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民族音乐教案与反思

日本民族音乐教案与反思

日本民族音乐教案与反思
日本民族音乐教案与反思

课题: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之《日本民族音乐》授课人:高级中学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有代表性的日本民族音乐作品,了解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及日本传统民

族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

2、过程与方法:参与认、唱、跳的的实践活动,从而探讨各类日本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日本民族音乐,增加学生对日本音乐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重点:

欣赏有代表性的各类日本民族音乐,并分析其特点,加强学生对日本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认读乐谱、演唱歌曲等实践活动,参与探讨日本各类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为了寻找古老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秘方,派当时的王朝宫廷武林高手--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寻求秘方.结果在大海中遭遇强大的台风,船只被毁,这些人被迫留在了荒芜人烟的琉璃群岛上,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日本。

近代,日本发达了,竟然还侵略中国,现在又为钓鱼岛与中国发生争端。然而音乐艺术无国界,音乐是美的东西,无论哪国音乐也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新授

1、日本音乐分二大类:

(1)传统民族音乐

日本传统民族音乐,日语称作邦乐。近世邦乐是五音音阶,(多只用do mi fa la si,在日本叫都节调式)且声乐曲繁多,器乐曲显少。还有传统舞蹈、能乐、歌舞伎、声明等。

(2)现代流行音乐

日本流行音乐(英语:Japanese POP,常缩写为J-POP表示)。包括了流行音乐、R&B、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日本拥有世界最大的实体音乐市场。以2011年为例,音乐录像带销量年产值约31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之30%,日本音乐的制作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可称得上是一流水平。

三、按音乐的表演形式分类学习,了解日本各种传统民族音乐

1、日本民歌

(1)欣赏日本民歌《拉网小调》(多媒体观看《拉网小调》的乐谱)

请同学们认读乐谱,找出乐谱由哪些音谱写而成。

学生总结得出运用了(Do、Re、Mi、So、La),请学生对比中国的“五音”,竟然是相同的。

老师讲解(Do、Re、Mi、So、La)在日本叫雅乐吕、律音阶。与中国五声调式相同(宫、商、角、徵、羽)

雅乐(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乐",是日本兴盛于平安时代的一种传统音乐,也是以大规模合奏型态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器乐曲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是现存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形式。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自中国及朝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而产生日本雅乐。

(2)欣赏日本民歌《樱花》(多媒体观看《樱花》的乐谱听老师范唱)

A,老师用日文范唱一遍,谈谈听后的感受。本应该是美好,喜悦的情绪,此时有什么情绪?(忧伤的情绪)

B,请同学们认读《樱花》的乐谱,找出其有哪些音组成。do mi fa la si,在日本叫都节调式音阶。因为有fa,si这样的不稳定音出现,因此组成的音程具有不和协,忧伤的情绪出现。

中国自周秦开始,传统音乐讲究平和中庸的色彩,尽量少用这种不协和的fa,si音,而日本偏用fa和si,而且多数歌曲的音阶都是do mi fa la si,除了都节调式音阶还有琉球调式的音阶,所以明显突出了日本音乐的特点。

C,老师弹钢琴,请学生看多媒体大屏幕的乐谱,练唱歌曲《樱花》。

D,对比中国的国花歌曲《牡丹之歌》

樱花为日本国花,中国的国花是牡丹,对比听听中国国花的歌曲《牡丹之歌》老师演唱,明显感觉中国《牡丹之歌》明亮,快乐、华美、大气。

2、日本舞蹈

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上的日本舞蹈动作图片并讲解。

日本舞蹈广义指流行于日本各地的各类舞蹈,如古代舞、雅乐、能剧、民俗舞、歌舞伎舞蹈等;狭义专指包括各种流派的歌舞伎舞蹈。古时“舞”也称“游”中世纪后称“踊”,后发展为“舞”、“踊”、“振”三要素相结合。也就是幽雅含蓄,生动活泼和戏剧性相结合。

日本舞蹈中常使用手巾、扇子、刀、伞、拐杖等多种道具。

(1)我做你猜,让学生熟悉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

老师拿道具跳日本的舞蹈动作请同学们猜,在表现什么?

