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谎结论证据能力问题分析研究

测谎结论证据能力问题分析研究

测谎结论证据能力问题分析研究
测谎结论证据能力问题分析研究

测谎结论证据能力问题研究

李欣【摘要】测谎技术和活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应用,自80年代起测谎技术就在我国侦查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侦查导向、查找线索、提高破案率等巨大作用。但是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理论界争论不已,而且现有司法解释的规定也存在问题。应该充分认识测试技术科学有效性,肯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待条件成熟时将其纳入科学证据体系。

一、我国现阶段关于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理论争议

我国自80年代起也开始了测谎的技术理论研究和侦查实践应用,发挥了侦查导向、查找线索、提高破案率等被广泛宣传的巨大作用。但实际上,不论测谎的实践应用还是测谎结论的理论研究目前都存在重重问题、局面混乱。其中,在测谎结论有无证据容许性问题上更是“一团乱麻理不清”,尤其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争论就未曾停止过。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肯定说”。该观点认为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测谎活动是一种技术性侦查手段,测谎结论作为测试人员运用其知识和技能分析仪器纪录的被测人的生理反应所作的判断结论,应当认为具有证据能力,在证据种类中,应当属鉴定结论。测谎结论完全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当测试中的犯罪嫌疑人对若干个特殊主题问题都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的生理参数异常时(这些主题问题只有犯罪人才会知道,如:特殊的作案工具、特别的伤害部位、相关证据的隐藏位置等,也只会对犯罪嫌疑人形成心理震慑>,应认定被测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因为这种相符特征具有唯一性,同其他刑事技术鉴定(如文件检验、指纹鉴定等>没有本质区别。

(二>“否定说”。该观点认为目前测谎技术准确率不够高还未成熟到为侦查诉讼提供能作为证据的结论,更不能以测代侦,仅凭测谎结论定案。在实践中,既有成功地利用测谎技术破获大案的喜讯,也有受测谎结论的误导造成冤假命案的惨剧。从证据理论分析,测谎结论也不是独立的诉讼证据,测谎结

论是对涉案人身体的各种生理参量的收集和鉴定,不是对案件事实本身的收集和鉴定。测谎结果最终要落实到被测试者是否作出有罪的供述,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成为有效证据,测谎是审查判断证据尤其是人证的一种辅助方式。有学者甚至认为在目前口供中心的侦查模式下推行测谎技术可能使其沦为逼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帮凶。

(三>“有限采用说”。测谎结论可以在诉讼中采用为证据,但只能“有限采用”为审查言词证据真实可靠性的根据,不能直接用来证明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该观点认为测谎结论只能表明被测试人说了真话还是撒了谎以及他对案件是否“知情”,并不能回答被测试人是否实施了被调查的罪行,而且测谎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即使是无罪的人在受审的特殊情况下测试,也会因为紧张而引起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测谎结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应该客观地对待测谎结论,将其作为侦查、审查和判断证据的手段,必要时,在有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有限采用规则将其作为辅助的证明手段。不能仅凭测谎结论或依据测谎结论和尚不充分的其他有罪证据认定被测试人有罪,以防治误判给公民带来灾难性后果。

(四>“科技乐观说”。该观点认为虽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多道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在准确率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以及目前因缺少合法性而不具有证明能力,尚不属适格之证据,难于直接成为法庭证32据。但是,“既然人类认识活动不能完全达到绝对真理,我们就不可能等鉴定技术发展到100%的准确率才将其用于解决纠纷,明智的做法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价值选择,看其是否拥有合理的可接受性。即使准确率上存有瑕疵,只要这种瑕疵能够被认识,完全可以通过适用规则加以校正,而不必全盘否定。”[1]测谎技术“补充了事实审理者识别谎言能力之不足”[2],具有其他证据不具有的证明价值。纵览一百多年来“测谎技术从简单到精细、理论从匮乏到趋向完善、仪器从简陋到精密、结果分析从主观性极强的人为评分到客观性很强的计算机量化评分、以及其结论被法庭从完全排斥到提出采信建议的立法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技术的未来证据之路并不黯淡”。[3]

肯定说将目前的测谎结论归入鉴定结论是欠妥的。测谎活动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应用比较混乱,没有相关的专门立法,没有统一的操作程序规范和技术规定,实践中各单位的具体实施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对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及事后法庭对测谎结论的审查判断影响很大。另外,测谎结论与鉴定结论在对象、采用的方法、能否在诉讼中直接使用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不能笼统地将测谎结论定位为鉴定结论。而且鉴定本身的规定已经是非常的混乱,鉴定结论理论体系自身的完善还在进行当中。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将测谎证据贸然归入鉴定结论是不成熟的做法。

认为测谎结论不能成为证据的主要原因在于测谎结论的准确率不够高的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哲学意义上的客观真或者科学意义上的绝对真不是诉讼证明能够达到的目标,也不应该成为证明的目标或证据客观性、真实性的评价标准。纯科学研究追求绝对的真实,百分百的准确率是科学实验追求的理想状态。而法庭科学服务于诉讼,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只是目标之一,诉讼更关心实体正义、程序正义、诉讼效率等价值的平衡。司法活动中的科学技术不同于纯科学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达到百分百准确,过分关注准确率,以准确率为唯一评价标准,不仅混淆了纯科学研究和诉讼中科学研究的区分,而且有盲目崇拜科学证据,乃至唯科学证据定罪的极端倾向。另外,技术出错虽是错案的原因之一,但科技证据运用活动本身潜在的错判风险也不容忽视。在科学证据使用中,诉讼主体包括裁判者和控辩双方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审查判断证据证明力和质证能力相对较弱,法庭审判活动对科学证据的过滤能力相应降低,错判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不能将错案责任完全归于技术不够成熟和准确。

以证据三性为判断标准,认为测谎结论不符合证据三性,不能视为证据的观点源自对证据概念等问题的模糊认识。证据作为刑事诉讼证明的基石,其概念、属性等问题一直是理论上悬而未决的难点之一。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将证据、定案根据混合使用,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传统的三性说实际上确立的是一个不依赖于诉讼程序而独立存在的证据判断标准,忽视了证据本质上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与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双方的证明活动动态关联的一种过程性现象。因此,以法条为依据或以传统三性说都不能很好的解决什么是证据这个证据学的“母题”。从技术上说,心理生理测试已经能够把犯罪人与犯罪事实联系起来,横亘在测试结论成为法庭证据之路上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证据的深入

理解和正确认识。我们认为在证据法学研究中应该确立一种动态的证据概念,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审判阶段的证据,即裁判者视角下的能够接受法庭调查的证据。

相对而言,笔者认为虽然第四种观点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论证不够充分,但其思路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测谎技术是一种一直处在进步发展中的科技活动,测谎结论应该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多道心理生理测试方法是国内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传统方法,但是它不能代表测谎技术的全部与未来,新近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记录测量大脑皮层本身的而不仅是受自主神经控制的皮层下生理活动来检测心理活动状况是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心理生理检测也在不断的进步,不仅仪器越来越精密,而且新的生理指标不断被研究和开发出来,新的技术不断被引进和使用,使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得到新的解读和认可。

