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两汉,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农、医、天、算四学科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那么,秦汉时期科技发展究竟经历着怎样一种历程呢?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逐渐巩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时代走向终结,专制思想、独尊儒术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高潮的连续出现。在农业方面,牛

耕法和新型农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其中,牛耕法,也就是用耦梨,二牛三人是汉武帝晚年任用赵过向全国推广的一种牛耕方法,即二牛挽一犁,由三人操作,分别掌握牵牛、按辕和扶犁的工作。这种方法虽然用较多的人力,但在驾驭耕牛的技术还不够熟练,铁犁构件及其功能还不完备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手工业方面,秦汉时期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生产工具、兵器等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技术的进步以及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都日趋成熟。其中,炒钢技术的发明与百炼钢工艺的日益成熟是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一大标志。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古代的铸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含硅量都偏低,也就是说,在约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铁器中的球状石墨,就已由低硅的生铁铸件经柔化退火的方法得到了。这是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造纸术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一些人认为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并由此推断: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蔡伦只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一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作为

造纸术这一重大发明的改良者和完善者,功绩巨大。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的关键性转折,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状。东晋末年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此后,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再来看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天文方面,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还有就是张衡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在数学方面,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数百年间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给数学提出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如税收的分摊、水利和土木工程的测量、天文历法知识的计算等,所以《算数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的结果,同时它所提供的数学解法,也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为政府计算赋税,摊派徭役等,提供了方便。其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九章算术》是古代

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它的出现,既是先秦至汉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总汇,更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确立与数学特点形成的核心标志。

秦汉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成就便是医药学体系发展。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所以可称为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学知识的总结,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此外,中国还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许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是这一时期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特征。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

四大学科,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各种主要生产技术均已出现,为后世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开始有很大的进展,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给神学论和谶纬迷信以有力的打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西汉文景之治和武帝及东汉前期的社会繁荣,为两汉时期思想斗争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一切因地制宜。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_王和鸣_第六单元自测试卷

第六单元自测试卷 A 卷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创伤救护的步骤是()。 A.包扎→搬运→止血→固定 B.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C.搬运→止血→包扎→固定 D.固定→呻搬运→包扎→止血 E.止血→固定→搬运→包扎2.成人心脏复苏每分钟挤压次数()。 A.20~40次 B.40~60次 C.80~100次 D.120~140次 E.60一80次 3.下列哪种因素是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原因。()A.失血 B.组织破坏 C.疼痛 D.细菌毒素作用 E.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4.一般来说,机体失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代偿地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但1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比值为()。 A.1/5 B.1/4 C.1/3 D.2/5 E.1/2 5.对感染的伤口,祖国医学常用辨证方法是()。 A.六经 B.阴阳 C.脏腑 D.三焦 E.卫气营血 6.吸入高浓度氧以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症状()。 A.明显改善 B.改善 C.无改善 D.加重 E.以上均可能 7.维护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急救宜首选()。 A.人工呼吸器 B.气管插管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气管切开 E.呼吸兴奋剂 8.属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标准是()。 A.皮肤和粘膜点状出血 B.血清中有游离脂肪酸 C.血、尿中有脂肪 滴 D.血氧分压<8kPa E.血红蛋白<l00g/L 9.肢体完全缺血多少时间,则会发生肢体永久性功能障碍。() A.6一12小时 B.12~24小时 C.24~36小时 D.2小时 E.30分钟 10.正常小腿筋膜间隔区组织压为()。 A.2.67kPa B.1.33kPa C.2kPa D.1.6kPa E.1.2kPa 二、B型题(配伍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部位动脉出血,紧急情况下最佳处理方法是: (1)前臂动脉喷血。() (2)肩和腋窝部动脉喷血。() A.绷带加压包扎 B.在上臂下段内侧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C.在上臂中上段上止血带 D.在锁骨上窝将颈动脉压于第l肋骨上 E.前臂上止血带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重点超准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还最早记载了使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 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关节活动度测量 中立位0°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邻肢夹角法:以两端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第四章、治疗方法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内治法 1)初期:攻下法或消法: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 2)中期:和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3)后期:补法: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 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在2周内要经常检查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骨牵引:股骨髁上和胫骨结节看一看 第五章、创伤急救(急救技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多见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伤者有肢体骨折、脱位或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史。 5P征:疼痛、苍白、无脉、瘫痪、感觉异常。加上肿胀、骨筋膜间隔区组织压增高 8、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骨折的病因病机: 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积累应力 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分类: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接:闭合、开放、潜在开放性 骨折线形态:(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青枝、嵌插、裂缝、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骨折合并伤:骨折的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的是脑、脊髓和肺部,其次为周围神经、泌尿系统、血管和腹腔内脏。 骨折并发症: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衰竭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治疗: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瘀祛,新生,骨合)、功能锻炼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_王和鸣_第三单元自测试卷

