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总部讲稿

初中物理总部讲稿

一引子

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面对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物理学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中学阶段并不会涉及让人难以理解或琢磨不透的问题,所以只要方法科学,功夫到位,成绩总会提高的。

二教材版本

城八区采用的教材分是:

海淀区:北师课标版西城区:人教版

东城区:人教版朝阳区:人教版

崇文区:人教版宣武区:北师实验版

丰台区:北师实验版石景山区:北师实验版

通州区:北师课改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讲声光热,下学期讲电学,九年级讲力学;北师版八年级上学期讲声光热,下学期讲力学,九年级讲电学。

教材版本仅作参考,个别学校上课时并未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如西城实验中学,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本该初三讲的力学初二讲了,而电学却放到初三去讲,所以各位主任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教学点附件学校对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难点是电学和力学,这两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占了接近75%的分值,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攻破这两个重难点。

三考试

初中物理,各校都会有月考和期末考试,难度不是很大,一模时间:四月底---五月十四五日结束;北京二模时间一般在:五月底---六月十四日结束,模拟考试难度是比较大的,中考时间为6月24日——6月26日,各年的难度不一。

四课程说明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程说明

基本技能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4.会用量筒测体积。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6.会作力的示意图。

7.会查密度表。

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9.会画杠杆力臂。

10.会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光路图。

1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1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13.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14.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15.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16.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17.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8.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19.会读电阻箱的示数。

20.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或电流方向。

五关于中考

1、考试范围

物理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2、考试目标

物理学科考试既重视考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考查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要求,上述各方面的考试目标分述如下。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基础知识的考试目标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认识、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理解:把握知识内在逻辑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计算;提供证据;整理信息等。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测量、读数、作图、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其考试目标用“会”表述。

会:会按照要求作图,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三)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具体含义分别如下。

观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条件。

实验探究能力: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中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运用观察、实验手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有关的数学工具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试卷结构

物理试卷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知识内容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力学、声学约40分

光学 约10分 热学 约15分

电学 约35分 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较易试题 约60分

中等试题 约20分 较难试题 约20分

试卷题型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单项选择题 24分 多项选择题 12分 填空题 14分 实验与探究题 34分 计算题 16分

六 2010中考物理分析

1.在图1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电流单位的是

考点是电流的单位——安培,配以四位物理学家的照片,比较有历史感。 2.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考点是光的折射现象。而“镜中成像”给出的是汽车后视镜(凸面镜),需要知道这是反射现象。联想到汽车进入家庭,比较时髦。

3.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 .橡胶手套

B .玻璃杯

C .塑料盆

D .钢尺

考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物品来自生活,结合实际,但侧重点不在物体而在材料。

图1

法 拉 第 A

焦 耳 B

安 培 C

欧 姆 D

D

A

B

C

景物在镜中成像

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图2

冬天,树枝上形成“雾凇”

春天,草叶上形成“冰挂”

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冬天,窗玻璃上形成“冰花”

图4

A

B

C

D

4.图3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考点是摩擦。其中A 、C 和D

选项都是随处可见的实际“物体”,且都侧重一个“纹”字。很容易区分分类。B 选项中的轴承可能没见过真的,但是很传统,所以很简单。

5.图4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考点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其中A 、C 和D 选项中形成物都是固态物,很容易跟B 选项中的形成物——露水区分开。

6.下列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A .电风扇

B .电动机

C .电视机

D .电饭锅 考点是焦耳定律应用或是能量转化(细目表中没有电流的热效应)。需要思考认定的问题是,哪个电器把电变成了热(电能转化为内能)?尽管电风扇、电动机和电视机在工作中也会发热,但发热都不是目的,换句话说,选项A 、B 和C 中的电器都不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器。

7.图5所示的用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B

C

D

图3

A

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条纹

汽车轮胎上刻有花纹

自行车脚蹬上刻有纹线轴承中装有滚珠

图5

A

B

C

D

筷 子 钳 子 天 平 镊 子

考点是杠杆。给出的都是十分熟悉的工具(仪器),在区分省力或费力上没有障碍。

8.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 .用地膜覆盖农田

B .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

C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 .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考点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 选项对于城里的孩子不熟悉,但很容易把A 、B 和D 归为同一类操作——加盖。所以在排除过程中没有障碍。 以上各题均为简单题。

