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学案

目录

◆高一化学学案《1.1.1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学案《1.1.2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高一化学学案《1.1.3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学案《1.1.4物质的聚集状态》

◆高一化学学案《1.1.5物质的分散系》

◆高一化学学案《1.2.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高一化学学案《1.2.2常见物质的检验》

◆高一化学学案《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高一化学学案《1.3.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高一化学学案《2.1.1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

◆高一化学学案《2.1.2氧化还原反应》

◆高一化学学案《2.1.3溴、碘的提取》

◆高一化学学案《2.2.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及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高一化学学案《2.2.2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学案《2.2.3镁的提取及应用》

◆高一化学学案《3.1.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高一化学学案《3.2.1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高一化学学案《3.3.1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

◆高一化学学案《4.1.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高一化学学案《4.2.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高一化学学案《4.2.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

一、课标内容: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

三、知识回顾:

四、教材导读:

1、物质的分类各有什么标准?根据各标准如何分类?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物质又如何分类?

五、试一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D、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反应里都能生成新的原子和分子

2、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A、H2SO4

B、NaHSO4

C、H2S

D、C2H5OH

E、Cu2(OH)2CO3

3、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B、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合物

C、能与盐反应的物质

D、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E、以上答案全部错误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碱和盐不一定都含金属元素

B、酸和碱当中都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混合物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

D、酸、碱、盐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数目不一定相等

5、下列物质中:①含CaO99%的生石灰;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③水银;④浓盐酸;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H、O、K、S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下列各类物质(要求写出化学式且每类物质可能不止一种):

(1)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氧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氧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酸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酸式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二、教学要求:

1、掌握4种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回顾:

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

2、复分解反应的三大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口诀):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四、教材导读:

两组概念:

请写出相关的概念及举出相应的例子。

(1)、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初中所学内容举3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初中所学内容举3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初中所学内容举例写出3个属于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初中所学内容举例写出3个属于非氧化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试一试:

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X

(1)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无法判断(2)求反应后X的质量。

2、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类反应中,只选用一类反应,不能实现的变化是()

A、Cu→Cu(OH)2

B、MgCO3→Mg(OH)2

C、FeCl3→Fe(OH)3

D、CaCO3→CO2[来源:学科网ZXXK]

3、下列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u+Hg(NO3)2=Cu(NO3)2+Hg

B、Ba(OH)2+H2SO4=BaSO4+2H2O

C、SO3+H2O=H2SO4

D、C+CO2=2CO

E、CaCO3=CaO+CO2

F、2KMnO4=K2MnO4+MnO2+O2

G、3O2=2O3

4、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因为酒中的乙醇分子能是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硫酸铬[Cr2(SO4)3]。重铬酸钾和硫酸铬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依次是()

A、+6、+3

B、+3、+5

C、+3、+3

D、+3、+6

5、下图中有A、B、C、D、E、F、G、H八种物质,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四种溶液和木炭、锌、二氧化碳、氧化铜。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的条件略去)。

(1)试推断A、C、D、G、H分别是(写出化学式)

A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2)写出A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

一、课标内容: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要求:

1、认识物质的量,并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物质质量及微粒数的简单计算。

三、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反应前后物质的_________不变;反应前后元素的__________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不变;但反应前后分子的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叫守恒。

2、写出常见几种物质的相对式量:

O2________;H2________;CO2_________;CH4_________;N2_________;SO2________;

3表示的意义是:n±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4、12gC在足量的空气中燃烧,能生成___________g CO2?需要O2__________g?

四、教材导读: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的;可以用符号________表示。摩尔是的;可以用符号_________表示。每摩尔物质含有个微粒(质子、分子、离子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可以用符号________表示;测定标准为,其近似值为;常涉及的计算关系式。

2、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其单位为;常涉及的计算关系式。

3、1molO2的质量有_____________g,含有__________________个氧气分子,含有______________个氧原子。

五、试一试:

1、下列选项与1molH2表示的意义可以相同的是()

A、2g氢气

B、1N A个氢气分子

C、6.02×1023个氢原子

D、1个氢气分子

2、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目或物质的量:

(1)0.5molH2中的氢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molNaCl中的Na+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molH2SO4中的O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204×1024个臭氧分子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03×1024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目或物质的量

(1)、1molNa2SO4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个Na+,含有_________________个S原子,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个O原子。

(2)、mgO2中含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可表示为()

A、2n

B、16n/m

C、32n/m

D、n[来源:学科网ZXXK] (3)、某元素的+3价氧化物中,该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6,则该元素的摩尔质量为()

A、26g

B、52g

C、52g/mol

D、26g/mol

(4)、1molBa(OH)2含有___________molBa2+,_______________个OH—,这些OH—含有________________个电子。

(5)、含有1个Ba2+的Ba(OH)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含有1个OH—的Ba(OH)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mol。

4、(1)0.4molC2H5OH中含有____________mol氢原子,质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mol。

(2)____________gCaCl2溶解在18g水中,才能使Cl—与H2O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

(3)某同学进行实验时用滴管取20滴水,其体积为1mL。求1滴水中含有_____________个水分子?(水的密度为1g/cm3)这些水完全分解能产生______________molH2?

