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_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_王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_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_王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_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_王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_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_王峰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6-06-19;修回日期:2006-08-14.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重点科研项目“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4+5-长6沉积体系研究”(编号:SYPJ 05-092)资助.作者简介:王峰(1977-),男,陕西汉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沉积学研究.E -mail :w angfeng 3521@https://www.doczj.com/doc/cd16461628.html, .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

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

王 峰1

,田景春1

,张锦泉1

,李树同

2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依据砂岩组分特征、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砂体展布方向和岩相古地理格局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变质岩及酸性岩浆岩为该油组的主要母岩类型,东北、西北为两大主要物源方向并呈此消彼长的翘翘板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物源控制区的储层物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证明物源的分布范围、组合特征是影响该区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而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马家山-姬塬、安边-杨井、新安边-铁边城等3个不规则的区域内。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优质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6)06-0783-06

0 引言

姬塬-胡尖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横跨天环坳陷和陕北斜坡(图1)。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内陆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经历了一套完整的湖进—湖退过程。该组自下而上被划分为5个岩性段(T 3y 1-T 3y 5),10个油层组(长1-长10)。其中,长10至长7油组为湖盆扩张期,长6至长3油组为湖盆萎缩期。在沉积了厚层优质的烃源岩(长7张家滩页岩)之后,盆地因河流的充填注入,长6沉积期在盆地中沉积了一系列高建设性的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1-2]

。随着三角洲不断向湖盆中心推进,盆地边缘的碎屑物质被携带到沉积区沉积下来,形成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获,但其展布和储层物性受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3]

。姬源-胡尖山地区地处吴旗和定边生油洼陷中心,具备充足的成藏油源条件,但沉积体系复杂,储层特征及其圈闭类型不明确,分布规律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根据砂岩岩石类型及主要组分的空间变化、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石英阴极发光、砂体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研究区位置

第17卷6期

2006年1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CIENCE

Vol.17No.6Dec. 2006

展布方向和岩相古地理格局等物源分析方法[4-6],对研究区延长组长6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母岩性质及不同沉积体系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物源控制区的储层特征,指出了优质储层的分布范围。

1 物源探讨

1.1 砂岩类型及特征

砂岩是陆源碎屑的主要岩石类型,其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是反映物质来源的重要标志。通过对研究区26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445块薄片的鉴定,按刘宝王君(1978)砂岩成分-成因的分类,确定该区主要有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不同地区碎屑成分及含量有所变化(表1),总体特征表现为石英含量低(20.6%~36.2%)、长石

含量高(46.3%~66.5%),岩屑成分单一(主要为古老结晶岩系的变质岩屑,其次为火山岩岩屑,二者占岩屑总量的90.8%,沉积岩屑含量较少)。岩石薄片中多见云母碎屑。在平面上,由西北向东南和由东北向西南石英含量呈递增趋势,长石、岩屑含量依次减小,如志靖地区石英平均含量为26.8%,向西南到吴旗地区、白豹地区平均含量分别达到31.2%、36.2%,盐池地区石英平均含量为22.1%,向东南到姬塬地区则达到29.6%。

另外,从岩屑成分分析得知,姬塬、铁边城地区含有极少量白云岩岩屑(0.45%~3.0%),这些岩屑特征不同于盆地北部岩屑中不含白云岩屑的特点,而与盆地西南地区岩屑特征相似[7],说明长6沉积期研究区有少量西部或西南方向水系的介入,但主要物源方向仍为东北及西北方向。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湖尖山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砂岩组分特征

地区层位石英(%)长石(%)岩屑(%)

岩屑类型(%)

岩浆岩屑

变质岩屑

沉积岩屑

砂岩类型

汝萁沟长621.252.925.943580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

盐池长622.166.511.425.452.622长石砂岩姬塬长629.654.316.126.464.88.8长石砂岩志靖长626.86112.534.161.9 3.4长石砂岩