9.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 .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cm

B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C .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D .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约为0.5g 考点是质量估测以及长度估测。A 选项和D 选项明显的小,B 选项明显的大。另外,课桌问题和课本问题(等同试卷答题卡)可以在考场上解决,需要做出判断的是选项D ,只要认清单位,在排除过程中就没有障碍。

此题可以认为是简单题。

10.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 闭合时,灯L 正常发光。如果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滑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灯L 变亮 B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灯L 变暗 C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灯L 变暗 D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灯L 变亮

考点是滑动变阻器原理、欧姆定律应用和电功率应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R 2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变大,由于电阻的比值发生了变化,导致各个电阻两端电压重新分配。滑动变阻器R 2两端的电压升高,因为电源两端电压U 源不变,所以R 1两端的电压U 1和灯泡L 两端的电压U L 都降低。由此可以判断灯泡L 变暗。此题变为二选一(在选项B 和C 中选择)。电压表的示数U V =U 源-U L 变大,由此确定选项C 正确。

此题的困难在于确定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从思维过程看,此题并不简单。上面的思路回避了在U 2变大的同时U 1变小的分析与讨论,且此类问题比较传统,尽管从分类上属于典型的中档题,但可以做成靠近简单题的中档题。

11.小宁设计了一种照明电路图,其设计要求是:用两个开关控制一盏灯,两个开关同时闭

合灯才能发光,只闭合其中任意一个开关灯都不能发光。图7所示的四幅电路图中,既符合上述设计要求,又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1

考点是电路组成及各部分的基本作用、安全用电常识。要点是两个开关串联、火线进开关。此题识记重于理解,思维过程比第10题简单。分类属于靠近简单题的中档题,考生可以做成简单题。

题目表述上有一点不足,顺序似乎应该是:提出设计要求→给出设计方案(四个电路图)→挑选符合要求的设计(电路图)。

此题有联系实际的背景,如果能指明这是现在很多楼宇中使用的“声控加光控”照明灯,联系实际的色彩会增强。

12.如图8所示,将甲、乙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 甲和

S 乙。甲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1的液体,乙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2的液体。现将体积相等的A 、B 两个物体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后,物体A 悬浮,物体B 漂浮且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此时两容器中液面相平。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1、压力为F 1,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2、压力为F 2。已知物体A 与物体B 的密度之比为2∶3,S 乙等于4S 甲。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 1=p 2,F 1>F 2

B .p 1<p 2,12F 1=F 2

C .3p 1=p 2,6F 1=F 2

D .p 1>p 2,F 1=4F 2

考点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压强公式、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应用。由已知的条件和图景,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ρA ∶ρB =2∶3→ρ1=ρA (悬浮条件应用)、ρ2=2ρB (漂浮条件应用)→ρ1∶ρ2=1∶3;因为两种液体的深度相等,所以有p 1<p 2,3p 1=p 2。又因为已知条件S 乙=4S 甲,根据F =pS 、F 1=p 1S 甲,可以得出F 2=p 2S 乙=3p 1×4S 甲=12F 1

此题是传统意义上的难题,题干中比例关系和倍数关系混搭,把压强、压力问题和漂浮悬浮条件混搭,思考和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单选题整体难度设置合理。如果把10、11两题对调,在难易分布上可能更趋合理。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12分,

