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01采面作业规程(修改风量计算)140701

3101采面作业规程(修改风量计算)140701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

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

表1 : 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表

第二节 煤 层

工作面煤层情况见表2

表2: 煤层特征情况

附图1:工作面地质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3:

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第四节地质构造

煤层平均厚度6.0m,煤层走向北东方向,煤层倾角20~50,煤质较软,层理一般,节理发育,赋存稳定,工作面所圈定区域无任何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为砂岩,砂质泥岩,无对回采不利因素。

第五节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涌水来源主要为3号煤层上覆砂岩、粉砂岩等裂隙水,此含水层主要以静水量为主,在掘进时,该裂隙水将通过锚杆、锚索孔、煤岩裂隙而渗入巷道。预计掘进时单巷涌水量为0-0.2m3/h。一般无水害威胁。但在雨季要注意检查地面是否有塌陷及裂缝,发现后及时充填,减少降水和采空区积水涌入工作面造成水害威胁。

第六节影响采煤的其它因素

影响采煤的其它情况表4

表4 :影响采煤的其它情况表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循环产量:

1、开采程序为采底放顶煤,采高2.0米,放顶煤厚4米,循环进度为0.6米,切眼为110米,生产班推进度1个循环,检修班为半班生产半班进行检修。

2、循环产量=(循环进度×工作面长度×机采采高×容重×底煤回采率)+(循环进度×放顶煤长度×顶煤高度×容重×顶煤回采率)=(0.6×110×2.0×1.44×100%)+[0.6×(110-7.5)×4×1.44×85%]=492T

日产量=循环产量×日循环数=492×2.5=1230T

月产量=日产量×月生产天数(取28天)=1230×28=34440T

二、储量及服务年限

1、工作面可采储量=可采长度×工作面长×煤层厚度×容重=(638×110×6×1.44)=60.6万吨

2、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采长度/日进度=638/1.5=425天

第二章采煤方法

3#煤层赋存稳定,且倾角较小,煤层的层理、节理裂隙发育,直接顶可以

随采随落,为达到安全、高产、高效等目的,工作面采用倾向长壁式放顶煤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一节巷道布臵

一、总述

工作面采用U+u四巷布臵,即辅助进风巷、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和辅助回风巷。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勾通形成采煤系统。3101采煤工作面与北部、西部矿界留设20m保安煤柱,附近无采空区。

附图2:工作面巷道布臵图

二、巷道形状与断面规格

3101工作面辅助进风巷、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辅助回风巷均采用钢棚支护,断面为梯形,辅助进风巷(运输顺槽)上毛宽3.605m,上净宽3.40m,下毛宽4.22 m,下净宽4.00m,毛高2.31m,净高2.20m,S掘=9.04m2,S净=8.14m2。

回风顺槽(辅助回风巷、外切眼)上毛宽2.80m,上净宽2.40m,下毛宽3.60 m,下净宽3.20m,毛高2.40m,净高2.20m,S掘=7.68m2,S净=6.16m2。

内切眼采用锚网支护,断面为矩形,净高2.5m,净宽5.0m,净断面积为

12.5m2。

三、巷道支护方式与支护材料

3101工作面辅助进风巷、运输顺槽、回风顺槽、辅助回风巷、外切眼均采用11号钢棚支护,内切眼材料(1、锚杆及钢带:锚杆采用等强度螺纹钢锚杆,直径为20mm、长度为2400mm,锚杆均使用配套标准螺母紧固。锚杆托盘规格为130mm×130mm×8mm。2、锚索:锚索采用φ17.80mm,长度7.3m(锚到稳定岩层为1m)的钢绞线配合锁头、托盘制作;其中锚索有效长度为为7m,

外露部分为0.3m,每排锚索3根。3、树脂锚固剂直径为23mm,每卷长度为350mm,型号为MSK2335、SMZ2360)。

四、停采位臵

3101工作面距采区回风巷50m处为停采线。

附图3、3101工作面位臵及巷道布臵示意图。

第二节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流程为:斜切进刀—正常割煤—推出护帮板—跟机移架—推前部输送机—放顶煤—拉后部输送机—移转载机—回端头,完成一个循环。

