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摘要: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

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s://www.doczj.com/doc/ce12088279.html,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

重要。受其影响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 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

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

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 英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矛盾。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将“床

前明月光”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技巧。例如:“众人

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身壮如牛as st rong as a horse (陈安定,1998 ,P271)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

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 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

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

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近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 “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更重视文学翻译,用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一味的追求忠实造成许多非文学类文本译文质量低下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翻译对象 非文学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注重逻辑思维,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更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感。从翻译实践来说,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即作品质量,文学翻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经典作品,基本不存在语言质量或逻辑思维的问题,译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而非文学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语言不规范,表达意义不明确,逻辑错误等问题。因此不能盲从忠实原则。 二、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探讨了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译作的文学功能,再现原作的文学效果。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本中体验外来文化,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有时还能对读者起到激励作用,如“五四”时期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简洁和有效的交流。其目的性更具体,如旅游文本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金融商务文本是为了招商引资、扩大业务等;此外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超值)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佳译著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啊装帧啊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本人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对朴素的雅致的风格最有好感。)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其它杨宪益的,还有罗念生的都不错。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卞之琳的也可以。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13、(法)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任何争议。《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管震湖的译文版本。 14、(美)麦尔维尔《白鲸》:没有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本子,曹庸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美)霍桑《红字》:姚乃强译的,还有上海译文苏福忠和人民文学胡允桓。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和郝运的译本都好。 2、(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绝对权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12088279.html,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修饰性模糊程度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 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 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得专业方向课,目得在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得理解、翻译与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得各种技巧,打下扎实得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得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得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得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得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她们对文学翻译得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得选修课,就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得一门重要得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得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得: 本课程得目得就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得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得翻译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得学习将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得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得互译,并达到较高得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得英语与汉语水平以及其她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升。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得理论并且进行一定得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得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得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得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得感悟,欣赏与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得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得更深层次得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得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得文体特征与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引导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简明英语和简明英语运动)【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 第3章简明英语和简明英语运动 一、翻译是一种写作形式 1.翻译和写作的关系 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所以,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翻译时也应遵循。 2.好英语的概念 (1)很多学习外语的人认为,一个句子中抽象名词用得越多,越文雅。尤其是政府公文、法律文书,属于正式文体,更应当多用抽象名词。 我们受这个观点的影响很大,所以倾向于把英文句子写得很抽象,恨不得把所有的词都变成名词。例: ①Our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local conditions precluded determination of committee action effectiveness in fund allocation to those areas in greatest need of assistance. ②Because we knew nothing about local conditions,we could not determine how effectively the committee had allocated funds to areas that most needed assistance. 【解析】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查,绝大多数选择①。但写作指南中给出的答案是②。 ①句之所以不好,是由于抽象名词太多。 (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执政时,与副总统戈尔共同发布了一项总统备忘录,要求所有的政府文件使用简明英语(plain English),以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3.关于简明英语的总统备忘录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 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 (一)文学文本概述 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通过不同年代 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 不仅要翻泽出文章原本 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 对 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

非文学翻译

Our love and hate of dialects令人又爱又恨的方言 Every time I visit my hometown, I get praised for something I take for granted - being able to speak the local dialect. 每次回老家,我总因还会说家乡话而被人称赞,可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之事。 I spent the first 15 years of my life in that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spoke nothing but that dialect. Sure, I learned putonghua in school, but it was a language we kids would use only when reciting texts. The downside was, my putonghua carries a slight accent that I cannot shake off even though I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longer than in my hometown. 15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浙江老家,只会说当地方言。当然,我在学校学了普通话,但对于我们孩子而言,这是只在念课文时才会用到的语言。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尽管后来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比在老家还久,但我的普通话总是带着些摆脱不了的口音。 My attitude towards dialects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I saw it as a form of impediment for communication. When I first arrived in Guangzhou for graduate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 I could no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Cantonese and even some teachers could not get themselves understood despite their efforts to speak putonghua. Forget about the granny whom I asked for directions. 我对方言的态度随着时间慢慢改变。最初,我一度认为方言是沟通的障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研时第一次来到广州。我完全听不懂粤语,甚至听不懂一些老师的普通话,尽管他们费劲地想让学生听明白。就连向个老奶奶问路也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So I wished the country's dialects would vanish and everyone could easily talk to one anothe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it may well come true. Well, the moment I realized my youthful wish is indeed coming true was when I overheard youngsters in my hometown conversing in putonghua even in leisure time. They can still understand the local dialect,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willingness or ability to speak it. In another generation, the dialect will be gone. 那时,我就希望全中国的方言都消失,每人都能顺畅地沟通。切不可随口许愿,一不小心就成真了。有次偶然听到老家的年轻人闲聊时都是在讲普通话,我意识到年轻时的这个愿望真的变成现实了。虽然年轻人仍然能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他们不乐意讲,或讲不了方言了。再下一代,方言就将消失了。 Multiple it by thousands, even millions, of similar incidents and you'll get the bigger picture of what's happening to the spoken language of Chinese. No wonder some people have taken action to