每小题3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

B .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图7

A

B

C

D

图8

C.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原因之一是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考点是比热容概念、能量转化和分子动理论。此题尽管进入多选题的范围,但是很难做成中档题。因为四个选项对于考生而言都是近乎“白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要不发生误读,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另外,由于多选题中符合题意的选项为2个或是3个,考生在确认选项A和选项B错误后,不必再往下看题,这也是本题容易的一个原因。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考点是乐音的三要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音的传播和音调跟响度的区分(考试说明中没有,可以并入三要素)。本题可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档题。原因有二。第一,声学部分一般复习不充分,第二,四个选项相对独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闻其声而知其人”首先要求考生要理解其意;B选项中隐藏的受体是公路旁的居民,是从效果进行描述的,如果单从“隔音墙”的作用来说,是阻断(改变)噪声的传播路径;D选项需要清楚“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改变的是什么,控制不变的是什么?需要根据概念作出判断,音调是由改变量(敲击力度)决定的,还是有控制量(同一个音叉)决定的。

15.关于电磁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电螺线管能够产生磁场

B.电动机能够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就会改变

D.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考点是电流磁场、直流电动机能量转化、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电磁感应现象。这是一道中档题,考生需要概念清楚,才能基本完成此题大多数选项。考生对选项A的困惑在于“产生”,就像考试说明中的描述,此处用的是“存在”。对于选项D,检查的是知识的完备性,由于缺少“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这几个字,使得电流无法形成。

此题有缺陷。选项C用词含混,位于可选可不选之点。因为句首缺少“只要”,使得重点落在“就会”上,而此处“就会”中的“会”,表意之一恰是“能够、可能”。所以此项选会使得相当一部分丢掉3分,其实他们挺冤的。如果把“会”改为“一定”,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16.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B.竖直向上抛出后的排球,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

C.踢出去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考点是物体的惯性、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和力的作用效果。很多考生被选项A“黑”掉了,分不清这个问题中利用的是谁(锤头和锤柄)的惯性,或者干脆就没想到去区分。只是知道这是有关惯性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应该反思,第一,情景来自于课本中的图片,不能说不知道;第二,近几年简答题不作为考查内容了,所以对惯性的要求无形中降低了,相关惯性的问题的检查有不少,但是基本类同于选项C。

多选题全是概念题有些出乎预料,但也未尝不可。除15题的选项C这个问题外,对于第16题,选项A和C显得重复,如果用其他细目做一替换,可能更好。

三、填空题(共14分,每小题2分)

17.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的镜片应选用透镜。(选填“凸”或“凹”)考点是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这是一个新的细目。只要不看错题,一般不应出错。

18.中秋的夜晚,小华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小华选择的参照物是。

考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根据“月亮在云中穿行”的表述,可以确定研究对象是月亮,参照物是云。选择“自己”等都是错误的。

19.汽油机在“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四个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冲程。

考点是热机的能量转化。需要对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否则也是易错。本题如果把“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名称作为提示语,可能更好一些。

20.飞机起飞升空时,机翼上方气流的流速比机翼下方的大,则机翼上方的气流对机翼的压强机翼下方的气流对机翼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识记水平的简单问题。

21.一根阻值为50Ω的电阻丝,通电100s,通过的电流为0.1A,则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J。

考点是运用焦耳定律解决有关问题。计算题。需要知道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代入数据完成计算。属于偏简单的中档题。

22.如图9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2Ω。闭Array

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A点时,电压表V1

的示数为4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10V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位于B 点时,电压表V 1的示数为8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11V 。则电阻R 2的阻值是 Ω。

考点是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运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问题。计算题。此题的一般解法如下。 两状态电路图

图甲中,电压表V 2的示数U 2=U R2+U RA ;电压表V 1的示数U 1=U R1+U RA U 2-U 1=U R2+U RA -U R1-U RA =U R2-U R1=I A (R 2-R 1)=10V -4V =6V 图乙中电压表V 2的示数U 2'=U R2'+U RB ;电压表V 1的示数U 1'=U R1'+U RB U 2'-U 1'=U R2'+U RB -U R1'-U RB =U R2'-U R1'=I B (R 2-R 1)=11V -8V =3V 所以

