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案

2.

热化学方程式意义:

表明了物质变化情况

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书写注意事项

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标出的数值和符号

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整数

反应焓变的数值必须与化学计量系数相对应

在后必须要注明温度

【例2】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由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可知,B、C项是放热反应,属于选择范围。1gCH3OH完全燃烧放热22.68KJ热量,则2molCH3OH完全燃烧放热为22.68KJ ×32×2=1452KJ,故B项正确。

答案:B

点金之笔:放热时ΔH<0而吸热时ΔH>0,且ΔH要与化学计量系数相对应。

3.反应焓变的计算

由于焓(H)是状态函数,所以ΔH只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历程”无关。可见,只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确定了,反应的热效应也就确定了,反应是否有中间步骤或有无催化剂介入等均对反应热数值没有影响。1840年瑞士的化学家盖斯(Hess)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多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这叫做盖斯定律。可以看出,盖斯定律实际上是“内能和焓是状态函数”这一结论的进一步体现。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例3】实验中不能直接测出由石墨和氢气生成甲烷反应的ΔH,但可测出CH4燃烧反应的ΔH,根据盖斯定律求ΔH4

CH4(g)+2O2(g)=CO2(g)+2H2O(l) ΔH1=-890.3kJ·mol-1(1)

C(石墨)+O2(g)=CO2(g) ΔH2=-393·5kJ·mol-1 (2)

H2(g)+

2

1

O2(g)=H2O(l) ΔH3=-285.8kJ·mol-1 (3) C(石墨)+2H2(g)=CH4(g)ΔH4=?(4)

解析:利用盖斯定律可以设计如下过程:

可见ΔH 4=ΔH 2+2ΔH 3-ΔH 1=-393.5+2(-285.8)-(-890.3)=-74.8kJ ·mol -1

答案:ΔH 4=-74.8kJ ·mol -1

点金之笔:用设计途径来计算时,一目了然。

易错警示

易错点:不能正确把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ΔH 的正负,从而无法正确对ΔH 的大小进行比较。

【例4】已知(1)

(2)

(3) (4)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a

B. b>d>0

C. 2a =b<0

D. 2c =d>0

易错误区:ΔH 比较时只注重了数值的大小。

错解:由前两个反应可看出第二个反应的系数是第一个的2倍,同样第四个的系数是第三的2倍,则有2a =b>0 2c =d>0;生成液态水要比生成气态水放热多,故d>b 、 c>a 。 正确剖析: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均为放热反应,所以其均小于0,所以B 、D 项不正确;比较(1)和(3)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化学计量数相同,(1)生成气态水,(3)生成液态水,所以,A 项不正确;由盖斯定律比较(1)和(3)知的数值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故有。综上所述,C 项正确。

答案:C

【例5】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 水蒸气放热241.8kJ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 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kJ ,则反应 H 2(g)+2

1O 2(g)=H 2O(l)的△H = kJ ·mol -1。 错解:对于第二个反应的△H=241.8 kJ ·mol -1-2.444kJ ·mol -1=239.356kJ ·mol -1

正确剖析: 因为反应生成的是1mol 水,而1g 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kJ ,故第二

个反应的△H =241.8 kJ ·mol -1+18×2.444kJ ·mol -1=-285.8kJ ·mol -1

答案:H 2(g)+2

1O 2(g)=H 2O(g);△H =-241.8kJ ·mol -1 -285.8 。

重点讲述

1.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根据实验测出的数据求算: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它可以直接通过实验测得。具体做法是:先测得一定质量的反应物质反应前后的温度,然后应用公式直接计算求得。

(2)根据键能求得: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其中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新键的生成放出热量,则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键的关系为:ΔH =E 1(反应物键能总和)-E 2(生成物键能总和)。在不做其他功的情况下,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就是吸热反应;当前者小于后者时,为放热反应。

(3)根据能量的变化求算:放热反应的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导致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吸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需通过加热、光照等条件吸收能量,而使反应物本身的能量升高才

能转化为生成物。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

(4)根据盖斯定律求算

【例5】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 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 4O 6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

下化学键的键能(kJ ?mol -1): P —P :198, P —O :360; O ==O :498。

反应P 4(白磷)+ 3O 2(g )=P 4O 6(s )的反应热△H 为( )

