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学科、专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申请学位类别 : 哲学硕士

申请人 : 辛毅

指导教师 : 陈志生 副教授

二〇一三 年 五 月

MARX'S CRITIQUE AND TRANSCENDENCE OF WAGE THEORY IN CLASSICAL ECONOMIC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By

Xin Yi

Supervisor:Chen Zhi sheng

May,2013

摘要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后,在剩余价值论和劳动力价值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科学的工资理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科学的将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系统论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和对资本积累的本质,一针见血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所体现出的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本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越发显得历久弥新,为我国研究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宗旨就是在作者自身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及层次上,对主要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介绍以及简析,然后论述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工资理论的批判与继承,最后对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做出总结并论述其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内容结构上共分为四个章节,从总体上按照工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即以时代的纵向发展对不同时期的工资理论学家的观点进行论述,并以各章节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时期工资理论之间的联系为横向线索,对不同时期工资理论的区别进行了分析。这样,使本文在结构上呈现出以纵为主,纵横结合的行文特征。本文从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作为开篇,首先对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用论、重农学派的最低工资论和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做了系统的整理和介绍,然后又对亚当·斯密的最低工资论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接下来论述了马克思对上述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所进行的批判与继承,最后总结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并探讨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具体章节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章是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整理。从工资做为人们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主要方式和人类生存的手段及发展的基础,引出配第、魁奈、杜尔阁和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阐述了他们对最低工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接着在第一章的第二个部分把亚当·斯密的最低工资论进行论述,整理了他对最低工资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论述了他对最低工资的理论观点,并认为斯密尽管对社会中广大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深表同情,但我们并没有在他的《国富论》中找到相应增长劳动者工资

I

的主张或建议,他仅仅在书中明确表示反对学徒法令和济贫法,而没有对工人生活状况的原因进行探索,这是他的理论缺陷。然后在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进行论述,同时也指出他理论中的不足,尽管穆勒的工资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的工资基金理论还是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实,因此也只是做为一种关于经济的理论观点保留在经济思想史中,没有对现实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在第二章开始论述马克思对上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批判与继承,探讨了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本质及工资的阶级性所进行批判。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是由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产生,指出工人阶级辛苦劳动却生活困苦,不断遭受灾难和贫穷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正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贪婪追求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分化,使工人阶级生活在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之下,也只有工人阶级得到解放,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以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救工人阶级。

第三章的第一部分进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把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完成进行了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从开始接受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到逐步批判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并最终在剩余价值论和劳动力价值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第四章探讨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论证和研究,并且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问题进行客观科学的批判,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工资理论。尽管我国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不同,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现况,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工资的理论,在完善我国发展新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分配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取得的成绩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距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面临着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工资方面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很多,比如工资改革未能与时俱进,国内人均收入差距过大,城乡、行业工资差距悬殊等。这些工资问题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拦路虎,我们需要继续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并在工资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早是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实意义,

II

ABSTRACT

Marx's wage theor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his entir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Ma r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ge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cs critique and i nherit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manpower value theory gradually improve the formation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wages. Marx's wage theory scientific distinguish labor an d manpower between two concepts, system discusses the capitalist greed for surplus value pursuit and the natur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reveal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wage ref lects the bourgeois nature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Marx's wage theory grown ever more enduring, Marx's wage theory have prov 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our research in wages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yste m, a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wages and refor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 gnificance to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rim the salary system of the sorting and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main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st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author itself can achieve and level. Finally, to summarize Marx's wage theory and discusses its theory in China's s ocialist realistic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on the content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wages in general process for clues.

