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

第五章课堂教学

一、判断题

1、教学是教师以接受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P146

2、广义的教学就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

3、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P146

4、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翼”,只有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5、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P147

6、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心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它们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P147

7、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学生和教学的心理环境。( )

8、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P147

9、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辅导和评价。( )

10、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P149

1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2、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P149

1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P150

14、“用教科书教”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结论。(√)P151

1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P151

16、课堂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

17、马蹄式的坐位编排方式,全体学生面向教师,教师最易于控制全班。( )

18、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P158

19、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教师是发展性主体,学生是主导性主体。( )P158

20、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P158

21、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的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P158

22、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P158

23、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P158

24、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P158

25、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

26、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P166

27、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综合。(√)P167

28、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下列七个要素: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29、概念获得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 )P169

30、塔巴为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而创立的概念形成模式是一种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形成概念——诠释资料——应用原理——反思概念形成。(√)

31、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P173

32、探究训练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面对问题—搜集资料、确认-搜集资料、实验-组织并提出解释-反思探究过程。(√)

33、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P178

3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P178

35、角色扮演模式是属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

36、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的概念获得模式是建立在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基础上的。(√)

37、行为控制教学模式依据的主要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38、凯程序与衍枝式程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

39、衍枝式程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

40、教师变换各种角度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设计各种例题和变式,这样的教学是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

二、单选题

1、( B )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与学生的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A)学习(B)教学(C)活动(D)教师

2、在构成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中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是( D )。P147

(A)教师(B)教学大纲(C)学生和教学环境(D)学生和教师

3、智力水平对学习数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它与学业成绩呈( A )的相关。

(A)中等(B)低等(C)高等(D)没有

4、同等智力水平下,造成学习成绩显著差异的是( D )。

(A)知识结构(B)智力水平(C)遗传(D)情意品质

5、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 D )。P149

(A)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B)学习策略(C)学习动机、学习态度(D)以上都是

6、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 B )。P150

(A)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

7、课程、教材、教科书的相互关系是( D )。

(A)教材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课程,课程包括教科书

(B)教材的概念最大,课程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课程

(C)课程的概念最大,教材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教材

(D)课程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

8、学校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C )。P151

(A)时空环境(B)自然环境(C)设施环境(D)以上都是

9、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设施环境是学校( B )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A)时空环境(B)物理环境(C)自然环境(D)教学环境

10、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 A )等物质因素。P151

(A)教学用具(B)教学仪器(C)教学建筑(D)教学园地

11、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 C )。P154

(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

12、我国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要求前排课桌距离黑板至少( C )。

(A)1米(B)1.5米(C)2米(D)3米

13、( D )是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P156

(A)班级气氛(B)班规(C)班级环境(D)班风

14、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是( D )。P156

(A)师生的行为准则(B)教师的领导风格(C)师生的价值观(D)以上都是

15、学生对教师组织和管理的“权威”地位的接受,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紧密联系是( C )的两个重要特征。P157

(A)良好的班风(B)和谐的课堂气氛(C)良好的师生关系(D)学校文化心理环境

16、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相互作用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 C )

(A)主导性、创造性(B)发展性、主导性(C)主导性、发展性(D)创造性、发展性

17、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 A )。P158

(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

18、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B)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全面接受与服从自己的指导(C)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D)教师对教的影响具有选择、改造和控制的权利19、关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P159

(A)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B)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C)学生是有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权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D)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控制,形成社会及自我发展所要求的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规范,不需要教师进行管理。

20、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说明学生是( A )。

(A)学习的主体(B)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

(C)自我教育的主体(D)发展性主体

2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能够自尊自爱和自信自强;教师从“教人”到“终身学习”。这是( A )的教学原理。

(A)教学相长(B)合作教学(C)师生互动(D)循序渐进

22、教学相长的意思是( D )。P161

(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23、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是( A )。

(A)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可塑造的(B)尊重学生的人格

(C)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D)师生学习共同体

24、合作教学的空间是( A )。

(A)教材的难度略高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B)克服困难

(C)强烈的认知欲望(D)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由层级性的模型构成的,其第二层次的主成分是以( C )因素为主要标志。P162

(A)记忆(B)判断(C)理解(D)评价

26、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三层级的主成分以( C )为主要标志。

(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

27、以教师讲解学生领会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水平是属于( B )。

(A)记忆水平(B)解释性理解水平(C)探究性理解水平(D)应用水平

2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等级的教学水平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中( C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和评价。它要求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积极介入。

(A)记忆水平的教学(B)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C)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D)开放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29、( C )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P165

(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

30、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B )。P165

(A)理论体系(B)策略体系(C)中介体系(D)实践体系

31、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 D )。

(A)教学程序(B)教学策略(C)教学评价(D)教学目标

32、教学模式的重要的、能动的要素是( A )。

(A)师生角色(B)教学理论基础(C)教学目标(D)教学程序

33、在教学模式的功能中,指明模式所对应的教学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秩序和关系的这一功能被称为(B)。(A)解释功能(B)构造功能(C)启发功能(D)推断功能

34、教学模式以实践中的案例提供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方式方面的参考,所以,教学模式科研帮助教师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模式的( D )功能。

(A)构造(B)解释(C)启发(D)推断

35、( B )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反映了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派的有关理论。

(A)着眼于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36、下列教学模式中不属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是( B )。P169

(A)先行组织者模式(B)社会探究模式(C)探究训练模式(D)概念获得模式

37、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 A )。P172

(A)奥苏伯尔意义言语学习理论(B)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C)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D)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38、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 C )。其中“1”是呈现学习任务或材料;“2”是指讲解先行组织概念;“3”是强化认知组织。

(A)1-2-3 (B)1-3-2 (C)2-1-3(D)3-1-2

39、角色扮演模式是基于谁的实验以及主张提出来的( B )。P175

(A)塔巴(B)F.谢夫特和G.谢夫特(C)萨奇曼(D)马夏拉斯和考克斯

40、探究训练模式是属于( A )。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41、教师通过提供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识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教学程序是( B )。

(A)概念形成模式(B)概念获得模式(C)先行组织者模式(D)探究训练模式

42、( C )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A)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43、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其中最为典型是( D )。P178

(A)创造历程模式(B)意识训练模式(C)课堂会议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4、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合作学习理论45、程序教学模式是( D )中最为典型的模式。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46、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其中程序教学模式最为典型,如( A )提出的直线式经典教学程序,其流程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P180

(A)斯金纳(B)克劳福德(C)凯(D)萨其曼

47、程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教给学生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外部的行为方式,它有多种变式,包括直线式程序、衍枝式程序和( C )。

(A)螺旋式程序(B)分支式程序(C)凯程序(D)圆形程序

48、凯程序属于哪一种教学模式( D )。P181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三、多选题

1、下列对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有(BCD)。

(A)教学只和学校、教师有关,所以学生不必学习相关知识(B)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教育

(C)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美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D)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2、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P146-147

(A)对象不同(B)范畴不同、方法不同(C)侧重点不同、来源不同(D)内容不同、形式不同

3、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与相互补充表现在(BD)。

(A)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构成教学的整体

(B)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必须符合教学科学揭示的规律

(C)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是在教学发展中统一起来的

(D)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实验的生命力

4、构成教学的动态要素包括(ABD)。P147

(A)教师(B)学生(C)教学环境(D)心理环境

5、教学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环境将教学材料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核心要素是(ABC)。

(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参

6、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是(AC)。

(A)教师(B)心理环境(C)学生(D)物理环境

7、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活动主要包括(ACDE)。

(A)评价(B)实施(C)组织(D)辅导(E)计划

8、在下列教师必备的各项素养中,对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的是(ABCD)。P148-149

(A)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B)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

(C)教师的一般能力(D)教师的特殊能力

9、从性质与归属上看,班级规模与座位编排方式是属于(BDE)。

(A)设施环境(B)时空环境(C)组织环境(D)物理环境(E)教学环境

10、下列属于狭义的教学环境有(ACDE)。

(A)班级规模(B)图书馆(C)座位模式(D)班级气氛(E)师生关系

1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教学原理的是(ACD)。P157

(A)教学相长(B)温故知新(C)师生互动(D)合作教学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ABCD)。P158

