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3)

3.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4)

4.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4)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各自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①以五脏配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自然界的水有生发、条达、舒畅的作用(一方面生长向上,另一方面还要充满柔和),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心对人体有温照的作用,故以心属火。

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的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以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肾属水。

②五脏又各自联系着自己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以中心的五大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以五行之间的克制化,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基本观念。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可以阐明五脏的功能特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还可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即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肝(木)生心(火)――肝藏血以济心:心主血、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能,故而可以帮助心主血的功能。

必(火)生脾(土)――心火可以温补脾土:心阳有温照之功,脾主运化,全赖阳气的健运故心阳对脾有温补的作用。

脾(土)生肺(金)--脾气散上归于肺:肺主宣降,宣发五谷精微,全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之功,上输而成。

肺(金)生肾(水)--肺金清迷下行以助肾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有帮助肾主水液的作用。

肾(水)生肝(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主藏精,精可化生血,肝以血为本,有赖于肾精的滋养。

②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肝气上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最易上逆,而肺之消肃下行之功可以制约肝气的上逆。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滞:脾主运化脾气易于壅滞运化失调,而肝主疏泄脾土的壅滞。

土克水---脾主运化,可制止肾水泛滥:肾主水对水液代谢具有调节的作用,而脾主运化水谷包括水液,故而可以邦助肾主水的功能,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滋润,可防心火方烈:水,水液上承于心,水火济济,则可防心火方烈于上。

火克金---心火阳热上炎,可防止肺消肃太过:肺主肃降,心阳有温照之功,可防止肺的消肃太过。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规律的维持,就是五脏的相生克制化规律的体现,任何一个脏腑在它正常的生理活动中,都有与它相生的脏腑,也有与它相克的脏俯。这中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维持着人体脏腑活动的平衡状态。也说明了人体五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本概念。

3)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与自然界五时“同气相求”的原则,阐释了与自然界的联系与统一。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气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苔,苔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生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鞭其在大为湿,在

地为土,...在这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这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主骨水,骨水生肝,...肾气耳..."

这样就形成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基本观念。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主要说明了人体内外还讲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统一的观念是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规律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外应五时、五气,故发病时春多肝病,夏多心病,长夏多脾病,秋多肺病,冬多肾病。

2)传变规律

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至子脏。即疾病的传变是按五行相生次序而传变的。如:肝病及心、心病及脾。脾病及肺,肺病及肾,肾病及肝,一般先有“母脏”疾病,然后影响及“子脏”,出现“子脏”的症状。

子病儿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即疾病的质变是反着五行相生次序而质变的一般先有“子脏”疾病,然后影响:“母脏”,出现“母脏”的症状。如:心病犯肝,肝病犯肾,肾病犯肺,脾病犯心,肺病犯脾等。

( 2)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传变:即五脏之间相克太过而发生病变。即沿着相克的次序而发生病情的传变。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

这种相乘传变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一方的力量过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克伐。如:肝(木)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谓之“肝木乘脾土”。

另一种是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任受对方的克伐,从而也可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如:脾胃虚弱,以致肝气乘犯,出现“土虚木乘”。

相侮传变:即五脏之间反克而发生病变。即疾病的传变是反着相克次序而逆向传变的。如:肝病传肺、肺病传心、心病传肾、肾病传脾、脾病传肝。

形成相侮传变亦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受克已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对克已的一方进行反克。如肝木升发太过,不仅不受肺的肃降的制约,而且会对肺进行反克,使肺失清肃,引起咳嗽迸上气,甚至“咯血”等,称之为“木火刑金”。

另一种是由于一方的虚弱,丧失克制对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克制,而导致反克的病理现象,如: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液,不仅不能助肾以调节水液反而还会日久影响损及肾阳,导致肾阳虚不能主水,则水湿泛滥,形成水反克土病症。

总之,疾病的传变,不外乎相生和相克两个途径,也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四种方式。由于每一脏和其它四脏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每一脏的病变都有可能按五行克关系与其它四脏相互传变。

3.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用于指导四诊

(1)诊断本脏之病:即将疾病的四诊所见,与五行、五脏相应,从而诊断为相应之脏的病变。如:面青、嗜酸、脉弦等诊为肝病;面赤、口苦、脉洪等诊为心火亢盛。

(2)诊断脏腑相兼病变:即已知本脏病变,又见他脏之色,可推断疾病在此脏腑间传变。如脾虚病人,见面色青(肝色)为木乘土;心病,见面色黑(肾色)为水乘火。

2)推断病变的预后

(1)主客色推断:根据“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2)色脉合参推断:色脉相合,病情平和,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疾病所出现的面色见相应之脉,则病情平和,见克色之脉则病情较重;见生色之脉,则病情较轻。

4.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1)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的疾病传变规律,一脏受病可波及其它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针对所病之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调整其他脏腑,以控制其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有补母和泻子两个方面:

①补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或子虚影响母虚(如肾水虚影响肺金亦虚),或母虚影响子虚(如脾土虚影响肺金虚),或单纯的子虚,均可用补母之法。即所谓“虚则补其母”,补母能令子实。利用母子的关系,加强其相生的力量。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滋水涵木法:即是滋肾阴以养肝阳,涵敛肝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