非文学翻译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一、导论 (一)翻译是什么? 翻译过程即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原文作者将讯息符号化,以符号的形式(文字或图形等)呈现给理解者(读者或译者)这个过程就是编码;而理解者把符号形式转换成讯息的过程就是解码。 翻译好坏的评判标准在于:译文能否把原文所包含的讯息全部解析出来并呈现给读者。(二)翻译的分类 1.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间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过程。(古文—现代文) 2.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3.符际翻译:非语言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读取标识) 二、翻译工具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库、语料库、百科全书、在线词典、搜索引擎、专业资料等(二)网络在线/辅助翻译 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在线翻译的翻译速度更快、新词和生僻词收录量更大,并且可以实现多语种互译,唯一的缺点是翻译质量不高。 三、广告翻译 思考题 旅游文体翻译和广告文体翻译有何不同? 思考题:新闻与广告在文体特征上有什么区别? (一)广告文体含义 广告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文体,重功能轻意义,重目的轻形式。

(二)书面广告构成形式 一则完整的书面广告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正文、口号、插图。但是由于广告种类不同,文体特点不尽相同,语言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构成形式并非都采用完整形式。 (三)文体特点 遵循AIDA原则,即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 刺激需求→ACTION采取行动。 主要有三大特征: (1)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广告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针对相应的消费者群体,突出商品别具一格的特性和优势。 (2)语言表达新颖别致 只有别致的语言才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之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3)语言富有感染力 广告必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融入情感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感染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四)英语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单、创新拼写(2)经常使用缩略语和复合词(3)书面语与口语平分天下 (4)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5)句法上多用简单句、少用否定句(6)多用并列句、祈使句(7)多用主动语态、疑问句(8)多用现在时态(9)经常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五)中文广告的文体特点 (1)用词简洁,多用四字结构词语(2)经常使用动词、褒义形容词(3)经常套

文学翻译的特点

摘要: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ce12088279.html,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 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 英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矛盾。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将“床前明月光”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技巧。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英汉互译之文学名篇翻译赏析

文学翻译赏析 一、雄健阳刚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是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 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 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 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人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 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 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The Bad Luck of China and the Strong Will of the Chinese Li Dazhao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sometimes comes into a territory full of hardships and hindrances, and only by means of strong will can it run through the territory. Sometimes in an extensive and open terrain with boundless plains, a huge and mighty river flows vigorously down thousands of miles. Sometimes it runs in 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 with ranges of high mountains, crags and cliffs. It zigzags its way down through them, which is drastically hazardous and precipitou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undergoes the same experience. The life of human race in history is just like a journey. The places the travelers have traversed are open and flat here, but craggy and risky there. Walking on a flat and level road, an experienced traveler certainly feels delighted. However, walking in a rugged and rough terrain, one can enjoy more wits and humor. Walking in such an area of wonderful and magnificent scenes, one can savor more tastes of adventure. The road of history taken today by 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But in this section of the road, there is an extremely fabulous and magnificent view which makes those of us who are going and have gone through it feel glorious and hallowed. It is a feel only those strongly-determined people are capable of enjoy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stand well for our national spirit. They run into deserts and mountains, and mightily they run. They develop into huge muddy streams and vigorously they

非文学翻译(口译)week10(DOC)