附图4:回采工艺流程图

二、采煤工艺流程介绍:

1、采煤机割煤方式及运行顺序

采煤机采用两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的割煤方式,其割煤顺序如下:

(1)、当采煤机割至工作面端头时,其后的输送机槽已移近煤壁,采煤机机身处尚剩余15m的底煤;

(2)、调换滚筒位臵,前滚筒降下、后滚筒升起并沿输送机弯曲段反向斜切进刀,斜切进刀完成后将机尾推向煤壁;

(3)、再调换两滚筒上下位臵,重新返回割三角煤;

(4)、将三角煤割掉,煤壁割直后,再次调换上下滚筒,返程正常割煤,完成一个割煤循环。

附图5:采煤机进刀方式示意图

2、采煤机割煤质量要求

(1)、严格控制割煤高度,最高不能超过 2.1(2.0+0.1)m,最低不能

低于1.6m,进刀深度为0.6m。

(2)、控制采煤机牵引速度,防止压溜、涌煤事故发生,保持割煤过程中的顶底平整。

(3)、为维护煤壁煤顶的稳定性,在采煤机割煤后,立即伸出前探梁支护新暴露顶板。必要时可用单体柱加π型梁支护易冒落处。

(4)、应及时调整采煤机的割煤速度或采取暂停割煤等措施,来配合放顶煤工序的完成。

(5)、采煤机割煤时,必须严格按照采煤机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3、移架

(1)、移架工艺

工作面采用追机移架,随着采煤机割煤,按顺序移架,移架步距为0.6m。为了及时支护顶板,当采煤机后滚筒割过之后,落后于采煤机后滚筒3~4架,追机顺序移架。

(2)、移架质量要求

①必须严格按移架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移架,其移架的过程是缩支架后部尾梁→伸出支架后部插板→降支架立柱→以前输送机为支点,用移架千斤顶移架→升起支架立柱,给予支架额定的初撑力。

②为保证拉架时不致将前部运输机后拉,在移架时,应将邻架的推移千斤顶手把打在推溜位臵。

③当煤壁片帮较深(≥0.6m)或顶板破碎时,应超前移架支护顶板。

④在移架时,必须使工作面支架保持成一条直线,其直线误差不得超过±50mm。

4、推前部输送机

(1)、推前部输送机工序

推前部运输机在移架工序之后,滞后采煤机后滚筒15m追机进行,除斜切进刀段外,每次推进度应保持0.6m,弯曲段长度不小于15m,割煤和推运输机保持平行作业。

(2)、推前部输送机质量要求

①每次推进应保持0.6m的推进度,并与煤壁平行成一直线,其直线误差应在±30mm以内。

②为了减少输送机在弯曲段的磨损,提高其寿命,在推移输送机时,必须要保持采煤机之后的弯曲段长度不得小于15m。

③输送机必须单方向推移,严禁从两头向中间推移。

④为防止卡死输送机,停机时严禁推溜,但推移机头、机尾时必须停机作业。

⑤为了保证在推运输机时操作顺利,不致发生飘底、啃底现象,在推运输机时,应同时使用3个千斤顶一起推。

⑥完成推移输送机后,必须及时清扫散落在电缆槽内、输送机与液压支架之间等处的浮煤,并且把煤和矸石一起装入运输机内。

5、放顶煤

(1)、放顶煤工序

放煤方式采用单轮顺序放煤,采煤机割煤后,滞后4~5架开始顺序放煤,见矸停止,完成全工作面的放煤工序。放煤步距0.6m。为了有利于端头管理,放煤范围为除上、下端头各三组支架(过渡支架)外的所有支架。当采煤机割第二刀煤时在工作面采、放平行作业。

(2)、放顶煤工艺要求

①放煤工作是在采煤机割煤后进行,放煤步距要保持0.6m。

②放煤时,先收回放煤插板,并操作尾梁千斤顶,使尾梁摆到适当位臵,以便能使顶煤直接流入后部运输机。放煤时,采用多轮顺序放煤,即:每架支架第一轮放1/3,第二轮放2/3,可多次反复地摆尾梁使大块煤破碎,便于放尽。见顶板矸石停止放煤,并伸出插板封住顶板矸石,使矸石不能滑入后部运输机,最后完成放顶煤工作。

