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师: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说,苏轼成全了黄州。确实,苏轼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黄州时期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前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大家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

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

生4: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

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

生:养老,安享晚年。

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

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

下得挺大。

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

(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

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两层意思。词中好像没有提到他喝过酒,他是真的喝过酒还是有什么别的引申意义?师:我也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个“酒”字给圈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

生6:我觉得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他豁然开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

师:那你能不能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

生6: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师:他有一种如醉如梦的感觉,是不是?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同行皆狼狈”,为什么苏轼“独不觉”?

生8:在古诗文里面,“酒”往往和愁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感到非常惆怅,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点酒,但是现在他看到这种天气,心情开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生9:我认为“余独不觉”是因为在这首词中“雨”象征着仕途的坎坷,随着雨的逝去,冲走了苏轼的烦恼,雨过天晴象征着人生从头再来。让我不解的问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否不仅是他回头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经历什么的?

师:很好,解决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刚才那位男生关于酒的见解,大家赞同吗?他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生赞同)有可能有,是不是

?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下面请大家继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生10:他以前在官场上做事的嘛,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在官场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

生11:我认为“谁怕”表现了他对于仕途坎坷的坦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叫什么方法?对,这就是“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12:我觉得“谁怕”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13:我认为酒醒仅仅就是酒醉醒来。他们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酒后遇风吹醒而已。

生14:我想问一下,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和他的朋友到沙湖买田,他们买田的时候难道还带着酒吗?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引申的意思?

师:难道买田之前要喝酒吗?如果大家读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甫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所以我不太赞同把喝酒作什么引申的理解。

生15:“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好像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虽然他说不怕“雨”,但是雨过天晴他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他又为什么说“也无晴”呢?师:确实,没有雨了,好像还说得过去。可明明“山头斜照正相迎”,怎么能

说“也无晴”呢?请大家继续说说你的看法。

生16:我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层意思是苏轼被贬之后,他那种能超越荣辱得失坦然自若地面对生活、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师:这位同学抓住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很好。

生17:我认为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说明他原来遭受了一些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先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说明他内心不再在乎这些坎坷,表现出了一种坦然自若的态度。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⑦对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在

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

生:心中没有差别。

师:对,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我也有一个问题,上片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下片中说“归去”,归向何方呢?

生18:我认为是归于自然。

生19:我觉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过天晴。

师:大家赞同哪一个说法?(学生沉默)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苏轼到沙湖干什么?

生:买田终老。

师: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那么他还寄希望于重新回到朝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生20:“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释为他的才华,“烟雨”的意思是官场上的坎坷。整句应该是说他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历经坎坷,壮志未酬,没有什么成就。

师: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大家觉得如何呢?

生21:我认为“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师:我本人赞同这种说法。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吗?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

生:心中有“蓑衣”。

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

生:理想、人生态度。

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22:我觉得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了——生:大雨,“穿林打叶”之雨;

生:“一蓑烟雨”;

生: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对。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

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师:好,下面请大家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

(生自由背诵,然后请一名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学习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大家都很自觉的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题”,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标题《定风波》苏轼 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纺车。缲,同“缫”,即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牛衣:蓑衣之类。《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欲: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 第六课《定风波》 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 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之总体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南30里。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霜)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 霜) 【作品介绍】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原文】 浣溪沙⑴;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⑵。新苞绿叶照林光⑶。竹篱茅舍出青黄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⑸。吴姬三日手犹香⑹。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

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⑵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⑶新苞:指新橘。 ⑷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⑸“香雾”二句: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清泉,喻橘汁。 ⑹吴姬:吴地美女。 【白话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者品尝香橘有感而作此词。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的译文以及赏析

浣溪沙的译文以及赏析 浣溪沙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3]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4]思茶。敲门试问野人[5]家。 【注释】 [1]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此处指上衣的胸前部分。这一句的意思 是枣花簌簌地落在了一斤上。 [2]缲车:就是缫丝车,用来将蚕丝抽出蚕茧的工具。缲同缫。 [3]牛衣:用草编制的给牛御寒用的披盖物,与蓑衣相似。披牛衣,用于形 容人的生活清贫。 [4]漫:不由地。 [5]野人:村野之人,农夫。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家庭富有文学 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 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 多做实事,政绩卓著。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 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 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 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 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悠然古朴的乡村画卷。 上片写村景, 枣花簌簌地落在行人 的衣襟上, 整个村子不论南北都想着缫丝车得声音, 农人披着牛衣在古老的柳树 下卖黄瓜。下片写作者本人,他酒后在长路上行走,十分困倦,日头渐渐高了, 人又觉得口渴,不由得想吃茶,于是便敲敲路边乡野之人的家门,看看能不能讨

口茶喝。随意敲门便能讨茶,足见民风淳朴,农人热情好客,也可见作者对于这 样的乡野环境融入之深。 通过描写这样一件小事, 作者对乡野生活的喜爱跃然纸 上。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 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最新苏轼的《浣溪沙》原诗 译文及诗歌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

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标记一下)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浣溪沙》的赏析及答案

《浣溪沙》的赏析及答案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1 ?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归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答: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 3 ?从所积累的古诗词 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00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以下为2005年广州南洋英文学 校中考题)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_ ,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 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8 . 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看法,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活态度。 9.下面对这首词品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下兰芽短浸溪”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B.“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C?“休将白女唱黄鸡”化用白居易 《醉歌》中的诗句 :“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慨叹光阴易逝、朱颜易改。 D.全词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答案: 1.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句意就是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情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C 5.黄鸡: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6.略 7.C 8.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虽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9. C (作者意在说明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

《浣溪沙》苏轼赏析-最新范文

《浣溪沙》苏轼赏析 篇一: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唐宋词选讲》陆永品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爪。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

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篇二:《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萧萧,形容雨声,在淅淅沥沥雨声中,传来杜鹃声。秦观《踏莎行》云:“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