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1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1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1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1

生态因子对作物生理的影响

作物生理生态绪论

作物生产的目标: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发挥作物本身遗传潜力,实

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植物生理过程对生态的影响:“大树底下无丰草” 。

作物生理学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生理规律,以及作物管理技术与环境对农作物的内部生理过程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并用于指导建立作物管理技术。

作物生态学研究作物之间、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作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对环境的影响。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作物的生理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包括作物个体、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的生理机制;作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田间生态对作物作物高产高质的影响。Maize(玉米) wheat rice

农村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化肥农药地膜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涵水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净化环境的作用。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描述(定量);2 常规的调查研究、试验研究;3 精细的生理变化过程研究;4 系统分析法。

作物光合生理生态:1生态因子2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结构3作物高光效理论

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需水规律;水分高效利用及合理灌溉。

作物营养生理生态:需肥规律;影响;养分高效利用。

作物的逆境生理:生理;对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1库源关系的研究与调节(水稻空秕粒研究)2作物品质产量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一)相生相克与互补原理;(二)循环与再生原理;(三)平衡与补偿原理。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1.应用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综合性环境资源——作物群体——人类技术; 3整体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把农田视为一个整体,即作物田间生态系统。田间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宏观性作物生理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5. 战略性指导作物生产的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各业的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第2章作物光合生理生态

狭义光合作用

1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表观(净)光合速率;总(真)光合速率)测定方法:1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CO2吸收量 2改良半叶法:干物质积累量 3氧电极法:O2释放量。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光合膜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2新长出的嫩叶光合速率很低原因如下:(1)叶组织发育未健全,气孔尚未完全形成或开度小,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与外界气体交换速率低;

(2)叶绿体小,片层结构不发达,光合色素含量低,捕光能力弱;(3)光合酶,尤其是Rubisco的含量与活性低;(4)幼叶的呼吸作用旺盛,因而使表观光合速率降低。

但随着幼叶的成长,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上升;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光合速率通常也达到最大值,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营养生长期,心叶的光合速率较低,倒3-4叶的光合速率往往最高;籽粒充实期,叶片的光合速率自上而下地衰减。

叶的结构对光合能力的影响:1)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都对光合速率有影响。2)C4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通常要大于C3植物,这与C4植物叶片具有花环结构等特性有关。栅栏组织细胞细长,排列紧密,叶绿体密度大,叶绿素含量高,致使叶的腹面呈深绿色,且其中Chla/b比值高,光合活性也高,而海绵组织中情况则相反。

光合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1)反馈抑制-化学。 (2)淀粉粒的影响-物理学。叶肉细胞中蔗糖的积累会促进叶绿体基质中淀粉的合成与淀粉粒的形成,过多的淀粉粒一方面会压迫与损伤类囊体,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粒对光有遮挡,从而直接阻碍光合膜对光的吸收。

(一)光照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照为什么能影响光合?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光是形成叶绿素、叶绿体以及正常叶片的必要条件;光还显着地调节光合酶的活性与气孔的开度。

光强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不同植物的光强-光合曲线不同,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光补偿点高的植物一般光饱和点也高;草本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通常要高于木本植物;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要高于阴生植物;C4植物的光饱和点要高于C3植物。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可以作为植物需光特性的主要指标,用来衡量需光量。光补偿点低的植物较耐阴。

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当光合结构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会引起光合速率的降低,这个现象就叫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强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强光下作物的保护机理? 1)通过叶片运动,叶绿体运动或叶表面覆盖蜡质层、积累盐或着生毛等来减少对光的吸收;(2)通过增加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关键酶的含量及活化程度,提高光合能力等来增加对光能的利用;(3)加强非光合的耗能代谢过程,如光呼吸等;(4)加强热耗散过程,如蒸腾作用;(5)增加活性氧的清除系统,如超氧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等的量和活性;(6)加强PSⅡ的修复循环等。

光质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太阳幅射中,只有可见光部分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

紫外线(290-400)具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对植物体内V C的含量影响大,紫外光越强V C含量越高;紫外光对果实着色也有很大影响。。可见光(400-770)叶绿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橙光、蓝紫光最多,这两种光也是植物光合作用旺盛进行的光源。。红外光主要是产生热量,特别是大于1000nm的红外光是产生热量的主要光源。

光照时间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从照光开始至光合速率达到稳定水平的这段时间,称为“光合滞后期”或称光合诱导期。产生滞后期的原因∶1光对酶活性的诱导2光合碳循环中间产物的增生需要一个准备过程3光诱导气孔开启所需较长的时间,其是叶片滞后期延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测定光合速率时要让叶片充分预照光。)

光周期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异地引种:要考虑两地的日照时数是否一致及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

短日植物若北方发育提前,应选晚熟品种。南方发育推迟,应选早熟品种。

光周期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光周期可使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分枝长度、叶片数、株高等发生变化。橘。

光周期现象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照长短不影响黄瓜开花但影响花雌雄的分化,日照短利于雌花形成。以块茎、鳞茎等贮藏器官休眠的花卉,如水仙、仙客来、郁金香、小苍兰等,其贮藏器官的形成受光周期的诱导与调节。光敏不育性杂交育种。

(二)CO2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比例阶段,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即为CO2补偿点。

C4植物的CO2补偿点低,在低CO2浓度下光合速率的增加比C3快,CO2的利用率高;C4植物的CO2饱和点比C3植物低。

CO2从叶片外到叶绿体内扩散过程中的阻力位点是气孔孔道。

光合速率与大气至叶绿体间的 CO2浓度差成正比,与大气至叶绿体间的总阻力成反比;凡能提高浓度差和减少阻力的因素都可促进CO2流通而提高光合速率。

(三)温度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生命的过程即酶反应的过程,因而受温度影响。光合过程中的也不例外。

