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骨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骨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骨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20~60岁多发,以45岁最为常见,发病率女性为男性的2~3倍;大部分起病缓慢,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

关节表现: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部改变(间质性变、结节样变、胸膜炎),心包炎,胃肠道不适(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便,多为抗风湿药所致),贫血、干燥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RF(+)、急性期ESR升高,补体升高

X线片:以手指和腕关节的X线片最有价值。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男性青年,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骶髂关节炎具典型的X线改变。RF(—),HLA-B27(+)。

2骨性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关节痛不如类风湿性

关节炎明显,以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为主。血沉增快多不明显,血清RF(—)。

3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关节病变较类风湿的关节炎症为轻且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则多低下。

4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其关节炎的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ASO(+)。

治疗

1一般性治疗:适当休息,急性期关节制动、恢复期关节功能锻炼等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灭痛、炎痛喜康等)

(2)慢作用抗风湿药

甲氨蝶呤7.5~15mg/次,每周一次,口服或肌注

雷公藤多甙片20mg/次,口服,Tid

金合剂:硫代苹果酸金钠, 每周肌注1次,由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每次50mg, 待有效后注射时间可延长; 金诺芬3mg, Po, Bid 柳氮磺吡啶2g/日,分3~4次口服,由小剂量开始

其它有青霉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

(3)生物制剂:γ干扰素、抗TNFa抗体、抗T淋巴细胞及其受体的单抗

(4)中药风湿仙丹系列、顽痹康胶囊等内服、风湿康擦剂外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只有在其它疗法无效后才用,不良反应多

3电针治疗、穴位埋线、理疗等

4痛点阻滞治疗

5对有关节畸形或粘连者可用小针刀治疗

6药浴,每日一次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起起病缓慢面隐匿,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男性患病率至少是妇性的5倍,且男性症状往往重于女性;早期症状往往是腰痛,位于骶髂关节处或臀部,逐渐加重并影响腰部活动。最终脊柱出现驼背、颈强等畸形。另约半数患者因下肢周围关节炎为首症而求治。尤其是年青患者,表现为髋、膝、踝大关节非对称性肿痛,反复发作和缓解,往往遗有活动障碍。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1966年纽约标准:

1腰部前弯、后仰、侧弯的三向活动受限;

2腰背或腰椎痛;

3胸廓扩张度<2.5cm;

4骶髂关节炎的X线分级:0级为正常;1级为可疑;2级为微小病变;3级为中度,即关节面出现侵蚀、硬化、关节狭窄或增宽;4级为重度,即关节强直。

凡具有X线3~4级的双侧骶髂关节炎并伴有上述任一症状者可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或有3~4级的单侧骶髂关节炎或2级的双侧骶髂关节炎伴有第1或同时有第2和第3条症状者即可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无临床症状的双侧骶髂关节炎者则为可能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见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2弥漫性原因不明骨骼增生症:脊柱强直出现在老年人,病变以胸椎段为主,不出现骶髂关节炎。

3 Reiter综合征:可出现脊柱区疼痛,查HLB-A27可能为阳性,起病均较急,仅有不足半数患者会出现骶髂关节炎,且不对称性发病,大多数出现周围关节炎症,可伴有皮肤或指甲病变或尿道炎等;

4银屑病性关节炎:可出现脊柱区疼痛,骶髂关节炎为不对称性发病,查HLB-A27可能为阳性,大多数出现周围关节炎症和皮肤银屑病性皮损;

5 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发病较慢,伴有胃肠道炎性症状,多数是周围关节发病,少数出现骶骼关节炎的患者为对称性发病。

治疗

1一般治疗: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尤其是脊柱及髋的屈曲活动。睡硬板床,用低枕,避免脊柱负重、过久弯腰和创伤。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

(2)慢作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10mg口服,每周1次;柳氮磺吡啶2g/日,分3次口服;此外也可口服雷公藤片

(3)中药风湿仙丹系列、顽痹康胶囊等

3针灸治疗:取华佗夹脊穴电针治疗或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

4小针刀治疗

5 理疗:超短波、微波、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敷、TDP等

风湿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诊断

1症状:四肢膝、肘、肩、踝、腕等大关节游走性疼痛,急性期可有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慢性者表现为关节酸痛、凉痛或困痛等,在天气变冷或阴雨天时症状加重。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2体征:一般无关节变形。

3 X线片:无骨质病变或有轻度骨质增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

4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但一般不超过80mm/h。查ASO(+),RF(—)。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见相关诊疗常规;

2骨性关节炎:见相关诊疗常规;

3狼疮性关节炎:本病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多低下,ASO(—)。

治疗

1药物抗风湿治疗:口服Aspirine,0.3g,Tid;青霉素800万单位静滴;风湿仙丹胶囊口服;中药风湿康擦剂外擦;中药外敷等2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疗程;理疗(中药离子导入、微波、超短波)

3对于有明显压痛点的患者可行痛点封闭或小针刀治疗。

干燥综合征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多有乏力,甚至发热。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瘙痒,关节痛。

近半数并发肾损害,肺功能检查显示下降,17%有干咳,消化系统可出现萎缩性胃炎、小肠吸收不良、胰腺分泌功能低下、肝肿大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癫痫、偏瘫、偏盲、脊髓炎、脑神经炎及周围神经炎。

