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从王海鸰作品《中国式离婚》说起

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

颠覆;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

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社会性别是对物种决定论的否定,认为除了生育之外,两

性的分工主要不是生理因素决定的,性别分工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强调,社会文化对男女

的特点、特长、分工的定型,以及相应的资源和机会的分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影响了该社

会对男女高低不等的评价,形成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并且通过家庭、社区、市场、国家,在文化习俗、教育、宗教、法律、政策等作用下得到巩固和加强,被该社会作为行为规范而固定下来。

千万年来,社会性别对男性生活和女性生活有着重大而又截然不同的影响。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影响更多的是不利,是一种禁锢。不消说在野蛮的原始社会和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就是在现在所谓的“文明”时代,纵然倡导男女平等已经几百年,但社会性别对女性从精神到生活都有着牢不可破的禁锢。

女性作家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深刻剖析了三对夫妻的情感和他们各自在婚姻生活

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三种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

背叛。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放任与传统,忠诚与背叛的年代,她通过这样的故事来揭示

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幸福与无奈,从不一样的角度,用不一样的态度来述说社会性别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社会主导思想的暗示,女性的生存似乎只是为了男人的生活,是男人的附属品。她

们被传统观念禁锢在痛苦的生育,繁琐的家务和浓厚的化妆品之中。更可怕的是她们追随这种观念,并形成了潜意识的行为。妻子、母亲、主妇、或者花瓶美人等角色禁锢着女性的生活。

女人从没有形成过一个等级,平等地与男性等级进行交换、订立契约。因为他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社会生产者。女人则在疲于生殖和家务的奔波中无法保障她获得同等的尊严。在社会认可的观念中,“贤内助”是评判女性在家中任职好与怀的标准。社会主流观念把女性更适合的工作定位于厨房,书中几位女性总是在厨房中忙,围绕在孩子身边的也都是妈妈。孩子和家务这两大家庭因素把女性圈定在了他们中间,无法剥离开来。而当有人必须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时候,“贤内助”的妻子忍痛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母亲肖莉必须要肩负抚养孩子的责任。女性在家庭职位上的突出地位,实则突出了女性作为男性的助手和偕同者身份的确认。妻子“贤内助”的表现是为了帮助丈夫家庭外的工作需要,妻子的“崇高”和“军功章”只有在家庭舞台上才得以展现。

当女性走入职场,更多的是作为男性的助手。女性的“类职业”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性以及感情特征是她们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事实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差距会是多么的大?书中关于婚姻生活的女性职业理想大多被设置成女人对家庭和事业两者兼顾。书中核心人物林小枫以教师形象出场;年轻一代的代表娟子是医院的护士;肖莉医生虽然有一个光明的职场,但却是一个在技术上不如男医生宋建平,在品质上攻于心计、有损职业操守的女医生形象,而且让观众更感兴趣的是她的“第三者”身份。当丈夫做出“出轨”的举动的时候,妻子应当忍受、宽容。而第三者的角色多半由女性充当,女性是违背社会道德的最大“嫌疑犯”。

社会认知告诉女性,只有打扮迷人才能赢得男性的亲赖。男性刻意对女性外貌的要求无形中成为社会集体意识对女性的同一判断。女人在外貌都要取悦于男性。林小枫,半长不短的头发,中性的衣服,为了“夺回”丈夫的心,去美容、去装扮自己。波浪卷发、性感内衣、多变的服饰、窈窕的身材、得体的化妆……女性忍受着被脂粉的包裹,是为了迎合男人们的注意力。在美貌上,女性花费了金钱的同时,也花费掉了自信和判断力,更花费掉了个性和自我。

作者用女性敏感而细致的情感表达了她心中的中国式离婚:婚姻的失败归咎于女性的错误,婚姻的成功是女性的主要任务。男性过失被“省略”和“缺失”,婚姻被看成了女人应该承担的“独角戏”。在世人眼光中,婚姻失败的女人通常是一个不会深入思考,只会无理取闹的简单女人。离过婚的女人成为了受人怜悯和鄙视的弱势群体。

