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上知识点大全

高二数学上知识点大全

高二数学上知识点大全
高二数学上知识点大全

不等式知识总结

一、不等式的性质

1.两个实数a 与b 之间的大小关系

(1)a b 0a b (2)a b =0a =b (3)a b 0a b ->>;-;-<<.??????

??

若、,则>>;;

<<. a b R (4)a

b 1a b (5)a

b =1a =b (6)a

b 1a b ∈????????????+

2.不等式的性质

(1)a b b a()><对称性?

(2)a b b c a c()>>>传递性?

???

(3)a b a c b c()>+>+加法单调性?

a b c 0 ac bc >>>?

???

(4) (乘法单调性)

a b c 0 ac bc ><<?

???

(5)a b c a c b()+>>-移项法则?

(6)a b c d a c b d()>>+>+同向不等式可加???? (7)a b c d a c b d()><->-异向不等式可减????

(8)

a b 0c d 0ac bd()

>>>>>同向正数不等式可乘?

???

(9)a b 00c d b d ()

>><<>异向正数不等式可除????a c

(10)

a b 0n N a b ()

n n

>>>正数不等式可乘方∈????

(11)a b 0n N a ()

n >>>正数不等式可开方∈????b n

(12)a b 01a ()

>><正数不等式两边取倒数?1

b

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1)|a|a |a|= a (a 0)a (a 0)≥;≥,

-<.??

?

(2)如果a >0,那么

|x|a x a a x a 22<<-<<;?? |x|a x a x a x a 22>>>或<-.??

(3)|a ·b|=|a|·|b|.

(4)|a b | (b 0)=≠.

||

||a b

(5)|a|-|b|≤|a ±b|≤|a|+|b|.

(6)|a 1+a 2+……+a n |≤|a 1|+|a 2|+……+|a n |.

二、不等式的证明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1)a b ab 0a b ab 0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b

实数的性质:、同号>;、异号<->>;-<<;-?????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 2

≥0;(a -b)2

≥0(a 、b ∈R) ②a 2

+b 2

≥2ab(a 、b ∈R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当且仅当时取“”号a b

+∈+2ab(a b R a =b =)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 >b(a <b),只要证明a -b >0(a -b <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三、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1)f(x)g(x)0 f(x)0 g(x)0 f(x)0 g(x)0·>与>>或<<同解.

??????

(2)f(x)g(x)0f(x)0g(x)0 f(x)0

g(x)0·<与><或<>同解.

?????? (3)f(x)

g(x)0f(x)0g(x)0 f(x)0g(x)0(g(x)0)>与>>或<<同解.≠?????? (4)

f(x)

g(x)0f(x)0g(x)0 f(x)0g(x)0(g(x)0)<与><或<>同解.≠??????

(5)|f(x)|<g(x)与-g(x)<f(x)<g(x)同解.(g(x)>0)

(6)|f(x)|>g(x)①与f(x)>g(x)或f(x)<-g(x)(其中g(x)≥0)同解;②与g(x)<0同解.

(7)f(x)g(x) f(x)[g(x)]

f(x)0g(x)0f(x)0g(x)02>与>≥≥或≥<同解.

???

??

???

(8)f(x)g(x)f(x)[g(x)]f(x)02

<与<≥同解.

???

(9)当a >1时,a f(x)

>a

g(x)

与f(x)>g(x)同解,当0<a <1时,a

f(x)

>a

g(x)

与f(x)<

g(x)同解.

(10)a 1log f(x)log g(x)f(x)g(x)

f(x)0a a 当>时,>与>>同解.

???

当<<时,>与<>>同解.

0a 1log f(x)log g(x)f(x)g(x) f(x)0g(x)0a a ???

??

单元知识总结

一、坐标法 1.点和坐标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上的点和一对有序实数(x ,y)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两点的坐标为P 1(x 1,y 1),P 2(x 2,y 2),则两点间的距离

|P P |=12()()x x y y 212212-+-

特殊位置的两点间的距离,可用坐标差的绝对值表示: (1)当x 1=x 2时(两点在y 轴上或两点连线平行于y 轴),则 |P 1P 2|=|y 2-y 1|

(2)当y 1=y 2时(两点在x 轴上或两点连线平行于x 轴),则 |P 1P 2|=|x 2-x 1|

3.线段的定比分点

(1)P P P P P PP P P PP P P P =

P P P P 12121212112定义:设点把有向线段分成和两部分,那么有向线段和的数量的比,就是点分所成的比,通常用λ表示,即λ,点叫做分线段为定比λ的定比分点.P

PP 2

当点内分时,λ>;当点外分时,λ<.P P P 0P P P 01212

(2)公式:分P 1(x 1,y 2)和P 2(x 2,y 2)连线所成的比为λ的分点坐标是

x x x y y y =++=++??

