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

试必备题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名词解释

1.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着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两个“决不会”思想;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两个决不会”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3.“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的解放,它要求废除国教,承认信仰自由,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限制等,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它是一种毫不触犯社会大厦的支柱即私有制的革命;而“人类解放”则要触动社会大厦的基础本身,即废除私有制,使全人类获得解放。可见,两者有根本的不同,“人类解放”才是彻底的解放。

4.三大社会形态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

马克思的划分是十分科学和高明的:第一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按照生产力的标准,第二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是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或者说更直接地是“从个人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出发”的.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

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虽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划分的,但互为补充,避免了见物不见人.

5.“合力论”;

合力论即历史合力论,最早由恩格斯提出的理论。

历史合力论认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6.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7.市民社会;

8.经济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

9.“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

这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意思如下:“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任务,就必须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这里的实践,马克思把其作为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与在《博士论文》中把实践看作理论批判活动,是一个重要发展。10.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1)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两种

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维具体,即关于事物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客观事物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整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

(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逻辑中介的作

用,而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第一,必须是反映对象最一般本质的抽象;第二,应是构成对象的细胞、基本单位;第三,应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谓逻辑中介,就是联系的中间环节,在逻辑上叫做中项。③终点即思维中的具体,它是具有许多规定的丰富的总体。构成思维具体的各个个别规定,通过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象在思维中完整地再现出来。

11.“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

.“抽象的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理论家对于人的一种观点,其根本特征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变成了抽象的观念、自我意识或“主观性”.

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其真正的本质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劳动,人是社会动物.在阶级社会里,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因此,人的个性或人性必然带有阶级性.

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现实的人是阶级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阶级的人,即人的社会性,但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

1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3.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1)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

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逻辑

是历史的理论再现。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但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逻辑反映历史,是抛弃了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主流

的、必然的东西,从而形成的理论体系。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种“经过修正”的东西,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映。

二.命题阐释

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用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形成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之分别,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自由地获取和并自觉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完全地依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没有压迫和等级限制.而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了,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所有人都能实现自由发展,没有个体的差别,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完全平等,所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把谋求人类的解放作为目标

“联合”是马克思用来指代共产主义社会中代替国家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马克思曾两次用“联合”来称呼这个社会,一次在《神圣家族》中,这是“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派出了阶级划分,并且将不拥有恰当表达的那种政治权力”;另一次就是在《共产党宣言》里,这是一句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么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公共权力将行使那些职能呢?马克思没有明确表述。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表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仍将保留什么社会职能,即保留一些现在国家执行的什么职能,只能科学地回答”。

4.“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它包括如下的含义:(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已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

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