第一组用舞扇表演

A、高山

B、舞剑

C、做梦

D、云彩、

E、大树

第二组用手巾表演

A、妩媚、羞涩

B、生气、恼怒

C、摇橹、划浆

(看多媒体大屏幕上的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答对给予奖励)

引导:可见这些拿道具的表演都能表现一定的舞蹈情境与含义。换言之,舞蹈道具的作用是有利于舞者丰富舞蹈内容,表演舞蹈的情境和含义。

(2)视频欣赏日本舞蹈。(多媒体播放两小段有代表性的日本民族舞蹈片断)

提示学生边看边注意观察舞蹈的手形和舞步,和学生一起讨论日本舞蹈动作的一些基本特点。

讨论并总结:手形多用大拇指向内,四指撑直、并拢。舞步为:滑、转、跺。

试着跟老师跳一跳,感受日本民族舞蹈的特点。

(3)讨论日本舞蹈为什么多为比较简单的动作,动作幅度并不大,不像中国舞蹈,有下腰,劈叉等各种高技艺的舞姿动作?

讨论并总结:学生总结因为穿和服,老师提示穿和服跳舞是日本传统礼仪的表现。因此幅度多不大,体现出一种文明与涵养。

3、日本器乐

日本器乐主要有:琵琶、三味线、筝、尺八、鼓等

(1)简介各种日本民族器乐。(看图片)

琵琶:日本雅乐乐器之一。起源于今伊朗一带,经由丝路、中国于奈良时代710年传入日本,作为雅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一种主要乐器而被运用,多四弦。

三味线:三弦于1560年经冲绳传到了日本。通过日本艺人的改造,三弦变成了三味弦(线),多用在日本歌舞伎表演中。

筝:中国汉代时琴瑟很流行,到唐时有李商隐的诗《锦瑟》琴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汉代以前的瑟是50弦的汉代后改为25弦,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八世纪初,中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

尺八:尺八是笛子的一种,由中国唐朝时传入。尺八是竖吹的乐器,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也有"尺八"这种乐器,但是现在除了闽南的南音以外,已经非常罕见。

太鼓:古代日本人用太鼓的目的是为驱赶病魔。同样也为迎神之用,不论是宫廷、战争、歌舞能剧中都有太鼓的影子。跟中国一样,民间也用敲大鼓来敬神。

(2)欣赏日本器乐全奏表演。(欣赏视频日本器乐表演片断)

4、日本能乐

(1)简介能乐(看图片)

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声乐为‘谣’,器乐以“鼓”,“笛”为主。类似于中国戏曲(包含有1、舞 2、唱 3、器乐)。

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面。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随着幕府制度结束,到明治时代(1868–1912)很少有听能乐,都学习欧美音乐,二战后日本音乐现代化。

(2)欣赏能剧名曲《鹰姬》(欣赏视频片断)

能剧《鹰姬》该剧可说是传统能剧、爱尔兰神话和希腊悲剧的美丽融合体,讲述的是爱尔兰英雄空賦麟寻找传说中能让人不老不死的泉水的故事。最初是爱尔兰诗人W.B.yeats 写的剧本,后由日本横道万里雄创作了能本,观世寿夫作曲成为能剧。

在远海的孤岛上,有一片榛树林,林中有一眼干涸的泉。为了等待泉水涌出的那一日,有一位老人九十九年间每日都在旁等待,希望能够求得传说中能带给人永恒生命的泉水。波斯国年轻的王子-空赋麟也和老人一样,前来求取泉水。泉水的守护者-鹰姬对泉水下了咒,没有她的许可谁也无法求得泉水。老人劝空赋麟放弃,但空赋麟一定要亲眼看到泉水涌出才肯罢休。突然空中传来了爆裂般的鹰叫声,老人叫空赋麟在受到诅咒前赶快离去。鹰姬现身了,老人陷入昏睡中,而空赋麟则拔剑向鹰姬刺去,一番搏斗后终究不敌也陷入了沉睡。这时,泉水涌现,鹰姬手捧泉水跳起了舞,最终消失了。而空赋麟则被封入岩石中永远沉睡,遭受永恒的劫难。泉水再次枯竭。后来,老人的执著之心化为山中的幽鬼,回到空赋麟沉睡之处,感叹那些求取泉水而不得之人的痛苦。鹰之泉究竟是什么呢?(感叹人生执妄的痛苦)