(A)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B)启发培养学生的智能

(C)对学生的影响作用(D)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3、学生是发展性主体,是指(ABD)。P159-160

(A)学生是教学的对象(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教师控制的对象(D)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14、下列关于“教学相长”的理解正确的有(BCD)。P161

(A)《论语》中对“教学相长”的说法讲的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B)教师不是全知,教师常常也应和学生一起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进修、学习

(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的过程

(D)学生的学习依靠教师引导,但作为学习主体,也要靠自己,从“学会”到“会学”

15、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的相互联系是(AB)。

(A)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实现都是在一定教学水平上的操作

(B)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相互依赖的,两者必须匹配

(C)教学水平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D)教学内容包括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

16、教学水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ABC)。

(A)记忆水平(B)解释性理解水平(C)探究性理解水平

(D)应用水平(E)评价与判断水平

17、三层级的教学目标中第二层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以理解为主的基本能力,相当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的(BCDE)。

(A)评价(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

18、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包括(AB)。P164

(A)说明性理解(B)封闭性转换(C)探究性理解(D)开放性转换

19、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有(CD)。P165

(A)记忆和模仿(B)说明性理解(C)开放性转换(D)探究性理解

20、教学模式的功能有(ABCE)。P168

(A)构造功能(B)启发功能(C)推断功能(D)综合功能(E)解释功能

21、教学模式是(BD)。P165

(A)教学方法(B)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C)教学策略(D)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桥梁

22、一个完整教学模式包括的要素是(ABD)。

(A)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条件(B)教学程序、师生角色

(C)教学安排、教学方法(D)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23、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主要有(ABC)。

(A)概念获得模式(B)探究训练模式(C)先行组织者模式

(D)社会探究模式(E)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24、下列属于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有(BC)。P178

(A)社会模拟模式(B)课堂会议模式(C)意识训练模式(D)角色扮演模式

25、程序教学模式有多种变式,它们是(BCD)。P180

(A)曲线式程序(B)直线式程序(C)凯程序(D)衍枝式程序

第六章课堂交往

一、判断题

1、教学的本质即为交往,师生关系就是通过师生交往实现的。(√)

2、课堂交往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P183

3、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

4、课堂交往仅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认识、情感沟通的发展。( )

5、课堂当中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的交往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P185

6、弗兰德斯是最先研究课堂互动问题的,他的互动分析模式主要用于分析教师或学生引起的互动。( )

7、课堂上师生交往模型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将教师言语行为分为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 )

8、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是一个基于教师批评学生的频率分析的模型。(√)P189

9、研究者在运用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时,把教师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组,即思考问题、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 )P189

10、古德的研究发现,学生成绩的差异直接跟教师交往行为系统差异相关。(√)P189

11、基于学生等待回答教师问题的时间分析的是布卢斐—古德的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P191

12、在提问策略分析模型中,教师第一个问题回答后等待提出第二个问题的时间称为“等待时间1”,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称为“等待时间2”。( )

13、人种志研究不太强调一系列的具体程序,它是各种研究方法整合的过程。(√)P193

14、社会人际关系图解是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P196

15、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P199

16、从学生对交往内容的注意角度来看,注意力转移期大致在20-30分钟。( )P200

17、据研究,学校教室桌面适宜照度应不低于100勒克司。(√)

18、秧田式的坐位编排方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

19、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望最终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

20、教师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P206

21、教师对学生应抱有积极的期望,正确地说就是对学生要有高期望。( )

22、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布卢斐和古德曾将教师的低期望导致学生成就失败的恶性循环称为“失败循环”。(√)P207

23、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予高期望。( )P209

24、积极的教师期望就是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样的高期望。( )P209

25、对于来自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学生更易接受的是语言信息。( )P211

26、一般说来,在同等智力的学生中,内控型学生的成绩会优于外控型学生。(√)P212

27、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理解了某个问题,他就能复述。(√)P215

28、研究者发现教师将低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问,可明显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水平。(√)

29、记忆性问题是低级认知问题,提记忆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P216

30、延长提问等待时间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但它一般不适用于记忆性问题的提问。(√)P217

31、教师的提问不应限制和干扰学生的回答,把问题说清楚后,应要求立即学生作答,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

32、由于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一般比较难,而记忆性问题较简单,所以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提问记忆性问题,而不适宜提问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 )

33、一般说来,教师的即时反馈与学生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P217

34、研究发现,当教师提供信息丰富的反馈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增加60%,这就意味着学生形成了更高一级水平的动机和认知,反馈促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35、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

36、在教学中,只要是表扬就是有效的。( )P219

37、布卢斐认为,为了鼓励成绩差的学生而不真诚地表扬他们,其实是无效或有害的。(√)

二、单选题

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 B )。P183

(A)班级管理(B)师生互动(C)课堂教学(D)师生情感沟通

2、在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处理好的各项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 C )。

(A)教师与领导的关系(B)教师与家长的关系(C)师生关系(D)教学与应试的关系

3、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地理解。这种交往是( C )的过程。P184

(A)认知、情感沟通(B)信息交流(C)符号交流(D)多维度

4、( A )是用于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

(A)弗兰德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模型

(C)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

5、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是( C )。P191

(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C)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模型分析

6、( C )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来对自然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的描述。P192

(A)互动分析模型(B)互动观察系统(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7、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式在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报告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的观察、反思和反应,并在观察记录基础上课后进行及时整理。这种方法称为( B )。

(A)录音(B)实地笔记(C)访谈(D)调查问卷

8、关于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P192

(A)强调研究者以参与性观察者的身份,努力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概括与解释教育情境

(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C)在自然状态下对教育现象采用“故事叙述”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描述

(D)研究结论客观,适合所有的教学

9、在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中,常用的方法有录音录像、访谈、调查问卷和( A )。

(A)实地笔记(B)测试(C)训话(D)向家长告状

10、教学中有时由于师生知识经验相距甚远,教师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听不懂,这时就会产生(B)。(A)交往技能障碍(B)认知障碍(C)交往技能障碍(D)师生角色地位障碍

11、( B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200

(A)学习兴趣(B)注意(C)动机(D)意志

12、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 A )。P201

(A)学习兴趣(B)注意(C)动机(D)意志

13、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诸多,以下影响因素中是课堂交往的先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起点是( D )。P201 (A)学习内驱力(B)学习热情(C)学习动机(D)学习兴趣

14、( A )是比交往动机更高级的社会动机。

(A)成就动机(B)满足需要动机(C)自我实现动机(D)获得知识动机

15、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是( B )。P206

(A)年龄(B)情感(C)教学策略(D)教学风格

16、产生良好的课堂交往的重要基础是( A )。

(A)师生间的情感(B)教室环境(C)教师的教学水平(D)教材

17、获取学生各方面的信息、经常与学生沟通和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是有效课堂交往情感领域策略中的(A)。(A)合适的期望(B)少说不(少否定)

(C)增加非语言交往行为(D)鼓励学生自治、树立自尊心

18、布罗非和古德曾经将由教师的低期望导致的学生成就失败的恶性循环称为( B )。

(A)消极循环(B)失败循环(C)退步循环(D)期望循环

19、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 B )。P212

(A)内控(B)外控(C)物控(D)自控

20、布卢斐研究了作为学生学习正强化的教师的表扬行为,对表扬进行了分析,以下所提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B )。P218

(A)表扬是教师对正确的回答的积极反馈

(B)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私下的表扬也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表扬表达出教师积极的情感(惊奇,欣喜,兴奋)

(D)不真诚的表扬是无效表扬甚至是有害表扬

21、以下提问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是( C )。

(A)多提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B)多提记忆性问题

(C)低级认知水平和高级认知水平问题适当搭配

(D)对成绩差的学生多提记忆性问题,对成绩好的学生多提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

2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与学生相互匹配是指( C )。

(A)教师要用学生的语言去讲授(B)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定理进行概括归纳(C)教师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授(D)教师能用超出学生现有理解水平的词汇

23、布卢斐研究了作为学生学习正强化的教师的表扬行为,下列属于无效表扬的行为是( B )。P219 (A)表扬是教师对正确的回答的积极反馈

(B)用同伴的成就作为描述学生当前成就的背景

(C)指出整个任务的某处细节

(D)为学生提供关于他们的能力或成就价值的信息

24、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往,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领域中有效运用互动策略,其中( C )是课堂交往中最主要的媒体,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P220

