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裕颐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王裕颐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王裕颐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王裕颐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经方妙用治心衰(精彩推荐)

经方妙用治心衰(精彩推荐) 摘要像心衰这类疾病,凶险急重,死亡率很高。患者常常首选西医救治,其结果疗效不如人意。不少中医师也认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无用武之地,但实际上中医药治疗此类疑难疾病,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冯女,46岁。2015年2月13日诊。头晕、头痛15年,胸闷气喘、心悸无力等2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患者15年不明原因地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多年来服药不规范,血压控制不理想,常在160/100MHG上下波动。近2年来,患者出现胸闷痛、心悸气喘、下肢肿胀等不适,每在活动后加重。经郑州市某医院心内科检查,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心功能Ⅲ级)。曾多次住院应用抗凝、活血化瘀及强心利尿等剂,病情仍时有波动。经其他患者介绍,前来就诊。证见:面色灰暗,胸闷气喘,难以平卧,心悸汗出,纳差呕恶,畏寒少尿,四肢逆冷,双下肢中度水肿,口唇紫绀,舌暗苔白,脉沉细涩。诊断为心水、喘证、心悸,证为心肾阳虚,心脉痹阻证。治以温补心肾,化瘀利水;方用真武汤、四逆汤及苓桂术甘汤三方合方加减:附子30g(先煎),干姜30g,白术15g,茯苓20g,桂枝20g,白芍15g,党参15g,五味子15g,炙甘草15g,益母草60g,生姜15g,大枣15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西药降压、强心和利

尿等药服用。2月20日二诊:胸闷气喘好转,已能平卧,纳食改善,汗出已止,水肿减为轻度水肿。嘱继续按前方服药。2月28日三诊:水肿消失,其它症状皆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可适量活动。予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配合降压、强心和利尿等西药服用,以巩固疗效。1年后回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可适当活动。按: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之一,是指真脏损伤、心体受损、心脏功能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属于中医学“心水”、“心痹”、“喘证”等疾病范畴。《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也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著名论点。水不自行,赖阳气以动。“心水”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病位在心,其病本在肾,涉及脾肺等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心肾阳虚,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道失常,水失所主,不循常道,溢于皮下,发为水肿。由此可见,心水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心阳不振为本,积水停饮为标。据其病机,治当以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为主,方选真武汤合四逆汤温补脾肾、回阳利水,配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利水渗湿。合方后成为治疗心衰的应对之方。伴有瘀血证者,酌加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伴有痰浊证者,酌加

吴新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衰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初探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月第22卷第1期JETCM.Jan.2013,Vol.22,No.1 ·专家经验· 吴新欲主任医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孟和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名中医”,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对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的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诊学习,获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学术思想 1.1精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吴师认为,正确理解中医古籍的理论核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环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其中身重而少气、喘咳不得卧、身重肢肿等症状,都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十分一致。许多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调理心肾阴阳的作用,使心肾得交,从而对慢性心衰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外,仲景所述“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均与心衰有一定的关系。吴师强调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学习中医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到师古而不拘经,博采众家之长,扬长避短,决不能墨守成规,通过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方能有所心得,有所创新。 1.2辨证辨病结合、熟练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吴师认为“同病异治”是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情采取治疗的必然法则,“异病同治”则是中医学宝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治疗疾病当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如在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阶段可表现出咳嗽、心悸、喘证、水肿等不同的病症,治疗上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症处方用药,谋求疗效。临床上若只注重辨证,不强调整体的调节,治疗就会缺乏针对性。对于许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无症状的阶段,如心衰无症状期,可因无证可辨而延误治疗;反之,只侧重于辨病,强调疾病病理改变,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忽视疾病的动态变化及整体状态的调节,对于疾病的治疗,就会变得机械,劳而无功。 1.3辨证崇脏腑、治疗重脾胃吴师推崇脏腑论治,尤其重视顾护脾胃。他认为在生理上脾胃与心关系密切,脾胃的健运、通调是遏制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生理基础,脾胃功能受损失调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无论养生或治病处处当顾及脾胃之气。吴师不仅强调治疗脾胃本身的病变,同时治疗肺、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的病变,认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纳化水谷,使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得养,生机旺盛,才能抗拒病邪。在临床用药中,吴师强调“补而勿滞”、“泻而勿损”、“攻补适宜”,避免苦寒败胃、甘药滞中和辛散耗气等伤及脾胃,处处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虚损之证,投以补药引起脘胀纳呆者,每加健运中州之品砂仁、陈皮、木香等,以利中焦之气机。 1.4关注心身相关、把握心病从肝论治慢性心衰病程多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忧郁等情绪,而情志刺激对其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治疗上应强调关注“心身相关”,重视心病从肝论治,采用解疑诱导、移情更性、七情调治等配合中医药治法,将心理行为治疗和躯体治疗相结合,心身并治。吴师认为情志致病,伤及肝脏尤为突出,而肝病又可延及其它脏腑,变生痰浊、湿聚、郁火、食滞、血瘀等,临证当以疏肝理气大法,配以相应的化痰、利湿、清火、通滞、活血化瘀等治法,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饮、四逆散、逍遥散、温胆汤等方加减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临证经验 吴师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中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本病是在心气阳虚的基础上继而产生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且水饮瘀血一旦产生,再伤阳气致阳气更虚,甚至出现气阴、阴阳两虚。 吴新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衰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初探 魏慧渊王一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24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1-0059-02 【关键词】慢性心衰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心力神吴新欲 59··