作为女性作家,作者用社会的主流心态在刻画林小枫这个角色,她只是想用林小枫的形象给社会上的妇女一个提醒。作者还原了社会上的偏见,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修正这种偏见。作者寄希望于女性自己——审视和反思自身以免过多的伤害。但是我认为,女性应该坚持不解地努力探索,拒绝历史的认知,拒绝固有的男尊女卑的文化,以争取女性的独立地位,争取女性的解放。我们期望,女性能冲破一切禁锢,获得一种相对平等的男女社会生活,有差异性并且丰富多彩的女性生活。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壹、前言 女性主义协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中因性别所产生的权力关系,虽然社会工作中关切女性议题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Sands & Nuccio,1992;Simon,1988.etc),但是透过女性主义对社会文化的解释与批判,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上,权力、资源的分配关系探讨,打破主流价值的运作,协助案主由其自身经验获得自觉与解放,并结合受压迫个人或团体,试图再建构社会中的两性关系与权力分配。 贰、女性主义发展历程(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女性主义具有不同的流派,每一流派对妇女处境及压迫根源有 不同的解释,因此所提出的策略亦有所不同,以下就自由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分别说明之。 (一)自由主义(Liberal)女性主义 最普遍为大家熟悉的女性主义观点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该理论强调男女两性应是相同的,而性别的分工为社会上不平等的根源,因而形成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因此,该理论强调同工同酬,并消除社会之歧视与或不公平的待遇,主张透过任何形式以使男女平权。此外,还倡议包括合法堕胎、反歧视、性骚扰、争取法案改革及职业训练方案(使女性亦可有机会与男性竞争,从事如建筑工、消防员等工作)。自由主义可分为古典自由主义与福利自由主义,前者强调政府责任在于(1)保障公民自由(2)提供全民均等机会,后者则强调政府角色在规制市场,提供人民最起码的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 社会工作者常运用福利自由主义观点,提出满足妇女经济上需求的(尤其抚育子女者)政策,主张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扶助方案。 (二)基进(Radical)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认为妇女面对的男性优势的压迫,源自最古老

社会工作实务试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模拟试题二 第一题 赵婷6岁时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又各自再婚后把赵婷留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仅靠着退休金生活。赵婷读到初中后就辍学了,因为她不想再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增加负担。辍学后的赵婷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书籍,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更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她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大家会看不起她。赵婷的爷爷奶奶担心这样下去,赵婷会得自闭症,所以找到社区社会工作者张霞寻求帮助。 【问题】 1.赵婷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张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第二题 老姜是一家工厂的工人,近期工厂进行改革,精减人员,老姜下岗了。老姜的妻子在制药厂工作,就在老姜下岗后不久,妻子因为所在的制药厂破产也面临着失业。妻子的身体有残疾,很难再找到工作,女儿正在外地读大学,费用很高,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老姜也曾尝试去找过工作,但他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收入还要高,而老姜又没什么专业技能,所以总是碰壁。找不到工作的老姜,情绪越来越坏,经常和妻子吵架,在外地读书的女儿知道家里的情况后,很担心,但又无能为力。 老姜觉得自己的家庭情况符合享受城市低保的条件,于是到社区去申请低保,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老姜家庭的具体情况,老姜对此非常不理解,觉得工作人员在有意为难他,对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恶劣。 社会工作者李阳了解到老姜的家庭情况后,认为老姜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帮助其申请了城市低保。同时,李阳多次与老姜进行沟通,帮助他一起分析自身条件和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家庭生活情况,让他降低就业要求。经过李阳的努力,老姜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李阳的帮助下在一家酒店做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老姜的家庭经济状况慢慢好转。同时,李阳还帮老姜的妻子联系了社区的康复机构,定期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指导康复。一年后,老姜退出了低保,还特意到居委会表示感谢。 【问题】 1.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姜解决了哪些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社会工作者职业压力的研究——以H市为例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社会工作者职业压力的研究——以 H市为例 摘要 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随着几次女权主义运动不断提升,但现代女性在职场中仍旧在遭受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这些不平等待遇在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出现,社工也不例外。社会工作者作为新兴职业,在人们的眼前才出现不久,除去社工行业内的人员很少人了解这个职业的具体情况,也很少学者做针对社工群体的研究。但随着社会工作收到国家的重视,行业逐渐发展,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而社会工作者群体在日渐壮大的同时,由于其行业的不完善,也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工作者的作为女性从业者占比很高的职业,于是本研究选择将关注点放在女性社会工作者群体上,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即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探索女性的生命故事,来分析女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压力。研究主要针对女性社工的职业压力事件和压力事件来源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访谈的方法,围绕女性、职场、社会工作、职业压力等几方面撰写访谈大纲,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同时,根据访谈内容将六名研究对象的压力事件进行分类,由研究对象的个体经历拓展至群体,从社会支持及专业认同、工作量及工作满意度、感情与家庭生活、角色冲突四个方面对女性社工职业压力事件进行分析。接下去结合访谈内容及压力事件寻找压力源,在社会环境、行业及工作环境、家庭因素三个主题下对压力源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根据压力事件及压力源的分析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倡导男女平权、改善女性社会工作者就业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性社会工作者,职业压力