(A)手势(B)眼神(C)语言(D)知识

三、多选题

1、在课堂交往中,存在着(CD)信息交流和互动。P183

(A)言语信息(B)体态信息(C)知识信息 D、心理信息

2、有关课堂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E)。P184

(A)交往是多维度的(B)它是认知沟通的过程(C)它是情感沟通的过程

(D)它是信息交流的过程(E)它是符号交流的过程

3、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ABD)。

(A)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关系(B)生生之间缺乏互动(C)少语言交流

(D)人际交往形式单一(E)多非语言交流

4、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中教师间接互动是指(ABD)。

(A)接纳情感(B)接纳意见(C)讲演(D)赞扬与鼓励(E)批评

5、在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有四种水平的问题,它们是(ABDE)。

(A)解释(B)推断(C)理解(D)概括(E)辨认

6、根据交往类型的分类及理论基础的不同,可把传统课堂交往研究分为(ABD)。

(A)互动分析模型(B)互动观察系统(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7、以下关于人种志研究,正确的说法是(ABD)。P192-193

(A)强调研究者亲自经历教育现象(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研究

(C)所得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D)不太强调一系列具体程序

8、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常用的方法有(ABCDE)。

(A)访谈(B)录像(C)案例研究(D)学生日志(E)实地笔记

9、实地笔记的主要用途有(ABCD)。

(A)记录某一时间的特定主题和教学行为(B)反思课堂的整体印象及其气氛

(C)提供关于某一个案进展中表现的描述(D)记录一个教师的进步轨迹

10、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主要是(ACD)。

(A)生理因素(B)班级规模(C)心理因素(D)环境因素(E)社会因素

11、影响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因素有(ABCD)。P199-205

(A)学生的年龄特征(B)学生的兴趣与动机(C)教学节奏(D)教室环境

12、对课堂交往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有(ABCDE)。P200-203

(A)情感(B)注意(C)兴趣与动机(D)认知(E)交往技能

13、下列属于影响课堂交往的环境因素有(AC)。P204

(A)教室的物理环境(B)教学节奏问题(C)时间因素(D)认知障碍

14、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里的策略主要有(ABCD)。P206-212

(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

(C)加强非言语交流(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自信

15、在教学领域里,形成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主要有(BCE)。

(A)合适的期望(B)进行有效的提问(C)提供即时的反馈

(D)增加非语言交往行为(E)加强课堂语言修养

16、为了形成合适的教师期望,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并注意(AB)。

(A)经常与学生沟通,增进亲近感(B)相信每一个学生

(C)多给差生以同情和表扬,而少批评惩罚(D)加强言语交流,减少动作等非言语行为

17、内控型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是(BD)。P212

(A)“考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

(C)“我说过我不行。”(D)“这一个月来,我的努力没有自费!”

18、课堂提问的作用是(ABCD)。P215

(A)调整教学计划、步骤和策略(B)诊断学生的学习(C)提供教学反馈(D)改进教学目标第七章课程

一、判断题

1、课程定义因研究者或实践者在其课程思考和工作中对概念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超出特定的研究、论文、看法或值得讨论的政策文件等背景之外的特殊地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P226

2、每一种课程的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而且它们所指的课程可能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

3、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P226

4、西方课程理论中相当盛行的课程行为目标,把课程看成是预期的学习结果。(√)P227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定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P227

6、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P227

7、“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课程观极大地体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关注。( )P227

8、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即便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定义也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致对课程的研究无从入手。(√)P228

9、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 )P232

10、20世纪末叶,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R.Weade)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教学课程”。( )P232

1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二元论模式。( )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即活动”的课程本质的体现。( )P232

13、课程是文化的传递,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P234

14、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它的本体功能就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P233

15、如果课程培养人的本体功能落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遭遇失败,那么对于政治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只能是消极的。(√)P234

16、“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课程组织的作用。( )P235

17、科目设计没有恰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18、学科设计没有论述学校教育同生活的关系,它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19、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认为,它是使青年熟知文化遗产要素的最系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学习有组织的题材体系,学生就能最有效,最经济地建造自己的知识库。( )P237

20、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经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因为强调个别发展,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就强调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P237

2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的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P237

22、“活动—经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P238

2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具有个人主义的观点,而不强调集体。( )

24、问题解决中心设计与学习者中心设计一样,同样根植于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信条。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中心的设计不大具有个人主义的观点,而更多的是强调集体。问题解决中心设计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程设计的例证是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设计。(√)P238

25、分科课程,通常又称为科目课程,有不少人把它称为学科课程。(√)P240

26、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二者是互补而非互替代的关系。(√)

27、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也称为经验课程。(√)P240

28、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P240

29、核心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外围课程。( )

30、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实施的“显性课程计划”与“隐性课程计划”两套课程计划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1、从学生学习的结果分析,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 )

32、研究表明,隐性课程含有消极效果,必须注意改变和削弱其消极影响,依据一定的价值和规范,建构起有利于学习的社会关系结构。(√)

33、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不适宜运用过程性的评价,而应该运用目标评价。( )

34、某校物理教师和他校物理教师合作编制了一套高中物理兴趣小组的课程,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

35、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是指本校编制的课程。( )P244

36、研究型课程是由学校利用社区或学校资源而自主开发的课程。( )P244

37、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P244

38、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由教师选题。( )

39、课程改编是指教师对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修正以适应不同的学生。(√)P246

40、课程改编的一个理由是学习某门课程的时间分配有差异。(√)P246

41、从广义范围讲,学校课程决策是一组关于整个学校课程和有关内容的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连续动态决策过程。(√)P247

42、课程决策可以由社会、学校、家长参与课程的制订。(√)P248

43、从广义范围讲,学校课程决策是一组关于整个学校课程和有关内容的编制过程。( )P248

44、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国际上社会参与课程计划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发展中第三世界社会参与的趋向和工业化国家社会参与的趋向。所以,这两大类的根本目的也是不一致的。( )

45、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的风气和校长在课程变革中的角色。( )P250

46、课程实施取得成功基本取决于该项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47、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价值的判断,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决策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P253

48、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决策),以及对学生成绩(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P253

49、科学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量的分析,而人文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性的分析。(√)P254

50、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评价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收集的材料是定性的,采用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 )

51、人文主义取向或自然主义取向的人认为实验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社会现象是很复杂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可能把它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

52、对课程的评价上,评价者从各种观察中获得的主观印象不适宜作为评价的材料。( )

53、在课程的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之间,许多教育者都倾向于采用结果评价。(√)P255

54、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P255

5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针对差距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

5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上。( )

5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P257

58、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

59、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所用,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 )

60、CIPP是由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 )

61、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差距评价模式包括五个阶段,按先后顺序排列是:成本效益分析阶段—装置阶段—设计阶段—过程阶段—产出阶段。( )

二、单选题

1、( B )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等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A)教学(B)课程(C)评价(D)学校规划

2、我国周代以什么为课程(A)。P224

(A)《六艺》(B)《春秋》(C)《中庸》(D)《论语》

3、我国汉代的学校课程是( B )。P224

(A)中庸、大学、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易

(C)书、数、礼、乐、射、御(D)祭礼、军事、乐舞、文字

4、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育的课程是( D )。P225

(A)尚武、崇文(B)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C)古典语文、自然科学(D)文法、修辞学、辨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5、有观点认为,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将课程视为( A )。P226 (A)课程即教学科目(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D)课程即学习经验

6、有观点认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这种观点将课程视为( A )。P226

(A)课程即教学科目(B)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C)课程即学习经验(D)课程即社会改造

7、将课程定义为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这一观点认为课程即( B )。

(A)教学科目(B)有计划的教学活动(C)预期的学习结果(D)学习经验

8、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 C )。P227

(A)课程即教学科目(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D)课程即社会改造

9、在一些人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而且也应该是)这种文化的反映。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 A )。P228

(A)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学习经验(D)课程即社会改造

10、课程的本体功能表现为( B )。

(A)社会文化的再生产(B)培养人(C)传递文化(D)选择文化

11、斯宾塞论证和建立起的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近代课程体系所依据的课程本质是( B )。P232 (A)课程是经验(B)课程是知识(C)课程是活动(D)课程情感体验