?温度影响叶绿素的合成。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光合作用的温度范围和三基点。

昼夜温差对光合净同化率有很大的影响。白天温度高,日光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夜间温度较低,降低了呼吸消耗,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积累。在农业实践中要注意控制环境温度,避免高温与低温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

产生光合作用热抑制的原因:一是由于膜脂与酶蛋白的热变性,使光合器官损伤,叶绿体中的酶钝化;二是由于高温刺激了光暗呼吸,使表观光合速率迅速下降。

缺水影响光合作用主要是间接的原因。水分亏缺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在水分轻度亏缺时,供水后尚能使光合能力恢复,倘若水分亏缺严重,供水后叶片水势虽可恢复至原来水平,但光合速率却难以恢复至原有程度。因而在水稻烤田,棉花、花生蹲苗时,要控制烤田或蹲苗程度,不能过头。

水分亏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直接影响:水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用于光合作用的水不到蒸腾失水的1%,因此往往不成为缺水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

间接影响:的主要原因有:(1)气孔导度下降当水分亏缺时,叶片中脱落酸量增加,从而引起气孔关闭,导度下降,进入叶片的CO2减少。(2)光合产物输出变慢水分亏缺会使光合产物输出变慢,加之缺水时叶片中淀粉水解加强,糖类积累,结果引起光合速率下降。(3)光合机构受损缺水时叶绿体的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且与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影响同化力形成。严重缺水还会使叶绿体变形,片层结构破坏,这些不仅使光合速率下降,而且使光合能力不能恢复。(4)光合面积扩展受抑在缺水条件下,生长受抑,叶面积扩展受到限制。有的叶面被盐结晶、被绒毛或蜡质覆盖,这样虽然减少了水分的消耗,减少光抑制,但同时也因对光的吸收减少而使得光合速率降低。

水过多:土壤水分太多,通气不良妨碍根系活动,间接影响光合;雨水淋在叶片上,遮挡气孔,影响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叶肉细胞处于低渗状态,这些都会使光合速率降低。

(五)矿质营养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矿质营养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1.叶绿体结构的组成成分如N、P、S、Mg是叶绿体中构成叶绿素、蛋白质、核酸以及片层膜不可缺少的成分。 2.电子传递体的重要成分如PC中含Cu,Fe-S中心、Cytb、Cytf和Fd中都含Fe,放氧复合体不可缺少Mn2+和Cl-。3.磷酸基团的重要作用构成同化力的ATP和NADPH,光合碳还原循环中所有的中间产物,合成淀粉的前体ADPG,以及合成蔗糖的前体UDPG,这些化合物中都含有磷酸基团。 4.活化或调节因子如Rubisco,FBPase等酶的活化需要Mg2+;Fe、Cu、Mn、Zn参与叶绿素的合成;K+和Ca2+调节气孔开闭;K和P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与运输等。

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呈现“午睡”现象,引起光合“午睡”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另外,中午及午后的强光、高温、低CO2浓度等条件都会使光呼吸激增,光抑制产生,这些也都会使光合速率在中午或午后降低。光合“午睡”是植物遇干旱时的普遍发生现象,也是植物对环境缺水的一种适应方式。但是“午睡”造成的损失可达光合生产的30%,甚至更多。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光能占太阳总辐射的百分比。E(%)=W·H/∑S。。。式中:E(%) ——光能利用率,W ——光合产物干重(生物学产量kg),H ——每千克干物质的产热量(kJ),∑S ——太阳总辐射量(kJ)

一、提高光能利用率。

最终转变为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光能最多只有5%。目前高产田的年光能利用率在1%~2%之间,而一般低产田块的年光能利用率只有%左右。(原因:一是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植株小,叶面积不足,日光的大部分直射于地面而损失。二是环境条件不适,如干旱、水涝、低温、高温、阴雨、强光、缺. CO2、缺肥、盐渍、病虫草害等。在逆境条件下,作物的光合生产率要比顺境下低得多。)

二、增加光合面积。1.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就是使作物群体得到合理发展,使之有最适的光合面积,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获得最高收获量的种植密度)。叶面积系数(LAI)是指作物的总叶面积和土地面积的比值。多数资料表明,水稻在LAI为7,小麦为5,玉米为6左右时,

通常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如何获得某品种的最佳叶面积指数)。培育秆矮、叶挺而厚的高产新品种。高光效品种(RUE)。3.延长光合时间(1.提高复种指数 2.延长生育期 3.补充人工光照)。

光合作用的进行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叶结构、叶龄、光合产物输出、光照、CO2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养分等。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第3章作物水分生理生态

争夏粮好收成的目标不动摇,抢抓农时,狠抓落实,继续全力打好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的硬仗,力争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不减产,非旱

区多增产,同时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2009年02月12日 11:02??

1案例中的夏粮主要指什么作物? 2如何从作物生理生态角度认识“实现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仍然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3从作物生理生态角度,可采用那些措施进行抗旱?这些措施分别有哪些优缺点、采取这些措施时需要注意那些环节?

作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水分代谢生理过程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作物的水分生理生态。

水分由土壤经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薄壁细胞进入导管的径向运输途径有两条:1.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移动速度较慢。)2.质外体途径.

根压(root pressure)——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产生的促使水分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if从植物的茎基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断,不久可看到有液滴从伤口流出。这种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叫做伤流(bleeding)。流出的汁液是伤流液(bleeding sap)。伤流量的多少可做为根系生理活动的一个指标。伤流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物、有机

物、植物激素,可以根据伤流研究跟部的代谢。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在土壤水分充足,气温适宜,天气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外泌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吐水(guttation)。

根部有吸水的能力,而土壤也有保水的能力(土壤中胶体能吸附一些水分,土壤颗粒表面也吸附一些水分)。

根部吸水能力 > 土壤保水能力,吸水;;;根部吸水能力 < 土壤保水能力,不吸水.

植物只能利用土壤中可用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 重力水2 吸湿水(或称束缚水)3. 毛细管水.

