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蔡元培思想研究综述

蔡元培思想研究综述

蔡元培思想研究综述
蔡元培思想研究综述

蔡元培思想研究综述

10021536

章纯

一、研究概况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戊戌时期同情维

新派,倡导新学。20 世纪初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光复会,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五四时期,担任北

京大学校长,使北大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最近20 多年来,对蔡元培的研究不

断深入,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研究高潮,即1988 年蔡元培诞生120 周年前后和1998 年蔡元培诞生130 周年前后。

综观国内学术界的蔡元培思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

出版。中华书局于1984 年出版了6卷本《蔡元培全集》;高平叔编选了《蔡

元培论著专集》,这套专集包括《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美育论集》(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7)。进入90 年代后,对蔡元培思想资料的搜集、整理更

为充分,1997 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8 卷本的《蔡元培全集》,这是迄今

为止最为完备、具有权威性的大型蔡氏文集。另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多种版本

的蔡氏文选及专业性著作集。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张汝伦编选的《文化融合与

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绿林书房辑校的《蔡元培学术论著》、沈善泱编选

的《蔡元培选集》(上、下)、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桂勤编选的《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雷颐编选的《蔡元培语萃》、高

平叔编注的《蔡元培书信集》(上、下)等等。二是出现了一批研究专著、传记、年谱和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年谱方面有高平叔编写的《蔡元培年谱》和《蔡元培年谱长编》;传记方面主要有蔡尚思著《蔡元培》、崔志海著《蔡元

培》、唐振常著《蔡元培传》、周天度著《蔡元培传》、赵庆元著《蔡元培传》、张乐天、檀传宝著《蔡元培传》、张晓唯著《国学大师丛书:蔡元培评传》、胡国枢著《蔡元培评传》、马征著《教育之梦—蔡元培传》等,代表性

研究专著则有梁柱著《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王世儒著《蔡元培与近代中国》、张晓唯著《蔡元培与胡适: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金林祥著《蔡元培教育

思想研究》、孙世哲著《蔡元培鲁迅的美育思想》、聂振斌著《蔡元培及其美

学思想》等。至于研究论文则数量相当可观,仅论文集就已出版了5 部:《蔡

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论蔡元培》(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蔡元培纪念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蔡元培研究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蔡元培研究文集》(中华书局又,2001)。三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不断增强。学术界最集中关注的就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

蔡氏的哲学、政治、文化、科学、学术等方面思想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

视角也不断创新,对蔡氏思想的来源、性质、特色等进行深入探索,获取了一

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教育思想

关于蔡氏的教育独立主张,雷克啸认为:该主张主要是用来反对封建科举

教育制度的。[1]另一研究者黄建章也赞同这一看法,并指出:教育独立思想之精义在于超轶教会和专制的政治,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

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2]欧阳哲生则认为,“教育独立”是蔡元培先生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主张,是其作为

一个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的特质所在,这一主张至今仍有建设性的意义。[3] 在教授治校思想方面,学术界对其起源有不同的看法。陈发美指出:根深

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是蔡元培“教授治校”改革之“源”。[4]而宗盟却说:蔡氏提出“教授治校”的主张,主要是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

影响。[5]夏蓉从5 个方面概括了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从胎教到母教;从

转变“贤妻良母”型为事业型;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独立完全人格培养;从培养

自立意识到社会责任感;从开放“女禁”到男女共校等。[6]曾跃霞则指出:蔡元培主张仿效西方国家,尊重妇女的人格和平等权利,实行社交公开,男女同校,平等互助,以改变我国男女的不平等现象。[7]近年来,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尤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匡尹俊指出,蔡元培的大学教育观念可概述为:大学

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大学

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念的氛围,大学当以

培养“健全人格”之人才为宗旨。[8]另有不少研究者着重探讨了蔡氏“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建国认为:“兼容并包”并不是无所选择,而

是“无所不容,有所不为”,它不是对新旧文化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是要

在旧文化的夹缝中兼容新文化,保护新文化的传播。[9]也有文章指出,这种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 哲学思想

蔡元培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中西文化,学术界在深讨其性质、特点、渊源时,意见有些分歧。关于其哲学思想的源起,蔡建国认为主要是由他早年接触日本

文化而产生[10];张晓唯却认为主要是由他早年学习中国旧学经典而滋生[11]。而陶侃则指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他吸收了西方哲学的精华,形成自己具