吴旗长62649.724.326.55911.4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

安边长620.666.113.317.357.824.9长石砂岩新安边长628.752.818.517.644.138.3长石砂岩

铁边城

长6

30.7

46.3

23

25.9

38.1

36

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

1.2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阴极发光是追索陆源碎屑母岩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碎屑岩中石英对于反映不同源区的母岩更为灵敏。不同成因的石英具有不同的阴极发光特征[8-9]。紫色石英是高温条件下快速冷却形成的,产于深成岩、火山岩和接触变质岩中;火山基质中的石英,因自身结晶温度较低,结晶速度较快而发红

光;接触变质岩中的石英具兰-紫色阴极发光特征,

距离接触界线远处红光增强呈棕紫色;高温条件下缓慢冷却形成的石英和温度在300~537℃的石英均发褐色光;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石英不发光。通过对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取样进行阴极发光特征研究(表2),表明研究区源区母岩主要为变质岩提供,但不同三角洲体系内变质岩类型有所差别。石沟驿、

表2 阴极发光特点及成因类型统计

地区

井号

层位阴极发光特征

母岩性质判断

石沟驿剖面T 3y 棕色颗粒较多,蓝色长石含量高

中级-低级变质岩系为主志靖地区镰12长6兰或蓝紫色为主高级变质岩系

陕191长6蓝紫色为主夹棕黄色高级变质岩为主

吴旗地区A1长6棕红色石英为主,含蓝色石英A5长6棕红色石英为主,含蓝色石英中级-低级变质岩与高级变质岩

安塞地区塞171长6兰或蓝紫色为主

高级变质岩系

杨16长6兰或蓝紫色为主

高级变质岩系

姬塬地区耿50长6褐色石英多于蓝色石英,蓝色长石含量高中级-低级变质岩系为主A8长6褐色石英多于蓝色石英中级-高级变质岩为主安边地区A28长6棕红色石英为主中级变质岩为主安54井长6棕色、褐色石英多于蓝色石英,蓝色长石含量高中级变质岩为主

784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 l.17

姬塬地区石英阴极发光呈棕色、褐色的居多(图2a ),含有少量蓝色石英,源区母岩主要为中低级变质岩系。志靖、安塞、铁边城地区石英阴极发光主要为兰色或兰紫色(图2b ),其母岩区岩石类型应为高变质岩系。上述2地区应为不同的物源。安边、吴旗地区石英阴极发光则表现为过渡系特征。虽然安边与盐

定地区石英阴极发光特征相似,但长石类型及其含量有所不同,安边地区兰色长石(酸性斜长石)含量比盐定地区高,并有发绿色光的更长石出现。结合盆

地北部周缘古陆,推测西北盐定三角洲物源主要来自阿拉善古陆中低级变质岩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东北安边三角洲、

志靖三角洲主物源主要来自阴

(a)耿50井,2297.0m,棕色石英大于蓝色石英 (b)元98井,2200.2m,石英以蓝色发光为主

图2 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组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山古陆高级变质岩[10]。1.3 重矿物组合类型及分布

重矿物是指碎屑岩中密度大于2.86g /cm 3

陆源碎屑矿物,由于其在成岩过程中的稳定性,其种类和含量可指示源区母岩的性质,而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性质不稳定的重矿物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而稳定重矿物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因此可根据重矿物含量、组合特征及其在平面的展布来反映母岩类型及物源方向[11-12]。通过对研究区的

重矿物分析发现,重矿物组合特征东西部存在差异(图3)。东北安边地区以石榴石组合为主,向西南至胡尖山地区则以高锆石+石榴石组合为主。由东北

向西南稳定重矿物组分锆石含量逐渐增加,西北盐池地区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组合为主,至姬塬地区重矿物组合则以高石榴石+锆石组合为主。由西北向东南稳定重矿物组合也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研究区存在东北和西北2个物