At first, this article opening from the west wages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cs,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the minimum life maintenance costs and David Ricardo’s theory of wages. Then to Adam Smith's theory of the minimum wage and wage fund theory of John Stuart mill respectivel y expounds and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classical economists pay of critic ism and inheritance, finally sums up Marx's wage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wage theory.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four specific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wages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cs, expounds Petty, Quesnay, Du Erge, David Ricardo’s theory of wages, rese

III

arch achievements of theory of the minimum wage for Salary as the main way of people to alloc ate the social products and mean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am Smith's theory of the minimum wage, and his theory of t he minimum wage is expounded in the pap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Marx's critique of the wage of the clas sical economics theory and inheritance and Marx was discussed and the nature of classical econom ics in the salary form criticism. In Marx's critique of the wage theory of classical economics reve als the essence of wage is by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the historical dev elopment process, In Marx’ mind, hard work but live the poor working class, the root cause of th e disaster and poverty is the system of capitalism.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ird chapter into Marx's wage theory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expounded, put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wage theory, dev elopment, and ultimately to complete finishing and Elaborated the Marx from wages begin to acce pt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theory to the critique of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wage theory step by st ep an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labor value theory gradually improve f orme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wag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wage theory, Marx throu gh economic activities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system,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de monstration and study, and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roletariat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of wage problems ar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criticism, thus created the theory of their wages. Although China's mode of 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capitalism but in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 ocialist system. Study of Marx's wage theory helps us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grasp o f salary theory, the wage system of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 form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distribution syste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furt 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economic field in China and various areas have ac 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tance. Our country faces some new problems o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 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wages there are many ways 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examp

IV

le, Wage reform lags behind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 capita income and wage gap in ur 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wide gap is too big and so on. We need to continue to study Marx's wage theory and in wage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form and perfect our country's wage sy stem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earlier.

KEY WORDS: classical economics, the theory of wages, Karl Marx, critiqu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引言 (1)

第一章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决定理论 (3)

一、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的工资理论 (3)

(一)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用论 (3)

(二)重农学派的最低工资论 (6)

二、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7)

三、亚当.斯密的最低工资论 (8)

(一)斯密对工资的论述 (9)

(二)影响最低工资的因素 (11)

(三)对斯密的评价 (12)

四、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14)

(一)穆勒的工资理论 (16)

(二)穆勒对其他工资理论的观点 (16)

(三)穆勒关于低工资劳动者的看法 (18)

(四)穆勒的工资差异理论 (19)

第二章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批判 (23)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本质的批判 (23)

(一)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本质的合理性 (24)

(二)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本质的批判 (24)

二、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的阶级性的批判 (26)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的阶级局限性的批判 (27)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批判 (28)

第三章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31)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发展过程 (31)

VII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创建 (31)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完善 (33)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 (33)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34)

(一)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论述 (34)

(二)马克思对工资形式的论述 (35)

(三)马克思对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论述 (36)

(四)马克思对工资国民差异的论述 (37)

(五)马克思对工资规律的论述 (37)

第四章马克思工资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现实意义 (39)

一、以马克思工资理论为指导,认清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 (39)

二、以马克思工资理论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工资的运动规律 (39)

三、以马克思工资理论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 (40)

(一)对我国目前的最低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40)

(二)改革分配制度,改善工资收入差距过大现象 (41)

(三)完善工资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41)

(四)完善分配制度,建立新型分配机制 (42)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9)

VIII

引言

引言

工资是人们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方式之一,工资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对工资的本质和标准进行决定毋庸置疑的成为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必然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资作为社会产品重要的分配方式之一,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工资出现的前提。而人们把工资当成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是从古典经济学那里开始的。古典经济学首次将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古典经济学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规律,主要研究的是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这样的研究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工资问题。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理论观点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在经济学家分析人的本质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理论上对分析人的本质以及经济行为奠定了基础,古典经济学家们正是不断的研究着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活动和市场规律,他们实质上是一边在研究新的经济领域一边和封建社会的残留思想做斗争,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扩大生产力,使社会生产达到规模化,从而完全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所以说他们的研究实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有助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合理性。

回顾历史,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古典经济学自从在英国威廉·配第那里开始之后,经过重农学派、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形态也随着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形态从工场手工业的鼎盛时期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对工资理论及其他经济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理论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研究对象从过去的封建经济转向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论观点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从而通过理论改变世人的价值观,让社会经济活动加快发展,能早日进入快车道和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并轨。在此之前,封建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禁欲伦理都极大的压迫了个人利益,这些现象都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差甚远,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已的,工人应该不断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不断的获得工资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希望通过如此的观点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但也正因如此使古典经济学家进入一个死胡同——那就是他们的观点必须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服务,这无形之中使他们的研究偏向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自身的历史局限