有二元论色彩的世界观,但在方法论上却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儒家哲学之本——中庸之道或者说是折衷主义。[12]关于蔡氏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问题,肖

万源指出:在物质与精神两者关系的根本观点上,客观唯心主义始终是蔡元培

的基本思想。但当他根据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阐述自然的演进、说明人的认识、

批评宗教神学时,却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13]黄书光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

析和阐述,他认为:蔡元培在哲学上接受康德的二元论,将统一的世界分为

“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两个方面。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空间、

时间的制约,属“经验”的范围;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全恃乎“直观”的体验。其中,作为意志的精神实体,则被他赋予世界本性的

意义。[14]丁祖豪也同样指出: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蔡元培吸取了康德的思想,提出了世界分为现象与实体两个方面的观点。同时,他还受叔本华思想的

影响,提出意志是世界之本性的观点。[15]有的研究者还更为细致地注意到:

蔡元培对康德的观点也作了一些修正。他抛弃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现象世

界和本体世界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去除这种障碍性的鸿沟呢?他

认为,惟一的办法是教育。[15]

(三) 政治思想

80 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对蔡元培的政治思想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季甄馥认为,蔡元培政治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爱国主义与民主

义思想相结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第二,提倡民权和女权是他的民主

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解放资产阶级个性的特色;

第三,在他的思想中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不善于把革命活动与广

大群众结合起来,在他的民主革命实践过程中,曾一度受到政府主义的影响;

第四,民主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迅速由一般的

旧民主主义转变为争取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16]李华兴则

概括性地指出:蔡元培的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小资产阶级无政府

主义的复合体。[17]陈哲夫将蔡氏的政治理想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反对帝

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独立;第二,反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谋求

中国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18]兼收并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是

蔡元培政治思想的一个特色。胡家玉研究指出,蔡元培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1.向往民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尊奉克鲁泡特金的共产主义互助论。2.牵强附会地把中国儒家的大同学说和基督教的教义也混同于社会主义。

3.对科学社会主义持敬仰态度,称马克思为近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始祖。[19]而另一位学者却认为蔡元培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四个特色:1.绝对平均主义思想;2.泛劳动主义;3.复古主义;4.反对马克思主义阶段斗争学说。蔡元培所鼓吹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16]

张珊珍则撰文指出:蔡元培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从爱

国主义上升至国际和平主义;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兼容并包。[20]

(四) 科学思想

蔡元培科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十多年来开辟的新的领域。有关文章主要是从

蔡元培的科学观、他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关于科学体制化的论述等方面来

展开探讨的。邵建红指出:蔡元培认为近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已经落后,要想富

强发达,惟有学习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现代文化源于欧美,“盖欧化

优点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因此,我国要发展“尤不可不于科学的发展,特

别注意呵!”[21]王骏则考察了蔡元培的科学救国思想,指出:蔡元培认为教

育为一国立国之本,而科学研究尤为一切事业之基础,现代文化是基于科学的。对于科学研究,蔡元培既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又重视纯粹科学的研究。[22]

孙小礼分析了蔡元培科学观的内涵,认为他所主张的“科学救国”或“力倡科

学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是要通过兴办科学机构,开

展科学研究,以实现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明,增进国家的科技实力;在精神

方面,是要普及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以转换国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国民

素质。[23]蔡元培关于科学方法的思想也有研究者进行了分析。刘宗棠指出,

蔡元培不仅大力推行科学教育,积极鼓励科学研究,而且努力提倡科学方法。

他把科学方法称为“点石成金”的指头,认为“科学的结论,决不如介绍科学

的方法为重要。”他已认识到归纳和演绎都是科学方法,但又认为归纳法更为

重要。[24]另外,龚镇雄还论及了蔡氏的“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思想。他指出,蔡氏将“科学与艺术”视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两翼,因而一贯提倡科学与艺

术并举。蔡氏反复强调“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治科学

兼美术”,“教育要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要进行人格教育”,“德、智、美、体缺一不可”等等[25]。还有学者探讨了蔡氏科学教育和科学体制化