二、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理论论证

(一>证据能力概述

证据能力是大陆法系国家使用的概念,其含义是“能够作为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可以作为事实认定的资格”[4]。大陆法系国家发挥职权主义精神,对证据能力限定较少,只要采用法律规定的证据方法,依照法律规定的调查程序调查所得证据即取得证据资格。英美法系没有证据能力说法,相类似的是证据的可采性。证据的可采性是英美证据规则的灵魂,证据法的核心。“正如美国证据学家专家华尔兹教授所说,大多数的证据规则都是关于什么应该被接受为证据的问题———可采性问题。”[5]因此,英美法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确立了大量、详细地证据规则来解决证据进入法庭这个“入口”问题,其中很多著名规则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佳证据规则、传闻规则等已为我国学界所深入研究和学习。

虽然两大法系由于诉讼模式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两个概念事实上有共通之处,本质上都是强调证据资料进入法庭、用于诉讼证明的能力。“证据能力所要解决的是一个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资格的问题,即该证据具不具有出现在法庭上的资格。具有该资格的证据是具有合法性、证据

能力的证据。”[6]而某个出现在法庭上的特定证据能否成为定案的依据则是一个证明力问题,需要法官在证明力规则的规范下自由心证。证据能力的一般原则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具有相关性的证据都具有证据能力”。[7]121但是相关性并不是证据能力的充要条件,有相关性并不必然有证据能力,一项有相关性的证据也可能因某一排除规则的法律规定而丧失证据能力,不能在法庭上出示、质证。

证据能力问题不是证据本身自有的属性,它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法律价值问题。限定能够进入法庭的证据材料的范围,主要是考虑包括真实、正义、公正等各种诉讼价值的平衡,保证诉讼结果的可靠性和诉讼过程的正当性,在真实性之上包含了价值判断、正当性要求等因素。这一特点在现代刑事诉讼实际中也得到了验证,从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证据能力规则的一些基本规定来看,各国普遍接受的证据规则在可靠性之外越来越多的将其他一些重要的价值因素如保护人权、抑制国家权力滥用、保护职业秘密等纳入其中并赋予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分量,以实现刑事诉讼多方位的价值目标。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德法意等欧洲国家和美国部分州否定测谎结论可采性的原因做出解读。

纵观我国刑事证据相关规定,以往我国对证据的认识,明显忽视证据能力问题。证据规则较多地体现为证明力规则,如原件原物优先、口供补强等,证据能力的规定则少之又少,有限的几条如严禁刑讯逼供、检察院不能将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做为证据使用不成体系。实际中往往存在将具有证据能力而被采纳接受法庭调查的证据等同于定案根据、当庭采证就是解决证据能否做定案根据问题等错误认识。“从证据的可采性或证据能力的角度审视我国的证据制度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8]

(二>测谎结论具有证据能力论证

证明是一种受当下社会认知条件制约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诉讼过程中一项材料能否被接受为证据本质上是事实认定者的一种主观判断,即依据当下社会普遍认知的真实标准确信其真实可信。根据目前测谎技术的科学水平来看,测试结论的科学性能够被法庭认可,其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能够得到证实和验证,遵循严格程序规定的证据运用过程能够体现人权保障、权力抑制等价值目标,[9]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应该得到肯定。

1、测谎结论具有科学可靠性

测试基础理论具有科学性。在美国,根据多伯特规则,科学证据可采性门槛审查重点是“专家所提出的证据所依据的原则是否具有科学的有效性—适用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重点必须是原则和方法,而不是这些原则和方法产生出来的结论。”[10]

(1>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谎活动已有百余年的使用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生理检测技术却不足半个世纪,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却很迅速,不但具体的测试技术、格式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对测试原理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测谎技术结合起来,检测对象从谎言转变为犯罪信息,测谎技术转变为测真技术。无论测谎还是测真,其基本原理都是根据科学的心理机制,以生理指标的变化推测其反应的谎言心理、强化注意、信息加工、定向反射、心理唤醒等心理成分,已得到主流心理学的肯定。在心理生理检测过程中记录测试到的生理反应不仅反映了“传统认识所看到的被测者在测试期间的心理反应,还反映了记忆中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生理检测关注的是后者,“评估的是被测者对清晰记忆的相关行动或事件的直接认知和经验的可信性”,即犯罪记忆的可信性。[11]在具体测试中,不论有罪还是无辜,主测人员每呈现一个工程都会诱发被测者一种定向反应,根据一般原则,定向反应幅度会随刺激的重复不断衰减,除非有意义的刺激诱发了强化的反应。当主测人员使用的实物或言辞刺激与被测者犯罪记忆内容出现相似时,即刺激属于犯罪情景的真实描述或真实状态时,刺激问题就获得了新颖性,可以诱发更强烈的定向反应,有罪的被测者会出现自主的认知唤醒,身体会出现与正在发生的情绪和注意状态相适应的生理反应,刺激感受到的事件与记忆中的事件相似程度越高,被测心理生理表现就越强烈。很明显,对于不知道犯罪情景的无辜被测者而言,因为不存在这种对比事件的相似性,所有工程刺激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定向反应因刺激的重复而逐渐适应。这种理论强调个体对事件事实的认知,测试反应差异的原因在于案件记忆的差异,而不是个人的情绪、关注、惧怕、条件反射或者欺骗等不同人格的被测者在被测期间即时的情景认识差异。不论是对照问题测试还是犯罪认知测试方法,测试结论都来源于相关反应和参照反应的强度对比,

确定被测者对测试主题有无特异性反应及反应的强度,进而判断被测者有无犯罪记忆及记忆与事实相关关程度。

(2>测试方法及实施的科学性。目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准绳问题测试法。紧张峰测试法。犯罪认知测试法。相关-不相关问题交叉测试法。怀疑知情参与测试法。缄默测试法。真假对比测试法。国际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前三种,美国等国家则较多使用准绳问题测试法,搜索紧张峰和犯罪认知测试法在日本占主流地位。我国总结国内外多主题测试的经验,提出了系统测试的概念,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多主题有机结合的测试系统。实际使用的测试综合使用多种测试方法,由至少5个独立且互不的主题构成系统化测试,在综合主题测试结论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测试结论,基本排除了被测心理素质差异、测试环境差异等随机性因素对测试结论的影响,所得结论具有相当的效度、可靠性。在多种测试方法中,我国应用犯罪认知测试法比较普遍。这种测试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如测试建立在标准化程序基础上,能避免面谈偏见、侧前传闻等非生理信息的污染,保护无辜被测者效果显著等等。另外,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国国情,我国侦查阶段的各种行为、案情一般属于秘密,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没有调查取证权,媒体报道控制比较严格,因此大部分案件的情况除了侦查员、知情人和案犯外,其他人无从得知,能够解决信息容易泄露影响无辜被测者的缺点,大大降低测试方法自身潜在的虚假肯定的风险。

