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常见的12个投资心理误区

最常见的12个投资心理误区

最常见的12个投资心理误区
最常见的12个投资心理误区

最常见的12个投资心理误区

“投资是一桩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活动。说它是科学,却连学术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也驾驭不了;说它是艺术,却又需要众多学科的研究和分析的支持。金融投资之所以困难,恰恰是因为人的行为既受理性的支配,也受情绪的支配。作为投资者,我们既贪婪,又胆怯。”的确,我们看到,无论是散户、基金经理还是企业高管们,他们的投资决策多不尽如人意,行为常常有悖理性。

涨时多赚钱,跌时不亏钱,可谓众投资者皆期许的美好愿望和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水平。然而常见的是,散户投资者们往往会选择在泡沫形成,风险集聚的时候杀入市场,在黎明即将到来之时黯然退场,最终……投资者们的美好愿望与金融科学的无情和冷静之间渐行渐远。一言以蔽之,预测股市涨跌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能预测的是股价在不停波动。历史数据有限、环境变迁和技术进步,选择最佳时机调整自己投资的风险敞口,要比选股能力难得多,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回首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一次次泡沫、幻灭、惊涛骇浪,投资者们常常陷入了种种心理误区而难以自拔:

1、“家花不如野花香”。不珍惜已拥有的,对未到手的则持有过于美好的想象。

2、过度自信。在这一点上基金经理表现尤甚,他们自认为有能力预测公司的未来成长性,以致所谓增长型股票普遍被高估。

3、仓位思维(confirmation bias)。大多数人常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而对反面的论据视而不见。投资者们则是有了仓位,自然思维上会变得不客观。

4、锚固偏见(anchoring bias)。投资者潜意识会把原有估价当成合理、当成参照的锚点。而实际上,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预期时可越涨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贵。

5、短期趋势长期化。把过去的增长过度外推到未来,把不可持续当做可持续,是成长股现金和周期股现金的共性,即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

6、亏损厌恶症。股票的投资价值,与买入成本无关。该不该卖,也与是否亏损无关。简单说,夸大亏损,始终认为“1万元亏损带来的痛苦是1万元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倍”。

7、标题党。投资者往往容易对新闻标题做出过度反应。

8、榔头症。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用一种模式生搬硬套。在一个榔头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钉子。

9、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memory)。对自己的正确决策印象深刻,对自己的错误却记忆模糊,是人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表现在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持有的牛股都津津乐道,对踩过的地雷却避而不谈,不汲取经验教训,这样会严重阻碍投资水平的提高。粗略统计,股市中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人实为罕见。

10、后视镜。世事变迁,牛熊交替,前一年正确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时宜的。投资人会总结,只可惜的是总是从“后视镜”中总结。

11、羊群效应。现实生活中,基金经理抱团取暖,散户跟风炒作,羊群效应无处不在。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而那些在高处有如临深渊的谨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气的人,皆非平常人。

12、心理账户(mental budget)。人们喜欢在脑袋中把钱分成不同部分(如买房的钱和投资教育的钱),而投资人最常见的心理账户是把钱分为本钱和赚来的钱,并且对这两部分的钱体现出非常不同的风险偏好,因而无形中把买入成本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股市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股市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眼见为实”在股市里面有时候不一定就是事实—— 误区一:我没买的那些股票让我悔恨不已,因为我一度都非常看好它们 我想,只要是在股市里奔忙的人,大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过,这也是事实,但并非事实之全部。 我们总是侧重于选择性的记忆和遗忘,不愿意记忆那些“曾经看好而后来跌了的股票”。这种心理强化效应,非常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提曹操,曹操就到”,其实这是一种偶合错觉。 于是,在为“握住初中小妹的手,后悔当初没下手”痛心疾首之后,总结出的教训就是下次果断出击。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股市风云诡谲,你前面看中一个股票而暴涨,与下一次看中的股票涨跌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联。 误区二:那些民间高手,都是神一级的回报 这种情况也许真的有存在,某些人、在某段时间、在某个股票上,有数倍甚至更高的回报。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依然是偶合事件,没有可持续复制的可能。导致出现这样的错觉原因有很多,我大概的总结了一下: 1,每个在股市赚到钱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倾向于披露甚至夸大自己的盈利能力,而隐藏或者轻描自己的偶然性; 2,他们也有错误的判断,巨大的亏损,但可能没有披露;或者披露了,我们没有留意到;或者留意到了,没有那些翻倍回报的故事更励志。 3,能长期坚持复利20%的年回报率,就有机会成为世界瞩目的股神。但常识告诉我们,这世界没有多少股神,也就意味着,能持续做到这20%,已不容易。 误区三:他说的真准 首先,“准”这个概最能糊弄人,这就好比你去邻村找一盲人算卦,他给100个人占卜,哪怕有2个人准确了,人们就会忽略其他98个不准确的。 其次,“很准”的错觉,又可能是来自类似前面两个误区中的选择性记忆。他说错的时候,说不定更多,仅仅是偶尔蒙对而已。 综上所述,相信常识,忘记奇迹——即使有奇迹,对我们也有没有可复制的意义。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可能比结果更值得关注。(本文出处:新浪微博@卓达首席分析师Maureen博士)

