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教学论 简答论述题

课程教学论 简答论述题

课程教学论 简答论述题
课程教学论 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部分:

●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注重思维直觉

注重内部动机

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物,强化类型

●课程的涵义

(1)把课程作为学科;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如下: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教学的涵义

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简述课程目标的三大资源:学生,社会,科目主题

●简述课程规划过程的十一个基本环节:

1理论分析2教育目的选择3课程目标选择4内容或学习经验选择5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6教学活动样式选择7教学策略选择8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预选9教学目标具体化10教学组织结构

11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确定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化——要求我们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系统特性,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设计其目标

具体化——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水平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

层次化——在某一个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和表述时,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简述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1)、关联课程

2)、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

4)、发生课程

5)、科际课程

6)、超学科课程

7)、活动课程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

2) 、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

1)、理论性的教学策略分类 A先行组织策略 B概念形成策略 C认知发展策略D随即管理策略 E自我管理策略 F行为练习策略

2)、因素性的教学策略分类 A内容型教学策略 B形式型教学策略 C 方法型教学策略 D综合型教学策略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顺序获得它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

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

“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第一,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和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第三,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第四,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应注意不良后果的发生。

●赞科夫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的教学原则。适当的高难度能开发儿童的精神智力。2以高速度进行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各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智慧。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原则。

●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

(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必要的,因为现存的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上一小部分现象,这样,使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的策略就有局限性);

(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道德后果的能力(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便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式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了修改

或修正,这些理论也不能适应世界上大多数现象,因此就需要超越现存的理论,产生新的行动方案)。

●主题教育观的内涵

1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尊重人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现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

3.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化课程

4.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需要评估

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比较与选择

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成效的判断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弊端

(1)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

(2)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做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这会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

(3)导致学习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

(4)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割裂的常规,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的步骤。这样,方法就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僵化的教条。

●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它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包括:

(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

(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让学生去解决。

(3)自主学习:每一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

(4)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

(5)效果评价: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它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包括:

(1)进入情境: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3)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

它的基本特征是:

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杜威关系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

杜威指出,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坚持认识和有目的地改变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经验是对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联系的知觉,完善的经验是物我两忘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彼此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

●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两个内涵

(1)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

(2)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

●杜威的贡献

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杜威的局限性:

(1)由于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中

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存在着科学崇拜的成分。

(2)“实践理性”追求民主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但这种理性缺乏“反思精神”,所以“达成一致”也可能被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来使用。这样,“实践理性”距离追求主体的自由与解放的“解放理性”尚有距离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随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巨资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课程”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兹霍尔会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育过程》报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特征有: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3.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

(1)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它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发展

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

2.“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课程审议”

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3.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即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须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具体表现上,施瓦布理想中的课程开发基地是每一个特殊的学校。因此,这种课程开发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所谓“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什么?

(1)学习者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看,是指以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看,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儿童由自然人发展为文化人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课程而学习学科知识、继承文化遗产。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需明确什么?

(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

(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是什么?

(1)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2)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

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

●“课程教学”的理念

1.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质: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2.“课程教学”理论的内涵包括: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二元论的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其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3.二元论的实质

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两者对立起来,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一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二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1.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杜威认为,古往今来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把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一方,由此陷入“二元论”。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塑造说”或“外烁说”,一种是“展开说”或“预成说”。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忘记了儿童能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经验。杜威则超越了这种教育本质认识上的二元论,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由此,他获得的结论是: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2.基于经验的教学论的内容如下: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而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由此可见,知和行是统一的,据此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杜威所力倡的“反省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深思”。它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①问题的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检验假设。这些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要求、步骤或阶段。对于这种反省思维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教学不应当是学院式的,而必须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经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儿童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主动作业”,这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

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3.杜威对教学论的贡献

杜威的教学论深刻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智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博大精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学论课题:怎样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学科;怎样看待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其他认识过程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社会;等等。杜威对这些问题也做出了创造性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课题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回避不了的。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