2.测谎结论能够确定被测者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

从上文对测试原理和方法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测谎技术的检测对象是被测者的犯罪记忆,实质是通过刺激唤起有罪被测者对犯罪情景的认知,引发异常的生理反应。这个过程清楚的表明了被测者与正在调查的案件存在相关方面的联系。我国目前普遍应用的是系统测试,测试结论是多个主题测试结论的综合,有基本测试结论和精细测试结论构成。基本测试结论可以“确定被测人员与导致特异反应的刺激内容所构成的类似刑事案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精细测试结论中探索性测试结论可以“确定被测人员是否形成了人质藏匿地点、赃款去向、凶器去向等心理信息”。验证性测试结论可以出现部分特异心理生理反应的被测人员与正在调查的案件之间的关系,增强或排除基本测试结论的说服

力。扩展性测试结论则可以与验证性结论结合“检测被测人员是否还与其他刑事案件存在相关关

系”[12]。由此可见,测谎结论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证实和验证。

测谎结论否定犯罪嫌疑具有更大的证明意义,在其证据力上不需要其他证据的佐证。测谎结论不是检测口供的真伪,而是检测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记忆记忆及相关的程度问题,测谎结论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区分“被测者是属于作案人、涉案知情人、一般知情人,还是无辜者”[13]。从而排除无辜者。在目前测试结论90%以上准确的情况下,如果得出的是有利于被追诉人的测试结论,则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动摇追诉机关的有罪指控,能够影响裁判者有罪心证的形成,因此至少应该赋予其作为无罪辩护证据的证据资格。测谎结论成为证据还有利于与物证技术鉴定、证人证言等共同构筑证据体系。例如,“痕迹物证鉴定的目的是要确定物证与案件、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但鉴定结果有时只能说明物证的性能,却无法确认与嫌疑人的关系,如毒物分析只能确定毒物的种类却不能确定投毒的人,而测谎却可以借助痕迹物证鉴定结果开展测试,将作案人与结果联系起来。”[14]

另外,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查明案件犯罪构成各方面的情况是证明活动的重点。测试结论不仅有助于核实、印证那些反复易变、审查判断困难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判断相关证据的真伪和协调度,而且对某些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证明有不容忽视的证据价值。例如犯罪认知测试方法编排的问题中包含一些侦查机关掌握的、只有真正的作案人才清楚的细节,因此分析测试图谱数据,并结合引起嫌疑人异常心理变化的具体问题的内容,可以在锁定犯罪嫌疑人后确定其在某些犯罪构成事实细节问题上是否撒谎,如果做出了肯定回答且没有撒谎,则其对案件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此测试结论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直接使用,也可以做为其他构成要件证据的补强、印证证据,对具体案件证据锁链的闭合、完整有着重要作用,其证据价值值得肯定。

3.测试结论具有法律正当性内核在充分关注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测谎结论自身具有的特殊正当性的研究,否则会影响讨论的深度。测谎结论具有相当的法律正当性内涵。

首先,测试结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保障人权等诉讼理念。不可否认,测谎活动隐藏着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风险,解决测谎结论的证据许容性问题避不开打击犯罪与保障公民隐私权、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等基本权利的冲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测谎活动的原理方法得到答案。通过以上对测谎技术原理方法等的阐释,我们可以肯定测谎不涉及对人的肉体或精神强迫,被测试人在测试中,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更可以保持沉默,而且沉默不影响测试效果。犯罪心理测试系统技术排除无辜准确率也比较高,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及时从源头避免冤假错案、保护人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少口供依赖、遏制刑讯逼供、保障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等特殊价值。在测谎结论的生成使用中加强程序规制对人权的保障更有力。例如,如果立法明确规定测谎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规范主测人提问,禁止诱导欺骗被测人做出错误回答,测谎结论若确定嫌疑人有罪则禁止讯问等程序规范,所得测谎结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无疑会大大增强。

其次,测谎结论正当性还体现在它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测谎结论的人力、物力成本与搜集传统证据相比更加低廉,而且因为准确率高出现刑讯逼供、冤错现象的几率低,所以代价也更小。尤其对那些缺乏证据、久侦未破但嫌疑对象范围较小的案件,应用高科技、反侦察措施的职务犯罪案件,一个科学准确的测谎结论可以快速排除无辜、锁定嫌疑人,条件好的更可以确定作案细节、测出未知情节等,减轻一对一等疑难案件中侦查机关的取证、举证之难,也可以使法庭质证、认证活动科学化、高效化,使案件事实的确认更为简便,使诉讼流程更为快捷。

4.确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符合诉讼证明科学化的世界趋势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犯罪现象也出现了科学化、智能化的趋势。而“科技证据以现代科技为依托,能够获取很多通过传统取证措施无法获取的证据信息,对查清案件事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特别是对于有组织犯罪、恐怖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社会危害性特别严重的重大犯罪行为,科技证据能发挥传统证据不具有的便捷高效、证明力强等巨大作用。加强

侦查活动的科技水平,赋予一些科技手段获得资料的证据能力,已成为现代国家应对严峻犯罪形势、加强控制犯罪能力必需的重要手段。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或制定单行法,赋予追诉机关实施监听、强制采样、犯罪心理测试等权限,对科技侦查手段所获得证据资料赋予其科学证据资格,允许法庭采纳采信。联合国相关国际公约也作了类似规定,如允许使用电子监视等特殊侦查手段、《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允许法庭采信由这些手段产生的证据等等。然而我国法律关于科技证据问题规定粗疏甚至缺失,只有《国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对技术侦查做了模糊的笼统授权规定,对技术侦查获得材料的证据资格、科技证据的形式、适用等对诉讼证明现代化、科学化意义重大的问题却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立法的缺失正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和突破点。因此全面认识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正确理解科技证据法定化与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冲突等问题,为测谎结论的法定化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包括测谎证据在内的科学证据的适用条件、收集程序、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规则等问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立法及司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动向作出科学的回答。

从上述对测谎结论的技术原理和法律正当性内涵的分析来看,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建立在综合运用了现代心理、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电子学、计算机智能学说等多学科先进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关性、有效性、可靠性、理论可检验性等科学证据的基本属性。心理测试结论的价值在于其既能够测“真”,即测出受者有无特殊事件的真实经历和真实记忆心理痕迹,同时又能够体现保障人权、公平、效率等正当价值追求,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的平衡。因此它的存在和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笔记]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

[笔记]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 (2011) 三、(本题22分) 案情:2010年10月2日午夜,A市某区公安人员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路边停靠的一辆轿车内坐着三个年轻人(朱某、尤某、何某)行迹可疑,即上前盘查。经查,在该车后备箱中发现盗窃机动车工具,遂将三人带回区公安分局进一步审查。案件侦查终结后,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公诉。 (证据)朱某——在侦查中供称,其作案方式是3人乘坐尤某的汽车在街上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由朱某、何某下车盗窃,得手后共同分赃。作案过程由尤某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承认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但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尤某——在侦查中与朱某供述基本相同,但不承认作案由自己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翻供,不承认参与盗窃机动车的犯罪,声称对朱某盗窃机动车毫不知情,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何某——始终否认参与犯罪。声称被抓获当天从C市老家来A市玩,与原先偶然认识的朱某、尤某一起吃完晚饭后坐在车里闲聊,才被公安机关抓获。声称以前从没有与A市的朱某、尤某共同盗窃,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公安机关——在朱某、尤某供述的十几起案件中核实认定了A市发生的3起案件,并依循线索找到被害人,取得当初报案材料和被害人陈述。调取到某一案发地录像,显示朱某、尤某盗窃汽车经过。根据朱某、尤某在侦查阶段的供述,认定何某在2010年3月19日参与一起盗窃机动车案件。 何某辩护人——称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并提供4份书面材料:(1)何某父亲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前后,何某