5、日本歌舞伎

(1)简介日本歌舞伎

17世纪多以三味线弹奏,配合舞台情景表演的说唱表演。类似于中国的曲艺。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后也基本接近能乐形式。

(2)欣赏歌舞伎名曲《道成寺の钟》(欣赏视频片断)

古时,有个清姬,爱上了去熊野参拜菩萨的僧人安珍;安珍身为僧人,毅然离开了清姬,为了心爱的人,清姬千里迢迢追寻安珍而去,一路吃了不少苦,终于追到安珍时已经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安珍被吓得拔腿就跑,清姬就一路追,安珍抢先一步度过一条大河,清姬追来时已经没船了,她还是跳进了河里,结果变成了一条大蛇继续追上岸,安珍跑呀跑呀跑到"道成寺"里去了,结果蛇也追来了,寺庙里的高僧都无法对付那条蛇,就把安珍藏在了大钟里,清姬追进来后几下子就知道他躲那里呢,呼啦一下子就把钟给缠住了,无奈大钟坚固,最后,清姬估计是无可奈何了,但又不愿放弃,于是就自燃起来,把自己连同钟,钟里的和

尚都烧成了黑炭了。和心爱的人不能同生,那就同死。

6、日本声明

声明:又叫梵贝,佛教礼曲音乐,8世纪时由中国隋唐传入。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并练唱了日本民歌,跳了跳日本舞,了解了日本器乐,观看了日本能乐以及歌舞伎的简短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日本民族音乐有了很多的认识与了解。

五、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日本传统民族音乐并欣赏,试辨别是哪种形式的日本民族音乐艺术,下课。

《日本民族音乐》的教学反思

《日本民族音乐》是高中音乐必修教材《音乐鉴赏》中亚洲传统民间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教材中只例举了《樱花》这首歌曲,并简要分析了歌曲的特点,要让学生学得高兴、快乐,学到更多的日本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老师搜集与日本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对本节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明确,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有代表性的日本民族音乐作品,了解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及日本传统民族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2、过程与方法目标:参与认、唱、跳的的实践活动,从而探讨各类日本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日本民族音乐增加学生对日本音乐的兴趣和了解。

这个“三维”目标,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锻炼,又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内容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有日本民族歌曲、舞蹈、能乐、歌舞伎、声明等,又重点突出日本民族歌曲和舞蹈的欣赏与分析,让学生对日本民族音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流程

1、首先我设计了故事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然后导入日本音乐文化的学习,显得自然流畅。

2、我把新授的知识分类,使整个学习内容清晰明了,而且重点内容民歌和舞蹈安排在前面详讲,而器乐、能乐、歌舞伎、声明放在后面略讲。

在学习重点内容日本民歌时,首先通过认读乐谱分析日本民族歌曲的特点,然后全体学生参与练唱日文的《樱花》,来体验运用了fa 和si的都节调式音阶后日本歌曲不同的风格。最后进一步拓展,听老师演唱《牡丹之歌》来对比中、日歌曲从而加深对日本民歌的印象,同时也是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

在学习重点内容日本舞蹈时,首先请同学们边看多媒体展示的日本舞蹈图片边听老师简介日本舞蹈,然后小游戏“我做你猜”互动参与体验日本舞蹈中道具的作用。把日本舞蹈特征的难讲问题简单游戏化。然后通过看多媒体日本的舞蹈片断视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日本舞蹈手形的特点和舞步的特点,并做四指拼拢,舞步“滑、转、跺”来试跳一跳日本民族舞蹈。在这些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主体参与检验到学习日本民族音乐的快乐,在快乐的参与学习中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在后面器乐、能乐等内容的学习中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视频片断和文字略讲,使整个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既全面又重难点突出。最后以精炼的语言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有图片,有文字,有影像,使整个教学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讲解的地方直接展示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边看边听老师的讲解,显得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设计了视频和选择问题便于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情境中学得轻松又愉悦。以充分体现多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四、自己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不够严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过于“开心”笑得过多。