源方向。

图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轻重矿物组分特征及物源方向

785N o.6 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

1.4 砂体展布、古地理格局

砂体展布、古地理格局是反映沉积物物质来源的重要标志,沉积体系的展布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源的方向。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内陆盆地,具有多物源供给的特点。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为阿拉善古陆贺兰山群变质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东北部为阴山古陆太古代乌拉山群、二道凹群、早元古代马家店群变质岩、吕梁群变质岩。古地貌特征表现为西陡东缓,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不一致,盆地中部为沉积中心,

沉积薄而细,盆地西缘为沉降中心,沉积厚而粗。长6沉积期,研究区存在东北沉积体系和西北沉积体系(图4)。安边、吴旗三角洲属东北沉积体系,物源来

自盆地北缘、东北缘阴山古陆,水系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区内五谷城、吴旗地区属吴旗三角洲体系,安边、杨井、王洼子、新安边、铁边城地区属安边三角洲体系。盐定三角洲属西北沉积体系,物源来自西北阿拉善古陆,大水坑、姬塬、堡子湾、张腰岘地区属盐定三角洲体系,中部白儿庄、彭滩及安57井区

属定边三角洲体系。盐定三角洲与安边三角洲交

图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6砂体展布

汇于张腰岘、白马腰岘、高腰岘地区,L 99HB 13A 地

震剖面中楔状体的相向前积反射也可反映出两三角洲交汇特征。

2 储层特征及分布

2.1 储层物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物源丰富,成岩环境多样。该组储层物性受物源的影响,与源岩类型、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有关,又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13]

。对于具有相同源岩类型和经历了相同成岩作用和后期改造的碎屑岩储层,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所决定的碎屑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储层物性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

关键,其直观的表征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14]。研究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与石英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岩屑含量呈负相关(表3)。长6油组沉积期,受西北物源控制的盐定-姬塬地区储集砂体累计厚度20.6~45.0m,平均孔隙度8.87%~16.67%,渗透率为(0.2~9.89)×10-3 m 2;受东北物源控制的安边-铁边城地区砂体砂层厚30~50m,单层砂厚5~15m ,砂体分布范围广,平均孔隙度7.85%~12.97%,平均渗透率(0.05~1.51)×10-3 m 2;而同样受东北部物源控制的吴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厚度为20~50m ,平均孔隙度1.9%~16.91%,平均渗透率(0.01~14.9)×10-3

m 2

,多数小于1.0×10-3 m 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

786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 l.17

表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物性对比

三角洲体系物源方向

砂岩组(%)

石英长石岩屑

物性特征

孔隙度(%)渗透率(×10-3 m2)