A .-126 kJ ?mol -1

B .+1638 kJ ?mol

-1 C .-1638 kJ ?mol -1 D .+126 kJ ?mol -1

方法点击:化学反应过程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所以可以用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来计算反应热:反应热=新键的键能总数—旧键的键能总数,观察后可得,P 4中共有6个P —P 键,P 4O 6中有12个P —O 键,P 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 4+3O 2=P 4O 6+Q ,所以,旧键断裂时共吸收能量:6×198+3×498=2682(kJ ),新键形成时共放出能量:12×360=4320(kJ )。因此,1mol 白磷转化为P 4O 6放出:4320-2682=1638(kJ )。

答案:C

规律总结:化学键生成时放热,断裂时吸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主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

2.中和热的探讨: 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 2O ,这时的反应热就是

中和热。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 OH - =H 2O ,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

都有:H +(aq) + OH - (aq) = H 2O(l);△H =-57.3kJ ·mol -1 发生中和反应时,由

于所用的酸或碱都有强弱不同,又有一元、二元或多元之分,因而中和热各不相同。一元强酸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一元强酸跟一元强碱中和时,中和热为-57.3 kJ/mol 。而一元强酸跟一元弱碱或一元弱酸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因弱酸或弱碱电离时往往吸热而导致放出热量一般都低于57.3 kJ/mol ,。

【例6】已知H +(aq)+OH -

(aq)=H 2O(l) △ H =-57.3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用20gNa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 的热量。

(2)用28gK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_____kJ 的热量。 白磷 P 4O 6

(3)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此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4)如果将(1)中和反应中稀盐酸换成稀醋酸时,反应放出的热量(1)放出的热量(填大于、小于、等于)

方法点击:n(NaOH)=n(KOH)=0.5mol,则0.5molOH-中和反应生成0.5molH2O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mol×0.5mol=28.65KJ,而2molH2SO4反应时能生成4molH2O,故放热57.3kJ/mol ×4mol=229.2KJ,由于醋酸在反应过程中电离时需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少。

答案:(1)28.65 (2)28.65 (3)229.2KJ (4)小于

规律总结:该题主要考查了对中和热的计算及其理解。

3.中和热测定中的八个为什么

(1)测定酸碱中和热为什么要用稀溶液?

答:中和热是酸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什么要指明在稀溶液中呢?

因为如果在浓溶液中,即使是强酸或强碱,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子,因此也不能完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酸或碱的电离及离子的水化,电离要吸收热量,离子的水化要放出热量,不同浓度时这个热量就不同,所以中和热的值就不同,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了。

(2)为什么强酸强碱的中和热是相同的?

答: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完全电离,所以它们的反应就是H+与OH-结合成H2O 的反应,每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中和热)是相同的,均为 57.3 kJ/mol。

(3)为什么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的中和热小于 57.3 kJ/mol?

答: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着电离平衡。弱酸或弱碱参与中和反应的同时,伴随着电离,电离过程要吸收热量,此热量就要由H+与OH-结合成水分子放出的热量来抵偿,所以总的来说中和热小于 57.3 kJ/mol。

(4)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

答:按照课本中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往往所测结果偏低,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仪器保温性能差。课本中用大小烧杯间的碎纸片来隔热保温,其效果当然不好,免不了热量散失,所以结果偏低,这是主要原因;

(b)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因此也使结果偏低;

(c)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18 J/(g·℃),密度为1g/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所以也使结果偏低。

(5)为何说保温效果差是造成中和热测定值偏低的主要原因?

答:实验中温度升高得不多,所以烧杯、玻璃棒吸收的热量甚小,影响不大;而酸、碱溶液是稀溶液,实际密度对比热容与水相差甚微;所以此影响更微弱。因此说,结果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性能差,若能改进装置,比如用保温杯代替烧杯,使保温性能良好,就更能接近理论值。

(6)离子方程式H++OH-=H2O代表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中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将难电离或难溶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所以弱酸、弱碱参与中和反应时应以分子的形式保留。例如,醋酸和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应当写为:HA C+OH-=Ac-+H2O只有可溶性强酸强碱的离子方程式才可能如此表示。

(7)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

答:这是为了保证碱(或酸)能够完全被中和。H+与OH-相互接触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如果用等量的酸、碱,随着反应的进行, H+与OH-相互碰撞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可能有一部分 H+与OH-就不能反应,而在一种微粒过量的情况下,则大大增加了另一种微粒完全反应的机会。不能用过量的酸,因为碱中含有杂质碳酸钠,酸过量就会有酸与碳酸盐反应导致中和热测定不准.