12、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从而建立起以( B )为主要内容的近代课程评价体系。(A)活动(B)科学知识(C)经验(D)人类文化

13、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 A )观点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文化

14、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这种思想导致了( C )观点的产生。P233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文化

15、人们发现,将课程看作( B ),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

(A)经验(B)知识(C)活动(D)文化

16、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 D )。

(A)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B)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C)课程即社会改造(D)课程即学习经验

17、“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是哪种关系模式的特点( C )。(A)二元论模式(B)联锁模式(C)同中心模式(D)循环模式

18、20世纪末,课程和教学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 C )。

(A)课程与教学(B)教学与课程(C)课程教学(D)教学课程

19、“活动—经验”设计属于哪种课程设计模式( A )。P237

(A)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B)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D)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20、“活动—经验”型的课程设计其所依据的设计原理是( B )。

(A)以学科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D)以活动为中心

21、“课程的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决定,重在问题解决”为特征的课程设计是( B )。

(A)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B)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

(C)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D)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22、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课程论的繁荣,课程设计模式也日益发展起来。生活领域设计始于2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 A ),围绕生活领域重新组织传统的题材。P239

(A)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C)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D)大范围设计

23、从课程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以下那种课程的历史最为久远( A )。P240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

24、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从而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学生,这可以被看作是( D )课程的雏形。P240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25、杜威常被认为是( C )的发展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P240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26、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是( A )。P241

(A)核心课程(B)外围课程(C)校本课程(D)显性课程

27、反对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作法,强调将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这类课程是( A )。P241

(A)核心课程(B)外围课程(C)校本课程(D)显性课程

28、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都属于( B )。

(A)自发课程(B)显性课程(C)潜在课程(D)外围课程

29、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属于( B )。P242

(A)学科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30、教师的教学风格属于( B )。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31、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标准是( D )。P244

(A)教学形式(B)课程的组织形式(C)开发课程的主体(D)课程的功能

32、在课程的优化和配置中,最常见的是( D )。

(A)课程开发(B)课程评价(C)课程决策(D)课程改编

33、家长( B )参与教育过程最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P248

(A)作为委托人(B)作为生产者(C)作为消费者(D)作为管理者

34、一项课程改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 D )。P253

(A)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B)学区的特征和学校特征

(C)外部环境的特征(D)以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35、评价者只关注课程计划本身的取向,这种评价叫作( D )。P254

(A)结果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内部评价

36、根据不同的取向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A ),它的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P255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内部评价(D)结果评价

37、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 D )为中心而展开的。P256

(A)内容(B)过程(C)实施(D)目标

38、( C )不是泰勒的“课程原理”中的主要步骤或阶段。

(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设计控制影响因素的方式(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39、在评价时注重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相吻合的程度的评价模式主要是( A )。

(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主观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

40、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B )。P257 (A)课程计划实施的过程(B)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C)课程计划的制定(D)课程内容的选择

41、CIPP评价模式的主要缺陷是( B )。

(A)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B)操作过程复杂

(C)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D)目标的合理性判断难以进行

42、(A)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A)外观评价模式(B)差距评价模式(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D)目标评价模式

43、差距评价模式的主要缺点是( D )。P260

(A)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

(B)目标的合理性的判断难以进行

(C)把课程实施过程前后的材料作为参照系数

(D)课程计划应该达到的标准与各个阶段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会遇到许多价值判断的问题,这是用一般评价手段难以解决的

44、差距评价模式的优点在于( D )。

(A)不限于检查教学结果,注重描述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动态现象

(B)把课程实施过程前后的材料作为参照系数

(C)把个人的观察、描述的判断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D)注意到课程计划应该达到的标准与各个阶段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并关注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时作合理的抉择

三、多选题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概念的新趋势主要包括(ABCD)。P229

(A)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B)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C)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D)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对于课程的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观点,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是哪三种(BCD)。P232 (A)课程是社会改造(B)课程是知识(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E)课程是教学

3、经验本位课程的教育内涵是(ABC)。P233

(A)倡导学生主动参与(B)倡导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C)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D)强调预期的学习结果

4、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伴随课程论的繁荣,课程设计的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式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十分可观。一般来说,典型设计模式主要有(BCD)。P235

(A)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D)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5、下列哪些属于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AC)。P236

(A)学科设计(B)核心设计(C)大范围设计(D)学生兴趣设计(E)生活领域设计

6、下列哪些属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AB)。P239

(A)生活领域设计(B)核心设计(C)大范围设计(D)学生兴趣设计(E)活动-经验设计7、学科设计受到了不少批评,主要有(ABC)。

(A)它给学生呈现的是破碎的课程,而没有提供使知识一体化的手段

(B)学科设计没有论述学校教育同生活的关系,它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C)没有为学和用有效地安排课程。虽然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改进了科目设计中人为化的线性逻辑,但它却坚持学科结构是组织原则,没有考虑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了存在着的各种学习方式

(D)学科设计的目标范围很有限,尽管要比科目课程的目标广泛些,但仍然是狭窄的学术和理智目标

8、课程大范围设计有如下缺点(ABC)。

(A)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各门科目中分散的信息,缺乏深度

(B)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破碎的,脱离现实世界,无力培养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C)倾向于强调的目标是内容覆盖面以及信息获得,很少提供机会来实现认知或情感的过程目标

(D)它给学生呈现的是破碎的课程,而没有提供知识一体化课程

9、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例证是(BD)。P238

(A)大范围设计(B)核心设计(C)“活动—经验”设计(D)生活领域设计

10、以下呈互补关系的是(ABC)。

(A)分课课程与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

11、活动课程,通常又被称为(AB)。P240

(A)儿童中心课程(B)经验课程(C)外围课程(D)科目课程

12、关于“外围课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242

(A)是指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B)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

(C)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相应的变化(D)与核心课程是相辅相成的

13、隐性课程也称(ABCD)。P242

(A)潜在课程(B)隐蔽课程(C)无形课程(D)自发课程

14、隐性课程的特点是(BCD)。P243

(A)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B)无计划、无意识的

(C)获得非学术性知识(D)在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

15、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有(ACD)。

(A)学生团体交往(B)计算机(C)教师的教学风格(D)班级文化

16、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ABD)。P243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必修课程(D)校本课程(E)选修课程

17、上海市中小第二轮课程改革,将整个学习课程的结构按功能分为(ABD)。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活动型课程(D)研究型(探究型)课程

18、课程改编的基本假设是(AB)。P246

(A)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在课程中发挥作用(B)允许教师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的人

(C)课程内容的不可变更性(D)学生接受程度的划一性

19、课程改编的原因有(ABC)。P246

(A)生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B)历史背景和政治观点的差异

(C)课堂情境的差异(D)教学方法的差异

20、家长参与课程决策的类型有(ABC)。P248

(A)作为消费者的参与(B)作为管理者的参与(C)作为委托人的参与(D)作为监护人的参与21、下列各项中属于课程变革特征这一因素的是(AD)。P250

(A)课程改革目标、意义的清晰性(B)课程改革计划的质量与可行性

(C)课程改革评价的重要性(D)课程改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22、下列各项中属于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是(BCD)。P253

(A)社会本位主义的与个人本位主义的取向(B)科学主义的与人文主义的取向

(C)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D)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3、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特点是(ACD)。P255

(A)关注课程问题的起因(B)评价结果主要为课程决策者服务

(C)关注课程计划的改进(D)是一种过程评价

24、外观评价模式的两个维度是( AD )。P258

(A)描述(B)分析(C)内容(D)评判

第八章评价

一、判断题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所以在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有评价。(√)P261

2、教育评价在西方首先起源于在英国20世纪初叶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 )P261

3、教育评价是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P264

4、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评价对象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服务。(√)P264

5、早期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故教育评价偏重鉴定、选拔功能,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偏重于实施绝对评价、形成性评价。( )

6、传统评价的实质是过分注重测验和量化,以学业性评价为主。(√)

7、从评价的目的看,传统的评价追求的是预测与控制。评价者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被评价者则成了被控制的客体,这实际上颠倒了本来的主客关系,从根本上有悖于教育精神。(√)P273