血象1/4~1/5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有淋巴细胞增生。

诊断:1992年SS国际诊断标准:

1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2眼干持续3月以上;

3 Schivmer试验阳性,滤纸浸湿长度:正常15mm/5min,<5mm/5min肯定不正常。或角膜染色试验阳性;滴孟加拉红、裂隙灯检查角膜,一侧>着色点为不正常。

4唇活检示≥1灶性淋巴细胞浸润4mm2,凡有≥50淋巴细胞聚集为一灶。

5唾液流量减低,未经刺激、唾液流量<0.05ml/min为减低。或腮腺造影异常。或唾液腺闪烁显像异常。

6抗SS-A或抗SS-B抗体阳性。

在除外淋巴瘤、HIV感染、结核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后,符合其中至少4条者即可诊断SS。

治疗

1对症治疗:口干可适当饮水或用人工唾液,注意口腔卫生;眼

干可用人工眼泪滴眼;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口眼干燥无效,但并发内脏损害和淋巴细胞增生症时可使用;

2对于关节疼痛者,采用电针、痛点阻滞、理疗等治疗

3中药养阴清热解毒治疗:风湿仙丹2号丸

4药浴

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多在40岁以后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出现在负重关节如膝、髋等,关节痛与活动有关,休息后痛缓解;在关节静止久后再活动时局部出现短暂僵硬感,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消失,病情严重者即使在休息时都有关节痛和活动受限;受累关节往往伴有压痛、骨性肥大、骨性磨擦音、少数患者有畸形。

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出现,穿紧鞋和反复外伤是其病因,症状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第一足趾外翻。

诊断: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标准。

1手关节标准:有手关节痛或僵硬,伴以下四条中至少三条者:(1)双手第2、3指的远指和近指关节和第1腕掌关节,此10关节中有2个或更多的关节呈硬组织的肥大;

(2)有至少2个远指关节呈硬组织的肥大;

(3)掌指关节受累(肿胀)少于3个;

(4)上述10个关节中至少有1个出现畸形。

2膝关节标准:详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3髋关节标准:髋痛同时有以下三条中至少两条者:

(1)血沉<20mm/h;

(2)X线示股骨或股骨头有骨赘;

(3)X线示至少有关节腔狭窄;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 两者都累及指关节、膝关节等,然而类风湿以近指关节和掌指关节的病变为突出,且关节肿痛、滑膜炎症远较骨性关节炎明显,很少出现Heberden结节,且类风湿因子(+),血沉增快;

2银屑病性关节炎:亦易累及远指关节但X线表现与骨性关节炎不同,患者皮肤有银屑病皮疹;

3假性痛风:为焦磷酸钙晶体沉着于关节软骨、滑膜、包膜、韧带而引起局部关节(其中以膝受累多见)的肿痛,X线示关节软骨面有钙化线,关节液中可找到焦磷酸钙的结晶。后两者可与骨性关节炎鉴别。

4髋关节结核:略

5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略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是行走不便,伸屈不利,关节疼痛,下蹲困难,或因突然活动刺痛,并常伴有腿软现象。膝关节伸直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疼痛,并且在膝关节的伸屈过程中,往往发出捻发响声。严重者甚至可有肌肉萎缩,并可出现关节积液。

诊断: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标准

有膝痛及该膝X线示有骨赘,同时伴有下述任一条者:

(1)年龄>50岁者;

(2)受累膝僵硬<30分钟;

(3)有骨磨擦音;

治疗

1针灸、火罐、理疗等治疗

2痛点封闭、关节节腔内阻滞等治疗

3针刀治疗

4手法治疗

5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6托板固定治疗

7其它治疗:积液较多者可在无菌条件下抽积液,并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

8对用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转外科行关节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症状:1)下腰痛2)下肢放射性神经痛3)麻木感

体征:1)一般体征:如腰痛,跛行身体前倾等。2)脊柱偏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征之一。3)脊柱运动受限4)腰部压痛点5)坐骨神经痛6)直腿抬高试验7)屈颈试验8)伸拇试验9)下肢痛觉检查10)膝腱、跟腱反射11)大小便障碍及广泛的感觉运动影响12)股神经牵拉试验

辅助检查:1)X线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

诊断:

通常根据病史中腰痛规律,以及间歇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的阳性率、腰椎旁压痛点、伸坶肌明显减弱、下肢外侧痛觉减低、跟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等体征,通过X线拍片或CT、MRI可确诊。定位诊断有:1)腰3-4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

a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

b 小腿前内侧麻木

c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d 腰3椎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

e 膝关节伸展力减弱

f 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腰4-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腰5神经):

a 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

b 腿外侧或足背有麻木感

c 趾拇背屈力减弱

d 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

e 第4腰椎棘突旁明显压痛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骶1神经):

a 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或足部有疼痛

b 小腿足外侧包括外侧3趾麻木

c 足坶及趾跖屈力减弱

d 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

e 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f 第5腰椎棘突旁明显压痛

4)多脊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指2个或2个以上脊椎间隙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将临床体征综合考虑,同时应行CT或MRI摄

