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优质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优质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优质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优质教案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本书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生活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为学习加速度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先从小小彬和易建联身高增长的快慢引入,再以自行车、公共汽车、舰艇、火车、飞机的相差资料让学生感性认识“速度快” “速度变化量大” “速度变化快”含义不同,引出加速度的定义;接着对加速度的概念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理解加速、减速过程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然后通过上节课学习的速度时间图像进一步说明加速度在图像中的表示,加深学生对加速度和图像的认识和理解,对图像认识进行深化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及其三者关系;(3)掌握加速度公式和单位;

(4)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图像求解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值定义法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速度变化快慢描述的探索过程,体会量变与变化快慢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探究,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3、利用图像分析加速度。

四、教学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3、利用图像分析加速度。

五、教学媒体:PPT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1、易建联Vs小小彬

2、各类交通工具

(1) 谁的速度最大? (2) 谁的速度变化最大? (3) 谁的速度变化最快? (二)新课教授 1、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3)表达式: ,单位:m/s 2

t

t v a v v ?-=??=初末

(4)向量:大小: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

方向:速度变化的方向。

2、思考

(1)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吗?

(2)加速度大,速度一定大吗?

(3)速度变化量小,加速度就小吗?

(4)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吗?

结论:加速度大小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无必然联系,只与速度变化的快慢有关。

3、课堂练习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

B、速度变化快,速度一定大

C、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

D、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

4、例题

例1、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汽车的加速度。

a = 0.25 m/s2

例2、如汽车紧急刹车时,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a = -5 m/s2

问:哪一个加速度比较大?

结论:大小:︱a︱

方向:a的正负

5、加速与减速

(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结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没有必然联系,只与速度变化的方向有关。

6、课堂练习2

对于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增大的

B、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是增大的

D、因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它的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7、v-t图象中的加速度

斜线倾斜程度:加速度的大小

陡:加速度较大

平缓:加速度较小

(三)课堂小结

七、教学反思

利用小小彬长得比易建联快这个例子作为引入,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加速度概念先有一感性认识。知识点的讲解我力求讲细讲清,分析得出的结论也随即在PPT上显示,便于学生达到视听同步。但在速度为0,加速度可以不为0这个知识点,我用物体刚要运动这个临界状态来讲解,由于学生还未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所以不少学生无法想象出该情景,认为物体要么静止,要么运动,静止时无加速度,运动时才有加速度,无法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同时性。在这个知识点的设计上,我考虑欠缺,忽略了学生原有水平。

总的来说,本节课条理清晰,表述清楚,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1、个别知识点涉及内容超纲,学生很难用现有知识理解,以后备课时应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学生本位而不是学科本位。2、课堂练习和例题应紧扣本节概念,

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但不是知识点的重复,习题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3、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特别是涉及课外知识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