??

???-121

2111λλλλλ≠()

特殊情况,当是的中点时,λ,得线段的中点坐标P P P =1P P 1212

公式

x x x y y y =+=+??

?????121222

二、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当直线和x 轴相交时,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和x 轴平行线重合时,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

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0,π).

(2)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

率,直线的斜率常用表示,即αα≠

π.k k =tan ()2

∴当k ≥0时,α=arctank .(锐角) 当k <0时,α=π-arctank .(钝角)

(3)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斜率为

k =

y (x x )

21

2--y x x 1

21≠

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已知直线过点(x 0,y 0),斜率为k ,则其方程为:y -y 0=k(x -x 0) (2)斜截式 已知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斜率为k ,则其方程为:y=kx +b (3)两点式 已知直线过两点(x 1,y 1)和(x 2,y 2),则其方程为:

y y y y x x x ----1211

21=x (x x )

1

2≠

(4)截距式 已知直线在x ,y 轴上截距分别为a 、b ,则其方程为:

x a y b +=1

(5)参数式 已知直线过点P(x 0,y 0),它的一个方向向量是(a ,b),

则其参数式方程为为参数,特别地,当方向向量为

x x at y y bt =+=+???00(t )

v(cos α,sin α)(α为倾斜角)时,则其参数式方程为

x x t y y t =+=+??

?00cos sin α

α为参数(t )

这时,的几何意义是,→

t tv =p p |t|=|p p|=|p p|000

(6)一般式 Ax +By +C=0 (A 、B 不同时为0). (7)特殊的直线方程

①垂直于x 轴且截距为a 的直线方程是x=a ,y 轴的方程是x=0. ②垂直于y 轴且截距为b 的直线方程是y=b ,x 轴的方程是y=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当直线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时,k 1=k 2且b 1≠b 2.

当和是一般式方程时,

≠l l 12A A B B C

C 121212=

(2)重合:当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时,k 1=k 2且b 1=b 2,当l 1和l 2是

一般方程时,A A B B C C 12121

2==

(3)相交:当l 1,l 2是斜截式方程时,k 1≠k 2

当,是一般式方程时,

≠l l 12A A B

B 2212

①斜交交点:的解到角:到的角θ≠夹角公式:和夹角θ≠A x B y C A x B y C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1112

2222112

121221

12120

0110110++=++=??

?=-++=-++??????

?

????l l l l 1tan ()

tan |

|()

4.点P(x 0,y 0)与直线l :Ax +By +C=0的位置关系:

Ax By C =0P ()Ax By C 0P 0000++在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在直线外.??l l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P(x y )d =

|Ax +By +C|

0000l A B 22

+

5.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l 2∶Ax +By +C 2=0间

的距离为:.

d =

|C C |12-+A B

2

2

6.直线系方程

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类直线的集合称为直线系,它的方程的特点是除含坐标变量x ,y 以外,还含有特定的系数(也称参变量).

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往往先根据一个条件写

②垂直 当 和 有斜截式方程时, - 当 和 是一般式方程时, + l l l

l

k k = 1

A A

B B = 0

出所求直线所在的直线系方程,然后再根据另一个条件来确定其中的参变量.

(1)共点直线系方程:

经过两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在这个方程中,无论λ取什么实数,都得不到A 2x +B 2y +C 2=0,因此它不表示l 2.当λ=0时,即得A 1x +B 1y +C 1=0,此时表示l 1.

(2)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y=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Ax +By +C=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λ=0(λ≠C),λ是参变量.

(3)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Ax +By +C=0(A ≠0,B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λ=0.

如果在求直线方程的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另一个条件待定时,可选用直线系方程来求解. 7.简单的线性规划

(1)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或<0)表示直线Ax +By +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即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2)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例如,z=ax +by ,其中x ,y 满足下列条件:

A x

B y

C 0(0)A x B y C 0(0)A x B x C 0(0)

111222n

n n ++≥或≤++≥或≤……

++≥或≤??

?