片确诊。

鉴别诊断:

1)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腰腿痛病史,但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尤其在行走时较重,休息时减轻,患者后伸受限。

2)马尾神经肿瘤:特征为进行性腰痛,夜间疼痛加重,起床活动后减轻。

3)脊椎滑脱: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

4)腰椎结核:腰痛呈持续性。多数无坐骨神经痛。午后有低热,夜间盗汗。

5)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多有明显压痛,“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6)腰椎增生性病变(包括韧带关节囊和骨质增生):各种体位均可有腰痛。

7)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多因下肢外展、外旋或内旋等动作粗暴所致,患者多无腰痛及脊椎偏斜体征,梨状肌局部明显压痛。

治疗:

1)腰部硬膜外阻滞疗法

2)骶管阻滞及置管点滴疗法及其他阻滞

3)镇痛镇静剂应用

4)胶原酶溶盘术

5)小针刀疗法

6)其他疗法: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等。

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腰痛有一定规律性,久坐、久站、久卧时腰痛加重,故病人喜动,

活动后腰部感觉舒迁、但活动过多后,腰部疼痛又加重。

诊断

1腰痛:初期多为钝痛,或为僵硬酸痛,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但活动稍久疼痛反而加重;

2中年以上发病,病程长,腰痛时轻时重,往往因天气变化、疲劳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3部分病人腰痛可牵扯至臀部及大腿后侧,并出现下肢麻木、感觉迟钝;

4检查见腰骶椎生理前突减小或消失,弯腰受限,可有局部压痛或无局限性压痛点,下肢后伸试验常呈阳性,有叩击痛,但叩击后又反觉舒适;

5 X线片显示:腰骶椎生理前屈弧度改变,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致密,椎体边缘可见唇样骨质增生或有骨刺形成,甚则形成骨桥。治疗

1 腰部功能锻炼、卧硬板床

2电动腰椎牵引、理疗(微波治疗、超短波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等)3神经阻滞治疗:腰部痛点阻滞、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等

4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或穴位埋线:取腰部夹脊穴、环跳、委中等;

5小针刀治疗:腰部压痛点、腰椎小关节囊、棘突、横突、髂嵴、梨状肌、臀中肌等部位

6 手法治疗

7银质针加灸行软组织松解治疗

8水针刀注药注氧加松解治疗

9药物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口服、活血壮骨丹口服

骨质疏松症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全身疼痛、不适、乏力等,其中以腰背部、颈肩部的疼痛和不适为主,尤其是腰背部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的较早期的症状,疼痛性质为钝痛,初始疼痛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在由安静状态到开始活动时发生疼痛,休息后疼痛可以减轻。随着疾病的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突然发生的较剧烈的腰背疼痛常是由于椎体发生了压缩性骨折,可伴有姿势异常,骨折部位常有压痛和叩击痛,运动时疼痛加重。身高降低、驼背是骨质疏松症病人继腰背疼之后出现的典型症状。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并发症。对部分患者,由于胸廓失去弹性和腰椎前凸妨碍心脏、肺和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活动,病人可出现气急、胸闷、呼吸困难、慢性咳嗽、腹胀、便秘等症状,其中尤以呼吸系统的影响为突出。此外,骨质疏松症病人还易发生牙齿松动、脱落、折断等。

诊断:

表1 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诊断骨密度(BMD):低于健康青年人标准差正常≤1SD

骨质减少>1~2.5SD

骨质疏松≥2.5SD

严重骨质疏松症≥2.5SD,伴脆性骨折

表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综合诊断评分法(日本)

诊断指数评分诊断指数评分

骨量减少3 绝经前女性-1

骨折脊椎骨一节 1 腰背疼痛 1

脊椎骨二节

以上2 血清钙、磷、ALP

正常 1

股骨颈部 3 一项异常0 桡骨 1 二项异常-1

综合评分判断:确定诊断:5分以上;基本诊断:4分以上;可疑诊断:3分以上;否定诊断:2分以下。

以上诊断标准要求有骨密度测量方能诊断,目前我院尚无此条件,故特参考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以X线片为依据制定以下诊断标准:

1腰背疼痛

2 X线片要求:符合下述2~5条中之一者

(1)照片质量:除跟骨仅照侧位片外,其他部位骨结构应照下位片。照片清晰、对比度、细致度较高,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

(2)脊柱骨密度估计,1度:纵向骨小梁明显;2度:纵向骨小梁变稀疏;3度:纵向骨小梁不明显或消失;腰椎双凹指数(第三腰椎)<80%~81%时应考虑为骨质疏松。

(3)股骨颈可以用辛格指数法:6度:第六区骨小梁密度减低;5度:第六、五区骨小梁密度减低;4度:第六、五、四区骨小梁密度减低;3度:第六、五、四、三区骨小梁密度减低;2度:第六、五、四、三、二区骨小梁密度减低;1度:所有六个区的骨小梁密度均降低。3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1度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4)跟骨Jhamaria分度法:3度定为可疑,3度以下为骨质疏松症。

(5)管状骨皮质指数法:四肢长骨、第二掌骨及锁骨等部位,指数<0.4为可疑,<0.35诊断为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