8、从评价关注的焦点看,传统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所以,课程、教学和评价之间被处理成线性关系,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及有效的反馈。(√)

9、传统评价从评价的标准看,追求的是科学范式下的量化。( )

10、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更注重“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1、教育评价的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效和能力。( )

12、教育评价管理功能显示的效度和力度一般取决于教育行政权威性的大小。( )P267

13、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指教育评价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上进的功效或能力。( )

14、在效用评价中,它注重一定教育行为方式下教育对象或群体发生的变化程度,效用本身与受教育对象的感受,与社会价值没有必然联系。(√)P277

15、同一教育行为对不同教育对象其效用是不可比的。(√)P277

16、教育不同于实验性的精密科学,没有必要用数量化的方法来测量。( )P278

17、在教育评价中,采用数量化方法能排除评价工作中的主观影响。( )P278

18、定量评价因为排除了评价工作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运用了数学方法就是实现了评价的客观化。( )

19、目标参照标准评价,又称相对评价,它是指评价某个对象在其所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教育评价。( )

20、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它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

21、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目标到达程度的评价,它无法进行纵向比较;动态评价是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对评价对象的历史情况、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它无法进行横向比较。(√)P278-279

22、动态评价要求教育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对评价对象的历史情况、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并研究其对一定社会需要的敏感程度和响应能力。(√)P279

23、依据评价标准,教育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P280

24、在教育活动开展之中对学生所作的反馈和调节是诊断性评价。( )P280

25、形成性教育评价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也叫过程性评价,它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P280

26、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对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进行排队,这种评价称为标准参照评价。( )P282

27、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参照的标准不同。( )P282

28、另类评价是追踪学生成长轨迹的评价。(√)

29、实作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测验学生各种各样的现实环境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操作任务。(√)P287

30、短评价包括一定数量的“脚手架”,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能力。(√)P287

31、用来评价诸如写字流畅性、问题解决技能等范围较广的能力的是长期延伸任务。( )P287

32、档案袋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 )P286

33、档案袋评定就是把学生的一些作业收集起来放在一起。( )

34、有学者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档案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

35、理想型档案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生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学生的系列作品以及教师对作品的评价。( )P290

二、单选题

1、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现代教育评价比早期的教育评价有进一步发展,不包括( B )。P262

(A)评价目的转变,更注重“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B)评价对象集中在教学领域,尤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上

(C)不仅仅重视数量形式表示的评价结果

(D)评价对象由原先的被动体变成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

2、( C )评价理论的特点是不仅限于描述,而且对教育教学方法方案的优点和价值进行判断。P263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3、教育评价作为一个概念最早于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 B )提出,他认为现代教育评价指的是一种过程,用来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及其所具有的价值。P264

(A)克龙巴赫(B)泰勒(C)豪斯(D)斯克里芬

4、( B )被后人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通常人们以此为现代教育评价诞生的标志。

(A)《泰勒—史密斯报告》(B)《史密斯—泰勒报告》

(C)《艾钦—泰勒报告》(D)《泰勒—艾钦报告》

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教育评价功能的是( C )。P266

(A)教育功能(B)激励功能(C)启发功能(D)管理功能

6、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是:“确定并分析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做好评价的准备工作”----“选择评价开始时间”----“分析评价信息,( D )”----“根据评价结论,提出改善评价对象行为,达到预期目标”。(A)提供依据(B)进行统计(C)整理信息(D)形成评价结论

7、在教育评价的功能中,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是指教育评价的( C )。P267

(A)导向功能(B)教育功能(C)管理功能(D)激励功能

8、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是( A )P271

(A)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B)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

(C)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D)知识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

9、对某种教育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效力和作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 C )。

(A)动态评价(B)静态评价(C)效用评价(D)定性评价

10、效用可以分为确定情况下的效用和不确定情况下的效用,评价前者时( A )。

(A)只考虑确定因素,而不考虑随机因素(B)不仅考虑确定因素,也考虑随机因素

(C)不考虑确定因素,只考虑随机因素(D)不考虑确定因素,也不考虑随机因素

11、不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而是采用定性描述、解释的方法作出的价值判断属于( D )。P278

(A)动态评价(B)静态评价(C)效用评价(D)定性评价

12、要求教育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对评价对象的历史情况、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并研究其对一定社会需要的敏感程度和响应能力,属于( A )。

(A)动态评价(B)效用评价(C)静态评价(D)定量评价

13、评价主体自己依据评价原理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主动评价自身,属于( D )。

(A)动态评价(B)静态评价(C)效用评价(D)自我评价

14、在教育评价的类型中,具有客观性强、真实性强、要求严格特点的评价是( A )。P279

(A)他人评价(B)自我评价(C)静态评价(D)动态评价

15、社会评价属于( D )。

(A)动态评价(B)静态评价(C)效用评价(D)他人评价

16、按评价的功能分,可分为( A )。P280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B)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C)单项评价、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D)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7、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 B )。P280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相对评价

18、对刚进学校的职初教师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师范院校中原有的教师基础和实践经验,这种评价是(B)。(A)形成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19、在教育评价的类型中,其主要目的是甄别优劣、鉴定分等、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参考依据的评价是指( C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

20、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属于( C )。P280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相对评价

21、标准参照评价是一种什么评价( B )。P281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整体评价(D)形成性评价

22、主要用来作鉴定的评价是( A )。P282

(A)目标参照评价(B)他人评价(C)定量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

23、主要用来作比较和选拔的评价是( D )。

(A)目标参照评价(B)他人评价(C)定量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

24、学校中教学评价多属于( A )。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25、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主要差异在于( D )。

(A)测验的形式不一样(B)答题的时间不一样

(C)计算测验有效性的方法不同(D)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26、常模参照评价主要依据是( B )。P282

(A)教育目标(B)正态分布理论(C)教育过程(D)教育结果

27、心理测验一般属于( D )。P282

(A)目标参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达成度评价(D)常摸参照评价

28、另类评价又称( C )。P283

(A)个体内差异评价(B)常模参照标准评价(C)真实性评价(D)单项评价

29、侧重于反映和测量学生在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情景中的表现情况的评价,被称为( B )。(A)第四代教育评价(B)另类评价(C)古典教育评价(D)形成性评价

30、另类评价的“真实性标准”反映在它的( D )。P284

(A)设计上(B)评分上(C)结构上(D)以上都是

31、另类评价在传统的评价主要目的,可解释性、监控、安置的基础上增添了另外一个目的是( B )。(A)进行整体判断(B)提供榜样(C)培养良好的教与学(D)为检测而教

32、用来测定学生在某各方面的基本概念、程序、关系及思维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评价是( A )。

(A)短评价任务(B)事件任务(C)长期延伸任务(D)情境任务

三、多选题

1、教育评价的特点是(ABCD)。P264

(A)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的活动过程(B)评价目的是自我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C)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D)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2、教育评价的功能包括(ABC)。P266-268

(A)教育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研究功能

3、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故教育评价强调(ABC)等功能。P269

(A)改进(B)激励(C)导向(D)选拔(E)鉴定

4、综观历史,有如下几种教育价值观,它们分别是(ABC)P270

(A)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B)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

(C)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D)形而上学的教育价值观

5、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有(BD)。

(A)卢梭(B)康德(C)裴斯泰洛奇(D)涂尔干

6、在教育的价值观问题上,提倡内在价值观(即以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观点的代表人物有(BD)。(A)孔子(B)卢梭(C)康德(D)裴斯泰洛齐

7、传统评价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BC)。P274-276

(A)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B)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

(C)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D)教育评价没有能够反映学生的行为结果

8、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主要表现在(ABE)。P274-276

(A)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B)片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

(C)过分强调诊断性评价(D)过分强调形成性评价(E)主要用于鉴定、选拔学生

9、传统评价的弊端是(ACD)。

(A)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B)造成大量的成功者(C)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D)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E)过分强调形成性评价

10、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ABC)。

(A)教育功能(B)管理功能(C)激励功能(D)甄别功能(E)选拔功能

11、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AD)。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12、以学生A所处的班级考试的平均分为基础,对学生A这次考试的分数进行评价,这属于(AC)。(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常模参照标准评价(D)目标参照评价