因打架被当地公安机关告知在家等候处理,不得外出。何某未离开C市;(2)2010年4月5日,公安机关发出的行政处罚通知书;(3)C市某机关工作人员赵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案发前后,经常与何某在一起打牌,何某随叫随到,期间未离开C市;(4)何某女友范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期间,何某一直在家,偶尔与朋友打牌,未离开C市。 (法庭审判)庭审中,3名被告人均称受到侦查人员刑讯。辩护人提出,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被告人供述系通过刑讯逼供取得,属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要求法庭调查。公诉人反驳,被告人受伤系因抓捕时3人有逃跑和反抗行为造成,与讯问无关,但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法庭认为,辩护人意见没有足够根据,即开始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 法庭调查中,根据朱某供述,认定尤某为策划、指挥者,系主犯。 审理中,何某辩护人向法庭提供了证明何某没有作案时间的4份书面材料。法庭认为,公诉方提供的有罪证据确实充分,辩护人提供的材料不足以充分证明何某在案发时没有来过A市,且材料不具有关联性,不予采纳。 最后,法院采纳在侦查中朱某、尤某的供述笔录、被害人陈述、报案材料、监控录像作为定案根据,认定尤某、朱某、何某构成盗窃罪(尤某为主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9年、5年和3年。 问题: 1(法院对于辩护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法院对证据合法性有疑问,应当如何进行调查, 3(法院对尤某的犯罪事实的认定是否已经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为什么, 4(现有证据能否证明何某构成犯罪,为什么,

素质测评真题及答案

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 06090)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全部为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按照试题题号顺序直接答题,答在试卷上无效。 本大题共10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配置性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素质测评方式,配置性测评的目的是P13 A.选拔优秀人员 B.人事合理配置 C.开发人员素质 D.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中的问题 2.目前,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被广泛地用于招聘、选拔、考核、培训、晋升等领域,素质测评评定功能的正向发挥,其主要作用有 P19 A.促进与形成 B.激励与强化 C.导向作用 D.以上全部正确 3. 我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高个之中选高个”或“矮个之中拔高个”,该俗语反映了选 拔性测评 P12 A.测评标准刚性最强 B.整个测评特别强调区分功用 C.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 D.整个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 4. 有些岗位的人员招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飞行员的招聘,绝不能因为一时找不到 合格的人员而降低标准要求,这反映了配置性测评的 P14 A.针对性 B.客观性 C.严格性 D.准备性 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必须是结构化的面试过程,其设计过程包括 P53 A.开发面试题库 B.明确评分标准,设计面试评分表 C.选择合适的面试考官 D.包括以上全部过程

6. 测评指标权重的数量表示即为权数,相对权数是指某个测评指标作为一个单位,它是在 总体中的 P70 A.积 B.差 C.和 D.比重值 7. 在管理人员选拔中,常常将“优秀管理者”作为测评的 P※ A.同时效度 B.观念效标 C.预测效度 D.行为效标 8. 在以下关于素质测评的功能与素质测评的作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P18 A.素质测评的功能与素质测评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B.素质测评的功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C.功能是素质测评活动中作用与外在环境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 D.素质测评的功能是潜在机制,素质测评的作用是外在效应 9. 美国心理学家E.L. Thorndike根据心理实验的结果发现,当评估者根据被评估者的一种 特征得出总体印象时,就容易出现P※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效应 D.求同效应 10.在胜任力结构模型数据收集方法中,如果要挖掘当事人的胜任力特别是其所隐藏的潜能, 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为P47 A.专家小组法 B.问卷调查法 C.全方位评价法 D.行为事件访谈法 11.在人员招聘中有许多的方法可以使用,有一些方法常常是要求被试者根据听过的音乐来 编撰出一段故事,这属于投射技术中的P129 A.联想投射 B.构造投射 C.完成投射 D.表演投射 12.某指标的测量数据为17、16、14、19、13、15、20,其中位数是 P※ A.14 B.19 C.16 D.20

论感知事实及其证据法意义

论感知事实及其证据法意义 在诉讼证明中经过证明的事实并不是该事实自身,它只是人们对过去发生、通过证据证明为真的待证事实的正确认识。不管是行为或者事件,任何事实只要发生,就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人们事后对该事实的证明,只是对该客观事实的认识,因而是一种感知事实。对感知事实进行研究对完善证据立法、促进司法公正以及解决证据法学中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标签:感知事实;诉讼证明;事实信息;证据法 对过去发生的事实进行证明,以确认该事实是否客观真实,这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诉讼法学,尤其是诉讼证据理论中最为基础却又极为重要的内容。但是,经过人们证明为真的这些过去的事实是否就是该事实自身呢?这一经过证明的事实是否就是学者们常说的“事实的重构”呢?多年以来,这些极其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对于经过证明得到的事实的客观性、能否质疑和再证的必要性并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感知事实进行研究。 一、感知事实的概念 任何客观事实只要发生,都会留下事实信息,但这些事实信息不会主动浮现,必须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识别和发现。关于人对事实的识别和发现过程,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事实’比作食物,把科学和认知比作胃,那么,‘事实’同科学知识的关系就如同食物与胃的关系。如果说食物要通过吃才能到达胃。那么,‘事实’则要通过认知活动才能成为科学和知识的基础。按照我们的理解,‘事实’是认知的对象,不管我们认识到没有,它都是有的。”[1]从这个比喻我们不难得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要获得客观事实(或客观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需要经过认知(感知)这条必经途径。这种认知方式是符合马克思的认识论的。事实上,这种对事实的认知过程就是感知事实的过程。因此,所谓感知事实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和判断。 对感知事实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我们知道在诉讼证明中事实信息实存于证据之中,它不会主动呈现,因此要获得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必须通过我们的认知才能获得。无论是诉讼证明还是非诉讼的证明,围绕证据运用的证明活动都包含着人的认识过程[2]。证明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研判人们所感知到的事实,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即感知到的事实是否真实的过程。诉讼证明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及运用,证明诉讼案件中系争事实的过程。因而对感知事实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证据法意义。 二、诉讼证明是人对客观事实的感知 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为了解决争议而查明待证的案件事实的诉讼证明活

证据学期末复习指导案例题参考答案

《证据学期末复习指导》 案例题参考答案 1.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 诉讼。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D) A .辆汽车的性质 B.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D.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2.在一行政诉讼案中,被告方某行政机关委托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刘律师为使案件胜诉,诉讼期 间调查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请问:下列关于刘律师做法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C) A.合适,因为刘律师有自行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 B.合适,因为刘律师需要代为承担举证责任 C.不合适,因为刘律师无自行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 D.不合适,因为刘律师的调查未经人民法院同意 3.某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市教育局主管招生工作的王某受贿案的过程中,除发现王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外,还发现王某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根据以上情况,请问:指控王某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哪些机关或人员 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根据这一规定,对于此类案件,首先承担证明责任的仍然是控诉方,当控诉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即转移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身上,它必须说明或者证明差额部分的来源是合法的,若不能说明或证明,差额部分即以非法所得论。