5、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若H2和CuO恰好完全反应,则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若把160g CuO完全还原,需要氢气多少mol?请写出计算过程。

[来源:学&科&网Z&X&X&K]

6、为确定某含部分结晶水的CuSO4·xH2O晶体中x的值,某同学用试管加热23.2g该晶体,假设结晶水完全恰好分解,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6g,请通过计算,确定x的值。

第四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课标内容: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2、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三、知识回顾:

1、物质的三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g O2分别在固态、液态、气态是所占体积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会产生体积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晶体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晶体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四、教材导读:

1、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2、任何1mol气态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相同。因此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气态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气态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与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当温度、压强一定时,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因此,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的体积。

3、阿伏伽德罗定律:在温度和压强相等的情况下,任何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相等。

4、标准状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摩尔体积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为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

表示。近似值为_______________。气体的物质的量(n)、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molO2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44.8LCO2在标准状况下所含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含O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含O原子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个。

五、试一试:

1、当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1:2时,它们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体积

C、原子数

D、中子数

2、在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分别通入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容器中压强最小的是()

A、HF

B、Ar

C、SO2

D、Cl2

3、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下,有相同质量的气体X和Y。已知此时Y的体积大于X的体积,则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是()

A、M X>M Y

B、M X

C、M X=M Y

D、无法确定

4、下列物质体积最大的是()

A、通常状况下1.2molH2O

B、通常状况下N A个NO

C、标准状况下44g CO2

D、标准状况下29g空气

5、标准状况下,5.6L某气体的质量为8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64

B、48

C、32

D、16

6、有一真空储气瓶,净重500g。在相同条件下,装满氧气后中508g,装满另一种气体X 时,重511g,则X相对分子质量为()

A、44

B、48

C、64

D、71

7、在同温、同压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密度比为_______________,氧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8、实验测得CO与O2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4.5倍,则该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CO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CO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一、课标内容: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了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要求:

1、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并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三、知识回顾:

1、两类分散系

2、1纳米=___________米。

3、物质的分类

四、教材导读:

1、分散系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胶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可用__________________区分胶体和溶液。

3、在溶液、胶体、浊液三大分散系中,可以通过滤纸(滤孔直径为100纳米左右)的是

____________,可以通过半透膜(膜孔直径为1纳米左右)的是_____________。

4、电解质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电解质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试一试: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体一定是混合物

D、胶体一定是液体

3、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C2H5OH

B、盐酸

C、NaCl

D、BaSO4

E、Cu

F、NaOH

G、CO2

H、NH3

4、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SO4=2H++SO42—

B、NH4NO3=NH4++NO3—

C、Ba(OH)2=Ba2++OH—

D、Na2CO3=Na2++CO32—

5、能导电的溶液,整个溶液却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A、溶液里没有带电荷的离子

B、溶液里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相等

C、溶液里每个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数和每个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D、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6、下列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A、乙醇

B、二氧化碳

C、石墨

D、氢氧化钠

7、有下列物质:①烧碱固体;②铁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SO3;⑥氨水;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

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课标内容:

1、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实验技能。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三、知识回顾:

1、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

2、常见的几套装置:

3、几种气体的收集装置:

四、教材导读:

1、分离KCl和MnO2的混合物,采取的具体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该实验说明,若要采用过滤操作,适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晶实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结晶法进行物质的分离,适用的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四氯化碳从溴水中萃取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该实验说明,若要采用萃取操作,适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萃取剂应该符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馏法分离,适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馏操作中要注意的冷水进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层析法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试一试:

如何检验右图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课标内容:

1、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检验等实验技能。

二、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三、知识回顾:

1、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四、教材导读:

1、如何确定是否含有碳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确定该纤维是否为蛋白质纤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检验铵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焰色反应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焰色反应检验KCl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离子只能用焰色反应来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还可以用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 【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 3、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学习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预备知识】 1、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外,常有、_____,还含有、、、_ 等。其中仅含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可称为,该类物质中组成最简单的是。有机物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种。【基础知识】 一、甲烷的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存在:。 2、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为:, 对应的CH2Cl2有几种结构? 常用的分子模型有两种。 3、物理性质: 甲烷是色、味、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用或收集甲烷。 4、化学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与不反应,与也不反应。因为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在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 用箭头而不用等号。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写出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写法的区别:。(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实验3-3)将一瓶甲烷与一瓶氯气混合, 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高压汞灯照射, 观察到什么现象? 化学反应现象:光照时,氯气的黄绿色