砂厚

盐定三角洲西北物源25.8560.413.758.87~16.670.2~9.8920.6~45

安边三角洲吴旗三角洲东北物源

24.6559.4515.97.85~12.90.05~1.5130~50

2649.724.3 1.9~16.910.01~14.920~50

物性整体上呈现出低孔( =8%~14.4%)、低渗[K=(0.15~0.985)×10-3 m2]的特征,属于低孔低渗油气储集层。

2.2 优质储层分布

油气有利区带预测主要以成藏条件和勘探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物源及沉积相带分析是有利区带评价的地质基础,油源条件是有利区带评价的重要条件,储层条件是有利区带评价的主要因素,勘探现状是有利区带评价的重要线索。长6沉积期,盆地由湖进鼎盛转变为湖退的过渡期,三角洲以进积作用为主,西北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和东北物源的曲流河三角洲在工区叠置,主要位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半深湖亚相,且成岩作用强烈。晚期铁方解石可沿着砂岩纹层进行交代充填,形成层内阻挡层,但在未充填处,砂岩在绿泥石粘土膜的保护下还能保存相当高的孔隙度[15]。绿泥石粘土膜厚度一般3~5 m,一方面覆盖在颗粒表面的绿泥石薄膜缩减了孔喉半径,产生了大量微空隙,使孔隙结构复杂化,另一方面绿泥石薄膜对压实压溶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成抗压型成岩类型,使储层物性相对变好[16]。安边-杨井区块位于安边三角洲西侧与定边三角洲汇合部位,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内长61油层组砂岩厚度大,A17井该油组解释油水层厚11.5m,试油日产10.39t工业油流,A21井该油组解释油水层厚6. 3m,试油产水7.5m3/d。据16口井长61油层组的统计,测井解释为油层井段占15%,为有利预测区。新安边-铁边城主要为东北物源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体发育,砂岩物性较好。区块中元91井,早期绿泥石含量平均大于2. 0%,晚期铁方解石可达7.0%,对砂岩孔隙破坏较大[15]。但在绿泥石粘土膜的保护下,原生孔隙的比例为83.3%。实测孔隙度可达12.9%,渗透率可达0. 49×10-3 m2,长61油层组试油日产23.89t工业油流。马家山-姬塬位于西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内,砂岩厚度15~24m,孔隙度平均为11.7%,渗透率平均为1.52×10-3 m2。在耿27井,长61油层组砂层厚7.6m、长62砂层厚28.7m,合试获得20.66t/d高产油流,是相对较好的储层分布区。

3 结论

(1)姬塬-胡尖山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西北物源主要来自阿拉善古陆中低级变质岩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东北及北部物源主要来自阴山古陆高级变质岩。

(2)物源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母岩性质影响着储层骨架颗粒及填隙物的组分特征,物源的远近控制着储层岩石碎屑颗粒的粒度、磨圆及分选。来自东北和西北的沉积物在研究区相互叠置,砂体累计厚度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好。

(3)长6砂体沉积期,成岩作用强烈,压实、胶结、交代充填使孔隙度减小,但得益于早期成岩环境中绿泥石粘土膜的保护,而保留下大量的原生粒间孔,优质储层分布在马家山-姬塬、安边-杨井、新安边-铁边城3个不规则区域内。

参考文献:

[1] 杨华,窦伟坦,喻建,等.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勘探新技术

[J].中国石油勘探,2003,8(1):32-33.

[2] 王峰,王多云,高明书,等.陕甘宁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

三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及特征[J].沉积学报,2005,23(1):

218-220.

[3] 汪正江,陈洪德.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

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1):7-8.

[4] 聂永生,田景春,夏青松,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塬地区上

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油气与采收率,2004,11(5):4-6.

[5] 魏斌,魏红红,陈全红,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

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4):447-450.

[6] 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

2003,21(3):409-411.

[7] 蔺宏斌,姚泾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特性与物源探

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0,15(5):8-9.

[8] 张本琪,余宏忠,姜在兴,等.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母岩性质

及成岩环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117-118. [9] 王英华,张绍平,潘荣胜.阴极发光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10]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

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4

(3):59-65.

[11] M ORT ON A C,HALLS WORTH C R.Process es controlling

787

N o.6 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

the composition of heavy m ineral ass emb lages in sands ton es [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9,124(1/2/3/4):3-30.

[12] 和钟铧,刘招君,张峰.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4):29-30.

[13] 王多云,郑希民,李凤杰,等.低孔渗油气富集区优质储层形成

条件及相关问题[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2):87-91.

[14] 王志坤,王多云,郑希民,等.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

统长6—长8储层沉积特征及物性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5):381-385.

[15] 王琪,史基安,王多云,等.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三叠系长2油层

组砂岩成岩演化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3):261-268.

[16] 张化安,李玉宏,魏仙详,等.延长油田郭旗西区储层特征研究

[J ].西部探矿工程,2004,98(7):73-75.