2、在“我做你猜”的互动环节中,舞蹈动作做得不够标准,导致课堂中有的同学猜错答案。

3、在“跳一跳”日本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手形和舞步不够标准。虽然高中学生不爱动,但我也没有有效调动起学生完成好“跳一跳”的参与过程。

做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老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进一步加强自身音乐艺术素养的学习,特别是舞蹈这一项,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把舞蹈动作演示更标准,更完美。同时进

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水平,设计好每一节课,让音乐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点评《日本民族音乐》这节课

《日本民族音乐》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其实无论是人音版还是人教版还是湘教版的《音乐鉴赏》教材中,都有亚洲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日本民族音乐教学都是其中之一。虽然教材中都只简单例举一首日本歌曲作品做为学习内容,但要让学生学得丰富,学得有趣,就要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设计。王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可以说就是课前做了充分的设计准备,整个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老师讲得流畅,参与互动的学生学得舒畅。

一、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文化相融合,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以前音乐教学强调“双基”教学,就是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相结合,然而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贯穿了音乐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学习日本民族歌曲、舞蹈的特点,还是器乐的欣赏,都把音乐知识、演唱技能与音乐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同时去体验和学习一种音乐文化。是在尊重日本音乐文化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另外,本节课虽然是音乐知识教学,也涉及了历史内容,也可说是音乐课与历史课的整合。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中设计了学生认读乐谱,找出歌曲的调式音阶,又让学生对比中国的“五音”理解日本民族歌曲的调式音阶特点,把难讲的歌曲调式特点很简单化的突破,让学生主体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化解难题。特别是“我做你猜”的互动环节更是精彩有趣,下面听课的老师也高兴地猜起来。这个环节把难讲的日本民族舞蹈特点在有趣的游戏互动中突破完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日本舞蹈时善用道具,也理解了舞蹈道具的作用。而后又引导学生看舞蹈视频,分析讨论日本舞蹈的基本手形和舞步,跟老师一起“跳一跳”的环节也都调动了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和动手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动脑动手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

本节课既运用了常规媒体,又运用了电脑多媒体技术。在全体学生参与演唱日文《樱花》时运用常规教学媒体工具钢琴,在舞蹈内容的学习中运用了舞扇、手巾。而电脑多媒体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较为明显。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本课小结简单明了,还布置了学生课下作业,是值得称道的点晴之笔。

民族乐器教案

民族乐器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民族乐器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民族乐器,了解各类乐器的音色特征; 2、认识听赏民族乐器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 3、听赏民族乐器演奏,感受各种乐器的表现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及音色特征。 教学过程: 一、中国民族乐器简介 1、乐器是人类用来演奏音乐、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全世界的古今乐器达一万多种,中国记载的乐器达千余种。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芋、鼓瑟、弹琴等演奏形式;秦汉时的鼓吹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鼓乐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 2、常见乐器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 二、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 观看民乐合奏《光明行》片段 提问:你认识哪些乐器?你会演奏哪些乐器? 学生举手回答: 三、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拉弦乐器:二胡、京胡、高胡、低胡

弹拨乐器:古筝、琵琶、三弦、柳琴 吹管乐器:笛子、唢呐、箫 打击乐器:锣、鼓、钹 四、中国民族乐器认识(课件显示) 分类认识各种乐器,听辨乐器音色特征(图片与音乐一一显示) 五、民族乐器演奏 要求:了解乐器的演奏形式,感受各种乐器的表现特征。作品欣赏:1、二胡齐奏《战马奔腾》 感受音乐的热烈与激昂,体会二胡的表现力和音色。 2、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 感受音乐欢快热闹的场面,听辨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 3、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体会音乐的深刻内涵,听辨琵琶的音色。 4、古筝独奏《战台风》 感受听辨古筝的音色与表现力,感受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情景。 5、打击乐合奏《迎春锣鼓》 感受热闹欢快的锣鼓乐及锣鼓丰富的表现力。 六、学生互动 1、学生交流讨论对中国乐器民族乐器的认识体会。 2、听辨练习:播放乐器演奏音乐,让学生找出对应的乐器名称。 音乐01 音乐02 音乐03 音乐04 音乐05 二胡 古筝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音乐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音乐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音乐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 (一)唱歌

