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诵(终结版)

朗诵(终结版)

朗诵(终结版)
朗诵(终结版)

第三章朗诵

●了解朗诵的特点

●了解朗诵的要求

●掌握朗诵的情感

●掌握朗诵的技巧

●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诵方法

第一节朗诵概述

一、朗诵的特点

朗诵的定义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亦即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的手段比朗读要多

●朗诵的语调比朗读丰富

朗诵的文体范围比朗读小

二、朗诵的要求

●吐字准确规范、有力、清晰流畅

●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表达恰切、充分、生动、自如

●表情适度、得体、自然、大方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朗诵者在朗诵之前要通过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刻、细致地感受作品,并结合丰富、逼真的想像,深入体验等手段来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

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性、丰富性、鲜明性、整体性和含蓄性等特征。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朗诵创造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内化阶段和外化阶段。

内化是指把握作品,即深刻领会和体验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作者说的话变成自己说的话。

外化是指表达作品,即运用有声语言(并伴随体态语言)把作品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

对于朗诵者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1.理解诵材,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段落、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读准字音。

2.领会具体感受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态感觉

3.揣摩态度、感情色彩

要达到“真实性、鲜明性、丰富性、整体性、含蓄性”等几个表达要求。

4.把握基调

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

三、朗诵情感的把握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我沿着林间小路往前走,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而来。不久到了苹果园,树上的苹果,青里透

红,发出诱人的香味。

将进酒朗诵欣赏

第二节朗诵的技巧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上暂时的间歇、休止和中断,有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有句与句之间的,还有段落层次之间的。停顿是朗诵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是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表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停顿进行划分、组合,使表达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连贯流畅。

●利用停顿表示强调,抒发感情,使表达语意鲜明,情感强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利用停顿显示节奏,使表达疏密有致,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利用停顿造成悬念,调动听者的思维,增强朗诵效果。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内容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3)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的分类

●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

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

●感情停顿

●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

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1)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2)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3)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

一、停顿和相连

停顿时间的长短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标点符号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

我常想:1杨柳2婀娜多姿,3可谓妩媚极了,4桃李5绚烂多彩,6可谓鲜艳极了,7但它们8只给人一种9外表好看的印象,10不能给人以力量。

二、重音和轻音

1.语法重音

(1)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2)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1)饭熟了。(2)谁在唱歌?(3)我把信烧了。(4)他说得很清楚。(5)我们学了六年。(6)40个学生报了名。(7)桌子上放着两三本杂志。(8)陈教授爽朗地笑了。

2.逻辑重音

(1)他实在太累了。

(2)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3)火突然间熄灭了。

(4)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夺标的。

(5)准是给贼偷了。

(6)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什么地方了。

3.感情重音

(1)你这个人真糊涂。

(2)我不同意!

(3)活该!

(4)秋天,白桦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4.强调重音

●(1)加强音量

●例

●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

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拿着跑了。

●(2)拖长音节

●例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3)一字一顿

●例3-11

●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

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4)重音轻读

●例3-1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速度和节奏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四、语气和语调

●1.升调(扬上调),句调先低后高,一般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讶、命令、呼唤等语气,

亦出现于情绪亢奋、感情激动的时候,也表示语气未完结等。

●例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恩情,我们怎能忘记?

(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降调(降抑调),句调先高后低,句尾比平常短促,一般用于表示肯定、决心、自信、请

求、允许、感叹等语气,亦出现于情绪平稳的时候,也表示语气完结等。

●例

●(1)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

●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世界!

●3.平调(平直调),句调平稳,起伏不大,句尾保持平直,多用于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

如庄重、严肃、真实、诚恳、思索、迟钝、冷淡、追忆等语气。

●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曲调(弯曲调),句调由高转低,再升高;或由低转高,再降低。令音节加重、加高、拖

长、曲折变化,作用在强调或突出音节。一般用于表示夸张、讽刺、特別惊异等语气,亦出现于表示语意双关及言外之意。

●例

●(1)是我的错,你没有错。

(2)啊?会有这种事?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朗诵的腔调

●(1)吟诵式。又叫韵律式,它依照一定的韵律节奏吟咏,接近古人的读书腔调,由于它着重

音色声律之美,有人用西方的“华尔兹舞”来比拟它。

●例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朗诵的腔调

(2)台词式。强调节奏、停顿、重音、语调等变化,类似舞台剧的对白,有人拿“龙行虎步”一词来形容它。

五、态势语

●眼神的运用

●面部的表情

●手势和动作

●(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

●(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

起听众的注意。

●(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顿足尤其不可;一来破坏感情,二来影响呼吸。

●(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

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

●(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台风和仪态

五、态势语

六、朗诵注意事项

●选好作品深理解

●感受意境有真情

●抓住重点见高潮

七、朗诵、朗读、演戏三者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三节不同文体的朗诵

一、诗歌的朗诵

格律诗的朗诵

自由诗的朗诵

自由诗是现代中国新诗的主要形式之一。诗歌运用现代白话写作,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是一种完全自由体,每行字数不等,句数不拘,分节与否自便,每节长短也可以不整齐,押韵与否也比较自由。

朗诵诗,主要有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四种表现形式,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音步。五言诗为三个音步,七言诗为四个音步。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每一小节中都有相对固定的并与之相对应的平仄关系。此外,格律诗中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

韵规则。

二、散文的朗诵

散文题材广泛,朗诵时,切忌呆板和千篇一律。对于抒情性散文,应与诗歌朗诵的方法接近,感情要真挚,爱憎要分明,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随文中感情而变。对于侧重说理的议论性散文,风格要庄重一些,力求语言准确、速度均匀,以表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散文是一个反映作者所见、所思、所悟的过程,朗诵时,一般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部分,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一般采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并且常用拉长而不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三、童话、寓言的朗诵

朗诵童话、寓言,首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寓意。寓言和童话常常将深刻的思想寓于朴素的故事之中,如果对作品缺乏细密的理解,就很难表达出它的深刻寓意。其次要用声音夸饰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寓言、童话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所述事物人格化。诸如善良的山羊、聪明的兔子、骄傲的孔雀、狡猾的狐狸、凶恶的老狼以及愚蠢虚荣的乌鸦等,其性格特征、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常从动物间彼此对话中得以表现。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朗诵得亲切新奇、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