逐渐,瓶壁上有 生成,液面, 试管中有少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常如何验证HCl的生成呢? ②常温下,除了CH3Cl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我们看到黄色油珠呢? 。其实,在该反应中,生成的有机产物除一氯甲烷外,还有 。 [课堂练习] 请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取代反应的定义: [思考与交流] 1.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为: 2.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 [归纳小结]:甲烷取代反应 条件: 特点: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 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 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都不反应 B. 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点燃前不必验纯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导学案2.2.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了解发展中的原电池; (3)能依据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 1.请写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等。 课内探究 一、原电池原理深化认识 【例题】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的是() [练习1] 下列组合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有() [练习2]

由X、Y两种金属和稀硫酸组成一个原电池,结果发现X表面无气泡而Y的表面有气泡产生。X与Y分别作什么极?哪个金属性更强? [练习3]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4]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反应) 正极(石墨):2N+2e-2NH3↑+H2↑(反应) 2.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负极(Pb):; 正极(PbO2):; 总反应:。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电压高、质量轻、寿命长等。 用途:作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的电源等。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1)用酸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2)用NaOH等碱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对、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的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随堂检测 1.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发生氧化反应 B.发生还原反应 C.为正极 D.为负极 2.某金属能与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A.Mg B.Fe C.Al D.Cu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4.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稀硫酸中S-移向M极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 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 教学目标 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难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 一、金属与合金 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2.特点 二、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5)制法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 溶解 过滤 酸化 过滤 (NaAlO 2) (Al(OH)3 ) 灼烧 电解 铝 高温 高温 过量NaOH 溶液 过量的CO 2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 全书导学案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 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化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核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原子核 ? ? ? ? ?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决定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序数=□0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02质子数(Z)+□03中子数(N)。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16 8O表示质量数为□0416,质子数为□058的氧原子。 核素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01质子和相同数目的□02中子的一类原子。

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核素,分别用□0311H、21H、3 1 H表示。 2.同位素 □04质子数相同而□05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 1 1 H与□0621H、31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07稳定同位素和□08放射性同位素。 课堂互动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知识拓展 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 1.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b a R B.a+b-2 a+2 R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情感目标: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自身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1、①什么叫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②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有何关系? 2、结合原子示意图看课本,观察元素周期表 (1)每一横行有什么相同点?每一纵行有什么相同点? (2)原子序数如何排列? ①按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将的元素按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合作探究】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①概念:周期表中的族。

②.有多少纵行?每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吗? ③A、B、0、Ⅷ有什么意义? ④族又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各包含哪些纵行?哪个族包含的元素种数最多? ⑤据你所探究,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何特点,与其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 3.小结:树状分类法小结元素周期表: 周期个(共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族个(共个纵行)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Ⅷ三。 4.判断下列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19号元素 53号元素 【针对训练】 1.请写出Na、C、A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a.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指出硫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____________ b.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_ __元素。 训练案(练一练,学习再上新台阶) 学生姓名:班级:_________ 【达标检测】 1、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CⅦA族 D.ⅥA族 2、有短周期元素A、B、C,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核电荷数之和为31,则A、B、C为() A.C、N、Si B.N、P、O C.N、O、S D.C、Si、S 3、某主族元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则该元素一定是()A.ⅠA族元素 B.第ⅦA元素 C.第三周期元素D.金属元素 4、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元素处于()A.第三周期ⅥA族 B.第三周期ⅥB族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期末总复习10-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无答案)

17--18学年度下学期 学科:高一化学 第G20- 055时 预计使用时间: 第17周 课 题: 总复习10 编制人:杨月梅 审核人:刘寿杰 △学习目标: 元素周期表 △学习重点: 元素周期表 △学习难点: 元素周期表 △学习程序及内容要点: A 前置预习(教师提前布置,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课前晚自习,用时约15min ) 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名师伴你行预习部分。 B 、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灵活把握,用时约8 min ) 1、答疑解惑: 2、激励评价: 3、归纳: C 、点拨指导 (知识的一般应用,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用时约 17min ) 一、激情调动导入新课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三长三短一不全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七主七副08族 族:16个(共18个纵行) 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点燃 点燃

2 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_。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 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 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 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5.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1)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2)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得电子的能力________,失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应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