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 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 (二)欣赏 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 (三)器乐 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 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 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 (四)识谱 1、在小学初中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歌唱指挥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教案 丁慧主讲 周次 6 日期课时安排 2 10.6-10.1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课题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教学的 重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的概念和特点。重点与 难点:掌握民间音乐的类别和体系。难点 教学 掌握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目的 教学方 法和教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研究法,结合学生 学手段的实际写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华民族的民族音乐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既包括了汉族音乐, 也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在汉语中,中国民族音乐可简称为“民族音乐”。

二、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自然传承的音乐。它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按照音乐的 流行的社会层面特征所划分出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它包括号子、山歌、小调、 教长歌等。 第二节我国民间音乐的分类 学一、我国民族音乐的涵盖范围:我国民族音乐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 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的 过音乐。 三、本课程教学提倡的分类:我们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可按照流行的社会层面 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分为若程 干小类: 第三节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二、乡土性;三、 即兴性;四、流传变异性;五、人民性;六、多功能性 第四节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王光祈将世界音乐 分为三大体系:一、中国乐系;二、欧洲乐系;三、波斯-阿拉伯乐系课后作业请书面回答:简述民间音乐的特点和类别。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民族

音乐史教学大纲完整版

音乐史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 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 第一学期(36学时) 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古乐器 第五节音阶的形成 作品欣赏: 1.埙曲《哀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音乐思想 作品欣赏: 1.琴曲《流水》

教案《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课堂实录分析 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同学们考虑这两首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遇见》和《倩女幽魂》两首流行歌曲的片段) 【引导学生自主的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分类,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点评”用方括号表示,下同) 学生1:这两段音乐里有钢琴,吉他,琵琶和笛子。 学生2:钢琴与吉他属于西洋乐器,琵琶与笛子属于中国民族乐器。 教师:在通俗歌曲中加入了民族乐器,能够突显音乐的内容和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如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感受的在流行音乐中迅速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 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音乐 教师:看大屏幕,我们刚才欣赏的《倩女幽魂》属于哪一类? (大屏幕显示三大类别: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通俗化的民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找出准确答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倩女幽魂》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这一大类别。 教师:非常好,回答的很准确。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同学们能否应用以前学过的中国民族器乐的知识为笛子和琵琶进行分类呢? 【通过归类法让学生参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习。】