第三单元自测试卷 A 卷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关节镜检查术后需限制活动的时间是()。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E.60小时 2.骨组织脱钙需达多少,方能在X线上表现出来。() A.5%~10% B.10%~20% C.20%~40% D.30%~50% E.40%~60% 3.椎管造影后为避免不良反应,应平卧()。 A.3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30小时 4.如需确诊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等,首选的影象诊断方法是()。A.X线平片 B.CT C.MRI D.ECT E.B超 5.膝关节镜检查时,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是()。 A.髌外上 B.髌内上 C.髌内下 D.髌外下 E.髌下中线 6.关节镜检查术后须禁止剧烈活动的时间是()。 A.2天 B.4天 C.1周 D.10天 E.2周 7.肩关节后侧穿刺的体位是()。 A.上臂轻度外展、外旋 B.上臂轻度外展、内旋 C.上臂内收、外旋 D.上臂内收、内旋E.上臂后伸 8.活体组织穿刺为干酪样物质,为何病变。() A.巨细胞瘤 B.单纯性骨囊肿 C.化脓性疾患 D.结核性病变 E.骨肉瘤9.磁共振图象上,表现非常低的信号强度的是()。 A.脂肪 B.髓质骨 C.皮质骨 D.肌肉 E.透明软骨 10.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电图表现何种波型的电位。() A.电静息 B.插入电位 C.纤颤电位 D.肌病电位 E.单纯相电位二、B型题(配伍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人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操作的禁忌证是: (1)腰椎穿刺术。() (2)膝关节镜检查术。() A.蛛网膜下腔梗阻 B.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感染 C.内侧半月板破裂 D.脊椎感染 E.脊髓损伤 2.要明确下列疾病的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1)怀疑膝关节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2)后纵韧带骨化症。()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诊断 1、望诊:选择题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中立位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重点: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 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 ' sign )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 )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 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搭肩试验(Dugas sign )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搭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 ) 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 °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 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重点9、抽屉试验 (Drawer test )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 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 活络法; 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题库答案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曲针 B.小针刀 C.铍针 D.砭镰 E.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有一患者自高处坠落,臀部着地,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 ()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4.骨折后出现疼痛的特征是()。 A.胀痛 B.酸痛 C.游走性疼痛 D.放射性疼痛 E.间接压痛 5.痿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筋肉挛缩 B.肌肉肿胀 C.肌肉萎缩 D.肌肉青紫 E.肌肉疼痛 6.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7.对骨伤科来说,辨证之首要是()。 A.辨表里 B.辨阴阳 C.辨虚实 D.辨寒热 E.辨气血 8.任脉受纳阴经之气,其证候多发生在()。 A.头部 B.胸部脏器 C.小腹腔内脏器 D.四肢 E.背脊 9.临床表现为腰酸膝软、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应诊断为()。 A.膀胱湿热 B.肾精不足 C.肾虚不固 D.肾阳虚 E.肾阴虚 10.患处持续性剧痛,夜间加重,并见精神委靡,食欲不撮,消瘦,贫血等,可能是 ()。 A.退行性骨关节病 B.良性骨肿瘤 C.先天性骨关节畸形 D.骨痨 E.恶性骨肿瘤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墳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內) 1.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 (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阴阳脉死候》 D.《周礼·天官》 E.《肘后救卒方》 2.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 (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诸病源候论》 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E.《伤寒论》 3.损伤病机与下述机体结构的关系: (1)在伤科疾患中最为多见的是什么损伤?() (2)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是损伤与什么的关系?() A.皮肉筋骨 B.气血 C.津液 D.脏腑 E.经络 4.下列伤患的闻诊体征为: (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屈伸旋转膝关节可有清脆的响声,此属于()。 (2)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得”一声,此属于()。 A.骨擦音 B.骨传导音 C.入臼声 D.肌腱弹跳声 E.关节弹响声 5.下列损伤的望诊姿态为: (1)肩关节脱位常见姿态是()。 (2)急性腰扭伤常见姿态是()。 A.手扶托患侧前臂 B.手托住下颌 C.手扶腰向患侧倾斜 D.不能承重下地行走 E.颈部强直不能转侧 (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西汉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是()。 A.堕马致伤 B.金镞致伤 C.举重致伤 D.跌仆致伤 E.蹉跌致伤 2.以下疾患属于损伤的是()。 A.骨肿瘤 B.骨疽 C.骨折 D狂犬病 E.脱位 3.伤后曰久出现肢体疲乏,肌肉捎瘦等病症,应注意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 A.肝 B.胆 C.脾 D.胃 E.肾 4.伤气主要是气机因损伤而运行失常,其中哪两种情况是危象,必须抢救?() A.气滞 B.气闭 C.气脱 D.气虚 E.气逆 5.损伤失血之证,哪些脉象属脉证相符的顺脉?()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

