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6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6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6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6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011年我国仅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即流动儿童)就达1260.97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100万人(教育部, 2012)。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刘杨, 方晓义, 2011)。这表明,流动儿童已成为城市社会中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群体,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13)。但目前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心理和城市适应不良,较少关注其积极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心理资本作为流动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其个体成长和城市文化适应的重要保护性因素(Luthans, Youssef, & Avolio,2007)。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研究对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课题界定

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指6~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申继亮,2009)。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要求心理学研究者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带有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Sheldon & King,2001)。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启发下,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与美德,如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体成长与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Luthans, Youssef, & Avolio,2007)。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城市流动儿童类似于国外的移民儿童(migrant children)。国外研究表明, 移民及与移民相关的过程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 (Stillman, McKenzie, & Gibson, 2009; Leavey, Rozmovits, Ryan, & King, 2007), 移民儿童比当地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抑郁和压力, 更多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Stevens & Vollebergh, 2008; Mejía & McCarthy, 2010)。

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流动”这一身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突出表现为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和自卑(自责)心理严重,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城市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人格特征方面则容易形成边际人格和负性人格(熊猛, 叶一舵, 2011)。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类,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

纵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两点主要不足:一是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流动儿童的适应困

难和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其积极心理;二是以往关于流动儿童的干预措施大多限于理论探讨,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同时探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教育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1.3.2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结构与测量从现有文献来看, 关于心理资本的内容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四维结构说。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心理资本定义, 基本将心理资本的结构定格在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这一四维结构上(Luthans et al., 2008; Larson & Luthans, 2006)。

(2)三维结构说。鉴于自我效能的动态性和内隐性, 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资本时采用了仅包含希望、乐观和韧性三个维度的心理资本三维结构说(Luthans et al., 2005; Youssef & Luthans; 2007)。(3)多维结构说。Luthans等人(2008)在详细讨论了已被广泛验证的心理资本四因子之后, 进一步讨论了有可能纳入心理资本结构的另外11个构念, 分别是认知层面的创造力和智慧, 情感层面的幸福感、沉浸体验和幽默, 社会层面的感恩、宽恕和情绪智力, 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性、真实性和勇气。

影响因素目前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影响心理资本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Babalola, 2009)、人格特征(魏德样, 2012)和自我强化(Greenwald, 1980)。影响心理资本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支持(Luthans, Norman, Avolio, & Avey, 2008)、领导风格(Smith, Vogelgesang, & Avey, 2009)、教养方式(谢雅苓, 2010)和压力生活事件(方必基, 2012)等方面。

作用机制关于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主效应、中介与调节效应以及动态效应模型。主效应模型主要考察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态度、行为和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Avey et al., 2011)。中介与调节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还可能通过其它个体和环境因素对相关态度、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另外心理资本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和调节变量(Luthans, Norman, Avolio, & Avey, 2008; Walumbwa, Peterson, Avolio, & Hartnell, 2010)。动态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可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动态改变,但这只是一种理论构想,目前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来佐证(王雁飞, 朱瑜, 2007)。

干预与培养心理资本干预(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是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 它主要解决如何对个体和组织的心理资本存量与质量进行干预, 以产生积极效应的问题。目前对心理资本的干预主要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范式, 而干预策略主要是分别对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等心理资本子维度进行具体干预和开发, 如明晰希望愿景、培育乐观品质、增强自我效能、优化韧性素质等(Luthans, Avey, Avolio, & Peterson, 2010)。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弱势群体,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一方面揭示出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丰富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验证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特殊群体的有效性,丰富和验证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拓宽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实践价值为相关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采用科学规范的量表研制程序,开发出一套专门针对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测评工具,有助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一套有效可行的干预和训练的措施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检验,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 理论依据

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者普遍对城市流动儿童存在认识偏差,常给他们贴上“城市边缘群体”或“心理弱势群体”的标签,认为流动儿童的发展必然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然而根据心理弹性的相关理论,流动儿童也可能遵循着“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的轨迹发展(赵淑娟等, 2009);有的流动儿童可能会适应良好甚至是很出色,生活的挑战没有难倒他们反而锻炼和塑造了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心理资本、独立、乐观、感恩、抗逆性等(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这提示我们,要准确描述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仅仅关注其消极方面是不够的,也要关注他们的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于是心理资本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便应运而生。

2.2 研究目标

(1)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科学考察提供一套可靠的定量研究工具。

(2)初步考察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3)系统考察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4)通过教育干预实验探讨增进流动儿童心理资本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培养开发提供可资借鉴和推广的有效模式。

2.3 研究内容

(1)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结构内容: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调查和深度访谈,初步探索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结构内容,研制流动儿童心理资本量表,为后续调查和实验研究提供工具。

(2)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特点:通过大规模广泛施测,并与城市本地儿童进行比较,了解当前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在具体人口学上的差异。

(3)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根据前期的访谈结果和理论分析,构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模型,为后续的干预实验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4)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外显机制方面,探讨心理资本对相关结果变量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包括主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内隐机制方面,探索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内隐结构与外显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隐与外显心理资本对内隐与外显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从而检验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内隐结构的合理性。

(5)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实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设计出一套以流动儿童为对象,以提高流动儿童心理资本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干预方案,通过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检验该干预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4 研究假设

根据本课题目前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初步研究,尝试性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流动儿童心理资本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构念,并且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结构具有某些不同于西方心理资本结构的本土构成要素。

(2)当前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受个体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3)流动儿童心理资本对其学业成就和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心理资本在流动儿童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4)流动儿童心理资本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类成分,其中内隐心理资本对内隐幸福感影响较大,而外显心理资本对外显幸福感影响较大。

(5)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整体心理资本水平,具有可行性、实效性和发展性。

2.5 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以城市流动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

(2)理论内容创新:构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模型和作用机制模型,提出具体的培养干预策略。

(3)研究方法创新: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质性访谈、问卷调查、心理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全貌。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由于此处无法显示,具体技术路线图请见纸质版申请书)。

3.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各类文献检索手段检索相关文献,自上而下地梳理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概念,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主题,筛选研究方法。

(2)质性访谈法:通过开放式访谈了解流动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自下而上地全面收集与心理资本有关的内容,采用NVIVO8.0对进行分析、编码和整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结构内容。

(3)问卷调查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采用规范的量表研制程序和施测方法,对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及相关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进行测量,以了解哪些关键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影响,也可以考察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效应机制。

(4)心理实验法:这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包括行为实验和干预实验,行为实验可以考察心理资本对流动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作用,干预实验为探索出一套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检验。

3.3 技术路线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鉴别研究对象与取样→编制和筛选研究工具→问卷施测及数据录入→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检验→干预实验设计及实施”的总体研究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与纵向干预相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证研究;既有机制探讨,又有干预训练。整个研究设计力求做到全面、系统、深入。

3.4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7月——2017年12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