SOURCE ANALYSIS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CHANG 6FORMATION IN JIYUAN -HUJIANSHAN AREA

W ANG Feng 1,T IAN Jing -chun 1,ZHANG Jin -quan 1,LI Shu -tong

2

(1.State K ey L abor atory of Oil and Gas R eser voir Geology and Ex p loitation ,S ediment Geology I nstitute of Cheng du

U nivers ity of T 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https://www.doczj.com/doc/cd16461628.html,nz hou Resear ch Center of O il and Gas Resour ces ,

I 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 hy sics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L anz hou 730000,China )

Abstract :Based o 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sandstone ,catho deluminescence feature of quartz ,the heavy m inerals co mbinatio n,sandstone bo dy distributio n and lithfacies palaeo geogr aphic pattern,the mother rock sty le o f this area is metam orphic rocks.The chang e rule of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source w as seesaw ty pe .On this basis ,the feature of reservo ir w hich w er e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so urces are co mpar ed ,and it pr ove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assembled feature of so urces ar e important facto rs in the developing of reservoir.The mo st favorable reservoir were distributing in Majiashan-Jiy uan,Anbian-Yang jing and Xinanbian-Tiebiancheng area.

Key words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analy sis ;Favorable reservoir ;Ordos basin .

(上接第778页)

THE MICROFAC IES ARCHITECTURE AND ZONING OF DELTA FRONT IN DEPRESSED -TYPE LACUSTRINE BASIN ——TAKING THE YANC 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LI Feng -jie 1,W ANG Duo -yun

2

(1.I 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du U niv er sity of T echnology ,Chendu 610059,China ;2.Colleg e of Resour ces S cience &T echnology ,Beij i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B eij 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T aking the Yanchang form atio n of T riassic in Ordo s basin as an ex am ple,this paper research in detail the micr ofacies architectur e and association types of depr essed -type lacustr ine delta fro nts .T he mi-cro facies of delta fro nts include truncated distributar y channels and integr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river mouth bars,distal bars,fro nt sheet sandstones and interdistributar y bay.According to association ty pe the microfacies may be divided fo ur ty pes o f sandstones that consist of nine subty pes including superim-posed distributary channel ,superimposed channel mouth bars ,subaqueous distributar y channels and chan-nel mouth bar associations and channel m outh bar,distal bar and front sheet association.T he autho rs dis-cusses in detail distribution m icrofacies association of delta fronts.T he depressed-ty pe lacustrine delta fr o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latfo rm delta front ,sloping delta front and basin delta front by the bounds o f slo pe break .Every part has unique m icrofacies asso ciatio n type .

Key words :Depressed-type lacustrine delta front;M icrofacies architecture;Zoning of delta front;Plat-fo rm delta fr ont;Sloping delta front;Basin delta fro nt;Yanchang fo rmation;Ordo s basin.