1

性。

对此,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奉者,他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所以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工资的理论自然有合理的一面,并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马克思又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出发,揭露了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在辩证的吸收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工资理论并用自己科学的理论观点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无情剥削。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工资理论的研究和批判,逐步揭露了工人生活贫穷困苦的原因,工人阶级辛苦劳动却生活困苦,不断遭受灾难和贫穷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正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分化,使工人阶级生活在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之下,也只有工人阶级得到解放,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以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救工人阶级。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论述了了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为我国研究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制度所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论述及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章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决定理论

人类要以何种方式生存下去并取得各方面的发展,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最为关心的重要课题。工资是人们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方式之一,工资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对工资的本质和标准进行决定毋庸置疑的成为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必然涉及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资作为社会产品重要的分配方式之一,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工资出现的前提。而人们把工资当成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是从古典经济学那里开始的。古典经济学首次将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古典经济学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规律,主要研究的是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这样的研究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工资问题。在古典经济学早期的主要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研究到和工资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研究学说虽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学说为以后的学者研究工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说来,古典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资理论主要有下列三种:

一、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的工资理论

十七世纪中期西方产生了一种称为生活费用论的工资理论。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在早期利用剥削手段,残酷的侵占了工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工资收入被资产阶级压缩到仅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水平。为了维护这种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需要,生活费用理论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应运而生。英国的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了“适当的生活资料”理论,在为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理论的起点;而杜尔阁和魁奈作为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工资生存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大卫·李嘉图用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理论,对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理论做出了理论上的重要说明。

(一)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用论

威廉·配第是英国早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经济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一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述了分配理论。

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正在把工资当成劳动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威廉配第在其理论中论述以地租为中心的社会产品分配理论时依照劳动价值论对工资进行了论述,并率先提出了最低生活维持费用论,这一理论又被称为生存工资理论或者是工资生存理论。由此首先提出了最低生活维持费用工资理论,他的理论成为古典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基础。

在配第的理论中,工资被他看成是劳动价值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第把生产社会产品的劳动及价值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用以补偿那些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第二个部分,是用以维持劳动工资;第三个部分就是剩余部分,也就是纯收入。

配第在对工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从工资的“自然价格”以及“政治价格”理论出发,试图论证出工资应当具有双重价格。他一方面认为工资就是工人所提供的劳动本身的价格,也就是自然价格;而一方面,他又别出心裁地把工人的工资和工人自身“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一个理论,也就是工资的“政治价格”。对于工资的政治价格,配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所指的“政治价格”是指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容易在市场上得以实现的劳动力交换价值,其实质就是市场价格。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市场上以货币的方式得以表现,这被配第称作“真正的市场价格”。

配第早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中说到,如果货币的价值有所降低,而工人的生活资料价格有所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增加货币工资,“这种措施不单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除非劳动者能够依靠这一半工资而生活(而这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因为如果你使劳动者有双倍的工资,那么劳动者实际所做的工作,就只等于他实际所能做和在工资不加倍时所做的一半。这对社会来说,就损失了同等数量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①所以配第认为,劳动者的工资不能低于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样会使工作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从而无法给资本家持续不断的生产财富;同时,劳动者的工资也不能高于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样会使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劳动者的工资只能等于刚好足够维持工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所必需的那个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一思想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中有更加明确的说明,配第在其著作中说,工资是由工人“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②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配第还提出通过立法的途径将工人的工资降低到不能使工人有一点积蓄的水

①威廉·配弟.赋税论.

②威廉·配弟.配弟经济著作选集.