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固相土粒依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土壤吸湿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可以自由移动,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特点:(1)可以自由移动;(2)溶解养分能力;(3)植物有效。影响因素:质地,有机质,结构等.

萎蔫系数(凋萎系数):在农田中当土壤水分下降到某一数值时,农作物因缺水而丧失膨压以致萎蔫,即使在蒸腾最小的夜间膨压亦不能恢复,这时的土壤水分称为萎蔫系数。此时土壤除紧束缚水外,只有不太厚的水膜和少量不连续的水环,移动极慢,不能补给植物吸水之需,致使植

物萎蔫。

(2)土壤通气状况….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的吸水力较强。

土壤通气差引起植株中毒缺水的原因:1土壤通气差,O2含量降低,CO2浓度增高,短期内可以使根系呼吸减弱,影响根压,从而阻碍吸水;2.

时间较长,则会引起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和积累酒精,根系中毒受伤,吸水更少。3.此外,缺O2还会产生其它还原物质(如Fe2+、NO2-、H2S等),不利于根系的生长。

(3)土壤温度…

低温能降低根系的吸水速率.原因:①水分本身的黏性增大,扩散速率降低;②细胞质黏性增大,水分不易通过细胞质;③呼吸作用减弱,影响根压;④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水表面的增加。

土壤温度过高对根系吸水也不利。原因:①高温加速根的老化过程,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也下降。②温度过高使酶钝化,影响根系主动吸水。

(4)土壤溶液浓度。

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部细胞的水势必须土壤溶液的水势。在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浓度较低,水势较高,根系吸水;盐碱土

则相反。滨海土含水量高,却为何植物覆盖率很低,难以进行作物生产?过量过近施肥后为何会产生萎蔫或“烧苗”现象。

六、作物水分的运输

七、作对水分的消耗

植物吸收的水分1用于代谢1%—5%。。2散失95%—99%。

散失方式:1)以液体状态散失到体外(吐水现象)2)以气体状态散

(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蒸腾是一个生理过程。

蒸发是一个纯物理过程。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方式见笔记。

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素:第一步在叶肉细胞的表面水变成水蒸气——蒸发。蒸发快慢与叶片的内表面积成正比。。。第二步是气孔下腔的水蒸气通过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这一步是蒸腾快慢决定于扩散阻力。

一切影响到气孔阻力、边界层阻力和叶片-大气水气压差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蒸腾速率。

1.内部因素对气孔蒸腾的影响

(1)气孔频度(2)气孔大小

(3)气孔下腔(4)气孔构造

2、外部因素对气孔蒸腾的影响

(1)光照(2)温度(3)风

(4)湿度。

空气湿度对作物的影响?

1.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影响作物蒸腾和作物吸水的重要因子之一。

2.相对湿度小时,作物蒸腾旺盛,吸水较多。当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旺盛可增加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加快生长。因

此,在一定程度上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时对作物是有利的。

3.但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太小,可能引起干旱,特别是在气温高、土壤水分缺少时,会破坏作物的水分平衡,阻碍生长,造成减产,

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就是典型的例子。

连阴雨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降水的直接影响:光照不足,作物易倒伏与多病,且导致光合产物不足而秕粒、减产并降低品质;还可引起落粒、落果,穗上发芽或种子、果实霉烂;雨日还间接影响温度,特别是土壤温度。春季多雨日引起的降温将延迟作物出苗,产生不利的影响;秋季多雨带来的低温则影响喜热作物的成熟与产量形成。

蒸腾作用的指标:

1.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所散失水分的量。一般用g·m-2·h-1或mg·dm-2·h-1表示,现在国际上通用mmol·m-2·s-1。

一般白天蒸腾速率是15—250 g·m-2·h-1,夜间是1—15 g·m-2·h-1。

2.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 efficiency)或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植物蒸腾1Kg水形成的干物质的克数,常用g·kg-1表示。一般植物的蒸腾效率在1-8g·kg-1。

3.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需水量(water repuirement),植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的克数,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可以作为植物经济用水的指标。

蒸腾作用的人工调节:尽可能地减少植物水分散失,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减少蒸腾面积:在移栽植物时,去掉一些枝叶;降低蒸腾速率:在傍晚或阴天的时间移栽;移栽后通过一定的措施遮阴。使用抗蒸腾剂。

阻碍蒸腾作用的物质,称为抗蒸腾剂(antitranspirant)。

作物的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和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旱生作物的生态需水少于水生作物的生态需水。

作物的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

不同的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量大的作物:水稻、大豆、油菜、亚麻、苜蓿;——需水量小的作物:高粱、玉米、黍、粟等C4作物;需水量中等的作物:小麦、棉花、马铃薯、蚕豆、甜菜、向日葵等。;;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水量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量不同。

—作物生长前期、后期需水量较少;作物生长中期需水量较多。

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农作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实,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作物水分临界期。各种作物需水的临界期不同,但基本都处于营养生长即将进入生殖生长时期。一般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与花芽分化的旺盛时期相联系。不同作物与品种,其临界期不相等,临界期越短的作物和品种,适应不良水分条件的能力越强,而临界期越长,则适应能力越差。在作物水分临界期内,如果当地降水条件不好,这一时期便是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时期,也称为作物对水分的农业气候关键期,简称为关键期。临界期只考虑作物本身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而关键期是综合考虑了作物本身的需水特性和当地的农业气候条件两方面的因素。水分临界期:以种子为收获对象的植物,为生殖器官形成和发育时期;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植物,在营养生长最旺盛时期。

小麦的需水量可分为五个主要时期:1从萌芽到分蘖前,植株耗水量很小.2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此期需水量不是特别大,但作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称为第一个水分临界期。3从抽穗到开始灌浆。需水量较大,水分不足将导致显着减产。4灌浆到乳熟末期。缺水将导致有机物液流变慢,灌浆困难,同时旗叶光合速率和寿命缩短,制造有机物减少,严重影响产量。所以该期称为第二水分临界期。5乳熟末期到完熟期。种子失水,水分过多反而会降低品质。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叶片水势降低;气孔导度减小;胞质浓度增加;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降低;净光合速率降低;叶面积减小;生长速率降低;ABA合成加快并积累;保护物质、酶类含量升高;形态保护结构功能加强;地下部相对生物量增加;生育进程加快;生殖生长比重加大。

