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识记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 识记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3、 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4、

能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位置(半球、经纬度)

重难点

熟练运用经纬网能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位置和方向。

复习过程

一、 自主复习(要求:依据复习提纲,独立阅读课文 1 — 8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标画知识点,并 将其与疑难点整理在预习作业本上。

1、 读图1.1回答地球的形状。

2、 读图1.2标出描述地球大小数据。

3、 读图1.7回答经纬线的概念、特点(从形状、长度、知识方向三方面) 。

4、 读图1.10—1.11回答经纬度的分界、排列规律。

5、 读图1.12—1.13回答东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及判断方法。

6、 识记重要的经纬线。

二、 自主复习检测(要求:独立完成)

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

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 —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 千

米,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 __________ 千米。

3、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吗? _________________

10、总结经纬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

概念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标度范围

零度线的确定

度数的变化规律

划分半球的界限

11、读下图回答

(1)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把各点填在图上)

A ( 30° S, 30° W

B ( 30° N, 30° E )

C ( 30° S, 60° W

(2)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A 点在

B 点的 _____________ 向。

C 点在B 点的 ________ 向。

三、小组合作讨论

(一) 交流自主复习检测答案,标画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之 交流。

(二) 组内讨论

1、有人说:赤道长度约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两倍。这种说法可信吗?

不规则球体。

2、读图1.2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

4、在地球的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到两极缩为 _______ 。赤道以北称 ________ 以南称

,纬线指示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

5、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限为 ,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为

2、 如果某人从地表的一点出发一直向北走,他能回到出发点吗

3、 位于东半球的地区一定属于东经度吗?

6、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

7、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 _

线长度都 _______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 __转动,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 ____________ 并垂直于 _______ 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

转动。

方向,各条经

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用E 表示),以西为 _________ (用W 表示)。

8、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 。经度之和为

球分成 _______ 的两个半球。180°E 和180°W 是一条经线吗? _______________

经线以东为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

9、国际上习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界限。

四、系统总结形状 _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J P表面积

I大小气最大周长I平均半径?卩既念

厂纬线Y

纬线和纬度V 「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划分:赤道(00纬线)经线和纬线<I纬度Y

厂扌殊纬线:00、900、300、600等

「概念

I经线和经度J经线^

齐L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广-一

划分:本初子午线(00经线)

经度千

I特殊经线:0°、180°、20W 1600E 等五、课堂达标

(一)基础练习

1?在浩瀚的海洋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

地转动,它就是()A、地球B、月球C、太阳D、彗星

2?徐志摩的诗歌《想飞》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洋,从海洋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一一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表达了诗人想认识地球全貌的迫切心情,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认识了的地球形状,下列有关地球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圆形

B、天圆地方

C、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D、球体

3?最长的纬线圈是()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北极圈

4?本初子午线是指()A、赤道B、0o经线C、180。经线D、20oW经线

5?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B、东经160°同西经20°组成的经线圈

C、180。经线

D、0。同180°组成的经线圈

6、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

A _____ 、 _______ ;

B ______ 、________ ;

C _______ 、_______ ;

D ______ 、 ________ ;

(2)比经度看下列各点位于哪个半球? A _______ ; B _______ ;C ______ ; D _________ ;

(3)从纬度看下列各点位于哪个半球? A 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 ;

(二)提高练习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oN未必位于北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高、低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低纬方向的是往北的方向

B、北半球高纬方向指的是往北的方向

C、南半球低纬方向指的是往南的方向

D、南半球高纬方向指的是往北的方向

3、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家住大连的丁

丁一天接到在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

电话。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

侧是西半球。”丁丁听糊涂了,“这到底是哪儿?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丁丁的爸爸电话中所说的地方存在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探究练习

1、如果从你所在的地方出发向正北走1000千米,然后向正西走1000千米,再向正南走1000

千米,最后再向正东走1000千米,能否回到原来的位置?为什么?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B、C、D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__ , B 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B、D点所在的半球(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

