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第23卷第3期世界林业研究Vol.23No.3 2010年6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Jun.

2010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杨莉菲郝春旭温亚利王昌海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正在逐步推行和运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以加强本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文中分析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模式,归纳其发展趋势,总结国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经验。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21,P941.78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241(2010)03-0013-05

The Policy and Model of World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Yang Lifei Hao Chunxu Wen Yali Wang Changh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Wetlands is a kind of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and its importance have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world.Wetlan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has also been gradually adopted and promoted as a policy tool to enhance wetland protection.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worldwide.Then,it elaborated the laws,institutions and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At last,the paper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on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wetland protection,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policy,model

随着国际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日益重视,各个国家将生态补偿制度作为一种政策手段,以加强本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并在该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补偿制度。分析国际湿地补偿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模式以及发展趋势,从中总结国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1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及相关立法

1.1相关法律制度

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经历了鼓励湿地利用、湿地保护与限制使用和“湿地零净损失”3个阶段。为了保护湿地,国际水鸟与湿地管理局、亚洲湿地局、美洲湿地局于1995年联合成立了专门从事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湿地保护”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究、信息交流和保护活动维持和重建湿地,以及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世界各国也相应制订了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1)环境立法。在湿地立法方面,发达国家发展较快,一些有关环境的专项立法涉及了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美国联邦立法体系中涉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法规主要有《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义务法》、《全国环境政策法》、《沿海湿地规划、保护与修复法》、《紧急占用湿地资源法》、《北美湿地保护法》、《河流与港口法》、《清洁水法》、《食品安全法》等[1]。2)资源立法。在世界范

*收稿日期:2010-01-15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课题(632480)

作者简介:杨莉菲(198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E-mail:yanglifei_111@https://www.doczj.com/doc/ce18938772.html,

通讯作者:温亚利(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保护经济与政策,E-mail:wenya-li2003@https://www.doczj.com/doc/ce18938772.html,

世界林业研究第23卷

围内,还有一些具体的有关湿地资源的立法提出对湿地资源进行生态效益补偿的办法。以美国为例,《水堤法》、《水资源开发法》、《联邦拯救野生生物修订法》、《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法》、《鱼类和野生生物协调法》、《联邦水工程法》以及《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提到了对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污染付费问题[2-3]。3)其他相关制度政策。除了明确的立法外,一些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条例来开展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澳大利亚政府在1979年发布了国家湿地政策,各州的保护区和管理机构制定了地方性政策,如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1974年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法》、《1980年领地公园与野生动物保护法》、《1993年大堡礁海洋公园环境管理许可证收费法》、《l993年大堡礁海洋公园环境管理普通收费法》以及《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条例》。

1.2相关法律制度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直接体现

在有关湿地的法律制度中,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为占补平衡、取消转换湿地成本的税收优惠待遇、提高湿地转换的成本、规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4]。

占补平衡即实行“零净损失”目标,指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面积的湿地,应该开垦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相等的新湿地[5]。为遏制湿地面积下降,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零净损失”思想的指导下,在遭受破坏的原有湿地上改善水文条件,改变水质环境,保护区内资源,逐渐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6];另一方面,对于某些不可恢复的湿地,选择恰当地方新建人工湿地,并逐步使之具有自然湿地功能。例如,在美国,为了补偿在1993!2000年间损失的2.4万英亩(每英亩约0.4047hm2)湿地,陆军工程师团已经新建了4.2万英亩湿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新泽西州,早在10年前湿地的破坏即已得到控制,新建了许多人工湿地,每年毁损的湿地不到1hm2,基本实现了“湿地零净损失”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湿地面积得到稳定,湿地效益得到了维护。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意识到湿地保护对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对湿地进行恢复或重建[7]。