作物的抗旱性包括:抗脱水能力——深根、叶片角质层发达作物,如向日葵;抗高温伤害能力——如玉米,干旱条件下叶片卷起;兼抗脱水和高温伤害能力——如黍。

抗旱适应性:形成旱生结构;提高糖浓度和吸水保水能力;增加氨基酸,利于抗旱;气孔关闭,减少失水。

?水涝对作物的影响包括:1根系渍害。。2地上部涝害

水涝影响作物的生理特征:抑制呼吸作用;抑制对水和矿质营养的吸收;抑制光合作用。

作物的耐涝性。地上部向根系供氧能力大小是耐涝性的主要因素;——水稻具有从叶向根输送氧气的通气组织,根系分泌的氧导致根际氧化—还原电位高于根外土壤,适应土壤还原状态;——作物在逐步淹水的土壤中,随土壤氧的渐降根系相应木质化,限制还原物质侵入,增强耐湿性。

如何在生产中提高大田作物对水分逆境的防御:选用抗旱性强或耐涝的作物与品种;应用合理的耕作及培肥技术,改良土壤通透性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及渗水能力;配套科学的沟畦排灌体系,维持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地下水位和地面排水速率;实行节水栽培技术,增强抗旱锻炼;应用抗旱试剂,增强作物抗旱性。

不同部位的蒸腾速率是不同的,完全展开叶的蒸腾速率要比老叶的蒸腾速率大,。

土壤含水量越高,叶片蒸腾速率越高。晴天与阴天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较大

作物的营养生理生态

环境生态因子对作物吸收矿质养分的影响:1. 土壤温度2. 土壤通气状况3. 土壤溶液的浓度4. 土壤溶液的pH值5. 土壤水分含量6. 土壤颗粒对离子的吸附7. 土壤微生物 8. 土壤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9. 土壤供肥、保肥性能。土壤微生物:矿物质的氧化还原、活化固定。

高温(酶钝化、呼吸困难、根部代谢受影响)也使细胞透性增大,矿质元素被动外流,所以根部纯吸收矿质元素量减少。。低温时(代谢变弱)细胞质粘性也增大,离子进入困难。措施:适度地面覆盖、适时排灌。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水势降低,还可能造成根系吸水困难。

土壤溶液的pH对作物吸收矿质养分的影响:(1)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大多数作物的根系在微酸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有些(如甘蔗、甜菜等)的根系适于在碱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而间接影响根系对矿质的吸收。当土壤偏酸(pH值较低)时,根瘤菌会死

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当土壤偏碱(pH值较高)时,反硝化细菌等对农业有害的细菌发育良好。这些都会对植物的氮素营养产生不利影响。(3)影响土壤中矿质的可利用性。这比前面两点的影响更大。

1.土壤溶液中的pH值较低时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K+、Mg2+、Ca2+、Mn2+等的释放,

2.有利于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的溶解,从而有利于根系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

3.但pH值较低时,易引起磷、钾、钙、镁等的淋失;

4.同时引起铝、铁、锰等的溶解度增大,而造成毒害。

5.当土壤溶液中pH值增高时,铁、磷、钙、镁、铜、锌等会形成不溶物,有效性降低。

水分影响肥效:溶液状态下的养分才能在土壤中移动和被作物吸收。水分还关系到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的矿化等。干旱使土壤溶液浓度增加,影响作物根系发育。雨水过多或灌溉过多,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氧气供给不足,影响根系呼吸,养分容易淋失

除黑土和暗栗钙土含氮较多外,其它多数土壤都不同程度缺氮;除东北黑土和四川紫色土含磷较高外,多数土壤缺磷;土壤钾含量相对较多,除黄、红壤显着缺钾外,其它土壤只有局部地区有缺钾现象。土壤保肥性能与土壤类型有关,沙土保肥性差,施肥应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保肥性;粘土保肥性好,每次施肥量可适量增加,次数可相应减少。因此,施肥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按土施肥。

矿质代谢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中耕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提高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及时排涝: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提高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适当施肥:及时补充土壤溶液中缺乏的植物必需矿质元素(4)及时浇水: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利于植物吸水,防止因失水造成“烧苗”,使肥料溶解成离子状态,便于吸收.(5)增施有机肥或微生物肥料

光照:1、光合作用的强弱影响呼吸和根系活动;2、光又是热源,光照不足作物蒸腾减弱,养分吸收也随之减少。

光照不足对作物矿质营养的影响:(1)严重减少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叶片中Ca的含量;(2)使植株N、P、K 养分吸收量减少, 但植株体内N、P、K 相对含量上升。

作物的需肥规律:1、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不同2. 不同品种对肥料的反应特性及敏感性不同3、不同作物对肥料形态和要求不同4、作物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在不同生育期间的变化也不同。5.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与作物生长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地,含蛋白质、脂肪高的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于含淀粉类物质的作物。对于禾谷类作物,氮肥应占优势,以使蛋白质合成旺盛,迅速地增加营养体而获得高产。对于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块根、块茎作物,如糖用甜菜、马铃薯等,钾和磷的供应必须充分,以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转和贮藏。

水稻宜用氨态氮而不宜用硝态氮; 稻根内一般缺乏硝酸还原酶,较难利用硝态氮,且水田中NO3-也易流失。。。。烟草则既需硝态氮又需氨态氮; 因硝态氮能促使烟草形成较多的有机酸,可提高燃烧性;氨态氮能促进烟草形成芳香族挥发油,增加香味,所以烟草施用硝酸铵最好。烟草,用草木灰作钾肥比氯化钾好;因为氯会降低烟草燃烧性。