1.“概念重建主义者”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2.“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2)批判课程论。该理论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它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即行动与反思的统一。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它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即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达成解放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1.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在此书中,夸美纽斯确立了他的教学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3、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4、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答:课程概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把课程作为学科,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答: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针对当时“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绝儿童的恶源的特点,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然发展并非与社会环境不相容,只不过前提是人的自然天性充分展开以后再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灵的自然发展依然可加速进行。 6、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8、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答:(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要求选择的范例能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11.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试述斯金纳得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得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得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得课程开发得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得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得因素中,课程变革得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得涵义就是什么?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得根本缺陷就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得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得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得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与林肯认为第 一、二、三代评价得缺陷就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得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得内涵就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得价值取向及它得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得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得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得条件。 4、“量得研究”基于得假设就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得基本环节就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得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得“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得教育评价历史分期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得特点就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就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得?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就是怎样得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得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得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得提出者就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与林肯对评价领域得划分,第四代评价得基本特点就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得特点。 4、简述布鲁纳得发现学习得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得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得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得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得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得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得教学方法。2、简述博比特得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得涵义及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简答题教案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活动分析”“工作分析”方法的分别提出者是谁?并分别叙述其基本内涵。(课本P6) 博比特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完全相同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2、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课本P14)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又称为结构课程。 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3、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课本P18) 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事件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取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4、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课本P30) 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 学的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课本P40) 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6、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课本P49)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 7、20世纪70世纪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课本P54)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8、简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课本P70) ①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②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9、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课本P77)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10、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课本P80) 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学习经验所期待的反映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历年简答论述题

简答论述题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11.1 10.1 08.10 07.1 06.1 2、简述拉扎鲁斯理论中的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10.10 09.10 07.1 3、心理辅导过程中首次接触碰到问题后的应对方法有哪些? 06.1 05.10 04.10 4、简述目标蕴藏的儿童行为的类型11.1 08.10 5、简述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性10.10 07.1 6、简述情绪和行为异常儿童的主要表现10.10 05.10 7、幼儿学习经验有哪十三项?10.1 06.10 8、简述祛除非理性信念系统的策略10.1 07.10 9、来访者中心学派的辅导者使用的基本技巧有哪些10.1 08.10 10、完整辅导中增进自信心的活动有哪些09.10 06.1 11、简述问题儿童的家庭病理09.1 05.10 12、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根源08.1 05.10 13、适合于标准智力测试的评估工具有哪些07.1 06.1 14、简述沙箱疗法的方法。05.10 04,10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11.1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10.10 3、与品行有关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10.1 4、人本主义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08.1 5、如何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个维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06.1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特征。11.1 7、简述精神分析疗法中对早期经验的重视 08.1 8、简述波纳生活脚本的成分11.1 9、论述学前儿童行为治疗的内容08.10 10、论述避免用“为什么”提问的理由。11.1 11、情绪和行为异常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 06.10 12、简述完整学派的辅导理论中,心理问题产生的五个层面10.10 13、论述心理辅导中的两种限制10.10 14、简述游戏在心理辅导中的价值 09.10 15、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区别07.10 16、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征06.1 17、简述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思路。05.10 18、“来访者中心”心理辅导中,辅导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05.10 19、简述托幼机构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04.10 20、简述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路程。10,1 21、试述精神动力学理论关于游戏治疗的目标10.1 22、亚瑟兰(Axline)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中,治疗者必须遵循哪些原则?05.10 23、与来访者首次接触,如何应对来访者的焦虑 09.10 24、简述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要点09.10 25、托幼机构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07.10 26、如何预防和治疗儿童口吃09.10 27、如何使用阳性强化法09.10 28、简述结构分析中人格三种独立的自我状态09.1 29、写出布鲁姆(H.L.Blum)的健康公式,并说明它的涵义09.1 30、如何预防和治疗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09.1

课程与教学论第九章教学原则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教学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C 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答案:D 3.要处理好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的关系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D 4.“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是违背了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D 5.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B 6.“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是坚持了 A.因材施教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A 7.需要“教育会诊”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 原则反映了认识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具体与概括、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答案:直观性 2.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人是。 答案:朱熹 3.“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是坚持了原则。 答案:因材施教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启发性原则 答案要点: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2.系统性原则 答案要点: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这条原则要解决好教学活动顺序、科学知识的体系、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顺序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答案第—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怎么选择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的纵向结 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 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 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 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 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课程专家及学生和家长。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 A.课程目标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D.内容本身的性 质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22

福师《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解析:本题考点是课程的概念。 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可以回答任意一种自己赞同的解释)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二、简答题 1、简述新课程的发展观。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课程的发展观。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2、简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基本特性。

三、论述题 1、阐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 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对这个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价值引领) 。(三)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四、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2、在分析传统基础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三维目标,我们应当这样来认识。 首先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