测谎题目实例

人心可测——测谎仪侦破案件的是是非非 周晓华 心迹难藏——杀人凶手露原形 这是一桩发生在河南尉氏县的杀人案。去年腊月26日,镇财政所会计翟鹏飞被人杀死在他的办公室里,由于现场被伪装,被害人的尸体到正月初二才被人发现。据当地公安现场的勘察判断,作案人很熟悉现场,和被害人应该很熟,作案动机可能是为钱财。作案人在击打了被害人的头部后,将尸体搬到办公桌后面的床上,用被子盖好,并将溅了血的椅子用衣服盖上,将地下的血迹擦干净。而根据法医鉴定,被害人死于当晚12点,由此判断作案的时间在晚上11:30左右。办案人员经排查定出5名嫌疑人。其中四人当天晚上在镇政府院内的一栋楼上打麻将,而被害人也曾在旁边观看,10点多离开;另外一人为院内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因1号嫌疑人的办公室与死者相邻,好赌,手头较紧,又有作案时间,被列为重点嫌疑对象,并被刑事拘押,其他嫌疑人基本被排除。 由于现场曾被伪装,指纹痕迹都不明显,又缺少证据,导致近两个月过去,审查没有结果,工作陷入僵局。办案人员的压力很大,他们决定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 3月12日,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的丁同春教授带着学生来到尉氏县。经过现场勘察、分析和法医鉴定,丁教授拟定测试题。

1、你叫×××吗 2、今年是××岁吗 3、记得去年腊月26晚上,镇财政所会计翟鹏飞被害的事吗 4、翟鹏飞被害,你知道因为什么吗 5、翟鹏飞被害,是因为女朋友的事吗 …… 9、作案人是那天晚上八九点钟干的吗 10、作案人是10点多钟干的吗 11、作案人是11点多钟干的吗 12、作案人是12点多钟干的吗 13、作案人是在后半夜干的吗 …… 17、作案人当时敲门了吗 18、作案人当时是用刀子扎的吗 19、作案人当时是用锤砸的吗 …… 27、作案人用的工具藏起来了吗 28、作案人用的工具扔了吗 29、作案人现在是想主动讲清楚吗 30、你今天讲的都是实话吗 经过测试,丁教授排除了疑点较大的1号嫌疑人,并认定2号嫌疑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参考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参考: 08年案情:肖某是甲公司的一名职员,在2006年12月17日出差时不慎摔伤,住院治疗两个多月,花费医疗费若干。甲公司认为,肖某伤后留下残疾已不适合从事原岗位的工作,于2007年4月9日解除了与肖某的劳动合同。因与公司协商无果,肖某最终于2007年11月27日向甲公司所在地的某省A市B区法院起诉,要求甲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安排其工作、支付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住院期间公司减发的工资、公司2006年三季度优秀员工奖奖金等共计3.6万元。 B区法院受理了此案。之后,肖某向与其同住一小区的B区法院法官赵某进行咨询。赵某对案件谈了几点意见,同时为肖某推荐律师李某作为其诉讼代理人,并向肖某提供了本案承办法官刘某的手机号码。肖某的律师李某联系了承办法官刘某。刘某在居住的小区花园,听取了李某对案件的法律观点,并表示其一定会依法审理此案。两天后,肖某来到法院找刘某说明案件的其他情况,刘某在法院的谈话室接待了肖某,并让书记员对他们的谈话内容进行了记录。 本案经审理,一审判决甲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支付相关费用;肖某以各项费用判决数额偏低为由提起上诉。二审开庭审理时,由于一名合议庭成员突发急病住院,法院安排法官周某临时代替其参加庭审。在二审审理中,肖某提出了先予执行的申请。2008年5月12日,二审法院对该案作出了终审判决,该判决由原合议庭成员署名。履行期届满后,甲公司未履行判决书中确定的义务。肖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甲公司则向法院申请再审。 1.纠纷发生后,肖某与甲公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 和解;向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2.诉讼中,肖某与甲公司分别应当对本案哪些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肖某应当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①与甲公司存在劳动合同关系;②其受伤属工伤的事实; ③各项损失的事实;④未支付全额工资和奖金的事实。 甲公司应当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①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②减少肖某住院期间工资报酬的事实。 3.二审中,肖某依法可以对哪些请求事项申请先予执行?对该申请应当由哪个法院审查作出先予执行的裁定?该裁定应当由哪个法院执行? 肖某依法可以对医疗费,住院期间的工资申请先予执行;肖某应当向二审法院申请;先予执行的裁定应当由B区法院执行。 4.若执行中甲公司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法院可以采取哪些与金钱相关的执行措施?对甲公司及其负责人可以采取哪些强制措施? ①法院可采取以下与金钱有关的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强制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债务的利息。 ②法院可对甲公司采取罚款的强制措施;对甲公司的负责人可采取罚款\拘留\的强制措施。 5.根据案情,甲公司可以根据何种理由申请再审?可以向何法院申请再审?甲公司申请再审时,已经开始的执行程序如何处理? 甲公司可以二审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为由申请再审;可以向某省高级法院申请再审;执行程序继续进行。 6.本案中,有关法官的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官职业道德? 法官赵某向当事人泄露承办人信息;向当事人就法院未决案件提供法律咨询;法官赵某提出法律意见;法官刘某在居住的小区花园私下会见原告肖某的代理人。 11年案情:案情:2010年10月2日午夜,A市某区公安人员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路边停靠的一辆轿车内坐着三个年轻人(朱某、尤某、何某)行迹可疑,即上前盘查。经查,在该车后备箱中发现盗窃机动车工具,遂将三人带回区公安分局进一步审查。案件侦查终结后,

证据法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1?证据法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1、某村村民李某与邻村村民赵某为争一头母猪诉至法院。李某在诉状中称我家养的一头黑色母猪于2003年10月15日丢失丢失前未配种。丢失后我向派出所报了案。2004年2月12日听说县水泥库旁有一头黑色母猪我前去看果然有一头母猪带四个猪崽2白1黑1花。我确认这就是我家丢失的那只就赶了回去。第三天赵某带人来我家说这头母猪是他的强行将猪赶走。为此我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我对这头母猪的所有权并判令赵某立即归还我家的母猪。审理中李某提出以下证据一母猪是2000年在镇上赶集时买的。二母猪因咬伤自家的小鸡被我用木棒将后腿打坏了留有白印。三邻居刘某证实2000年李某确实买了一头黑色母猪。赵某在诉讼中提出以下证据一该母猪是从邻居王家买来的。二由于母猪好跳圈被栓了个木块结果将后腿磨出白印记。三王某证实他确实卖给赵某一头黑色母猪。法院在审理中收集到以下证据一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是母猪配种到下崽需115天黑色母猪生产白色或花色的猪崽只有用白色公猪配种才有可能。二李某现在的邻居朱某反映诉讼前听李某的妻子董某说他家的母猪是10月底丢失的。三镇派出所在2003年11月11日底台历页上记载“李某于10月30日丢失一头母猪黑色。”四法院对所争母猪的检查记录反映该猪为黑色两后腿内侧有白色印记。请问上述证据事实从法律上的分类分析各属于何种法定证据参考答案李某的证据一当事人陈述二物证三证人证言. 赵某的证据一当事人陈述二物证三证人证言. 法院收集的证据一鉴定结论二证人证言三书证四勘验笔录 2、2000年7月