生育前期,一般以叶中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特别是氮)。随着生育期的进展,茎叶中矿质元素向外转移,到生殖阶段,大量元素向繁殖器官集中,最后茎叶中的含量显着少于繁殖器官。其中以磷运转量最大,氮次之。钾在禾谷类作物中大部分仍在茎叶中,但大豆运转量可达55%。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绝对量虽不多但很迫切,如缺乏该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后很难纠正或弥补损失,这个时期叫做营养临界期。

一般作物苗肥(P、K)早施,增产效果常比同样肥料迟施好。氮的临界期,一般要晚于磷,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如水稻、小麦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玉米在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期。

在作物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这一时期称为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都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中期,此时作物吸收养分能力最强,表现出的生长速度也最快。

营养的特殊性:某些作物对某些特定的营养元素需求特别敏感,或吸收特别多,如:水稻对硅元素需求量大,硅有利于水稻形成壮秆大穗;甘蓝型油菜对硼素有特殊要求,从苗期至花角期都对土壤有效硼含量要求较高;花生对钙需求量大,钙有利于花生果壳生长发育,形成饱果,花生的果针入土后,可直接吸收土中的Ca元素,用于荚果果壳形成和子粒发育所需。所以花生施钙肥于结荚层中,增产显着。所以作物的肥料运筹应与作物的需肥规律相符合,发挥最大肥效,减少肥料流失。

第四章作物N素利用生理生态

以产量为目标,将养分营养效率分为四种类型:

(1)低效低响应型:无论养分供应量高或低,作物产量都比较低。

(2)高效低响应型:土壤养分的供应量低时,产量相对较高;但随着养分供应量增加,其产量却增加较少

(3)低效高响应型:当土壤养分供应量低时,产量虽相对较低,但随供应量的增加,产量显着增加

(4)高效高响应型:当土壤养分供应量低时,产量相对较高;随着养分供应量增加,产量仍能显着增加

作物氮素营养效率的生理基础图很重要

a吸收效率决定作物对氮素(肥料氮、土壤+肥料氮)吸收能力的大小。 b利用效率指吸收的氮所生产的干物质或产量,以产量或生物量/植株氮吸收量表示。 c分配效率指吸收的氮素在不同目标产品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即“目标产品器官N吸收量/植株总N吸收量”。

氮素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是相互对立的,对氮素高效的不同作物或品种,其高效的机制或者是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或者是对植株体内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很少出现两方面均特别高的。低氮供应下农家品种植株体内氮的利用效率要高于现代杂交种,但杂交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要远高于农家品种。传统农家品种的氮利用效率要高于现代品种。

高效利用氮素的机理:1 根系的形态结构。土壤中和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根系吸收才能进入植株体内,所以根系的形态及结构将直接影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 N 素效率高的品种具有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吸收面积较大等特征,同时根系扎入土层较深,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

2 根系活力。根吸收功能的发挥与根系活力有关。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3 根系吸收动力学:根系吸收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吸收速率及两个动力学参数 (Vmax,Km),Vmax 表示吸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率,愈大,表示吸收的内在潜力愈大;Km表示根系对所吸收离子的亲和能力,愈小,表示亲和能力愈大。

4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植物地上部的物质生产与地下根系氮素吸收量有密切关系。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需要在叶片中同化,叶片中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就越多,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又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相应越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氮素高效利用的分子生理机制:1 氮素代谢。在氮的生理代谢过程中,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其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两个关键酶,对氮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影响。2氮素转运能力。植株衰老时氮素的再分配的能力也是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3 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 N素高利用效率基因型应该可以拥有调动植物液泡中的硝酸盐使之得到更高程度的再利用的能力。

作物氮素营养效率的生理基础图很重要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1. 目标产量和目标养分需求量2. 土壤和环境养分资源的充分利用3. 施肥补充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不足部分

第五章作物P营养生理生态

土壤磷特点:空间变异大。土壤磷分:无机磷(水溶性P;铁、铝结合态P;闭蓄态P;钙的磷酸盐;含P矿物)50-90%和有机磷 10-50%。

磷肥当季利用率10-30%,但有后效。累积叠加利用率可达86%。利用率低的原因:水溶性磷的固定、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

土壤中P的来源和循环

缺磷症状:磷不足影响蔗糖运输,植株内糖相对积累,并形成较多的花青素,使植株呈紫红色。缺磷导致成熟期禾谷类作物籽粒退化较重,如玉米秃尖。缺磷使柑桔果实变小。缺磷导致作物植株矮小,禾谷类作物

分蘖减少,叶色暗绿。缺磷导致小麦成熟期推迟。

供磷过多的危害:1叶片肥厚而密集,叶色浓绿;植株矮小,节间过短;出现生长明显受抑制的症状; 2繁殖器官常因磷肥过量而加速成熟进程,并由此而导致营养体小,茎叶生长受抑制,也会降低产量。3地上部与根系生长比例失调,在地上部生长受抑制的同时,根系非常发达,根量极多而粗短。4谷类作物的无效分蘖和瘪籽增加;叶用蔬菜的纤维素含量增加、烟草的燃烧性差等品质下降; 5施用磷肥过多还会诱发缺铁、锌、镁等养分。

生育期不同,对磷要求不同:多数作物苗期是磷素的营养临界期,所以在苗期应分配少量水溶性磷肥。。在旺盛生长期植物虽然对磷素需求增加,但此时根系发达,吸收磷的能力强,可以利用作为基肥的难溶性或弱酸溶性磷肥;生长后期可以通过磷在体内的再利用来满足需要。

缺磷土壤植物高效吸收磷的途径:(1)增加侧根数,根系构型发生改变(2)增加根毛密度和长度(3)向根际释放有机酸和H+,以利用被铝、铁等固定的无机磷。(4)向根际释放磷酸酶以利用土壤中的有机态磷。(5)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通过菌根真菌很强的吸磷能力,扩大吸收面积,以利用非根际的磷(缺磷诱导白羽扇豆根产生排根结构)。