Abstract Women's status in the workplace has been enhanced by several feminist movements, but modern women still suffer from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unequal treatment in the workplace. These inequalities occur in almost every profession, and social workers are no exception. As a new profession, social workers have just appeared before people's eyes. Apart from the social workers, few people in the industry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is profession, and few scholars do research on social workers. However, with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on social 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number of social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become a social group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hile the social worker group is growing, it has accumulated many problems due to the imperfection of its profession, which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As social workers are occupation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female practitioners, this study chooses to focus on the female social workers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ife stories of women and analyzes the occupational pressure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events and their sources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an interview outline is written around women, workplace, social work,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other aspects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content, the stress events of the six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s was expanded to the group, and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events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social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workload and job satisfaction, feelings and family life, and role conflict. Nex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terview contents and stressful events, the author searched for stressors, and made a specific analysis of stressors under the three them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dustry and work environment, and family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ess events and stresso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advoca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female social workers.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平等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 我们都知道, 过去的时候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有差别 的,那是谈男女平等仿佛就是天方夜谭,如今,随着时代 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以及平 步实践着。世界女权运动起源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发展 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 年代后,新女权运动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以及加拿大、日本 等国。联合国曾宣布 1975 年为国际妇女年。 作为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 础上, 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 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 然而我们还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 响下,在我们亲身经历男女不平等的种种事例下,我们感 觉到了男女的真正平等还是任重道远。 性别平等,顾名思义,是指男女的地位平等,也就是 说女性和男性拥有的机会平等,可实际上,尽管女性做出 了一定的牺牲,社会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排斥着女性,很 难达到上诉的理想地步,女性拥有的发展机会普遍低于男 性,似乎男性就是注定了拥有优先权。现在我们在用宏观 等意识的增强,平等已不再是“昨日黄花”,并且在 rH 步 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 19 世纪末,第一次工业 20 世纪 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 70

的眼光来看待性别平等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 发展需要真正的性别平等,中国的强大需要实实在在的性 别平等。 、经济发展需要性别平等 现在的社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社会在进行着生 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消费者,而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现有劳动力和消费者,也就不得不纳入市场经济当中。更何况,市场经济的时代是资源优化配臵 的时代,女性中的一些佼佼者当然会被看做优势资源。特 别是在21 世纪,中国的发展、国人步入小康社会都离不开 女性,性别的平等,男女的合作成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使然。 2010 胡润女富豪榜》显示,玖龙纸业的张茵家族以财富 380 亿元蝉联榜首,龙湖地产的吴亚军家族以财富280 亿 元排名第二,富华国际的陈丽华以财富270 亿元排名第三。 51 位上榜女富豪总财富高达4388 亿元,其中身家百亿元以上的女富豪达13 位,这些例子证明女性也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能创造经济价值。 、政治稳定需要性别平等 自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很长时间女性一直承受 着政治上的歧视,她们被禁止参与任何涉及政治的活动,政治的活动似乎天生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女性却也天生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13-18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妇女社会工作 一、名词解释 1.妇女社会工作 答:妇女社会工作是指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女性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女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2.女性主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思潮。女性主义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它是除马克思主义之外,人类历史上对女性解放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的理论。女性主义是多元的,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妇女主义等不同流派。 3.社会支持网络 答: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以个体为中心的、起支持作用的关系的集合。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主要有提供咨询、讨论个人问题等;实际支持主要指通过实物或服务提供物质的、确定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分为以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以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和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等不同类型。以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是围