最新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在《2012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定义急性心力衰竭(AHF)指心衰症状和体征突然发作或者恶化,需要紧急医疗处置和住院治疗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既往有HF的患者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突然加重,长有明显的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HF-REF者中止利尿剂治疗或容量超负荷、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发生HF-REF。11月24日,在基层委员会全国巡讲(太原站)会议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张建教授介绍了急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一、AHF突发情况 ESC指南规定的六种临床情况 1、慢性心衰恶化或失代偿 2、肺水肿 3、高血压心力衰竭 4、心源性休克 5、孤立性右心衰 6、ACS and HF,各组间的重叠 二、AHF的基本评估和监测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治疗目标: ①纠正缺O2 ②维持BP和组织灌注 ③降低PCWP→减轻肺水肿 ④增加SV→改善动脉供血 治疗原则:

利尿、扩血管、强心、防治心律失常 抗心律衰竭新药 BNP药理作用

新的正性肌力药-左西孟坦 LIDO研究(Lancet,2002):用于严重AHF/DCHF,故改善血液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DOB,6月死亡率降低(p<0.01) RUSSLAN研究(EHJ,2002):用于AMI后AHF,比较安慰剂第14天/半年死亡率下降(p<0.01) 围术期低心排(Int Anes Res J,2007):用于CABG术前EF<30%者,比米力农维持CO更好 改善右心Sys/Dyd功能(Int J Click,2008):用于AHF又有右心衰者,组织多普勒/SPAP测量,改善右心功能 目前,心衰的标准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和β 受体阻滞 剂。然而,为了更有效地治疗心衰、逆转心脏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型药 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近几年,已有若干新药相继问世,并进行了众多大 规模的临床试验,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在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 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ESC 2012 心衰指南)中,有些新型抗心衰药物得到指南推荐,应用于临床、有些则正在积累更多 证据、有些药物经临床证实,未获指南推荐。 李新立教授简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 究生导师。担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奖 励评审专家,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委员兼 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 联盟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循环杂 志、中华高血压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等社会任职。 1、已获指南推荐治疗药物 血管扩张剂(奈西立肽) 晚近两项研究(VMAC和PROACTION)表明,应用奈西立肽可有效改善临 床和血液动力学,推荐应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治疗。国内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也 提示,该药较之硝酸甘油静脉制剂,能够更显著地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缓解患者呼吸困难。ESC2012 心衰指南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奈西立肽。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中国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1]。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2,3]。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4]。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