????(*)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就是线性规划问题,不等式组(*)是一组对变量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z=ax +by 叫做线性目标函数.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使线性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 三、曲线和方程

1.定义

在选定的直角坐标系下,如果某曲线C 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 ,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 ,y)=0的解(一点不杂); (2)以方程f(x ,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 上的点(一点不漏).

这时称方程f(x ,y)=0为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为方程f(x ,y)=0的曲线(图形). 设P={具有某种性质(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Q={(x ,y)|f(x ,y)=0},若设点M 的坐标为(x 0,y 0),则用集合的观点,上述定义中的两条可以表述为:

(1)M P (x y )Q P Q (2)(x y )Q M P Q P 0000∈,∈,即;,∈∈,即.????

以上两条还可以转化为它们的等价命题(逆否命题):

(1)(x y )Q M P (2)M P (x y )Q 0000,;,.??????

显然,当且仅当且,即时,才能称方程,P Q Q P P =Q f(x y)=0??

为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为方程f(x ,y)=0的曲线(图形). 2.曲线方程的两个基本问题

(1)由曲线(图形)求方程的步骤:

①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变数对(x ,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 的坐标; ②立式:写出适合条件p 的点M 的集合p={M|p(M)}; ③代换: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 ,y)=0; ④化简:化方程f(x ,y)=0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上述方法简称“五步法”,在步骤④中若化简过程是同解变形过程;或最简方程的解集与原始方程的解集相同,则步骤⑤可省略不写,因为此时所求得的最简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

(2)由方程画曲线(图形)的步骤:

①讨论曲线的对称性(关于x 轴、y 轴和原点); ②求截距:

方程组,的解是曲线与轴交点的坐标;

f x y y ()==???0

0x 方程组,的解是曲线与轴交点的坐标;

f x y x ()==???0

0y

③讨论曲线的范围; ④列表、描点、画线.

3.交点

求两曲线的交点,就是解这两条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4.曲线系方程

过两曲线f 1(x ,y)=0和f 2(x ,y)=0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f 1(x ,y)+λf 2(x ,y)=0(λ∈R). 四、圆 1.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叫圆.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x -a)2

+(y -b)2

=r 2

.(a ,b)为圆心,r 为半径. 特别地:当圆心为(0,0)时,方程为x 2

+y 2

=r 2

(2)一般方程x 2

+y 2

+Dx +Ey +F=0

配方()()x D y E D E F

+++=

+-22442222

当+->时,方程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D E 4F 0()22D E

D E F 22

1

2

422+-

当+-时,方程表示点-

,-D E 4F =0()22D E 22

当D 2

+E 2

-4F <0时,方程无实数解,无轨迹.

(3)参数方程 以(a ,b)为圆心,以r 为半径的圆的参数方程为

x a r y b r =+=+??

?cos sin θ

θθ为参数()

特别地,以(0,0)为圆心,以r 为半径的圆的参数方程为

x r y r ==??

?cos sin θ

θθ为参数()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圆的半径为r .

(1)d r (2)d =r (3)d r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l :Ax +By +C=0和圆C :(x -a)2

+(y -b)2

=r 2

,则

d Aa Bb C A B

=

+++||2

2

(1)0d r (2)=0d =r (3)0d r 相交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两解,△>或<;相切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一组解,△或;相离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解,△<或>.

???

5.求圆的切线方法

(1)已知圆x 2

+y 2

+Dx +Ey +F=0.

①若已知切点(x 0,y 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

当,在圆外时,++++表示(x y )x x y y D(

x )E(y )F =0000000++x y

22

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②若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 0,y 0),则设切线方程为y -y 0=k(x -x 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

③若已知切线斜率为k ,则设切线方程为y=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x 2

+y 2

=r 2

①若已知切点P 0(x 0,y 0)在圆上,则该圆过P 0点的切线方程为x 0x +y 0y=r 2

②已知圆的切线的斜率为,圆的切线方程为±.k y =kx r k 2+1

x x y y D x x E y y

F 2 2

0 ( ) ( ) .

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则

(1)|O O |=r r (2)|O O |=|r r |(3)|r r ||O O |r r 12121212121212两圆外切+;两圆内切-;

两圆相交-<<+.???

单元知识总结

一、圆锥曲线 1.椭圆

(1)定义

定义1: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这个动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焦点).