益火生土法:其意是补心生火生脾土。但由于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心火生脾土的概念已为命门火生脾土所代替。故益火生土法,即是肾治脾法,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胃以补肺金之不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致肺气不足,或肺病及脾而致脾虚之病症。

金水相生法:实际上此法属于两脏同治法。即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阳不足不能滋养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②泻子:用于子关系的实证。

泻子可以使子气衰,则克其母之气益甚,从而使母气受损,母实可平,如肝火盛,可采用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①抑强:可用于相克太过。即五行某一行之气太亢,发生相乘相侮的病症,通过抑其强则被克者的机能自然恢复。

②扶弱:可用于相克不及,即五行某一行之气不足,发生相乘相侮的病证,通过扶其弱以防病情传变。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肝的一种方法。运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症证。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是采用温运脾阳,健脾益气以制止肾水泛滥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水泛、脾肾阳虚,水湿停聚等病症。

估金平木法:是清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肺失清,不能制约肝木,

以致肝火上逆等病症。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是泻心火滋肾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3)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中药的五色、五味分别与五脏相应,从而指导脏腑用药。即青色、酸味入肝;黄色、甘味入脾;赤色、苦味入心;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采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治疗情志病变。

如:悲(肺)属金,怒(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肾)属水,喜(心)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肝)属木,思(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胜思。

喜(心)属火,忧(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胜忧。

思(脾)属土,恐(肾)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胜恐。

益火补土法

按五行学说来讲,火指心,土指脾,益火补土应该是补益心阳以温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后,认为命门之火是人体的根本,能温煦脾土,故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阳虚,脾不健运之证。故益“火”多指益肾阳而非“心火”,益火补土法称为温肾健脾法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五行生克(文稿)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doc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 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 母。 2.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 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为

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 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 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 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 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 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 )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 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 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 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 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 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 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相生不及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脉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学概要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日光向背 D、气候寒暖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阴阳相互制约的条件是 A、阴阳互跟 B、阴阳互用 C、阴阳对立 D、阴阳交感 E、以上都不是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量变的 5、五行“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6、一昼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7、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肺 B、大肠 C、皮毛 D、惊恐 E、鼻 8、脾病传肾是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及母 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土和金 B、火和金 C、水和火 D、土和木 E、木和金 10、心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13、以下属于阴的功能是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升散 14、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B1型题 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描述的阴阳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17、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形式 B、物质 C、现象 D、根由 E、结果 18、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下列哪项不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子 19、“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病机传变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20、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属于 A、制己所胜 B、侮所不胜 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已所胜轻而侮之 E、以上皆不是 21、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惊胜恐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22、依据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B2型题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3、以时间来划分阴阳则上半夜属于 24、以脏腑部位来划分阴阳则肝属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虚热证 E、真寒假热证 25、阴阳互损可形成 26、阴盛格阳可形成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7、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属于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29、“一行”过于强盛对“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克制属于 30、“一行”过于虚弱,以致受到“所胜”的“一行”克制属于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主讲人:冯春英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其他以此类推。?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3) 3.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4) 4.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4)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各自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①以五脏配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自然界的水有生发、条达、舒畅的作用(一方面生长向上,另一方面还要充满柔和),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心对人体有温照的作用,故以心属火。 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的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以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肾属水。 ②五脏又各自联系着自己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以中心的五大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以五行之间的克制化,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 (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 (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0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 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 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两者的例外侧重点 阴阳学说留意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均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留意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内蒙古医科大学 题目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姓名:闫志诚 专业:中医内科学 学号:2013110040 班级:科研一班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闫志诚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广泛相联系,通过“取象 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 组织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制化;疾病 “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所谓五行学说,即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概括各种事物,并以五行 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 互联系及协调平衡。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 于医学,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学说的起源 1.1 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 关于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贺娟[1]总结了五材说、五方说、五时说、五星说、五指说等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五材说观点源于古人对木、火、土、金、 水五类物质本身属性的概括。魏睦森[2]等认为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是五方代 名词。郝万山[3]和王强芬[4]等倾向于五时说,认为从时令季节更替顺序来解释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当前大部分学者比较赞同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以及“五材说”。《尚书·洪范》载: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闰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啬。润 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啬作甘。” 1.2 中医五行学说与哲学五行学说的关系 哲学五行学说是一个稳态系统,但这个稳态也只是相对的,它处于五行稳 态模式和五行非稳态模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为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制约着它的 平衡。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属于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解释和 探索世界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医学也不例外。秦汉时期,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医学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中医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大哲学基石之一,其重要标志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从此,中医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解释工具和诊疗疾 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广泛地运用于认识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 1、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2、可以用阴阳转化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3、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可以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5、阴偏胜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6、阴偏衰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7、”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9、称”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0、称”阴中之阳”的脏是

B.肺 C.脾 D.肝 E.肾 11、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3、金所属的子行是 A.木

C.金 D.火 E.土 14、火所属的母行是 A.木 B.水 C.金 D.火 E.土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C.子病犯母 D.母病及子 E.制化 16、”水气凌心”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