788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 l.17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37×104km2。自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钻探成功以来,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可谓勘探历史悠久,然而对于天然气勘探来说,仍可看作是一个新的地区,因为盆地天然气大规模的研究、勘探和开发仍比较滞后,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等4个上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发现。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量发现率低,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大。 鄂尔多斯盆地截至2004年底共探明8个气田,探明地质储量 11955.56×108m3,可采储量7082.56×108m3。天然气藏主要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等特征。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有C-P和O两套主力产层,勘探面积25×104km2。其中上古生界预测资源量8.59×1012m3,有利勘探区带资源量为3.92×1012m3;下古生界预测资源量为2.36×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1.16×1012m3。煤层甲烷资源主要分布在C-P 和J,预测煤层气资源11.2×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4.4×1012m3;另外盆地中生界还包括油田伴生气资源3416.94×108m3。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雄厚,资源配置合理,后备资源充足,预计到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达15000×108~20000×108m3,可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煤成气及碳酸盐岩气)为10.95×1012m3,占全国二次资源评价天然气总资源量38×1012m3的三分之一,占最新资源评价结果50.6×1012m3的21%。煤层气占全国煤层甲烷总量32.6×1012m3的34%。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生烃潜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3-09- 12 [作者简介]储阳(1988-) ,女,硕士生,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建明(1962-),男,教授,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及储层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jm@yang tzeu.edu.cn。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 下古生界生烃潜力研究 储阳,李建明,颜冠山 (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余锦 (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上海434012) 涂利辉  (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26 )[摘要]综合运用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和岩石学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条件好,其中以克里摩里组烃源岩品质最好;奥陶统拉什仲组、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以腐泥类型为主,表现为I型干酪根的特征,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地层中有机质均处于高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强度在平面上的分布大致以中央古隆起为中心,环周分布,越靠近古隆起区域其生烃强度越小。[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4)02-0018- 03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大型叠合型沉积盆地,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天环坳陷,前期勘探表明其与东邻的苏里格气田区具有相似的沉积、演化背景,具备形成岩性气藏的地质条件。该研究区内的探井含气显示普遍,部分层段试气已获工业气流,是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其中天环坳陷北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1] ,其大致范围为北至铁克苏庙以北,南至大水坑,西至吴忠,东邻定边,总的勘探区域面积约3.5×104km2 。该研究区下古生界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只有奥陶系和寒武系。气藏分布的总趋势是西厚东薄,向中央古隆起逐步超覆尖灭[ 2] 。天环坳陷北段地区烃源层主要包括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中生界湖盆碎屑岩共3套烃源岩,其中天环坳陷北段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统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克里摩里组烃源岩呈南北向展布,沿中央古隆起西斜坡由东向西厚度逐渐增大。 2 有机质丰度评价 一般情况下,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岩石中的有机质丰度成正比。因此,氯仿沥青“A”可作为判 断岩石中有机质数量的地球化学指标。总烃是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饱和烃与芳烃之和,所以其既可做丰度参数也是判断烃源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程度的指标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分析,能够了解未成熟的烃源岩的原始产烃潜力,但对已进入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尤其是达到高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只能检测其残余生烃潜力,随着变质程度的加强和成熟度的提高,生烃潜量(S1+S2)指标会明显地变小。该研究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形成时间长、成岩史复杂,采用通用标准不利于烃源岩实际划分与评价。基于该研究区烃源岩的高成熟度演化的特点以及生产实际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低于0.3%无法作为有效烃源岩,将天环坳陷北段地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定为0.15%,其中大于0.15%为烃源岩类,小于0.15%为非烃源岩类( 见表1)。· 81·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月号石油中旬刊第11卷第2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 at Sci Edit) Jan.2014,Vol.11No.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