B A I I =1212U U U U '-'-=V

3V 6=12

两图中

B 1A 1R R R R ++=11U U '×A B I I =V

8V 4×21=41

得到R B =4R A +3R 1……① 两图中

B 2A 2R R R R ++=22U U '×A B I I =V

11V 10×21=115

得到5R B =11R A +6R 2……② ①、②式联立得到R A =

32R 2-35R 1;R B =38R 2-3

11

R 1 总电压U 总不变,B A I I =2A 12B 1R R R R R R ++++=21212

1

213

53231138R R R R R R R R +-++-+

=12

整理得到R 2=4R 1=4×2Ω=8Ω

本题中,能否根据电压关系求出两状态的电流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试图从电压比等于电阻比的关系来确定三个电阻之间的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当然本题也不是只有上述的一种做法,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太小众,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考生不能进入下面的思路。

甲图中,电阻R 1两端电压U R1=U 总-U 2;电阻R 2两端电压U R2=U 总-U 1

图甲

图乙

乙图中,电阻R 1两端电压U R1'=U 总-U 2';电阻R 2两端电压U R2'=U 总-U 1'

电阻R 1两端电压变化?U R1=U R1-U R1'=U 总-U 2-(U 总-U 2')=U 2'-U 2=11V -10V =1V 电阻R 2两端电压变化?U R2=U R2-U R2'=U 总-U 1-(U 总-U 1')=U 1'-U 1=8V -4V =4V 前后两状态通过电阻R 1电流(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的变化?I =

1

1

R R U ?=

Ω

2V

1=0.5A 电阻R 2=

I U ??2

R =A

5.0V 4=8Ω 从解题过程可以看出,电流变化量?I 可以不必计算。这是因为对于三个电阻串联而言,电流变化是相同的。有

1

1

R R U ?=

2

2

R R U ?,即

2

R 1R U U ??=21R R

。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第一种思路在老师讲解后,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有点难过头了。本题放到物理竞赛中,也是难题。而第二种方法根本不在必备知识之中。由于常用的方法无法进入正常的解题步骤,所以本人把此题归入“偏题”序列。应该做一个统计,有多少初三物理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顺利解开此题。解开此题的用时多少?

这就是此题的第二个症结所在。考生在考场上对于此位置(填空22题)的定位为中档偏上的计算题(近几年北京市中考试题统计规律)。2010年打破既有规律,要创造有史以来填空22题的最低得分率(预计小于0.2,趋近废题线)。

不能否认有的考生设数、猜数的水平很高,我们可以默认(因为是填空题,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也不能就此来预设本题的难度。

23.如图10甲所示,底面积为80cm 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

适量的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cm 2的圆柱形物体A 悬挂在细绳的下端静止时,细绳对物体A 的拉力为F 1。将物体A 浸没在圆筒形容器内的液体中,静止时,容器内的液面升高了7.5cm ,如图10乙所示,此时细绳对物体A 的拉力为F 2,物体A 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h 1。然后,将物体A 竖直向上移动h 2,物体A 静止时,细绳对物体A 的拉力为F 3。已知F 1与F 2之差为7.2N ,F 2与F 3之比为5∶8,h 1为3cm ,h 2为5cm 。不计绳重,g 取10N/kg 。则物体A 的密度是????????kg/m 3。

考点是二力平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应用和密度知识应用。计算题。解题过程如下: 根据题意,画出物体A 不同状态的受力分析图A 、B 和C 。 F 1=G A F 2+F 浮=G A F 3+F '浮=G A

图10

'浮

因为F 1-F 2=7.2N ;所以F 浮=7.2N , 物体A 浸没在液体中,使得液面升高7.5cm , 容器的底面积为80cm 2,求得物体A 的体积(浸没时的排液体积)

V A =80cm 2×7.5cm =600cm 3

物体A 从浸没在液体中到部分浸在液体中的过程中,可以分解为两步考虑,第一步,物体A 从液面下方3cm 处上升h 1=3cm ,物体A 上表面跟液面相平,如图D 所示,此过程容器中液

面无变化;第二步,物体A 再上升h 2-h 1=2cm ,如果液面不变,露出液面的体积?V =2cm ×60cm 2=120cm 3,想象图景如图E 所示;