13、另类评价包括(AB)。

(A)实作评价(B)卷宗评价(C)个体评价(D)自我评价

14、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档案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BCDE)。P289

(A)理想型(B)展示型(C)文件型(D)评价型(E)课堂型

15、另类评价强调(ACDE)。P284

(A)具有共同的评分标准(B)计算学生的错误数目(C)反映学生的优点而非弱点

(D)鼓励自我评价的习惯(E)评价操作过程和综合能力

16、构成理想型档案袋的内容有(ABD)。P290

(A)系列作品(B)学生的反思(C)教师的建议(D)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第九章信息素养

一、判断题

1、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8个比特。( )P293

2、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P294

3、媒体是指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最基本的技术和手段,可分为五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P295

4、多媒体技术主要涉及对图文声像信息的处理。(√)P296

5、结点间的连接方法包括索引链和网络链两种。( )P296

6、在超文本系统中结点所表示的信息不仅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或计算机程序。(√)P298

7、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讯电缆将多台地理位置分散且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达到通讯和信息共享的系统。(√)P300

8、简单而言,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多媒体技术加计算机网络。(√)P302

9、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P308

10、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之一就是教学形态将从班级制走向个别制。(√)

11、由于个人的学习需要与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的目标差别很大,只有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个别化教学对学习内容的要求。(√)P311

12、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鉴赏与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与创新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P313

13、信息处理设备除了CPU外,还有声霸卡和视霸卡等压缩图形和声音信息的设备。(√)P315

14、计算机操作系统即指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的系统软件。(√)

15、学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提供教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6、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1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整合,即通过技术促进多学科综合;二是横向整合,即将技术融合于一门课程。( )

二、单选题

1、在计算机中,那些呈现在人眼前和送至耳边的文字,被称( A )。P293

(A)文本(B)字节(C)比特(D)网点

2、多媒体是多种媒体——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等集成的一个交互系统,下列不属于多媒体的特征的是( D )。P296

(A)多样化(B)交互性(C)集成性(D)开放性

3、图形、动画、语音和音乐是( A )。P295

(A)感觉媒体(B)表示媒体(C)显示媒体(D)存储媒体(E)传输媒体

4、超文本是多媒体系统的信息管理技术,它组织信息的单位是( C )。P297

(A)文本(B)字节(C)结点(D)网点

5、校园网是一种( B )。P300

(A)广域网(B)局域网(C)宽带网(D)窄带网

6、我国的公用数字数据网,正式于哪日开通( B )。P302

(A)1995年10月(B)1994年10月(C)1996年9月(D)1995年9月

7、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 B )。

(A)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B)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教室网络、英特网

(C)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D)互联网、计算机

8、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对教学信息实现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基于( C )。P307

(A)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功能性(B)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C)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的管理技术(D)媒体的特性

9、今天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和( B )。

(A)电子技术(B)网络技术(C)集成电路(D)存储技术

10、教学形态从班级制走向个别制,教学形式更能体现( B )。P308

(A)自主学习(B)因材施教(C)应试教育(D)兴趣教学

11、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的核心要素( A )。

(A)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B)培养学生创新精神(C)让学生学会学习(D)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2、现代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所具有的( B )。

(A)信息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和情感(C)信息技能(D)信息开发能力

13、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计算机构成要素中的( C )。P315

(A)硬件(B)信息输入设备(C)软件(D)信息处理设备

14、下列工具软件中属于文字处理软件的是( B )。P315

(A)DreamRiver (B)WPS(C)Visual (D)dBASE

15、下列软件中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B )。

(A)Dos (B)Courseware (C)Windows (D)Vnix

16、我们经常使用的计算机中的Word属于文字处理软件,那么VisualFoxPro,Access2000是属于( A )。(A)数据库管理软件(B)网页制作软件(C)动画制作软件(D)多媒体开发软件

17、信息技术系统中用于检验和指示硬件如何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与信息产生等工作内容,这个指的是( B )。P315

(A)信息输入和输出设备(B)软件(C)信息处理设备(D)操作系统

18、媒体是指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最基本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和传输媒体。软盘、硬盘、磁带、光盘等均属于( A )。

(A)存储媒体(B)传输媒体(C)感觉媒体(D)显示媒体

19、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起,用几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A )。P318

(A)5到10年(B)3到5年(C)5到8年(D)4到8年

20、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的革命,必将把21世纪的教育定位于( C )。

(A)掌握信息技术(B)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C)终身学习(D)学会合作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感觉媒体的是(ABC)。P295

(A)图形(B)图像(C)音乐(D)显示器

2、多媒体本身是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的集成产物,多媒体通常包括(ABCD)。P296 (A)文本(B)图形(C)图像(D)声音

3、多媒体的含义包括(ABC)。P296

(A)计算机交互综合技术(B)数字通信技术(C)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D)局域网

4、多媒体的交互性表现在(ABCD)。P296

(A)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

(B)可以将数据转换为可理解的知识

(C)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不同媒体的内容进行处理

(D)用户操作媒体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转换的媒体

5、下列关于超文本叙述正确的是(ABCDE)。P297

(A)一个网状结构(B)将各种思想、概念组合到一起(C)使用链将结点连接起来

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Answ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is text, the words “host” and “end system”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nd systems inc lude PCs, workstations, Web servers, mail servers, Internet-connected PDAs, WebTVs, etc. 2.(Q2) The word protocol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diplomatic relations. Give an example of a diplomatic protocol. Answer: Suppose Alice,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A wants to invite Bob,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B, over for dinner. Alice doesn’t simply just call Bob on the phone and say, come to our dinner table now”. Instead, she calls Bob and suggests a date and time. Bob may respond by saying he’s not available that particular date, but he is available another date. Alice and Bob continue to send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until they agree on a date and time. Bob then shows up at the embassy on the agreed date, hopefully not more than 15 minutes before or after the agreed time. Diplomatic protocols also allow for either Alice or Bob to politely cancel the engagement if they have reasonable excuses. 3.(Q3)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 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Answer: A networking program usually has two programs, each running on a different ho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program that initiates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client. Typically, the client program requests and receives services from the server program.

传热学课本思考题

第一章 思考题 1. P23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 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 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 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 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 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的水烧干后, 水壶很快就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 到热。试分析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 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

2018版毛概重点章节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5.1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2如何把握理论的主要容 1、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5.3如何认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8.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我国需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下面三个方面: ①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8.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涵: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注意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本章重要概念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信用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而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它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买方信贷: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银行信贷: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进口企业或进口方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这种信用形式一般采用货币贷款方式,并事先指定了贷款货币的用途。它不享受出口信贷优惠,所以贷款利率要比出口信贷高。 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是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加收方式,可将其分为金融租赁(Financial Lease)和经营租赁(Operating Credit)两种形式。

第1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1.试求图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Uo,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 解: (a)图分析: 1)若D1导通,忽略D1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1V,U D2=1-4=-3V。即D1导通,D2截止。 2)若D2导通,忽略D2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4V,在这种情况下,D1两端电压为U D1=4-1=3V,远超过二极管的导通电压,D1将因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因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分析,正确的答案是U O= 1V。 (b)图分析: 1.由于输出端开路,所以D1、D2均受反向电压而截止,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所以U O=U I=10V。

2.图所示电路中, E

解: (a)图 当u I<E时,D截止,u O=E=5V; 当u I≥E时,D导通,u O=u I u O波形如图所示。 u I ωt 5V 10V uo ωt 5V 10V (b)图 当u I<-E=-5V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E<u I<E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u I≥E=5V时,uo=u I 所以输出电压u o的波形与(a)图波形相同。 5.在图所示电路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F的电位UF及各元件(R、DA、DB)中通过的电流:( 1 )UA=UB=0V;( 2 )UA= +3V,UB = 0 V。( 3 ) UA= UB = +3V。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 解:(1)U A=U B=0V时,D A、D B都导通,在忽略二极管正向管压降的情况下,有:U F=0V mA k R U I F R 08 .3 9.3 12 12 = = - =