瑞典的《环境保护法》第6章第14条主要对赔偿适用的条件、赔偿责任的承担者、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程序、对可得利益的赔偿、不动产损失的补偿等做了规定。在美国,《清洁水法》(1977)第404节规定许可证制度后,湿地转换为农地的门槛提高了;《食品安全法》(1985)中的大沼泽条款致力于解决联邦农场政策和湿地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对那些破坏湿地的农场项目不给予政策扶持;随后,《税收改革法》(1986年)取消对转换湿地成本的税收优惠待遇,进一步提高湿地转换的成本。这一系列政策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极大地增强了政策实施效果。

1.3相关法律制度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间接体现

在世界范围内,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更多地是间接体现对湿地生态效益的补偿,并不是明确规定具体的补偿范围及补偿额度,而是体现为对污染收费、对利益受到侵占者进行补偿、对那些破坏湿地的农场项目不给予政策扶持以及关于湿地效益的公共教育投资等方面。

1985年,美国国会在《食品安全法》中制定了“沼泽地翻犁条款”,规定在1985年12月23日以后将湿地转化为农田种植农产品的农民不能获得农业补贴。各国政府及保护组织还尽量为公众提供接触湿地的机会,使之能从湿地游憩中获取乐趣和保护知识,从而推动湿地社会功能的实现。

泰晤士河的治理在英国城市湿地保护领域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代表性。为治理泰晤士河,英国政府首先通过制定法律,规定任何厂矿企业不得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液、废水,对违法者处以重罚,并对生活污水排放予以严格限制,从而达到控制污染源的目的。为此,大批排污工厂被关闭、停业整顿、撤离或拆迁。

2主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方式

2.1对利益相关群体的补偿

湿地资源的利益相关群体主要包括居民、农场主、通过利用湿地资源获得收益的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等。由于在湿地保护过程中长期使用或利用湿地资源的群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其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一些国家对这些利益受损者进行了相应的补偿。

第一,对保护和管理者进行补贴,如签订管理协议对湿地、野生生物或作物损坏给予赔偿,为保护管理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为保护湿地而实行收入税、资本收益税、产业税和财产税减免,对保护湿地的捐赠与买卖给予减税与信贷支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湿地保护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利益受

41

第3期杨莉菲,郝春旭,温亚利,等: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损者进行不同方式的补偿。在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政府将浅水湖与浅水环境规定为“不健康地区”,并采用减税和其他经济刺激来鼓励排水。

第二,使用者付费,如湿地狩猎、钓鱼的许可证、非消费使用许可证和湿地公园的门票费等。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湿地公园都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游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赔偿和欣赏湿地景观的服务费用。

第三,对开发活动的补贴。例如,对农业的补贴包括排涝与灌溉的成本分摊、贷款、庄稼的水灾保险、商品的价格补贴、开发费用的税收扣除等。法国对一些湿地采用了相对密集性的养育方法,对密集型养鱼业进行补贴,来保持湿地及其芦苇的完好[8]。在英国、法国、荷兰盐泽沼泽和在北美洲的内陆湿地(北部大草原和南部低地硬木森林湿地)由于高度集约密性的农业活动而使湿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这些国家对农场主进行一系列的补贴、价格担保和税收鼓励,以达到保护湿地和转变农业进程的目的[9]。

第四,实物补贴。在美国,1985年前用于排水及扩展谷物用地的鼓励补贴是由一个账户支付的(联邦谷物保险机构);对湿地转化的资助则由另一个帐户支出(沃特银行);第三种机构则提供为了减少谷物过剩而休耕的农场主的补偿(实物补偿)[10]。乌干达政府和有关协会帮助湿地周边居民修建大坝,减少他们由于保护湿地而导致的损失。

英国的自然保护委员会(NCC)掌握着自然保护的奖惩权,那些因为保护了环境如传统的放牧沼泽地而被要求保留原有生产方式的农民可以向该机构要求补偿[11]。欧共体法规No797/85在1985年首次推出“环境敏感区域”(ESA)的概念,在该法规的19/9条中,成员国可以对那些在环境保护重点地区进行耕作的农民提供经济补助,通过这种方法保护或改善环境。美国对保护湿地的个人给予税收鼓励并提供补贴。乌干达政府和有关协会帮助湿地周边居民修建大坝,减少他们由于保护湿地而导致的损失。