心衰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机械支持策略 作者: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顽固性心力衰竭或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经适当病因治疗和常规抗 心衰处理(如吸氧、限盐、利尿、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等)后,心衰症状和体征仍然持续存在或进行性恶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预后凶险,属于心脏重症的范畴,其发生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存在多支病变、既往心衰病史、高龄等因素密切相关。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或左主干病变)患者如未能在发病后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 IRA)常可导致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要进行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 (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 GDMT),但一般收效不大,而机械支持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要使用的机械支持手段如下: 1 IABP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的基本原理:主动脉内气囊在舒张早期主动脉瓣关闭后瞬间立即充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在等容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前瞬间快速排空气囊,降低心脏后负荷、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室壁张力,减少心脏做功及心肌氧耗,增加心输出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目前较为广泛,2013年ACCF/AHA发布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

IABP作为暂时性循环支持(IIa类推荐,B类证据),但是IABP对患者远期预后的作用仍值得商榷。IABP-SHOCKII研究认为应用IABP不会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血运重建后30天的死亡率,然而,尚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肯定或否定IABP的应用价值。目前心脏重症监护室对于尚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Killip III~IV级)短期内行床旁IABP支持以改善心功能,提高冠脉灌注压,改善微循环,或是在IABP支持下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应注意IABP的主要并发症:出血,动脉夹层,球囊位置不佳引起的上肢缺血(少见)或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部分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等。注意穿刺的熟练程度,及时行床旁胸片以及血常规检查。目前IABP支持应用时间尚无明确规定,通常在病情(如血压水平、尿量等)好转后及早撤出,以3~5天为宜。 2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主要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通常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不能满足SpO2<90%或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后应用。2012年ESC发布的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应用机械通气改善急性心衰患者氧合及肺水肿(IIa类推荐,B级证据),大部分患者需要无创机械通气即可,小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及有创机械通气。最新一项大规模RCT研究认为无创机械通气与传统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及阿片类药物)相比较,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气管插管率上无明显获益,但可改善患者肺水肿及呼吸窘迫的症状。目前机械通气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

《金匮》木防己汤研究概述

2014级研究生金匮作业 说到中医临床基础的这三门课,大约可以追溯到在芜湖读专科的日子。09年的我误打误撞学了中医,本以为自个的那点古文功底学起中医来肯定是驾轻就熟。但这种预期在上完中基、中诊之后便立马便没了踪迹,那段时期,脑子里多半是些入错行的念头。好在这种念头在下半年上中药课的时候发生了逆转。或许因为自己是属于那种脑子不是太灵光的人类,所以一直对生克制化、性味归经之类的析方、释药理论很不待见。也许是道行尚浅,自然是难窥这些“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了。 所以我的入手功夫,多半就是被这些生动形象的草药所启发的。当然,药识得多了,自然就要涉及如何组方,而“生克制化”这种“至理”,又远非本人的脑力所及,在遍寻无门之际,偶然发现了胡希恕门人整理出来的病位类方解,其间的见解或许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这种类方、析方的思路无疑令当时的我备受鼓舞,而这也是我当年初识仲景医学的始末。 后来书读的多了,也就知道原来胡氏的见解大都来源于汤本氏,而日本古方派亦与有清一代,朴学大昌的风潮有莫大的渊源。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庆幸入门之初即受到汤本氏实证伤寒的洗礼,毕竟没有在隐庵一众的死胡同里折耗过多的气力。不过现下的我,如果站在一种相对理性的立场去评述旧识,多半会也为当初固执的学术见解莞尔失笑。 当时的我在“六经钤百病”口号下,对晋唐以降的诸家创方,多务以仲景方拆解、贬斥,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温病诸老的揶揄。而真正深究“叶吴之学”则是12年的事了(附一条当年写的医论“阴病之营卫-凉血与清气-得叶氏而大彰;阳病之营卫-填精与益火,叶氏虽有”在络在奇”之辨,惜其语嫣不详,余今补之。向存门户陋见,深诋天士,年来殊觉叶氏奇伟,其道不废!”)。 所以临床基础的几门课,因为是选修,又是串讲,而我本身对伤寒、温病又都有自个的浅见,因而听课的时候大都着重听些老师们的治验,并不深究条文。当然,不同的老师风格各异,受益亦是匪浅的。但如果能够针对研究生教学放宽思路,不拘泥于简单、零碎的条文辨解,多以宏观发散思维,融晋唐、两宋、金元、嘉万等历代方证与一炉,破除伤寒、温病的门户之见,纳温病方证以补伤寒之未备,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凸显广博实证的精神,那么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浅见勿喷!) 《金匮》木防己汤研究概述 摘要:运用现代医理对木防己汤的组方构造及作用机制做出初步阐述,并通过临床对比研究的样本统计和医家治验来佐证本方对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6, 5(1), 19-2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e10174898.html,/journal/tcm https://www.doczj.com/doc/ce10174898.html,/10.12677/tcm.2016.51004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on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Xuemei Xu, Jingyi Ta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Received: Jan. 28th, 2016; accepted: Feb. 19th, 2016; published: Feb. 22n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e1017489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is a clinical heart failure symptom with a syndrome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5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CM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HFpEF from the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 Treatment of TCM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徐雪梅,唐靖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上海 收稿日期:2016年1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22日 摘要 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 一、概述 (一)定义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急性左心衰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 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从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原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急性右 心衰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 急性心衰已成为年龄>65 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 %~20 %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1] 。 (三)病因及诱因 新发心衰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坏死和/ 或损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和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功能障碍、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严重心律失常等)[2] 。此外,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1 %)是引起新发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压引起的心衰中有74.5 %为新发心衰[3] 。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常有一个或多个诱因,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是促使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诱因 (45.9 %),其次为劳累过度或应激反应(指情绪激动、饱食及外伤等原因)(26.0 %)及心肌缺血(23.1 %),有25.9 %的患 者存在2 种或2 种以上心衰诱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感染(83.2 %)而诱发心、病理生理机制[4] 1 .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 衰[3]。