等方面思想,认为蔡氏不但是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现代科

学事业体制化的思想推动者,即“总设计师”。

(五) 文化思想

学术界对他的文化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罗家伦指出,蔡先生“凝结中

国固有文化精英,采撷西洋文化的优美,融合哲学、美学、科学于一生,使先

生的事业,不特继往,而且开来。”[26]胡愈之也称赞说,先生“一方面接受

了固有文化的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十九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加以发扬光大,这成了中国近代思想的火炬。[26](102)蔡建国认为,蔡先生侧重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振兴中华和发展近代化的问题,其对待中西文化的一个

基本思想即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反对守旧和盲从。[10]而刘惠文指出:蔡

先生一方面要求以真正的国粹来唤起青年之精神,这种“真正的国粹”,是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即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蔡先生又积极主张彻底输入西方先进文化。他还要求在输入西方文

化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有新的发展,与“真正的国粹”相融会,创造出新文化来。因此,蔡先生提出了一个在吸收西方文化过程中如何走向“中国化”的问题。[28]傅长禄全面总结了蔡氏的中西文化思想,认为蔡氏在中西文化比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其内容包括:“当今世界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时代”;

“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积

极将中国文化输入国外;“兼容欧化”的“文明消化论”。傅长禄进一步评论说,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蔡先生的文化观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

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9] 有学者考察了蔡氏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思想和历史贡献。肖朗、王鸣指出:蔡元培所开展的中外高等教育交流活动,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

展提供了欧美各国的经验和模式,并形成了他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如主张应兼

采美、法等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认为既要地方自治,又要加强中央对全国

教育事业的统一管理;要重视和强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教育重在发展

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30]另有研究者指出:蔡元培倡导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是出于对学习以法兰西文明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的浓厚兴趣和

迫切认识,他深信通过成批学生赴欧勤工俭学,不仅可为中国造就大批专门人才,甚至可通过这些学生输入欧洲先进科技和教育。[31]还有一些论著分析了

蔡元培关于中德、中日文化交流的思想主张,对他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

贡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六) 学术思想

蔡元培学术思想涉及到他的学术观、美学、心理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内容。汤广全概述了蔡氏学术观的基本立场:1.学术至上。这是蔡先生一贯坚持的文化立场,而且又是与“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连在一起的。蔡先生认为,“学术追求的是实体世界的事务,遵循思想自由原则,突出精神价值和‘意义’探索。”2.学术救国。蔡元培一生执着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基于他对真理的热爱

和对中华民族富强的执着信念。也就是说,他的学术自由观念深深地浸透在其

救国思想中。他认为,“民族的生存,是以学术做基础的,”因而号召青年要

负起学术的责任。[32]蔡元培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近年来对其美学思想

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蔡氏美学思想的产生主要是

受西方尤其是康德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对于他的美学观点,高志广指出,他既注重超越形式的“纯粹美”,追求

美的普遍性和超然性,同时又注重艺术的社会功利性。[33]张晓唯则认为:蔡

元培高度关注美学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大众的感化——开展美育;他主要是转

译西方美学理论著作,这使他的美学观点既不系统(缺乏思辨性),又在许多

方面显得浮夸。而正是由于他理论上的薄弱,致使他实践中虽极力提倡美育效

果却不彰。[11]心理学方面,有关文章充分肯定了蔡元培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和贡献。杨鑫辉指出:蔡元培在留德期间,跟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奠定了专

业基础;回国后扶持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和第一个研究所,奠定了国内

心理学发展的组织基础;他关于心理学性质与方法的思想,为国内心理学的学

术建设奠定了学科基础。他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学术界进行儿童

心理学的研究,又主张西方心理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对今天心理学

的研究仍有指导意义。[34]傅荣则认为:蔡元培先生积极关心我国心理科学事

业的建立和发展,热忱培植了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35]蔡元培在民族学方面的学术思想亦有论者涉及。

段宝林指出: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民俗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与保护人,他早年

即进行了许多民俗调查研究和记述、翻译工作,多次留学欧洲时也以民俗学为

主要学习内容,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大力提倡民俗研究,对中国民

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36]寥杨认为,蔡元培对中国民族学的建

立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第一,确立民族学的名称和概念。在中国最先介绍

民族学这个名称和概念的是蔡元培。第二,确定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民

族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有现代民族,还要有古代民族;不但要有中国的民族,还

要有世界的民族。第三,成立民族学的研究组织和学术阵地。1928 年3 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组成立,蔡元培亲任主任兼研究员。第四,延聘和培植

民族学研究人才。[37]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蔡元培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对其思