绕服务对象的需要,组织若干名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以便提供及时的帮助。以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是帮助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服务对象建立互助小组,使她们能以自助助人的方式互相支持。社区紧急支援网络,是以协助个人或家庭预防突发事件或危机为主的支持网络。家庭纠纷、家庭暴力或个人的某种困难,常常因无法得到及时的调解或处理而恶化,甚至酿成悲剧。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 答: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原则包括: (1)不应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妇女问题,不应把妇女问题仅看作是妇女自身的问题,而应站在社会的高度全面地看待妇女问题,把妇女问题当作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2)不应静止地看待妇女问题,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妇女问题。 (3)应充分认识妇女的社会作用。积极宣传、重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积极协同社会各部门为妇女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简述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 答: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主要有: (1)提高妇女法律意识 积极在妇女群众中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活动,宣传贯彻《妇女权益保护法》,帮助妇女群众提高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倡导文明、进步的妇女观,逐步破除重男轻女、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和陈规陋习。 (2)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_刘霓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刘 霓 提 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①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② 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③ 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 理论中的确立 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来,但是“男女之间的 25 ① ② ③West,Candace;Z inmmerman,D on H.,1987,D oing G ender,in Myers,K risten A.(ed.),1998,p.167. Andermahr,S onya;Lovell,T erry and W olkowitz,Carol, 1997,p.102. C ode,Lorraine(ed.),2000,p.220.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年9月)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 年9 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年9 月) 目录人民日报》(2015 年09 月23 日22 版)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三、妇女与教育四、妇女与健康五、妇女与 决策管理六、妇女与环境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结束语 前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 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 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周年, 中国政府特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妇女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也是对全球平等、发展 与和平的历史贡献。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国家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 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国务院妇女 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部级领导组成,主任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 20 年来,成员单位从成立初的 19 个增至目前 的 35 个,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9 个部 门和 6 个群体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 中国性别平等与 20 年来,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 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 作用日益凸显。 1990 年, 中国 负责日常工作, 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 全国 31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中,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 中,遭受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展开的社会服务性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3、内容:全体女性人口——“四自”教育、扫盲、技术、健康、合法权益、 婚姻家庭 特殊困难人口——打工妹、家暴、单亲女性、失业女工 4、目标:赋义(认知观念)、赋权(环境)、赋能(内在素质) 5、特点:服务对象范围最广、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服务内容 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 6、价值原则:(1)普适性原则 (2)妇女社工的基本原则 A、不应该把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的个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B、承认妇女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C、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D、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7、实务领域:(1)、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 (2)、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婚姻的梯度效应、家庭 权力、家庭暴力 8、专业和传统妇女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 9、对象为什么是妇女,而且大部分是中年妇女? 第二章 1、马克思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解放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激进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 3、女性主义的主要论题(共同点) 社会性别、父权制、女性解放 4、社会性别理论 内容: 运用: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的工具, 是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_女性主义的反省_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 ———女性主义的反省: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叶 晖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而存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都可谓源远流长,那么,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之根部的集体无意识,男权观念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扬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鉴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敞开”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它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媒体再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中心价值观这种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会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使女性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或者不被呈现,或者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角色。 〔关键词〕 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08)04-0009-04 The Cr iti que of Gender Con structi on of M a ssM ed i a ———Fem inist intr os pecti on:the double functi ons of s ocial gender and mass media YE Hui (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J 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I n modern s ociety,mass media is both a business and s ocial culture.It cannot separate fr o m traditi onal gender discri m inati on fr om any pers pective.Social discri m inati on t owards women in east and west culture has l ong originati on,thus as an unconsci ousness deep ly r ooted in culture,no wonder male sup re macy exists worldwide and mass s p read thr ough mass media.I n a s ociety dom inated by male culture,when reflecting fe male i m age,mass media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male sup re macy r ooted in s ocial culture and p sychol ogy concerning its exposing and covering functi ons in modern cultural context.And it will discompose or disreflect women’s sy mbolic meaning in public or hiding means,or defined as r oles like mother,wife,and s o on. Key words:mass media;s ocial gender;gender constructi on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娇好的容貌和迷人的身段的确能给人带来感观享受和视觉愉悦。问题是,在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联袂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中,传媒所表达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偏偏对女性的体貌而不是男性的体貌情有独衷?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做出角色定型的描述?在这方面,女性主义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她们的早期著作都集中于塔什曼所称的“对女性形 ? 9 ? ①收稿日期:2008-05-13 作者简介:叶晖,女,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平等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平等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时候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有差别的,那是谈男女平等仿佛就是天方夜谭,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以及平等意识的增强,平等已不再是“昨日黄花”,并且在一步步实践着。世界女权运动起源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发展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19世纪末,第一次工业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70年代后,新女权运动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国。联合国曾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然而我们还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我们亲身经历男女不平等的种种事例下,我们感觉到了男女的真正平等还是任重道远。 性别平等,顾名思义,是指男女的地位平等,也就是说女性和男性拥有的机会平等,可实际上,尽管女性做出了一定的牺牲,社会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排斥着女性,很难达到上诉的理想地步,女性拥有的发展机会普遍低于男性,似乎男性就是注定了拥有优先权。现在我们在用宏观