1先天性成骨不全:该病多见于儿童,有脊椎骨质疏松及椎骨扁平现象,且有蓝巩膜、耳聋、全身韧带松弛(手及腕部最多见),关节活

动幅度超过正常范围。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无上述症状,仅有骨质疏松表现。

2多发性骨髓瘤: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骨质疏松,其中颅骨、骨盆骨的疏松和破坏最明显,可以出现病理性骨折。病人全身疼痛的程度较老年性骨质疏松严重,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通过作骨髓穿刺和尿凝溶蛋白(本氏蛋白)试验可以确诊。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临床症状较轻外,尿凝溶蛋白试验(—)。

3脊柱转移性肿瘤:可以造成椎体骨骼的破坏,出现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转移性肿瘤病人常有恶性肿瘤病史及手术史,无明确病史者常出现脊柱的疼痛,活动后疼痛加剧,呈进行性加重。可有贫血、血沉快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等。

4骨软化症:发病年龄较轻,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但定位不明确,而且很少出现关节疼痛,有明显的骨髂变形呈畸形。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钙及血磷低,24小时尿钙低,碱性磷酸酶高,给予补钙治疗后症状可明显缓解。

5内分泌疾病:可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内分泌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早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作各项内分泌检查,可以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鉴别。

治疗

1饮食治疗:多食一些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要长期、合理地调节饮食并持之以恒;

2药物治疗

(1)服用钙剂: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钙尔奇

(2)补充维生素制剂:维生素D

(3)调节骨代谢药物:降钙素

(4)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

(5)其它药物:二磷酸盐、氟化物、依普拉封

(6)中药补肾壮骨活血治疗:活血壮骨丹口服,中药外敷,药浴等

(7)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取穴:肾俞、脾俞、肝俞、夹脊穴等

(8)物理治疗:超短波、微波、中药离子导入等

(9)体育锻炼

颈椎病诊疗常规

诊断:

1 颈型颈椎病

症状:项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活动时有弹响或钙化组织磨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患者头多向一侧偏歪,有反复落枕史。

体征:触诊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变硬或有变性组织钝厚感,项枕部各有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多有压痛及条索。

X线片: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椎退行性改变征象。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颈肩臂手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颈部活动受限,前臂及手无力。

体征:颈肩背部有明显压痛点,患侧颈肌紧张,后关节囊肿胀,椎旁压痛点最近的棘突多有偏歪,损伤部位的颈椎横突尖前压痛且向下肢该神经分布区放射,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疼痛、麻木。臂丛牵

拉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均(+)。

X线征:侧位片多有生理曲度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畸形。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后关节影重叠(全部椎体呈双影时无意义),椎体边缘及后关节骨刺生成。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变小,可辨清骨刺是钩椎关节还是在后关节。正位片可见椎体向一侧偏斜,多向健侧偏斜,有棘突位置偏歪,钩椎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

3 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有椎体束刺激和压迫征。轻者,上下肢无力、麻木、震颤、活动不便,手不能做精细活;重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甚则卧床不起。多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波浪式进行性加重。颈部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无颈部不适。既可发生在较高部位,也可发生在较低部位,即使发生截瘫,其感觉改变的平面也不规则。

体征:生理反射: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或者减弱;下肢的跟腱反射和膝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上肢比下肢出现的早。霍夫曼征、踝阵挛、髌阵挛、巴宾斯基征均(+)。屈颈或伸颈试验(+),即患者低头或伸颈片刻出现上肢或(和)下肢触电样麻木。

X线片:可风椎体后缘骨赘生成,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等。侧位片可见生理曲度变直,过屈、过伸等功能位片与正侧位片对比可发现有椎体梯形变。从侧位片测出颈椎椎管矢状径与颈椎椎体矢状径之比多小于0.75。

CT或MRI:对因骨刺和软组织所致的颈椎椎管狭窄对脊髓的压迫可清晰显示。

注意排除其他脊髓疾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

4 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引起的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视物昏花、耳鸣、猝倒等,而且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加重与颈部活动有密切关系。

体征:枢椎棘突及其周围、颈5~6棘间隙旁多有压痛,椎动脉点压痛。旋颈试验(+)。

X线片:开口位片可观察齿侧间隙是否左右对称,环枢椎间“八”字间隙是否宽窄不均,枢椎棘突是否有偏歪。正位片可显示钩椎关节左右是否对称,有没有骨赘生成;侧位片可发现椎体前后有骨赘,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后关节重影;斜位片可显示钩椎关节骨赘的大小、方向,后关节是否前突。

脑血流图:可见椎-基底动脉区(枕乳导联)缺血改变。

除外颅内占位病变。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单纯型较少见,多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同时发病。

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头痛、胸痛、手凉、手足发烧、胸背部烧灼感等,肢体症状多以酸胀、难受感为特点。

X线片:与上述其它型表现相似。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使症状大部分缓解或消失。

治疗

1 一般治疗:颈椎牵引(脊髓型除外)、理疗、围领或颈托固定

2手法治疗,脊髓型除外

3针灸治疗:电针、火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

4针刀治疗

5除脊髓型外的其它各型可用神经阻滞治疗:痛点封闭、椎旁神经

阻滞、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等

6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7药物治疗:神经营养药,活血化瘀药等,对有疼痛者口服消炎镇痛药治疗疼痛,对脊髓型给予糖皮质激素、脱水药治疗。

