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课时教学计划

/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

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

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

前置作业>

预习新课《成正比例的量》,知道怎样才能成正比例

预设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策略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

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5)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评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录像引入,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

2.观察实验

(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2)汇报记录,教师完成统计表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观察报告单,说说发现了什么

观看课件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

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3)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4)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

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

种量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

是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

(4)学生自学。

(5)汇报交流: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

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

课题)

*

5.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

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

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

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

量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评析: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

学生进一步认识成

正比例的量

学生自学教材

;

学生小结正比例的

环教学,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

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评析:学生举成正比例的量的生活实例时,容易在表述中出错,为加深学生印象,教师举例提示,让学生强化对概念的认识,感受到学习知识需要严谨的态度。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数学书练习七第1题。

五、畅谈收获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本科的过程—

学生举例

]

学生课堂练习

1.出示数学书练习七第1题。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同桌讨论:(1)为什么选择B(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

(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三)、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

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

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二、拓展练习

1、4人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反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最后由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学以致用。

作业练习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选择练习

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学生课堂练习

作业设计(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二)、如果,和成()比例,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