平。我们可以看出,配第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工人的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和工人应当得到的工资不是一个等量的关系,价值应当大于工人工资,而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当然就是纯收入,因此这样就构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配第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市场当好处在最初的形成过程之中,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正在转入资本积累,国家权力的直接干预涉及到工资规定以及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活。而配第所提出的最低工资理论,恰好符合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首先,配第认为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为了得到这些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就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资本家工作,如果工人得到双倍的工资,就等于工人少做了原本应当做的工作的一半,这是资产阶级所不愿意看到的。其次,只有把工人的工资限制到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水平,才能保证资产阶级得到最大化的剩余价值。然后,把工人的工资限制到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水平也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求,因为工资是商品生产成本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这个部分降到最低才有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到有得地位。因此,英国政府在当时通过法令对工人的工资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如果有工人或者资本家违反规定,支付和领取工资的资本家和工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对领取工资的工人所进行的制裁显得特别严厉。配第一方面为了发展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为了维护当时英国的这种政策,他极力的主张工人工资的发放和领取必须按照法令规定,工人只能得到“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的生活资料,即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由此可见,这个最低生活维持费用其实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在配第的理论中,将工资和维持工人基本生活以及传宗接代的必需生活资料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决定工资水平的自然基础便是维持工人最低生活的资料价值。这一观点也就是配第的最低工资理论的核心思想。虽然配第自己没有对工人的劳动和劳动力在理论上进行划分,但他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理论却意外的提示出这一奥秘。尽管配第的理论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正是配第的这种别出心裁的划分,对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奠定了基础。

另外,认为工人就是只能领取最低生活费用的除了配第,还有重农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①

①在构思本章节之前,参阅了解书森和陈冰的《对西方早期三种工资理论的述评》这一论文,对我的论文完成有所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二)重农学派的最低工资论

重农学派无疑也是经济学的重要渊源之一,并且他们在工资理论方面的观点基本和配第保持一致,他们的工资理论表示: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魁奈作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工资理论可以说是在配第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低工资理论。他认为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工资对工人来说就是只限于维持他们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杜尔阁是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他也是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杜尔阁是工资生存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进一步了发展了最低工资理论,将自由竞争原则恰当的应用到了关于工资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工人的工资必然只能保持在维持生计的基本水平上。为什么工人辛苦劳动却只能领取到只够维持生计的工资?工人工资的高低水平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杜尔阁指出: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时工资的价格高低不可能完全由工人自己决定,而是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双方商定出的结果。你还表示,由于有大量的工人可供挑选,因此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肯定会选用出价最低的工人,这种情况就导致工人之间出现了彼此的竞争,他们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时候不得不降低价格,所以他在他的著作中说到:“雇主尽力压低这一价格,由于他有一大群工人可以挑选,他便优先选用那个讨价最低的工人。因此,在彼此竞争的局面下,工人们不得不降低这一价格。在各部门工作中,情形都不会不是这样,而且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工人的工资只限于维持他的生活所必需的东西”。①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尔阁已经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到最后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工资水平只能限制在维持他们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杜尔阁认为,工人的工资一旦高于这个基本水平,就会出现人口以及工人数量的增长,从而导致工资水平再次回落到那个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上;相反的,工人的工资如果低于维持生存水平的话,就会造成人口以及工人数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上升到足以维持生存的水平。杜尔阁的这种生存工资理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工资理论,他的观点是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进行研究的主要依据。

①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二、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称他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最后的伟大代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英国的产业革命迅猛发展,英国工业革命进展的如火如荼,社会财富有了大量的增加。但毋庸置疑的是,整个社会对当时所取得的那些成就肯定是不满足的,所以如何能使资本积累进展更迅速,如何能够有更多的纯收入可以用来扩大资本主义市场的生产,必然成为资产阶级的重中之重。大卫·李嘉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总结前人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论述分配问题和劳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他自己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理论。

李嘉图在总结前人的经济理论时,认为经济学前辈们的研究还不甚科学。他在自己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前言中就直接批判经济学前辈没有能够对工资以及整个分配理论“提供令人满意的资料”①。李嘉图开始从工人的工资问题入手,论述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同时提出了最低生活维持费用的范畴,对工人的最低生活费用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李嘉图的理论观点是,工资是以定额的方式在国民财富中存在的,工资的存在直接决定了剩余部分的成分。在整个国民财富的分配中,工资以定额的方式确定,那么国民财富分配中的利润或者地租便都将成为商品价值所超过工资的剩余价值,其中,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是利润,而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刚是地租。