事实是物体A 被提出液面的同时,液面下降,下降的高度 ?h =

A S S V

-容器?=2

23

cm 60cm 80cm 120-=6cm 物体实际露出液面的体积V 露=(h 2-h 1+?h )×S A =(2cm +6cm)×60cm 2=480cm 3 图景如图F 所示;

新的排液体积V 排=V A -V 露=600cm 3-480cm 3=120cm 3。

此时浮力F '浮=A V V 排

F 浮=3

3

cm 600cm 120×7.2N =1.44N

把F 2+F 浮=G A 和F 3+F '浮=G A 两式联立,得到F 2+F 浮=F 3+F '浮=5

8

F 2+F '浮 F 2=

35(F 浮-F '浮)=35(7.2N -1.44N)=3

5

×5.76N =9.6N 物体A 重G A =F 2+F 浮=9.6N +7.2N =16.8N 物体A 的密度ρA =

A A gV G =3

4m

106kg /N 10N

8.16-??=2.8×103kg/m 3 位置决定本题就是难题。但是,本题的核心难点在?h 的计算。这显然不是物理问题(或不全是物理问题),换句话说,在本题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一般不是由于考生对于某个物理规律或概念的不清晰、不理解造成的,这就出现了偏颇。难点没有难在学科知识上。所以跟上22题一样,本人把此题归入“偏题”序列。跟22题的相同之处在于,预计得分率趋近废题线。

本题解题中的受力分析图和情景图应该说比较到位了,但是最要命的那个情景图并不在D 、E 和F 这三幅图中,试想在解题过程中,有多少考生会想起(或有灵感)画出跟物理情景无关,但对于解题却是至关重要的那副图?

填空题从第17题到第21题可以认为是简单题,尽管21题会进入中档题序列。22题和

23题图

23题的突然跃升不知目的何在?如果是想要区分出学习优秀的学生,我想目的不会实现,今年物理高分的学生很可能混合甚至乱序。如果是想锻炼考生的意志品质,似乎不合时宜(这个目的在各区模拟题中是可以偶然体现的)。22、23这两道题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耗费考生大约四分之一的考试时间,二是扰乱考生的心智,接下来的时间里基本处于慌乱的心态继续进行考试,增加忙中出错的机会。这种命题想法和做法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明年以至今后几年的范本。如果有人想利用22题的第二种解题方法来说明此题不难且计算不繁琐,只能说明其人对于北京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以及中考生的了解程度是恒等于零的。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4~27、31、33题各2分,28、29、30、32、34题各3分,

35题7分)

24.如图11所示,请画出物体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考查的是基本技能。考点是会做力的示意图。在本大题由“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改为现在的“实验与探究题”之后,很高兴看到画力的示意图这

样一个小题的保留,因为这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画图教学的前途。尽管把素质教育喊的震天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意识其实还是很强的。

25.图12所示的电阻箱的示数是________Ω。

考查的是基本技能。考点是会读电阻箱的示数。

26.图13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 。

考查的是基本技能。考点是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7.小英按图14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测量电

阻R 的阻值。闭合开关S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后,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14乙、

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电阻R 的阻值为 Ω。

考查的是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考点是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会用电压表测电压以及运用

图11

图13

图14 甲

欧姆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尽管题目中没有问到电压表的示数,但是不会读任何一块电表的示数,都不可能完成第二个填空。如果基本公式不熟,同样会导致第二个填空的错误。换句话说,第二个填空担负着电压表的正确读数和电阻计算公式两个检测对象的任务。

28.小敏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小敏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5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然后,小敏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好放进盛有40ml 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15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 3。该金属块的密度与下表中 的密度相同。

考查的是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考点是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会用量筒测体积、运用密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密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和会查密度表。题中第二空还考查了体积单位换算(考试说明中没有)。

29.下表是小刚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

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水银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水银,酒精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酒精。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或“酒精”)

考查的是数据图表提取信息能力和基本概念。考点是沸腾现象、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点比较(考试说明中没有)。解答第一小题,考生需要知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改变。解答第二小题,考生需要根据实际经验比较判断

图15 甲

50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