想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已有所涉及,而且不断有人发现新的研究视点。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与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教育史、文

化史、学术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蔡元培思想的分析仍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现有研究成果中涉及蔡元培

思想流变的较少,论证分析的深刻性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研究视野需要

进一步拓展,比如蔡元培的新闻思想、史学思想还研究得很少,而对其科技思想、民族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也还是十分初步的。另外,在纪念蔡元培诞辰

13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这为以后

的蔡元培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三是比较研究可以更为加强。蔡元培与同

时代的人物关系,如孙中山、章太炎、陶成章、陈独秀、胡适、杨杏佛、蒋介

石、宋庆龄等,至今还只有一些通俗性的介绍,尚缺乏全面、具体的研究和比较。另外,蔡元培与外国教育家及文化大师的对比研究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崭

新领域。总之,随着蔡元培有关资料的大量出版,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

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在广大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蔡元培研究将会有越来越多

的突破!

三、参考文献:

[1]雷克啸.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J].河北教育,1981,(12):46.

[2]黄建章.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与高校改革之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22.

[3] 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77.

[4] 陈发美.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与实践[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6):44.

[5]宗盟.“教授治校”的主张和实践——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札记[J].盐城

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7.

[6]夏蓉..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成因[J].教育学研究,2004,(2):192.

[7]曾跃霞.蔡元培女子教育事迹考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98.

[8]匡尹俊.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4,(6)

[9]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190.

[10] 蔡建国.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蔡元培文化思想再论[J].史林.1996,(3):134.

[11]张晓唯.蔡元培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98-112.

[12]陶侃.论蔡元培的哲学方法[J].绍兴师专学报,1994,(2):19.

[13]肖万源.试论蔡元培的哲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1985,(1):38-

40.

[14]黄书光.试论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4-95.

[15]丁祖豪..蔡元培与20 世纪中国哲学[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1,(4):32.

[16]季甄馥.蔡元培社会政治思想初探[J].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17]李华兴.民主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复合体(蔡元培政治思想初探)[J].中国现代史(复印报刊资料),1980,(16):73.

[18]陈哲夫.蔡元培政治思想评析[J].中国近代史(复印报刊资料),1988,(4):110.

[19]胡家玉.蔡元培与社会主义思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8,(4):84-85.

[20]张姗珍.蔡元培政治思想浅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4-37.

[21]邵建红.蔡元培的科学观[A].蔡元培研究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9.

[22]王骏.自由精神与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0):76.

[23]孙小礼.蔡元培的科学观——纪念蔡元培诞辰130 周年[J].自然辩证法

研究,1998,(5):44.

[24]蔡元培研究会.论蔡元培[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342-351.

[25]龚镇雄.蔡元培论“科学与艺术”[J].民主与科学,1998,(3):36.

[26]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83-102.

[27]刘惠文.蔡元培的中西文化[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142.

[28]傅长禄.蔡元培与中西文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5):10.

[29]肖朗,王鸣.蔡元培与近代中外高等教育交流[J].高等教育史,2003,(3):96.

[30]马芸芸.蔡元培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原因浅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3.

[31]汤广全.论蔡元培的学术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8-119.

[32]高志广.论蔡元培美育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3):86.

[33]杨鑫辉.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J].心理科学,1998,(4):293.

[34]傅荣.蔡元培与心理学[J].大众心理学,,1988,(5):46.