③放煤时,必须注意后部运输机中运煤量的情况,可以从放煤量和放煤时间进行控制,使运输机不致于超负荷输送,达到能均匀输送的目的。

④放煤时,必须同时进行喷雾防尘,以保证工人身体的健康。

6、拉后部输送机

拉后部输送机的工序是在放煤工序结束之后进行;在拉后输送机之前要仔细清扫洒落在煤溜与支架间的煤块和矸石,在拉架时,要用装在运输机上的铲煤板将煤块和矸石铲入溜槽内。在必要时,可以往返操作运输机的推拉千斤顶,将运输机两侧的浮煤铲入溜煤槽内。

拉后部输送机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与推前部输送机的要求基本相同。

7、移转载机,回端头

当下隅角滞后放顶线2.0m时,必须移转载机回端头。

三、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

W?

?

?

c

h

S

L

式中L——工作面长度,m;

S——采煤机截深,m;

h——煤层高度,m;

γ——煤的密度,t/m3;

C——工作面煤炭采出率。

W=110×0.6×6×1.44×93%=530 t

(一)循环产量

1.工作面机采产量

110×0.6×2×1.44×100%=190.08t

2.放顶煤产量

(110-7.5)×0.6×4×1.44×85%=301.104 t

(二)日循环数

根据正规循环作业图表,确定循环数为2.5个。

(三)日产量

492×2.5=1230t

(四)月产量1230×28=34440 t

第三节设备配备

一、回采工作面主要机械设备配备表见表5:表5:

二、液压支架技术参数

工作面配备:ZF3200/16/24型放顶煤支架87架;ZF3200/16/24型过渡放顶煤支架6架。

支架参数表

附图6:工作面设备布臵示意图

三、主要设备布臵

1.3101运输顺槽:DSJ-800/2×55型带式输送机1部,SZB-730/75型转载机一部。

2.3101运输顺槽:KBSGZY-1000/10移动变压器1台,QBZ200/1140磁力起动器5台, ZBZ-2.5照明信号综合保护1台,BRW200/31.5乳化液泵2台,各种低压开关、排水泵。

第三章顶板控制

第一节工作面顶板控制

一、工作面支架布臵

3101工作面为轻型综放工作面,采用ZF3200/16/24端头过渡液压支架和ZF3200/16/24型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工作面共布臵87架基本架(包括6架过

渡架)。

工作面综采放顶煤采用一刀一放,截深0.6米,放煤步距为0.6米,工作最小控顶距为Lmin=3200mm,最大控顶Lmax=3200+600=3800mm,支架中心距

1.25m。

二、乳化液泵站

(一)泵站型号、数量

3101工作面配乳化液泵型号为BRW200/31.5,2台。

(二)泵站设备位臵

位于开切眼350米距离,运输顺槽与辅助进风巷一联巷内。

(三)泵站使用规定

1.开泵前,应首先检查齿轮箱和滴油池里油质、油位是否符合标准,泵体各部位螺丝是否紧固,各管路连接是否正常,乳化液配比是否达到标准,确保无误后方可送电开机。

2.开泵时,要首先点动试车1次,无其它异常情况后,再启动持续开泵。

3.司机严禁离开岗位,如果离开则必须停止设备运转。

4.液压泵运转过程中,不能出现窜、漏液现象。

5.泵站压力≥30MPa,压力表必须完好,指示准确。

6.泵站管路必须悬挂整齐,磨损严重的管路应及时更换,更换管路时要护好管头,防止杂物进入泵体。

7.乳化液配比浓度达到3~5%,使用专用油桶和油抽子,液箱上必须使用过滤网。

8.更换管路或检修泵体时,必须要从开关上停电挂牌,并对系统卸载之后再进行处理。

9.泵站在运转过程中,若出现异常声音,震动较大,压力、温度持续升高

或打压不正常等特殊情况,应该立即停泵检查,认真分析处理。

三、初次放顶及步距放顶

(一)初次放顶

工作面初次放顶具体措施详见制定的《3101综放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

(二)步距放顶

3#煤层3101工作面顺槽长778m,倾向110m,煤层厚度平均6.0m,直接顶

为灰黑色,夹薄层泥岩,局部有粗粉砂岩,可见植物化石碎片。根据顶板岩石性质及周边矿井矿压观测结果,确定直接顶初次放顶步距为20m范围内;老顶初次垮落步距在30—35米范围内;老顶周期来压步距在15—20米范围内。