传热学第2章答案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 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 密度矢量。 2 已知导热物体中某点在x,y,z 三个方向上的热流密度分别为y x q q ,及z q ,如何获得该点的 热密度矢量? 答:k q j q i q q z y x ?+?+?=,其中k j i ,,分别为三个方向的单位矢量量。 3 试说明得出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律。 答:导热微分方程式所依据的基本定律有:傅立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 试分别用数学语言将传热学术语说明导热问题三种类型的边界条件。 答:① 第一类边界条件:)(01ττf t w =>时, ② 第二类边界条件: ) ()( 02τλτf x t w =??->时 ③ 第三类边界条件:) ()( f w w t t h x t -=??-λ 5 试说明串联热阻叠加原则的内容及其使用条件。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使用条件是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必须相等。 7.通过圆筒壁的导热量仅与内、外半径之比有关而与半径的绝对值无关,而通过球壳的导热量计算式却与半径的绝对值有关,怎样理解? 答:因为通过圆筒壁的导热热阻仅和圆筒壁的内外半径比值有关,而通过球壳的导热热阻却和球壳的绝对直径有关,所以绝对半径不同时,导热量不一样。 6 发生在一个短圆柱中的导热问题,在下列哪些情形下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 答:当采用圆柱坐标系,沿半径方向的导热就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 8 扩展表面中的导热问题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只要扩展表面细长,就可按一维问题来处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只要满足等截面的直肋,就可按一维问题来处理。不同意,因为当扩展表面的截面不均时,不同截面上的热流密度不均匀,不可看作一维问题。 9 肋片高度增加引起两种效果: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因而有人认为,随着肋片高度的增加会出现一个临界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后,肋片导热热数流量反而会下降。试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答:错误,因为当肋片高度达到一定值时,通过该处截面的热流密度为零。通过肋片的热流已达到最大值,不会因为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10 在式(2-57)所给出的分析解中,不出现导热物体的导热系数,请你提供理论依据。 答:由于式(2-57)所描述的问题为稳态导热,且物体的导热系数沿x 方向和y 方向的数值相等并为常数。 11 有人对二维矩形物体中的稳态无内热源常物性的导热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矩形的一个 边绝热,其余三个边均与温度为f t 的流体发生对流换热。你能预测他所得的温度场的解吗? 答:能,因为在一边绝热其余三边为相同边界条件时,矩形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应为关于绝热边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习题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当达到一定的盐饱和度时,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并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 3、____RNA 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 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4、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可将维生素分为两类,即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6、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 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识别有关,也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8、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_____________酯化而成的。 9、基因有两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链称 _____________链。 10、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称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糖的有氧氧化: 3、必需脂肪酸: 4、半保留复制: 三、问答题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3、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三、问答题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按Watson-Crick 模型,DNA 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 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一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第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带动其他构件运动的构件,叫原动件。 2、在原动件的带动下,作确定运动的构件,叫从动件。 3、低副的优点:制造和维修容易,单位面积压力小,承载能力大。 4、低副的缺点:由于是滑动摩擦,摩擦损失比高副大,效率低。 5.低副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高副是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 6、火车车轮在铁轨上的滚动,属于高副。 二、判断题(正确√;错误×) 1、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是低副。(√) 2.机构的原动件数应等于自由度数,否则机构没有确定运动。(√) 3.在平面机构中一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 4、由于两构件间的联接形式不同,运动副分为低副和高副。(×) 5、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6、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7、若机构的自由度数为2,那么该机构共需2个原动件。(√) 8、机构的自由度数应等于原动件数,否则机构不能成立。(√) 9、平面低副引入的约束数为1。(×) 10、当m个构件用复合铰链相联接时,组成的转动副数目也应为m个。(×) 11、局部自由度与机构的运动是有关的。(×) 12、在机构运动简图中运动副和构件都应用规定的符号和线条表示。(√)

三、选择题 1.当机构中主动件数目(2)等于机构自由度数目时,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1)小于;(2)等于;(3)大于;(4)大于或等于。 2.下图中的平面机构由(1)复合铰链组成。 (1)复合铰链;(2)局部自由度;(3)虚约束;(4)凸轮机构; 3.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选用(3)c)图。 (1)a);(2)b);(3)c); a) b) c) 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3)自由度数目= 原动件数目。 (1)自由度数目>原动件数目;(2)自由度数目<原动件数目; (3)自由度数目= 原动件数目;(4)自由度数目≠原动件数目;5.下图中的平面机构由(3)虚约束组成。 (1)复合铰链;(2)局部自由度;(3)虚约束;(4)凸轮机构;

传热学思考题

在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在20℃,夏天只需要穿衬衫,但冬天穿衬衫会感觉的冷,这是为什么? 答:那么在恒定20度(室内空气温度)的房间内,人体表面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散热量(由牛顿冷却公式计算)在冬天和夏天是一样的。但是人体散热还有跟环境(在这里是室内墙壁)的辐射换热,应用大空间包小物体的简化模型可以计算,这个换热量与人体表面温度四次方和室内壁温四次方的差成正比,由于冬天比夏天室内壁温低,所以冬天人体辐射散热量大。综上分析,人体总的散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因此冬天要比夏天多穿。 热水瓶的保温原理是什么? 答:热水瓶胆用双层玻璃做成,两层玻璃都镀上了银,好像镜子一样,能把热射线反射回去,这就断绝了热辐射的通路。把热水瓶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就破坏了对流传导的条件。热水瓶盖选用不容易传热的软木塞,隔断了对流传热的通路。完善地把传热的三条道路都挡住了,热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 第二章 12,为什么导电性能好的金属导热性能也好? 答:如果从原理上来解释的话,导电快的金属电子运动更频繁和自由,因此对于运动状态的传递也就快,也就是导热快。 15 冬天,经过白天太阳晒过的棉被,晚上盖起来感到很暖和,并且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试解释原因。 答:晒过的被子比较蓬松,里面空隙比较大,所以空气较多,空气的导热系数比较低,所以该在身上热量不易散失

为什么冰箱要定期除霜? 答: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来说,任何形式的制冷系统都有可能产生结霜现象。其主要因素在于冰箱内空气的湿度和食物的含水量。当箱内霜层很薄时,对蒸发器的传热影响不十分明显,但霜层逐渐增厚并使整个蒸发器被霜包住后,就会严重影响蒸发器的传热能力,使箱内温度降不下来。 第四章 冬天,72℃的铁和600℃的木材摸上去的感觉是一样的,为什么? 答:因为人手感觉到的冷暖实质是热量传递的快慢,而铁的导温系数远远大于木头的导温系数。 第五章 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温差1K时,单位面积内在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 1.何谓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热流线、热阻? 答:温度场:在任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等温面:在温度场中,将温度相等的点连成面即为等温面。等温线:等温面与任一平面的交线便是等温线。温度梯度:在温度场中,温度在空间上改变的大小程度。热流线:与等温线垂直,且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 热阻:反映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的综合参量。 2 试述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特征 答;热传导(气液固中进行,无宏观运动),热对流(气液中进行,有宏观运动),辐射换热(无需介质,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物体内的等温线为何不相交?热流线能否相交?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Oracle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一、基于自己创建表的操作 1:创建一张学生表student,拥有stuid,stuname,sex,三个字段,其中stuid为主键。 create table student( stuid int primary key, stuname VARCHAR(20), sex VARCHAR(20) ) 2:为该表增加一个新列score。 alter table student add(score varchar(10)); 3:修改该表score列名为stuscore。 alter table student rename column score to stuscoree; 4:为student表插入5条记录。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1,'张三丰','男',80);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2,'阿悄','女',70);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3,'陈龙','男',90);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4,'章子怡','女',50);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5,'张卫健','男',60); 5:查询student表中的全部数据,其中列名为中文。 select STUID as 学号,STUNAME as 姓名,SEX as 性别,STUSCOREE as 分数from student; 6:查询学生姓名和分数,并是查询结果按照学生成绩降序排列。 select STUNAME,STUSCOREE from student order by STUSCOREE desc; 7:修改所有性别为“男”的学生信息为性别为“male”。 update student set SEX='male' where SEX='男'; 8:删除所有记录。 delete from student; 9:删除student表。 drop table student; 二、基于emp表的操作 1:创建一张新表emp1,和emp表结构和记录完全一样。 create table emp1 as select*from Scott.Emp; 基于emp1表的操作: 1:选择部门30中的雇员。 select*from emp1 where DEPTNO=30 and JOB='CLERK';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