13日凌晨在某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案。有以下证据一尸体、血迹、摩擦痕迹事故现场有被害人的尸体和被害人骑的摩托车尸体旁边有被害人的血迹。尸体不远处有汽车急刹车留下的磨擦痕迹二手表被害人手腕上的表已被摔坏时针指在5点50分三勘验结果侦查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勘验四照片侦查人员拍摄了一张现场全景照片五鉴定结果经法医鉴定认定被害人系被汽车撞击而死六有妇女张某作证她对侦查人员说事故发生时她行走在离事故现场50米处目击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撞倒被害人后逃离而去七里程碑事故现场不远处有里程碑记明事故发生地距A市15公里八A市某厂车辆一处漆皮新脱落的痕迹A市交通管理局查明5点50分左右曾有二辆解放牌大卡车经过事故现场处。其中有一辆为A市某厂车辆。经侦查人员察看该车上有一处漆皮新脱落的痕迹九A市某厂调度员证明司机刘某13日早驾车从B市返回A市下车后脸上有慌张的神色十出车登记表该登记表记明司机刘某13日早6点15分回厂2 十一询问笔录侦查人员询问刘某和与司机同车的赵某两人均承认他们当天早上发生过交通事故。请问从法律上的分类分析上述证据中哪些证据属于书证哪些证据属于物证哪些证据属于鉴定结论哪些证据属于言词证据书证2、7、10 物证1、8 鉴定结论5 言词证据6、9、11 3、个体工商户刘某领取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服装、百货。因经营服装亏损与他人合伙改营图书但未依法申请变更经营范围未申领特种经营许可证。县工商局决定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处罚款1万元。刘某对处罚决定不服向上级工商局申请复议上级工商局作出维持决定。刘某向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处罚决定。诉讼中县工商局认为处罚决定并无违法和不当。问1

证据学意义和作用

个人讨论提纲: 1.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是基础和核心,只有通过对大量的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才能作为证据适用。也就是说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就是审查、运用证据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证据的重要性和其在诉讼案件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证据的三要素,其特征才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审查和判断证据,才能揭露真相,才能使犯罪分子认罪伏法,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冤、假、错案发生的重要保证。 2.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证据是当事人官司成败的关键。对当事人而言,在案件事实发生争议时,打官司首先是打证据。因为当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为了让法官相信他的起诉或反驳是正确的,从而使法官作出有利于他的裁决。而要使法官相信其主张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编造的,除了向法官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外,别无他法。在诉讼中,原告无证据证明他所主张的事实,诉讼请求就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甚至在某些场合还要被驳回起诉。被告如果提不出有力的反证,就有可能导致败诉的结局。第三人、共同诉讼人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必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因此,证据既是当事人打民事官司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自己

合法权的有力武器。.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1.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在刑事刑诉中,要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做到准确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不放纵犯罪,不冤枉好人,正确地执行刑事法律,首先就要正确地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所以,证据是正确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事实根据,从立案、侦查、起诉到审判,每一个诉讼阶段和诉讼程序,都离不开证据。如果在运用证据上出现差错,那就不可能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在刑事诉讼中怎样才能使一切刑事案件都真相大白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呢?这个问题经常尖锐地摆在司法人 员面前,它要求依靠、运用证据来加以正确解决。所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问题总是从各个方面被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来,反复地进行调查研究、查证核实,使司法人员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客观依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无论是实体问题,还是有关程序所作出的一切决定,都要建立在充分、确实的证据基础上,如果不解决证据问题,没有证据,或者是证据不够充分、确实,刑事诉讼就难以进行。既使有办好案件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客观证据,也难以查明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不论处理什么案件,要想查明案件事实,除了调查研究证据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

(完整word版)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复习指南(案例分析) 一、案情:于1998年5月借给B人民币2万元,但是A因为与B是好朋友就没要B立借据。还款期已过多时,B仍然不向A偿还该借款。A欲起诉B,但因没有证据就没有起诉。A非常愤恨,于是在B的房间里偷偷地安放了一台窃听器,录下了B对其妻子谈到了他曾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的话语。于是,1999年2月,A提起诉讼,请求B偿还2万元的借款,并向法院提供了该证据。 问:(1)法院审查核实该证据是A通过窃听取得的,没有采纳该证据。法院的做法是否合法?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承认自己于1998年5月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法院可否根据B的承认作出A胜诉的判决?为什么? 二、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并说明理由。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三、案情:原告在沈阳某商厦买了一批黑木耳,发现质量不好,送技术监察局检验,鉴定为不合格,原告诉至法院,但被告否认原告在其商场购买。 问:(1)案件证明对象有哪些? (2)应当如何分明证明责任? 四、深圳市A公司将3套进口设备卖给长沙市B公司,B公司将成套设备运回至长沙以后,被长沙市工商局查处。长沙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成套设备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B公司也没有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对A公司和B公司进行处罚。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法院受理应当审查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赵某被杀害在家中,侦查人员发现一个笔记本和一张纸条,但与案件几乎每一关系。侦查人员通过对笔记本和纸条的笔迹鉴定分析,最后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问:(1)在本案中,笔记本和纸条属于何种证据? (2)结合本案件分析物证和书证的关系。 六、吴某诉王某,要求王某支付其拖欠的货款80万元。被告王某则认为,他仅仅拖欠原告吴某货款18万元,而且诉讼时效已经超过,因此拒绝支付货款。吴某则认为他一直向被告王某主张支付货款,没有超过诉讼时效。 问:(1)吴某应当对哪些实事承担证明责任? (2)哪些实事应当由王某承担证明责任? 七、张某由某地购进了属国家一极保护的珍稀动物的皮革250张,打算转卖给王某,双方用手机约定于10月10号在王某家交货.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由张某乘马某的出租车将货物运到王某的家中,但并未告知马某所运何物.当张某叫马某从车上卸货时,马某才发现此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皮革,于是表明自己不参与此事的立场.在张某刚将货物搬下车,公安人员突然出现在现场,并将张某,王某和马某三个一起抓获,同时扣押了面包

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一)

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一) 【摘要】测谎技术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犯罪学、刑事侦察学、电子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通过编制题目测量由情绪刺激引发的人体变化,来判断人们心理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本文从心理测谎技术的由来开始,测谎仪如何测谎,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在中国的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关键词】测谎测谎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助性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强奸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