2.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补偿

面对当前湿地退化严重的现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和瑞典均对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率先进行研究和补偿。美国在1975!1978年有3500万美元联邦政府拨款用于支持湖泊恢复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1976!1980年,又有6000多万美元用在湖泊分类和恢复项目的实施上;1981!1985年,国会又增加了3300万美元作为湖泊恢复计划的预算。

美国联邦政府划拨2亿美元专项经费用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生态重建,湿地的生态恢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水文状况的改变和过度放牧,美国佛罗里达州Charlotte县原有的113hm2湿地已经退化。为了保护和恢复该湿地上生存的野生动植物,从1988年开始,利用两年的时间,该县在另一地区重建了一片面积为23hm2的沼泽。

莱茵河流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为了恢复莱茵河下游河漫滩(湿地)的功能,拟将夏季的堤坝拆除,以使洪水能够顺畅流动,从而改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同样地,为了防洪、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改善水质等,拟恢复莱茵河上游以前河漫滩(湿地)的天然性。

在瑞典,由于大量水生植物芦苇的入侵,许多湿地和湖泊已经迅速老龄化,芦苇覆盖巨大。为了恢复浅水湖泊和湿地,Larsson等提出了抬高水位和降低湖底的建议,同时还要求砍掉芦苇,并清除其根系。在澳大利亚Capel附近修建的一个用于沉积稀有金属矿砂的湖泊群,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目前已被恢复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印度的Rihand河由于大量采伐森林、筑坝、工业化和露天采矿等,其河岸生态系统正迅速退化。目前通过采取禁止放牧、禁挖草坪、污水分流及处理等保护措施,较好地恢复了土著植被,改善了日益退化的河岸生态系统。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在战争期间由于大量排水导致75万hm2的潮汐淡水湿地发生严重的水文和生态退化。为了恢复该湿地,从1988年开始,通过筑坝围水对一片7000hm2湿地的天然水文过程进行恢复。在哥斯达黎加,为了恢复一片500hm2的湿地,从1980年开始便对香蒲进行清除,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将香蒲全部清除,为60多种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越冬场所[12]。

3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管理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管理方式主要是购买、租赁和管理协议。其中购买即公共支付体系的方式最为常见。美国政府从1985年即开始购买生态敏感土地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地以外并能提供重要生态环境服务的农业用地实施“土地休耕计划”。哥斯达黎加从1959年就开始进行环境服务支付项目(PES),成为全球环境服务支付项目的先导。2003年墨西哥政府成立了一个价值200万美元

51

世界林业研究第23卷

的基金,用于补偿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补偿标准是对重要生态区每年每公顷支付40美元,对其他地区支付30美元。

租赁就是政府或公共部门首先确定某项资源的环境标准,一些企业通过与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对湿地资源进行限制性利用。美国为改善水质采用了污染信贷交易,即一家污染单位用较低的成本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规定的水平之下,并可将节省的这部分排放指标(即信贷)出售给其他认为购买信贷比执行标准的成本更低的污染单位,这使点源污染者和非点源污染者都有动力减少污染排放量。信贷交易可以发生在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点源污染之间。澳大利亚的Mullay-Darling流域由于森林砍伐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当地实施了水分蒸发蒸腾信贷,即上游农场主按每蒸腾100万L水交纳17澳元或按每年每公顷土地85澳元进行补偿,支付10年[13]。

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同土地所有者签署协议,产生了自发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私人交易,交易的生态服务类型包括水土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景观美化、废物净化等多种形式。

目前在国际上湿地生态服务补偿已经从政府投资为主逐渐发展到政府、私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政府和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成本收益,市场创新对流域生态补偿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经验和启示