(8)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

答:为了使反应充分.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使铁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而且铁丝传热快,使测量值偏低

高考分析

【例7】(2007全国II)已知:①1mol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g)=2HCl(g)B.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解析:A中无反应热△H,B项△H无正负号,D项△H的值错。

答案:C

【例8】(2007重庆理综)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根据能量守恒,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与新键生成时放出热量之和与该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相等。但应该注意1molH2O中有2molH-O键。

答案:C

【例9】(2007山东理综)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160 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放出的热量为 kJ。

解析:由题目中给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后再计算:

CH4(g) ~ N2(g) ~ △H=-867 kJ·mol-1 ~ 转移电子数

22.4L 867 kJ 8NA

4.48L Q N(e-)

解之得:Q=173.4 kJ N(e-)=1.6 NA

答案:1.6 NA173.4

【例10】(2006江苏,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H 1 C(s)+12

O 2(g)===CO(g);△H 2 ②S(s)+O 2(g)===SO 2(g);△H 3 S(g)+O 2(g)===SO 2(g);△H 4

③H 2(g)+12

O 2(g)===H 2O(l);△H 5 2H 2(g)+O 2(g)===2H 2O(l);△H 6 ④CaCO 3(s)===CaO(s)+CO 2(g);△H 7 CaO(s)+H 2O(l)===Ca(OH)2(s);△H 8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由所给热化学方程式及△H 的含意可以判断出:△H 1<△H 2、△H 3>△H 4、 △H 5>△H 6、△H 7>△H 8,故C 正确。

答案:C

【例11】(2006天津,13)已知反应:

① kPa 101时,)(2)()(22g CO g O s C =+;mol kJ H /221-=?

② 稀溶液中,)()()(2l O H aq OH aq H =+-

+;mol kJ H /3.57-=?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碳的燃烧热大于mol kJ /5.110

B. ①的反应热为mol kJ /221

C. 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mol kJ /3.57-

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mol 1水,放出kJ 3.57热量

解析:燃烧热是指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由反应①可知,

碳的燃烧热大于mol kJ /5.110,正确;①的反应热应为110.5kJ ·mol -1,B 不正确;中和热

是指在常温下稀强酸和稀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 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所以其中和热应为57.3KJ/mol ,C 错;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mol 水时,因为醋酸电离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kJ 3.57,D 错。

答案:A

【例12】(2005江苏,4)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H =-5518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H 2(g)

B CO(g)

C C 8H 18(l)

D CH 4(g)

解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相同质量(设均为1g )的H 2、CO 、C 8H 18、CH 4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分别为:127.9 kJ 、10.1 kJ 、48.4 kJ 、55.6 kJ ,通过比较可知应选B 。 答案:B

同步验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设为x)与生成物的总能量(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①x >y,化学反应为放热;②x<y,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C

2.已知:化学反应 2C(s)+O2(g)=2CO(g) 、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虽然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但放热的多少不清楚,故A错;由第二个反应可知B是正确的;由反应C(s)+O2(g)= CO2(g)是放热反应也可知道C是正确的;一定质量的炭完全燃烧生成CO2要比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热要多,故D也正确。

答案:A

3. 已知①2C(s)+O2(g)=2CO(g);ΔH1=-221.0 kJ·mol-1②2H2(g)+O2(g)=2H2O(g);ΔH2=-483.6 kJ·mol-1。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g)=CO(g)+H2(g);ΔH 为()

A.262.6 kJ·mol-1

B.-131.3 kJ·mol-1

C.-352.3 kJ·mol-1

D.131.3 kJ·mol-1

解析:将反应 (①-②)÷2得:C(s)+H2O(g)=CO(g)+H2(g),所以ΔH=(ΔH1-ΔH2)÷2=[-221.0 kJ·mol-1-(-483.6 kJ·mol-1)]÷2=131.3 kJ·mol-1。

答案:D

4. H(g)+H(g) = H2(g) ;△H=-43

5.7KJ/mol,这个式子说明的意义是( )

A.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分子的能量低

B.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生成1个氢分子,且放出435.7KJ的能量

C.1mol氢分子分解成2mol氢原子要吸收435.7KJ能量

D.2mol氢原子结合成1mol氢分子要吸收435.7KJ能量

解析:因为原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由△H的意义可知该式子表示的是2mol氢原子结合成1mol氢分子能放出435.7KJ能量,也相当于1mol氢分子分解成2mol氢原子要吸收435.7KJ能量,故选C项。