投资设立公司(注册)的十个误区

投资设立公司(注册)的十个误区 投资设立公司(注册)的十个误区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内新热点。据国家工商总局介绍,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记 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其中12月设立公司达到51.2 万户,按22.5个工作日计算,每天登记企业高达2.28万户。 但如何注册、设立公司,不少创业者、包括中介专业人员均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尚需厘清。 一、注册资本认缴制后,注册资本并非越大越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5版)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对绝大部分行业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并可由股东自主约定出资期限,工商部门不再收取验资报告,且不再登记实收资本。 但注册资本也不是越大越好,需与企业经营规模等大致匹配。

注册资本过大的不利影响有(详见《新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并非越大越好》一文): 1、注册资本过大且未到位,是股东对创立公司未尽的出资义务;对其他出资已到位股东可能存在违约责任。(《公司法》第二十八条) 2、未出资到位可能影响股利分配。“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公司法》第三十四条) 3、不利于引进新的股东、且股权转让税负高。 4、减资程序繁琐。 5、未到位出资系破产公司需取回的资产。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应缴纳所认缴出资,且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第三十五条)。 二、并非只能以货币作为唯一的出资方式

胡悎伟:金银投资市场中常见的心理纠结区

胡悎伟:金银投资市场中常见的心理纠结区 投资现货黄金白银的朋友在实战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误区,会导致操作失误,账户资金严重亏损。所以认识并克服病态的投资心理误区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心理误区加以分析。 一、盲目跟风黄金白银市场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者的跟风心理对市场影响很大。 二、举棋不定具有这种投资心理的投资人,在买卖前,原本制订了计划,考虑好了投资策略,但当受到他人的“羊群心理”的影响,步入资本市场时,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证券组合,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能实施自己的投资方案。 三、欲望无止境投资人想获取投资收益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可太贪心,有时候,投资者的失败就是由于过分贪心造成的。有利都要,寸步不让。在资本市场上这种贪心的投机人,从来都不少见。他们不想控制,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 四、把金融市场当赌场具有赌博心理的黄金市场投资者,总是希望一朝发迹。他们恨不得让市场变成赌场,好让自己一本万利,他们一旦在投资中获利,多半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象赌棍一样频频加注,恨不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直到输个精光为止。 五、犹豫不决,怡误战机一些投资人事先已经订好了投资的计划和策略,但步入现实的黄金市场时,却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 六、敢输不敢赢请记住,进入金市,首先应当自信。许多投资者看涨后市,买进建仓后上升一段时间,便迫不及待地要卖出去获利。他们相信,只有把钱装进口袋里才算安全。可是他们却忽略了黄金的合理价值。 七、不必要的恐慌有些黄金投资人因受某些环境因素和小道消息的影响,对金市的前途失去信心,感到恐慌,于是就拼命平掉手中的仓位。许多金市上的经验表明,不必要的恐慌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发生在非常时期(如战争、经济危机等)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少抛售风往往是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掀起的 八、漠不关心有些投资者建仓以后,就不闻不问,听其自然发展下去。有时甚至全权委托自己的亲朋好友或经纪人操纵,自己很少介入。这种做法在金市处于单边大势的情况下,还可以赚点钱,如果是处在盘整波动的趋势中,必然会血本无归。 胡悎伟建议广大投资都在操作时要佣有一个平常心,洞悉行情的本质,完全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进而养成好的做单思路,胡悎伟老师相信:养成一种好的做单思路,方可收获一份好的财富!