8对因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病症状可在保守治疗无效后选择胶原酶溶盘治疗。

9脊髓型及严重神经根型经上述治疗3月后无效,可转外科选择手术治疗。

肩周炎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本病为慢性发病,发病过程较长,大都无外伤史或轻微的外伤史,个别患可有肩部以外的上肢外伤史。一部分在数月或数年可自愈。初起症状为经常性肩部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间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手部放射,但无感觉障碍;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日渐加重,后常有肩峰突起,肩关节各向功能活动受限,以外展上举更为严重;重者肩部肌内痉挛,或有萎缩。

诊断

1患者多为50岁左右,尤以妇女多见;

2肩部疼痛,疼痛可向颈项及手部放射,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更甚;

3肩部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主动、被动上举、后伸、外展、外旋等均受限,尤其是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杠肩”现象,梳头动作不能完成;

4肩关节周围压痛,压痛点常在肩前、外、后侧;

5日久,关节僵硬、肩部肌肉萎缩,尤其以三角肌为明显;

6X线提示肩周软组织钙化性病灶、肿瘤、结核等要排除。

鉴别诊断

1风湿性肩关节炎:肩部酸痛或隐痛,疼痛多呈游走性,且在遇冷或劳累时加重,得暖与休息后减轻,疼痛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肩关节功能活动无明显障碍,ASO(+)。

2肩关节结核:局部呈弥漫性肿胀,疼痛剧烈,日久痛减,但肩部有凉感,畏冷,局部肿胀,肌肉萎缩;同时有脓肿形成,伴有盗汗、低热、颧红、形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增快,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

3冈上肌腱炎:肩痛(外侧),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处明显,肩关节外展60~120度范围内痛剧,小于60度或大于120度则痛减或不痛;

4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痛(前侧),压痛点在肱骨结节间沟部,并伴有轻微肿胀,屈肘时可使疼痛加剧,肩关节前屈、后伸活动明显障碍;

5肩峰下滑囊炎:肩痛位于肩峰下,常引向三角肌止端,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见三角肌前缘肿胀。

治疗:

1针灸治疗:电针、艾灸、温针灸、火罐、穴位注射等

2神经阻滞疗法:痛点封闭、关节囊内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等

3针刀治疗:小针刀或水针刀

4理疗:微波、超短波、离子导入等

5推拿治疗,关节松动术等

6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术

7功能锻炼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 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 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 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诊断标准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

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目录 1、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2、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3、糖尿病病人护理常规 4、冠心病病人护理常规 5、肺炎病人护理常规 6、肠炎病人护理常规 7、急性肺水肿病人护理常规 8、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9、支气管炎病人护理常规 10、抢救护理常规 1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12、急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 13、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伴随症状;评估病人的体液平衡状况、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2、监测体温。37.2℃以上者每日测试体温4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3、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或遵医嘱给予药物(如消炎痛拴、巴米尔、安痛定等)。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在体温单上记录。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出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5、病人的安全管理。高热者嘱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防止病人虚脱造成跌倒、摔伤等安全隐患。 6、营养支持。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病人多饮水。 7、基础护理。每日根据病情做口腔护理,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更换病号服,保持干燥;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5.用药护理服用降压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如血压下降过快,应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按医嘱逐渐减量,不得随意停药。某些降压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后应卧床2~3小时,必要时协助病人起床,待其坐起片刻,无异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和准备 1. 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 验光(双眼) 3. 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 眼科A/B 超检查 5. 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和A 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 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0.1ml 点术眼4/ 日 裂隙灯检查1/日 临时医嘱: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 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 如同时伴有眼底病和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 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的原因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 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 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 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 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 有继发眼内感染的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的感染,不仅 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 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的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 场摘除眼球。 9. 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 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 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 术中和术后发生麻醉和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X时X分在局麻下行X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0.1ml点X眼1次/10分钟X 6次术前1小时 (五)术后处理: 1. 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的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和晶体皮质 残留,虹膜有无后粘连,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偏斜,玻璃体是否混浊,眼底有无病变,眼压是否正常。 2?术后全身使用抗菌素3?5天,局部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3?4周。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外科常见疾病_护理常规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急性穿孔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应取平卧位。 (3)、留置胃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禁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如有休克,应按休克处理。(5)、严密观察病情,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部位、性质、有无加重。(6)进行术前备皮等工作。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手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回病房后立即接好各种引流管,如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3)术后继续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4)、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腹腔内渗液的引流。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5)术后如有发热,腹泻及上腹疼痛,应通报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腹腔脓肿,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二)、急性大出血 1、术前护理 (1)、严格执行饮食护理和管理。 (2)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3)、严密观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记录咯血与便血的量,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血等。 (5)、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血压略低于正常值为宜,避免因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 (6)、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有否继续出血。 (3)、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4)、术后48小时,肠蠕动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可拨除胃管,先饮少量水,如无腹胀、腹痛、术后72小时可进流质。 胃切除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一天过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 3、术前留置胃管,抽空胃液。如幽门梗阻者,应于手术前三天开始洗胃。 4、需行结肠或空肠代胃者,术前三天应开始准备肠道(包括进流质饮食、服用新霉素或红霉素、术前清洁灌肠等。) 5 需要继续剖胸手术者,术前应做口腔护理并辅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及咯血。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麻醉后及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一.常规处理 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 mmol/L; 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 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四.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 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α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 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 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 七.预防继发性癫痫 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 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 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八.营养脑细胞及促醒药物 1.早期给予脑复康8.0 qd,慎用尼可林。 2.脑水肿高峰期过后,可给予适当促醒药物:醒脑静30ml qd。九.老年或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者,可适当给予化痰药:沐舒坦/伊诺舒90~150mg qd.。 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常规处理 1.维持呼吸稳定,保证足够的氧供。 2.监测血流动力学