第六章作物K肥的生理生态

钾素的作物生理生态氯化钾,硫化钾,草木灰,窑灰钾肥。

生物体内钾能作为60多种酶的活化剂,所以钾能促进多种代谢反应。。钾能提高植物光合磷酸化作用,使单位重量叶绿体产生的ATP增加。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贮藏器官中的运输,增加“库”的贮存。

促进糖代谢:钾不足时,植株内糖、淀粉水解为单糖;钾充足时,活化了淀粉合成酶,单糖向合成蔗糖、淀粉方向进行。钾能促使糖类向聚合方向进行,对纤维的合成有利。所以钾肥对棉、麻等纤维类作物有重要的作用。钾还能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的运输,这不仅能消除光合产物在叶部累积而抑制光合作用的继续进行,还能使各组织生长发育良好。

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钾能大大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并很快变为蛋白质。钾充足,进入体内的氮较多,形成的蛋白质较多;如果钾不足,体内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而且原来的蛋白质产生分解,使非蛋白质氮相对增多,同时影响对氨的利用,造成氨的累积,易产生氨毒。

钾能促进植物经济用水:促进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 钾离子以高浓度累积在细胞中,因此,细胞壁渗透压增大,水分便从低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向高浓度的根细胞中移动,直至渗透压和膨压达到平衡为止。膨压是细胞扩张的动力,它从细胞内为细胞壁的延伸或细胞分裂提供必需的压力。

钾通过影响气孔的开闭来调节水分蒸腾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的过程 . 在白天,通过光合磷酸化在保卫细胞中产生ATP,K+活化ATPase,促使能量释放,促进包括K+在内的养分的吸收,钾会在保卫细胞中以较高浓度积累起来,平衡积累K+的主要阴离子电荷是苹果酸。由于渗透压增高,促使保卫细胞从周围吸收更多的水分,随之膨压增加,使气孔开放,从而有利于二氧化碳的进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钾有多方面的抗逆功能,它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抗高温、抗寒、抗病、抗盐、抗倒等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忍耐能力。这对作物稳产、高产有明显作用。

抗盐性:稳定质膜中蛋白质分子上的S-H基,避免蛋白质变性;防止类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

抗病性:增厚细胞壁提高细胞木质化程度;促进植物体内低分子化合物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

抗倒伏:促进作物茎秆维管束的发育,使茎壁增厚,髓腔变小,机械组崐织内细胞排列整齐。

抗早衰: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增加千粒重;

抗旱性:增加钾离子的浓度,提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胶体对水的束缚能力,使细胞膜保持稳定的透性;气孔的开闭随植物的生理需要而调节自如;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增强作物吸水能力;

抗高温:保持较高的水势和膨压,保证植物的正常代谢;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加速蛋白质和淀粉的合成;调节气孔和渗透,提高作物对高温的忍耐能力.

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如:1. 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2. 纤维作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3. 淀粉作物的淀粉含量增加4. 糖料作物的含糖量增加5. 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 6. 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钾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

缺钾时,通常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但叶中部靠近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来的绿色。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

西红柿缺钾易发生筋腐病,着色差

土壤中的钾素形态分为矿物态钾、缓效态钾以及速效性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

1. 矿物态钾。占全钾量的90—98%,存在于微斜长石、正斜长石和白云母中,以原生矿物形态分布在土壤粗粒部分。

2. 缓效态钾占全钾量的2%~8%。主要存在与晶层固定态钾和次生矿物如水云母等以及部分黑云母中的钾。

3.速效性钾(植物可利用的钾)占全钾的%~2%,其中交换性钾占90%,水溶性钾占l0%左右。

土壤供钾能力与钾肥肥效:速效钾(K2O)在kg以下,作物表现出缺钾,钾肥效果明显;150mg/kg以上,一般不表现缺钾,钾肥的效果不明显。作物种类对钾的要求:由于钾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关系密切,所以薯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需钾较多。由于油脂是由碳水化合物转变而来的,所以油料作物对钾的需要也较多。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钾的需要 :一般作物钾的临界期在苗期,因此钾肥一般用于基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作物。如果基肥、追肥分开施,追肥应在最大需钾期前尽早施入。

作物根系特性与钾肥施用 ..因为钾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钾离子的扩散也很慢,所以根系吸钾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根量及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因此须根作物从土壤中吸取的钾比直根作物的多。

肥料配合与钾肥肥效 ..钾的肥效在氮、磷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气候条件与钾肥肥效..土壤暴晒和冻融,可以促进土壤含钾矿物的风化,增加矿物晶层上的钾的释放,增加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水分不足会使K+的活度下降,降低了K+的扩散。水分过多使通气不良,作物吸钾能力受到抑制。

钾肥种类、施用方法与钾肥肥效 ..对忌氯作物如薯类、糖用作物、浆果类果树、茶树等,施氯化钾效果不佳,并会影响品质;而对于纤维作物效果较好。硫酸钾适于各种作物,尤其是喜硫植物。盐土上不宜用氯化钾。宽行作物以条施、穴施或沟施效果较好,窄行作物可以撒施。

试分析作物钾营养高效利用的机制有哪些?