学生1:笛子属于吹管类乐器。 学生2: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对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请同学们继续聆听一段音乐,仔细听辨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 【在这个地方,教师并没有显示画面,只播放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这种乐器是二胡。 教师:很好,那你能说出二胡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一类别吗? 学生:应该是属于拉弦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二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播放二胡曲片段,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 学生1:很连贯,很动听。 学生2:缠绵,委婉,哀伤。 学生3:悲哀,伤感。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对于二胡音色的总结都很准确。有没有熟悉《东风破》这首歌曲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歌曲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利用歌曲《东风破》的普及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这是一首怀旧的歌曲,里面有着淡淡的忧伤。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这首《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改为用古筝弹奏,还能否有那种忧伤的感觉呢? (教师用古筝来弹奏《东风破》二胡片段的旋律,引导学生进行音色对比。学生积极听辨二胡于古筝的音色差别。) 【通过辅助的民族乐器古筝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形象。】 学生:古筝的音色清脆,明亮,优美动听。但是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悲伤的情绪。 教师:两种乐器音色上的差异,导致了在《东风破》这段乐曲中二胡应用的必要性。这说明了什么呢?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李秋法学1101班 110501110 (一)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不同的体会,可以说受益匪浅。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对简谱试唱的练习,对各地民歌民谣及著名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老师对我国当代著名歌唱家细致介绍,都使我们感悟颇深,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可以说是层次提高了、深度增加了、体会更深了。 在层次的提高上,现代信息传播的加快与网络的发展,也促进音乐作品的传播,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层次不齐可以说是当今音乐创作的现状概况。我们需要音乐优秀作品的滋养,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身心、了解文化、感悟生命,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在课上欣赏的内蒙古民歌《牧歌》、《塞北的雪》,这两首一动一静、风格不同的民歌使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草原的广阔、空旷、宁静祥和,也体会到了西北牧民充满热情的生活和奔放的生命。我们在欣赏音乐中放松,在愉快的过程中感悟和学习。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我们学会了拒绝那些没有质量、没有形象、没有思想的歌曲,也更不会再去听有些可以说是庸俗的、无聊的歌了。 在深度和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上,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乐理、还学会了一些音乐语言,知道怎么去欣赏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的集合起来,在欣赏音乐时,该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意境,音乐具有何种风格、特色,使用何种乐器、人声来表现的,是用何种音乐元素来组成的,我们都必须有所了解,必须将自己的耳朵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成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 俗话说,学习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音乐也一样,对于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承不朽、世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启发的作品,它为什么那么优秀、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它如何就表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那样的艺术情境呢?我们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逐渐有了自己的判别力,体会更深了。比如在法国作曲家圣璨的作品《天鹅》中,我们知道了用浑厚坚实的大提琴可以表现天鹅的气质优雅,而钢琴则可以表现出湖水的平静清澈,二者结合就仿佛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二)对音乐鉴赏课中基础乐理和试唱知识学习的认识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这是民族音乐鉴赏课,不是小学生的音乐课,为什么要学习基础的乐理和试唱知识呢?但是还是那句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能够欣赏出整部音乐作品的美呢?就好像学习课文要先学习生字一样,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艺术情怀呢? 事物都是由一系列元素组成的,音乐也不例外,作曲家作曲和文学家写小说诗歌一样,有整套的表达情感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常说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含诸多元素,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等等,一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是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图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结合产生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是就是因为其中的音乐元素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艺术效果的不同,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将他们区分出来。而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我们就更需要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乐理“音的强弱”这一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音的强弱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形象特别重要。音的强弱可以表现出人的情感和态度,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

民族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 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是集音乐、舞蹈、表 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 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 同剧种的标志。 戏曲发展概况: 一) 宋以前——戏曲艺术的孕育期 二) 宋元年间——戏曲艺术的形成期(戏曲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 三)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戏曲艺术的第二个繁盛期)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 对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和独白的总称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演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一切自然状 态的喜剧材料,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 趟马 走边 自报家门 跑龙套 档 一、 昆腔: 又名昆曲、昆山腔,为百戏之祖。 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 带,是南曲与当 地民间音乐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梁辰鱼等艺 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 板为主,辅以笙、箫、三弦、琵琶、月琴等的 伴奏乐队,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 腻,人称‘水磨腔'。两人合作 的《浣纱记》誉为昆腔传奇,代表着昆腔的改良。 昆腔的套曲结构: 引子+正曲 +尾声。 节拍形式: 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散板和加赠板的四八拍 代表作—— 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选段 游园惊梦 传统剧目—— 《十五贯》、《钟馗嫁妹》、《雷峰塔》 一、 高腔: 即明代的弋阳腔,产生在江西省弋阳一代。弋阳腔以不用丝竹 乐,仅用锣鼓铙 钹等打击乐伴奏和运用人声帮腔而区别于其他声腔。行腔灵活 自由、通俗、纯朴等特点。属 戏曲声腔的剧种 根据各地方言,音乐曲调的异同、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 中国 戏曲的艺术总称。 戏曲的特点: 1 综合性: 2 写意性: 3 程式性: 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规整的戏 剧(起霸 子 对子 刷下场 抬轿 跑圆场)。 4 虚拟性: 对时间的虚拟 对空间的虚拟 戏曲中的 主要声腔和代表剧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800字)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一、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民族风格与特点为切入点。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酒歌》《纺织谣》《牡丹汗》这四首作品做重点欣赏,《一杯酒》和《歌唱美丽的家乡》做浏览性的欣赏。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分别研究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与各民族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堂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性别特征等出发。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名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②能够在课余收集一些民族人文、地理、风俗图片、乐谱等方面的资料,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4.教学重点 听赏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5.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6.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 二.教法 1)问题聆听法: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聆听音乐。 2)视觉图像法:播放一些相关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图片,让学生 感受其中。 3)对比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民族风格、特点 的对比。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生活的了解。 三.学法