李嘉图在研究工资问题时,一直把工资和工人的收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进而把工资规定成“劳动的价格”。他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必须要由商品中所含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表现形式就是维持生活及家属生活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个价格的数量具体为“让劳动者大全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②李嘉图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得的报酬,但劳动力和其他商品一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所以在他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理论中把工人的劳动分为两类——“市场价格”以及“自然价格”。其中,市场价格是指“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它是随着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稀少时就昂贵,丰裕时就便宜”。③而“劳动的自然价格”,就“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

①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②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①李嘉图认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就随着劳动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进行涨落的,而自然价格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一般是个大致不变的恒量。尽管这两者时常发生背离,但实际上都符合使劳动的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两者相重合的趋势。在现在生活中,工资仅仅是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费用,这就形成了被拉萨尔所称之为的“铁的工资规律”。在这里,李嘉图所谓的劳动的“市场价格”其实指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他在著作中写到:“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保持其人数不变的家庭的能力,不取决于他作为工资所能得到的货币量,而取决于用一笔货币所能购得的食物与必需品量,以及由于习惯而成为必不可缺的享用品量”。②

李嘉图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理论基础用来支持自己的最低生活维持费理论,进一步分析工资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将工资保持在一个使生活需要没有任何伸缩余地的限度上,这是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如果超出这个最低限度,工人工资高于生活资料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就会相对有剩余,这时,工人会养育更多的儿女,但随着劳动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加剧,工资逐步降低到生活资料必需的最低限度。他在著作中写道:“当劳动的市场价格超过其自然价格时,劳动者的景况是繁荣而幸福的,能够得到更多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从而可以供养健康而人丁兴旺的家庭。但当高额工资刺激人口增加,使劳动者的人数增加时,工资又会降到其自然价格上去,有时的确还会由于一种反作用而降到这一价格以下。”反过来说也一样,“当劳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自然价格时,劳动者的景况最困苦,这是由于习惯而成为绝对必需的享受品就会因贫困而被剥夺。只有在贫穷已经使劳动者的人数减少,或劳动的需求已连增加之后,劳动的市场价格才会再提高到自然价格上。”③如此一来,人口自然变动率无形之中调节着工资的变动,因此,工人的工资始终只能维持在劳动的自然价格也就是生活资料必需品的最低限度。

三、亚当·斯密的最低工资论

亚当·斯密是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于1776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是他的代表作,出版之后不仅直接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资

①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②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本主义社会的壮大。从《国富论》出版到今天,对《国富论》的研究热潮在各国范围内一直都方兴未艾。经济学家们不断的研究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也对斯密关于工资的理论津津乐道。

(一)斯密对工资的论述

斯密继承和发展了经济学前辈的最低工资理论。他在分析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究竟要如何决定时,率先引入“劳动价格”这一概念,他认为劳动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可以进行交换买卖的,所以劳动也应该像其他商品那样具有自己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劳动价格”,也就是雇主给工人发放的工资。斯密把劳动价格分成自然价格、市场价格两类。劳动的自然价格是指能够维持工人自身生存并且能养家糊口和传宗接代的必需生活品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则是指工人和雇主双方通过竞争所确定的价格。斯密逐句论述了在劳动市场中劳动的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关系,他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围绕着自然价格而波动的,而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能够使工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斯密认为,这种劳动市场的价格在上下波动的过程中会相互抵消从而均衡成为一个平均的价格,这个平均的价格就是劳动的自然价格。他尽管没有把劳动、劳动力具体的区分开来,但他把工资和工人的最低生活资料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他说的“劳动的价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这一点上来看,斯密的最低工资理论是从劳动力的价值出发的。

斯密以他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指出:“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①并进而论述了工资的不同发展形态。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中,因为土地的私有以及资本的积累还没有形成,所以那个时候劳动所收获的全部产品自然全都是归属于劳动者本身的,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地主更没有资本家或者雇主这类人出来分享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所以最初时,全部的劳动产品都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工资就是那全部的劳动产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出现之后,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那种劳动者占有自己全部劳动产品的状态再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了;工资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最根本的就是劳动产品的分配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除了劳动者之外,土地的所有者(即地主)与资本家(即雇主)都要参与到劳动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分享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劳动者再也无法得到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就这样,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逐步完成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了三个阶级分享劳动产品:劳动者

通过劳动得到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也分别得到一部分。

换言之,就是工人得到工资,地主收取地租,而资本家刚获取利润。这也就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全部的劳动产品,但工人到底应该得到劳动产品中的多少呢,工人的工资究竟要如何计算?