人们对性格内向者的10大心理误区

人们对性格内向者的10大心理误区 2008年末,我很幸运地发现了一本好书:The I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内向者优势),作者是心理学博士玛蒂·兰妮(Marti Laney)。这本书简直就是为像我这样的内向者量身打造的,而且写得又如百科全书般详细。它不仅解释了我身上的几个孤僻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认识我的人肯定都会说,“你2啊!到现在你才觉察到自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问题就在于给某人贴上一个性格内向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认识。人性是很复杂的。 书中有一个章节(第71页到75页)就专门探讨了人类的大脑,并分析了内向者与外向者大脑中的神经元在控制通路进行传递时的差异。如果这本书所论述的理论设想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内向者对多巴胺过度敏感,他们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刺激也会更多,他们也更容易筋疲力尽。而外向者恰恰相反,他们缺少多巴胺,他们的大脑需要肾上腺来创造多巴胺。外向者的神经通路也要比内向者的短些,而且他们大脑的血流量也相对要少些。存储于外向者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位于前额叶的布罗卡氏区(Broca’s area)传递的,而这里正是我们大脑运行绝大部分思考的地方。 不幸的是,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大概只有25%的人是内向者。而像我这样极端内向的人则又更少。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对内向者的了解,所以人们就对这部分少数群体抱有许多的心理误区。(我要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下面我就列出这10个比较常见的心理误区(这些是我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然后再参考了这本书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给大家看看。 心理误区1:内向者不喜欢说话 并不是这样,内向者不喜欢讲无关紧要的话,但他们有话必说。一遇到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内向者也会滔滔不绝地谈话。 心理误区2:内向者很害羞 害羞和这个人是不是内向者一点关系都没有。内向者一点都不怕生。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促使自己与别人进行互动的理由。他们不会毫无目的地去和别人搭讪。如果你想和一个内向者聊聊天,你只要先开口说话就行了,不必要去计较繁文缛节。 心理误区3:内向者很粗鲁 在与别人照面寒暄的时候,内向者不喜欢说些拐弯抹角的话。他们希望人人都像自己那样真诚。但很不幸的是,在大部分情景下这都行不通。所以内向者很自然地就会有些社交压力,他们很难融入其他的群体中去。 心理误区4:内向者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恰恰相反,内向者非常珍视自己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他们随口就能叫出亲密朋友的名字。假如你很幸运地和一个内向者成为了朋友,你们之间的友谊会伴随你们终生的。你一旦获得了他们的认可,你就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圈子了。 心理误区5:内向者不喜欢热闹的地方 一点依据都没有。内向者不喜欢去热闹的公共场所所是因为他们想避免将自己卷入进集体活动中去。他们学习速度非常快,因此他们也就不需要长时间地呆在公共场所。他们只想回到家里消化吸收所得的信息。内向者是很喜欢学习的,他们很喜欢给自己“充电”。 心理误区6:内向者喜欢独处 内向者喜欢独立思考。他们经常思考。他们他们也喜欢做白日梦。他们喜欢去解决问题。不过,如果他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乐趣的人的话,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孤单的。

心理误区解读

心理误区解读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心理误区解读,内容将以一些心理学知识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展开,重点解读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旨在帮助大家正确看待一些身边的人和事。首先,我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理解的心理学。 心理学不是科学,难以建立像科学那样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使它不断散发着光彩。但是经过前人不断的研究,心理学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门派,学院派心理学和医院派心理学,其他门类大致可以看成这两类的分支。学院派心理学和医院派心理学各有优劣。学院派心理学主要面向高校心理,注重“知”,即认知价值,忽视“情”和“意”的研究,其理论体系较医院派更加完善,不少高校已开设心理学专业,就是学院派心理学的最典型应用。而医院派心理学主要面向社会人群,注重实用价值,在“知”的同时,更看重“情”(情绪)和“意”(意志)的研究,所以更显实用一些,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是其主要应用领域,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可以说学以致用。总体来说,医院派心理学比学院派心理学更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代表人物(鼻祖弗洛伊德、荣格等)和理论也更为人所熟知,相对来说,学院派心理学代表人物和理论则很少被提及。下面我将针对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看法分析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 第一,审美疲劳问题。请大家看这张图片,你会发现,当你持续盯着图片中的黑点时,周围的灰色会慢慢消失,这其实是一种感官(视觉)的疲劳,再比如,当我们刚刚进入咖啡厅,会闻到很浓重的煮咖啡豆的香气,而如果我们在咖啡厅待了1小时,就基本闻不到这种香气了。这说明当感官受到单一的持续性的刺激时,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疲劳感进而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审美疲劳不光是感官特有,人的心理也同样存在这种特点,比较常见的例子是恋爱怠期,一提到“移情别恋”,人们往往首先用道德标准去进行负面评论,而忽略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疲劳心理,我说的不是为这种现象寻找借口,我只是想抛开道德因素,从心理的角度让人们更客观的认识这种现象,因为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的办法,例如,长期和别人讨论一个话题,总会有疲劳的感觉,当倦怠期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未知的兴趣和话题,共同探索和研究;如果在家待久了,我们就可以考虑进行一次旅行。 第二,归类与误读。归类是人的普遍心理,而且表现的非常明显,很多人习惯于把身边的人按性格划分,比较常见的有“外向—内向性格”、“事业型—生活型”等,这种归类本身没有错,也确实更方便对不同的人进行判断。不过归类现象确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心理,例如,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归为内向性格,我们往往就认为,他一定在任何场合都不爱说话,喜欢独处、安静,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属于事业型,很可能就认为他缺少生活技巧,可事实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性格的多样性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性格的多样性表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价值取向不同,注重物质的人往往不了解崇尚精神的人的生活方式,看重认知价值的人容易误解看重审美价值的人。2.环境—行动匹配原则,这一点表现的更为明显,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很多人只看到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的表现,就认为他在自己看不到的生活圈里的表现也是如此,忽略环境的不同对外显行为的影响。归类和误读现象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轻易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异己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第三,意识与思维。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领域划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类,显意识存在于思维领域,又可分为意识和前意识,区别在于意识可以在时下体验到,前意识在时下体验不到但是可以随时被召回,而潜意识则在思维领域之外,必须通过某些特殊手段或在某些特殊情境中才可以被召回,例如梦境,有一些梦能够恰当的反应人的潜意识领域。思维可以分为指向性思维和我向思维两大类,指向性思维主要控制感知觉和行动,而我向思维主要控

