉芽肿形成时,在无激素使用禁忌时,应使用泼尼松(龙)治疗,剂量0.5–1mg/kg/d,4~6周或待肾功能明显好转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一般在6个月左右;对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目前无统一意见,可根据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个体化选择处理;若激素使用两周效果不明显,或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肾功能的恶化,可考虑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注意监测用药后的毒副作用。 3.对症支持疗法,治疗合并症。对已经出现急性肾衰竭者,则应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4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疾病编码。

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又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急慢性损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常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多种原因导致短时间内发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肾小管不同程度受损伴肾功能不全为特点,临床表现可轻可重,大多数病例均有明确的病因,去除病因、及时治疗,疾病可痊愈或使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炎病理表现以肾间质纤维化、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特征。 疾病病因 急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病因 急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病因如下:①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痛剂、抗惊厥药、利尿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其他药物,详见表1);②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支原体、衣原体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④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轻链沉积病、多发性骨髓瘤;⑤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⑥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病因 慢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病因如下:①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间质性肾炎、多囊肾、髓质囊性病变及遗传性肾炎;②药物性肾病:非甾体抗炎药、马兜铃酸类药物、环孢素及顺铂等引起的肾损伤;③尿路疾病:梗阻性肾病、返流性肾病;④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慢性肾盂肾炎;⑤重金属中毒:如铅、镉、锂中毒;⑥物理性损害:如放射性肾病;⑦系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慢性移植排斥反应)、代谢性疾病(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肾病、低钾性肾病)、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轻链沉积病)等系统性疾病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1-3] 发病机制 病因不同,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也不同。 1. 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 (1)免疫损伤:免疫复合物沉积、抗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均参与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药物、某些内毒素等可作为半抗原结合于TBM,引起针对TBM 成分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间质,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抗肾小管基底膜肾炎中的抗TBM 抗体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上述抗体介导的损伤过程中,大量单个核细胞,尤其T 细胞在间质浸润,是间质性肾炎发生、发展的关键。 (2)药物或毒物直接损伤:绝大多数毒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长期小剂量摄入关木通则通过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马兜铃酸代谢产物与细胞DNA 形成马兜铃酰胺-DNA 加合物等机制,导致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重金属和化学毒物对肾组织细胞也具有高亲和性,可直接造成肾毒性损害,改变细胞通透性及转运功能,影响酶和核酸的功能,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某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功能,造成细胞“呼吸窘迫”和损伤。止痛剂代谢产物在肾髓质中高度浓缩,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膜,通过减少扩血管性前列腺素引起肾组织缺血和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内源性毒素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有毒性,如轻链可进入细胞核、激活溶酶体,导致细胞脱屑和裂解、细胞质空泡变性、微绒毛脱落等。 (3)感染:肾脏局部或全身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引起肾间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反应,导致局部炎症反应,释放活性氧和蛋白酶,损伤肾小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 *导读: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突然发 生的以肾间质炎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不同程度退行性变伴肾功能不全的一个综合征,习惯上简称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以肾 间质炎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不同程度退行性变伴肾功能不全的一个综合征,习惯上简称急性间质性肾炎。因为本病肾小球和肾血管大多数正常,故与人们习惯称的肾小球肾炎不同。本病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和药物,另外部分患者寻找不出特异性病因而称之为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本病没有明显的地区分布,除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与使用某种药物有关外,感染性或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都以女性比男性高,尤其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但老年男性发病率也很高。本病90%的患者是可治的,而病理损害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不当者,可遗留肾功能不全而造成永久性肾功能损害。 治疗 (一)停用致敏药物去除过敏原后,多数轻症急性间质性肾炎即可逐渐自行缓解。 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