[35]段宝林..蔡元培与民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62。

[36]廖杨.试论蔡元培的民族学研究[A].蔡元培研究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4]。 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6]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 [9]对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学理,若一国内,练习技术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学的人却很少,那样的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大家,面对当时诡谲变幻的的社会现状,他不仅从理论上对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立足实践,对当时的北大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经常也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在此,特将其主要观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一、五育并举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追求的是人员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围绕这一观点,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前三者偏向于现象世界之观念,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在这个知识点中,考察方式主要有三种。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包括哪些,多选题备考。 2.五育中的核心是哪个?公民道德教育 3.以美育代宗教是谁提出的-蔡元培 二、北大改革 (一)改革校风 学生观: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教师观:热心积学,学旨第一。 发展科研所,广积图书 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设选科制 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以多选题或者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出现。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有 1.蔡元培北大改革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2.蔡元培北大改革中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3.蔡元培北大改革对校风的改革内容 三、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活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曾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句话确切的概括了蔡元培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蔡元培主张兴教育以救国,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主张用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是高平叔编订的文集,转录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教育论集》中重要论文以及蔡元培的其他教育论著。 一、教育方针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以世界观及美育完善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须以道德为根本。这五者都是当今教育所不能偏废的。如果用人的身体来作比方:军国民主义就是筋骨,用以自卫;实利主义就是肠胃,提供营养;公民道德就是呼吸循环系统,贯彻全身;美育就是神经系统,用以传导;世界观就是心理,指导行为。因此这五者缺一不可。其中,目前各所学校普遍重视的是德、智、体三育。 先说体育,由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体育的重视,“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身体是人之根本,思想不可能游离身体而存在。如果一味的死读书而把身体弄坏,那我们还拿什么来扩展学识,所以体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中国的学生惰性很深,要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学校必须将体育贯彻始终。 再说智育,蔡元培先生主张打破文、理界限。他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是接受充分普通教育的时期,预备升学的阶段。但是学生常常出现不好的现象,学习文科的人,不愿意研究理科的实学;学习理科的人,也不愿意研究文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识偏枯,危害甚大。譬如机器,必须各部分俱全,否则运用时一定不灵敏。如果在中学的时候普通知识没学完全,将来升学必会发现许多困难,所以文理分科弊处很多。许多教育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现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消除文理界限,这与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如果无德,即使体魄智力发达,也只是助其为恶,毫无益处。如今风俗日下,道德摇摆;败德毁行的行为触目皆是,如果不是根深蒂固,怎么会流行于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理应自束自爱,砥砺德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故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刘静 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 一、自由的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05级课程与教学论李雪华 2005164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他的一生,除旧布新,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五育并举、教授治校、教育独立等思想均流传深远,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主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语)这是对蔡先生的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 从清末的翰林到出国留学,蔡元培不仅具备了坚实的中国文化根底,同时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痛切地认识到中国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才的扼杀,对科举制的余毒深恶痛绝,提出将教育的目标定为“育国家之良民”,认为新教育“当解放个人之束缚,而一任其自由发展。”(《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在他看来,教育之目的在于健全人格,这也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教育的目标之所在。他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去。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首倡于蔡元培于1912年2月11日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与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针锋相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这五项统统不可偏废,并且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前三者为隶属政治之教育,后两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而蔡元培尤其注重后两者,他曾说惟世界观、美育“鄙人尤所注重”(《蔡元培美学文选》)在我们这里着重谈谈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由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以美育代宗教”,即是反对愚昧和蒙昧,提倡自由和理性,使人的感情变得纯正健康。他认为,“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其有界表现在不仅教类众多,各教又有派别之分,而这些弊端为美育所无。宗教不能代美育,因为“宗教上的美育材料有限制,而美育无限制,美育应该绝对地自由,以调养人的感情。”(《蔡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因此,在他的教育独立思想中提到教育应脱离宗教而独立。 (二)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肖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姓名:王言秀学号:065100060 班级:2006级初等教育 摘要: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明,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蔡元培少年时尊崇宋明儒学,学作八股文,为奇古博雅,17岁即中秀才,次年中举人,进士,28岁官至翰林院编修。但是他无意做官。 以下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浅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1