投资六大心理误区

投资六大心理误区 走向成功交易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赌博心理。 有些投资者从未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投资理论技巧,也没有经过任何模拟训练,甚至连最起码的证券基础知识都不明白,就贸然的进入股市,参与投资,心想赌一把吧,其资金帐户的迅速缩水将是必然的结果。不论新老投资者,一旦交易过程中,产生赌博心理,毫无理由的买涨或买跌,失败是必然的。 2贪婪心理 人人都知道贪得无厌的害处,但绝大多数人却戒不了贪欲。在商品交易市场上,投资者因为贪心而措失良机,甚至反赢为亏的教训,相信许多人都有极深的体验。贪婪的典型有:频繁的过量的交易,期望一夜暴富,结果事与愿违;赚小钱赔大钱,当手里的合约赚钱时急于获利了结,结果放走一批大黑马,该赚没有赚着。而在赔钱时,又没能止损,总希望价格能反弹能平手出局,结果越亏越多赔了本不可以赔的血本;不能及时获利了结由赢转亏。客户往往当手中的合约价格上涨时,心中总希望着能够一涨在涨,原来设定的止盈点忘记了,期望着明天行情更美好。岂料第二天,大市急转直下,风光不在,连跌几天后方后悔自己贪心以至坐失赚钱良机。此时,怕套牢亏钱的心理又站了上风终于耐不住煎熬,忙不迭平仓出局,却不料卖了个地板价。 3 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类固有的弱点。即使是一个聪明人,当他产生恐惧心理时也会变的愚笨。在商品投资市场中,恐惧常会使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发挥失常,屡屡出现失误、并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恐惧是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中获取赢利的最大障碍之一。恐惧具体表现在害怕亏钱而不敢进入市场交易,结果错失良机,或者在某次交易失败后,对市场产生恐惧,怕再一次失败,不敢下手,结果只能真的是永被市打失败了 4 冲动心理