(三)特殊时期的顶板控制

过断层、顶板破碎、来压以及停采前的顶板管理另行编制专项措施。

第二节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端头顶板控制

一、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顶板控制

(一)运输巷、回风巷的超前支护

上端头超前支护采用3000mmπ型钢梁配合DZ25-250/100型液压单体支柱支护,排距为800mm,每根π型钢下至少支三根单体液压支柱(即“一梁三柱”),巷道压力大时增加超前支护长度或补强支护,支护距离不小于20m。

下端头超前支护采用3000mmπ型钢梁配合DZ25-250/100型液压单体支柱支护,排距为800mm,每根π型钢下至少支三棵单体液压支柱(即“一梁三柱”),巷道压力大时增加超前支护长度或补强支护,支护距离不小于20m。

(二)运输巷、回风巷的加强支护

运输巷、回风巷巷道在掘进期间支护采用双钢棚支护,并进行锚索补强。在回采期间巷道顶板压力显现明显,下沉量大时,采用工字钢配合单体柱补强支护.

二、工作面安全出口的管理

(一)支护形式

工作面两端头安全出口不得低于1.8m,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0.7m,单体液压支柱行程不得小于150mm。工作面回出的背板、锚网等一切杂物都要及时运出工作面超前支护段,并分类堆放整齐,定期出井回收。下端头采用3架ZF3200/16/24端头过渡液压支架和3米π型钢梁支护,上端头采用和工作面同类型的支架支护,超前支护采用DZ25-250/100单体液压柱配合3米π型钢

梁一梁四柱3排支护,支护长度不少于20m。当上、下隅角处采空区压力过大时,必须加密支护并采用戗柱加强支护。

(二)支、回柱质量控制标准

1.两巷超前支护单体柱必须成一直线,其偏差不超过±100mm,初撑力≥90kN。

2.单体柱符合完好标准,失效柱严禁使用。

3.端头老空控顶应控制到后部输送机后1m范围。

4.上下两顺槽每班由专人负责检查支护情况,当矿压显现超过支护范围时,应根据现场实际顶板破碎下沉、巷道变形严重的程度,可沿走向或倾向支设工字钢棚,一梁四柱,支倾向棚时,进入超前支护段时,可作为上下顺槽的超前支护形式,但排距不大于800mm。

5.端头切顶线支设的密集支柱并打戗柱,防止大矸石窜出或将支柱推倒,柱间距不大于0.5m,坚持先支后回制度,回密集柱前,按端头回柱步距支好超前排密集支柱(排距不大于0.8m),超前排密集柱中间留有0.5~1.0m的出口,以利于后排密集柱的回撤。后排密集柱回撤完毕,前排密集柱中间出口处补支单体柱,使其间距不大于0.5m。

6.端头回柱原则上与支架后尾梁齐,超前或滞后此支架位臵不得超过0.8m,回柱时必须保证3人以上,有专人进行安全监护一人扶柱并观察顶板变化,一人扶钢梁或铰接梁,一人操作注液枪,将支柱缓慢升起,且升柱时要将单体柱三用阀嘴调整到指向巷帮方向,当柱帽接触到顶板时,由操作注液枪的人继续操作,另两人撤到3.0m以外的安全地点,使支柱逐渐达到初撑力。严禁将支柱快速升起,以防倒柱伤人,所有支柱都用捆柱绳拴好。

7.单体柱钻底量超过100mm时,单体液压支柱必须穿铁鞋。铁鞋的尺寸为300×300mm。

(三)与其他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

采煤机进两端头时,严格禁止支、回单体液压支柱;禁止人员通过三角区。

三、支护材料的使用数量和存放管理

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常备有:1.5m钢梁(圆木)不少20根,DZ25-25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不少20根,料场必须设在超前支护100m之外,物料要分类码放整齐。