第七章作物品质生理生态(问答题)

作物产品的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即达到人们某种要求的适合度。优质农产品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各种产品质量要求的农产品(优质专用)。

作物品质的分类:1外观品质:指作物产品形状、整齐度、饱满度、颜色等。

2营养品质:指产品中化学成分和含量及其平衡状态。营养品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加工利用等多种用途。

3加工品质:表示目标产品对食品加工的适宜性及其质量优劣,包括一次加工品质和二次加工品质。一次加工品质:指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品质。二次加工品质:指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品质。如蒸煮品质

4食味品质:(亦指食用品质)是指食品入口后给口腔的触、温、味、嗅等综合感觉。

5卫生安全品质:表示食品无毒性。农作物自身含有的物质:棉酚、芥酸和硫代葡萄糖苷。生产加工过程农药、重金属和污染物残留情况。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1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对环境反应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认为,蛋白质含量高的基因型,通常对环境较敏感,而蛋白质含量低的基因型不敏感。

2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1)温度对品质的影响。在昼夜温度变化有效范围内,较大的温差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表现在瓜、果等糖份提高和香料植物香精上升等方面。油料作物种子成熟时温度较低而昼夜温差大时,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含油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较低(北方油脂品质好-南“旦”[蛋]北“邮”油)。一定范围内,随气温升高,果实品质变佳。

2)水分和作物品质。蛋白质:小麦、水稻、豆类及油料作物等籽粒蛋白质含量随降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多而减少。风旱不实的种子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较高。

油脂:油料作物在低温和水分充足条件下,种子中积累脂肪多。大豆、亚麻和向日葵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含油率提高。对于生产韧皮纤维的麻类作物,需要湿润而温暖的气候或人工灌溉条件栽培,保证生长期间水分供应能促进形成优良的韧皮纤维,防止木质化。结铃期雨水过多,会增加产品含水量和未成熟纤维的比例。并使纤维色泽迅速变灰,降低纤维长度。土壤湿度过大,尼古丁和柠檬酸含量降低,土壤水分不足将降低产量,但尼古丁含量大大增加。有些花在多雨季节,茶朵含水分也多,花内芳香油少,香味淡薄,品质较差。

4、矿质元素和作物品质。施肥可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也影响其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品质。施肥与品质的关系归纳为:(1)增产增质;(2)高产优质;(3)高产低质;(4)低产劣质。

氮肥:各种养分中,以氮肥作用最大。适当增施N肥可提高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但是N肥过多,也会导致品质下降。N过多尤其是生育后期引起贪青晚熟,油料种子则降低含油率;其原因是施N提高了种子蛋白质含量,从而降低了油脂含量。草莓氮过剩的果实,转色不均匀磷肥:磷可促进淀粉、蔗糖和脂肪的合成。作物缺磷体内的蔗糖难以合成。糖料作物应重视施用磷肥来提高糖分和含糖量。脂肪合成是以糖为原料,油料作物比其它作物需磷更多。过量施用磷肥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钾能促使糖类向聚合方向进行,有利于作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甜菜、甘蔗等施钾可提高含糖量,减少杂质。对纤维的合成有利。钾肥对棉、麻等纤维类作物有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纤维成熟,增加纤维长度和拉力;苎麻施钾,精麻率提高,纤维拉力明显增强。玉米缺钾时,所形成的果穗尖端呈空粒,如能够形成籽粒也不充实,淀粉含量低。

施用过量钾肥也会由于破坏了养分平衡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如苹果的果肉变绵不脆,耐储性下降。湖北省枣阳县某果园,因施钾过多,果肉纤维化而不能食用。

(4)镁与籽粒品质镁是叶绿素分子中关键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镁也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它可以参与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活化过程,在蛋白质、核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5)钙与籽粒品质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并为小麦线粒体形成所必需。钙还能影响细胞分裂,细胞延伸、染色体和细胞膜的稳定性。(6)硫与籽粒品质硫是胱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组分,也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这些氨基酸及辅酶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密切相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重大影响。

(1)硼硼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所必需的。在有效硼含量不足的土壤施适量的硼,能有效地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从而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

(2)锌锌是合成色氨酸必需元素,缺锌时植物体内吲哚和丝氨酸不能合成色氨酸,因而不能合成生长素,抑制作物生长。锌又是多种酶组成成分,也是某些酶的活化剂,参与植物体内的多种代谢活动。

(3)锰锰是柠檬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等的活化剂,也是叶绿体中放氧复合体的成分,与植物光合和呼吸有密切关系;锰是硝酸还原的辅助因素,缺锰影响硝酸盐利用,使硝酸盐不能还原成氨,而体内大量积累硝态氮,作物不能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

(4)铜铜为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漆酶的成分,在作物体内参与光合及呼吸作用。

(5)钼钼是硝酸还原酶的成分,是N素同化所必须的因子。钼参加植物体内氮代谢过程,可活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施钼能提高氮的利用效果,缺钼会引起硝酸盐在组织中的积累。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1.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2.改善栽培技术措施。①?合理轮作:减少病虫、草危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合理利用土壤养分,提高品质。②合理的种植密度:使个体发育良好。③肥料:施用N、P、K三要素肥料及其配合施用B、Mn、Zn等微量元素。④适时收获。

3 优化品种布局。

Crop Stress Eco-Physiology

所有对植物生命活动不利的环境条件统称为逆境(Stress)

借助物理学上概念,任何一种使植物体产生有害变化的环境因子称为胁迫(Stress),如温度胁迫、水分胁迫、盐分胁迫等。在胁迫下植物体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称为胁变(Strain)。

随胁迫强度不同,胁变程度有差异。

弹性胁变:程度轻, 解除胁迫以后又能恢复的胁变称弹性胁变;

塑性胁变:程度重, 解除胁迫以后不能恢复的胁变称塑性胁变。

塑性胁变严重时会成为永久性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逆境伤害性质:

1) 直接伤害(direct stress injury)

严重的逆境,短时间作用产生的对植物生命结构(蛋白质、膜、核酸等)的不可逆伤害。

这时植物还来不及发生代谢上的改变。如高温烫伤、冰冻等。

2) 间接伤害(indirect stress injury)

较弱的逆境,长时间作用,可以把原来的弹性胁变转化为塑性胁变,造成伤害。主要是代谢紊乱。

作物对逆境的适应与抵抗能力,称为抗逆性(hardiness)

抗逆锻炼:指作物在逆境下,逐渐形成了对逆境的适应与抵抗能力。这一过程称为抗逆锻炼。

逆境协迫下作(植)物的一般生理变化:

1)逆境与植物的水分代谢。吸水能力降低,蒸腾量降低,组织产生萎蔫

2)光合速率下降

3)呼吸作用变化①降低(冻害、热害)

PPP途径增强②先升后降(冷害、旱害)

③增高(病害)

4)物质代谢变化合成<分解

5)原生质膜变化膜脂双分子层--→星状排列,膜蛋白变构,膜透性增加,物质外渗。

6)蛋白质变化新蛋白质---统称逆境蛋白(stress protein):热击蛋白(HSP) ,低温诱导蛋白等。

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与抗逆性

1. 渗透调节:胁迫条件下,细胞主动形成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溶质浓度,适应逆境胁迫的现象。

2. 渗透调节物质----两大类

1)外界进入细胞的无机离子: K+,Na+,Ca 2+,Mg 2+ ,Cl - ,SO4 2- ,NO3-等,(主动吸收—累积在液泡)

2)细胞内合成的有机物: a. 脯氨酸 (proline) :

最有效渗透调节物质之一 , 多种逆境下 , 植物体内都积累脯氨酸(尤其干旱,比原始含量增加几十---几百倍)

外施Pro可解除高等植物的渗透胁迫因为(1)作为渗透调节物(2)保持膜结构完整性 .

b. 甜菜碱 (betaines) 水分亏缺或NaCl胁迫--积累甜菜碱(小麦、大麦、黑麦)

c.可溶性糖积累大量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特点:分子量小,易溶解;有机调节物在生理pH范围不带电荷;能被细胞膜保持住;能使酶构象稳定;生成迅速。

植物激素在抗逆性中的作用

ABA

提高抗逆性原因 , 可归为 4 方面:(1)可能使生物膜稳定 , 减少逆境导致的伤害。

(2) 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 . 延缓 SOD 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下降 , 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 , 降低丙二醛等有毒物质积累 , 使质膜受到保护 .

(3) 改变体内代谢. 外施ABA , 可使植物体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 , 从而使植物产生抗逆能力。(4)减少水分丧失. 可促进气孔关闭,蒸腾减弱,减少水分丧失,还可提高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输导,防止水分亏缺,提高抗旱、抗寒、抗冷和抗盐的能力。

为何干旱地区植物往往抗寒性较高?

为何水稻幼苗盐处理后抗冷性会得到显着提高?

交叉适应(cross adaptation):作物经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植株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 , 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 称植物中的交叉适应。

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选育高抗品种是提高作物抗性的基本措施。

1、种子锻炼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相应的逆境处理。

2、巧施肥水控制土壤水分,少施N肥,多施P、K肥。

3、施用生长抑制物质如CCC、PP333 、TIBA、JA等

试讨论决定冬小麦抗寒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增加小麦的抗寒性。

2.外界条件对作物适应冷冻的影响

1)温度进入秋季,温度降低---抗寒性增强;春季温度升高时,抗寒性降低

2)日照长度 ---影响休眠---抗寒性

短日照----促进休眠---抗寒性增强;长日照---阻止休眠---抗寒性降低

3)水分细胞吸水过多,不利于抗寒性增强

4)矿质营养充足,生长健壮,利于越冬,抗寒性增强;不宜偏施氮肥,造成徒长,抗寒性降低

提高作物抗性的途径与措施:

(一)抗旱锻炼给予植物以亚致死剂量的干旱条件,使植物经受一定时间的干旱磨炼,提高其抗干旱能力的过程,叫做抗旱锻炼。如种子萌发时进行反复干旱;“蹲苗”,搁苗,饿苗

二)合理使用矿质肥料磷肥和钾肥均能提高作物抗旱性,氮素过多对作物抗旱不利。

三)化学控制和使用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CC)等可提高作物抗旱性,抗蒸腾剂—减少蒸腾失水。

四)抗旱品种的选育

作物生产系统:1基因型 2环境 3栽培技术。环境和栽培技术是主因。

一分为二的思维:平原玉米移栽到高海拔地区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 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 间隙液体向血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 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 用手指按压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 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02为40mmHg温度为38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Q: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曾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曾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 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 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病理生理学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 健康: 原因 条件 问答题 1.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 什么是病理过程? 3. 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4.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5.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 当今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7. 常见的疾病原因有哪些?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名词解释 1. 脱水 2. 脱水热 3. 低渗性脱水 4 、高渗性脱水 5. 低钾血症 6. 高钾血症 7. 反常性酸性尿 8. 反常性碱性尿

三、问答题 1. 何谓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 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失水的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 何谓低钾血症?何谓高钾血症? 6.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机制是什么 ? 7.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制是什么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 酸碱平衡 2. 酸碱平衡紊乱 3. 标准碳酸氢盐 4. 实际碳酸氢盐 5. 碱剩余 6. 代谢性酸中毒 7. 呼吸性酸中毒 8. 代谢性碱中毒 9. 呼吸性碱中毒 10. 反常性酸性尿 11. 反常性碱性尿 12.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三、问答题 1.pH 在 7.35-7.45, 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 ? 2 . 试述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途径。 3. 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4.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 5. 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 机制何在 ? 6. 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 ? 7. 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 为什么 ? 8 、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缺氧 1 、缺氧 2 、血氧分压 3 、氧容量 4 、氧含量 5 、血氧饱和度 7 、低张性缺氧 8 、大气性缺氧 9 、呼吸性缺氧 10 、血液性缺氧 11 、循环性缺氧 12 、组织性缺氧 13 、肠源性紫绀 1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5 、发绀 思考题 1 、缺氧有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 2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3 、简述肠源性紫绀的形成及发生缺氧的机制。 4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 5 、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 等渗性脱水 ( isotonic dehydration ):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 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 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 16.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称为低钾血症。 18.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20. 假性高钾血症: 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21. 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细胞内钾与细胞外钾比值减小,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