斯密在《国富论》中针对工资的高低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在各地,通常所说的劳动工资,取决于双方所签订的合同,而合同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①劳动者当然渴望能得到更多的工资,而雇主肯定是希望尽量少的付给工人工资。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来讲对立的,所以工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工资倾向于联合起来,向资本家提出抗议——“不管他们的联合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他们总是闹得满城风雨。为了使问题得到解决迅速解决,他们总是大叫大嚷,有时使用最惊人的暴力。”②但是雇主们也会为了应对工人的这种行为采取行动,为了降低工人工资而联合起来;虽然我们很少听到雇主们的联合,但他们通常会有一种默契,即不会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某个水平之上。那么在这种冲突中最后谁会得到胜利?斯密对工人和雇主的各自联合作出了分析:首先,劳动者人数众多,不便于联合,而雇主相对较少,较容易联合;其次,法律和政府机关认为雇主的联合是合法的,但工人的联合却是违法的,是要进行禁止的;然后,工人如果长期联合不进行工作,手中的生活资料用不了多久就会消耗殆尽,而雇主必然会坚持的更长久。所以,斯密说:“工人们很少会从这种喧嚣联合的暴行中得到什么好处,部分原因是由于地方热潮机构的干预,部分原因是由于雇主们异乎寻常地镇定,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工人为了眼前的生存而不得不屈服,而组织这些联合的工人领袖却以遭受处罚或毁灭而告终”。

虽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工人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劣势,但资本家永远不会霸占全部的劳动产品,他们始终要给工人发放一部分工资,让工人维持最起码的生存,而这个工资的额度一般会有个特定的比率,从而达到他们尽量多的占有劳动产品而又让工人得以繁衍生息。所以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总得靠工作来维持生活,而他的工资至少要足以维持他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工资甚至还必须多一些,否则他就不可能供养一个家庭,而这类工人的种族就不可能延续到下一代。”③