对项目资本金一些常见误区的探讨

对项目资本金一些常见误区的探讨 ■张立 项目资本金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即权益性资金。资本金的充足性和到位的及时性,不仅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合规性,更是银行判断项目出资人实力、项目可行性、项目建设期风险的重要依据。在信贷审批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信贷人员对项目资本金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以形成的资产价值作为计算资本金充足的依据,忽视其作为资金来源的本质 部分授信申报材料在分析资本金充足性时,仅分析财务报表中的资产科目,以相关资产科目中金额来计算和解释资本金的数额。根据核心定义,资本金作为投资者对项目投资认缴的投资额,属于权益性资金,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投资者可以按其出资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也可以出让其出资及其相应权益,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而形成的资产是对资金的具体运用,其价值是资金来源的最终体现。鉴于资金来源既可能是负债性的,也可能是权益性的,仅以资产科目的价值代替资本金数额的计算,掩盖了资本金作为权益性资金来源的本质。因此在分析说明项目资本金充足性时,首先应当从所有者权益科目出发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说明权益资金形成了哪些资产科目,并对资产价值进行分析,从资产形成角度对资本金充足性进行印证。 二、以权益科目金额简单匡算项目资本金,忽视项目无关资产对权益性资金的占用 权益性资金是企业的自有资金,但如果不用于申贷项目的建设、没有形成项目资产,就不能作为申贷项目的资本金。目前,有些股东出于为项目公司抵押融资需要,会以实物或者土地使用权进行出资,而这些资产可能和贷款项目建设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申报材料仅从所有者权益的金额角度匡算项目资本金,而没有具体分析权益资金的构成和用途,就可能出现申贷项目实际资本金不足、存在缺口的情况。因此,信贷人员在分析资本金时,除了关注权益性资金的金额,还应当具体分析权益科目的构成、性质及占用形态,一般可剔除借款人的长期投资、无形资产(扣除其中申贷项目用地部分)、固定资产(扣除形成该固定资产的长期借款,在建工程比照处理)等长期性质的资产后判断分析申贷项目资本金充足与否。 三、误将申贷项目的折旧作为项目资本金来源 由于项目资本金可以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步到位,部分信贷人员将申贷项目的折旧资金也作为分步到位的项目资本金来源构成部分,但笔者认为这有待商榷。首先,在申贷项目建设期内因尚未形成该项目固定资产,而仅仅是在建工程,不存在可以计提的申贷项目折旧资金。第二,折旧资金是一种现金流入,是还款来源的组成部分,但折旧并不是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相反,折旧作为成本,是利润的减项,会导致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的减少。因此,企业既有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申贷项目建成形成固定资产可计提的折旧部分,形成现金流入,虽然可以作为申贷项目贷款还款来源之一,但不适合作为项目资本金来源。 四、误将申贷项目形成的净利润全部作为项目资本金来源 与折旧资金不同,利润作为权益科目的加项,可以作为资本金分步到位的来源之一。但部分信贷人员将申贷项目在贷款存续期间所形成的全部净利润均作为项目资本金显然不妥。在将净利润作为资本金来源时,必须以建设期完成的时间为节点进行区分,具体来说:借款人既有净利润、原有资产在申贷项目建设期间继续形成的净利润、申贷项目在建设期内因部分投产形成的净利润均是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但申贷项目建成进入经营期后,原有和新建资产形成的净利润就不能继续作为申贷项目资本金来源了,而只能作为申贷项目的还款来源。 五、铺底流动资金全额、长期占用项目资本金 我行关于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计算公式为:资本金比例=项目资本金/(项目固定资产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二)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 金融行为学:2005年获诺贝尔奖 一锚定效应 1.锚定效应:用以前的思维和眼前所见的现状判断操作 2.案例:大盘下跌,越来越恐惧,只看到以前,看不到未来,熊市不买股票,牛市不卖股 票,追涨,杀跌 3.股票是投资未来:有未来的股票越跌越有价值,对于高成功率的方法错2次不敢做 二心理账户 1.心理账户:由于经常在内心算账,忘记当初制定的目标,不是追求最终结果,而是想最 满意,少痛苦,这不是客观的是个人主观心理主导的。 2.案例:赚钱了中线做成短线,亏钱了短线做成中线,买了总想快点涨,涨不停。 3.解决方案:按照指定计划进行操作,不过度计算当前得失。牛市少看账户,熊市多看账 户。 三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1.自信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构成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 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困难,能独立地采取决定,处事果断,并且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会攀比自惭,优柔寡断,易受暗示,萎靡不振,拒绝他人,但有时又会突然生出荒诞之念头或举动,掩盖自卑心理,有明显的求败预期倾向。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几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在物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律师、谈判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驾驶员等的判断过程中,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现象。 生活领域中适度的过度自信是有利的,但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却是很危险的。 2.案例:牛市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股神。牛市不卖股票,追加资金总是追加到顶部,大熊市 的反弹抄底对两次后深套。 3.过度悲观:其实就是后悔厌恶 4.案例:恐惧,害怕,后悔,再恐惧,再害怕,再后悔,反复轮回 5.解决方案: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时忘掉自己的操作,大牛市站在场内客观分析,大熊市 站在场外客观分析,包括好消息和坏消息,包括各种技术分析 四代表性偏差 1.代表性偏差: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对于一两件事只看到他的反面没看到正面,形成偏差。 2.案例:证监会出利好而短期下跌,偏差就是证监会是坑害散户的,就是郭树清是不利于 股市的。下调准备金率也下跌,汇金出手也下跌,政策救市都救不起来,这也是偏差3.解决方案:任何事情分两面看,好再哪?坏在哪?短期是好是坏?长期是好是坏?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人也会好奇的去探寻一下究竟。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担心: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我?这个未知的领域被很多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基调,让人向往的同时有那么一丝恐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慢慢地被人熟知,但是相对我们庞大的群体,了解她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此,对心理学的认识的误解和偏差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它真的是那么神奇,遥不可及吗? 其实,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心理学通常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更爱聊政治?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也有必要针对一些误解做一些澄清。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学习并把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 一、心理问题≠不正常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

面有问题。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咨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是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很多同学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这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这样经常导致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三、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员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堆积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doc

中学生常见的12 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 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 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 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 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 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 岁到 18 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 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 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 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 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 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 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 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 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 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股票心理学-----四误区