第31卷第3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31 No.32006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 M ay 20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No.2003CB214600);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0318);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邓军(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构造、成矿流体及成矿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 -mail:djun@cu https://www.doczj.com/doc/cd16461628.html,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 邓 军1,2,王庆飞1,2,高帮飞1,2,徐 浩1,2,周应华1,2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借助 成矿系统 的思维,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成矿(藏)系统形成机制及其构造背景.盆地于中生代处于大地构造体制转折的重要阶段,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显著,盆内亦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区 域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导致了多种成藏(矿)作用的发生.盆地内部的构造热事件引发了有机流体的活动,周缘造山作用产生了向盆内流动的无机含铀热液.有机和无机流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有机流体的存在形成氧化-还原障,导致无机流体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在氧化-还原界面处成矿.突变成矿和界面成矿是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过程的主要机制.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造山作用;界面成矿. 中图分类号:P 617;P54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6)03-0330-07 收稿日期:2005-07-15 Distribution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Various Energy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 DENG Jun 1,2 ,WANG Qing -fei 1,2,GAO Bang -fei 1,2,XU H ao 1,2 ,ZH OU Ying -hua 1,2 1.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 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100083,China 2.K ey L aboratory of L ithosp 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 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 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 he for matio n pr ocess of the var 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 coex isting system and its r eg io nal t ecto nic backg ro und in Or do s basin ar e analy zed by int roducing the met allogenic system theor y in this paper.T he M esozo ic is the impor tant t ran -sit ion perio d of the reg ional tect onic reg ime,during which the or og eny is outstanding aro und the basin and three tecto -ther mal events too k place in the basin.T he tr ansition of the tectonic reg ime induces the o ccur rence o f var io us accumulating pr ocesses of t he ino rg anic and org anic fluids,fo r example,the or ganic f luid in the basin is activ ated by the tecto -t her mal ev ents and the ino rg anic fluid flow ing t ow ards the basin is pr oduced due to the or og eny.T he recipro city betw een the inor -g anic and or ganic fluids happens during t heir transpo rting.T he existence o f the or ganic fluid pr oduces the redox bar rier ,which causes the mutation of the phy sicochemica l parameters o f the ino rg anic f luid and the pr ecipitatio n o f the uranium ele -ment at the interface.T he mutatio n and interface effect s ar e obvio us in the for matio n o f the v arious energ y r eso urces.Key words:O rdos basin;va 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oro geny;interface mineralizatio n.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多种能源矿产共存 盆地之一,盆内的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查明盆地内多种能源矿产时 空分布规律及其受控因素,对建立盆地多种能源矿 产共存系统的协同勘探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 共存系统是指特定地质环境下无机和有机成矿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无机、有机等多种能源矿产共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 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 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 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7 No 11 Feb 1 2005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盆地名称: 从地质学上讲鄂尔多斯盆地 从行政区划讲陕甘宁盆地 盆地范围: 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北起阴山 南抵秦岭 西自贺兰山、六盘山 东达吕梁山 行政区划: 内蒙15万平方千米(中部) 陕西11万平方千米(中北部) 宁夏5万平方千米(全境) 甘肃4万平方千米(东部) 山西2万平方千米(西部) 主体范围: 面积25万平方千米(陕西10万平方千米、内蒙8万平方千米、甘肃3万平方千米、宁夏2万平方千米、山西2万平方千米) 北起伊盟隆起 南抵渭北隆起 西自西缘断褶带 东达晋西绕褶带 地形地貌:

北部沙漠草原 南部黄土高原(黄土层100~500米) 构造特征: 从区域构造讲单一的西倾大单斜(坡降0.5°) 西降东升(古生界4000~1000米) 东高西低(侏罗系0~2000米) 从局部构造讲发育小型鼻状隆起带 聚集特征: 总体讲:满盆气,半盆油;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 多层系:侏罗系河流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4个油层组 三叠系三角洲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0个油层组 上古生界河流沉积砂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5个气层组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1个气层组 储层特征(图:盆地01): 三低 低渗: 侏罗系(最低2×10-3μm2,平均20×10-3μm2),三叠系(最低0.1×10-3μm2,平均1×10-3μm2) 上古生界(最低0.05×10-3μm2,平均0.6×10-3μm2), 下古生界(最低0.01×10-3μm,平均0.6×10-3μm2) 低产: 油井平均日产3吨

气井平均日产2~5万立方米 低压: 油藏压力系数0.6~0.9 气藏压力系数0.8~0.9 两高: 局部高产: 油生产(侏罗系7~20吨,三叠系5~10吨) 气生产(上古生界40~50万立方米,下古生界15~20万立方米) 局部高渗:侏罗系300×10-3μm2,三叠系3×10-3μm2;上古生界561×10-3μm2,下古生界1×10-3μm2沉积体物源多方向 长庆油田演变史 1970年,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1970)81号文件,以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队伍为主,先后从四川、胜利、青海、江汉等油田抽调职工组建成立“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会战指挥部1975年隶属于石油化学工业部,1983年经石油部批准改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1999年重组改制后分为长庆石油勘探局(存续部分)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上市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开发历史 西汉末、王莽时代(2000多年前)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最早发现盆地延长一带有石油,距今1900多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梦溪笔谈·杂志》:"富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再次证实延长、安塞一带有油最早提出"石油"科学命名,距今900多年。 1905年--清政府创办“延长石油官厂”,距今98年。 1907年-- 钻探延1井(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1914年--中美合办 1923年--民国官办 1935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办矿 1950年-- 国务院召开西北石油勘探会议,成立西北石油勘探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