答案:C

5.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解析: 2Al+6HCl=2AlCl3+3H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且是吸热反应,故B错。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放热反应,故D错。

6.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 kJ·mol-1,当它氧化生成1g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A. 26.0kJ

B. 51.9kJ

C. 155.8kJ

D. 467.3kJ

解析:根据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6H12O6(g)+6O2(g)=6CO2(g)+6H2O(l) △H =-2804 kJ·mol-1可知:生成6mol×18 g·mol-1=108g水时放热2804kJ,则生成1g水时放热为26.0 kJ。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7.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解析: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即等物质的量的石墨和金刚石,由题给热化学方程式:

将(1)式和(2)式相减并整理得:

即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此时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A项正确。

答案:A

8.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2H2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解析】首先应明确题中所给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放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

答案:B

9.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kJ/mol

B 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kJ/mol

C 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kJ/mol

D 2C2H2(g)+5O2(g)=4CO2(g)+2H2O(l);ΔH=bkJ/mol

解析:由燃烧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放出热量bkJ,则燃1mol 乙炔放出的热量是2bkJ,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答案:C

10.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 OH—(aq) == H2O(l);△H = —57.3kj·mol—1。1L 0.5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H1、△H2、△H3的关系正确的是

A. △H1>△H2>△H3

B. △H1<△H3<△H2

C. △H2>△H1>△H3

D. △H1>△H3>△H2

解析: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的△H为一恒值,把它作为参照标准,弱酸(醋酸)电离要吸热,而浓硫酸稀释放出热量;另外,△H比较要注意它的正与负,而反应热的比较没有正与负。

答案:D

拓展提高

11.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 Q l的是()

A.2H2(g)+O2(g)=2H2O(g);△H=-Q1

2H2(g)+O2(g)=2H2O(1);△H=-Q2

B.S(g)+O2(g)=SO2(g);△H=-Q1

S(s)+O2(s)=SO2(g);△H=-Q2

C.C(s)+ 1/2O2(g)=CO(g);△H=-Q1

C(s)+O2(g)=CO2(s);△H=-Q2

D.H2(g)+Cl2(g)=2HCl(g);△H=-Q1

1/2H2(g)+1/2Cl2(g)=HCl(g);△H=-Q2

解析:首先分析同一物质不同聚集状态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其次分析不同聚集状态在反应物中和在生成物中对反应热的影响,最后得出比较结论。A中因H2O(g)→H2O(”放热,故Q2>Q l;B中S(S)→S(g)吸热,而且S在燃烧时必须由固态变为气态才能燃料,故Q2< Q1;C中是1molC不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而CO气体还需要可以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因而Q2>Q1;D中在聚集状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可燃物H2的量与燃烧热的值成正比,因此Q2=1/2Q1

答案:AC。

12.今有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 1/2O2(g)= H2O(g); △H = a kJ/mol

H2(g) + 1/2O2(g)= H2O(l); △H = b kJ/mol

2H2(g) + O2(g) =H2O(l); △H = c kJ/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b和c均为正值

C. a= b

D. 2b = c

解析: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应为负值,故A、B错;根据物质的集聚状态不同,△H也不同,则a和b不等,C错;的;第二和第三两个反应中,反应相同,反应热与物质的计量数成正比可判断2b = c,D正确。

答案:D

13.在一定的条件下,当64g SO2气体被氧化成SO3气体时,共放出热量98.3KJ。已知SO2在此条件下转化率为80%,据此,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SO2(g)+1/2O2(g)SO3(g);△H = - 98.3KJ·mol-1

B、2SO2(g)+O2(g)SO3(l);△H = - 196.6KJ·mol-1

C、SO2(g)+1/2O2(g)SO3(g);△H = - 78.64KJ·mol-1

D、2SO2(g)+ O2(g)SO3(g);△H = + 196.6KJ·mol-1

解析:注意是1mol二氧化硫气体氧化成三氧化硫气体;可逆反应中的△H 指的是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与可逆符号、转化率无关。

答案:A

1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 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2CH4(g)+4O2(g)=2CO2(g)+4H2O(l);△H=+890kJ·mol-1

B.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C.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D. 1/2 CH4(g)+O2(g)=1/2 CO2(g)+H2O(l);△H=-890kJ·mol-1