翻译讲评 Diesel engine operating features (paragraph 2) Now let us compare the diesel engine with the gasoline engine. Firstly, the explosive mixture of the gasoline engine is provided by a carburettor, but in the case of the diesel engine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which forces a "shot" of fuel into each cylinder in turn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 firing sequence. ?explosive mixture爆炸性混合物/(可)爆燃混合气 ?the supply = the supply of the explosive mixture ?to effect = to bring about; to cause sth to occur 使产生;使发生 ?… the supply is effected by… = …the mixture is supplied by… ?an injection or "jerk" pump = an

injection pump or “jerk” pump ?injection pump喷射泵/喷油泵 ?jerk pump 高压燃油喷射泵/ 脉动作用泵 译: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首先,汽油发动机的爆燃混合气是由化油器提供的,而柴油机的爆燃混合气则由喷油泵(即脉动作用泵)提供,由喷油泵按照正确的点火顺序将燃油依次“射”入各汽缸。 Secondly,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gasoline and diesel engines is that in the gasoline engine the source of the heat for igniting the charge, namely, an electric spark, is generated outside the engine, and is taken, as it were, into the waiting charge at the required instant. a.the source of the heat热源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_郑海凌

·翻译理论与技巧·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郑海凌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描述它的本质特征,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那么,文学翻译果真是艺术吗?如果它是艺术,为什么它没有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得到普遍的、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人们给它冠以艺术的美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求证这一命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翻译领域里,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人们有时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者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造成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本文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问题做初步探讨,同时求教于翻译界同行和前辈。 (一) 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单独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尽管大诗人谢灵运、李白都曾涉足翻译活动,刘禹锡也曾有诗句:“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从汉末佛经译者的文、质之争,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标举它的名目。也许先辈们要寻找一种能涵盖一切的翻译原则,忽略了翻译的对象。在中外翻译史里,混淆翻译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讨论翻译时往往不加分类,不区别待遇,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熔于一炉,甚至拿文学翻译的理论来对待一切文体。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最为贴切。严复却用来指导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在“尔雅”上大做文章,岂不画蛇添足!这种误会在当代也不鲜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强调翻译才能是天赋。他并没有把翻译分门别类。科技翻译机器人即将出世,哪里需要什么“天赋”。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却仍然把它和其它文体的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包容一切文体的翻译学。俄国的翻译家们似乎明智一些,很早就分成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森严壁垒地相互对峙,但他们往往各自强调一个极端,甚至把语言和文学隔离起来。当然,这些现象与当时当地的译学风气或文化传统分不开,不能妄加批评。各国翻译家的理论无疑得到他们本国人的认同,在本国文坛上独领风骚,我们列举这些无非是指出人们以往在研究方法上的疏漏或者个性。 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拉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有师法:“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 4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第十二章至第十九章【圣才出品】

第12章语篇的衔接 12.2识别原文的衔接关系 1.In1914,in U.S.v.Lexington Mill and Elevator Company,the Supreme Court issues its first ruling on food additives.It ruled that in order for bleached flour with nitrite residues to be banned from foods,the government must show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additive and the harm it allegedly caused in humans.The court also noted that the mere presence of such an ingredient was not sufficient to render the food illegal. 【译文】1914年,在美国诉莱克星顿面粉加工和电梯公司一案中,最高法院第一次就食品添加剂问题作出裁决。最高法院认为,如果要禁止作为食品使用的残留亚硝酸盐的漂白面粉,政府就必须证明亚硝酸盐这种化学添加剂和政府所指控的人身伤害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最高法院还认为,仅靠面粉中存在亚硝酸盐这一事实不足以认定该面粉非法。 【解析】原文中的共指链包括: court系列:the Supreme court-its-it-the court;汉语译为:最高法院—(省略)—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汉语使用了更多的重复。 food additives系列:food additives-nitrite residues-the chemical additive-it-such an ingredient;汉语译为: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这种化学添加剂—(省略)—亚硝酸盐;汉语中使用了更多的重复。 bleached flour系列:bleached flour-the food。汉语译为:漂白面粉一该面粉。原文用上义词food与bleached flour衔接,而汉语重复使用了“面粉”,表示上下文意思的关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