为什么说“人们倾向于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钱的股票。”?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市场由两种力量推动,一种是贪婪,一种是恐惧。投资的目的是赚钱,可是投资一定可以赚钱吗?如果可以赚钱,那么可以赚多少钱呢?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实际上是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投资动机;不同的投资动机带来的是不同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投资行为对应不同的投资心理。 先从巴菲特的一次讲话开始今天的文章吧: 巴菲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投资的误区,指出有些人并非认为整个市场会繁荣,他们只是认为他们能够从剩余当中挑选出胜利者。他解释说,虽然创新可能让世界摆脱贫困,但是历史上创新的投资者后期都没有以高兴收场。以下是他的原话: “这张幻灯片只有列示半页内容,而这些内容来自于一张长达70页的清单,里面包括了美国所有的汽车公司。”他在空中晃了晃那张完整的清单。“这上面有2000家汽车公司:汽车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你在第一批汽车诞生的时代目睹国家是如何因为汽车而发展起来,那么你可能会说,“这是我必须要投资的领域。” 但是,在几年前的2000多家汽车企业中,只有三家企业活了下来。而且,曾几何时,这三家公司的出售价格都低于其账面价值,即低于当初投入公司并留存下来的资金数额。因此,虽然汽车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但却对投资者产生了相反的冲击。” 在这新模式,新概念兴起的互联网时代,被称之为web2.0,web3.0的黎明时刻,巴菲特的讲话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呢? 第一个误区:过分自信与控制性幻觉。 一项专业调查显示:82%的驾龄超过一年的司机认为自己超出一般水平。很显然,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对2499位创业者的深度采访发现:82%认为自己的企业一定会成功,而只有39%的人认为别人的企业也会跟他们一样成功。这就是难以避免的过分自信。 在硬币抛出前下注是几乎所有赌场的规矩。比如玩骰子猜大小,赌场老板们发现赌徒在摇骰子之前下注,明显比骰子摇完之后下注要大得多。当投资 人作出投资决策时,他会认为自己对未来的事情有足够大的把握,似乎自己可以 掌握未来的变化。而实际上你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控制能力,只是因为自己参与其中,你便认为自己有了控制能力。这是一种过分自信导致的控制幻觉。 实际投资中,过分自信与控制幻觉至少导致三个问题: 首先是频繁交易。把我们在2007年的股票交割单打印出来看看吧。我们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导致频繁交易。不但提高了交易成本, 也导致我们更容易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投资失败的16个忠告

众所周知,投资是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基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毫无准备地下海“试水”,结果因投资失误而步履维艰,甚至惨遭淘汰。因此,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小创业者来说,如何正确投资,回避投资误区,就成为“试水”成功与否的关键,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必修课。本文针对中小创业投资者,从投资思维、方法、技术等方面入手,就容易导致创业投资者“走麦城”的35个问题提出忠告,指出造成其失误的根源以及走出困境的路径,旨在以具体事例传承投资智慧,使创业投资者在摩拳擦掌之时,能够从中获取真正具有指导 性的知识和技巧。 投资项目过于单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菜肴慢慢变成了抢手货。一位投资者看到此景,毅然抛开了一直处在考察中的其它投资项目,一心一意搞起了特色养殖。这位自称相信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投资者,力排众议,倾其所有,将全部资金都投入到他选定的特色养殖项目上,并坚信在自己的苦心经营下,一定能够从这个项目上获取丰厚回报。但去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使其梦想破灭。虽然单一投资因为资源和资金的集中,在项目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常常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收益,但单一投资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放大的风险只要发生一次,就可能使投资者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形象地讲,投资过于单一,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打翻,鸡蛋也就全部摔破了。而由多项目构成的组合性投资,可以大大减少单一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作为一名缺乏经验的创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尽可能拓展投资思路,培养多角化投资思维方式,保持投资项目的多元化,并注意在项目与资金之间 达成平衡。 投资规模过大,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教你规避投资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doczj.com/doc/cd5740492.html,/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doczj.com/doc/cd5740492.html,/ 我们常常批评某些年轻气盛的基金经理喜欢“追涨杀跌”,说明这是不成熟投资心理的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爱范的错误又何尝不是如此,应该说人性的弱点都是相通的,那么我们就要时时警醒别犯这些常见的心理误区。 今天跟俩姐姐聊天,一个姐姐说,她从过年时就计划着卖掉一处投资的房产,当时要是卖了也还不亏,可是自己始终就下不了决心,左拖右拖拖到了今天还是没有卖成,结果价格降了好多,更下不了决心卖了。另一个姐姐说,她有一个朋友之前本来计划着卖车,可是后来发现价格比自己预期的要低了两万,就有点不舍得卖了,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出手。其实卖房也好、卖车也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都属于投资的范畴。而在做投资时,我们通常会因为过度规避风险、过度贪婪、过度恐惧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过度规避风险 比如,面对一只涨了5%的股票和一只跌了5%的股票时,我们常常会把挣了钱的股票卖掉,把亏了钱的股票留着。因为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习惯的做法是把账面浮盈揣在兜里,将账面亏损留着看看是否还有机会回本。然而正确的做法却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当一只股票刚涨了5%时,很可能它才刚刚开始一轮上涨行情,未来它继续上涨的概率会更高;当一只股票刚跌了5%时,很可能它的下跌周期才刚刚开始,未来它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会更大。 过度贪婪 又如,当涨了5%的这只股票已经飙涨了100%时,我们往往会因为贪婪而继续持有它。但是要知道,通常情况下,此时已经到了卖掉这只股票的时候了,因为它潜在的下跌风险已经远远大于它继续上涨所产生的收益了,而且天下也确实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 过度恐惧 再如,当跌了5%的这只股票已经跌倒了发行价,我们往往会因为恐惧而不计成本的抛售这只股票。但是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股票很可能已经跌倒了谷底,如果它确实是一只被低估了的股票,那么只要稍有机会,它便会转跌为升。 而卖房子和卖车子其实和上述的逻辑是相同的。当然,我们对于房子和车子或许还有私人的感情投入。一套你精心挑选的房产和一辆让你心仪的爱车或许曾陪你度过了不少美好的岁月,房子很可能还大幅升值了、车子很可能在关键时刻也帮过你的大忙。但是,我们不该因为感情用事而干扰了理性的判断。要知道,除了年龄,没有什么事物是只涨不跌的。而看准大的经济周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趋势改变时,及时地转变投资策略不仅仅是财女必备的投资准则,这很可能还会是改变我们命运的重大机遇,抓住了,将会是另一番别样的风景。