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的关系

从音乐学科上看,民族音乐主要指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也包括中国历史传下来的各类古代音乐。主要包括民歌、器乐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和古代音乐等。可参看书目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写的《中国民族音乐》、刘正维写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中国民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18940498.html,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 作者:张钰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 【摘要】民族音乐学是从比较音乐学中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时间大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在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时,一定要注重其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在深度上有所进益,因此,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此,对民族音乐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并在研究中发现其他新兴学科对民族音乐学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所以,对民族音乐学的学习方法研究将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笔者写此论文希望能为与民族音乐学有关的人提供一点理论基础,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民族学的发展情况与研究背景 (一)比较音乐学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侧重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关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可以认为是比较音乐学的酝酿期,时间大体为15世纪-19世纪末。15世纪哥伦布发现欧洲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一些对殖民地的音乐感兴趣的人们开始收集、记录当地的音乐。直到19世末,这种记录一直持续,并有很多书籍出版。例如《中国音乐古今录》、《音乐通史》等。第二阶段,以英国学者艾利斯1885年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为标志,他的贡献直接形式表现为“音分标记法”的发明,他认为:音乐学是一门“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即之后来人们所说的“比较音乐学”。 (二)民族音乐学时期 在1950年,孔斯特发表《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研究,它的问题、方法及其代表性特点》,这一著作当时已经引起了音乐界不小的轰动,作者又于1974年将书再版时改称为《民族音乐学》,自此,民族音乐学迈进了崭新的发展,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音乐学者和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胡德,提出“双重音乐能力”的理论;艾伦·梅里亚姆,提 出“音乐人类学”的概念,认为它提供了所有乐音产生的基础以及最终理解那些乐音和声音过程的框架;阿兰.洛马克斯,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歌唱测定体系》将世界分为十大类歌唱风格 区。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后笔记 赵昭 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思想停止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学生来到学校为的是学习知识,而知识是学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现在的小学生看到的见到的事物也是越来越多,想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的知识也不在局限在课本上了,学生要学习,老师更要进步。 读一本好书,什么样的书才所是好书呢?对学生有用的书就是好书。现在的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歌曲都显得没有兴趣,而对于听不清楚歌词,节奏悠长的流行歌曲却听几遍就会。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古代人们耳中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好奇我找到了一本好书——《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这本书共有两册,一册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文字部分》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基本内容是围绕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而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脉络,体裁分类形式,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 同时,这本书兼顾汉族与少数世族的歌种、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的音乐形态做了细致分析,并附以完整的谱例对其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进行介绍;对宗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做了一般性叙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对这本书的阅读,对于我国音乐史的发展也有了肤浅的理解。中华古乐,源远流长。史实为证中华文明是古乐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承载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也埋藏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宝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皆蔚为大观。历史蹉跎,许多曾经广为流传的乐章已成残曲败谱,甚至于成了千古绝唱,更有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乐器到如今却已埋骨黄沙,永久的失传了。诸多怀古之辈,一直不停的追寻着民族古乐的芳踪,却也只能触其冰山一角。古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固有局限,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乐谱符号也与现今的通用七音不同。 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民间攻于笙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这类古琴大家和家喻户晓数千年的《高山》和《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齐出,百家争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发展得相当繁荣,儒家、墨家、道家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更有人将那时的宫廷贵族乐和民间乐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唐朝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在这盛世天朝下自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而此时外来文化的传入也囊括了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课程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民歌为主线,选用经典曲目和唱段进行讲析,介绍其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并教唱主要音乐片段。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使学生在欣赏名曲的同时,教会学生演唱经典民歌。让学生从“学会演唱一首家