(二)免疫抑制治疗重症病例宜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 30--40mg,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共服用2-3个月,能够加快疾病缓解。 激素的使用指征为: 1、停用药物后肾功能恢复延迟; 2、肾间质弥漫细胞浸润或肉芽肿形成; 3、肾功能急剧恶化; 4、严重肾衰透析治疗。为冲击疗法或口服。很少需并用细胞毒药物。 (三)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病例应及时进行透析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预后较好,大多数为可逆性,少数病人可遗留肾损害,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其预后主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肾功能状况、肾间质浸润的程度、急性肾衰的持续时间和年龄等有关。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对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对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9-04-10T16:12:55.62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作者:张慧 [导读] 采用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尿症状及肾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58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29例。A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治疗,B组患者给予EPO 及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降低,且B组患者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 0.05)。结论:采用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尿症状及肾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甲泼尼龙;急性间质性肾炎效果 Efficacy of erythropoietin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erythropoietin (EPO)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29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whil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EPO and methylprednisolone.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erum creatinine and urea nitrogen levels in both groups were decreased, and those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Il-6 and TNF- levels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nd were lower in group B than group A (P <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 0.05).Conclusion: EPO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maturia symptoms and re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erythropoietin;Methylprednisolone;Effect of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前言: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由于肾间质直接感染造成急性小管间质性炎症的肾脏疾病,临床上因药源性感染而引发的该疾病较为多见[1]。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的侵袭。临床上,该病症的治疗多以抗感染、抗菌药物治疗为主。针对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本院在抗菌、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效果显著,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58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29例。A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7、12例;平均年龄(43.8±3.5)岁;病因:抗生素引起14例,混合用药引起10例,非甾体类药物引起5例;治疗前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为155~925μmol/L,尿素氮水平为5.0~50.4mmol/L。B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8、11例;平均年龄(43.9±3.8)岁;病因:抗生素引起13例,混合用药引起9例,非甾体类药物引起7例;治疗前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为150~910μmol/L,尿素氮水平为5.5~51.8mmol/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停用会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同时给予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及相关护理。A组患者主要采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甲泼尼龙以静脉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500mg甲泼尼龙+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时间需30min以上,而后剂量可适当减少,连续治疗3d。3d后指导患者口服泼尼松,剂量为0.5mg/(kg·d)。B组患者则主要采用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其中甲泼尼龙治疗方法同A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EPO进行治疗,方法如下:皮下注射EPO,剂量为50IU/kg,注射3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手工法采用二乙酰-肟法测定尿素氮、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所用仪器为日本产日立7150型生化全自动分析仪;酶促两点法试剂盒;定值血清,手工法调剂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人IL-6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IL-6水平,原理为双抗体夹心法。采用人TNF-α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TNF-α水平,原理为细胞毒生物学检测法。比较两组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尿、尿蛋白等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为显效;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症状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降低,且B组患者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

急性间质性肾炎

323 Hospital 急性间质性肾炎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肾病透析中心卢晓昭 兰州军区解放军第323医院 2015年全军远程教学科目

基本概念AIN 的定义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临床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可伴全身过敏4由药物、感染、自免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3是一种急性肾损伤 5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AIN 和ATN 未进行区分20th 世纪早期发现许多AIN 与 Councilman 描述的存在 差异,由于 继发于感染后,故命名 为AHIN 使用ATIN (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来统一描述AIN 和ATN 1940s 1960s AIN 和ATN 均属于AKI (Acute Kidney Injury)现在该图引自Case Rep Nephrol.2014;2014:792954

流行病学AIN是AKI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2014年,肾活检大于500例的单或多中心报道,英文文献,pubmed数据库(共计81322例) 荟萃分析:Clin Nephrol. 2014;82(3):149-62. 结论: 1 AIN的肾活检检出率为1-10%,平均2.8% 2 AIN在ARF中的 检出率为6.5- 35%,平均 13.5% 3 估计AIN在AKI 中占15-20% 不是所有急性肾衰的患者都会接受肾活检,为此,AIN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一、定义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类型,肾间质病变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伴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肾小管常出现退行性变、甚至坏死。 二、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依据 1. 有过敏药物使用史。引起过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利尿剂、呋噻米、利福平、卡马西平、别嘌呤醇等。 2. 全身过敏反应的表现:发热、皮疹、过敏性关节炎导致的疼痛红肿、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 3. 尿检异常。无菌性白细胞尿(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尿),可伴白细胞管型,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轻度至重度蛋白尿。 4. 肾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呈短期内进行性加重,近端和(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部分损伤及肾小球功能损害。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肾大小正常或偏大。 具备以上①②及③和(或)④者,可临床拟诊。 5. 肾脏病理学检查对可疑病例,需肾活检确诊,并有助于判定预后。 三、鉴别诊断 1. 与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肾脏疾病鉴别,包括狼疮性肾

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2. 急性肾小球肾炎。 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4.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白细胞尿相鉴别,包括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慢性肾衰、肾盂肾炎、肾移植后急性排异等。 四、一般检查 (一) 常规必查项目: 尿液分析 血液分析 大便常规+潜血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红细胞位相 生化八项 肝功八项 血尿酸 血肌酐 血清光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脂八项 血沉

凝血四项 乙肝两对半 肝炎五项 血抗HIV 梅毒确证实验 血型鉴定 肾穿刺活检:无肾穿刺活检术禁忌症患者应行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二) 选查项目: 尿钠、尿钾排出量 清洁中段尿培养 免疫五项 κ链、λ链 抗核抗体 抗双链DNA 抗体 ENA七项 血管炎四项、 (暂无项目:尿蛋白电泳) 五、辅助检查 (一) 常规必查项目: 泌尿系超声检查