2.血流动力学障碍 (1 )心排出量下降。 (2 )左心室舒张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升高。 (3 )右心室充盈压升高。 3.神经内分泌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过度兴奋。 4 .心肾综合征 三、诊断、病情评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有及时识别急性心衰患者并转诊上级医院的能力,并在转诊过程中给予初始无创监测评估(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及持续心电监测)和基本治疗、生命支持。以突发呼吸困难为主诉就诊患者需要考虑到急性心衰可能,急性心衰危及生命,应尽量缩短确立诊断及开始初步治疗的时间,并尽早联系上级医院转诊。 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了解既往心血管病基础病史,检查包括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心率、心律、心音、双肺呼吸音、啰音、是否水肿、肢体末端温度等体征情况,初步进行包括指氧监测、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B 型利钠肽(BNP)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 -proBNP )为急性心衰诊断或排除诊断的敏感检查指标,如疑诊心衰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详]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 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 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这些诱因使心功能原来尚可代偿的患者骤发心衰,或者使已有心衰的患者病情加重。 3.症状及体征: (1)早期表现:原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或运动耐力明显减低以及心率增加15~20次/分,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最早期征兆。继续发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觉需用枕头抬高头部等;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闻及舒早期或中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尤其肺底部有湿罗音,还可有干湿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听诊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3)心原性休克:主要表现为:①持续低血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且持续30分钟以上。②组织低灌注状态,可有:皮肤湿冷、苍白和紫绀,出现紫色条纹;心动过速>110次/分;尿量显著减少(<20ml/h),甚至无尿;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如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③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 ≥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2 L/min.m2)。④低氧血症和代性酸中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概述 (一)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急性左心衰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从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原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急性右心衰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 急性心衰已成为年龄>65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20%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1]。 (三)病因及诱因 新发心衰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坏死和/或损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和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功能障碍、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严重心律失常等)[2]。此外,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1%)是引起新发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压引起的心衰中有74.5%为新发心衰[3]。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常有一个或多个诱因,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是促使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诱因(45.9%),其次为劳累过度或应激反应(指情绪激动、饱食及外伤等原因)(26.0%)及心肌缺血(23.1%),有25.9%的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心衰诱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感染(83.2%)而诱发心衰[3]。