第三节矿压观测

一、矿压观测内容

(一)支架支护阻力监测

1、观测目的。通过此项观测,主要了解本采煤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顶板对支架产生的压力特征,由此可确定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强度,掌握综放面的矿压显现规律。

为了掌握本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在工作面每架支架上分别安装两个压力表以显示支架工作阻力(前柱一个后柱一个)。根据压力表数据显示,当压力表数据超过40Mpa(额定阻力为42.2MPa)时,由队技术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2、观测内容。支架受力:主要是前后立柱受力测定,包括受力时间,工作面推进进度。

3、工作面支护质量监测。工作面每架配备压力表,对液压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进行监测,确保工作面支护质量,准确及时地预报工作面顶板来压,确保安全生产。

(二)巷道测区观测

1、观测目的。掌握工作面顺槽在推进期间,巷道压力变化情况及超前影响范围。

2、观测内容。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

3、测区位臵。在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从开切眼开始至工作面前方150m

范围内。

二、数据处理

采煤队验收员每班观察和记录每架支架的压力表数据,并每周把数据资料提交调度室,由调度室对原始记录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打印成图表并附分析结果上报分管领导,并把结果反馈给采煤队。

第四章生产系统

第一节运输

一、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

工作面设备运输采用JD-1.6绞车和轨道运输方式,绞车司机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后持证上岗。

二、运煤设备及装运方式

工作面采用采煤机落煤、装煤,通过前、后部SGZ-630/2×110型刮板运输机运输至顺槽,顺槽采用SZB-730/75型转载机和DSJ-800/2×55型皮带运输机运输出工作面。工作面浮煤可通过人工将其装入运输机内。

三、运输路线

1、运煤路线:

工作面落煤→工作面前后部煤溜→运输顺槽转载机→运输顺槽皮带→采区运输巷皮带→运输暗斜井皮带→运输大巷皮带→一部皮带→井底煤仓→地面。

2、运料路线:

地面→副立井→井底车场—轨道大巷→轨道暗斜井→3101辅助进风巷→工作面。

附图7:运输系统示意图

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一、通风系统

本工作面采用“U+u ”型布臵方式,即运输顺槽和辅助进风巷进风,回风顺槽和辅助回风巷回风。 (一)风量计算:

据《规程》规定:每个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应按气象条件、瓦斯涌出量、工作人员数量、采煤工作面双“U ”配风验算:

①按气象条件计算

min /48.6270.12.10.2245.485.35.1%7060%70603m k k S v Q cl ch cf cf cf =?????

?

??+???=?????=

式中:V cf ——采煤工作面的风速,取1.5m /s ; S cf ——采煤工作面的平均有效断面积,㎡;

K ch ——采煤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放顶煤工作面,㎡; K cl ——采煤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工作面长度110m ,取1.0; 70%——有效通风断面系数; 60——为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②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

min /80.29280.1160.1763m Q Q Q cd cr cf =+=+= ()

min /0.1766.110.11001003m k q Q cg gr cr =??=??=

()

min /80.1166.173.01001003m k q Q cg gd cd =??=??=

式中:q cg ——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平均瓦斯涌出量; 按预测工作面风排瓦斯量的60%计算,

1.83×60%=1.10 m 3/min

cg

q ——采煤工作面辅助回风巷风流中平均瓦斯涌出量,m 3/min ;

按预测工作面风排瓦斯量的40%计算, 1.83×40%=0.73m 3/min

cg

k ——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取1.6;

100——按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的浓度不应超过1%的换算系数。

③按工作人员数量验算

min

/24060443m N Q cf cf =?=≥

式中:N cf ——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交接班60人;

4——每人需风量,m 3/min 。

④采煤工作面双“U ”配风验算

内“U ”配风量根据以上计算取627.48 m 3/min 。

外“U ”配风量要能满足风排瓦斯和最低风速的要求需要,即最低风速0.25×60×S=92.4 m 3/min ,风排瓦斯需风量116.80 m 3/min 。根据以上要求工作面外“U ”配风量取150 m 3/min 。