①亚当·斯密.唐日松.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1

②亚当·斯密.唐日松.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面对挑战,政治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后一种做法无疑漠视了一个理论范式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积极的,即清除传统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以《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紧迫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冲击,但一个挣脱了教条主义束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概念、范畴体系和分析方法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也是一个理论范式自我完善的要点所在。在概念和范畴体系方面,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权、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资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概念之争,以求澄清概念,使讨论能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其二,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该范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虽然任何一本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宣称自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它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教条主义被逐步清除,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二,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短期分析意义,有的学者试图为该范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早期关于价值规律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探讨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把这两个主题拓展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主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列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创立的。马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精华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是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而马克思则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 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 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 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辩证原则的运用,使得其工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凸现出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第四,工资水平的变动,不仅仅是关涉到劳动市场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问题,它更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何种尺度从新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劳动力价值,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路径提供基本规定性。因此,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第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就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就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就业问题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就业实践,从重读马恩全集50卷中发现马克思研究就业问题的大致脉络可分为四大向度:“资本——工资(可变资本)——劳动——分工(具体劳动)”。循着四大研究向度,本文展现了马克思就业观的理论进路及其全貌。在资本向度,从资本积累出发展开了对资本有机构成、经济周期、资本过剩和产业后备军的剖析。 在工资向度,从工资作为土地和资本的零余地位出发展开了对可变资本、劳动者竞争、生存必需工资和平均工资的剖析。在劳动向度,从生产力发展提高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例开始,展开了对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劳动浪费、过度劳动、劳动竞争和劳动联合的剖析。在分工向度,从分工加剧岗位专业性开始,展开了对人的竞争、机器的竞争、异化劳动和结构性失业的剖析。马克思以四大向度为框架构建了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与就业关联的网络。 从资本方面来看,我国新资本积累下的资本有机构成项目变化造成就业改变;经济周期同步性增强而阶段性特点减弱,就业随周期波动出现类似波动曲线;资本过剩状况影响劳动过剩程度;资本集中促进了高科技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产业结构变化而就业结构调整;产业后备军处于消亡阶段。从工资方面看,工资范围、数额皆扩大,进而引起劳动者流动;企业致力于不变资本和劳动节约以实现不变资本内涵性扩大,短期劳动需求降低;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地区差异使劳动力区域性流动加强。从劳动方面看,劳动开始成为世界劳动,国际价值将由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掌控,缩减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无法满足持续增加的劳动力就业需求而加重失业;非生产劳动供给与社会需求呈结构性脱节而致相对过剩;工会组织力量增强而职能薄弱,一国劳资矛盾延伸到国际范围。从分工方面看,我国的各类分工均已深化,分工下的异化劳动导致异化就业,劳动目标指向异化消费,引致更深层面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按照以上就业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我国在就业实践中构建起以下四种调控促进机制有助于就业问题的宏观综合治理。其一,建立资本调控机制,在资本积累提高的同时增加可变资本支出,采取积极投资措施抑制企业主提高劳动强度以实现内涵式剥夺,引导过剩资本进入未来产业,侧重非生产劳动部门投资。其二,建立工资浮动机制,加强劳动方决定权,以生产力发展为参照设立工资浮动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比较研究(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比较研究(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思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借鉴两种理论的科学成分,这对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思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的同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更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和比较,借鉴其科学成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为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中。资本家的本性决定了他们能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但不允许有任何力量动摇资产阶级统治,因此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社会稳定,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掩盖资本主义工资对工人的剥削实质,而克制私欲以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但马克思认识到,“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找拐杖”。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是资本力量薄弱时的拐杖,是资本家缓和劳资矛盾、阶级矛盾,延缓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不二法宝。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基金不是资本家的施舍,其资金来源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保险必须有剩余价值补偿,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肩上”。由此可见,工人阶级的社会保障基金是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是资本家的慈善,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本质具有欺骗性。事实上,“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才如此”,而这种利益就是“买得了不再受你们的搅扰的权利”,“至于慈善行为的效果,穷人从他们的穷弟兄那里得到的帮助,比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 马克思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产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时,应做三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是作为消费资料的,但在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之前还必须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要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再分配过程中扣除为教育、保健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化事业,必须明确责任主体,以便承担相应责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这种组织按区域和被保险者完全自理的原则建立。”列宁提出国家责任主体说,认为实行国家保险是最好的保险形式,由国家政府进行管理,明确了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以国家政府的权威性,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从不同角度都对社会保障进行过理论阐述,而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 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众做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各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学习宏观经济学,则是探究经济波动原因、国民经济增长和政府作用的问题。 从这种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微观经济学一定是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到一定程度、出现物质资料对于人口规模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一定与市场机制失效、经济衰退相联系,因为只有当微观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时,才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策进行分析的新理论。事实与推断确实是相符的。所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知的结果。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十分明确,就是“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和历史一样,其本身都是人类社会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结果。制度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自身去寻找,而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解决形式,则决定了特定的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马克思本人就十分重视制度的研究,不过他对制度的定义与新制度学派有所差异。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意义上来研究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新制度学派强调的制度分析、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尽管如此,二者的分析视角本质是相同的,并且有着趋近的趋势:近几年来,新制度学派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心和关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因素出发和新制度学派从制度因素出发来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其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物质上与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工资作为薪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以它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一直影响着现代薪酬的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其基本观点在于: (1)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 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受价格规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竞争规律的调节支 配,并受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的影响。 (3)资本主义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尺度的,工资水平上升不会改 变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辩证法原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因此,工资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 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