定义2:点M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

数=<<时,这个点的轨迹是椭圆.

e (0e 1)c

a

(2)图形和标准方程

图-的标准方程为:+=>>图-的标准方程为:+=>>811(a b 0)

821(a b 0)

x a y b x b y a 222

2222

2

(3)几何性质

2.双曲线

(1)定义

定义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

定义2:动点到一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时,这个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这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

(2)图形和标准方程

图8-3的标准方程为:

x a

y

b

2

2

2

2

-=>,>

1(a0b0)

图8-4的标准方程为:

y a

x

b

2

2

2

2

-=>,>

1(a0b0)

(3)几何性质

3.抛物线

(1)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几何性质,见下表:

①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以下特点:都以原点为顶点,以一条坐标轴为对称轴;方程不同,开口方向不同;焦点在对称轴上,顶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顶点到准线距离.

②p 的几何意义:焦点F 到准线l 的距离.

③弦长公式:设直线为=+抛物线为=,=y kx b y 2px |AB|212+k

|x x ||y y |2121-=-11

2+

k

焦点弦长公式:|AB|=p +x 1+x 2

4.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定点叫做焦点,定直线叫做准线、常数叫做离心率,用e 表示,当0<e <1时,是椭圆,当e >1时,是双曲线,当e =1时,是抛物线. 二、利用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 1.定义

缺xy 项的二元二次方程Ax 2

+Cy 2

+Dx +Ey +F =0(A 、C 不同时为0)※,通过配方和平移,化为圆型或椭圆型或双曲线型或抛物线型方程的标准形式的过程,称为利用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

A =C 是方程※为圆的方程的必要条件. A 与C 同号是方程※为椭圆的方程的必要条件. A 与C 异号是方程※为双曲线的方程的必要条件. A 与C 中仅有一个为0是方程※为抛物线方程的必要条件.

2.对于缺xy 项的二元二次方程:

Ax 2

+Cy 2

+Dx +Ey +F =0(A ,C 不同时为0)利用平移变换,可把圆锥曲线的一般方

程化为标准方程,其方法有:①待定系数法;②配方法.

椭圆:+=或+=()()()()x h a y k b x h b y k a ----2222222

211

中心O ′(h ,k)

双曲线:-=或-=()()()()x h a y k b y k a x h b ----2222222

211

中心O ′(h ,k)

抛物线:对称轴平行于x 轴的抛物线方程为 (y -k)2

=2p(x -h)或(y -k)2

=-2p(x -h), 顶点O ′(h ,k).

对称轴平行于y 轴的抛物线方程为:(x -h)2

=2p(y -k)或(x -h)2

=-2p(y -k) 顶点O ′(h ,k).

以上方程对应的曲线按向量a =(-h ,-k)平移,就可将其方程化为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形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时及知识点梗概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

1.函数的奇偶性;1

2.函数的图象;1

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1.随机事件的概率;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5.独立重复试验.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3.抽样方法;4.总体分布的估计;5.正态分布;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1.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数列的极限;4.函数的极限;5.极限的四则运算;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1.导数的概念;2.导数的几何意义;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5.复合函数的导数;6.基本导数公式;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1.复数的概念;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答案补充高中数学有130个知识点,从前一份试卷要考查90个知识点,覆盖率达70%左右,而且把这一项作为衡量试卷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这一传统近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思维,突出能力,重视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现在的我们学数学比前人幸福啊!!相信对你的学习会有帮助的,祝你成功!答案补充一试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试竞赛大纲,完全按照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即高考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方法,在方法的要求上略有提高,其中概率和微积分初步不考。二试1、平面几何基本要求:掌握初中数学竞赛大纲所确定的所有内容。补充要求:面积和面积方法。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费马点。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点,重心。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重心。几何不等式。简单的等周问题。了解下述定理:在周长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在周长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在面积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周长最小。在面积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周长最小。几何中的运动:反射、平移、旋转。复数方法、向量方法。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答案补充第二数学归纳法。递归,一阶、二阶递归,特征方程法。函数迭代,求n次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n个变元的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及应用。复数的指数形式,欧拉公式,棣莫佛定理,单位根,单位根的应用。圆排列,有重复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组合恒等式。一元n次方程(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方程虚根成对定理。简单的初等数论问题,除初中大纲中所包括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无穷递降法,同余,欧几里得除法,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类,高斯函数,费马小定理,欧拉函数,孙子定理,格点及其性质。3、立体几何多面角,多面角的性质。三面角、直三面角的基本性质。正多面体,欧拉定理。体积证法。截面,会作截面、表面展开图。4、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法线式,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直线束及其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圆锥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圆的幂和根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