骨外科规培计划完整版

骨外科规培计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骨外科规培计划 一、入科教育 通过入科前教育对每位新入科医师进行培训学习,熟悉医疗环境,法规制度、临床诊疗常规及操作常规,提高工作质量,避免医疗差错。 科室规章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病历书写制度、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门急诊等基本规章制度,术前谈话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输血制度等。 医德、法规制度: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医德规范,医院行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执业医师法》等,树立良好的医德风范和法制观念。 住院病历、处方书写:按照我院病历要求,根据临床规范进行病历书写,使医师进入科室后能尽快按本院规范书写医疗文书。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讲解,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质 (二)培训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常见部位骨折;常见关节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运动系统慢性损伤;骨与关节感染;骨肿瘤 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常见骨折的手法复位、支具、石膏固定;常见部位的骨牵引;常见关节脱位的手术复位; (2)参加以下手术: 急诊外伤的清创、缝合手术;骨折的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脊柱或关节其他手术;四肢常见的骨及软组织肿瘤手术 书写住院病历不少于10份;书写大病历不少于4份 (3)参阅相关专业书籍及杂志: 《实用骨科学》《坎贝尔骨科手术学》《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 三,出科前轮转考核;由科考核小组(不少于5人)执行,包括以下内容: 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包括文书书写、管理病人、体格检查、技术操作、查房和病例讨论方面) 提交相关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1篇;工作表现和态度;临床能力理论考试(笔试),专业外语水平(面试)。

产科十种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产科一般护理 一、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产妇人院后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携产妇至床旁,说明呼叫器的使用方法。 2.介绍环境:包括浴室及卫生间的使用,医院的规章制度,取得产妇和家属的合作,通知医生。 3.填写病历:填写住院病历及护理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详细阅读门诊、急诊病历记录,询问病史,进行一般产科检查,制定护理计划。 4.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食物。 5.向家属说明产妇情况,取得家属合作。 6.嘱产妇若有破膜、见红、宫缩情况应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护士应说明破膜后的注意事项。 7.每周测体重2次(晨起,勿食,相同的衣服),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 8.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体温超过37.5℃者改为3次。必要时改试口表。 9.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监测胎心变化。 10.第二产程产妇进产房后,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 (1)产妇回休养室时,详细交待分娩情况及特殊治疗,了解新生儿一般情况。 (2)向产妇交待分娩后注意事项,如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多饮水,早下床活动等。 (3)产后24小时内的最初几个小时,护士应主动床旁巡视,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更换会阴垫。若出血多,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4)提供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能量。一般产后12小时内卧床休息,第1次下床活动床旁应有人帮助,逐步增加活动量。 (5)预防尿潴留:嘱产妇产后6小时内应排尿1次,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而出血。护士应主动提供便器或搀扶上厕所,若因膀胱过胀失去张力,不能自行排尿,试行诱导法:①温水冲洗外阴或尿道口使括约肌松弛;②便盆内盛热水熏蒸;③搀扶上厕所听流水声;④针灸:关元、气海、三阴交;⑤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协助排尿;⑥无效者,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尿管,长期开放,24小时后拔除。如导尿时尿量>1000ml,应用止血钳夹闭尿管20分钟后再开放,以后定期开放,可帮助膀胱恢复功能。 (6)预防产后便秘:12小时后应下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若产后2日仍未排便,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7)注意卫生,可擦浴,勤换内衣,保持皮肤干燥。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感冒。 (8)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血压1次。若体温超过37.5℃,应改为测3次/日,并及时报告医生。 11.生殖器官护理: (1)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排出的情况,排空膀胱了解宫底高度。观察恶露排出量、颜色、气味、性状等。必要时保留会阴垫,排出物有可疑情况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2)会阴护理:由于分娩扩张会阴有水肿,撕裂及侧切伤口,又紧靠肛门易 被污染,应经常清洁更换会阴垫,会阴冲洗,2次/日,至拆线,有肿胀者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2次/日,肛门痔疮肿物可给予20%鞣酸软膏涂患处或加50%硫酸镁冷敷。 (3)恢复盆底肌肉及其筋膜弹性,指导产妇适当坚持做产后保健操,避免产褥期过早劳动,预防阴道壁膨出,预防子宫脱垂。 12.母乳喂养指导: (1)按需喂养。 (2)正确含接姿势及体位。 (3)预防乳胀、乳头皲裂。 (4)母婴分离时如何保持泌乳。 13.计划生育指导。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急诊常见病诊疗指南