第1章 习题答案 1-1 题1-1图所示信号中,哪些是连续信号?哪些是离散信号?哪些是周期信号?哪些是非周期信号?哪些是有始信号? 解: ① 连续信号:图(a )、(c )、(d ); ② 离散信号:图(b ); ③ 周期信号:图(d ); ④ 非周期信号:图(a )、(b )、(c ); ⑤有始信号:图(a )、(b )、(c )。 1-2 已知某系统的输入f(t)与输出y(t)的关系为y(t)=|f(t)|,试判定该系统是否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解: 设T 为此系统的运算子,由已知条件可知: y(t)=T[f(t)]=|f(t)|,以下分别判定此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① 线性 1)可加性 不失一般性,设f(t)=f 1(t)+f 2(t),则 y 1(t)=T[f 1(t)]=|f 1(t)|,y 2(t)=T[f 2(t)]=|f 2(t)|,y(t)=T[f(t)]=T[f 1(t)+f 2(t)]=|f 1(t)+f 2(t)|,而 |f 1(t)|+|f 2(t)|≠|f 1(t)+f 2(t)| 即在f 1(t)→y 1(t)、f 2(t)→y 2(t)前提下,不存在f 1(t)+f 2(t)→y 1(t)+y 2(t),因此系统不具备可加性。 由此,即足以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而不需在判定系统是否具备齐次性特性。 2)齐次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T[af(t)]=|af(t)|≠a|f(t)|=ay(t) (其中a 为任一常数) 即在f(t)→y(t)前提下,不存在af(t)→ay(t),此系统不具备齐次性,由此亦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 ② 时不变特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y(t-t 0)=T[f(t-t 0)]=|f(t-t 0)|, 即由f(t)→y(t),可推出f(t-t 0)→y(t-t 0),因此,此系统具备时不变特性。 依据上述①、②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时不变系统。 1-3 判定下列方程所表示系统的性质: )()()]([)()(3)(2)(2)()()2()()(3)(2)()()()()() (2''''''''0t f t y t y d t f t y t ty t y c t f t f t y t y t y b dx x f dt t df t y a t =+=++-+=+++=? 解:(a )① 线性 1)可加性 由 ?+=t dx x f dt t df t y 0)()()(可得?????→+=→+=??t t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01122011111)()()()()()()()()()(即即 则 ???+++=+++=+t t t dx x f x f t f t f dt d dx x f dt t d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0212102201121)]()([)]()([)()()()()()( 即在)()()()()()()()(21212211t y t y t f t f t y t f t y t f ++前提下,有、→→→,因此系统具备可加性。 2)齐次性 由)()(t y t f →即?+=t dx x f dt t df t y 0)()()(,设a 为任一常数,可得 )(])()([)()()]([)]([000t ay dx x f dt t df a dx x f a dt t df a dx x af t af dt d t t t =+=+=+??? 即)()(t ay t af →,因此,此系统亦具备齐次性。 由上述1)、2)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线性系统。

传热学第二章热传导习题

传热学第二章热传导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 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二、填空题 1.导热基本定律是_____定律,可表述为。 (傅立叶,) 2.非稳态导热时,物体内的_____场和热流量随_____而变化。 (温度,时间) 3.导温系数的表达式为_____,单位是_____,其物理意义为_____。 (a=λ/cρ,m2/s,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的指标) 4.肋效率的定义为_______。 (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5.按照导热机理,水的气、液、固三种状态中_______态下的导热系数最小。 (气) 6.一般,材料的导热系数与_____和_____有关。 (种类,温度) 7.保温材料是指_____的材料. (λ≤0.12 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 8.已知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λ=λ0(1+bt),当材料两侧壁温分别为t1、t2时,其平均导热系数可取下的导热系数。 ((t1+t2)/2) 9.发电机水冷、氢冷、空冷三种方式中,以方式的效果最好,

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有 ( ) A. 制造费用 B. 外购材料 C. 折旧费 D. 外购动力 2.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 A. 生产工人薪酬 B. 车间、分厂管理人员薪酬 C. 厂部管理人员薪酬 D. 车间一般耗用材料 3.下列各项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 A. 因筹资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 B. 职工教育经费 C. 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薪酬 D. 车间一般耗用材料 4.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生产费用的是( ) A. 机物料消耗 B. 辅助生产工人工资 C. 基本生产工人工资 D. 厂房折旧费用 5.下列各项中,属于间接生产费用的是( ) A. 原料费用 B. 主要材料费用 C. 车间折旧费用 D. 基本生产工人工资 6.下列各项中属于期间费用的是( ) A. 直接材料 B. 机物料消耗 C. 机修费用 D. 直接人工 7.“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登记( ) A.完工入库产品成本 B.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C.分配转出的劳务费用 D.尚未完工的在产品成本 8.基本生产成本应该按( )分设专栏或专行进行登记。 A.产品名称 B.成本项目 C.费用要素 D.费用项目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有( ) A. 对外投资的支出 B. 购置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的支 出 C. 滞纳金、罚款、违约金 D. 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薪酬 2.下列各项属于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有( ) A. 折旧费 B. 职工薪酬 C. 直接人工 D. 税金 3.下列各项中应列入“财务费用”账户的有( )

A. 利息支出 B. 汇兑损失 C. 利息收入 D. 金融机构手续费 4.工业企业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 直接生产费用 B. 直接计入费用 C. 间接生产费用 D. 间接计入费用 5.下列各项中,应该列入直接生产费用的( ) A. 原料费用 B. 机物料消耗 C. 基本生产工人工资 D. 主要材料费用 6.为了进行成本的审核和控制,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包括() A. 制定先进可行的消耗定额 B.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C.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盘点验收制度 D. 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7.在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时,应特别注意()之间费用界限的划分。 A.盈利产品和亏损产品 B.生产费用和经营费用 C.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 D.完工产品和在产品 8.以下税金中,属于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是( ) A.增值税 B.房产税 C.土地使用税 D.车船使用税 三、判断题 1.产品成本项目是指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所进行的分类。 () 2.企业为了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使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多个会计年度)内受益的支出,均属收益性支出。() 3.直接生产费用大多是直接计入费用。( ) 4.“制造费用”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 ( ) 5.机物料消耗和辅助生产车间工人工资等, 均属间接生产费用。 ( ) 四、综合题 1.某企业2010年3月份的支出情况如下: ⑴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发生直接费用77 000元,乙产品发生直接费用33 000元,共计110 000元。 ⑵本月车间一般消耗用材料5 200元,车间管理人员薪酬3 400元,车间管理人员办公费等1 400元,共计10 000元。 ⑶购买某项固定资产,支付3 700元。 ⑷预付车间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6 000元。(摊销期为20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完整版)分析化学各章节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1-1 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做平行测定的目的是减小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随机误差影响精密度,对准确度无影响。 (3)测定结果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4)只要多做几次平行测定,就可避免随机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1-2 下列情况,将造成哪类误差?如何改进? (1)天平两臂不等长(2)测定天然水硬度时,所用蒸馏水中含Ca2+。 1-3填空 (1)若只作两次平行测定,则精密度应用表示。 (2)对照试验的目的是,空白试验的目的是。 (3)F检验的目的是。 (4)为检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检验。 (5)对一样品做六次平行测定,已知d1~d5分别为0、+0.0003、-0.0002、-0.0001、+0.0002,则d6为。 1-4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纯品FeSO4·7H2O中铁的质量分数,4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20.03%,20.04%,20.05%。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 1-5有一铜矿样品,w(Cu) 经过两次平行测定,分别为24.87%和24.93%,而实际w(Cu)为25.05%,计算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相对相差。 1-6某试样5次测定结果为:12.42%,12.34%,12.38%,12.33%,12.47%。用Q值检验法和4d检验法分别判断数据12.47%是否应舍弃?(P = 0.95) 1-7某分析人员测定试样中Cl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21.64%,21.62%,21.66%,21.58%。已知标准值为21.42%,问置信度为0.95时,分析结果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1-8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试样的结果如下: 10℃::96.5%,95.8%,97.1%,96.0% 37℃:94.2%,93.0%,95.0%,93.0%,94.5% 试比较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 = 0.95)温度对测定是否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