行测判断推理之加强型题目答题妙招

行测判断推理之加强型题目答题妙招 【答题妙招】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给出一个推理或论证,但由于前提条件不够充分而不足以推出其结论,或者由于论证的论据不够全面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因此,要求考生能够寻找到能使题干中的论证正确或者变得完整的选项,从而加强或支持题干。加强型题目可以从直接加强论据、直接支持结论、在前提与结论之间建立联系、排除他因、从反面场合加强题干等几个方面考虑。 【例1】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在某州上映,某州独家经营权给了某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公司各部门可忙坏了,宣传部投入了史无前例的170万元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业务部组织了8家大影院超前放映和加长档期,财务部具体实施与各影院的收入分账。最终几乎全市的老百姓都去看了这部片子,公司赚了750万元。而公司在总结此项工作时却批评了宣传部此次工作中的失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合理地解释上述情况() A.公司宣传部没有事先跟其他部门沟通,宣传中缺少针对性 B.由于忽视奥斯卡获奖片自身具有免费宣传效应,公司宣传部的投入事实上过大

C.公司宣传部的投入力度不足,《泰坦尼克号》在某州上映时,该公司宣传投放了300万元 D.公司宣传部的宣传在创意和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 【答案】B。解析:前提:宣传部投入了史无前例的170万元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业务部组织了8家大影院超前放映和加长档期,财务部具体实施与各影院的收入分账。结论:最终几乎全市的老百姓都去看了这部片子,公司赚了750万元。而公司在总结此项工作时却批评了宣传部此次工作中的失误。缺项:做了宣传还被批评,需要在前提的基础上找一个原因(宣传部投入了史无前例的170万元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可见是宣传部投入过大,故选B。 【例2】在接受测谎器测验时,只要服用少量某种常用镇静剂,就可使人在说谎时不被察觉。因为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反应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而不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由此推之,这种药物对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也会很有效。 此段话的假设前提是() A.镇静剂对于治疗心理压力有效 B.对于心理压力反应的抑制增加了主观的心理压力 C.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心理压力相似 D.在测谎器测验中说谎的人经常显示出心理压力的迹象 【答案】C。解析:前提: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反应可以通过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复习指南(案例分析) 一、案情:于1998年5月借给B人民币2万元,但是A因为与B是好朋友就没要B立借据。还款期已过多时,B仍然不向A偿还该借款。A欲起诉B,但因没有证据就没有起诉。A非常愤恨,于是在B的房间里偷偷地安放了一台窃听器,录下了B对其妻子谈到了他曾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的话语。于是,1999年2月,A提起诉讼,请求B偿还2万元的借款,并向法院提供了该证据。 问:(1)法院审查核实该证据是A通过窃听取得的,没有采纳该证据。法院的做法是否合法?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承认自己于1998年5月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法院可否根据B 的承认作出A胜诉的判决?为什么? 二、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

对象?并说明理由。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三、案情:原告在沈阳某商厦买了一批黑木耳,发现质量不好,送技术监察局检验,鉴定为不合格,原告诉至法院,但被告否认原告在其商场购买。 问:(1)案件证明对象有哪些? (2)应当如何分明证明责任? 四、深圳市A公司将3套进口设备卖给长沙市B 公司,B公司将成套设备运回至长沙以后,被长沙市工商局查处。长沙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成套设备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B公司也没有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对A公司和B公司进行处罚。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法院受理应当审查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赵某被杀害在家中,侦查人员发现一个笔记本和一张纸条,但与案件几乎每一关系。侦查人员通过对笔记本和纸条的笔迹鉴定分析,最后找

证据种类及证明效力是什么,证据的意义是什么

证据种类及证明效力是什么,证据的 意义是什么 (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法庭上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不管是上诉什么行为我们都需要有证据去证明对方或者自身的行为,证据不仅可以指证对方的过错,还可以证明自身没有犯过哪些错误,当当前大多数人们对于这些都是不了解的,那证据种类及证明效力以及证据的分类意义是怎样的呢? 证据分类的意义 1、从理论上看,将证据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认识诉讼中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从而提出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各类证据的一般规则。

2、从实践上看,通过对证据的科学分类,能够使证据材料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便于司法人员和当事人等根据各种证据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正确运用证据查明案情,保证办案质量。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生证据与派生证据) 1、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划分依据,是以证据的来源,出处的不同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2、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例如,亲自看到或者听到案件事实的证人所提供的证言,被害人对自己受害经过的陈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自己是否实施犯罪所作的供述或辩解,以及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勘验、检查笔录的原件都是原始证据或者叫做原生证据。传来证据,是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不是从第一来源直接获得,而是从原始出处之外的其他来源获得的证据。 3、它是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因而又称派生证据。例如,现场痕迹的模型,书证的复印件或影印件,转述他人感知事实的证言等,都属于传来证据。需要说明的是,传来证据的概念和西方国家证据分类中的传闻证据有所不同。严格地说,传闻证据仅指言词证据,而传来证据的范围则比较广泛,不仅涉及言词证据,也涉及实物证据。

测量往年考试题整理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测量起始于(1905年),其标志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创始人是(比纳) 2.心理测验的三要素分别是(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3.比纳曾在(1908)年和(1911)年对比纳—西蒙量表做了两次修订。 4.最早提出智商概念的是(推孟). 5.均数和标准差是(等距)水平测量所使用的统计方法。 6.在智力三重结构理论中,斯腾伯格把智力分为三个成分,它们分别是(成分),(情境), (经验). 7.有些测验误差是来自被试方面的,请列举三种,(动机),(焦虑),(生理因素)或 8.(练习)和(经验) 9.罗夏墨迹图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定位),(定性),(内容),(独创或从众). 10.测量的二要素是(参照点),(单位). 11.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中的二个因素分别指(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12.PASS模型中的四个字母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13.人格测验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自陈),(投射),(评定),(情境)。 14.提出离差智商的心理学家是(韦克斯勒). 15.按照常态分布理论,弱智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2.2%). 16.心理测量中有三种误差的形式,它们是(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抽样误差). 17.科学心理测量诞生于(1905)年,其标志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创始人为(比纳). 18.最早编制科学水平的人格测验是(武德沃斯) 19.首次中国版比纳量表发表于(1924)年,修订者是(陆志韦). 20.测量有四种不同的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类别,等级,等距,比率) 21.心理测量具有三种特性,它们是(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22.心理测验有三个要素,它们是(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23.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皮尔曼) 24.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中的二个因素分别指(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25.在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中,斯腾伯格把智力分成三个方面,即(成分,情境,经验) 26.提出智力PASS模型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戴斯) 27.比纳曾在(1908)年和(1911)年对比纳—西蒙量表做了两次修订。 28.最早提出智商概念的是(推孟). 29.心理测量具有三种特性,它们是(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30.提出智力PASS模型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戴斯). 31.PASS模型中的四个字母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32.态度量表有三种编制方法,即(等距量表法)(利克特量表法)(哥特曼量表法). 33.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中的二个因素分别指(一般)(特殊). 34.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制定于(1949)年。 35.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的是(瑟斯顿). 36.测量的二要素是(参照点)(单位). 37.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发表于(1908)年,目前已修订到第(5)版了。 38.比纳—西蒙量表是用(智龄)来评价人的智力水平的。 39.心理测量具有三种特性,它们是(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40.提出智力多因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41.艾森克个性问卷有哪些分量表组成,(性格),(神经质),(精神质),(测谎).