A 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 , D __

地球和地球仪

? C F

1

D

B、150 o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I

A-

(1)、写出A、

A

(T in*

10"

o*

1AO6180°

I

1、A

2、D

3、C

4、B

5、B

6、( 1) A10°N10°E B10°S10° W C170°W70°N

D20°N150°E ( 2) A 、东半球 B 、东半球

C 、西半球

D 、东半球

(3)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二) 提高练习

1、D

2、B

3、存在,因为赤道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经

20度经线的东

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所以该点的位置是纬度

0度,西经20度。

(三) 探究练习

1、不能,因为经线长度相等,纬线长度不等。

(1) 、A20

S 180°, B400N 1030E , C500N 1000E , D700

N 135°W 。

(2) 、A 南半球、西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D 北半球、西半球。

11、 (1)略

(2)西南 西南

小组合作讨论

(1) 可信 (2) 不能

(3) 不一定

自主复习检测

参考答案

课堂达标

(一) 基础练习

1、 两极部位略扁

2、 5、1亿

6371 4 万

21

3、 相等

4、

纬线 东西

缩短

-一占

八、、

北纬

南纬

5、 30度纬线

60度纬线

6、

逆时针 顺时针

7、

南北两极 纬线 南北

相等

本初子午线

& 经线圈 180

相等

9、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东经 西经

10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及答案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 共18分)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3.甲、乙两地同在30°N纬线上,甲地的经度是20°E,乙地的经度是20°W,则甲地在乙地() A.正南 B.正北C.正东 D.正西 4.下列地点中,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B C D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80° D.南极点 6、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A.赤道 B.地球公转轴

C.极点 D.经线和纬线 8.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方向是 A. 正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正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9、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 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0、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12、甲地位于98°E,31°N;乙地位于88°W,28°S。甲地在乙地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14、给朋友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10小时。据此回答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向高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16.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哪些?(1)(2), . (3)(4)(5)。 3.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千米。 4. 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是多少?约万千米。 5. 地球的表面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6. 什么是地轴?地球的。 7. 什么是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 在南极怎样定方向?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9. 什么是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10.在北极怎样定方向?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11. 纬线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周的。 (2)纬线有什么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3)纬度是怎样划分的?把最长的纬线(赤道)定为°。赤道以北划分为°,越往北数值越,称,用“”表示。赤道以南划分为°,越往南数值越,称南纬,用“”表示。 【结论:向南数值增加的是纬(S)。向北数值增加的是纬(N)。】 (4)纬度数值与纬线长短有什么关系?数值越大,纬线越。数值越小,纬线越。 (5)低、中、高纬度地区是怎样划分的? 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 (6)南北极点的纬度各是多少?南极为。北极为。 (7)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以°纬线(赤道)为界,把地球划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赤道以北为半球。 (8)南纬、北纬与南北半球是怎样的关系?南纬度(S)全部位于半 球。北纬度(N)全部位于半球。 练习1:在图1中填写纬线数值、低中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 练习2:图2中,A、B、C、D四点,属于南纬(S)的是,属于北纬(N)的是。位于低纬度的是 ,位于中纬度的是,位于高纬度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北半球的是。所在纬线最长的是,所在纬线最短的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

1.1.1: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地球的大小 3、通过自作的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用它来表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轴和极点的含义 二、重点与难点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通过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理解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三、预习 1、用一个词来概括地球的形状,这个词是_______ 2、你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4万km,我们的操场跑道的长度是400m,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我们跑道周长的______倍?如果我们沿跑道走一圈的时间是5分钟,那么我们以相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需要________(长时间,不考虑地表的差异) 4、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km2,我校操场的面积约为7000m2,地球的表面相当于我们多少个操场的大小? 5、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地轴吗? 6、怎么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它们有什么特殊性? 四、活动:制作小小地球仪,并用你所制作的小小地球仪:(过程要求见书本P5页) 1、演示地球的自转 2、指出地轴与两极 五、反馈练习 1、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B、大陆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世界发展不均衡 2.关于地球仪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4、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 ___,穿过地球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六、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七、作业:填充图册P2页,1、2题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 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

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 共18分)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3.甲、乙两地同在30°N纬线上,甲地的经度是20°E,乙地的经度是20°W,则甲地在乙地() A.正南 B.正北C.正东 D.正西 4.下列地点中,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B C D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80°D.南极点 6、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A.赤道B.地球公转轴 C.极点D.经线和纬线

8.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方向是 A. 正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正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9、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 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0、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12、甲地位于98°E,31°N;乙地位于88°W,28°S。甲地在乙地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14、给朋友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10小时。据此回答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向高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D.时刻相同 16.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17.下列节日中,恩施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