中医骨伤科学 题型:名解10x3′填空20x1′ 简答4x5′ 论述3x10′ 一、名解 1.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板切迹以 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脱位,而肱尺关 节没有脱位。 2.盖氏骨折:即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前臂旋转时,桡 骨尺切迹则围绕着尺骨小头旋转,若三角纤维软骨、尺侧腕韧带或尺骨茎 突被撕裂,则容易造成下桡尺关节脱位。 3.巴尔通氏骨折(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背伸位手掌着地, 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桡骨远端背侧缘劈裂骨 折,伴有腕关节向背侧脱位或半脱位。 4.反巴尔通氏骨折(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 地,造成桡骨远端掌侧缘劈裂骨折,同时伴有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 5.克雷氏骨折(伸直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关节 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畸形为:餐叉样畸形。 固定位置:屈曲尺偏。 6.开放性骨折:有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者。闭合性骨折:骨 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7.肘后三角:肘部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突,伸肘时, 这三点成一直线;屈肘时,这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8.贝雷氏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 9.牵拉肘: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又称牵拉肘。 10.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值在 110°–140°。 11.前倾角(扭转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间点的连线形成的角度, 正常值为12°–15°。 12.Bryant三角:病人仰卧,沿一侧髂前上棘垂直向下和向大转子尖各划一 线,再从大转子尖端画一水平线,即成一三角形。 13.本奈氏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4.史密斯骨折(屈曲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腕关节急剧掌屈 所致。 15.餐叉样畸形:克雷氏骨折从腕部侧位观,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16.反常呼吸:多根肋骨双处骨折时,或者胸侧方多根肋骨骨折,由于暴力大, 往往同时有多根肋骨前端的肋软骨关节脱位或肋软骨骨折,使该部胸廓失 去支持,产生浮动胸壁,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而向内凹陷,呼气时因胸 腔负压减低而向外凸出。 二、填空 1.骨折的一般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 音、异常活动。 2.骨折的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骨痂改造期。 3.骨折的总体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职、医患合作。 4.锁骨中1/3骨折的典型移位机理是什么?近折段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基础题库个人整理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2 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3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4 A.曲针 B.小针刀 C.铍针 D.砭镰 E.刀 5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6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7 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8 方》 9 3.有一患者自高处坠落,臀部着地,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问病因是何种10 外力? 11 () 12 A.直接暴力B.间接暴力C.肌肉强烈收缩D.持续劳损E.拼 13 力岔气 14 4.骨折后出现疼痛的特征是()。 15 A.胀痛 B.酸痛 C.游走性疼痛 D.放射性疼痛 E.间接压痛 16 5.痿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17 A.筋肉挛缩 B.肌肉肿胀 C.肌肉萎缩 D.肌肉青紫 E.肌肉疼痛 18 6.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 19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0