间质性肾炎怎样用药物治疗

间质性肾炎怎样用药物治疗 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主要是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能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得了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要及时治疗。 长沙普济肾病医院介绍对间质性肾炎患者来说,饮食禁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间质性肾炎治疗的辅助使其成为患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具体间质性肾炎的饮食指导如下:1、间质性肾炎应该多漱口,口唇干燥者可涂护唇油。2、指导间质性肾炎患者识别并及时报告体温异常的早期体征和表现。 另外,有些中老年人患有间质性肾炎。他们常常会感到双腿酸软、小便频繁、腰酸背胀、精神不振等,一般是因为肾脏发生了病变。那么这时间质性肾炎怎样饮食呢?应选用红豆、玉米食用,但胡椒、花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应禁用。肾病病人必须要忌盐。尿量少或水肿时,除服药外,可选用一些具有利水适用的食物。 此外,间质性肾炎病人应该多喝水,并且在间质性肾炎的饮食方面要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清淡的半流质食物。出汗后要更注意保暖,及时的更换衣被。口唇干燥者可涂护唇油。体温超过38.5度时应该给予物理降温,慎用药物降温,因为退热制剂易致敏而加重病情,物理降温后半个小时后应该测量体温,并记录。 间质性肾炎的检查影像学检查:间质性肾炎B超可显示肾脏呈正常大小或体积增大,皮质回声增强。慢性间质性肾炎B超、放射性核素、CT等影像学检查通常显示双肾缩小、肾脏轮廓不光整。影像学检查还有助于判断某些特殊病因,如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肾脏囊性疾病等。静脉尿路造影(IVU)可显示止痛剂肾病特征性的肾乳头坏死征象。由于造影剂具有肾小管毒性,因此,在肾小管损伤时应慎用。 间质性肾炎的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磷血症和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血尿酸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间质性肾炎贫血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升高,可伴IGE升高,特发性间质性肾炎可有贫血、嗜酸细胞增多、血沉快、CRP及球蛋白升高。 药物治疗: 1、对原发病,要给予强力的药物治疗; 2、对有尿路梗阻、尿液返流等疾病,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3、对急性过敏性interstitial nephritis,应用强的松治疗,可有效地缩短肾脏恢复时间。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 nephritis,interstitial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AIN),也称急性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导致短时间内发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肾小管不同程度受损伴肾功能不全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病是导致急性肾衰竭原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和感染是本病常见的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可轻可重,大多数病例均有明确的病因,去除病因、及时治疗,疾病可痊愈或使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 疾病病因 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原因有:①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痛剂、抗惊厥药、利尿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其他药物;②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支原体、衣原体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④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轻链沉积病、多发性骨髓瘤;⑤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⑥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在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致人类间质性肾炎的相关靶抗原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肾小管基底膜(TBM)成分(如糖蛋白3M-1 等)、肾小管分泌的蛋白(如Tamm-Horsfall 蛋白)、肾外抗原可能参与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过程。大多数急性间质性肾炎是由于肾外抗原导致的,如药物或某些病原微生物,其具体机制如下:①作为半抗原与TBM 结合,改变肾脏自身蛋白的免疫原性,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常见于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②肾外抗原与TBM 具有相似的抗原性,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引发针对TBM成分的免疫反应,常见于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③外来抗原直接种植于肾间质内或与TBM结合。④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间质的沉积,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过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病理显示肾脏间质浸润细胞多为T 细胞,有时甚至可形成肉芽肿样结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和IgA肾病伴间质小管损伤患者肾间质和肾小管上皮细胞B7-1 和B7-2 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肾间质中CD4+、CD8+细胞显著增加,且CD4+细胞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IgA 肾病患者。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间质中表达协同刺激因子B7-1 和B7-2 的细胞数量不仅明显高于正常人,也比伴严重小管间质损伤的IgA 肾病患者明显增加(P <0.05),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B7-1 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些现象均说明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少数药物[ 如甲氧西林(新青霉素I)] 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血循环中可检测到抗TBM抗体,免疫荧光可见IgG 呈线样沉积于TBM,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在该类患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1-2] 临床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病率在肾活检中占2% ~3%,并且以每1% ~4% 的速度递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于1万余例肾活检病理资料的分析表明,小管间质性疾病占3.2%,其中急性间质性肾炎占小管间质性疾病的34.3%。所有以急性肾功能衰竭起病的患者中,急性间质性肾炎占29.5%。急性间质性肾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老年人,儿童相对少见,国外研究报道平均起病年龄65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283 例年龄≥60 岁患者研究显示,急性间质性肾炎是老年人急性肾功能不全最主要原因,占39%。Baker 等对128 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研究表明,药物相关占71.1%,感染相关占15.6%,结节病相关占0.8%,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眼色素膜炎综合征占4.7%,7.8% 的患者病因不明。 急性间质性肾炎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无特异性。主要突出表现为少尿性或非少尿