第一,改变立法理念,完善法律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有法可依,湿地保护工作趋于法制化。“零净损失”的立法理念从总体上保持了湿地数量稳中有升,将湿地保护的重点放在恢复、重建、维护和改良方面,充分兼顾了保护和开发。

第二,重视湿地保护及利用的综合政策体系构建。湿地保护是一项建立在复杂利益关系调整基础上的事业,既涉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关系到国家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取舍,这就客观要求湿地保护政策具有综合协调功能。在湿地保护政策手段选择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既重视法律和管理手段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市场、税收、补偿等经济手段处理湿地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第三,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教育,重视并制定制度保证公众参与。通过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搭建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平台,利用社会力量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并通过湿地保护信息公布制度加大社会监督是发达国家湿地保护政策的新走向。澳大利亚的湿地政策采用保护区社区参与管理的模式以及与当地土著居民、土地拥有者共同管理的模式[14]。比如,南澳洲艾培克斯公园以社区为基础完成公园湿地水质监测计划。维多利亚州的库纳湾湿地以社区为基础设立了湿地监督管理组,并且以当地居民为该小组的领导,统领湿地的管理工作。

第四,注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以及各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湿地面积“零净损失”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控制对现有湿地的占用和破坏,政府也有责任通过恢复和重建以保证湿地面积的动态平衡,使湿地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国外的湿地立法比较注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在美国《清洁水法》第404条规定中有充分的体现。沼泽地翻犁条款的主管机构为农业稳定和保护事务局,主要承担技术部分的工作,但是在决定该计划的实施政策和规则的相关事宜时,需要与农业服务局商议之后决定。这样就会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防止因为权责不清而产生纠纷。

第五,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设立完善的磋商机制。国外一些国家在明确不同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责权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协调机构,形成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效率;同时,重视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湿地保护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于湿地都采取“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所有湿地均经调查分类后分级管理,重要湿地则优先保护,并落实在法定计划中[15]。澳大利亚在维多利亚州库纳湾湿地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和当地社区组织一起建立了一个湿地保护研讨会制度,共同商讨湿地保护事宜。这样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个方面也向当地民众宣传了湿地保护政策和计划,更有利于湿地保护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湿地保护政策和湿地生态补偿政策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通过综合政策手段增加湿地面积是其共同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

61

第3期杨莉菲,郝春旭,温亚利,等: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验教训。在我国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结合具体情况,从发展的角度,本着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从而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提供一个法律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立.美国补偿湿地及湿地补偿银行的机制与现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4):14-15.

[2]汪达,汪明娜.论湿地的现状及保护[J].水利发展研究,2003,3(12):32-36.

[3]李鸿敏.日本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生态经济,2008,4(2):300-303.

[4]环境管理中的市场与政府失效:湿地与森林[M].杨柳燕,张红军,徐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9-37.

[5]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244-245.

[6]汪达,汪明娜,汪丹.国际湿地保护策略及模式[J].湿地科学,2003,12(1):153-158.

[7]赵绘宇,汤臣.国外湿地立法之体例、宗旨与管理体制研究[J].

林业经济,2006(11):38-41.

[8]Fetraro P J,Simpson R D.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per-

formance payments[J].Land Economics,2002,78(3):339-353.[9]Ruud Cupers,Marco M G J Bakermsns,Helias A?Udo de Haes,et al.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Dutch highway planning[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7(1):75-89.

[10]Ralph Heimlich.The U.S.experience with land retire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C]//CCICED Conference on Public Payment Scheme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Beijing:China Forest Publishing house,2002.

[11]R Kramer,N Sharma,P Shyamsundar,et al.Cost and compensation is-sues in protecting tropical rainforests:case study of Madagascar: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No.62[R].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4.

[12]Gamez L.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s in Costa Rica[C]//Forest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April 2002,Beijing,China.

[13]Stefano Pagicla.Economic analysis of incentives for soil conservation [R].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8:1-10.