急救诊疗规莒南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2014年8月

目录 第一节心脏骤停 (1) 第二节心律失常 (10) 第三节急性心肌梗塞 (18) 第四节急性左心衰竭 (20) 第五节高血压急症 (22) 第六节休克 (24) 第七节呼吸衰竭 (29) 第八节上消化道出血 (33) 第九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37) 第十节糖尿病昏迷 (40) 第十一节脑血管意外 (46) 第十二节癫痫持续状态 (51) 第十三节急性中毒 (52) 第十四节电击伤 (61) 第十五节溺水 (62) 第十六节脑损伤 (64) 第十七节胸部损伤 (72) 第十八节腹腔脏器损伤 (81) 第十九节泌尿系损伤 (88) 第二十节烧(烫)伤 (96)

第一节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 心肺复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

骨科疾病诊断标准

骨科疾病诊断标准 骨科诊断标准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标准定义 晨僵:关节及关节附近的晨僵在达到最大的改善之前至少持续1小时。 三个或更多部内科医生发现至少有三个关节出现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关节炎:的骨过度生长)。14个可能受累的关节包括:左侧或右侧的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踝及跖趾关节。 手关节炎:腕、近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至少有一处肿胀。 对称性关节炎:同一关节双侧同时起病(双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发病即可,不再需要绝对对称) 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骨突起处、伸肌腱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血清类风湿因子:用任何一种方法证实血清含量异常,而这种方法在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要小于5% X线改变:在手和腕关节前后位X线片上发现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必须包括受累关节或关节周围骨侵蚀或明确的骨脱钙(单纯的骨关节炎改变不算)。 美国类风湿协会对患者的功能进行如下分级:Ⅰ级,可完成所有日常活动,没有障碍;Ⅱ级,虽然有一个或更多关节的不适与活动受限,但仍能完成正常活动;Ⅲ级,只能完成少数工作或自理的活动;Ⅳ级,基本上或完全残疾,卧床或靠轮椅生活,几乎或完全不能自理。

二、转子间骨折分型: 1、 , 转子骨折的分型。(源自: , 58:853,1949.) Ⅰ型:由大转子至小转子、沿转子间线所发生的骨折,复位简单且易于维持,结果通常满意。 Ⅱ型:粉碎性骨折,骨折主要沿转子间线走行,皮质骨上有多处骨折。由于骨折粉碎程度有轻有重,因此,复位较为困难。一种容易误诊的骨折形式是正位片上类似Ⅰ型骨折,表现为线性转子间骨折,但侧位X线片可发现冠状面上另有骨折。 Ⅲ型:骨折基本上位于转子下,至少有一骨折线位于骨干近端、经过小转子或其稍远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此类骨折通常更难复位,不论是在手术期还是在恢复期都引发更多的并发症。 Ⅳ型:骨折包括转子区和骨干近端,至少有两个平面出现骨折,其中一个常位于矢状面,常规前后位X片不易发现。由于股骨干呈螺旋形、斜形或蝶形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时,应行两个平面的固定。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重点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包皮环切术后的护理常规 1、术后及时排尿,避免因心理因素发生尿储留。 2、排尿时应注意避免尿液浸湿包扎切口的敷料,导致切口感染;如敷料潮湿及时更换。 3、术后保持心情稳定,30-40天内禁止同房(性行为),避免阴茎勃起,若有阴茎勃起的状况时,请用一只手护住伤口,另一只手用力捏痛龟头,让阴茎自然消退,以免伤口裂开。 4、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隔日换药一次;如切口有轻微疼痛,可口服止痛药物。 5、术后3~4日内,睡前也可服用镇静剂如安定2.5毫克,以防阴茎勃起,引起疼痛或出血。 6、一周内禁止饮酒和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术后最好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龟头摩擦衣物后阴茎勃起影响切口愈合。 8、如果出现切口肿痛或出血请及时回医院就诊。 9、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拆线。 前列腺炎的护理常规 1、避免感冒、受凉(司机久坐受凉):可引起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尿道内压增加、前列腺管收缩而妨碍前列腺液排泄;寒冷也可以导致尿道内压增加而引起逆流。 2、多喝水,多排尿:因为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较多的刺激。 3、多放松、不过劳、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加强身体锻炼,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每日睡前热水坐浴,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炎性分泌物排出 4、规律的性生活: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频、性交被迫中断等,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导致前列腺炎症的发生。 5、洗温水澡:洗温水澡可以舒解肌肉与前列腺的紧张,因此可以减缓症状。