的眼光来看待性别平等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发展需要真正的性别平等,中国的强大需要实实在在的性别平等。 一、经济发展需要性别平等 现在的社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社会在进行着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消费者,而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现有劳动力和消费者,也就不得不纳入市场经济当中。更何况,市场经济的时代是资源优化配臵的时代,女性中的一些佼佼者当然会被看做优势资源。特别是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国人步入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女性,性别的平等,男女的合作成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使然。《2010胡润女富豪榜》显示,玖龙纸业的张茵家族以财富380亿元蝉联榜首,龙湖地产的吴亚军家族以财富280亿元排名第二,富华国际的陈丽华以财富270亿元排名第三。51位上榜女富豪总财富高达4388亿元,其中身家百亿元以上的女富豪达13位,这些例子证明女性也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能创造经济价值。 二、政治稳定需要性别平等 自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很长时间女性一直承受着政治上的歧视,她们被禁止参与任何涉及政治的活动,政治的活动似乎天生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女性却也天生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改变了社会工作中性别盲区的部分。女性主义的引入为社会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文章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开始分析,阐释了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与重构,论述了女性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及其优势,最后重申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实施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经验;差异与平等 一、导言 女性主义是有关女性、女性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女性与其他人关系的观点,它根源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而非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生物性差别。女性主义同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它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争取女性解放、呼吁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女性主义主张:男权社会的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制度而非生物性的原因产生并形塑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要从根本上争取男女平等,就必须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 随着女性主义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工作实务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女性经历了贫穷女性化、性暴力增加,福利给付减少和地位不断下跌、生存保障严重确实等问题之后,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将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发展迅速,它突破了传统社会工作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工作中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做了重新诠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看女性主义引入的必要性 女性从事家庭内部琐碎的家务向来被认为是容易、无价值且是女性”份内事”的,于是,她们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创造和实践自身价值、从而不得不依赖于男性而生存的男权”附属品”。传统的社会工作虽然致力于改善社会上广大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和日渐穷困的社区生活,但就性别方面而言,并没有关注到造成女性困境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社会工作将案主同工作者的关系看做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即工作者通过对案主承担照顾的责任而表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女性作为一种服务对象是单方面接受工作者的付出的。这种观点将案主同社会工作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单向化,无视女性在促成改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精力与努力,忽视了案主内部存在的、能使单向的依赖关系转变成相互依赖状态的潜能。这种服务施与单向化的观点使工作者期待案主能够感恩,而不管服务是否满足了案主自身的需求,这无疑伤害了案主的自尊以及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福利

女性主义视角案例

女性主义视角 李文蛟 导引案例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最近被卷入风口浪尖,不是因为英语,而是因为他的美国妻子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李阳对他实施家暴,并贴出她的伤痕照片。9月11日,李阳公开承认家暴。【视频】 对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 A关于家庭暴力的概念 港台地区的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的研究范围。 国内: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夫妻、同居伴侣等)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大陆的学者倾向于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加广泛一些,通常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应该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间。 国内法律层面: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生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精神、身体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B关于家庭暴力表现形式的研究 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现有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的发生过程往往是这四种表现形式并存的。 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还有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毁容、非自愿殉夫、强迫性营养不良、被迫卖淫、高压劳动和无法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等。(联合国儿基会,2000) 国内家庭暴力的现状描述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家庭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庭暴力。如2003年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 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倾向。同时,在中国每年40多万个家庭解体之中,约1/4的家庭解体源于家庭暴力。尽管在此类家庭的暴力事件中也有女性对男性的暴力,但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占家庭暴力事件的95%以上。另据《中国妇女报》1996 年“家庭暴力问题公众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1.2%的女性曾经挨过丈夫的打,这与14.6%的男性承认打过妻子的数据大体一致;不过,也有44.9%的男性认为妻子挨打总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 ———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 在世界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 段, 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女权主 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但日文翻译成女权主 义之后,不仅忽略了占主要部分的女性主义批评,而且令那些向来有性别歧视的人作为笑柄或谈 资。”[1]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 及历史传统。“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 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这样的角度看, 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时宜的。”[2] 概括地讲,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主义、后殖民主义及酷儿理论思潮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 二、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语言的性别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女性身份或意识对翻译到底有没有影响?男性与女性差异究竟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从时间上看,强调女性差异有三个阶段:(1)本质主义阶段:即认为在本质上存 在一个“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2)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是通过社会产生的;(3)受德里达“异延”的概念和福柯的知识谱系范畴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差异是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的。身份或认同可以理解为话语和历史的定位。生 8 01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优.选)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