[14]Jeffrey M,Heidi J A.Enforcement,payments,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near protected areas:how the market setting determines what works where[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2):185-204.

[15]Royal C Gardner.North American wetland mitigation and restoration policies[J].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9,17(1):1 "2.

7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第—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统称为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xx]381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xx]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闽政文[20xx]35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闽政文[20xx]417号)等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省级财政补偿基金和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省级以上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各市、县(区)政府应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相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经省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20xx]214号)和《福建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实施细则》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省级公益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实行相同的补偿标准。 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含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下同)为每年每亩12元。 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年每亩补助10元和省级财政每年每亩补助2元。 第五条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支出分为两部分,其中:11.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性支出(包含每亩0.3元用于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森林综合保险保费支出,0.2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一)补偿性支出使用范围包括:重点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费、直接管护费、村级组织监管费。对重点公益林无林地的补偿性支出应全部用于造林、抚育支出。根据重点公益林不同权属,补偿性支出执行以下标准: 1.国有单位管理的重点公益林 ⑴山权、林权同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山权属村集体、林权属国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3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山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改革森林保护投入机制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出发点,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创建生态、美丽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有计划地对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促进重点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二、补偿原则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应坚持相对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实施。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要确保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四公开”。 (三)坚持产权明晰、林主自愿的原则。补偿对象必须是产权明晰、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自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四)坚持责任明确、依法补偿、规范管理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以各方职责明确,管护、监督权责界定清晰,程序规范、手续齐全为基础,规范管理、依法补偿。 (五)坚持保护与受益关联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必须以林权所有者

及相关利益者充分履行管护义务为前提,确保管护质量和效果。三、补偿范围 根据我镇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和国家核定下达的生态公益林地面积,全镇应落实生态公益林,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含纳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国有林),省级生态公益林。本方案所指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是经林权所有者同意纳入公益林范围并落实了公益林管护的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 四、管护形式 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补助,公益林的管护由林权所有者负责,按照其与镇人民政府签订的管护合同,经林业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采取“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将生态效益补偿金和管护费兑现给林权所有者。各地可以结合实际组建专业管护队,通过群众“一事一议”将公益林交由专业管护队管护,统一签订管护合同,统一筹集管护费。 五、实施步骤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共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2013年2月1日至2月28日)。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镇公益林管护模式、工作经费筹措办法,制定工作方案,制作公益林界定协议书、公益林管护合同和兑现花名册、面积确认表等文本资料,完成前期批准的公益林区划图、补偿政策文件和必要的工作用具的准备,落实林业站联系联村干部和10个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技术服务小组人员,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动