解析:0.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即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890kJ热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选择题的选择答题过程,先看热量值是否是890kJ,然后观察方程式是否配平,之后根据放热反应中△H为“-”排除A、B 两项,D项中的热量值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不对应相符,所以C项正确。另外,题干叙述中没有说H2O的状态,但四个选项中的水都标注为液态“l”,这就要求在选择正确选项时,不仅要依据题干的描述进行选择,还要注意选项中的情况,进行选择作答。也说明:“完全燃烧”时生成的应为液态水。

答案:C

15.已知①

求的

解析:①-②得:

答案:△H3=-110.5 kJ·mol-1

16.如右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时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解析:镁片与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使得石灰水温度升高,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从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答案: (1)①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②镁片逐渐溶解;③烧杯中析出晶体.

(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

(3)Mg+2H+=Mg2++H2↑ (4)小于

17.室温下将40g已磨成粉末的Ba(OH)2·8H2O和20g NH4Cl置于250mL锥形瓶

中,迅速搅拌将固体药品混合均匀,20s后用带有内装NO2气体的试管和玻璃管的

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如图,再在玻璃管口悬挂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回

答:

⑴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化是:;用化学用语进行相

关解释:

和。

⑵试管中气体颜色变化是;用文字和化学用语解释。

解析:粉末状的Ba(OH)2·8H2O和20g NH4Cl置于250mL锥形瓶中,迅速搅拌将固体药品混合均匀会发生反应Ba(OH)2·8H2O +2NH4Cl=BaCl2+2NH3↑+10H2O,该反应生成氨气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试管内温度降低,平衡2NO2(红棕色)N2O4(无色)△H<0 正向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答案:(1)变蓝 Ba(OH)2·8H2O +2NH4Cl=BaCl2+2NH3↑+10H2O NH3+H2O NH3·H2O NH4++ OH-

(2)红棕色变淡或几乎变成无色 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降低,使2NO2(红棕色)N2O4(无色)(放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18.(1)已知:N2(g)+2O2(g)=2NO2(g);△H=+67.7kJ/mol 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 发射卫星用肼(即N2H4)的气体为原料,以NO2为氧化剂,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试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设在(1)问答案中反应热为△H1,如果是生成液体水,对应的反应热为△H2(保持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变),则△H2的绝对值比△H1的绝对值_________(填“大”、“小”、“相等”);

(3)如果发射卫星用肼(即N2H4)为原料,以N2O4为氧化剂,等物质的量的肼在N2O4

“相等”)。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在NO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填“大”、

“小”、解析:(1)将第二反应减去第一个反应可得热化学方程式2N2H4(g)+ 2NO2(g)=3N2(g)+ 4H2O(g);△H=-1135.7kJ/mol (2)如果生成的是液态水,则要比生成气态水放热多,故△H2的绝对值比△H1的绝对值大(3)反应过程中N2O4转变成NO2时要吸收一部分热量,故在NO2中燃烧放热多。

答案: (1)2N2H4(g)+ 2NO2(g)=3N2(g)+ 4H2O(g);△H=-1135.7kJ/mol (2)大(3)小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完整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反应热,但有些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得,那么如何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回顾】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讲解】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不能省去。 【思考】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H =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将达到平衡状态, 1 mol N2(g)和3 mol H2(g)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g),因而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38kJ。 【思考】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C(s)+1/2O2(g)==CO(g) ΔH1=? 【学生回答】不能测量,因为C燃烧很难使其完全生成CO而没有CO2. 【过渡】既然不能测量,那应如何才能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热呢? 【学生回答】通过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一、盖斯定律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高中化学 焓变反应热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课标解读 1.由能量转化的原因分析吸热和放热反应。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3.由化学键理论分析能量转化的原因。 ●教学地位 本课时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 量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 摇冰饮料摇热饮料 “迪尔摇”系列摇冷摇热饮料是由北京世纪通投资集团下属的全资 子公司北京迪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独家专利产品。产品只需轻轻一摇就会在瞬间变冰或变热,操作简单快捷。这种摇冷、摇热