81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___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心与( )有关 (A) 自尊 (B) 自信 (C) 自爱 (D) 自卑 2. 不具有积极心理调适功能的休闲活动有( ) (A) 施暴 (B) 音乐 (C) 聊天 (D) 喝酒 3.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人际关系( ) (A) 父母 (B) 同学 (C) 师生 (D) 同事 4.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 ) (A) 人格受生物规律制约 (B) 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机械拼凑或简单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各方面多种特质的整合 (C) 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

(D) 人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5. 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 ) (A) 外貌 (B) 幽默 (C) 坦诚 (D) 乐观 6. 与人交流的误区是( ) (A) 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 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 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 听比说更重要 7.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 )的病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 (A) 10% (B) 20% (C) 30% (D) 50% 8. 体力节律的特点不包括( ) (A) 体力充沛 (B) 动作敏捷 (C) 情绪高涨

(D) 充满活力 9. 吸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中不包括() (A) 自制力变差 (B) 注意力涣散 (C) 记忆力减退 (D) 反应迟钝 10.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说明() (A) 心理健康最重要 (B) 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问题是互为因果 (C) 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问题没有关系 (D) 生理健康最重要 11. 长久紧张工作后通过观看影视文学作品,欣赏书画音乐作品,帮助个体放 松因工作而绷紧的神经,把自己从压力和焦虑中解放出来。这种心理休闲是() (A) 程式性心理休闲 (B) 转换性心理休闲 (C) 互动性心理休闲 (D) 怡情性心理休闲 12. ()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几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克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关键是对投资者进行调适与塑造,使投资者做到克服贪婪和狂热,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家庭、个人、社会紧密配合,努力促进投资者健康心理形成。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治理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 1 / 8

投资者的八种心理误区

一些投资者实战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心理误区,导致操作失误,最终导致账户资金严重亏损。认识并克服病态的白银投资心理误区至关重要,下面对几种白银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进行分析。 一、盲目跟风。 白银市场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者的跟风心理对市场影响很大。二、举棋不定。 具有这种投资心理的投资人,在买卖前,原本制订了计划,考虑好了投资策略,但当受到他人的“羊群心理”的影响,步入资本市场时,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证券组合,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能实施自己的投资方案。 三、欲望无止境。 投资人想获取投资收益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可太贪心,有时候,投资者的失败就是由于过分贪心造成的。有利都要,寸步不让。在资本市场上这种贪心的投机人,从来都不少见。他们不想控制,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 四、把金融市场当赌场。 具有赌博心理的白银市场投资者,总是希望一朝发迹。他们恨不得让市场变成赌场,好让自己一本万利,他们一旦在投资中获利,多半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象赌棍一样频频加注,恨不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直到输个精光为止。五、犹豫不决,怡误战机。 一些投资人事先已经订好了投资的计划和策略,但步入现实的白银市场时,却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 六、敢输不敢赢。