管理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简论 精品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简论 王凤远(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湿地区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协调 公益性湿地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冲突。文章在对湿地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补 偿制度的含义、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等方面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湿地生态补偿 一、湿地的界定 对湿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立法层面的界定,关涉湿地立法保护对象的类型、范围、边界的明确。中国现行湿地立法尚未对湿地概念进行界定,由于湿地概念不清造成实践中湿地的管理与保护的缺位或错位现象很普遍。有些地方即使想保护湿地也不知道其“四至”定在哪里。反过来,挤占、破坏了湿地也不知道。笔者在此对湿地的定义进行简要探讨。 湿地(wetlands)的中英文原意都是指过度湿润的土地。在湿地研究和保护中如何判别湿地还存在不少分歧,对什么是湿地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据统计湿地定义已超过50种,最早的湿地定义出现在1956年的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U.S.Fish & wildlife Service)的一本题为《39号通告》的出版物中,该书将湿地被定义为:“被浅水和有时为暂时性或间歇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包括草本沼泽、木本沼泽、泥炭藓沼泽、湿草甸、池沼、淤泥沼泽以及河漫滩,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与池塘。但河流、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不包括在内。因为这些水体不具有暂时性积水而对潮湿土壤的植被的发展几乎毫无作用。”这个定义强调了浅水覆盖在湿地特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由于长期或相当长时间的浅水覆盖,形成了特殊的土壤--湿土(Moist-soil),发育了适应这种土壤的挺水植物。可见,最早的湿地定义着重强调湿地作为水禽生境的重要作用,对水深等具体水文指标并没有进行限定。 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其《美国的湿地和生境分类》研究报告中,提 出了新的湿地定义:“湿地是指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被水淹覆状态。它至少具有下列三个属性中的一个属性:1.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优势种;2.基底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3.每年在植物生长季节 有部分时间处于水浸或水淹状态。”这一定义将湿地限定为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区,对湿地属性的决定因素--水文条件进行了界定,并且只要具有3项指标中的一个的区域即可被认为是湿地,因此该定义的包容性较强,现已被美国广泛接受。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应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补助)、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 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 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 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 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 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 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 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 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资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 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 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 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 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 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 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 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财农[2001]190号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4年10月21日实施日期:2004年10月21日)废止【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2001.11.26 【实施日期】2001.11.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2001年11月26日财农[2001]19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补助资金是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款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指由地方政府与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并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的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集体和个人。 第五条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规定,禁止商业性采伐。 第二章资金补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承担重点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包括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补助资金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费用支出,主要包括: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0 引言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 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及未来

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和生态补偿模式 国际上,与生态补偿相对应的概念是环境服务付费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Krausmann F,2009)。在国内,生态补偿被普遍认为是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王金南等,2006;庄国泰等,1995;刘兴元,201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给予合理补偿,无疑对于生态资产的保护和生态服务有效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 作为生态补偿理论基础的生态服务理论要点可以归纳为: 1.作为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确定了产权以后,转变为自然资产。 2.作为自然资产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生态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 3.生态服务对人类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通过现有经济关系得到实现,一部分价值由于没有市场或市场发育不完善而没有得到实现或补偿。 4.生态服务的价值应该得到全面的实现。需要进行生态补偿的那部分价值主要是未付费的外溢到其他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上述理论框架虽然在解释生态补偿在逻辑上是清楚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由于生态服务外溢比例、外溢生态服务价值中已被市场机制实现的比例的确定目前还难以准确度量,只能采取较为简单可操作方案,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补偿模式。不同视角下,人们对生态补偿的类型划分内容不同。按补偿规模,生态补偿可分为全球性补偿、区际补偿、地区性补偿和项目性补偿等模式。按补偿层次,生态补偿可分为国家补偿、地区补偿、部门补偿和产业补偿等模式。按补偿付费形式,生态补偿可分为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税、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优惠信贷、交易体系和国内外基金等模式。按补偿运作模式,生态补偿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二者混合的模式。这也是

试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浅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林业局裴挺国 [ 摘要 ] 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努力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真正使森林生态建设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 关键词 ]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南岸,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坡,老爷岭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属于丘陵—低山区地形,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份。我县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129543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38920亩,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11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1%,一般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02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3%。森林覆盖率为83.4%。 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是分布在松花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蚂蜒河汇水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认定补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82885亩,按每亩 5 元的标准,每年享受 140多万元中央财政补偿资金。所谓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即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本文试从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入手,谈谈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其生态成本不可能由林业生产者所能承担,其生态效益也不应当由受益者无偿使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公众受益,由少数人负担”的问题,也会改变“公益林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有利于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从而也会使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有一个较为可靠的来源保障。 从现实意义上看,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我县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其主要就是要通过生态公益林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来构筑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只有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才能真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把生态县建设的相关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应立足于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纳入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益林管理为主体,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行动之中。 (一)树立生态林业观念,切实做好分类经营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新思维、新概念,需要人们重新认识林业。我们应减少对林业的索取,增强生态效益优先观念,努力从主观上解决制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2