二、病理生理机制[4] 1.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 2.血流动力学障碍 (1)心排出量下降。 (2)左心室舒张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 (3)右心室充盈压升高。 3.神经内分泌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兴奋。 4.心肾综合征 三、诊断、病情评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有及时识别急性心衰患者并转诊上级医院的能力,并在转诊过程中给予初始无创监测评估(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及持续心电监测)和基本治疗、生命支持。以突发呼吸困难为主诉就诊患者需要考虑到急性心衰可能,急性心衰危及生命,应尽量缩短确立诊断及开始初步治疗的时间,并尽早联系上级医院转诊。 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了解既往心血管病基础病史,检查包括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心率、心律、心音、双肺呼吸音、啰音、是否水肿、肢体末端温度等体征情况,初步进行包括指氧监测、心电图、胸片等检查,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为急性心衰诊断或排除诊断的敏感检查指标,如疑诊心衰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2014心衰诊治指南与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新指南)己颁布,全文近5千字,内容丰富,反映了该领域的新进展,适合我国临床医师应用。本文就新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包括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这两种慢性心衰在新指南中分别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称,即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EF)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保存性心力衰竭(HFPEF)。 一、药物治疗的现代理念 治疗心衰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强心、利尿和扩血管,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近20年研究已证实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源于神经内分泌尤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长期持续性过度激活,导致心肌重构,后者反过来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恶性循环。心肌重构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发生心衰,并最终进展至终末期心衰阶段。因此,现代心衰治疗着重于应用阻断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近期又有一个新的理念浮现出来,即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降低心率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SHIFT试验,2010年),由此单纯降低心率的药物也开始进入心衰处理方案。 二、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治疗药物 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治疗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改善症状但可以长期维持使用的药物(利尿剂和地高辛),以及能够改善预后的药物。后者主要有RAAS阻滞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

剂(ARB),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为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这两类均为神经内分泌阻断剂。此外,还有伊伐布雷定为窦房结起搏电流(If)抑制剂,其虽然列为改善预后的药物,但还有争议,临床试验证据还不够充分。 三、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的步骤和路径 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分五步进行:1.伴液体滞留患者先应用利尿剂; 2.继以ACEI或β受体阻滞剂; 3.尽快使两药联用,形成“黄金搭档”; 4.无禁忌证患者可再加用醛固酮拮抗剂; 5.形成“金三角”。如果这3种药已达循证剂量,患者仍有症状或效果不够满意,且窦性心律,静息心率>70次/分,LVEF<35%,可再加用伊伐布雷定(图1)。 四、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最新慢性心衰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最新慢性心衰指南解读 最新《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戴闺柱 2008-1-7 浏览: 2041 近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疗方面,心力衰竭(心衰) 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改变了我们对心衰的一些传统认识,需要我们对心衰诊治原则进行相应的改变。 为此,我国心衰领域的学者们参考了大量文献和研究以及国外的相关指南,经过多次探讨和不懈努力,对《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并即将在本月底隆重推出。 新指南中,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其治疗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刊特邀我国著名的心衰专家戴闺柱教授就此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即将出台的最新版《中国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在心衰药物治疗部分再次将受体阻滞剂列为 I/A 类用药,强调了其在心衰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纽约心脏协会(NYHA) II~III 级、病情稳定以及阶段 B、无症状性心衰或 NYHAI级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均必须应用受体阻滞剂,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 NYHA IV 级心衰患者需待病情稳定(4 天内未静脉用药、已 1 / 7

无液体潴留并体重恒定)后,在严密监护下由专科医师指导应用。 ● 应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基础上加用受体阻滞剂。 应用低或中等剂量 ACEI 时即可及早加用受体阻滞剂,既易于使临床状况稳定,又能早期发挥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药的协同作用。 慢性心衰(CHF)是一种以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激活神经内分泌,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 充盈功能低下。 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交感-肾上腺素系统,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可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减少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常规用药。 一、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独具优势以往我们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治疗。 而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临床试验表明: 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长期治疗(3 个月时)后则能改善心功能, LVEF 增加;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