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 陈楠 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摘要:间质性肾炎是引起肾脏衰竭的重要病因,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间质—小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肾间质炎症与肾小管的损害一同发生,受累的肾小管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常有明显改变,故通常统称为小管间质性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间质性肾炎的病因为大家所认识,对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断发展的化学检验和辅助检查手段为我们更加快捷的诊断间质性肾炎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旨在以上方面,探讨间质性肾炎的相关问题。 ------------------------------------------------------------------------------- 关键词: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病 间质性肾炎并非单一病种,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间质—小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肾间质炎症与肾小管的损害一同发生,受累的肾小管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常有明显改变,故通常统称为小管间质性肾病。 一、间质性肾炎的一般特征 (一)间质性肾炎的共同表现 1.病理损害:间质性肾炎是根据形态学标准而确定。间质的病理变化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多种改变,即①间质水肿。②间质纤维化。③细胞浸润:这些细胞为中性多核细胞;嗜酸性多核白细胞;圆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其它细胞。多形态浸润,指多种类型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单一形态浸润,指单一类型的细胞,常见于白血病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堆集形成肉芽肿;嗜脂细胞(泡沫细胞)。④无形态的沉淀和结晶,其性质需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鉴定。 肾间质损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受累,小管基底膜增厚、破裂,扁平上皮细胞萎缩,与基底膜分离。小管有丝分裂,小管腔增宽,可见蛋白和细胞管型,以白细胞管型为主。 急性损害表现为肾间质水肿和细胞浸润,而无肾血管和小球的损害;若早期诊断治疗,病变可完全消退,无疤痕形成。陈旧性损害为慢性,有广泛间质纤维化。肾小球和肾血管周围硬化,病理演变的速度随病人不同而异。如去除病因,可减缓间质损害的速度。 2.临床表现: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多无少尿、无高血压,常伴尿钠排泄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因无明显尿量减少,故临床常疏忽ARF诊断。慢性间质性肾炎(CIN)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和髓质功能不全综合征,其表现是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肾小管功能异常,以远端小管受累为主。尿液酸化功能和浓缩功能障碍,失盐性肾炎。由于尿钠排泄增加,故高血压并不十分常见,很少发生严重高血压。亦可累及近端小管,肾性糖尿,尿碳酸氢盐丢失增多。 尿液检查24小时尿蛋白多少于1g,b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β-葡萄糖苷转移酶增高,尿电解质排泄增加。尿沉渣检查可见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管型。 超声波和影像学检查包括:①肾脏B型超声波:可了解两侧肾脏大小、部位、形态、泌尿道有无结石、梗阻。 ②静脉肾盂造影:意义同前。③同位素扫描:99mTC-DMSA巯基丙醇丁二酸,特别是99mTC-DTPA(二乙三铵五醋酸)同位素扫描有助于了解肾小球滤过率、两侧肾脏各自功能。 (二)各种不同病因所致慢性的间质性肾炎 1. 间质性肾炎伴尿动力学紊乱: (1)尿路梗阻性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分单侧梗阻和双侧梗阻(后者包括独肾尿路梗阻)。①单侧肾盂积水:临床症状隐匿,不易发现。根据肾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可作出诊断。静脉肾盂造影表现病侧肾盂肾盏腔增大,输尿管扩张,肾皮质区萎缩变薄。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②双侧完全性尿路梗阻:如双侧肾盂积水。不管何种病因所致,临床表现为ARF、无尿。病理示广泛肾实质细胞坏死。该病一旦作出诊断,应立即手术,去除梗阻。 (2)膀胱输尿管返流性间质性肾病:该病是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病因。当膀胱输尿管返流明显伴高压时,可造成肾脏从乳头到皮质区呈条束状萎缩,纤维疤痕,肾盂肾盏扩张,肾乳头形态变化。病变多位于肾脏上极。临床表现为排尿或膀胱充盈时腰痛,有尿不尽感,解小便短间歇又可排出相当多尿。合并感染时为肾盂肾炎,病变晚期发展至尿毒症。轻度及中度Ⅰ~Ⅲ级返流无需手本治疗,抗生素治疗可使返流消失;重度Ⅳ级返流需做膀胱输尿管返流矫正术。 2. 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由于细菌、病毒或其它毒素直接侵袭肾脏而引起感染性间质性肾炎,详见AIN段落。 3. 免疫性间质性肾炎: (1)间质性肾炎伴循环免疫复合物病:本病并非少见,在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肾组织中,间质损害伴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