林业经济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摘要】: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的退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对策探析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效益,生态公平,BOT模式 【正文】: 一、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 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环境科学大词典》曾将自然生态系统补偿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式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不包括环境法学所说的对环境资源保护付出代价者的经济补偿。环境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环境资源受益人、国家、社会、其他组织对因生态保护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付出经济代价的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定义为: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此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定义将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扩大到社会和其他组织,有利于拓宽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与筹措途径;同时,这一概念将森林资源作为一个生态有机体看待,强调森林资源自身的生态补偿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使森林资源生态补偿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 1.公共产品价值补偿理论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而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共享性决定了生态物品消费领域的“公地悲剧”问题的出现,非排他性决定了“搭便车”问题的存在。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益方必须给予森林经营者补偿。同时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经济补偿、财政转移、征收生态补偿税等方式给予生态建设者补偿,避免“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2.经济外部性理论 当某种活动所产生私人成本或收益与总的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森林的管理经营一般具有正的经济外部性,因此需要将其内部化进行补偿,来弥补市场价格未能反映生态服务的价值。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补偿:公共财政补贴与市场化工具支付。在现实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时,很少考虑其行为的外部效应,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常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利用公共财政对森林管理外部性进行补偿是必要的。

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项目单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评价时间: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 组织方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 评价机构:海南智融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项目单位(盖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上报时间:2017年9月30日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0 (二)项目背景 0 (三)项目依据 0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0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1)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1) (二)项目的完成情况分析 (1)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3) (一)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3)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分析 (3)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3) (一)社会效益分析 (3) (二)环境效益分析 (3) (三)经济效益分析 (4) (四)可持续性影响分析 (5)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详见附件) (5) 六、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 (一)主要经验及作法 (6) (二)存在问题 (6) (三)建议 (6)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6) 附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度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的函》要求,我们接受委托,现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的“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绩效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以下简称“保亭林业局”)隶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林政股、营林股、森林植物病虫害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森林防火办公室、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林业工作总站、种苗站等10个股级机构,核定财政预算管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7名。具体负责全县造林绿化、林业事业发展以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工作。 (二)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六次党代会和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态建设,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优化林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和增加森林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保护森林生态安全和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为目标,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推进低碳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保护和巩固森林生态环境指标居全省前列,同时,使森林生态受到保护,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真正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项目依据 本项目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为实施依据。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1、项目性质:本项目属于经常性项目;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为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提X金使用效益,管好、用好我县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有效保护和发展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X 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X市财政局、林业局下达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补偿范围 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林地。 二、补偿面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15万亩,其中国有3.2万亩,集体(个人)0.95万亩。 三、补偿标准 X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省上核定的资金给予补助,国有补偿金4.75元/亩/年执行;集体(个人)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年。集体(个人)按要求提取公共管护资金1.75元/亩/年,由县林业局列支,分别用于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预防、协助国有林场(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进行巡查管护、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管、检查、森林抚育及森林经营科技推广等费用。 根据国家级公益林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以及管护形式的不同,按

照县上核定补偿标准执行: (一)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林木所有权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公益林的管护。 (2)林地所有权属国有的,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林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性支出分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和直接管护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不低于补偿性支出的50%;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15%,用于公益林管护的宣传、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监管及抚育等支出;直接管护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35%,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 (三)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家庭承包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1)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1)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 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 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 , 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 ,应是一种有效的 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