论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和内涵 系别:历史学系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姓名:乐明月学号:51092902087 摘要: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毕生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思想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该思想不仅受时代的影响而且与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女子不学,无以自立”,“形成完全人格”,以及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三方面。关键词: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谓“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把女子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但使女子的身心受到了禁锢,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一些富有眼光和男女平等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东学西渐的影响,开始提倡打破对女子的禁锢,发展女子教育,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就是这些倡导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并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1]416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子为最重要之事”。[1]418蔡元培是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在推进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受时代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传统教育有了男女的严重差异,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属和一种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环境下,女子所谓的“闺阁“式的教育,其内容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类似《女儿经》《女四书》等封建读物,在教育层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晚清随着封建社会收受了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种种挑战后,封建思想也逐渐开始松动,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开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女学或多或少,或浅显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鸦片战争震碎了天朝美梦,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兵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国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主体意识以及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关键性;另外西方教学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这就是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他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赋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内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在北大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无论蔡元培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还是创办的女子学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身的因素 其一,源于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蔡元培便已经从早期启蒙思想家俞正燮、宋恕等人那里接受了初步的男女平等思想,其中俞正燮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意味。”[3]678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所作的《女子称谓贵重》、《女》、《贞女说》等文中,严厉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如《贞女说》一文指出,“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如是等等,他的观念“从各方面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理想”,“我至今仍觉得有表章的必要”[3]678,是他深受影响的几本书之一。同时,他对宋恕关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主张也大加赞扬,认为这些主张是站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立场上说话的。后来他在撰写《中国伦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在学习了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这堂课后,我了解到许多之前自己从未见识过的教育名家,每位大家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思想,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教育思想不断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历史的的记录,还激励我们也为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篇文章,我结合上课的内容和课外的资料,对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了简单的总结。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3月28日组织、发起“护国救党运动”,揭开4.12屠杀序幕。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蔡先生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了把大学打造成思想的天堂,他又提出的办学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蔡元培先生构建的大学理想国中,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广开言路。如果保守残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的。 蔡元培先生这一办学思想的形成,跟他在不惑之年留德求学有关。金耀基说蔡元培德大学思想受德国大学模型之影响,罗家伦则更直接提出蔡元培是受洪堡影响德:“他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了19世纪初建立柏林大学的洪堡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但是蔡元培却很少援引德国大学为自己的改革主张辩护,他利用德国办学思想的精神,调整后运用到中国。 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于教员的任聘方面。他强调“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他所强调的自由不仅仅是接纳不同的学术流派,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教员的政治主张不横加干涉。他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如何,学历如何,均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1917年,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更为大胆的,蔡元培还聘用了辜鸿铭。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虽与蔡元培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蔡元培真正做到了思想自由,聘任他在北大教授英文诗集,发挥他的专长。同时也让辜鸿铭给普遍接受西学教育的同学提供崭新的思路,辜鸿铭用自己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维护中华传统的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思想自由的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同学们接受各个流派的只是。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格在同一个地方交错重叠的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訾清巽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1301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老师:路旭斌 【摘要】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他学贯中西,气象博大,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极为复杂,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教育风尚。蔡元培融合了中西文化教育思想中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传统思想的深刻烙印,同时又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在欧洲留学多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在对西方文化教育进行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形成其系统的教育独立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平等;教育伦理;健全人格;教育独立 (一)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1.深入了解蔡元培的思想,首先应该对他所处的社会时代有所了解。蔡元培身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剧烈的变革中。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封建王朝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唤起了有识之士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一些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针对时局围绕国防薄弱、官僚腐败、人才凋敝、鸦片泛滥等方面提出改革对策,随着外来军事的强力进入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他们认识到了富国强兵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识之士开始用政治制度的改良与解救民困的人道救民,如洋务派林则徐和魏源的洋务思想和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推动了思想变革的进程,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了新思想集结力量的导火线,此时的蔡元培正任职翰林院编修,他时刻关心时局变化,中国在战场上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思想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蔡元培目睹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百日维新运动,这次改良运动中所表达的自由平等思想、道德进化思想、民主政治思想和积极的人权观念,使得蔡元培开始接触和吸纳西学,由此他开始摆脱旧学,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一样,逐步认识到立足于清政府的改良运动已经不能解救国难之危。 2.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蔡元培决意离京南下,一方面回乡积极办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把教育作为民主革命的阵地,以寻求解决现实社会积弊之路。由社会政治改良而逐步近于革命之路,社会的激进思想越发浓厚,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民主革命派,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为革命目标,通过暴力革命,领导了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运动。这说明了先驱思想家在探索拯救国家危亡思想上的日趋成熟,那些积极寻求民主建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推翻封建的专制制度才能达到救国与保证民众民主自由、自由、平等权利的实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理想,就在于博爱天下的胸怀与解救民众痛苦的伦理精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后,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受到了激烈的冲击,然而民国之初,就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时追寻的国家政治理想,只是昙花一现,追究其原因,先驱思想家意识到暴力革命并没有触及到真正的文化内核。思想观念的落后相对于制度的落后是更为致命的,也更加难以改变,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启蒙。只有教育启蒙,才是启蒙运动的深层内化,它能够使科学与民主成为国人思想方式的有机构成部分。教育启蒙思潮的兴起,是近代有识之士在不断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在我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探讨救国之道的反映,那时的蔡元培作为一个旧式的翰林学士,又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