乡的歌”开始,来逐渐认识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所达到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 3.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音乐主要类别、经典曲目及其艺术风格。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中国民族音乐源流及历史文化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加强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本章主要内容: 1、中国丰厚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的的形成: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2、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3、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分类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本章思考题: 1.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2.中国民族音乐按体裁划分为几大类? 第一节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及发展简史 1、中国民族音乐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世界留下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 2、民族音乐发展简史:

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教学大纲

《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Foundation 1(Pipa)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14/1/ 其中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器乐基础1 授课时间:周三授课地点:松山湖校区琴房A156 授课对象:2018级音乐教育 开课院系: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杨艳/助理研究员 联系电话:Emai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三松山湖校区琴房A156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 使用教材:康翊编著《琵琶入门与提高》安徽音响出版社2005年出版 教学参考资料:刘德海编著《每日必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刘德海杨靖主编《中国琵琶考级曲集》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出版 课程简介:该门课程是一门器乐必修课程。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在琵琶艺术发展的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并有广泛的基础和优良传统。它以其特有的地理与人才优势,承历代琵琶发展之精华,融南北各派演奏之所长,形成了人才荟萃、流派分呈的繁荣局面。学习该门课程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近、现代史,增加丰富的知识,并能学到弹拨乐之“王”的演奏技巧,学习好该门课程后,都和其他弹拨乐器相通,也能快速的掌握好他们的演奏技巧。从而也能给其他乐器进行伴奏、乐队合奏,提高伴奏能力,增加丰富的乐理知识及练耳知识。让学生们继而发展我国的民族事业。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需掌握该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技巧,同时掌握好基本功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需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与了解每种演奏的技法技巧,和其多种技法技巧的使用功能,从而具有较好的基本功与演奏水平。 2、学习的过程中,需重点掌握好“弹挑”与“轮指”的演奏技巧,通过正确有效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正确、好的目标。 3、通过对该乐器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情感,待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时,学习者可增强表演方面的能力,并能对演奏作品的诠释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动人,达到以琴传情的目的;音乐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学校当老师,可把在校期间学习的此乐器演奏技法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使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扬光大。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 □核心能力2. □核心能力3. □核心能力4. □核心能力5. □核心能力6. □核心能力7. □核心能力8.

初中音乐七年级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合奏教案

初一音乐 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
任课年级:初 一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45 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 ,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 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 动音乐语言, 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因此, 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 ,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 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 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 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 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 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b5E2RGbCAP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 ,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p1EanqFDPw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 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 操, 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 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 《春 江花月夜》 DXDiTa9E3d 二、 《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 1875 年前即有传抄本, 距今 1999 年, 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 “1999-1875=124 年”。 原曲名为《夕阳箫鼓》 ,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 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 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 组合若干段落, 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 P14 页, 划下各个小标题: 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 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 乐合奏曲。 RTCrpUDGiT 三、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 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5PCzVD7HxA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 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 P14 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 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 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 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jLBHrnAILg

民族音乐学中文书目

民族音乐学书目 苗晶、乔建中 1978:《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伍国栋 1997:《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张振涛 2002:《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薛艺兵 2003:《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萧梅 2001:《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铭道 2004:《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1988:《民族音乐学――音乐词典词条汇编》[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董维松、沉洽编 1985:《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王光祈: 《中西乐制之比较》,1924年成书,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 《东方民族之音乐》,1925年成书,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 Myers, Helen 1992: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民族音乐学理论文章 沉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三期。 沉洽:“音乐文化的双视角关照――民族音乐学的一种新定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三期,第18-21页。 沈洽:“民族音乐学10年”,《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第338-355页。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历史的轨迹”,《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二期,44-62页。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历史与现状的评估”,《音乐艺术》1988年第2期。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学术思想的转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