证据法论文参考题目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也可以重拟题目: 第一、二、三讲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 1.论证据概念(刑事诉讼法第47 条;民事诉讼法第条) 2.论证据法的体系与功能 3.司法证明方式与证据规则 4.论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5.论证据可采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6.严格证明与直接审理原则 7.论证据的相关性规则 8.论证据的可采性规则 9.论证据能力规范 10.论证明规范 11.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12.论交叉询问制度与证据规则 13.卷宗笔录的证据属性分析 …… 第四、五、六讲证明责任 1.论证明责任分配的依据 2.证明责任的概念解析 3.两大法系证明责任理论的差异 4.诉讼模式与证明责任分配 5.环境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6.医疗侵权纠纷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7.产品责任侵权纠纷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8.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之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9.劳动纠纷中证明责任的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10.论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自由裁量之不自由 1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12.我国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结合法条和案例) 13.罗森贝克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评析 14.汉斯普维庭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评析 15.论法官角色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七讲推定 1.论刑事推定 2.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3.论推定概念的重构 4.罗森贝克推定理论评析 5.论拟制与推定 6.论推定与间接证明 7.论我国民事证据规定中的推定 8.论推定在认定“明知”中的运用 9.论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 10.论证据法学中推定的分类

证据的意义

证据的意义 证据的意义,是指证据在进行诉讼活动、完成诉讼任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证据是诉讼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证据,不仅诉讼活动将无法进行,而且案件事实将无法认定,进而诉讼任务也将无法完成。具体地说,证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据是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或基础 从一般意义上讲,无证据便无诉讼。例如,在刑事诉讼中,无论是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还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各项诉讼程序的启动和各项诉讼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证据的运用。从刑事案件的立案开始,就需要根据证据确定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足够的证据,人民法院就不予受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就不能逮捕犯罪嫌疑人。不具备确实充分的证据,就不能对被告人提起公诉,更不能对其定罪判刑。又如,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无论是当事人起诉、应诉,申请回避、诉讼保全等,还是法院受理案件,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对妨碍诉讼活动的当事人进行拘留、罚款,都必须要有一定或充分的证据。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证明不当,致使证据失实、虚假或不合法,就可能导致业已进行的诉讼活动归于无效或需要重新进行。因此,证据是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或基础。离开证据,不仅诉讼程序无法启动,就是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二、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手段。 人们确定事实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它作为论证的证据:事实是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得以产生的根据,也是鉴别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是否正确的可靠标准。事实之所以能作为证据,是因为第一,事实来源于证据载体,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它具有真实可靠性、不可更改性、特殊性。第二,从证据载体中截取出来的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只有它才会与待证事实之间具有而其他任何事实都不会与其具有的惟一确定的关联性,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惟一可靠的关联性,所以用证据事实来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其结论当然是可靠的。因此,只要确定了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确定证据事实能否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前者对后者证明力的大小。事实天生就是为了作为证明的证据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事实”。 案件事实由证据事实和待证事实两个部分构成,证据事实是从证据载体中截取出来的,是关于证据载体具有什么性质、证据载体与案件的其他构成要素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如同一条件或因果等关系)的断定和陈述,是证明待证事实是否存在的证据。待证事实是从证据事实推知的。凡案件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不可能重演的,但可以通过人们对事实的把握而“重现”。“七W 要素”所断定或陈述的内容(证据载体所具有的性质或关系,即证据事实) 就是用来重现已经成为“历史”的、“存而不在”的案件事实的,证据事实和待证事实之和就是人们认识到的案件事实。人们是否能够客观、全面地再现案件真实情况,一方面,要看搜集到的证据载体与案件是否关联,人们是否真实地感知了案件事实,记忆能力如何,是否愿意或是否能够客观地对案件情况做出描述等等。因为只有当证据载体是从案件本身分离出来的,人们才能由此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从中截取真正可以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才能根据证据事实推导出与证据事实有着内在联系的待证事实,从而反映出案件的真实情况。如果证据载体不是从案件本身分离出来的,证据载体与案件本身没有内在的关联,由此得出的判断就是虚假的。拿一个不是以事实为内容的虚假判断作为证据,显然无法确定案件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看证据载体及人们从中所截取的事实(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否则即使是事实也是无

反测谎的手段及应对策略探析

反测试的手段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在测试中出现的“反测试”会干扰测试人员对图谱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对抗型和功利型两类反测试者,发现其反测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抑制相关问题(靶问题)的反应或增强对准绳问题(背景)的反应来实施,最常用的手段是体能性反测试和精神性反测试。针对其反测试的方式和手段,采取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反测试CQT CIT 反反测试信号检测 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反测试”,就是指被测人通过有意识的手段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测试结果的一类行为。这里强调的“有意识的手段”主要是用于区分被测人可能出现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尽管这种无意识行为也可以对测试结果构成影响,但是不属于反测试的范畴。陈云林等(陈云林,刘歆超,2007)认为反测试有两种,一是对抗型反测试,二是功利型反测试。对抗型反测试是被测人对测试活动的一种本能性反抗,多见于对测试持有特别看法、感觉或观点的被测人当中,还经常出现在“无辜”的测试群体当中,他们的反测试目的就是为了对抗,为了给测试人员制造困难,因为很多真正“无辜”的被测人并不担心调查会冤枉他们,不惧怕测试结果的影响,所以实施“反测试”具有一定的挑衅性和明显性。功利型反测试则更多出现于可能“有罪”的被测人中,他们的反测试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测试,追求的是假反应,目的是逃脱调查,所以从表现形式看常出现某种顺从性和表面上的满不在乎。对抗型反测试虽然也在“反测试”,但实施的原因是为了对抗而不是为了“通过”测试,所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在测试中采用“反测试”的被测人就是“有罪”。 一反测试的方法 在我国,在刑事案件调查中使用比较广泛而且已经被证明比较有效的测试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称为准绳问题测试(CQT),另一类称为隐秘信息测试(CIT)。被测人要想实施反测试,就需针对这两类测试模式采用不同的策略。 1、对准绳问题测试(CQT): CQT的核心是准绳问题的生理反应与主题问题的生理反应相比较,如果被测人在准绳问题上的反应强于主题问题,那么被测人就被认为“通过”测试,反之则认为“不通过”测试,当缺乏明显差异时,测试为“不结论”,这意味着测试人员无法就该被测人的该次测试得出明确结论,有必要再次测试或采用其它方法。很明显,功利型反测试的被测人需要在测试中造出“通过”的效果(制造假阴性),而不是“不结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成功地将主题问题和准绳问题的反应改变,并且不让测试人员发觉,其主要方法为: (1)抑制相关问题的反应。个体通过抑制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从而使得对准绳问题的反应与对主题问题的反应之差异缩小,或控制到需要程度。 (2)增强对准绳问题的反应。当准绳问题出现时,个体有意产生一些生理反应,以减少其与主题问题的差异。 2、对隐蔽信息测试(CIT): 与CQT不同,CIT不直接关注问题的真假,它仅关注只有当事人才能了解的一些信息。构筑一串测试题目,每组里含有一个相关题目和几个陪衬题目,呈现出多重选择的模式。不像CQT,CIT 没有利用“不结论”概念。为了对付这样的测试,被测必须努力使每个反应都相同,以降低相关信息的可能性机会,这显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