马克思理论与实践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 十四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 马克思原理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与“组成部分”,出自列宁的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一三年。在一九一〇到一九一四年间,列宁连着写了几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包括《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卡尔·马克思》等,这篇论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是其中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篇,这个影响可以说直至今天并且涉及未来。按照列宁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是一样的,都是三个,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用列宁的原话说就是:“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所谓来源和组成部分,本来就有直接继承的意思,用列宁的话说就是“直接继续”。但问题并不就是这么简单。继承什么,如何继续,除原有内容的接受外,还有不少新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同接受原有内容交织在一起,因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必须从现实和思想的结合上深入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单从词义上说,“来源”和“组成部分”二词的含义并不是一回事。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三者,是按学科来划分的,而马克思学说所包含的学科又不止于这三个方面。那么,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来源和组成部分放在一起,可以从两个角度以及在两个层面上突出其重要性:一是将其与此前不久兴起于欧洲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潮并列,并具有说服力地指出马克思学说的超越前人之处;二是在马克思整体学术思想体系中突出这三个方面,不仅在于强调这三方面本身,还在于以这三方面为主体,构建更具有新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以适应新的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认真阅读列宁的这篇文章,就会清楚地发现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来源和组成部分分析的独到点,即不仅将其置于人类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而且具体揭示出其同一些思想文化的重要成果之间的关联之处。比如近代欧洲发展起来的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简单地将它们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当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把马克思主义和这三者进行对比,就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视这些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弄清前人所做事情的成就之处,更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将这些关系说成是来源和发展的关系,说明谁是谁的来源以及谁是谁的发展,对于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历史上这三大学术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本身,都是大有好处的。列宁的这篇文章,通篇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如何继承和超越前人思潮的内容和意义上论述的。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讲: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1](p309)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是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哲学,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以付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社会主义学说,而所思考以及想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劳动人民的解放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差距就发生了。列宁在文章中明显地标示出差距之所在和克服差距的原则和途径。同时紧紧围绕上述三个学科,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者的顺序,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列宁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上,科学又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影响很大。我们今天重新学习、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尽管由于革命和建设的形势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仍然是常新常在。只要我们结合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去从事学习和实践,其作用和意义仍然是很大的。 列宁的这篇文章,按照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马克思的新理论作了概述。在哲学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工人用工作日的一部分来抵偿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开支(工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则是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 二重性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而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

马克思原理作业 答案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年级 成绩 2012年11 月25 日

作业题8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解答:: 第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上工资表现为劳动价值或 价格,这掩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二,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有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在于他可以还原为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 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 于: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 水平受自然条件,民族特点,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影响工 资水平。 第三,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无产阶级为提高 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水平 发展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

差距现在也存在差距。 第四,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与次发达国 家差距更大。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 是由资本主义工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 同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说的工资只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由 各种因素决定。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社会, 工资从表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从而,表面上,工 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 但实质却是: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它没有价值或价格,它不能被买卖。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 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上的 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 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 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 值或使用价值的属性。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过程中,工人出 卖的是劳动力,这就等同于商品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交换的是进行生产劳 动的能力。因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 形式,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 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 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而是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2)而社会注意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拓宽,应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2)——工资决定理论 1、古典分配理论的框架 在巴德瓦杰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词条中,他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简单说来就是:在利润的竞争性假定(利润有平均化的趋势)和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方法已知的前提下,如果“给定”工资,那么利润率和产品价格就可以被同时决定。他认为这种基础结构明显的存在于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中。因此,“工资在价值论体系中作为“已知数”,其地位和作用于在新古典理论中是大不同的。”“工资本身的决定,在古典理论中是用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人要么从剩余中毫无所获,也就是说获得生存工资,要么历经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有生存所决定的水平。他们都承认,工资有稳定在“自然水平”即“生存工资”水平的趋势。斯密预言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创造出了“所允许获得的财富”和繁殖了足够的人口以至于他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费用,在斯密的想象中,中国是这种语言的最接近例子。配第认为工资有工人“为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所需决定是理所当然。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则用人口规律——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竞争来证明生存工资。“在相互竞争中,工人不得不压低价格。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获取生活费用所需的范围内,……。”拉萨尔更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工资铁律”,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固定在仅足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水平。”这样,工资就由“生存工资”的界限被外生给定了,扣除工资之后,就可以确定利润或剩余。 2、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 马克思在研究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时,采取了和古典理论相似的框架,并对古典理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马克思一方面继续承认一个给定的生存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以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讨论工资决定的问题,把工资的决定同资本积累、控制劳动、利润率变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庞大的整体结构。 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他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家用货币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时,正是由于他所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从而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它实际上是一种“未支付的劳动”。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