饮料是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有某种物质,摇动混合后产生热效应引起的。 同学们,你估计摇冰、摇热饮料罐的夹层中各装了哪些物质? 【提示】摇冰饮料:硝酸铵和水 摇热饮料:生石灰和水。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内容,并完成【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的教材地位分析。?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反应热与自身能量、化学键的关系及计算”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 ?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比较,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建议教师除【例2】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可采用【教师备课资源】中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4两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页的讲解研析,对【探究1】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P3页讲解研析,对“吸热和放热反应”进行总结。?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教案3.docx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基本训练; (3)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4)通过阅读“拓展视野” “资料在线” “方法导引” “追根寻源”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及英应用。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用品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讨论:C(s)+l/2O2(g)=CO(g) AHi=? 上述反应在氧气供应充足时,可燃烧生成CCh,氧气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生成部分C02,因此该反应的2\比无法直接测得。参考P8图思考如何间接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探究结果】 ?C(s)4-l/2O2(g)=CO(g) AHi=? ②CO(g)+1 /2O2(g)=CO2(g) AH2=-283.0kJ/mol ③C(s)+O2(g)=CO2(g) AH3=-393.5kJ/mol ①+②=③,贝1JAH1+AH2=AH3

所以,AH1=AH3?AH2,AHi=-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讲述】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儿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①某人从山下A到达山顶B,无论是翻山越岭攀登而上,还是坐缆车直奔山顶,其所处的 海拔都高了300g即山的高度与A、B点的海拔有关,而与由A点到达B点的途径无关。 ②这里的A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始态,B相当于反应体系的终态,山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③如图理解 海技400 m 海拔100 m 反应焙变的计算方法:由盖斯定律可知,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儿个化学方程式相加 减而得到,则该化学反应的焰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焰变的代数和。因此可利用已知化学反应 的热效应,通过代数的加减来求得某一反应的热效应。但运算时必须注意,欲消去的物质的种 类、状态均应该相同。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 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 应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 AH =-2983.2 kJ/mol P(s、红磷)+ +5O2(g)=P4O10(s) AH 二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8山东卷)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 是丙烯(C3H6)O (1)丙烷脱氢可得丙烯。已知: C3H8(g)一一CH4(g)+HC=CH(g)+H2(g) AH i =+156.6kJ/mol CH3CH=CH2(g)一-CH4(g)+HC=CH(g) AH2=+32.4kJ/mol 则相同条件下,以下反应C3HMg)=CH3CH = CH2(g)+H2(g)的AH尸__________ K J/molo 【答案】+124.2

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案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班级:姓名:学案编号:4005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编写:武志良学习任务:1.理解盖斯定律含义及其在科研中的意义 2.学会简单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内容: 1.复习回顾 ①反应热可分为多种,如_________ ,_________ ,溶解热等,101kPa时,_______纯物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________;(所谓稳定氧化物,C对应的必须是CO2,H对应的必须是H2O)强碱和强酸的稀溶液中和生成_______H2O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_______。 ②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或KJ,不添加正负号;而对于反应热包括热烧热、中和热等,则用符号△H表示,单位是 _______,必须添加正负号,其中正号表示_______,负号表示_______。2.盖斯定律 (1)定义: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_____________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表达式: △H1、△H2、△H3三种之间的关系如何?

(3)用途: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通过实验测定有困难,可以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出来。例: ①提出问题:如何得到C(s) + 1/2O 2(g) ═ CO(g)的反应热? ②分析问题 C(s) + O 2(g) ═ CO 2(g) △H 1= kJ/mol (1) CO(g) + 1/2O 2(g) ═ CO 2(g) △H 2= kJ/mol (2) ③解决问题 C(s) + 1/2O 2(g) ═ CO(g) △H 3 = ∵△H 2+ △H 3 = △H 1 ∴△H 3 = △H 1 - △H 2 = kJ/mol - kJ/mol) = kJ/mol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四: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课标要求 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课标解读 1.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 2.掌握盖斯定律在反应热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地位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 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这是本章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新课导入建议 瑞士化学家盖斯 “异曲同工”是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热化学奠基人盖斯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该规律被命名为“盖斯定律”。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11~1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盖斯定律”,并完成【思考交流1】。 (2)看教材P13页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反应热的计算”,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的教材地位分析。?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1、2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反应热的计算”,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建议教师除【例2】外,再变换一下 ?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13页讲解研析,对“探究2”进行总结。?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9: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已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Word版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反应热,但有些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得,那么如何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回顾】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讲解】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不能省去。 【思考】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将达到平衡状态, 1 mol N2(g)和3 mol H2(g)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g),因而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38kJ。 【思考】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C(s)+1/2O2(g)==CO(g) ΔH1=?