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 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值的内在特点,单纯通过市场很难保证其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因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个人理性并不必然产生集体理性个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化与集体或社会利益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能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即 通过对所有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受益者收取价格的方式来体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外部效应理论所谓外部性,就是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价格而影 响到其他行为个体的情形。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探索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探索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森林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人们由于关注环境,进而关注森林,森林的生态效益已经取代经济效益排在了首位。由于森林的开放性,森林的生态效益是面向全社会的,创造森林生态效益的劳动价值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补偿。因此,研究生态效益补偿问题非常必要,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标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探索 森林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有形产品(如木、竹、林副特产品等),它有成本,也有价值,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森林经营者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回报,称为经济功能。二是森林的无形产品(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与水质、美化环境、提供游憩场所等),因为它没有价值载体,不能进入市场买卖交易,称为生态功能。这种功能长期被社会所忽视。长期以来,森林生态效益得不到补偿,因而制约了林业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培育这类森林也投入了资本和劳动,森林生态效益理应得到经济补偿。森林分类经营政策的实施,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的条件日趋成熟,新《森林法》有关条款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修正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做他用”。从2001年起,为了加强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经营工作,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林业局在全国11个省区,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发放试点,已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补偿办法,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税)实施细则。尽管如此,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本身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难以确定。森林经营者私人为社会提供生态服务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导致森林供给不足。为解决森林有效供给问题,应为森林经营者提供额度为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之差的额度补偿。但在现实中,要确定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和补偿额度的测算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运作途径难以确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运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何测算和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范围如何确定?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森林生态效益这一“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测算,其受益对象广及社会,难以确定具体单位并准确加以量

xx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的调研报告(三稿)

xx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的 调研报告 一、公益林区域分布及补偿现状、管护成本测算 (一)xx县公益林区域分布及补偿现状 xx县共有公益林面积万亩,分布于xx河流域,由xx 县胡杨林管理站负责具体管护,是阻隔绿洲与沙漠、保障xx 县及其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及其重要的生态保障。在公益林总面积中,有林地 5万亩,疏林地万亩,灌木林地 7万亩,宜林沙荒地万亩。按公益林级别分,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万亩,其中:有林地万亩,疏林地万亩,灌木林地万亩,宜林沙荒地4 万亩。地方级公益林面积万亩,其中:有林地万亩,疏林地万亩,灌木林地万亩,宜林沙荒地1.4万亩。 目前,xx县公益林面积中,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为 6万亩,其余未纳入补偿范围。根据《关于报送2015年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的通知》(发【2015】9号)文件的相关精神,2015年度xx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额度为万元。 (二)管护成本测算 按2015年管护支出标准测算,管护成本为万元每年,具体内容如下: 1、管护人员劳务补偿(万元) (1)劳务报酬(万元) 基本报酬:xx县公益林管护人员按管护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类别,预算支出管护人员基本报酬7 万元。

燃油补助:公益林管护员(不含监管员)继续按照不同区、别按月发放一定额度交通燃油费(含摩托车修理费、保险费),全年预算发放交通燃油费万元。 通讯补助:管护员通讯补助费发放标准按元/人.月执行,共计万元。 管护绩效奖励资金:xx县公益林管护人员按月考评,在不突破预算上限的基础上、按优中差三档发放:其中管护绩效优500元/人.月、管护绩效一般300元/人.月、管护绩效差0元/人.月,共计102.24万元。 (2)管护人员体检费:体检费用按500元/人〃年进行预算,年体检费总额为15.15万元,实际结算金额以xx县人民医院出具正规发票为准。 (3)管护人员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用按200元/人〃年预算,年保险费支出额度为6.06万元。 (4)社会保障支出 核算比例仍为医疗保险7%、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1%、工伤保险1%、养老保险(监管人员不列支)20%、大病保险10元/月。全年共计278.663万元。 (5)临时管护人员劳务费 汛期,天然林引洪灌溉临时雇佣劳务人员100人次,周期为20天,每天每人150元,共需30万元。 2、日常管护支出(万元) 管护公共交通工具维护:xx县共有管护专用车辆10辆,每车预算列支万元,共需105.6万元。 修缮:为使基层管护站、所等基础设施切实发挥作用,xx县胡杨林管理站共下辖18个中心管护所和1个管护所及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陷入了资金不足的困境,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作了初步分析。 标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早灾害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29.47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防、科研、教育等,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虽然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处在研究、审定、个别实施的初步阶段,国家尚未出台正式的《森林生态补偿法》,但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有所体现。 1992 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文件关于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要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