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三种:

1.沿街带状(线状)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综合考虑。在运输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沿街布置,以免影响交通干线的通行能力。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要尽量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当然如果属于交通量很小的居住区道路,也可沿道两侧布置。此外,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南北向道路往往带来沿街建筑朝向与街道面貌之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住宅的良好朝向,再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要求。公共建筑如果布置在道路交叉口,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不宜布置自身吸引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少的公共建筑,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作人流疏散用的小广场用地。沿街布置公建时,公建应后退红线以疏散人流,并应根据公建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多且时间集中的设施如饭店、影剧院等,要保证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场地及车辆停放的地方。采用这种沿街带状布置方式,优点是经营效益较显着,并利于组织街景,但要注意宜将车行道与人行道以绿带分隔,保证行人安全及减少污染,最好的方式是采用步行街形式。

2.成片集中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是在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建筑,应根据各类建筑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并应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组合以及室外休闲环境的设计,还应合理地组织好人流及货流。成片集中布置方式(可形成集购物、休闲、娱乐、游憩为一体的步行商业文化区。)不但方便了居民使用,且有利于获得综合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相比前一种布置方式尤其是住宅底层公建的方式占地面积要大些。

3.沿街与成片集中相结合。这种布置方式是沿街带状布置公建并在局部地段集中成片布置,它可以吸取前两种布置方式的特点。在进行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规划设计时,采用何种布置方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及用地的紧张程度等综合考虑。

感谢您的阅读!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

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此外还设一环形道路连通南北,以疏解纵横干道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与分割。如此,被两条城市干道分割的基地便组成了有机整体。广东中山翠享槟榔小区,则采用多轴线的平行和交叉布局,将绿化景观、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尤其使一个个亲切的院落小空间统合成整体,不求宏伟场景但求温馨和谐。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而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块状、带状的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的功能划分、较完善的游憩设施和容纳相应规模的出游人数的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的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的来说标准比较低。各类公共绿地的设置内容应符合表6-2的要求 。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休息、交往和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是居住区绿化的重点地带。 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和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公园内的设施比较丰富,有各年龄组休息、活动用地(图6-1)。 此类公园面积不宜过大,位置设计适中,服务半径500~1000m。该类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居民使用,常常规划在居住区中心地段,居民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达。可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利于提高使用效率,节约用地。公园有功能分区、景区划分,除了花草树木以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动场地和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 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 A.R B.C2 C.R2 D.R3 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 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 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 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 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 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 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 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南向、北向、东向、西向 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 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内、南向、东向、北向、西向 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 A.朝向 B.通风 C.采光 D.地形 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 A.平坡、台地、台阶 B.台地、台阶、混合 C.混合、平坡、台地 D.台阶、平坡、混合 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 A.3%、8% B.0.5%,8% C.0.3%,15% D.0.3%,8% 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 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中心式 集约式 围合式 规划布局 常见形态 牛块式 隐喻式 轴线式 1、“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流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体)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式居住区中心。 〃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构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2、“隐喻性”布局形态:〃将其一种食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为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上某种联想与领悟,增强环境的感染力。 〃注意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做到行、神、意的融合。 3、“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供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照环境条件可设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领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空间,日照、通风、视觉环境较好,可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 4、“轴线式”布局形态:〃空间轴线常为线性道路,绿地、水体等,有强烈的聚集性、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引导,轴线两侧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居住区城县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由均衡特色。 〃当轴线过长时,可转折,曲化等手法并结合建筑,水品、绿化处理丰富环境。 5、“先块式”布局形成:〃住宅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成民、块、组、团布置。 〃尽量采用按区域变化的方法,强调可识别性,在居间有绿地、水体、公共设施分隔,保证居住空间舒适性。 6、“集约式”:〃将住宅,公建紧凑布置,尽力开发地下空间,地下、上贯通,室内外参透,形成居住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布局空间。 〃省地,有利组织邻里交往。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7.什么是区位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本次课重点:1.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2.居住区规划结构 的基本形式;3.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本次课难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第一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概念 是指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公共 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三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又称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 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 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 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见下图。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有利于保 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有利于城市道 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的规模: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 服 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规模

为 10-35hm 。 2.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又称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这种组织方式一般不划分 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的小区形式。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见下图。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 人,用地规模为 1-9hm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 3. 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 团,见下图。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 2-3 个 居住组团组成。 三、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等级 依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居住区分成三个 等级结构: 1.二级结构 居住区二级结构由居住区——居住小区组成(以居 2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得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与道路绿地等。而居住区内得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得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得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与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与其她块状、带状得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得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得功能划分、较完善得游憩设施与容纳相应规模得出游人数得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得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得功能划分、一定得游憩活动设施与容纳相应得出游人数得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区公园得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0、4hm2。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得来说标准比较低。各类公共绿地得设置内容应符合表6-2得要求 。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得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得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就是居民公共使用得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得休息、交往与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得健康。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得设计水平与一定得艺术效果,就是居住区绿化得重点地带。 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与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得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得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得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得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得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与其她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得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得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