6、避免久坐:久坐可直接压迫会阴部。如骑自行车、骑马、长途驾驶等等都可导致会阴部充血和前列腺充血,引起排尿困难及痔疮加重,尤其以长时间骑自行车最为常见。 7、按摩小腹。点压脐下气海、关元等穴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小便后稍加压力按摩,可促进膀胱排空。 8、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可加重排尿困难,故宜慎用或最好不用。 9、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酗酒、贪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蕴积于生殖器官而使其充血并引起性兴奋,引起前列腺充血水肿而导致前列腺的炎症。 附:前列腺炎的危害及影响 1、影响性功能:前列腺炎容易导致阳萎、早泄。由于疾病长期未能治愈,各种症状和不适在性交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对患者造成一种恶性刺激,渐渐对性表现出一种厌恶感,导致阳萎、早泄等现象。 2、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炎症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症状,如腰骶、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尿不尽、夜尿频多等,使患者烦躁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 3、影响生育可导致男性不育:长期的慢性炎症,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前列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可以导致男性不育。 4、传染配偶引起妇科炎症:前列腺炎可以传染给妻子,特别是一些特殊病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其炎症可以通过性交途径传染给妻子。如霉菌性前列腺炎、滴虫性前列腺炎、淋病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前列腺炎等。 5、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精神异常:由于前列腺发生炎症,内分泌失调,可引起神经衰弱,以致精神发生异常;亦可出现失眠多梦、乏力头晕、思维迟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 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 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将 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中施行

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 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常见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医疗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3) 2、支气管哮喘 (12)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精选.

第六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一、.环境护理: 1.病房环境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不同类型传染病要分开收治,并按疾病的传染特点作好消毒隔离 3.病房配置血压计,听诊器,严禁不同病房交换或混用,定期消毒 4.病房配置快速手消,每次护理操作前后和离开病房进行手消毒 5.患者分泌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按比例配制浸泡消毒后及时处理 6.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7.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要求,正确采集和送检标本 二、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症状消失后逐步恢复活动 三、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营养饮食 四、心理护理:开展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五、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病房环境,探视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专科护理】 加强巡视,密切病情变化,根据疾病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颜色皮疹黏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衰的临床表现 【高热护理】 1.卧床休息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鼓励多引水,出汗多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4.降温,向患者解释发热原因和降温的措施 【皮疹护理】 1.卧床休息 2.饮食,避免辛辣食物 3.观察皮疹性质数量部位的变化几伴随症状 4.皮肤护理,衣服宽松,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用温水擦浴,进碱性肥皂,修剪指甲,皮肤瘙痒避免抓挠,结痂让起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脱 【腹泻护理】 1.观察腹泻次数,量,,性状,评估脱水状况 2.注意血压,脉搏变化,记录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失横 3.卧床休息 4.肛周皮肤护理,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涂擦凡士林油膏 5.标本采集,选取脓血,黏液部分,及时送检. 【意识障碍护理】 1.病情观察,判断意识障碍程度,躁动者作好安全防范,昏迷者进行脑科观察瞳孔,角膜反射,匡 上压痛反应 2.床头抬高,15_30,头偏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有义齿者取下,出现舌后缀者用 舌钳拉出,并用防舌后缀的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4.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性鼻饲 5.预防并发症护理,加强翻身防压疮,保持口腔,会阴的清洁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骨科诊疗常规

创伤外科、骨科专业诊疗指南 目录 一、锁骨骨折.。。、、。、。。.。、.、.。。。。..、。。、。、。、.。.。、。。。 2 二、肱骨骨折。、.、、。。.、、、。。、、.。.。。、。。。、、、。、、。。、、。。。 4 三、尺桡骨骨折.。。。..、..、。...。。、.。。.。。、、、、.。、。、。、10 四、股骨颈骨折。。、、.。.、。.、、、、、。.。.、、、、、。.、。。....、13 五、股骨骨折。。、、..、。。.、.、、。..。、、。.、。、。。.。.、、、、。。16 六、胫腓骨干骨折、.。、、.、。.、、。。、、。。、..、、。、。、.。。。.、20 七、踝部骨折。、、。.、。。.、、、、、.、。、.。、.。、.、、。.。。。、.。、23 八、跟骨骨折、.。..。.、.、、.。、。、....。、、.。。。、。。。、、。.、25 九、肩关节脱位.。、。.、.、、。。..、、、...。、、...。...。。.、、28 十、髋关节脱位.、。、。、。.。。、。.、、、.、、、。。。。.。。、、、、.。。30 十一、颈椎病、。、.。.。、、、、、.。。。。、、。、。。、。。、.、。、、。. 32 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35 十三、骨性关节炎。。、。、.、。.。、。、、。.。、...、.。。。.、.。、. 39

十四、骨软骨瘤。。、、、。、、.、。、。、、。。。。。。...、。。、、.、。.、41 十五、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3 十六、小儿股骨干骨折。、..、、。.、..。、.。、。、。、。....。。、45 十七、小儿胫腓骨骨折。、..。。、。。、、、。。、。、.。、、.。..、.。47 一、锁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及时完成病史得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受伤得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得经过、 【检查】 1。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尤其注意就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得损伤、 3、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必要时行CT、MRI检查。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得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与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 1. 有明确得外伤史。 2。伤处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时局部隆起,伤侧肩及上臂拒动;局部压痛,有得可能触及到骨折端,可能触及骨擦感。由伤侧肩向锁骨方向纵向叩击痛阳性。 3、锁骨X线片可显示锁骨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锁骨固定带或横“8”字石膏固定4周。无移位或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周后拍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去除外固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