【学生回答】不能测量,因为C燃烧很难使其完全生成CO而没有CO2. 【过渡】既然不能测量,那应如何才能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热呢? 【学生回答】通过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一、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讲解】因为有些化学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产物产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他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思考】应如何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呢? 【讲解】2.盖斯定律直观化 △H=△H1+△H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经典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最新考纲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4.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5.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6.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1.反应热(焓变) (1)概念: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ΔH。 单位:kJ·mol-1或kJ/mol。 (2)表示方法 吸热反应:ΔH>0;放热反应:ΔH<0。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 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3.理解反应历程与反应热的关系 图示

意义a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b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c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热。 ΔH 图1:ΔH=(a-b) kJ·mol-1=-c kJ·mol-1,表示放热反应图2:ΔH=(a-b) kJ·mol-1=c kJ·mol-1,表示吸热反应 4.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如: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表示: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3)书写要求 ①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25 ℃、101 kPa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②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态(s)、液态(l)、水溶液(aq)、气态(g)。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可以写成分数。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⑤由于ΔH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4)活化能越大,表明反应断裂旧化学键需要克服的能量越高(√) (5)吸热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6)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解析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7)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1)已知: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若向一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填“>”“<”或“=”)92.4 kJ,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可能完全反应,因而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 (2)若体积不变,向密闭容器中再充入2 mol NH3,则该反应的焓变ΔH=。 答案-92.4 kJ·mol-1 题组一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原因的分析 1.化学反应①A B和②B C的能量反应过程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概念 3.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教与学方案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反应热: (1)概念:。(2)符号:(3)单位:。 (4)辨析:一般情况下,物质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物质越不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就是反应,此时的ΔH 0;反之,则为反应,此时的ΔH 0。因此:ΔH= 物的总能量- 物的总能量;又知一种物质的键能之和越大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低。则:ΔH= 物的键能总和- 物的键能总和。 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2)含义:。 (3)书写规则:①、②、 ③、④。 (4)注意点: ①注明在什么温度和压强下进行,若不注明,则代表;②化学计量数代表,因而可为分数; ③必须在每种物质化学式后的括号内标明; ④在热化学方程式后,注明反应的热效应,即,在热化学方程式和热效应之间用号隔开。 3.燃烧热: (1)概念:。 (2)注意点:①燃烧条件、②可燃物的量、③完全燃烧的含义、④燃烧产物的状态和化合价。 4.中和热: (1)概念:。(2)注意点: ①反应条件、②生成水的量、 ③为何强调强酸强碱和稀溶液、 ④如何测定中和热。 5. 盖斯定律: (1)概念:。 6.自我练习:(1)已知标准状况下,1升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 kJ的热量,请写出硫化氢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1g铁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使10毫升的水的温度升高Δt℃,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 kJ/(g?℃),试写出铁粉燃烧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 式:。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例题解析】 [例1] (1)已知:2H2(g) + O2(g) = 2H2O(g) ;ΔH=- Q1kJ/mol 2H2(g) + O2(g) = 2H2O(l) ;ΔH=- Q2kJ/mol。则Q1与Q2相对大小为__________。 (2)已知:2H2O(g) = 2H2(g) + O2(g) ;ΔH=+Q3kJ/mol,则Q3与Q1或Q2关系为___ __。 (3)已知:Q1= 484,Q2= 572,则蒸发2mol水所需能量为__________。 解题思路: 。 易错点: 。 [例2] 已知:(1)C(s) + O2(g) = CO2(g) ;ΔH=-394 kJ/mol。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初步介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再认识。本节以能量变化的一部分——热效应为主线索,首先定义了反应热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定量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对反应热有个初步概念,并学会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学完之后是学生不但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而且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即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也了解几种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本节内容均为化学原理,学习起来比枯燥难懂。另外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这个定量实验与以往所做的物质定性实验有所不同。学生要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验误差和操作正确与否。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较少,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伐的方法,层层推进,并结合实验探究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可通过铝热反应、氯化铵与消石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此时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再介绍反应热的测量仪器——量热计,大体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等,此时可比较热容和比热的概念的区别,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同时体会反应热的求算公式。探究活动后,再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针对“如何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操作中的注意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定量实验的特点及其与定性实验的区别。也是本节课应重点说明的地方。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认识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功能: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选修4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再学习。因此本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奠定必要的基础。 能量是本章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能源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节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总之,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用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 2·8H 2 O晶体、NH 4 Cl 晶体、烧杯(3)、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六、教学设计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