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静电剂产品知识简况

抗静电剂产品知识简况

抗静电剂知识简介

一.静电:

静电(Electrostatic)就是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电荷。静电是一种电能,它留存于物体表面:静电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静电是通过电子或离子的转移而形成的。

静电现象已为人们所熟悉,当天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产生放电声;用毛皮磨擦后的钢笔杆可吸引小纸屑(当电荷密度达到106C/m2);脱下合成纤维衣服时产生的劈啪声;夜间还可以看到火花(空气的击穿场强为30KV/cm);日光灯、电视机屏幕、录音机磁头等易附着灰尘现象,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电荷的产生和消失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的总称.静电具有以下特点:

1.从防静电危害的角度考虑,当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超过

1010Ω.m时,材料耗散静电的能力明显减弱。从消除静电角度考虑,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不应高于1010Ω.m;

2、在一般工业生产中,静电具有高电位、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设备数万伏以至数十万伏;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也常达数百伏至数千伏;这要比市用低电压220V,380V高得多,但积累的静电量却很低,通常为毫微库仑(nC,10-9C)级;静电电流多为微安(μA,10-6A)级,作用时间多为微秒(μS,

10-6S)级。

3、静电较之流电,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湿度的影响比较大,静电测量时复现性差,瞬态现象多。静电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即既能为人类造福,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漆、静电除尘等应用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如石化、电子及电工等领域。就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及电子设备的装联、调试作业而言,因接触、磨擦起电、人体电荷与接地问题就能造成很大损失。磨擦起电和人体静电乃是电子、微电子工业中之两大危害源。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静电危害正在日益表露出来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抗静电剂组成和分类:

塑料具有很高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率。这种高电阻性能,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会携带大量来自其他介质的静电荷,从而干扰加工过程的进行,或因放电影响产品的美观和卫生,或损坏产品的性能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或人体上的静电位最高可达添加抗静电剂可降低聚合物材料的带电能力,解决上述静电给塑料制品带来的问题。抗静电剂具有吸湿性,它迁移至塑料表面,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形成一层很薄的导电薄膜,使静电迅速消除。

抗静电剂一般都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特征,结构上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兼而有之。常用的极性基团(即亲水基)有:羧酸、磺酸、硫酸、磷酸的阴离子,胺盐、季铵盐的阳

离子,以及-OH、-O-等基团,常用的非极性基团(即亲油基或疏水基)有:烷基、烷芳基等。按结构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高分子型等;按使用方法可分为外涂型和内添加型两大类。

抗静电剂或其组分应具备以下条件:用量小但抗静电作用大,抗静电效果持久,对光、热稳定、与聚合物相容性良好,不降低聚合物的性能,不影响成型加工性能,耐化学品,无毒,廉价。抗静电剂的选用和最佳添加量取决于聚合物的性质、加工方式、加工条件、其他助剂的种类和多少、相对湿度和聚合物的最终用途。

抗静电剂的分类:

抗静电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按使用方法和结构分类。

1.按使用方法分类

普通抗静电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按照使用方法分为表面涂覆型和内添加型两种。

(1)表面涂覆型抗静电剂是将抗静电剂组分溶解于水、醇等合适溶剂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抗静电剂溶液,通过刷涂、喷涂和浸涂等方法涂覆于高分子材料制品表面,随后干燥蒸发除溶剂得到表面被抗静电剂分子包覆的高分子制品。表面为涂覆型抗静电剂多选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抗静电效果是: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阴离子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