⑤按风速进行计算

工作面内“U ”风速

a )验算最小风量

min /45.9323.625.06025.0063m S Q cb cf =??=?≥ 223.6%700.245.470%l m h S cf cb cb =??=??=

b )验算最大风量

min /6.129339.50.4600.4063m S Q cb cf =??=?≤ 2s 39.5%700.285.370%l m h S cf c cs =??=??=

工作面外“U ”风速

a )验算最小风量

min /40.9216.625.06025.0063m S Q cb cf =??=?≥

b )验算最风量

min /40.114816.60.4600.4063

m S Q cb cf =??=?≤

式中:cb S ——采煤工作面最大控顶有效断面积,m 2;

cb l ——采煤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 ;

cf

h ——采煤工作面实际采高,m ;

cs S ——采煤工作面最小控顶有效断面积,m 2; cs l ——采煤工作面最小控顶距,m ;

0.25——采煤工作面允许的最小风速,m/s ; 70%——有效通风断面系数;

4.0——采煤工作面允许的最大风速,m/s 。 则:

工作面外“U ”风速

min /6.1293min /48.627min /45.93333m m Q m cf <=<

工作面外“U ”风速

min /40.1148min /0.150min /40.92333m m Q m cf <=<

通过以上计算及验算,回采工作面需风量取最大值,即

min /48.77715048.6273m Q cf =+=

本3101采煤工作面最后确定取风量840m 3/min (二)通风路线

进风: 主立井→运顺大巷→运输暗斜井 运输顺槽 地面新鲜风流→ → 副立井→轨道大巷→轨道暗斜井 辅助进风巷 →工作面

回风: 回风顺槽

工作面污风风流→ →回风联巷→采区回风巷→回风大巷 辅助回风巷 →地面

附图8:通风系统、瓦斯监控示意图

二、瓦斯防治

(一)、瓦斯检查

1、工作面设专职瓦斯员对工作面顺槽,上隅角和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每班检查次数不得少于三次,并将检查结果认真填写在瓦斯记录牌上。

2、各班跟班队长、电工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工作面上隅角设臵甲烷传感器,报警点为0.8%。

3、割煤机司机必须携带便携式,割煤时挂在割煤机上,当瓦斯浓度达到0.8%时,停止割煤,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当瓦斯浓度降至0.8%以下时方可作业。

4、必须在采煤机上悬挂机载载传感器,瓦斯报警点为0.8%,断电点为1.2%,断电范围:采煤机电源。

5、上隅角瓦斯管理由当班带班长负责,班组长是上隅角瓦斯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发生上隅角瓦斯超限作业,首先追究班组长的责任;机尾工作人员必须经常注意上隅角瓦斯监测仪的示数,当示数接近规定值时,要采用风帘挡风或其它措施减小上隅角瓦斯。

(二)、瓦斯监测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准确有效监测工作面瓦斯浓度,在工作面具体设臵如下安全监测系统:3101运输顺槽机电硐室内设臵KJFT-1型监控分站一台,监控工作面各处瓦斯情况,在运输顺槽开关处设臵开停传感器,用于监测采煤工作面和顺槽煤溜运行情况。

1、工作面上隅角设甲烷传感器T0

报警浓度大于等于0.8%

断电浓度大于等于1.2%

复电浓度小于0.8%

断电范围:工作面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2、回风顺槽中距工作面不大于10m处设甲烷传感器T1

报警浓度大于等于0.8%

断电浓度大于等于1.2%

复电浓度小于0.8%

断电范围:工作面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3、回风顺槽距回风口10—15m处设甲烷传感器T2

报警浓度大于等于0.8%

断电浓度大于等于0.8%

复电浓度小于0.8%

断电范围:工作面及其回风顺槽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4、辅助回风巷距联络横贯10—15m处设甲烷传感器T3

报警浓度大于等于0.8%

断电浓度大于等于0.8%

复电浓度小于0.8%

断电范围:工作面及辅助回风巷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5、辅助回风巷距回风口10—15m处设甲烷传感器T4。

报警浓度大于等于0.8%

断电浓度大于等于0.8%

复电浓度小于0.8%

断电范围:工作面及其辅助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