请记住,进入白银市场,首先应当自信。许多投资者看涨后市,买进建仓后上升一段时间,便迫不及待地要卖出去获利。他们相信,只有把钱装进口袋里才算安全。可是他们却忽略了白银的合理价值。 七、不必要的恐慌。 有些投资人因受某些环境因素和小道消息的影响,对金市的前途失去信心,感到恐慌,于是就拼命平掉手中的仓位。许多金市上的经验表明,不必要的恐慌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发生在非常时期(如战争、经济危机等)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少抛售风往往是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掀起的 八、漠不关心。 有些投资者建仓以后,就不闻不问,听其自然发展下去。有时甚至全权委托自己的亲朋好友或经纪人操纵,自己很少介入。这种做法在价格处于单边大势的情况下,还可以赚点钱,如果是处在盘整波动的趋势中,必然会血本无归。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绩效考核常见心理误区

绩效考核常见集中心理误区 1、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绩效考核中,被考核者可能一向表现平庸,但在临近考核期做了一份让主管非常满意的事情,会导致主管在评分时依据这一事件掩盖其长期的碌碌无为,使评分偏高;同时,被考核者最近的一次失误也可能使几个月的优秀表现付之东流,最后的评分比相应的要低。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在绩效考核中,首因效应是指考核者由于对被考核者第一印象不佳或很好,以至于在以后的绩效评价中对他的评价偏低或偏高。常见的“以貌取人”就是此效应的最好说明。其实,不管是在绩效考核还是在人际交往或者其他方面,首因效应效应是广为存在的,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因效应尤其突出。首因效应的产生常常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因此,如何在绩效考核中避免此效应的产生可以从考核者的社会经历和社交经验角度加以控制。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主要表现在主管对下属的某人绩效要素(比如“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的评价较高或较低,

股民十大心理

股民十种亏钱心理 1、贪、贪心是股民的共同心理,因为贪图一分钱便宜没有买进来,结果涨了10元;为了多卖一分钱结果没成交,后来跌了十几元;为了多赚点,凑个整数想等等再卖,结果痛失良机;为了少赔点,反弹等新高,结果割肉不成反被套;发现涨了10元的股票,贪心最后一远的涨幅去买进,结果刚买即套。股市投资是一门艺术。需要平心静气的对待它。贪心太盛常乱方寸。所以做股民第一要先戒贪。 2、悔、天下虽没有卖后悔药的,但天下股民都善于悔,悔的原因是贪心不足。如卖出价挂高了没有成交,眼见股价下跌,则后悔为何不挂低一点呢?如买入价挂低了没成交,眼见股价上涨,则后悔为何不打市场价买进呢?如刚卖的股价上涨,则后悔动作太快。如刚买进就立刻下跌,则后悔太急噪。赚钱多的悔的买的少,赔钱多的后悔早不割肉。最常见的后悔是买进后股价上涨并盈利,但没舍得卖,当股价下跌亏损后,后悔之心最盛。健康的后悔是总结经验以备再战,过度的后悔有害健康,股市投资需要有平常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俗话说:“留的青上在,不怕没柴烧”。 3、自负、典型的自负心理是:别人行我比别人更行,因此轻易不相信别人,宁愿坚持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一般不会认错,哪怕悄悄割肉也要自吹水平高.作为成熟的投资者,应保持一定的自信.而自负是一种病态心理,常会听不进意见或固执已见,以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4、从众、从众心理不只散户有,大户和机构都有。常有你买我买,大家都去买的情况。有时后明明打算卖,因为人气太旺,临时换成买,结果不幸被套。从理论上说,投资是个体操作、研究群体的一种行为,盲目从众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5、得意、赚了钱的人得意常溢于言表,喜不自胜,时常夸耀自己聪明能干。过分得意常看不到当前的危机,或者凭感觉盲目行事并最终致亏损,以至悲从喜来。 6、不认输、也是一种自负的心理。买入被套后,总认为会涨上去,于是越跌越买,上涨一点不肯卖出,结果越套越深。无数事实证明,“市场永远是对的”是一条铁律,只有知错就改才能更上一层楼。 7、打探消息、多数散户并不去深入研究公开的消息,常根据貌似可信的消息安排操作。庄家利用这一点,派人放风说要某只股票少到引诱散户跟风,他们借机派发。此不知这里也有迷魂阵。 8、追涨杀跌、是散户的一种通病,不追涨赚则不到大钱,不杀跌也许会套的更深。这是事实,但我们要灵活运用,正确把握追涨杀跌的操做技巧灵活运用,但多数散户一开始都强忍着巨大的诱惑坚持不追涨,但看周围的人都欢欣鼓舞,最终也忍不住冲动追进去,岂料此时十追八套,杀跌也是如此。 9、买涨不买跌、这是投资者的一个心理误区。荬张是技巧问题,这就看你掌握的操作技巧和水平如何。而买跌则是操作策略问题,因为股票从高位跌到底位在底部盘整,相对而言是弱势,一旦盘整结束向上突破它的上升空间是相当的可观的,因此从获利的角度和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