7.对骨伤科来说,辨证之首要是()。 21 A.辨表里 B.辨阴阳 C.辨虚实 D.辨寒热 E.辨气血 22 8.任脉受纳阴经之气,其证候多发生在()。 23 A.头部 B.胸部脏器 C.小腹腔内脏器 D.四肢 E.背脊 24 9.临床表现为腰酸膝软、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应诊25 断为()。 26 A.膀胱湿热 B.肾精不足 C.肾虚不固 D.肾阳虚 E.肾阴虚 27 10.患处持续性剧痛,夜间加重,并见精神委靡,食欲不撮,消瘦,贫血等,28 可能是 29 ()。 30 A.退行性骨关节病 B.良性骨肿瘤 C.先天性骨关节畸形 D.骨 31 痨 E.恶性骨肿瘤 32 二、B型题(配伍题)每小题2分(题内每一问题为1分),共10分。 33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墳34 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內) 35 1.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 36 (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37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38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阴阳脉死候》 D.《周礼·天 39 官》 40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

《中医骨伤科学》 一、中医骨伤科学问答 1.如何理解“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含义? 明代薛己所著的伤科专著《正体类要》序中所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这说明局部外伤,可以导致机体的内脏功能失调,明确认识了外伤与内伤、局部与整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对伤病的诊治,应从整体出发,对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加以综合分析,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及病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2.伤气的病理变化包括哪些?各自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伤气的病理变化,概括起来包括有气滞、气闭、气虚、气脱、气逆等。 ①气滞:由于负重用力过度,或举重、迸伤,或跌仆闪挫等,导致气机流通发生障碍,而出现气滞现象,其特点为外无瘀肿,自觉疼痛,范围广泛,痛无定处。多见于胸胁部损伤。 ②气闭:多见于严重损伤而骤然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气闭不宣。主要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烦躁妄动,面赤,牙关紧闭,目瞑尿遗等。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③气虚:是人体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理现象,系由伤损,或创伤后元气化源不足而致。主要表现有疲倦乏力、语言低微、呼吸气短,心悸耳鸣,胃纳不佳,自汗,脉虚细无力等。常见于某些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的恢复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 ④气脱:损伤后大量失血,气随血脱,出现本元不固的病理现象,主要表现有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目闭口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浅促,大汗淋漓,脉微弱。多见于颅脑损伤,骨折合并内脏损伤有大出血者。 ⑤气逆:是因损伤而致内伤肝胃,可造成肝胃气机不降而反逆上。主要表现有嗳气频频,作欲吐或呕吐等症。 3.伤血的病理变化包括哪些?各自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伤血的病理变化包括有血瘀、血热、血虚、血脱等。 ①血瘀:多因局部损伤出血,离经之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临床上常见局部损伤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疼痛如针刺刀割,疼痛固定不移,是血瘀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②血热: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症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绛,脉数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昏迷,积瘀化热,邪毒感染,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成脓。 ③血虚:由于失血过多或心脾功能不佳,生血不足所致,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舌淡白、脉细无力等。 ④血脱:多出现在较严重的创伤失血后,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则晕厥等虚脱症状。 4.损伤与肝肾的关系如何? 肝藏血、肝主筋,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密切关系,运动属于筋,而筋又属于肝,肝藏血,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活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肾之精气充盛,则骨质坚硬而不易发生骨折,即使发生骨折也易修复。若肾之精气不足,则骨软无力,发育迟缓,骨脆而易骨折或畸形,由于肾与骨的关系密切,骨折损伤必内动于肾,故对骨伤的治疗,必须采用补肾续骨法。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肾主骨,肝主筋,筋附于骨,筋骨相连。在损伤中,伤筋能损骨,而骨损亦能伤筋,筋骨损伤可内动肝肾而影响精血对筋骨的滋养。若肝肾之精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手法运用原则: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小,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注意体位适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性质、移位方向确切掌握,动作要准确,用力适中,避免不必要动作巧手法要轻柔,以省力有效为度。切忌粗鲁,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手法的作用: 整复移位、消肿止痛、活络舒筋、保健强身 功能锻炼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骨折合并伤和并发症: 合并伤:1.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 并发症:1.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ARDS,MODS 2.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 1.血肿机化期 3周内 2.原始骨痂形成期 4-8周 3.股价改建塑性期 8周后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徒步行走3min,并不小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性愈合: 1.具备临床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年龄 2.健康情况 3.骨折断面的接触 4.断端的血运 5.损伤的程度 6.感染 7.治疗方法的影响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锁骨骨折整复及“8”字绷带固定法 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腹伸肩。 固定方法: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患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